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津子为什么要缠着淑美和郁子?为什么要抢别人的妈妈?
日本的鬼确实很多都不讲道理,但还是有迹可循的。美津子家的门牌只有爸爸和她的名字,说明她和妈妈长期不在一起生活,非常渴望母爱。她和郁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同一个幼儿园上学,都有过在雨天没人来接的经历,都是单亲家庭,连住的地方都是那么巧合的上下楼。但不同的是,郁子最终等到了爸爸来接,有妈妈爱着她陪伴她。而美津子只能一个人淋雨回家,掉进楼顶水罐居然一直没人发现。相似的经历却有不同的结局,可以想象,美津子生前的孤独和对母爱的渴望,在死后变成了对郁子和淑美强烈的嫉妒,怨灵自然一直纠缠她们。
2.淑美看到的反复出现的红色背包是否是幻觉?
我个人觉得不是。淑美过去确实有精神疾病,但是我认为只有她看到前夫摁灭香烟的动作联想到电梯沾灰的按键这段,才体现了她在压力下的精神问题。红色背包是美津子生前所背,因为它美津子才会掉进水罐。红色背包的反复出现,应该是作为她存在的证明和某种执念,暗示着淑美和我们,她回来了,她从未消失。
3.对结局的理解
淑美对女儿郁子的爱自然是影片的主题。
“你还记得你说过,只要和郁子在一起,什么也不怕。至今也没变吗?”
“当然没有变。”
淑美为了女儿能够活下去,甘愿永远留在那个屋子里陪伴死去的美津子,让美津子的怨灵不再纠缠女儿。即使不舍,即使无法再和女儿在一起,但是有时候离开也是一种守护,一种爱的体现。
或许,淑美在电梯里抱住美津子的怨灵的时候,也想起了曾经那个在雨天没人来接的自己。小小的她经历了那样的孤独,不愿意女儿变得和她一样,但由于工作的原因,她终究是没能按时去接女儿。她一边对乖巧的女儿充满了愧疚,一边对自己的经历难以忘怀。她也希望妈妈在雨天来接她,能像她对女儿一样,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所以她理解了美津子“想要妈妈”的感受,因为她也是曾经那样渴望着妈妈。
人从水中诞生,又在水中死去。“水”在东亚文化里似乎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影片的主要角色都为女性,无论是“雨水”,还是各个地方的滴水漏水,无不在暗示着人物和主题。“水”这个元素在恐怖片中好好运用,必将有非常出色的效果,我非常期待这一点。
中田秀夫早于《午夜凶铃》的作品,和午夜凶铃的设置十分相似,也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当真正的强势的雄性在生活中消失了的时候,鬼就出现了。前夫一直算计着如何把自己的女儿夺回来,而单身妈妈由于生活的各种压力而没能好好的照顾自己的女儿,而这些都会让一个女人面临崩溃的边缘,何况她以前还有精神病史。而这种鬼的出现也可以看作是社会的冷漠和单身妈妈的艰难。最后单身妈妈为了自己女儿而选择了与鬼共度时光,而那个鬼却也有着可怜的身世(就像贞子一样),由于家长的疏于照顾而不幸掉进了楼顶的蓄水池。鬼对母爱的渴望和单身母亲渴望付出自己的母爱在这里得到了结合,同时却又矛盾的将真正的母女俩阴阳相隔,留下了难言的遗憾。注定恐怖片要以悲剧结尾,不能完满才是人类内心里最深的恐惧。但是此片却环绕着挥之不去的温情,就像午夜凶灵一样,而孩子的在此世界成长与延续就是这出悲剧的亮点所在,也是那一直抹不去的对世界的对家庭的深切的眷恋
和《午夜凶铃》相似之处有许多,像同样对水的恐惧,对井的隐喻:午夜凶铃是一口幽深的水井,鬼水怪谈是天台上的蓄水箱。鬼同样是湿淋淋的。同样是单身母子。同样有一个不完满的家庭,同样的男性角色的转瞬即逝和无关紧要。好像午夜凶铃的大部分的想法都可以在鬼水怪谈中找到影子,只是午夜凶铃做的更加精致,将主题外延的更加宏大。
我觉得《午夜凶铃》《鬼水怪谈》在主题和立意上要比《咒怨》好的多深的多,虽然说是咒怨比较吓人。但是午夜凶铃更像是一部文艺片,控诉了这个社会的冷漠和现代家庭面临的问题,顺便关怀了一下单亲家庭的问题,是带着深切的人文气息的电影,这就把它和那些为了吓人而吓人的恐怖电影明显的区别开来。在惊恐之余还要回味一下其中的深意,还要拿到现实中来反思一下,这不就是一部好电影吗?我觉得像《午夜凶铃》完全可以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个奖,也颠覆一下长久以来世界主流对恐怖电影的偏见。广电总局也就不会说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了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日本電影中很了不起的一部,不管是情節上,氣氛的營造,音樂的使用上都很出色,是難得的佳片。如果要真真的體會其恐怖的本質,不防一個人在晚上關上窗慢慢的欣賞。這部片子後來被美國翻拍,但是味道比日版差的太多了。
并不是满面阴翳的恐怖片。
淑美经历的痛苦是每一个单身母亲都可能面对的障碍。在日本的家庭结构里,带着女儿脱离原有的家庭,她需要重新找工作,重新租房,一个人兼顾工作、生活与女儿的衣食起居,这些潜在的因素成为了悲剧诞生的情境因素。
鬼灵诞生的核心,是父母对子女的忽视。幼儿园孤零零的孩童,懵懵懂懂坠入水塔,那种失去的恐惧让她成为困居水中的怨灵,这种情感在死后变得愈发强烈,她被困在那座水塔,被困在那座大楼,渴望有父母关爱,渴望有人能来拯救她,带她回家。这种情感在死后变得更加诡异,小孩子是很容易有嫉妒心的。而淑美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忽视了对郁子的关心,小孩子的心灵愈发空虚,鬼灵就越是有机可乘。
说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个框架有些熟悉?这个是非常经典的怪谈文学母题,父母由于对儿女疏忽导致儿女死亡,儿女死亡之后会化成冤魂,在“场所”里游荡等着妈妈回来。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经典怪谈文学在当代社会下的再创作,首先是公寓的诞生让“闯入者”成为了可能,无数悲剧的发生都是善意第三方误入“怪谈”发生的场所从而引发的替代性伤害。其次,在当代社会里,单身母亲的问题愈发严重,他们要面对更为残酷的生存和生活困境,同时对儿女的抚养也充满了困难。
淑美本身就是单亲家庭长大,她早就经受了原生家庭的创伤,而离婚则让女儿郁子同样面临这一困境。但怨灵的出现似乎给了事情转机,她们是怨灵“久美子”的闯入者,而久美子何尝不是她们生活中的闯入者,“久美子”的出现让淑美产生了危难关头的过激反应,激化了这一矛盾的爆发。
面对电梯间里伸出的魔爪,淑美似乎并没有解决的措施,她深爱着郁子,却无法解决自己身处的困境。唯一能做的只有牺牲自我,拥抱怨灵。即使郁子在十年后已经不记得太多有关淑美的事情,即使淑美一直被困在怨灵的场所里(延续了以命抵命的设定),她依旧深爱着郁子。
似乎是一个无奈的和解,似乎是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单身母亲的困境从没有消失,儿女生长的难题也一直存在,电影只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宏大的概念,只有长足的陪伴和爱,才唯一的命题。
发现是在不知不觉中看着恐怖片过了午夜12点。这次看得出乎意料的平静,应该算是我看过的鬼片中觉得最不郁闷的一部。本来找同学看的时候,她就提到了恐怖元素是水,如果留下阴影就很糟糕了。毕竟水无处不在,这让我也觉得有些担心。所幸看完之后基本没有什么阴影,因为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怨念和骇人的片子,倒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守护和亲情的电影。
(以下言论涉及部分情节,未看过此电影者慎读。)
这并不是童话般的故事,也没有童话般的结局。
事情的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反倒是感觉有些俗套。父母离婚,母亲淑美(黑木瞳饰演)暂时获得6岁女儿的抚养权,带着孩子郁子在外借屋居住。借来的地方,自然是不是什么好地方,于是就如命中注定般遇见离奇事件——屋子里越来越多的渗水,且这些水的质地都不怎么好;阴魂不散的红书包;隐约在楼里看见长头发黄雨衣的小孩身影,和寻人启事上失踪两年的小孩长相一模一样……
淑美并非是个坚强无比的女子,或许从某种角度看来,她是相当懦弱胆小的,且被一系列的事件弄得有些措手不及的狼狈之感。之前不关心女儿的父亲倒是出乎意料的固执,力争女儿的抚养权,当然也使用了包括给予淑美精神压力这一环。幸亏有律师帮助,淑美得以振作。“只要和郁子在一起生活就好”,除了女儿之外已经一无所有的妇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努力行动的……
可人生,是叵测的。
到处弥漫的大水终究升腾起了痛苦的回忆,以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平静无可奈何却也让人动容。“不要过来,郁子!“……“我是你的妈妈哟……”淑美终究还是将那份恐怖永远的留给了自己。她还是那个会害怕到站不稳的女子,还是那个会因为校对恐怖小说而受到惊吓的女子,还是那个会对丈夫的冷漠报以无力抗争的女子,然而此刻,她紧紧怀抱着那恐怖的来源,将不舍的目光从女儿身上移开,任这因为被伤害而饱含着阴暗和任性的水吞没自己……
“妈妈……”一阵水浪袭来,吞没了生离死别的记忆……
原本极力想获得女儿的父亲终究有了新的妻子,也有了另一个女儿。十年之后,在原本的住所看见母亲的郁子这般倾诉着。“我和妈妈一起住吧,妈妈不是说只要和我在一起生活就好吗?”
“不行呢,郁子。”
因为你是对我最重要的女儿,所以不希望你受伤害;因为想要保护你,所以我将此后无限的恐惧换你有限的平静生活。你,要好好活下去。
“我的妈妈一直在某处守护着我……”
虽然不在身边,虽然不知何时才能在相见,可能永远也见不到了。无论如何,我,要好好活下去,和我并不喜欢的父亲一家一起。
郁子离开了废弃的搂,电影也随之结束。这个结局不是喜闻乐见的happy ending,但是相当现实,而且也很让人感动。
“我的妈妈一直在某处守护着我……”
的确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恐怖片居然看出温暖的感动。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直面自己的童年创伤,拥抱恐惧,不惜牺牲自己。恐怖镜头的营造相当熟练,以人物为中心的横移加旋转镜头,天花板水滴的仰拍推移特写,主人公在电梯里的缓慢垂直移动镜头,都将诡异,压迫,恐怖的气氛很好的营造出来,并且叙事节奏稳中有进,恐怖情绪不断积累,到最后美津子朝着镜头正面扑来,混浊的激流从电梯门一涌而出达到高潮。最后的结尾也给人以亲情加恐怖的复杂余味。是一部很完整成熟的,具有模板参考价值的类型片。
勉强及格。又见“水见式”。跟《午夜凶铃》一样,是中田秀夫+铃木光司+林淳一郎的三角组合,摄影师林淳一郎存在感很强,黑泽清的《回路》也因他掌镜,和本片一样具颓败、冷硬的潮湿气息。那座公寓楼选的很好,镜头里主要角色只是一对母女但并不单调,公寓楼也承担了一个角色的功能,电梯喷涌出的浪、天花板扩张的渗水、浸泡至糜烂的楼上故居、藏着女孩尸体的水塔,这些奇观化设计是鬼女孩意志的具现化,而扔不掉的红书包是女孩萌外表的象征,它的灵魂和肉体俱在。“女孩在幼稚园等妈妈来接”的意向贯穿全片,母亲黑木瞳可能因此对鬼女孩有共情能力,也是女儿令人担忧的未来,但黑木瞳为何选择陪伴鬼女孩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还是不明朗。前夫争抚养权本应在真相大白前充当一个悬念,不过在电影里被放弃了。全片气氛掌控很好,有不少细腻又揪心的长镜头
【C+】前面的铺垫好闷啊,也不太吓人,感情线也可以塑造得更好。话说这剧情,电梯,水箱,失踪。不活脱脱就是蓝可儿事件的翻版吗。。。。。待有识之士将蓝可儿翻拍成电影。
伟大母爱的迸发,强烈推荐各位影迷细心品味,不是恐怖片,是温情片!!
原版和翻拍我都很喜欢,两个感觉不太一样,但是都是母爱的部分最为动人
我们把电影院搞的像在放喜剧片,我的收获是学会一句么西么西。
无论看多少遍还是会哭出来。中田秀夫就是擅长亲情教育。听见女孩大喊着妈妈、就会一起伤心。虽然是恐怖片,但是这个故事太悲伤。
日本恐怖片特点,鬼都是滥害无辜,一点不讲理!你意外死了,想要母爱,凭什么抢别人妈妈啊?!人家又没害过你。另外这死法有点像前几年蓝可儿案啊。
和妈妈一起看的片子!!!虽然拍的不怎么样但是值得纪念... 杯具的是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一起看的是日版还是美版了
因为看过原著了,不觉得恐怖,电影比小说的改编,就是争女儿那段,不错。不能把它当恐怖片来看。个把地方还是惊悚了一下。
反复出现的红色小书包。女神黑木瞳果然是贤妻良母的典范。看到无故上升的电梯,顶楼蓄水罐的藏尸,我不禁想到:蓝可儿的凶手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收到的启发吗?日本恐怖片简直太反女权,这部电影难道不是在讲:女人呀,难道因为家庭不顺就离婚嘛?离婚了工作照顾孩子压力多大,还容易被恶鬼缠身呢。
水,透着东方式心理恐怖的神秘,阴冷老旧的场景弥漫着暗流涌动的幽闭压抑。水,是孤魂的流泪哭泣,单纯的作恶渴望关怀的爱意。水,是观影时流淌的情绪,母爱守护带来的触动大过了紧绷神经的恐惧。
和你一起看的 泪流满面
用了三年时间才终于看完...才发现原来不恐怖...
现在感觉,很烂,恐怖的小孩什么的
20220312 哈哈果然以前也打了五星 当初因为是一部安静的惊悚片(?)所以很喜欢 重温依旧 小红书包、水渍、老旧的楼宇、单身母亲、幼女 导演用了这样几个元素讲了个好故事
用屋内漏水隐喻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在这里细化到女性的中年危机,被家庭和工作拉扯导致的内心崩溃,片中有三个悲剧投射分别是女主,女儿,邻居女孩儿,无疑都是家庭分崩离析的受害者,影片最后用母爱化解怨恨也是很讨巧的做法,整体氛围营造也不错,寂静公寓与老旧升降机,天台蓄水池与红色挎包,房顶水渍与楼上脚步声,这些元素都令人印象深刻,编剧之一是中村义洋,怪不得他后来拍了残秽,原来是有恐怖片基因的。
比较讨厌女主角总是神经兮兮柔柔弱弱智商一直不在线上的这种恐怖片。气氛真不错,潮湿阴冷的氛围做的好极了,其他方面完成度都行,但就是不亮眼。
个人觉得那个女鬼很自私……并且很不讲道理 =_= 就这么把女主角的妈妈给抢了,不是很霸道吗?!囧 主题曲【青空】很好听 ><
多年前买了DVD收藏,与当下泛滥的恐怖片相比,这部电影结局充满了一种温暖的人情味。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仁者见智了吧。
记得当时是到外面租碟看得这部电影,总体感觉很一般,但是对红书包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尤其是俺娘后来说俺小时候就是背了个红书包之后...OTZ...还有,俺一直就不明白,当小女孩面前那门开了后,那么多的水到底之前是怎么准备的居然跟泄洪似的就下来了,真是太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