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事后巾。
平淡中年男女抓鸡。
边看小说边抓女乳,很有创意的镜头。
他说喜欢我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长相。
面对美景淡定地蹲下小便、抽烟。
年轻情侣随地小便。
放弃吧,再继续下去会受伤的。
“谁都有缺点”,接受了这一点,才能成为夫妻。
结婚这么多年,他才肯让她怀孕。
所恋之人为骗子。
一些看似多余的镜头,表示是日常。
偏移的,终于回到日常,如失去左臂的前左翼人士。
美女水跟养鸡男。
三星半
电影结尾是丧妻男子看向桥洞外的蓝天,好像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一如看完电影我的心情——终于摆脱无聊的两个半小时。日本电影最爱状似平常的撩拨藏在平静生活之下的绝望,演员相貌平常,剧情平常,空间与时间都平常,一切平平淡淡,就这么过去了。
下班去超市,打折蔬菜在冒着冷气的冰柜里新鲜如昨日,却鲜有人问津。已经很晚了,这时还在超市买菜的人大都是要稍稍挣扎一下才能继续生活下去的人吧。我也不知道买什么,漫无目的的推着车子,肩膀被书包压得酸痛。一会儿回家要吃一些不会长胖的食物,做一点运动,看一集旧的《康熙来了》。这样想着,忽然被身旁麻木而流利的喊着促销折扣的蔬菜售货员打断,她快速而随意的搭配好一包包蔬菜,用绿色胶布捆起来,一心想在下班前全部卖光。她也想一会儿回家吃一点好吃的,看看综艺节目吧——这样的时刻里,才恍然发觉自己盯着冷柜里的生菜已经看了许久。也许就在这个瞬间吧,才发现原来这就是电影里高桥瞳子的生活啊。
这是在看完电影的五小时以后。
我觉得电影隔靴搔痒,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三组人物的体察。律师gay长得不好看,而且懦弱,我不喜欢。丧妻男的故事更加懦弱,本来也没什么大事,也不喜欢。瞳子不能说不是勇敢的,只是这样不断升起希望,又不断带着失望继续生活下去的故事,好像也有一些疲劳。
然而,在我发现我是瞳子的一刹那,过去的一些生活仿佛瞬间被律师、瞳子和丧妻男点燃了。
我长大了以后就不再喜欢长得几乎完美的“男神”,而是喜欢一种不那么好看的、粗犷但干净的,有一些“土气”的样子。然而,在遇到这些人的时候,我也从未主动说过我喜欢你。不知道处于自我安慰还是早先的优越感使然,还是会把这理解为一种形而上的“观赏”,或一种掌控两人关系的手段。可是,有多少是出于懦弱和不堪一击的自卫心理呢?就这样忽然理解了律师笑笑的不断追问一个尴尬问题、或者对待爱人的温柔时的漠然态度和夸夸其谈无聊琐事时到底在掩饰着什么。我也没有那么好看,面对世界的恶意时,会自知或不自知的先去遮掩。而律师可以在一个短暂的电话后站在晚风里说我一直喜欢你,我做不到。
可是也会有勇敢的时刻,会有与一个忽然闯入的“陌生人”共度良宵的时刻,当然这良宵并不只是风花雪月。总会有更爽朗的日子被生活凸显出来。但当满怀期待时,也总是会忽然看到他把鸡头揪掉,或者吸毒。一种对爽朗生活和美好日子的向往,常建立在一个“美好”的幻想上,幻想的根基在于距离,可是没有人满足于距离。于是,总会有如瞳子一样独自望着无聊的娱乐节目出神的时刻,总会不断鼓起勇气,然后带着更大的,或者说越来越习惯的失望继续生活。
现在很容易听到”我变老了“,我觉得我变老了的征兆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对着任何东西出神。
本来以为我会是一个生活里的强者,被各种“梦想”裹挟着,可以无视掉现实的种种龃龉,一直冲下去。可是,这些一直潜伏着的懦弱的黑暗的面向是否比我想象的要强大得多,是否在等着一个契机,然后以某种我想象不到的脆弱将我包围,一如我瞧不起的丧妻男。丧妻男可以用气势汹汹的愤怒来包裹自己的怯弱,似乎是许多可怜人的出路。可是还有丧妻的姐姐,在一个弱者面前忽然的爆发也不是她所愿的吧。
我不想在未来成为“丧妻男”,但现在确实已经走到了瞳子的地步,而丧妻的姐姐和那位不怎么好看的律师在现实和心理层面上都掩藏了我过去到现在种种情事的无能。
我一直在工作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对许多关系下不了决心,想要去周边的县城旅行都要等待一个时机。这些归根到底,总会发现我们自己充满担心,我们总要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怯弱,尤其在生活面前。
也常在各种场合听到各种恋人的抱怨、吵架和甜蜜现场。昨天下班听到一个中年男子跨着一辆破电瓶车对着电话说“这跟我们平时下班的时间一样,你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我态度怎么了,你管我的态度”……这是每一对恋人都必须经历的对话吗?每一个人都想获得一种绝无仅有的安全感,都想起码在身体上不再寂寞吗?
我骑上车子想也许他们过去、现在或者不久后都一直知道彼此的言外之意,然而他们却永远无法交流,无法解决,只能把这些争吵当做摆脱寂寞的稻草来互相磨损。生活是我们一个人的事情吗?也许不是。但为什么当我们拥有恋人时,却总会映衬出彼此更深的寂寞呢?
当我们满怀希望的拨开一片迷雾般的生活时,我们看到的蓝天是本质呢,还是这一片迷雾才是永恒的本质呢?如果两者俱存,那这片蓝天会带来永恒的、越来越钝重的失望感吗?
妻子在世的时候,担任了抚慰他默默付出一切所做的努力受过的委屈,他在妻子那里,是一个受到尊重的人。 当这一切都再也要不回来的时候,支撑他价值的那个支点崩塌了。 他的抑郁症还有一部分来自“幸存者内疚”。 曾经以为自己会单身一辈子的他,娶到了善解人意的妻子,这个妻子对他来讲是第一亲密人。 妻子遇害的时候,他没能救她,妻子离世之后,他又没能帮她要回半点公道。 安然无恙的活着,让他感到内疚。 这样的创伤,对一个敏感的人来讲,是足以致命的。
在庸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把爱情当成救命稻草,被灵光一闪的爱情迷得目眩神晕,但如果爱恋成为命运,那就是一桩悲剧。
平静的生活下暗流涌动,导演通过一个个小元素对观众情绪的控制让人叹为观止。三位主角都有令人难忘的表演, 成嶋瞳子的家庭主妇形象尤其出彩。正因为有这样的作品,电影才是各种虚拟现实技术所无法取代的艺术啊。
有些闪光,总体就是闷闷闷,在无尽的灰暗之后再硬塞给你点希望。旬报药丸
迷失的情感与生活。电影就很抑郁…然后电影院巨热简直闷死…看到最后快崩溃了o(*≧д≦)o!!
天幕新彩云还是第一次去,银幕真大啊,看的时候都是被吸进去的状态…喜欢写作女那段,各种心思抓奇都体现的无微不至,另外两段略路人。电影节第一部。
各方面都很平庸含糊。但总之,电影节开始了~
事儿的确是那么回事,但拍得太蠢了。三段故事参差不齐。亡妻那段矫情腻歪,最后那段哭戏简直厌烦。出轨女那段现实主义与荒诞效果较好。同志那段着墨最少,但故事选取的角度精而准确。整体形势感重,三段故事不具代表性,也少融合。#2016BJIFF#
太可怕了
今年最好的日本电影。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刻画不能再真实了,真实得不寒而栗(甚至是律师那段的所有设定,都得到了gay friend的首肯)。后半稍欠控制力,有点”长”,但总得来说,两个小时很好看,akeboshi的音乐特别棒,轻快昂扬!
喜欢不动声色的小心思,盛放于庸常生活之外,它们是灵光一现,是刹那的魂不附体,感谢这些偏离轨道的片刻,让苦涩腻味的日子不那么难熬;我们都在泥潭里挣扎,都曾被骗,在无望的想念里强颜欢笑,总有一丝熹微拯救于铁屋暗夜;关联并不紧密的三段串起生活真相,主妇一段最佳。
像“三百元之恋”,像“七年以后周围的事”,像“超级不幸运的一一”。借小细节搭桥的功力,依然强大到引发全场爆笑。但用力的地方还是有些多,比如结尾接连的几次倾诉。大约在导演看来,爱的故事里面,必然会有彻骨寒心的疼痛。电影在做的,就像是凭借超凡听力,查验内部裂纹。
一种电影作为政治诉求工具的电影。
每个人物的情绪逻辑都是“闷骚→闷骚→闷骚→闷骚→闷骚→大崩溃+大段独白”…马頔丧偶作为主轴,力量恰到好处;陈鲁豫演gay的那条线起个调剂作用,像是随意一笔;主妇跟曾江的故事才是用力过猛、莫名其妙。
一部关于失望感的电影,将卑微边缘、无可奈何的人生群像牵线搭桥,进行极小切口下的社会观察。恋让人脆弱无助,说谎受骗,乖戾愚笨,又让人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上获得那么一点点的妄想和温暖,人生一点点不同。亡妻夫和主妇两组的演员极生动。不足在有些神来之笔太用力反显过了,最后结局收得较垮。
桥口亮辅所有作品中最戏剧化的一部,由全业余演员讲述小人物的生活。因为真实所以相通,因为相通所以刺痛,主角们的不幸和缺陷被一一放大,然而即便这样也没有失去被爱的资格。作为同志导演,三个故事中最弱的反而是同志故事;不完美的年度最佳日影,不发光的人生也ok
桥口亮辅的细节说不上充盈生动,主要胜在铺陈扎实也偶有妙笔,但后半段的爆发还是顶得太猛太冲,蛮力强扭明显。至此感觉当前日本最会拍日常的两个导演都陷入了各自瓶颈,是枝裕和沉溺唯美,桥口亮辅一腔戾气。前者是性格偏羞涩温柔,硬不起心肠,后者则可能和近年遭遇有关,一肚子怨愤亟待发泄。
是你贪生怕爱,捏着匕首不敢了断,像浴缸里的小黄鸭;是我痴心妄爱,书写了公主小说,等来的却不是王子;是他久爱成医,用拐杖勾画轮廓,在断线的电话里诉尽衷肠。有的爱似保鲜膜,矫饰虚妄的薄情;有的爱如尼龙袜,褪去赤裸的幻梦;有的爱像硬石膏,包裹难言的桎梏。从此,你欠我一场欢喜,不必提起。
依然是日本电影最流行的治愈系,三条线索不怎么平衡,有的单薄,有的凝结,有的刻意。。。
太刻意了。。不太喜欢。
温吞,细碎,黏稠,以及,闷。可能状态不好,始终未能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