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在岛屿读书》好羡慕啊。谈起北大时光,七八十年代的纯粹,嗜书如命。“有书可读”,全班同学连夜排队通宵排队去买书,全是经典。黄蓓佳55年的快70岁了还那么年轻,谈起儿童小说,脸上洋溢着对孩子的爱,还有梦想激情希望。 “好的影像应该展现人的精神性。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这样一张照片。” 聊起三十年间的变与不变。余华小老头的一句“铁生已经不在了”。 余华和苏童去钓鱼,小老头钓不上来变调侃“像圣地亚哥的生活一样,每天空手而归”。一个作家嘴里的梗,我为什么会对这个瞬间流泪。“钓了很多海水上来。”“船在海上像房子盖在大地上。”贪婪地记录着这些灵感,满足我的饥肠辘辘,享受着许多这样的瞬间,那些泪目是多少欲望和梦想,被勾起,浮现,来势汹汹又回归现实。 在浪花、悬崖面前,投影在岩石上欣赏和讨论电影。天上有明月,身边是朋友,已经可以开始幻想了🥺 “希望椅子像飞毯一样,升在半空。让我可以与明月更近,与世俗和人间更远。” 圣地亚哥,卡夫卡,福克纳! 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费里尼,莱昂内! 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分界书屋,海岛日常,像是一个文学圣殿。看着专业课上背来背去的名字如此鲜活地出现在屏幕里,谈着电影与文学,嘴里满是那些我无数次与幻想中的精神挚友分享的内容,很向往了。 以及有没有可能邀请一下王安忆、迟子建、林白,这些女作家,中国当代那么多优秀女作家。还有能不能让我去当主持人啊,我很会遛狗🥺🥺
这个寒假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完了这个综艺!看的时候感觉自己突然又活了,是一种重新拥有了内心生活的感觉… 上了大学之后基本没有读过书了,这次看到几位作家坐在一起聊文学真的太感动了…看到他们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屏幕上出现许三观卖血记里的用嘴炒菜那一段 联想到书中余华的文字,忽然眼泪就掉下来了,好久没有阅读了,好久没有真实地感文字的魅力了😭
看他们谈论文学真的是太幸福了,尤其是看到西川老师念诗那一段,虽然前面经常单独行动,说的话也很少,一直都在聆听,但读诗的时候真的是在闪闪发光!我真的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了,仿佛枯竭的精神世界重新被点燃了😭终于!又有了开始读书的欲望和执行力了☀️ 唯一觉得可惜的地方就是太短了😭真的看不够😭要是多放出来点他们聊天就更好了!
放一下西川老师在分界洲岛写的诗
《分界洲岛读苏东坡新韵成篇》 云连过岭急,霞赤知时灭。浪举必荒岩,雨狂复昨夜。 半生南北诗,览空在分界,瀛海喻苍茫,坡翁诫我也。
大学纪录片入坑,然后纪录片和阅读成为自己想要断断续续坚持下去的事。之前自己处于认为这件事情是好的,所以我去做的阶段;慢慢发现自己是喜欢这件事,但阅读或者看的过程中获得的东西很少,感觉在完成一种任务;现在还处于这个阶段,让自己去思考、总结,希望自己在输入的同时也有输出。
整体观看下来,检讨自己有时候不专心(一边看,一遍玩手机-回消息,刷微博之类的)。留下印象:多读名著,一个读者说,现在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好像是诶,在有限的时间中,多读一些珍贵的书吧;余华-和一本书相遇需要缘分,豆瓣中想读的书很多啦,但自己读书却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所以纳入收藏夹到决定读它,是需要时间或事情让你俩相遇的;关于阅读的意义,是需要我不断去思考的问题。书籍《海错图》,《妻妾成群》,了解黄蓓佳老师,希望走进孩子的世界,或者保留一点孩童的想法。
然后更多的关于其中人物的人物了。诗人和小说家确实是两个道路的,能够明显感到西川和余华&苏童谈论话题的疏离感;对房琪或者她在书屋的角色产生好奇,听作家们侃侃而谈,自己处于其中适时而谈,算是不卑不亢,如果我处于其中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就我这个阅读量,进不去,哈哈哈哈。会想象自己九月读研,面对导师们该怎么相处-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不卑不亢,知道自己的短板,然后努力去弥补,达到要求);欧阳江河 ,会觉得这种性格会让人不自觉地亲近,那种较常人更浓烈、直接的表达是真诚的,也是一般人不太能做到的;也喜欢余华那种真实感,不知道怎么表达,但就是觉得他在这群作家中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西川在海边击鼓诵诗,从中感受到诗歌的点点魅力。
什么样才是真实的,什么样才算是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建构,我算是从众的人么?与人相处的时候,感觉自己对他人有一种讨好感,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这样自信呀?一个人的底气源于自己的能力,但好像现在我限于底气的建立,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不自信。前方道路还需努力前行呀。
ep1 分界洲岛/分界书屋
1.史铁生分到了一个四居室、还有一个电话,写信给余华,最后一句话是“我真是个幸运的人啊”。
2.原来作家都是躲在文字背后,用作品和读者做最直接的交流。新媒体时代,作者从书的背后走了出来,接受读者的目光。苏童似乎倒也不排斥这种变化,然后调侃大家看到余华写那样的文字结果是这么一个人,会有一种“喜悦的奔溃”。
3.余华自己说他从嘉兴搬回北京的时候,干的最愚蠢的一件事是把所有的书信都烧掉了(他当时到底怎么想的,确实太可惜了,里面有好多史铁生、莫言写给他的信),然后调侃道苏童圆珠笔写字太用力,被发现是“群发”的求稿信,是最“无聊”的信。
4.苏童说他的书里《妻妾成群》年轻人比较喜欢;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一半写捕鲸,一半写市井生活,很有意思…他真的是个很爱也很会表达的人呀,推荐了很多书。
ep3 连线马原、叶兆言来了
1. 每个人有能成为作家,文学的门槛就是你迈过去了,你就是作家。
ep4 祝勇来了
1.谈到了类型文学。
ep5 准备诗会
1.苏童输出的两个观点:其一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契约」,小说要给到剧情,散文给到情感;
2.想要了解鲁迅的情感,读《野草》(想要了解鲁迅的思想,读他的各种杂文。
2.西川书单:《蒙田随笔》《培根随笔》(重要的几本随笔)
ep8 儿童文学
1.巴金给女儿李小林推荐书,从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开始;余华儿子最早读哈利波特,后来他给儿子推荐了《基督山伯爵》,他儿子还说“居然有比哈利波特更好看的书!”。
看《我在岛屿读书》好羡慕啊。谈起北大时光,七八十年代的纯粹,嗜书如命。“有书可读”,全班同学连夜排队通宵排队去买书,全是经典。黄蓓佳55年的快70岁了还那么年轻,谈起儿童小说,脸上洋溢着对孩子的爱,还有梦想激情希望。 “好的影像应该展现人的精神性。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这样一张照片。” 聊起三十年间的变与不变。余华小老头的一句“铁生已经不在了”。 余华和苏童去钓鱼,小老头钓不上来变调侃“像圣地亚哥的生活一样,每天空手而归”。一个作家嘴里的梗,我为什么会对这个瞬间流泪。“钓了很多海水上来。”“船在海上像房子盖在大地上。”贪婪地记录着这些灵感,满足我的饥肠辘辘,享受着许多这样的瞬间,那些泪目是多少欲望和梦想,被勾起,浮现,来势汹汹又回归现实。 在浪花、悬崖面前,投影在岩石上欣赏和讨论电影。天上有明月,身边是朋友,已经可以开始幻想了🥺 “希望椅子像飞毯一样,升在半空。让我可以与明月更近,与世俗和人间更远。” 圣地亚哥,卡夫卡,福克纳! 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费里尼,莱昂内! 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分界书屋,海岛日常,像是一个文学圣殿。看着专业课上背来背去的名字如此鲜活地出现在屏幕里,谈着电影与文学,嘴里满是那些我无数次与幻想中的精神挚友分享的内容,很向往了。 以及有没有可能邀请一下王安忆、迟子建、林白,这些女作家,中国当代那么多优秀女作家。还有能不能让我去当主持人啊,我很会遛狗🥺🥺
文化类节目都是难得而珍贵的,国内不缺五花八门的娱乐,但文化类综艺着实不多,能真正出圈的就更少了。不确定这档节目的初衷和目标受众定位是什么,虽说文化阅读受众相对于大众娱乐受众可能真的少了许多,但正是因为大众基础的不够,个人理想化地觉得,很多时候文化节目的意义在于从内容上让更多潜在受众去够一够,被吸引着达到兴趣的转变和文化态度的质变,真正吸引人的东西在于“被引领”,而不是“被迎合”。
节目看完八期,几个作家老友一起聊文学是件有趣的事,但总感觉还不够有趣,我想应该不是这几位作家说不出有趣的事和话,而是内容策划还是太浅表了,信息少了点,格局小了点,思维局限了点,有点流水账,缺乏厚度和质感。
几个粗糙的小想法
1、每期的主题和思考,增加话题容量
作家们聊天,也不能是没有章法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显得节奏散乱,观众思维懈怠甚至慵懒起来,毕竟是做文化节目不是真人观察,需要有一些主题和提纲脉络,目前节目一集55分钟,感觉真正有信息量的不超过20分钟,多制作一些话题、发想、疑问、思考,让作家们输出一些观点,分享自己阅读创作轶事、感悟、方法,会很受益,加上自由发挥的插科打诨,有趣又营养
2、用作品与生活结合,扩展话题现实联想
叶兆言在节目里分享的一段话我再赞同不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期,大概是说文学本身就是要求通俗的,文学是面对大众的东西,从古文,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明清小说,因为俗,文学才有了地位,俗是件好事,大雅就是俗,而纯文学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词,纯文学就像酒精和糖精,没有意思。
如果增加话题容量可以让受众收获营养,那扩展话题现实联想则可能让受众产生共鸣,让文学走进普通读者,真正完成“俗”化。目前的节目我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观看者,并不怎么能代入,只有余华在讲到自己35岁才遇见鲁迅,有一种感同身受。经典文学里的人和事,放到任何时代都有它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一些经典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与不同时代人的个性、生活,以及社会话题结合,给读者自身以借鉴、启示、慰藉
3、阅读领域和思考角度更加多元一些
阅读不光是文学诗歌,还有历史、政治、经济、心理、哲学、情感、教育、科普、工具等等,让不同领域的嘉宾,甚至不一定是作者,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打个比方,让罗翔和余华聊看同一本书的感想,聊自己写作的方式,他们的思想角度或许会很不一样,打破次元壁,应该也会很有看点,同时交叉延展了受众群
4、不同性别和年龄层作家的碰撞
女性作家及作品谈及的缺失,是一种遗憾,希望增加女性作家视角,以及年轻作家、类型作家,多元化的分享、解读、探讨、辩论、碰撞。
最新一期黄蓓佳的儿童文学,我原以为自己是没多大兴趣的,事实上聊到了一些我以前并没有细想的点,黄蓓佳说让孩子读什么书,要选择比TA现有的年龄认知稍微高一些的作品,去够一够,就算暂时读不大懂也没关系,心里会有一个印象,我想这是成长的意义和教育的方法,这对孩子和成人是同样有意义的,成长和教育是终身的。我30多岁第二次读《孔乙己》,也发现学生时代并没有读懂,是两次完全不同的认识,这种在不同年龄从同一件事上体会不同认知的感受,其实是蛮奇妙的,对我感觉像是一种个人成长的满足和只属于自己内心的“进阶的虚荣”。
5、主持人和定位
有没有主持人,设置一个什么样的“主持人”,会影响整个节目的风格走向,作家们能写作能表达,但控场不是他们的领域。
这个节目的定位目前从实际观感上看其实是比较模糊的,说是阅读类节目,其实也只是每期推荐了几本书,聊天聊到书籍相关的内容也并不多,说是户外作家综艺,他们也蛮闲的没安排什么具体活动,对于作家本人的展现也并不多,说是语言类文化节目,聊天谈话也没有章法,信息量不够。
总之观感就像是看一段一段散碎的短视频素材,又像是几个人闲散地游荡采风,缺乏厚度和力度,看完难以留下什么核心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不是今日头条基因里的短视频思维所致,且看后四期。
房琪不算是主持人,目前看只是一个媒介的功能,必要时串下节目过场,偶尔抛出的问题在我看来都像是临时发挥,所以显得很随意,第一期在她和作家们聊现在年轻人都看什么书时,我原以为是要开始走向和当代年轻人探讨思考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为什么读书、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读书的本质意义之类的,结果并没有后续。
仅记录个人的小想法,这是一档有意义的好节目,但只怕如果内容质感不够,节目就会变成一个“推书的”(没有说推书不好的意思),但若仅仅是推书,又何必做一档节目呢。
能听他们谈文学往事,真是惬意。西川话最少,苏童最实在,余华努力当段子手,又有着对世界的悲悯和洞察。唯独房琪不太合适,因为她所知道的文学知识实在是太匮乏了,只能做一个花瓶点缀作用。
很好,但是有点遗憾,应该让大家再了解了解中国的女性作家,而不是选一个没有什么阅读量的女主持,导致聊得很浅。但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很好了,希望再多一点这种节目。
综艺节目的下限也许很低很低,但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的上限。这正是我们国家经久不衰的文化带来的最大益处。
名字都是抄我在岛屿写作的……台湾那部纪录片影响深远,但流传不多,光学名字没用,学学人家对待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吧。。。顺便推荐下张同道的《文学的故乡》,那起码是认真做记录的态度。
都挺好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选房琪。应该让我来的。
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如果播放平台多一些就好了
主持人有点多余了,感觉她的作用就是打广告的,毕竟太年轻,跟这些大佬级人物根本聊不到一起。第一期说实话没啥看点,就是几个老朋友在一起回忆从前,希望后面能有点具体点的,感觉太零碎了,没有主题。
评论区对房琪的宽容度,或许也是文学的宽容度之一斑。当然,文学抑或读书需不需要这种宽容是另外一说。又当然,上面关于宽容的话题有无讨论的必要呢?而我们的文学世界正处于锐利时代还是宽容时代?最后,如果把这节目当一部小说(诗小说),那房琪为何存在?怎样的存在?
没有主持人会更好。
为一帮作家搞个真人秀怎么到现在才有人想起来干这事儿???
说实话,我更期待铁凝、迟子建、舒婷等女作家的加入。
我真的很想打五分,但每次房琪一开口,我就恨不能打低分。请问这个人物设定真的是有必要的吗?几位常驻的老师,和陆续来做客的老师,都让我感受到文化对我浮躁的轻抚,我片刻安定下来。我尤其被西川吸引,他是聒噪画面里的倾听者和思考者,我喜欢这种温和的、不出头的礼貌。
主持人说,读青春文学郭敬明等等不感觉羞耻,我想说,我们可以不羞耻读过郭敬明,甚至大冰,你完全可以不羞耻的说出自己读过,但是经历了真正的文学之后,接受了经典之后,接受了人生之后,你还喜欢那种东西,这就应该感觉羞耻。阅读,艺术,音乐,文学,电影,绘画,所有所有,除了我们都将经历死亡是平等的其它都不平等,都有高下。老师们说阅读没有高下之分,是因为政治正确,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有高下之分。广泛的阅读,但是不代表广泛的喜爱。博爱就是另一种没有品味,理解,接受,也不代表喜爱。
西川可能是我最喜欢的银幕诗人,我喜欢他身上的那种带点笨拙的真诚,真诚永远是最打动人的。
“巴金庇荫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的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地级市,每个县级市都有文学刊物的,它的文学那种疆域被拓宽了,就是中国人对人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的思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点一点地探索,一点一点往前推进。”《钟山》文学双月刊,《雨花》文学月刊,《花城)文学双月刊,《萌芽》青年原创文学月刊,《读者》《故事会》《古今传奇》《故事大王》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落泪。八十年代我永远向往。
请多制作一些这样的文化节目。而不是娱乐节目。
要是没有房琪,并换成一些优秀的中国女性作家就更好了。我觉得女性作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涌现的机会太少了,应该让她们出来展现不一样的视角观点,碰撞出绚烂的文学之花。
缺少女性文学者
第一集看完,朋友们,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啊!!!就是应该找个更有文学底蕴和节奏更好的主持人。不然聊的太浅了。
余华的花裤衩笑死了!但余华说他35岁和鲁迅相遇也真的棒死了!所以不要因为一朵花没开而错过整个春天,一次没有长成并不代表永远不会长成。给书店起名字那里我和余华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耶~西川是这个时代的诗人,之前看过他的《跟着唐诗去旅行》,后来在b站看到一个半个小时的短片,叫《山水之上》,引导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苏童老师很话唠,思维很活跃,看到走出书本的作家,很可爱!期待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