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后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颁奖季没有什么水花,所以便在网上搜了搜评论。在烂番茄上,这部电影的媒体评分只有73%,远远不及《利剑出鞘》等电影。我更疑惑了,于是仔细看了看这些媒体的评价。最终引导我看到了一个来自亚特兰大宪章报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批评主要针对电影中女记者Kathy Scruggs的塑造。这位女记者不折手段的用性交易的方式从FBI探员那里获取了他们即将对理查德·朱维尔展开调查的消息,从而一手导致了朱维尔从“英雄”到“凶手”的噩梦之旅。实际上,大部分对电影的负面评价都针对于这个女记者的形象。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预感到了,这个女记者的形象触犯到了不仅仅是媒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已经触犯了目前最敏感的性别政治问题。
这部电影像老爷子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以展现事实真相为中心。所以批评者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个女记者用性交易来获取信息这一细节是否是真的事实?毕竟人已经去世,之前也没有任何证据。所以很多批评者嘲讽这个电影是“太过戏剧化”的处理了真人真事。有的评论直接点出了“抹黑女性”。以至于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奥利维亚·王尔德不得不站出来撇清:她作为一个演员无法决定和改变剧本的内容。个人觉得老爷子确实不应该在电影里包含这一幕。但同时也认为这可能就是老爷子的一种讽刺。毕竟当年FBI在撤销对朱维尔的调查后,朱维尔转头就控告了包括NBC在内的多家媒体,大部分媒体都和他庭外和解了,只有亚特兰大宪章报坚持认为他们的报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推论,并没有捏造和污蔑的地方。所以,一个FBI内部的消息,是怎么被一个女记者知道的呢?老爷子如此推理,恰如当年的记者们通过朱维尔这个笨拙肥胖还与妈妈合住的单身白人男子形象推论他是凶手一模一样。其实这个电影里处处都是这种嘲讽。因为朱维尔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小人物,他除了被不公正的对待外,还有过激的历史,不交税和一屋子的枪。即便到了最后FBI找不出任何可以指控他是凶手的证据,那位FBI的探员还是铮铮有词的指责朱维尔:我知道你就是凶手,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我知道你就是。那位FBI探员并不仇恨朱维尔,也没有理由仇恨朱维尔,他只是对自己深信不疑,这种态度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写照。如果最后不是真凶浮出水面,多少人会一直怀疑朱维尔的清白?
不过亚特兰大宪章报的那个批评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后面的读者评论,多达四百多条。而这四百多条评论的焦点大部分转向了特朗普。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提到了"quid pro quo"。这句话最近不要太火。其实这个电影的剧本早在几年前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是在特朗普被弹劾调查之前就已经完工了。但是谁让老爷子pro特朗普呢?!整个美国的媒体都在骂特朗普,老爷子却说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肯定要选特朗普”。这简直就是媒体公敌了。就算没有那个女记者,估计老爷子的这个电影也不会受到媒体的好评。但是有了这句台词,媒体又可以推论:老爷子在借电影讽刺民主党对特朗普的调查。其实个人认为老爷子并非真的支持特朗普,他明确表示过不会以资金或其它任何形式来支持特朗普,他只是表明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觉得特朗普至少是比较诚实的。个人觉得美国媒体和“言论自由”简直就是矛盾的两级。鲜有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的,但是你不能有和他们对立的立场。我天天听崔娃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立场不要太鲜明,各种嘲讽丑化特朗普,采访希拉里各种夸奖赞美,还要多有倾向性呢?但是你不能批评媒体不客观,这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正确”。
关于这个电影,它所产生的真实背景,以及现在的舆论背景,都让对它的讨论不可能再是对电影的讨论了。很有意思的是,在浏览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人与人之间会有多么多的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言说自己的感受时就在改变事实的真相,也许下一次的世界大战真的就是“口水战”吧。
寒假惊奇地发现老家丽水居然还有Richard Jewell的排片,立马就去看了。 之前只看过东木老爷子的《百万美元宝贝》,对他不甚了解。但单从这部和《百》来看,着实可以看出他的过人之处:不用很多的技巧修饰,利用故事本身来打动观众。在我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内力”的导演;可能也是因为将近耄耋的高龄,他的作品因而显得精准有力。 现实题材与写实主义的风格无疑最大程度体现了他这种“内力”;同时,同等程度地,将演员的演技无限的放大。山姆洛克威尔、乔恩哈姆等人贡献了优秀的表演;保罗沃尔特豪泽(终于不需要演类似于《黑色党徒》《我,托尼娅》里面的胖傻叉了!),本片的男主,堪称完美的人选;而最最让我感动与惊讶的是男主母亲,扮演者凯西贝茨的表演(爆奶今年奥提!)。那段发言的表演过于真实,丝毫没有修饰的痕迹。我看过很多的哭戏,几乎没有一个像这样富有层次与感染力,既内敛同时有张力。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她的表演完美的诠释了truth而不是fact。 很庆幸能在家乡看了如此动人的新年第一部。可笑的是,家乡当地仅有的三家艺术影院之中,作为丽水地区电影院的“霸主”、本应该引领地区的某两影院,却如同吝啬鬼一般的不给真正的CINIMA一次上映的机会,而给某些辣鸡“视频”(恕我直言)以大量场次。而相比之下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小资影厅,却拥有相当的职业的当担与操守。其实不只是我家乡,全国各地情况都是如此,例如同样加入艺联的著名的某达影院,也几乎没有《朱》与《别》的排片。 我大学不修经济,仅以高中知识,我不是特别清楚这里面供求关系。但我确切地意识到,如果市场只单方面提供娱乐向的“游乐园式”的电影而忽略了这些艺术电影,也行将来的观众们会认为电影只是用来娱乐的,马丁的预言或将实现。我相信这就是艺术电影联盟为艺术电影奋斗的原因,特别是为了中国电影事业的未来。而那部分唯利是图的商人,自以为在经济上为中国电影事业尽一份力,实则可能真的荼毒了万千的观众,断送中国电影的未来。 我看的那个场次,到场的观众寥寥无几;也许都是电影爱好者,出现片尾CAST的时候,许久,大家都没有动弹。在寥寥无几的观众里,我惊讶地发现了两个十多岁的小朋友。在幽暗的影厅里,在他们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灼烈的焰火。我没有老到可以感慨岁月流逝白驹过隙、时间的不易,但我看到他们时,我可以说,我看见了电影的某种未来,一种我期待的未来。 有时我会想,这些电影真的就那么“艺术”吗?难道真的就那么无聊、枯燥以至于大家都不想看吗?中国电影票房真的只能靠“话题“流量”来支持吗?我以我亲身体会来看:非也。仅以这部而言,观影的门槛很低,懂电影的人也许能看到更多,不大懂的人也能感受它的魅力。连小孩子都来看,为什么成年人不行呢?更何况最近佳片稀少,《朱》与《别》理应加大排片量。 其实,更重要的,不是供应不足,而是需求不够,是很多人没有做出尝试。横向比较于类似的艺术形式,书的普及应该算是很成功的了。既然书能够做到,为什么电影不能呢?我一直认为电影的商业形式是双向性的,就像没去过海边不知道海有多宽广一样,没多看佳片的人是不知道电影的艺术有多美。我由衷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像从小学习看书、绘画、声乐一样,学会看电影、欣赏电影;把它当做一门艺术,而不是娱乐大众的道具。 以上只是一位初级电影爱好者浅薄的感想。其实自高考以后,我就再也不想写文章了;但是今天今夜,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召唤。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个人观影随笔,欢迎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东木老爷子都快90岁了,还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实在是令人敬佩,说来很奇怪,每次看老爷子的电影,不管是他主演还是他导演都特别稳,他拍的东西充满了一种沧桑感,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总是多了一层长辈的语境。
之前他拍的《萨利机长》,《换子疑云》,《骡子》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似乎老爷子对现实世界有很多话想说,不管愤怒,还是感动,这些电影都代表了一种态度,或左或右,我看短评里有些人说女权人士不喜欢,说老爷子是保守派等等,好吧,这些声音当然可以有,我却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保留吧,每个人都有自己都意见,只是电影怎么拍,他只是针对角色,就像昆汀拍《好莱坞往事》,有时候界限和创作是矛盾的,大家变得严肃谨慎,在这种只有一个声音的地方,我已经受够了冠冕堂皇和条条框框,希望能有个平衡吧,不敢说了。
说说电影吧,朱维尔的演员演出了很多角色内在的东西,把一个普普通通有缺点的人刻画的惟妙惟肖,当角色不听律师的话喃喃自语时,甚至真的有种想让他闭嘴的冲动,当然越是这样想,越是因为演得传神,还有律师山姆,他的很多角色都没什么区别,从最早看他的《月球》,《火柴人》到《三块广告牌》,好像都是一种人,不过很喜欢这种表演风格,有点痞痞的,目中无人的样子,很有个人魅力的演员。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理查德朱维尔,该如何为自己辩护?好人尽责值守,挽救生命却成了被告人,这种让好人蒙冤的情节,咱这也有,不过不能说,我可能会哭,会委屈,会咆哮,可我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理查德朱维尔在最后对着联邦调查员说的话,其实比任何辩护都有力量,东木老爷子也在讽刺这些人,不过FBI和记者这两个角色,个人感觉不够立体,太脸谱化了,或许出了这种恐怖袭击事件,不管什么制度,都会有不负责任的各种坏人,这只跟人性有关!
做好人是一种任性,这句话,是我在7年前的知乎日报app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大概就是说,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像男主角理查德这样的人,明明知道做好人很有可能是没有好报的,还是要执意做一个好人呢?大概是任性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感到很气愤,总会在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比我更加社会化,更加有自己的坚持,他极富有正义感,警察技能熟练,会在晚上学习法律,很喜欢军事射击,简直就是一位天生成为好警察的料,可惜现实生活中的他,离开副警官的职位之后,多次的保安就职经历都不太顺利,以解雇作为终点。好吧,在我看来,他做保安也是屈才了。
想起了主人公说了一句话,我曾经把成为一名FBI的警察作为自己的职业梦想,但是我现在发现,你们不去抓捕真正的爆炸案罪犯,反而在这里不断地臆想理查德是罪犯,我一点也不想成为FBI警察了。
理查德虽然是一位看上去“完美”的嫌犯,失意的白人,前警察背景,懂得炸药知识,还是第一个发现爆炸的人,之前还有大学院长说,他做保安的时候,是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其实,他只是,一个善良的富有正义感的保安,他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能,尽管他当天可以请病假的,就像他说的,没有人愿意做尽职的保安了,只要看到可疑的包裹跑就好了,这大概就是职场中,多做多错,少做不错的同样场景的还原。说到尽职,戏中的警察、记者大概是称不上了。
虽然,主人公在发现家中装置了窃听设备之后,和律师大吵了一架,说我就是没有办法变成你这样啊,我就是我啊,我很生气,但是我没有表露出来啊。为什么选择你作为我的律师,因为,你是唯一不把我当作5岁小孩字的人。
在我看来,在某种象征层面上来说,主人公和律师是人生的不同阶段的象征,终究要反击,要保持愤怒,要变强大。这大概是最近这段时间自己的生活感悟把。
好莱坞属于自由进步派的重灾区,两部近年来罕见的佳作在奥斯卡颗粒无收:《佛罗里达乐园》(2017)挑战儿童保护的政治正确,《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2018)不仅没有土著拯救白人的鸡汤,还涉嫌丑化土著和“身体受到挑战者”,政治严重不正确!
因此,《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仅获得一项奥斯卡安慰性质的女配提名,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1996年7月27日晚,作为亚特兰大奥运会庆祝活动的中心,百年奥林匹克公园人山人海,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发现一个背包里藏有三枚炸弹,马上通知警方,并开始疏散人群。片刻,炸弹爆炸,炸死两人,100多人受伤。
朱维尔的果断行动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一个无名小卒至少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成为令亲朋自豪的英雄。然而,仅过三天,朱维尔的噩梦降临,从英雄变成恐怖分子嫌疑人。在FBI的策划下,朋友来他家吃饭都藏着窃听器。
在自由进步派的眼中,朱维尔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想当英雄的可笑的牛仔,吹毛求疵,爱出风头,“试图以轻微违法写出史诗般的警察报告”。
玩枪战游戏,朱维尔得分很高,他本身就是一个神枪手,职业理想是做FBI特工,保护他的国家和人民,这让他的律师朋友都觉得古怪和肉麻,瞬间让人想起伊斯特伍德《美国狙击手》引发笑场的台词:“保卫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在自由进步派看来,不让政府伤害祖国才是唯一正确的爱国方式。
FBI向《亚特兰大宪法报》透露朱维尔有重大嫌疑,24小时监控,乖乖,这下可了不得,媒体如获至宝,捕风捉影的报道和犯罪心理侧写铺天盖地:朱维尔人生失败,一心想搞大新闻、逞英雄!
朱维尔是自由派媒体最厌恶的那种保守派青年,肥胖、妈宝男,家中的武器足以装备一个排。FBI将他家搜了个底朝天,一次不够就两次,连他母亲的保鲜盒都不放过。
客观而言,严密监控和搜查嫌疑人都是FBI的职责所在,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在没有切实证据的情况下就故意泄露怀疑对象,记者蜂拥而至,给朱维尔母子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媒体的长枪短炮锁定了朱维尔家的前门后院,NBC在直播中为朱维尔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有人猜测,FBI即将提出指控,他们现在可能逮捕他,也许足以起诉他。”
面对媒体审判,母亲哭了:“我无法保护你。”朱维尔也在流泪:“对不起,妈妈,应该是我来保护你。”在律师的建议下,他顺利通过了测谎仪最高等级的的检测。
1996年10月,朱维尔总算洗清了罪名,开始起诉那些诽谤自己的媒体。1997年7月,美国司法部长公开表示,FBI不该泄露案件信息给《亚特兰大宪法报》,应当向朱维尔表示歉意。
2001年,朱维尔被授予印第安纳州卡梅尔独立日游行大元帅的称号,成为“无名英雄”的象征。2003年5月31日,制造了百年奥林匹克公园等多起爆炸案的恐怖分子鲁道夫被捕。
2006年,佐治亚州州长桑尼向朱维尔表示敬意,感谢他在爆炸案中的救援行动。2007年,朱维尔因病去世,年仅44岁。母亲认为,儿子之所以英年早逝,与媒体审判带来的身心伤害密切相关。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仅是朱维尔的英雄泪,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进步派、多元化的强烈抗议:欧美媒体和大学、政治精英,塑造了一种弱即正义的社会氛围。
以艺术品质而言,《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算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但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中为真正的弱者呐喊,对自由进步派嗤之以鼻,这是一个老牛仔最后的倔强。
一. 对理查德的人物描绘很棒 但剧情的全面性让人失望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制作团队确实在刻画当事人的来龙去脉上下了工夫,还算流畅地刻画了一个坚定拥护司法系统的人的信仰逐步破灭的全过程。
但是剧情的全面性有些令人失望。全片除了对理查德的描绘之外,对同样在这个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媒体和司法的代表人物的刻画过于脸谱化。在为英雄正名的过程中,只有律师全程履行了职责、理查德的妈妈发表了一次公共演讲、理查德自己功过参半;其他人完全没有起到任何帮助作用。
二. Paul和Sam把理查德和律师演活了
理查德是一个很常见的美国小城的善良邻家大胖哥哥的形象。怂怂的“面团宝宝”、正义的使者、规则维护者,都是他,Paul的表演让我对这个人物的冲突性没有任何质疑。美女记者的最好看的一段戏是在发表了爆炸新闻后被全体致敬后的得意和疯癫。不过大多数观众最喜欢的应该会是Sam的痞痞律师吧,表演完全没毛病,如果我会再看一次这个电影的话,八成是因为想重温Sam的戏。
三. 看完觉得一口气憋在胸口 总觉得故事没讲完
没有看嗨。因为直到影片结束,还觉得有什么没有演出来。诚然本片主角是理查德,对于理查德的心理变化和对司法的观点变化的描绘得很详细,但是对司法和媒体这两大影响着“为英雄正名”事件的人物代表选择了基本是纯负面的角度去描绘。
当片子出现了明确的好人和坏人的阵营时,观影的嗨感会下降。
四. 总而言之太脸谱化
对人物的描绘不够丰满,对几个主要角色的处理过于扁平。
反面脸谱化了司法和媒体。让整个片子少了一些真实感。FBI探员和美女记者都使用了典型的坏人光影处理(如FBI探员哄着理查德录爆恐吓语音的典型坏人化光影、美女记者在主编室争取发表爆炸新闻的脸部明暗交叠光影)。
FBI的两个探员一个没有起到啥作用,一个全程在违反规则、跟着感觉走,在大费周章做了调查但没找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依旧认为理查德是凶犯,FBI探员真的只有这个水平吗?(手动摊手表情)
原以为在影片后半部分能帮到理查德的美女记者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在现场走了一圈、恍然大悟了一下、跑去酒吧骂了一句FBI探员、在发布会上流了几滴眼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总评:
满分十分的话,我给六分。
加分项:1)对理查德心理变化的描绘 2)演员的表演 3)场景的设置
尤其是对一个坚定拥护司法系统的人的信仰逐步破灭的全过程描绘得很流畅。
减分项:1)脸谱化司法和媒体代表 2)故事展现角度片面(比如:难道声名显赫的FBI真的只会揪着一个没有任何作案证据的人去调查,没有同步调查任何其他人?)
这要不是真实事件改编,最后绝对会反转说男主真的是凶手吧……Sam Rockwell 好迷人哦,眼镜+衬衫的组合绝了,上回《恐袭波士顿》里的Kevin Bacon 也是靠这个组合狙击了我的心!
89岁的东木,一如既往的稳健,尤其是对演员出色的控制。主演Paul Walter Hauser如果不是因为本片,估计一辈子都只能在好莱坞演white trash屌丝男的角色了。关于新闻媒体和执法机构在“舆论法庭”里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本片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B】东木是个真正的爱国者,和有怜悯心的人,他总能在被忽视的人群,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嘲笑,厌恶,鄙夷的一类人身上找到强大的人性,这很令人折服。朱维尔是一曲对“善”最朴素的赞歌,它的单纯让世界的聪明显得愚蠢。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这部和骡子一样,都有点高开低走,收尾乏力。
老爷子拍的很轻松,片子很流畅,情绪很到位,看不出一丁点用力的东西,也没什么野心,可能这就是他那个年纪的心态吧,导演工作完成的如此轻松。不过这年头很少有人这么拍,片子整体上很棒,但也找不到什么记忆点。这个改编没什么特别之处,对于生活在高墙内的人来说,自己正水深火热呢,谁在乎美国人在折腾些什么鬼,美国大众自己都不关心。这样的改编中规中矩,但人物的脸谱化和功能性也略重,编剧在中间安排那个女记者抹眼泪就很不幸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仍然是死硬派的东木头,这个选题太适合老爷子了,又是怼天怼地的故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也更容易让观众同情。男主选得特别好,表面看起来憨憨的,却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观。他可能生活上或性格上有很多问题,但是,他努力捍卫着自己的正义。所以最后还是挺热血的,以及,这片骂媒体也是骂得很狠了。最后,山姆·洛克威尔的表演,真是每次都不同,演什么是什么,真厉害。
律师和老妈开新闻发布会女记者落泪 乃 一 大 败 笔
庆幸自己没能因病请假,只让自己享受了3天的骄傲。庆幸母亲没在世纪公园,却让她经受了88天的爆炸。记者享受同行掌声,忘记用脚步丈量事实真相。探员戴着神圣徽章,在保鲜盒涂上抹不掉的记号。一百美元交换不被权力侵蚀的本心,他是英雄还是嫌犯,是圣人还是暴徒,是舆论的幸存者,还是爆炸的受害人。
新闻媒体膨胀的时代,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静一静了。
片场大概是老爷子最好的归宿了吧。
怎么办,越来越喜欢Sam Rockwell
看完之后,你要问问自己,在这个利欲熏心,追名逐利的世界的压迫下,你改变了什么?是像男主角,还是女记者?
如果你成为了案件的嫌疑人,那么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你的一切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伪装,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在他们眼中都是你的犯罪证据。他们会翻出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会编造你根本没有做过的事,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证据。他们没有证据,也不是根据证据来查案,而是根据结论来反推证据。因为媒体已经大肆宣传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假如理查德不是罪犯,就会显得FBI办案能力太差,所以FBI不愿向人们承认他们没有证据,一定要逼理查德承认他根本没做过的事。媒体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销量和热度。之前跟风说他是英雄,现在又跟风说他是罪犯,甚至直接问他“你的同伙是谁”。不难想象,从今以后警察看见可疑背包都不敢上报,会假装没看到,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理查德。正如彭宇案之后,没人敢去扶摔倒的老人。
好莱坞叙事教科书。一个镜头不多,紧凑到塞不进片头credit。89岁的老爷子依旧稳健,技法和良心都是业界标杆。我要能活到这个岁数,只求大小便还能自理。second thoughts: 看到了Kathy Scruggs的争议,想来确实有不少MAGA circle jerk的点。相信是人上了年纪politically tone deaf而非本意如此,赶上弹劾大戏开幕的时候上映被解读成辩护川普实属冤枉(要是过几天川普发推"great film #witchhunt"可就太糟了)
几近满分。东木于二十一世纪这糟糕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发出了自己的最强右翼宣讲。理查德·朱维尔不再是士兵、机长、官员、罪犯,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甚至形象欠佳、背景灰色、生活保守、处事粗糙,东木以此人物为石子,以此事件为弹弓,从最底层射穿了上层建筑的玻璃。保守派维护本能的善意与真情,即使留有被反攻倒算的弱点,也毅然诚恳昂首,坚守真相和尊严。成群结队的媒体与政府调查员,是这个虚假民主先进时代的丑恶嘴脸,带给众生的并非平等博爱,而是群起而攻之的污蔑征缴,东木对他们的态度,是放弃的,这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斗士所做出的抉择,并在又一个十年新纪元即将开启之际,将这呼声传递给下一代。
李文亮的哀歌。因为这部电影,事件发生二十多年后,美国人还记得一个拯救了几十人性命的小小保安。再过二十多年,会否有任何载体让中国的下一代记住我们自己的吹哨人
老爷子依然恐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东木近几年的电影越来越平、稳,但仍旧能全程牵着人走。理查德·朱维尔看似遇到的是一件层层“偶然”酿就的不幸,却也正是特例中的“必然”,就如同《我叫布莱克》里“鲨鱼与椰子”的难题一样:在一个即便较为成熟的社会系统下,每个“齿轮”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在一定几率下就会将好人逼上绝路。有人提到这次东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无论是FBI还是无良媒体这两条线都较为脸谱化;我却觉得这其实也不是重点,毕竟东木不是肯·洛奇,他还有着他“反英雄式英雄主义”的这条路径,最后理查德·朱维尔眼神里那种“我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并希望得以回报,那是我所甘愿的;但如果误被平庸的恶意所反噬,也不后悔我曾报以善意”也是很重要的。
好莱坞每个导演都在作品里夹带私货,却无一如Eastwood一般润物细无声。
东木是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中国影迷在网上的称呼,名字英文直译。近日还知道了“奥利给”,说是网语“给力”的意思。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啊!本片是东木导演89岁时新拍的电影,一年一部,部部扎实,可看,今人佩服!再现了1990年代美国一次媒体暴力及FBA的歪曲真相的真实事件,有认识价值。给大我一轮的老导演赞一句:奥利给!
除了Richard本人有一点层次以外,其它角色都非常脸谱化。Clint Eastwood的保守派政治倾向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右翼好人vs丑恶的政府与媒体。其实最后爆炸的真凶也是极右翼分子,但是影片选择性省略了。金球奖提名这个都不提Queen&Slim和US?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