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艾嘉这一部拍摄于1986年的《最爱》,是一部清新的爱情小品,今天看起来,还是不乏动人之处。 世事弄人,于是最爱成不了夫妻。芸芸从国外归来,结识了好友阿明的未婚夫俊彦,初相识就是他们俩人的订婚礼。接触中,发现两人志趣相投。但是婚期临近。芸芸因为阿明母亲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决定疏远俊彦。 在婚房里两人偶然相遇,俊彦袒露了内心。我从小就是乖孩子,大了人们都说我是好人,但是都是别人安排我,这一次我想自己做决定。芸芸摆摆手,说不要吧。 决定婚前最后一次见面。事前芸芸收到了一束玫瑰和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相见不如不见,署名俊彦。两个人还是见了,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走时俊彦摘下项链,说它一直跟着我,送给你。芸芸不要,她的理由是,我怕要了一样,会要更多。送走他,她对着那张卡片流泪,她知道两个人之间已经结束了。 多年以后,两个好友都死了丈夫,和各自的女儿在一起郊游,不知不觉谈起了往事,这一段尘封的记忆中,芸芸除了一张卡片什么也没留下,阿明却告诉她,卡片是她写的,并责怪她作为好友不该这样对她,说,这就是报应,除了卡片你得到了什么呢?芸芸没有反驳,但告诉她,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当年,得知她怀孕的甘医生,娶了她。都是好人。 人生的荒谬的意味在这部片里被温情所掩盖。比如那张卡片。其荒谬的意味不亚于米兰·昆德拉的《玩笑》里的那张明信片。但是,张艾嘉女性作者的视角,只把这一切轻轻掠过。愈加荒谬的还有阿明的指责,她不过是有个妻子的名分,在这一场爱里充当第三者的其实是她,但是,她的责问显得那么理直气壮。 1986年,琼瑶片在台湾正红火,这一部《最爱》涉及了婚姻道德的命题,已经算得上是有深度了。故事里没有选择的困惑——红颜若是只为一段情,就让一生只为这段情,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多么古典浪漫的情怀。今天看起来还有小小的感动,也就在于此吧。 谈过最爱,两个好友又和女儿们欢聚在一起,夜色渐浓,晚宴丰盛,轻松地,他们唠起了家常。经过小小的困顿,一切又恢复了常态。人生中,偶然的清醒,敌不过日常家居的消解与打磨,就像一个湖面,被一块小石子荡起了涟漪,很快,就波平浪静,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那么,最爱,真的存在过吗? 湖面下的翻滚只有湖水知道。
《最爱》的确蛮好看的,叙述手法很细腻,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情都很传神,过去和现在的时空穿插轻松而自然,由倒叙开始,抽丝剥茧般慢慢地描绘出三个人之间好朋友,爱人和情人三种身份的跨越年代的故事,我觉得最棒的是演员的表演,很准确地表现出在那个角色和环境下该有的情绪、肢体动作以及语言。由两个人慢慢地聊天来展开故事的手法感觉像《情书》,节奏也很像,带着回忆深沉往事所独有舒缓。
故事中的闺蜜两人拥有完全不同的爱情观,阿明和她母亲的爱情观很像,觉得爱情之重在于一个稳定的家庭,大家既然都合适,那就结婚吧,而芸芸理性中又夹杂着充盈的感性,她很珍重爱情,不相信命运,但她也珍重友情,在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去伤害阿明,即使让她舍弃掉尽在眼前的爱情而默默地藏到心底一辈子。俊彦的心中大概是最纠结的,他三十多岁已经订婚了才遇到芸芸,一生中习惯了做一个“好人”,别人口中未来成为一个好丈夫的人,他从小受到的家教就是这样,不去忤逆别人的意思,别人说怎么样怎么做就怎么做了,他很少去问自己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很少去问自己自己觉得什么是对的、要怎么样去做,就这样到了三十多岁。他也是一个理性中混合着感性的人,他喜欢画画,喜欢温柔细腻地去观察这个世界,喜欢读书和沉思,喜欢安静的慢节奏的生活。可他直到三十多岁仍然没有碰到一个与他三观相投的温柔女子,最终大概是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与工作上每天都接触的秘书阿明订婚。但就在这时候,他遇见了芸芸,这个人像是上天按照他梦中另一半的样子雕刻出来的,就这样突然降落到他身边,他虽然和阿明订婚了,可他并没有体会过什么是爱情,特别是他自己所尊崇的爱情,突然这样子的一个人,一个梦幻情人,就降临到他身边,他一下子就慌了。开始时只是试探,想看看芸芸是不是真的如他想象的样子,尔后时间慢慢发展更加惊慌失措,因为他发现自己真正爱的就是芸芸,成年人不轻易说爱,他内心很犹豫,做了三十多年的“好孩子”,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因为自己的需要去伤害别人,更不用说是善良、天真关心他的未婚妻阿明了。最终他和芸芸达成和解,两个人都深知彼此深爱着对方,可俊彦不愿去伤害阿明以及背后的父母大人还有芸芸和阿明之间的闺蜜关系,芸芸虽然不相信命运,可在阿明母亲的那番话之后,她悄悄地把好朋友的重要挪到了自己爱情之前,哪怕是舍弃自己的终身幸福也不愿去伤害她好朋友阿明的幸福,最终芸芸和俊彦达成和约,俊彦和阿明结婚生活,芸芸自己去生活,虽然两人一生仍然是深爱着,可是谁也不再提。整个故事一部悲剧,个人对自由的追求、家庭伦理观念的束缚、友情与爱情的矛盾一直在冲突着这三个人一辈子,大家都郁郁地老去,爱情成为心底沉淀一生的那块石头。
因为喜欢张艾嘉,因为喜欢“最爱”这首歌,看了这部电影。影片怀旧、小清新又耐人寻味。人的一生中最爱的到底是什么? 《最爱》拍摄于1986年,是张艾嘉首部自导自演的电影作品。凭借此片,张艾嘉拿下了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双料最佳女主角奖。 张艾嘉一生获奖无数,才华横溢,个人情感经历远比电影更加精彩纷呈,堪称“才子收割机”,罗大佑、李宗盛都曾为她痴迷。她有足够的底气、勇气和才气,爱得任性率真又收放自如,没有遗憾。她活成了每个女人都想要的样子。 影片讲述的两个闺蜜和一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女主(白芸)和闺蜜(阿明)的未婚夫(林俊彦)一见如故,但是都选择隐忍、放弃。女主默默怀着男主的孩子另嫁他人。多年后,两人的丈夫先后离世。她们俩在一起叙旧,道出了尘封多年的往事。最后都已释怀。 该片故事情节老套,但是演员表现出色,把夹杂着爱情、友情、道德、欲望、妒忌、无奈的情感的矛盾和痛苦处理得恰到好处,细腻克制又充满张力。 张艾嘉在影片中的表演尤其出彩。少女的灵动率真、爱而不得的徬徨痛苦、中年的淡然超脱被她演绎得轻巧自然,含蓄内敛。看似云淡风轻却又暗流涌动。 故事的编排逻辑有些经不起推敲,略显牵强。但是影片的主题却引人深思。一生中最爱的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也有的人过了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最爱。每个时期的最爱也会有所不同。然而潜意识里的最爱会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阿明的人生目标就是嫁一个好老公,有钱又本分,一生富足、安稳。她最爱的就是富太太的悠闲生活。她认为女人再漂亮再聪明都不如命好,自己就是那个命好的女人。 阿明明知道未婚夫订婚后爱上了闺蜜,想尽办法阻拦,极力维护自己即将到手的安稳幸福。从她当上俊彦的秘书开始,她就瞄准了俊彦,努力成为他的妻子。即便她和俊彦之间没有浪漫激情,但她不在意。她要的不是俊彦这个人,而是律师太太这个身份。 俊彦一直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好人,读书好,工作好,做人好。结婚后的他一定也是个好丈夫。他的人生轨迹按部就班,平稳顺畅。唯一一次的激情迸发就是他不由自主爱上未婚妻的闺蜜白芸,也尽力去追求。但是冲动过后,他还是退缩了,回归到“正轨上”。 俊彦对白芸的爱大概也不是“最爱”,他或许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好人”形象。其实他追求白芸处在订婚后结婚前的尴尬期,不算是婚内出轨。但他不敢冲破道德感的束缚,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真爱。他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好评里。 白芸漂亮聪明,活得真实。她说“人生苦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是当她陷入和闺蜜未婚夫之间突如其来的爱情中,她隐忍了,没有对阿明说。在热烈爱过一场之后,她选择退出。 白芸知道优柔寡断的俊彦不敢冒然毁掉婚约,她伤心难过,但不强求,不想因为爱情毁了友情。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尽情地爱过就够了。她最爱的是这份痛苦又浓烈的爱情。爱情的最美好就定格在激情的一瞬间,爱过就放手才能刻骨铭心,回味一生。 白芸的爱真实洒脱,爱了就爱了,没了就算了。“有事情值得记得,总是好的”。她只求曾经拥有。她爱的是爱情本身。中年丧夫后的她也不悲苦,知足淡然,有一个最可爱的女儿,生活安然就好了。 同名歌曲《最爱》是对影片主题的最好注释: “红颜若是只为一段情, 就让一生只为这段情。 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世只怀一种愁……”
以前忘了告诉你,最爱的是你,现在想起来,最爱的是你。红颜难免多情,你竟和我一样。
张艾嘉自导自演,看了开头就知结尾的戏,说细腻也不见得,倒是有种刻意的文艺腔在里头。李丽珍罗美薇特别客串。
张艾嘉论颜并不见得有多出众。可是就是一身戏啊,拍照时打闪光灯时惊讶的一瞪眼都不知有多得意啊~~ 缪骞人演过白流苏,其实她倒是适合演演曹七巧。 那首《最爱是谁》 原来出处是这里。
张艾嘉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完全投射在了影片之中,一对闺蜜在看似平淡如水的往复间芒刺涌动,姐妹情是真、争爱之心更坦诚无比。马楚成颇为讲究的摄影构图为影片气质加分不少,而缪骞人在表演上甚至比张艾嘉显得更游刃有余。
北影节第八场。其实到两人见面的一瞬间就知道了张艾嘉的孩子也是林子祥的“大小老婆”同时怀孕应该是很多男人值得骄傲一生的事情吧。观众直到最后才发现医生“喜当爹”而爆发笑声,so naive。反而这一“见面”让我觉得它值得四星,孩子和那句“给了一点怕我想要更多”形成了多么讽刺的呼应。
云云和明明都很2,这么个男人,至于吗?送给我,我都不会要。这种男人我只想给他两个大嘴巴,真是看得我火冒三丈,什么玩意?太恶心了。这哪是最爱啊?我要真爱上一个人,我觉得配不上他也许我会选择放手,但放手了就是放手了,我又不能给你,我他妈还把你给睡了,让你等我一辈子,太自私了吧
86m版本 3.5/5 我一直把《最爱是谁》的歌词理解错了 不谈卡司各自的现实八卦 阿Lam确实适合演三角关系 不苟言笑 才华横溢 绅士恰到好处 有趣的地方都内敛得很 看起来很容易懂的一个人 心事其实触及不到;这样的故事我们后来都看过无数遍 抖落的两个包袱 也该早有心理建设 喜欢镜头克制&婚后厨房那一幕
“红颜难免多情,你竟和我一样” 中年版《七月与安生》。
马楚成,张叔平,卢冠廷,幕后也很强大。两个女人情商都蛮高的,不够缪骞人最美还是在恐怖分子里。
86年的张艾嘉就已经这么知性了,看现在的苦情装逼言情剧情何以堪,只好剧情上狗血加喷血,执子之手已经Out了,最好是分分离离最后脑残变态加生离死别。本片风格上已经类似于后来的杨德昌+岸西合体。剧情现在看来有点矫情+苦逼,总体上不温不燥,最后令人唏嘘,7.7
86年的作品,如果留意张艾嘉的感情生活,就不难明白身兼编剧和导演的她现实中的犹豫、困惑、愧疚、不舍...片中采取倒叙,当张艾嘉和缪骞人年华老去,从闲话家常到深入回忆当年的三角情缘,起码在基调上,我们可以很放心,因为片尾确定是无仇无恨的happy ending,这也是张艾嘉对现实感情纠结的一个期盼。缪骞人和林子祥这组合是不是许鞍华给的灵感?
《最爱是谁》与《最爱》,歌与电影互作最好的注解
跟着lam唱的《最爱是谁》来补《最爱》,还真挺好看的。面对自己未婚妻,就是木头一般的好人,却会为了芸芸变得浪漫起来,沙拉里面的番茄玫瑰花,临时调换的鱼竿,他绝对不是不浪漫的老好人,只是没有遇到对的人罢了。剧情也许现在看来略显俗套,但平铺直叙的演绎 真的很有爱~三个人本质都是克制的,虽然最后该发生的总会发生。当一切都如过眼云烟的时刻,两个女士携手饮酒,谁又赢了谁呢~
午后,两个女人的一生或者更多(张艾嘉感谢下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吧)。
学了一分海滩的一天讲了一个亦舒故事,但是好看啊香港住豪宅的中产阶级时装爱情片,缪骞人演得阴惨惨,张艾嘉亮眼得不通人情,但时时刻刻确实都温柔又美,如兜一圈听情人的眼泪。林子祥好好好帅。
剧情常见极了,难得的是本片细节铺垫的非常合理,两位女主角演绎的非常细腻。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需要婚姻的时候碰上一个条件不错的就订婚了,未婚妻眼中他不懂浪漫,后来碰上另外一个女人时,突然懂了,因为爱了。“一个女人再漂亮再聪明都不如一个女人命好”。和不爱自己的爱人厮守终生与跟互相爱的爱人生一个最好的女儿,不知道哪个算是命好。
本来好纠结的。。。结局囧到了。。我不懂林子祥那个角色那种男人有什么好值得争。
相當雋永的小品,有點類似《流金歲月》,但角色多了點心計,亦添幾分成熟;80年代的愛情片即使會觸及人性「陰暗面」的,看起來依然比現今純粹,沒有那麼多複雜的計算;時代變了,人心也變得愈來愈難以觸摸。
张艾嘉跟林子祥爱火燃得略缺说服力,当然她美过缪骞人,也聪慧过她,也看得清林的性格和情意深浅,没那张卡片还是这结局,“无论如何我要试一下”原来是那个意思。她在意的不是他多爱她,而是她最大能付出到什么程度得到多大安慰又同时保全所有人的幸福(世界太平),她当时一定非常爱她后来的丈夫。角色和本人都是真女汉啊!两位老母亲早已看穿了这场三角恋,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女儿,处理事体。“你怕我会忘了你?我不会忘的……”
格局非常小且没有丝毫悬念的爱情小品,但张艾嘉太懂女人也太懂拍女人了,她不仅知道女人的阴暗面,更知道在上面裹上一层柔化的平和其实会更锋利。所以她不动声色就可以赢得很漂亮,就连非常出彩的缪骞人都败给了她波涛暗涌的表演。她的智慧其实是带着狠劲的,所以太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