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只有单休的周日晚上看了这部,简直两眼一黑,真的日常恐班了。
这部电影里的情节,只能说上过班的人,懂的自然懂吧。
主人公入职的时候,老油条同事跟他介绍其他同事,介绍到某位女同事,都说“要小心点,她很喜欢男人的”。初听没觉得有大问题,可笑的是,下个男同事入职的时候,老油条也说了同样的话。可是女同事在电影中并没表现出有多喜欢男的。用性别话语遮盖工作专业度,是有多油腻?
实习生每天做复印打印改错的工作,领导认为他有其他事情没做好(可能这些工作本来也不是他负责),跟他说“不要总做一些没用的事,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问题是,哪来的时间呢?
领导跟他画饼,说我们搬了办公室就好了,说下个机会就是给他的,这个话术太像之前有个领导跟我说“等我们招到人就好了”,然后接下来几个月也招不到人(因为公司对员工要求高但是给的工资又少),本人继续忙成狗。
工作搞砸之后的聚餐这场戏太经典了,叫上实习生一起去是为了让他背锅。饭局上全都忙着击鼓传锅和装无辜,最后结论是——都是实习生的错。实习生无语,说“我这个实习生还真重要啊”。看得本人爆笑。
其实男主人公并不是受气包,他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刚,跟同事甩脸色,敢在酒局上怼领导,去工会投诉部长。但是在这个环境下,他还是最受剥削的那一个。新的实习生同事在入职的第一天,也能支使他去干活儿,这是为啥?因为老油条已经介绍给新同事办公室的情况了。电影里语焉不详,大家都心领神会。
快离职的同事跟新人介绍说,这里工作稳定安逸,是个很好的地方。新人反问那你为啥离职呢?他回答说,上班离家太远了。新人送这位离职同事到停车场,同事跟他说你在这里工作要小心点,这里的人只说话,不做事。
所以离职到底啥原因呢?离职的时候才能说出对这份工作的真实感觉。
精明世故、看人下菜碟、办公室潜规则,所有东西混合成一团,变成在办公室上方飘荡的幽灵。
谁也能感觉到,但是谁都不说,有愤怒?摔书就好了。
想起之前看豆瓣话题,投行的员工爆料最近难招人,于是公司降低标准,招了很多大专生进来,结果发现,大专生也做的很好。投行诶,所谓的精英行业。是不是大多数的工作,稍微培训一下,员工具备基本的工作素养,大多数人都能胜任?那岗位要求为啥非要985、留学背景呢?就是因为工作简单,所以它的可替代性强,所以员工更有危机意识,工作内容反倒不重要了,占住这个坑,搞些有的没的,让别人觉得我很重要,才更重要。
这部电影真的好煽动本人情绪,但是本人的情绪,就是这么容易被煽动!!新京报书评周刊评论《隔间》这本书说“人生来并非为了坐在隔间内,对着计算机屏幕一天又一天”,哎,不然咋办呢,随波逐流的,就这么上了好几年的班了,今天抱怨完,明天不也还是要到办公室干活吗?
看完影片后才知道10分钟的艰难决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家中有父亲因为腿坏了退休后没能找到工作反而依靠母亲和指望大儿子工作来养家,这是一种对于自己的道德绑架。
母亲其实可以考虑出去做一些其他出卖劳动力的工作至少去骗亲戚投保险来钱会多点,能看出来他母亲也不是一个想吃苦的人。
不过他们有两个非常懂事的男孩子,弟弟很讨厌父母这样的懒惰行为,很想放弃学业早点出去打工赚钱。
而最终致使男主放弃导演梦去找一个稳定的就业的导火索就是来自于房租的压力(5000万韩币约等于30万人民币)。
2.考试方面
在一次他的几个同学聚会喝酒中看出,还有3位同学(其中是他女朋友)还在为了自己的导演梦去努力准备考试,但是到最后谁都没有考上,说明该考试的难度很高。
3.职场方面
郑前辈是他的职场师兄,负责带他的人,但是待了5年后要离职了,走之前和男主说这里的人没有一个能承担责任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潜意识就在告诉他,不要过于相信别人不要袒露心声,根本不会有人帮助你。这在职场里面其实是对的,为什么要掏心掏肺去帮助一个新人呢?没有任何好处。只不过他是应届生没有体会到社会的无情一面。
结局的猜想
最后的慢镜头里,特意给每一个人特写镜头,男主一个个去观察每个人对待事情的一个态度,内心肯定是不想留在这里,想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是考试又很难,又想到家里全依靠自己和母亲的收入,他的大脑在想,还是留在这里吧,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被现实按在地上来回摩擦,慢慢地他也变成了这个办公室里的一类人。
听了反派影评的《登堂入室--韩国电影十年》接近7个小时的节目后,接连补了5,6部韩片。整体都不错,今天要说的这部《10分钟》,是一部关于新人刚入职场的电影。
推荐这部片子,是因为放在当下看,更加具有现实讽刺意义。 影片的主人公浩灿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小就励志当一名导演,想拍摄关于人性的电影。他一边准备考试,一边在一家事务所单位当实习生。
实习过程中,浩灿的工作表现与另一位吊儿郎当的实习生形成强烈的反差,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甚至还加班处理。办公室的同事都对他很认可。
恰巧有一位正式员工要离职,部长决定将他提升为正式员工,兴奋的他觉得这种人生是他想要的,于是决定不跟女朋友一起准备考试了,放弃当导演的梦想,把手里这份安逸稳定的工作长久地干下去。 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同事和家人都在提前准备庆祝的时候,一位有着特殊关系的女员工空降办公室,取代了原本已经内定给浩灿的正式员工名额。
一切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浩灿仍旧是被使唤去复印文件的实习生。心灰意冷的他决定辞了这份工作,重新回去准备报考导演。
但是没过多久,新来的女同事跟部长闹翻辞职了,部长找他谈话想让他转正,见灿浩有些犹豫,部长说给他10分钟好好想想,到底要不要辞职。
浩灿如果选择留下,他就要继续忍受被使唤的工作常态,甚至有可能又空降一位关系户抢了他的正式员工名额,如果选择走,他就没钱负担起正在读高三的弟弟的学业,也没法帮母亲分摊家里的经济负担。
他需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做一个选择。 影片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选择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抛给观众。影片拍摄的风格非常写实,很像纪录片,传达出来的职场环境和人情世故也很真实,容易让有过类似经历的职场人士产生共鸣。
影片最后10分钟的思考时间,插播了一段演习的细分。办公室的同事躲到桌子底下保全自身的景象如同社会大染缸的缩影,很多人为了顾全一份稳定的工作委身在狭小的生存空间,并怡然自得。
最初的梦想早已被磨损得面目全非,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人终究是喜欢安逸的,直到危机出现之前,都乐于接受温室环境。 从年前疫情爆发,经历了几个月的抗疫斗争,各地的风险级别都陆续降低,许多企业和工厂早已开工,武汉也已经解封,整个社会随之进入了后疫情时期。
后疫情时期最主要的表现为主体经济下滑,很多中小企业被拖垮,随之即来的就是裁员降薪寒潮,停工停薪的企业也不少。相比起靠日薪时薪维持生计的人,签了正式合同的职场人士也好不到哪去。
《10分钟》里面有一句台词:“现在这个时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比工作内容更重要”,可以理解为中国当下职场人士的真实写照。 那些在年前辞职了的人要渡过一个漫长的待业空窗期,那些被强制要求降薪来换取不被辞退的人只能唯唯诺诺地接受,那些准备年初寻找新机会跳槽的人为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只能继续干着厌倦了的活。
总有一场意外,会提早暴露你的生活危机。
想想进入职场前,我们也曾像浩灿一样,面对现实与理想时彷徨过。刚当职场小白那会儿,我们还不是跟浩灿一样,被人使唤复印和整理各种文件表格,加班处理干不完的活,不得不忍受那些能力比自己差还比自己混的好的,整体只会说不做事的老油条,升职加薪永远轮不到你。 讽刺的是,你留或者辞职,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10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而你,可能需要大半辈子的时间去承担这个选择之后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选择题,使得你偏离坚持理想的道路,有的是诱惑,有的则是阻碍,你能做的就只有Follow your heart (怂)。
跳到戏外,其实导演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完成拍摄了这部关于人性的电影。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乡的村镇,机动车非常少,连手抚拖拉机都非常稀罕。唯一的一台农机站的方向盘六轮拖拉机,不是去耕地,就是卸了拖斗光着屁股“哒哒哒"的,在那坑坑洼洼的公路上跑。开拖拉机的是一位四十来岁的大叔,他最爱穿一件米白衬衣,并把衬衣整齐的扎进裤子的皮带里。他时常笑眯眯的,见到熟人就点点头,然后,用手夸张的揉一揉他的红鼻头。我们小伙伴们私下里都叫他红鼻子大叔。
每次碰到红鼻子大叔开着拖拉机,神气的从我们的身边扬长而过,我们几个小伙伴都会迎着灰尘,站在公路边望着绝尘而去的拖拉机很久很久……。心想,我要是长大了能有这样的一台拖拉机开在马路上,那是多么美好的事啊!所以,只要是碰到红鼻子大叔带着拖斗在马路上跑,不管他有没有拉货在车斗里,都会有大伙伴或者小伙伴追着车屁股跑,等红鼻子大叔一换档时,车子会稍微慢一下,于是,双手就可以抓住车斗后面的门板,然后,双脚一跃蹬在车斗的落脚点,整个身子悬吊在车斗屁股上,跟随着车前进的动力,搭乘一段又刺激又危险的免费车。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着想,红鼻子大叔通常会停下车来骂骂咧咧地驱赶一翻。
每次我都只能跟着小伙伴们白白的奔跑一翻,却不敢做出爬车的动作。每当望着其他的小伙伴吊挂在车斗后面,得意洋洋的绝尘而去,我心里都会暗暗的问自己,唉,我怎么这么呆这么笨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胆大的伙伴们不懈怂恿下,我这个又呆又笨的家伙学会了爬车。但是还没爬过几回车,由于爬车的小孩太多,为了安全起见,红鼻子大叔不知从哪里找来了白石灰和笤帚,在车斗左右两边的门板了写着白白的几个大字:不要爬车。那个年代的标语是非常管用的,他那么一写就真的很少有小孩爬车了。最想不通的是我呢。才刚学会爬车没多久就这样"失业了"。
因为太久没有爬车了,心里甚是想念。有一次放中午学了,我们几个家伙不好好午睡,相约出去农机站附近,看能否碰到红鼻子大叔的拖拉机。果然,我们的运气不错,但只有车斗停在农机站外面,车头可能是红鼻子大叔开去耕地了。我们迫不及待的跑向车斗,好一翻爬上爬下的玩耍!可当我看到车斗左右两边门板上的“不要爬车"的标语,心里就很不爽。我越看那几个字心里越不是滋味,于是,跑到马路边的水坑里,操起一泡稀泥巴,对准车斗上那"不要爬车“的不字就是一翻涂抹。哈哈……,不要爬车的标语因为那不字被我用稀泥巴抹得毛都没剩,一下子成了"要爬车”的标语了。小伙伴们一看都乐开花了。当然,另外一边的标语就不用我动手了,同样也被涂抹成了“要爬车"。
正当我们几个家伙沉浸在自己的"杰作"的喜悦里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了:喂,你们几个不好好午睡,跑这里疯什么疯?还不快回学校准备上课?我的妈呀,我们手上的泥巴还没来得及洗干净,怎么就碰到我们的班主任彭老师呀!我赶紧把泥手揣进裤兜,吱吱唔唔准备往学校跑,但彭老师好像查觉到了异样,她大声喝住我道:x鱼,你过来,过来……。彭老师一把揪出我的手道:你怎么满手泥巴不洗干净就往裤兜里放?我紧张得脸红一阵白一阵,不敢吭声。彭老师再把另外两个家伙的手揪出来看:噫,怎么你们的手也有泥吧?我们都不敢吱声。彭老师好奇的围绕我们看来看去,突然抬头把目光扫向那拖机车斗,当她看到"要爬车"的标语后,一下子全明白了
对于工作十几年的人来说,本片算不得职场教程了。全片看完,问题还是男主自己身上。且不说恩惠是什么背景,抢了你的位子也没什么好说的,整天拉个驴脸何必呢,没人欠你。看看新来的恩惠八面玲珑就知道差距。前女友主动求复合也毫无表示。最不能忍的是卖了支部长,那谁还敢帮你呢。这性格到哪儿都玩不转啊。后来的实习生都比他活络。部长演得不错。
看完只觉得做科研挺好的,因为跟细菌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简单多了,真是很难懂这些职场生存法则,甚至跟着男主一起压抑。是个耀眼的新人导演呢!20160611
一个讲理想遇上现实+办公室政治的电影。虽然其他人都很可恶,但忍不住对男主生气!男主太嫩了,愣头青一个,竟然相信支部长会真心帮他,简直是智商掉线,明明自己在开始知道他其实并不关心工人。男主心思太简单,喜怒都摆在脸上,混普通职场都有困难,何况是跟那帮老油条斗,送蛋糕那场戏绝了,把他被孤立的处境推上了高潮。这个办公室政治的故事,就像恶鬼找替身一样,认真做事的人被一群混子拖累死。一代一代循环,上一个是郑,现在是男主,下一个又不知道是谁。男主看着是真气人,他要像郑圆滑一点,或者像卢无赖一点,都不会像现在这么惨,偏偏一会刚,一会怂,还总向身边人发脾气。唉,我就是有嘴说别人,想想我自己,一样!
3.5,作為首作來說完成得不錯了。對辦公室生態刻劃入微。描述初入職場,面對經濟現實壓力的狀態也很細緻。其實比起片尾的地震演習隱喻。我更喜歡男主在日本料理店後巷看到的殺魚一幕,正呼應了他"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最菜又沒有後台的非正式員工事多獎少,出包了還會被推卸責任...
豆瓣评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中国人的G点
将办公室隔间比作修罗场,把职场新人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不禁想伸出双手,划破银幕,悄悄地落在主角的肩膀之上,道一声我懂。
宫斗像职场是找到嫁接现实的出口,但职场像宫斗是观念的倒退。他们的”斗“一定是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的,而很多职场电影的思维是我进了修罗场我一定会斗,完全不在意引发冲突的实际的观点、行为和工作的原则等等,总之就是困在办公室里我看你不顺眼的那种,电影分为两大部分,利用情境将一些职场的心理表现了出来,虽起点失真,但情绪和状态仍能共鸣,结尾也处理的不错。
职场PUA
不是职场入门指南,而是职场恐怖片,前半段男主还是个有梦想的大好青年,后半段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不会笑的石头人
比《未生》喪得多,看完更加恐懼會社生活!主人公最後除了面臨夢想or現實這個一直不曾遠離的兩難選擇之外,還歷經了險惡人情,和《我們》中友情的分與和在本質上相似。被刺傷過的情感無法完好復原,見識過另一種嘴臉如何假裝沒見過。這大概是另一種考驗了。飯桌吵架戲太有力剪得也棒!0720천장관
导演处女作。93分钟教你快速认识职场规则,大四应届毕业生必看影片。
背锅时,才发现:我竟然如此重要。--2019.12.26汉宜投标。
其实并没有感同身受,老板说当初我一进公司就没藏住气场,工作几个月后老板说要开掉我,我跟他说,你做不到。我那么说是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才知道他没有那么在开玩笑
一个平淡无奇的片子,前面过于冗长,导致不够抓人心弦,过了30分钟才出现激励事件。人物各方面的塑造都过于扁平,没有发展
职场变形记。
职场新人必看,秒杀书架上那些勾三股四的职场心理学。臻于意境的写实流,不拔高也不踩低,几处生怕拍飞了的地方全都勒了马,地震演习的段落极好。
音乐无画面7表演10故事10表演10印象10平均9.1/10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完成梦想,只想踏实工作生活却也不能如愿以偿,最后10分钟,一个穷途末路的普通人的抉择可能会决定其后半生的轨迹。导演没有给出选择,答案在每个不同观众的心里。这职场故事生动得令人动容。理想与现实,既然活着,就要面对现实
这个世界就是他妈的错了,凭什么由个体来承担代价
看电影了没
如果你是办公室修罗场的一只井底之蛙,有委屈有愤懑,想要挣脱束缚,又想争名逐利,外面人五人六,内心七上八下,混得不三不四,那么请停下脚步看看吧,一百个放心,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不是人群里最惨的那个。
针对一个席位的办公室政治,荒谬的父亲,很难不让人想到这是简化版的《背靠背,脸对脸》,爱看现实主义题材远胜理想主义的《未生》,结尾的象征意义相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