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嚎叫2010

HD中字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大卫·斯特雷泽恩,艾伦·特维特,玛丽-露易丝·帕克,杰夫·丹尼尔斯,乔恩·哈姆,亚历桑德罗·尼沃拉,特里特·威廉斯,托德·罗顿迪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剧照

嚎叫2010 剧照 NO.1嚎叫2010 剧照 NO.2嚎叫2010 剧照 NO.3嚎叫2010 剧照 NO.4嚎叫2010 剧照 NO.5嚎叫2010 剧照 NO.6嚎叫2010 剧照 NO.13嚎叫2010 剧照 NO.14嚎叫2010 剧照 NO.15嚎叫2010 剧照 NO.16嚎叫2010 剧照 NO.17嚎叫2010 剧照 NO.18嚎叫2010 剧照 NO.19嚎叫201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嚎叫201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美国“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 饰)的传记片,片名《嚎叫》沿用了金斯堡的同名长诗。  艾伦·金斯堡,是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里的代表性诗人。他的代表作《嚎叫》出版后备受争议,其出版社甚至被起诉出售淫秽资料。金斯堡的父亲是个无名诗人,他的母亲后被送往精神病院。金斯堡是个同性恋者,他有过三段同性恋情,前两次都无疾而终,而第三段与彼得·奥莱斯基(艾伦·特维特 Aaron Tveit 饰)的恋爱,使他感到无比幸福,这段经历成为他的长诗《嚎叫》的部分灵感来源,而彼得成为了他的终身伴侣。  本片主要以法庭审判长诗《嚎叫》、金斯堡剖白自己、金斯堡在众人面前朗诵长诗这三个场景,来表现传主金斯堡50年代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思想,金斯堡的合作者、漫画家埃里克·杜克还会以动画形式来展示诗歌《嚎叫》的内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时光和你都很甜漫画威龙英雄主义2荒唐镜三气胭脂马执法威龙星巴·克孽欲狂情不可思议学园魔幻手机之预知未来主席鸿运当头陶铸各自孤独的美食家鬼镜2偶像梦幻祭三国的世界石碑赶尸惊魂领袖1935高岭之花2断林镇谜案第十季小曼哈顿秘境神草 第四季花二哥与六朵金花

 长篇影评

 1 ) 看法

真的不太行,太说教了,居然需要用毫无铺垫不合时宜演讲和唱歌来试图让人感激诗歌。
看完觉得整个crew都是一些其实也不太懂Allen Ginsberg但是想通过这个看似挺厉害的人来标榜自己的一群人拍了些最简单基本的画面剪辑在一起而已。
真的不再喜欢只有“因为”和“所以”的作品。比如这个片子:因为金斯伯格真诚创新思想解放,所以他的文学厉害应该被推崇。最后说金斯伯格different,我也没明白到底different在哪,James Franco装腔作势的假装接受采访和真情流露也没说出什么真正深远的东西,都给我一种一句话人生哲学的感觉。所以他和Walt Whitman或者其他垮掉一代诗人的不同点又是什么,片中对其他垮掉一代作家的刻画更是只关注了外表和花边新闻吧。

希望一个作品能告诉我因为AB所以CD 又发现了EF 所以G。G可能又让我们质疑AB,在这一切的过程中发现最初的假设都是没有意义的,但整个过程却好似通向永恒。

动画和剪辑也异常空洞,中间有些场景简直同志流行乐mv(但这里还是要稍微赞叹一下AT的美貌的...)。非常不真诚的影片来歌颂真诚。

夸奖一个诗人是需要一个central argument和back up evidence的,缺一不可(有时甚至需要大量的比较阅读)。中间庭审的时候聊到形式和主题我还稍微激动了一下,但想想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大众,长篇大论地对比形式也不大可能。然而对主题的阐释也差强人意。阐释主题也不能只通过拍一些念诗的场景或者单纯加一点动画背景,谢谢。理解这首诗需要更多历史背景的刻画,然而片子貌似完全将诗从金斯伯格个人主义的角度去解释了:是Ginsberg的crush, muse, romance, love造就了这些。uhhhh! Disappointed...............

要是我的话,让不同的人念这首诗:地产、中产、高产;青年,少年,老年;教师,工人,老板...录下来,剪在一起。然后全片都是庭审的内容。John Ham和其他庭审上的角色其实可以很出彩,但是这剧本居然也写得索然无味,全然浪费了这群人的演技。

 2 ) 关于淫秽的法庭辩论却成为文学批评

电影《嚎叫》(Howl)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跟今天非常不同的时代,那个时候用白炽灯泡。1955年,旧金山的一间小咖啡馆里,年轻诗人艾伦·金斯伯格(James Franco扮演)正准备戴上眼镜,给围坐着的一群听众诵读他的长诗《嚎叫》。镜头中三个曝光充分的白炽灯泡特别亮眼,摄影机还有意推到其中一个的特写,仿佛存心提醒观众,电影表现的那个时候还没有节能灯。我的思路略有些出轨,如果将圆球状的白炽灯替换成今天盘管状的节能灯,视觉效果将会怎样?技术进步让我们原本熟悉的、再平常不过的物件逐渐成为怀旧的对象,只因为它们正在走进历史。金斯伯格由“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开始朗诵,观众很快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换成今天,我们只有在YouTube、土豆网上看小猫弹琴、小狗跳舞的时候才会露出同样的表情。

咖啡馆里诵读长诗是这部电影的四个场景之一。几年以后金斯伯格接受录音采访、回忆《嚎叫》的创作过程为第二场景,其间时光的流逝显而易见:画面由黑白转换为彩色,金斯伯格原本光洁的脸上长出了络腮胡。第三场景很简单,诗人在一架老式的黑色打字机前奋力敲击,《嚎叫》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到纸上。第四处场景安排在法庭,《嚎叫》的出版商、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遭到起诉,罪名为传播淫秽内容,金斯伯格的长诗中有很多毫不隐讳的描写,对象是跟生孩子有关的器官及这些器官从事的跟生孩子无关的行为。这起官司后来成为阐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知名案例。另外,电影还将《嚎叫》全诗完整地转换成三维动画,篇幅高达全片的四分之一左右。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例子很多,将诗歌改编成电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两位导演Rob Epstein和Jeffrey Friedman曾经拿过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奖,他们拍起剧情片来也用不着太多虚构。旧金山地方法庭内的几场戏中,控辩双方的唇枪舌剑,一连串证人的陈述、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对证人的交叉质询和法官的判决全都直接取自1957年的法庭记录。我意外地发现,审理的过程竟然与文学批评神似,看电影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嚎叫》的主题、创作手法和文学价值的过程。

几位证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对诗歌的理解,第一个登场的是位文学女青年Gail Potter,她曾经在当地电视台负责教育节目。Gail介绍自己文学创作经历的时候说,“我重新写过《浮士德》,共40遍。”法庭内传来一阵哄笑。虽说Gail的写作成绩谈不上突出,但她开展批评的时候仍然头头是道。她认为《嚎叫》没有文学价值,从形式、风格、清晰程度等各个方面来评价都是如此,语言也过于粗鄙。此外,金斯伯格的诗没有道德上的崇高感。电影中的第二位证人Mark Schorer当时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的主任,他认为《嚎叫》说的是一群无着落的人那种四处徘徊的生存状态,其中包括性经验的刻画,而且诗人并不刻意区分异性还是同性之间的性经验。检察官McIntosh起诉的基本依据是诗中那些脏字的数量,他一再要求文学教授讲清楚诗的具体含义。Schorer回答很干脆,象普及文学常识一样,“诗歌没有办法一字一句翻译转换成日常语言。”

第三位出场的证人Luther Nichols是《旧金山纪事报》的文学评论家,他的观点与伯克利的教授比较接近,《嚎叫》描绘了一群流浪者在路上的那种生活经验,其中包括性经验。教授和评论家在词语的选择上都比金斯伯格来得缓和很多,他们用那些不容易引起联想的生理学术语,比如copulation。诗人用fucked in the ass。检察官追问诗中的个别描述是否涉及淫秽,评论家说那只能算猜测。言下之意,诗句不能作为定罪的事实依据。

我从来没有上过美国的文学批评课,这部电影倒是提供了一扇特殊的窗口。在诗朗诵和与之匹配的动画带来的视听享受以外,法庭上文学讨论覆盖的话题之全面也会给予观众格外不寻常的收获。第四位出场的证人、文学教授David Kirk的学术地位可能远远不及伯克利的那位系主任,架势却自命不凡得多。电影中有一段长达两分钟的讨论供Kirk教授阐述自己的看法,《嚎叫》没有文学价值,诗的主题固然清楚,但形式上模仿惠特曼的痕迹太重。

检察官问,“你记得是惠特曼的哪部作品?”

“《草叶》,这首诗叫《草叶》。”Kirk教授回答。

辩护律师质问,“你认为金斯伯格模仿惠特曼的风格?”

Kirk教授澄清道,“是《草叶》的形式,而不是风格。”

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创造出自己的形式,不能模仿。这段法庭对质的场景具备文学专业论文答辩的主要特征,大家讨论着原创与借鉴,借鉴与模仿、形式与风格之类的话题。

法官Horn因为这个案子恐怕需要读不少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他最后的判决没有受到Kirk和文学女青年观点的影响。Horn认为《嚎叫》具有持续的社会意义,它不大可能让读者腐化堕落,不会刺激他们淫荡的念头或者好色的欲望,出版商“城市之光”书店无罪。此后,艾伦·金斯伯格成为文学明星、“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到他1997年去世的时候,《嚎叫》卖出了80万本。正是因为这本书的成功,另一位“垮掉的一代”杰克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得以出版。这两件作品对美国社会年轻一代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或许还能持续到非常遥远的未来。

 

 3 ) 《嚎叫》(2010)与《杀死汝爱》(2013)

      上周五看了《杀死汝爱》(2013),“哈利波特”演艾伦·金斯堡大学时期爱来爱去的感情生活,今天看了《嚎叫》(2010)【原本想先看《嚎叫》的】;不过,这是两部由不同的两组导演和演员诠释再现艾伦·金斯堡。前者偏重艾伦早期与卢西安的情感,三角恋,多么虚无,多么垮掉,与同期的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作家)实时状态,当然不能少了爵士乐;后者偏重他的长诗《嚎叫》的创作及其背景,出版社为此对簿公堂,以及艾伦与他终其一生的美籍俄裔同性终身伴侣彼得·奥洛夫斯基(也是个诗人及演员)的三段交叉式叙述和精彩的动画配合诗朗诵更加凸显长诗《嚎叫》的意蕴。


下面是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的判词:
      在《嚎叫》里面有许多词语,被社会上的一部分人认为是粗鄙的、低俗的;然而在其他一些人眼里,这些却是日常用语。《嚎叫》的作者之所以使用这些辞藻,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对于那些认为无需使用这类词语的,并且认为本诗使用别的词语才是大快朵颐的精神食粮的人们,我的回答是:生活不能套用一个人人都步调一致的,或者符合特定的模式的公式。

      没有哪两个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都以人的形式存在,但是形态又不尽相同,如果我们的词典被压缩到只有乏味的“健康”婉辞的话,那还有什么出版和言论自由可言,作者在对待自己的作品时,应该可以自己选择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考虑这本书是不是有伤风化时,最好谨记这句格言:“心存邪念,万物皆恶”。言论与出版自由是一个由自由的人民组成的国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国家,都必须捍卫这些自由,因此,我得出结论:《嚎叫及其他》这本书对社会来说有一定的救赎意义,并非有伤风化,被告方无罪。

——————————————————————————————
附注:

2015年6月26日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天。美国的最高法宣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美国的最高法宣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

 4 ) 一部诗歌的注解

刚看完《嚎叫》。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在大二时候。一位同学让我给他找本电子版的金斯伯格的书。于是便找了这本书。粗略的读了一下。诗歌总是原典的最好。译本再怎么抓住诗人的语调,于精魂方面总是差了许多。所以这本书也就没有好好看下去。垮掉一代的东西,自己也不甚了解。对于不甚了解的东西,总有种向往,却又有种莫名的拒绝。凯鲁亚克的书,一直存放着,未敢沾染半分。倒是辗转借了许多人阅读。

詹姆斯弗朗哥演绎的《嚎叫》,不知道有没有抓住金斯伯格的灵魂。总之,觉得这部影片在其实验性上还是值得考究的。这一点也许是和导演的身份有关。爱博斯坦是一位善于拍纪录片导演,转战此类较为文艺的题材后,自然会用擅长的方法去描摹。于是就有了这部电影的框架:一个法庭、一段采访、一段回忆、一段动画。四个部分穿插的很好,也很合理。有人说,这是一部催人入睡的电影。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它都有着瞌睡的因素。虚无的动画设定、黑白的朗诵场景,单调的对话和无波澜起伏的律师辩论。但这却丝毫掩盖不住这部影片的意义——一部诗歌的注解。

注解的方式有很多,用电影去注解一部诗集。我想这部电影应当是典范了。首先,它呈现出了诗人朗诵自己创作诗歌时的场景,顿挫的语调,激情的姿态和略带玩世不恭着装。再有,它用一种采访的方式,用诗人的口吻诉说着创作时的思维和动机。法庭上的对峙,没有高潮,却有着几位评论家的专业化和作为律师的平民化的解读,于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诗歌越发的饱满起来。诗中穿插的动画,又在感官上对诗歌的内容形成了注解,配合着朗诵和采访,让观众跟着金斯伯格一起上路,一起游离。

本部影片并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东西,我觉得它无需做到这一点。我宁愿把它看做是一个宣传片,一个注解。看完影片后,虽说不能对金斯伯格的认识上升到什么高度,但至少它带领我浏览一遍诗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唤起了阅读的渴望。我想这也就足够了吧。

 5 ) 无题

       看嚎叫,完全是出于对腐兰兰的偏爱,如果说影片好到什么程度,那也肯定是爱屋及乌,当然不是完全否定导演Rob Epstein对艾伦金斯堡的诠释,毕竟作为一部诗歌改编的电影,他还是有他的可用之处。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觉得片头和片尾的花絮图片更是可爱甚多,影片像是动漫的变身版,但是增添了腐兰兰的独特的嘶哑的嗓音,倒也有另一番神韵,像是倾倒在另一个荒诞的世界里,说不清来由,总是有一种在看达利的抽象画的感觉。片子由三个完全不一样的影像构成,一是黑白镜头处理的在馆子里给人们念诗的年轻时候的艾伦。但说实话,虽然没有办法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文青到底该是怎么样,但腐兰兰剃了胡子那个干净,没有垮掉一代的气质,而且他把诗读的太阳光积极,像是在传教,倒是兰兰独有的嘶哑的嗓音有那么一些许垮掉的味道。二便是读诗时的动漫化影像。三则是若干年后,艾伦诗集出版,因用词淫秽直接而惹了官司,他在家中受访。其实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艾伦的感情戏,他和彼得的相片放出来竟会让人抑制不住的心动,某些情节某些个对白竟然会像Franco本人的独白,不知道他是真实得过了头,近来在instagram上自黑上了瘾,但在我心里,腐兰兰还是那个怪咖文青,那个借着艾伦的嘴说出自己说不出来的话,表达着自己好久没有碰触的简单而琐碎的愿望。所以作为腐兰兰迷,这些就已经完全把电影的单调给掩去,剩下的,就是抱着一颗对男神膜拜的心,此影片,足矣。

 6 )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道德法官和意见领袖

喜欢的传记题材。
整部电影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做依托却依旧让人忍不住想要重看。
黑白场景是Allen当中朗诵的片段以及回忆的片段;
动画是诗中内容的形象化,虽然诗无达诂,这种诠释破坏了诗的感觉但插在电影中更方便了受众理解。
彩色场景在审判HOWL是否属于淫秽作品以及Allen受访。
黑白、动画、彩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后被法官的宣判词打动“生活并不能被一个模式化的框子所限制,不能要求人人一样,要求一个固定模式,没有人是相同的。我们都是从一样的结构中造出来的,但我们的形式不同……”
那些自己以为是把关者的人,又是谁赋予你们权利的?那些自以为是对他人生活指指点点的,有时谁赋予你们权利的?
让生活多一点真诚、理解和包容。

 短评

2011-01-31 场景:采访/生活/法庭,媒介:彩片/黑白片/动画,配乐:爵士/钢琴/静默,台词:独白/诗歌/法庭陈词,角色:诗人/垮掉的一代/同性恋,背景:战后/工业化/民权运动……法庭辩论语言精彩,诗人部分却没擦出光彩;诗歌原本震撼的效果,动画视觉化后反被削弱。中规中矩。

8分钟前
  • 问津
  • 还行

James Franco一念诗我就肝疼

11分钟前
  • 吊在天花板上
  • 较差

某人你真得不适合朗读诗

14分钟前
  • 人淡如菊。无奈
  • 还行

franco有突破但还不够好 创作很赞

19分钟前
  • saga
  • 力荐

I`m too old for literature……画面动画节奏都不错…付兰兰也不错…don也不错…到后面就没这么晦涩变得明亮起来了~

21分钟前
  • Sally?imdb9?9
  • 推荐

喜欢

24分钟前
  • Cheeeeeer@NL
  • 推荐

倒觉得James Franco那种vulnerability, sensitivity, creativity表现的不错。明明形式化就是需要的。

27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描述与表达之间的混乱。

32分钟前
  • 无非
  • 推荐

比想象中好看 并且总让人想起the wall什么的 恩这个是james的配乐朗诵课

37分钟前
  • 鱼小默
  • 力荐

Holy! Holy! Holy!

41分钟前
  • 洗狗
  • 力荐

诗朗诵MV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Eric Drooker的插画动画化转换得果然出彩

47分钟前
  • S1UyuA
  • 力荐

let there be light.let there be honestly.let there be no running from non existent destroyers of morals.let there be honest understanding

52分钟前
  • 弗洛格
  • 推荐

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懂得金斯堡而不是腐或者喜欢JF才给这么高评价的?。。形式很像迷墙。结尾金斯堡的歌声打动我了

56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杰克凯鲁亚克时代的挽歌

59分钟前
  • Spring Xu
  • 还行

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同志宣言,更是一个伟大的自由宣言,每一句诗都针扎血肉,从头到尾的淋漓感动啊.....足以儞补JF直的要死的演技和无聊的法庭辩论~

1小时前
  • 兮称
  • 力荐

自由不会被任何事物掩盖,哪怕我们死于其中。

1小时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Holy the clocks in space, holy the fourth dimension; Holy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holy the Angel in Moloch; Holy the sea, holy the desert, holy the railroad; Holy the locomotive, holy the visions, holy the hallucination. 动画做得还不错。

1小时前
  • 69.DDC
  • 力荐

罗伯·爱泼斯坦导演去年上映的《嚎叫》流于表面,没把艾伦·金斯伯格拍出故事和性格,动画用得太多冗长蹩脚,看着无感。影片最大看点,其实是贯穿全片的法庭审判《嚎叫》这本书是否是淫秽物品过程中的争论激辩,什么叫法制,什么叫尊重艺术,想起贵国的肛腚肿菊、腥闻出版菊之类的,你会愤怒得咬紧牙关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有几个镜头是....真.萌.

1小时前
  • 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