这是一部轻喜剧式、戏说式的历史剧,全剧透着淡淡的幽默轻松,片首尾曲又透着淡淡的哀愁。摸玉、文字狱、抄和珅家竟然都删减了。
片中有民间百姓烟火气,也能感受到皇族高官的贵气,真实有趣令人回味,看剧时总有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的感觉。
我对这部剧并没有什么严肃的思考,毕竟和史实出入太多,例如历史上和珅在49岁就被赐死了,剧中他还过了50岁生日。和珅年纪比刘墉小整整30岁,刘墉30多岁就入宫,进翰林院,召见皇帝等,和珅进宫做侍卫第一次见到皇帝那是20年以后的事了,但剧中刘墉中状元见皇帝时 和珅已经是中央大臣。历史上刘墉死后才封的太子太保,剧中各种安排都是剧情需要了。
关于弘历是明是昏,这剧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总想有点一代圣主的痕迹,但大多时候在坐享父辈们的成果,在位期间准格尔反叛、农民起义四起、灾荒不断,最大的政治错误是闭关锁国。当然也有重视农耕提高生产力,人口空前暴涨的盛况,算是半个明君吧。
至于乾隆的风格怎样,秉性如何,我想起了雍正和乾隆时期,宫中瓷器图样的风格,雍正时期是清幽淡雅性冷淡风,乾隆时期是大红大紫花里胡哨风,可见这爷儿俩的品位真是天壤之别,从康熙的稳四方打基础,到雍正的励精图锐意进,到了乾隆这辈儿算是解放了,放飞自我了。富不过三,屡试不爽。对继承人的培养,无论是在政治,还是企业管理、文化传承都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急流勇退,多给年轻人历练的机会,绝不能只是泛泛而谈。
关于和珅,现在有宠妻狂魔,和珅简直是宠皇帝狂魔,一起嫖娼,吃喝玩乐,皇帝爱作诗,和珅就学,学得和皇帝一样的诗风,两人如影随形,乾隆晚年说话不清别人听不懂,独和珅能听懂,在一定程度上,和珅已然成为了乾隆皇帝身体的一部分,关系太畸形。
关于刘墉,除了才华和清廉为民外,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能够在三十年的宦海沉浮中,宠辱不惊,超然物外,一般俗人绝逼做不到这份从容,都是失败落魄时沉沦没落,成功得志时短视骄纵,都是眼看平地起,宴宾客,楼塌了。不过是随波逐流的船,随风起落的蜉蝣。刘墉是有胆有识的真男人,是有智慧的,活出自己的,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那必须是《宰相刘罗锅》啊,希望看了我写的这篇文章后,80、90后可以重新追追这部剧,相信你们有别样的收获。 额,码字不易,所以大家看完,如果觉得好,记得点赞啊。(谢谢诸位!) 今年寒假回来,借最近几天空闲又刷了一遍,这部剧各个方面都很棒,在我心目中已经超越《铁齿铜牙纪晓岚》,而跃居国产古装历史剧之首,相比于《大明王朝1556》、《雍正王朝》的精英视角,而《宰相刘罗锅》却是以寻常老百姓的视角来展开,接地气却有深度,是一部四个字概括“jie(借)gu(古)feng(讽)jin(今)”的佳作。 首先,它是故宫取景,这点尤为难得,因为真正在故宫取景的影视剧不多,屈指可数,不超过10部,电影《末代皇帝》算一个,这还是总设计师特批的,《宰相刘罗锅》也算是最后一部在故宫取景的电视剧,在故宫的真实取景更是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现在的电视剧取景就是“太新了”,体现不出那种历史沧桑的味道。 讲真,1998年广电未改制之前,好片子还是很多的,这与总设计师还在,是有很大关系的,文化创作领域相对来说比较宽松,这也是《宰相刘罗锅》堂而皇之的在1996年那个暑假登陆央视,瞬间在全国各地掀起收视狂潮,可谓“万人空巷”,收视率达到40%,基本全国每两台电视就有一个在播放《宰相刘罗锅》。 话说,其中第3集银红进宫选秀女,“摸玉”露点那个镜头,让1996年的暑假充满了浓浓的荷尔蒙气息…… 这也是王刚老师首次饰演和珅这一角色,其深入骨髓的刻画令人为之而动容,记忆最深刻的是王刚老师的小眼神,也处处是戏啊,最后乾隆老佛爷举办千叟宴,六王爷前来参加,和珅虽然没有台词,但是眼神里“那种不屑”真的是绝了。还有皇上询问群臣自己要退位,打算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和珅与永琰不和)问大家有什么看法,和珅当时一句台词没有,但是听闻这个消息他的惊恐,眼神里透露出的恐惧以及额头上渗出的虚汗,老戏骨果然是老戏骨。这些例子不胜枚举,……。王刚老师凭借这个角色一举拿下当年电视剧领域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邓婕拿下最佳女配。(有人可能疑惑电视剧不是金鹰吗,但是百度里面王刚拿的确实是金鸡奖)记得当年王刚演完这个角色,华国锋亲自接见了王刚,并坦言,很喜欢这部剧。 李保田、王刚、张国立的组合堪称完美的典范,三人确实是老戏骨,演技派。乾隆爷的“好色”依然不失其风范,有时候看着看着我都感觉到这是张国立老师的本色出演,(苦笑、苦笑,应该是演技如此吧,张国立老师“德艺双馨”四字当之无愧)尤其是最后和“香妃”与“赛貂蝉”那块,感觉乾隆老佛爷还真是一个怜香惜玉的主儿。但是在这部剧里,“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为了讨皇上欢心,他跪下学狗叫,在皇上面前毫无尊严可言。在最后张国立老师一人分饰两角,演技可谓炸裂,将周青书的懦弱与皇上的多疑、好色、乾纲独断、甚至对权力的无限不舍演绎的入木三分,当假皇帝周青书拿起乾隆老佛爷的玉玺时,老佛爷那种愤怒、惊恐、不安的表情可谓炸裂(额,这部剧里称乾隆为“老佛爷”)。关于他们三个演技炸裂的镜头数不胜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有,这部剧的配角也很出彩,体现出了两个字“真实”,用老北京话叫“真真儿的”。无论是烟翠还是刘墉的管家张成,李保田老师的儿子在戏中也有不错的表现,饰演刘安一角。还有那四个老轿夫,都演的很真实,烟翠作为通房丫头,后来做了妾,但依然对格格是毕恭毕敬,不敢僭越,这种度,演的刚刚好。那4个轿夫伺候了刘墉父子二人一辈子,后来刘墉上朝,他们抬不动了,为了减轻重量,刘墉干脆拆掉坐的木板,自己站在轿子里,等于是他们5个人一起走着,看到这儿我很感动,由此可见,刘墉对下人的体贴。还有一个细节是清朝大臣上朝一般都是凌晨5点,剧组确实是在凌晨拍的。 还有,这部剧的配乐堪称经典,这个大家看了就懂了,尤其是最后那几集的配乐。35集以后,剧情越来越让人感受到两个字,“凄凉”。乾隆老佛爷老了,满头白发,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老年迟暮,千廋宴那场戏看的人心酸不已,不胜唏嘘,一位老臣津津有味的讲着“吃奶的段子”,当皇上听到“你小子吃了我媳妇三年奶,我还不能吃你媳妇一次”时,乾隆爷连口笑骂道“你这老不正经的东西”,大殿顿时一片笑声,在这笑声的背后,我却感到了心酸,这只是想逗逗太上皇乐乐,毕竟,这一别就是一生,就是一辈子,千廋宴过后,他们哪儿还有机会再见乾隆爷一面呢?还有李靖,此时的他,终于放下了红尘杂念,皈依佛门,晨钟暮鼓,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关于剧情,有深度,我举几个例子吧。 ①:皇上让和珅在光明正大匾下取传位诏书,和珅上不去,八王爷也上不去,最后是刘墉取下来了,寓意“只有光明正大的人才能爬到光明正大匾,从而取到传位诏书”。 ②:关于刘墉要告老还乡,太上皇让皇上裁决,皇上突然不知如何是好。太上皇则说宫灯挂歪了,皇上不解,和珅及众臣纷纷附和宫灯歪了,只有刘墉沉默不语,太上皇是想告诉永琰和珅在朝势力的巨大,只有准了刘墉的告老还乡,才能使他们放松警惕,从而最后收拾他们。 ③:最后出现的陕西巷,即青楼。王宫贵族、达官贵人、朝中大臣的出没之地。我越想越觉得这是在ying she 北京的天上人间,它的成立好像稍晚于该剧,就算是一种巧合吧。 ④:浙江巡抚,名字忘了,总是人前节俭,穿着老旧破烂的朝服赴京述职,其实背地里是个大贪官。这和当年甚至现在的官员又有何不同呢?记得《人民的名义》里,也有这样的官,就是前几集出现的那个。 ……… 例子太多,我有时间再更吧。 这就是我,最近追剧的一点小得。为什么追这部剧呢,一是为了回忆童年,二是现在过的不快乐,感觉童年挺好,所以才愿意“活在过去的世界里”。
中国电视剧里很大的一个电视剧种类,就是戏说古代官员的半历史剧。说它是半历史剧,是因为电视剧里也确实没有什么更多的历史严肃性和知识性,顶多让观众们知道了一些野史和正史上都广为人知的段落。《宰相刘罗锅》算是一部戏说的半历史剧。之所以觉得这部电视剧值得一看,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它的历史性和知识性,而是这部电视剧的艺术性。李保田的演技毋庸置疑。电影的片头曲和片尾曲勾画出的淡淡的忧伤也毋庸置疑。一个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最后一集时,牵着毛驴,带着家仆,弯着老腰回头恍然一笑。这样的场景伴随着皇帝的白发,和绅最后的倒掉慢慢的惨淡。清官难求,明君难遇,而好对手也难觅。一个故事开始和结束时同样的让人觉得心里多多少少有股子伤感,也算是电视剧的一种人文意义上的成功。
小时候全家一起追的剧,不得不佩服李保田的演技。
很不喜欢这类风格的作品。
标记童年,歌太洗脑了
演技在線的劇.那年代的劇都很容易讓人努力追下去.顏並不是最最重要的,光看老戲骨飆戲~值啊.
王刚的和珅形象从此确立,宰相刘罗锅虽然是部戏说历史的剧情,但是对于时事的针砭入木三分,剧情中对于君臣关系的刻画,查案惩贪官的流程也成为后来的诸如微服私访、铁齿铜牙这类电视剧的必备要素了。最后两集是全篇的重点,一改之前的嬉笑怒骂,点出了全片的核心。PS:片头片尾也是传唱很久的经典。
关于文字狱,官场崇尚节俭,耕读传家,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最后一集,刘墉看着和珅上吊的一场很残忍,独白极具戏剧张力:你那抓钱、抓权、抓美女的手此刻怎么那么无力呢?
现在看起来真过火,尤其是当年这三个人演的都很过(现在的话,就只有李保田还这么演戏),而且虽然张子恩是个很懂民俗细节的导演,但这种冷喜剧的火候,还是有点欠打磨。片子的笑点其实都在相声原作上。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面一直很很很好看,到了倒数第二集的时候,整整一集都是刘罗锅和和珅在大牢里的对话,忒无聊了,于是印象里这剧就是虎头蛇尾
经典的没话说了,李保田着实演技派
怕媳妇的大官萌萌的。
第一最好,越后面越差
看多少遍都不会厌~~~李保田人物塑造封神 做人当如刘石庵 结尾刘墉的话有点爹味。。赐死那段看着揪心啊。。君臣之间 如此这般 简直令刘墉心死
这个剧小时候真的特别喜欢,里面的演员都是有实力的演技派,还挺搞笑的!
终于补习了这个小时后没看全的片子,油锅游民的心绪不想记录了,多说无益。里面不少内容是刘宝瑞相声里的剧情,这里的和珅没有后来纪晓岚里的和珅聪明哈哈哈 要是戏编纪晓岚和珅刘墉三人在一时期的就好了 可惜不可能
全家爱看的电视,永远的经典,童年的回忆
极具戏剧性。不过字幕像是后期听配的,常有错字,特别是前几集。
挺有意思的官场斗,主演都演得不错诙谐有意思,但只能当戏说看。
对白不流半点现代气息,表情的表现细致到45度侧背面的皱眉……如今想起来还是阵阵温暖,我很喜欢,好的作品,美好时光。
自从这部戏之后,和珅就是王刚的样子。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也不是
最记得里面有个荔浦芋头,很好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