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沉默》
因看过电影,所以可以通过视觉感受那种沉默的力量与流动的过程性,如今读文字,只能说不相上下。约瑟夫·格里杰利(Joseph Grigely)在对交流与对话做出区分时,曾将对话界定为空间中一种同步的沟通,并且认为沉默是无法转录的。格里杰利这种带有个人经验性的定义过去让我深信不疑。直到再读《海的沉默》,我完全被维尔高所描绘的那种如海一般无边无际的、弥漫在老人与侄女、建筑内部的沉默所吸引,对话或者说独白的言语就像是大海中一座座孤岛的点缀。那是一种过程性的沉默,或者说是一种音乐性。从凝重、迟缓移动与轻快的交杂、慢慢柔缓到最后“砰”的一声戛然而止,多么美妙的沉默,像是无尽的留白。语言的存在在这里更像是沉默的负形,像是建筑的墙体一样醒目,而我们真正想要表现以及使用的却是建筑的内部——沉默。
这部处女作有出乎意料的成熟度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虽然视听上尚且生涩,戏的连接做的不好,时间处理意识和方式还不成熟,但在主题的表达方式、节奏和细节设计上非常出色。就拿军官和舅舅和侄女两人之间的关系发展来说,也许是以充满真实细节的小说为基础的原因,整个过程非常细腻准确。从一开始的明显敌对关系,到熟悉,到相互关心,从巴黎回来后到“空白”,最后的表白,挽留以及分别。如何让舅舅和侄女两人从一种习以为常的沉默状态发展到能够放下做了半年的架子去主动表达关心,导演选择的是用”空白”,用时间让两人心中的担忧和愧疚发酵,使得他们主动的意愿越来越强,直到舅舅主动到军官办公室,直到军官敲了门站在门外,他们做出了选择——开口。这是在整体设计上极其出色的地方。
在一些“标志”的设计上,也就是透露出两人和军官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的方式设计上,梅尔维尔的观察力可谓精准而细腻。如果我们将三人的关系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敌对到熟悉,二是空白,三是“开口”。 梅尔维尔总能在狭小的室内空间中找到那个点。 在第一阶段,敌对的状态是首先是通过构图实现的。影片在军官的第一次来访用了许多全景,在全景镜头中,军官被“孤立”在房间中央,画面左右两人的目光坚定地望着其他方向,完全无视军官的存在。 他展现从敌对到熟悉的转变,也是通过最微妙的动作实现的。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目光,二是动作(如侄女织衣服的机械动作),三是旁白。 目光由一开始的无视,完全不交汇的状态,逐渐转变为“偷偷地关注”。当军官朝着火炉自言自语的时候,舅舅会看着他的背影,但是军官一转过身,舅舅马上就重新回到低头看书抽烟的状态。另外,从军官的角度说,他希望用真诚打动两人,希望同两人友善相处。所以他不断地“表白”,讲述着自己的爱好,回忆等等非常私人的东西。他讲法国与德国的文化,讲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他看着低头织衣服的侄女。这时镜头总会有两种,一种是双人镜头,将军官和侄女框在同一画面中,画面中军官注视着侄女,而侄女则总是低头。另一种是特写镜头,军官的特写是去强化他所讲以及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侄女或者舅舅的特写则是放大他们的反应。其中给侄女的特写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被注视的侄女的特写,总是侧面或者背后镜头,模仿着军官的主观视点。在这样的特写镜头中,侄女将眼帘抬起,或者手中的针线活突然慢下来都非常明显。舅舅和侄女的微妙态度转变,以及两人在这场沉默战争中的决心差别也以这种微妙的方式体现出来。这种细腻之处是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 到第三阶段,这些标志随着沉默的突破而出现了新的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舅舅和侄女的目光再也没有看着别的地方,而是紧紧地注视着自白着的军官。另一个自然就是“开口”了。舅舅先开口,请门后的军官进来。在军官离去说晚安时,侄女也终于开口说了晚安。 当然,在军官将要离去的一小段时间里,导演为了强化侄女开口的意义和重要性,连续使用了多个特写甚至大特写。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方式不仅破坏了室内的时空,而且破坏了漂浮在那个小屋子里的无奈和悲伤的气氛。就算用侧面特写也比直视镜头的面部特写好。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里的侄女的正面特写是侄女在整部电影中唯一的正面特写。其实时候她总是低头,侧面或者背面对着镜头。在正面特写前不久,她也几乎是第一次以正面45°面对镜头。此时她脸上的光,以及舅舅单人镜头中的脸上的光,已经和开头布满阴影的打光完全不同了。离别的几个镜头里舅舅和侄女两人脸上的光是充满温度的。
拍的不好的地方是去巴黎的镜头。不论是剪辑还是拍摄,都效果不好。军官在俱乐部里被其他军官包围的对话戏也有些过于简单直接,完全没有军官和舅舅侄女三人之间的那种细腻。
另外影片的主题其实很明显——战争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军官越是完美,在观众心中他所遭遇的“冷暴力”就越显得可怕。而什么造成了这种沉默,这种冷暴力呢?战争。只是从第三者的观点看的话有点像法国人的“自我安慰”,masturbation一样,让一个对法国文化顶礼膜拜,向往至极的德国人高歌颂扬自由高贵的法国文化,批判德国文化中的“野兽性”,对法国人来说真的像毒品一样上瘾把。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7389.html
他曾经脱下那一身军服,他最后又穿上了戎装;他曾经打开了心扉,他最后关闭了门窗;他曾经在火炉前取暖,他最后说:“灯不会在欧洲上空亮起……”曾经和最后构成了他的不同态度,也书写了命运的不同选择,当那一句“再见”被说出,当以“再见”回应,再见和再见之间不是消弭矛盾,不是文化的融合,而是无尽而悲戚的“海的沉默”——从冬天到夏天,六个月的时间,最后依然是:“我感到了无尽的寒意。”
根据法国作家韦尔科尔的小说改编,1941年的故事背景无疑凸显的整个时代,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打出的字幕说出了电影的主旨:“该片并非旨在缓和法德民族矛盾,两国关系依然困难重重,纳粹在德国民众支持下所犯下的残暴罪行仍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德国纳粹的入侵,法国民众的抵抗,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矛盾主体,当一名德国军官进驻到法国乡村这间屋子的时候,这种体现在两国和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并非可以改变,军车开进来的碾压声,惊扰的马蹄声,士兵抬箱子的声音,声音叙事是这种矛盾的体现,而在这件屋子里,只有时钟有规律走动的声音,和老人、侄女的状态一样,它在外部声音的抵达中,变得寂静而沉默。
但是对于这个名叫沃纳·冯·埃布雷科的德国军官来说,当他来到这间屋子,当他住在这里,似乎是在努力消弭民族之间的隔阂,这个过程体现着微妙的变化。沃纳进来的时候,穿着的是德国军官的制服,他站在那里,老人和侄女坐在火炉旁,他简单介绍自己的名字,然后说:“我让士兵尽量不要打扰你们,我非常尊敬爱国人士。”然后上楼,或者在楼上,或者出门,的确没有打扰老人和他的侄女。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沃纳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这样的关系:他几乎做着同样的动作,几乎度保持着愉悦,而老人和侄女也一直做着自己的事,抽烟、烤火、织毛衣以及沉默,就像沃纳并不存在一样。但是一个月后,那场大雪之后,沃纳发生了改变,他脱下了那一身的军装,换了普通人的衣服下楼,然后打开了话题,他说起自己的出生,说起自己的家乡,说起对法国的喜爱,“法国的冬天是一个温和的季节。我们那儿的冬天才算得上冷,非常冷,树木尽是冷衫树,一座座森林挤得紧紧的,树上的积雪沉甸甸的。这里的树木纤细柔弱,上面的雪纯粹是镶的花边。”气候不同之外,民族的性格也不同,“我们那里的情景令人联想到一头公牛,粗壮强健,为了生存它需要它的力量。这儿却是灵魂,洞察入微的诗歌的思想。”他把法国比作是“遥远的公主”,自己童年就非常向往,而这种向往来源于他的父亲——父亲曾经也非常喜爱法国,但是父亲参加战争失败了,他就劝自己的儿子不要去法国,“除非以一个军人的身份。”
沃纳来到了法国,实现了童年的理想,也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以一个军人的身份。但是当他脱下军装,当他敞开心扉,当他开始说话,他把对法国的热爱变成了具体的行动,甚至这种爱就是对这片土地,这个房间的爱,就像法国文学给他的触动一样,“它是生命的全部。”而更为奇怪的时,面对两个人的沉默,他并不抱怨,因为在他看来,爱本身也是一种不求呼应和回报的事。从不打扰他们到脱下军装,再到说起法国的话题,沃纳显然试图慢慢走进他们,在沉默的老人和侄女,心态似乎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在一次大雪天,侄女牵着狗出门,和对面走来的沃纳擦肩而过,依然没有对话,甚至没有停下脚步打声招呼,就这样匆匆而过,沃纳也没有提及这件事,但是当老人说起这件事,似乎内心在挂念着,这是一种打开心扉的萌动过程,它以沉默开始,也已沉默结束,但沉默本身就是在说话。
依然还是沃纳在说,依然还是老人和侄女在沉默,之后的沃纳更进一步,似乎对侄女有了某种暧昧的感觉,他把身为德国人的自己和法国女人比作“野兽和美女”,当美女的眼光中出现了光,野兽也将变成人,“它有着纯洁的心灵……”之后他又在他们面前弹奏起钢琴,优美的旋律第一次出现在这间密闭而沉默的房间里,而在音乐声中,侄女织毛衣的手似乎微微在颤抖,这是另一种呼应,虽然她依然在织着毛衣,但是她一定在听沃纳说出的话,听沃纳弹奏的曲子——这是一种对话的方式。而到了这个阶段,似乎德国和法国在个体意义上有了对话的可能,有了融合的机会。但是可能和机会却在这里又戛然而止,沃纳去了巴黎,在法国标志性建筑凯旋门前,以一个德国军官的身份站立在那里,而房间里的老人却感觉已经一个星期没见了,内心似乎在问:他怎么还没回来?甚至他还去德国指挥部看到了沃纳,在镜子的对诗中,沉默真的变成了更多关心的对话。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老人又制止了自己,“我关心他,但是我后悔了。”
之后的沃纳回来了,他下楼的时候身上穿着的是军装,“过去六个月所说的一切,我必须忘记。”沃纳这样说,他重新穿上军装就是重新变成了军人,而军人意味着上战场,“灯不会在欧洲上空亮起了……”在说出这句感慨之后,他又对着那尊天使雕像说:“上帝啊,请明示我们的责任……”在上帝的沉默中,他最后对老人和侄女说:“再见。”这一次不是无声的回应,侄女也对他说了一句“再见”——这是这个房间里第一次出现女人的声音,这是第一次以“再见”回应“再见”,当然,这也是沉默之后的第一次对话,但是就像侄女白色围巾上的图案,一只向下的手展开,一只向上的手迎接,但是手和手终于没有握在一起,在想握而努力去握最终无法握在一起的隐喻中,沃纳也最终关上了门,走向了战场,而老人在沃纳走后,“我感到无尽的寒意……”
从沃纳出现到沃纳离开,这个德国人更换了不同的身份,他是对法国文化感兴趣的德国人,是把音乐当成生命的作曲家,是希望阳光照到欧洲的理想主义者,在个体意义上,他是看到了美女眼中之光的野兽,是唤醒内心纯洁的野兽——美女与野兽的结合便是一种对话。但是脱下军装的他又重新穿上了军装,刚要展开对话的他们又陷入了对话,梅尔维尔在“海的沉默”中到底要表达什么?一方面,沃纳的种种举动、种种观点、种种努力,都是为了达到对话的目的,即使对话是以另一方的沉默为回应,他也打开了心扉,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对封闭世界的一种解构,无论是“美女与野兽”的比喻,还是把法国文化比作“遥远的公主”,在内心来说,他的确是表达了对法国文化的“喜爱”;另一方面,法国的老人和侄女选择沉默,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态度,起初他们把沃纳看做是一个闯入者,对他保持着警惕,之后他们慢慢被触动了,开始关心他,开始倾听他,最后则是某种挽留,最后的“再见”或许真的是一种期望“再见”的表达——沉默只是表象,对话是内心的声音。
但是这场刚刚开始的对话,却又被推向了最终的沉默,沃纳选择走向战场,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再一次回到了最初,德国和法国、入侵和抵抗的矛盾无法避免。这是民族矛盾的个体化呈现?还是个体无法逃离束缚的宿命?电影自始至终以老人为叙述视角,“我”是参与者,是见证者,也是旁观者,但是这个“我”的自述是内心的自我对话,“我试图回忆六个月前发生的一切。”这六个月的经历就是“我”对面的沃纳发生的变化,而“我”对他的评价是:“他就这样离开了,把自己交付给命运,和其他人一样,和整个不幸的民族一样。”在这里,“我”把沃纳的最后选择归结为命运,那么也很明显,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像是对命运的某种反抗。的确,沃纳身为一个德国军官,身为闯入者,没有展现他凶狠、残暴的一面,他讲述他的童年,他对法国文化的感情,他的音乐生命,这些都是个体化的表征,所以他努力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个体,即使面对民族问题时,他也盛赞法国文化的诗意,他也希望自己能融入其中,对侄女的暧昧,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这种喜爱的表达。在沃纳对命运的反抗中,“我”的沉默也慢慢纾解,侄女甚至也有了触动。
但是个体的命运却又必须被置入大时代背景之下,而这才是真正悲剧所在,“当时并违反了规定就要被惩罚……”这句话可以看做是一个命令,身为军人唯一的任务就是执行命令,命运被命令所驾驭,所以他必须离开必须重新成为军人,必须把法国当成敌人,也必须成为整个不幸民族的一份子。但是在这里,梅尔维尔并不是简单地将个体和民族割裂开来,并不将命令和命运截然分开,“海的沉默”呈现了更多复杂性:它是想要改变却无法改变的沉默,它是想要选择而无法选择的沉默。沃纳脱下军装,保持着礼貌,敞开了心扉,他要把自己放置在平等的对话者的位置上,即使沉默也不抱怨,但是在内心深处或者在无意识里,他依然是那个入侵者:他说起父亲喜欢法国,但是战败之后他警告沃纳不要去法国,除非是以军人的身份,沃纳果然是穿着军装踏上了法国的领土,这是无法改变的身份;他讨厌德国女人扯下“蚊子的腿”的暴力,认为这是一种权力意识,所以“害怕德国女孩”,但是他又把德国民族的性格归结为“公牛”,粗壮强健是他的特点,而法国却是沉默,“美女和野兽”的比喻也渗透着他的强权理论;去了巴黎之后,他看见了凯旋门,他见到了反法同盟的碑文,征服和被征服依然是不变的主题,而回到指挥部,军官们都说他的思想很危险,不要存有幻想,消灭法国才是唯一的办法,对于这一切,他起先是犹豫,但是后来变成了认同,所以他想要忘记这六个月所说的一切,所以他要重新穿上军装,即使知道这是命运的一部分,他也表达了对之的顺从。
一个在讲,两个在听,一个在不停地讲,两个在没有离开得听,讲和听本身构成的是平等关系,但是在这六个月里,这种平等是不存在的,讲述是完全主动、不求回应地讲述,而听则是我无从选择地听,所以讲和听就是强势和弱势的存在,它根本不可能变成对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沃纳也不可能真正改变自己自上而下的入侵者形象,他的命运被置于命令之下,而命令恰是他内心的一部分,打仗的沃纳在命运即命令的现实中,就像跛脚的病态一样,永远无法改变。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我们居然在打仗。”是战争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导致了这一切的变异,导致了“海的沉默”。而梅尔维尔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更是把这种“海的沉默”变成了对时代的控诉——片头的字幕是:“纪念被害诗人圣博尔·鲁”,最后打出的字幕是:“1941年,此书的出版得到了爱国者的资助,1942年出版于纳粹占领时期……”
1940年,法兰西被德军的铁蹄践踏。乡间一栋大房子内,住着老人和他的侄女。在这里看不到战争的硝烟,老人终日叼着烟斗,侄女织着毛衣,屋外是皑皑白雪,客厅里壁炉里的干柴燃烧着,偶尔有狗的叫声。黑白影,老人有些知识分子气质(或者是个诗人?),女子轮廓分明,干净而优雅。
一名德国军官突然住进来,没有破门,没有凌辱。军官彬彬有礼,甚至还会轻轻敲门。用时下的话说,这是一位有文化有礼貌的军官,是一个在武力上取得胜利而在文化上被先进文化征服者。他生在德国的乡村,对德国文化有内在的自大情结,但他更痴迷于法国文化,张口就可以罗列拉伯雷、帕斯卡、伏尔泰、巴尔扎克、雨果、博德莱尔等文化巨擘,有古有今,可见他的确有深入阅读。
老人和织女一如既往抽着烟、织着毛衣,对军官是始终沉默着。影片中,只有每晚回来的军官自说自话,在二者面前讲述自己,讲述对战争和法国文化的看法。
梅尔维尔这部《海的沉默》拍摄于1949年的片子,着实很闷,看到晚上快九点时,眼睛不自觉地半眯着,站起来走两步才回过神来,把汤熬上又才继续看完余下的二十六分钟。
军官有着他的拯救理想,他觉得法国人民被几大贵族奴役着,需要解放,于是他们来了。但军官又别于那些肆意破坏者,他想占有法国文化,但是更愿意法国人民热烈欢迎他们,而不是他们拿着枪逼着法国人跪着、仇恨着。这显然是十足矛盾和混蛋的,所以军官自己也在内心发生着冲突,他原原本本地向老人及其侄女诉说,全把他们当成家人或知音对待,尽管后者只对他有眼神上的些微交流。
甚至德国的女人,在军官眼中也是无趣的,他本可以很容易在德国结婚的,但是痴迷于法国文化的他,对法国女人也有特别的喜爱。在火炉旁,他津津乐道地向老人侄女讲述着美女与野兽的故事,讲述着他如何瞧不起他的结婚对象。
老人和侄女也在经历着挣扎。老人觉得这个军官似乎并无恶意,日日夜夜的归来、讲述与清晨离去,如果某晚军官回来迟了,他居然担心起他来。军官难道成了家人了么?老人赶紧给自己上紧弦,这是一个侵略者啊,你怎么能把他放在心上,要继续沉默,继续鄙视才是。侄女一边织着毛衣,却心里涌起波澜,要么手在发抖,要么毛线滚落地上。她爱上了军官。老人能看出来,但老人什么也没说。
拍这样的片子是很危险的,换一种时空,就是我们这里一位老人和美女爱上了侵华日军啊,虽然是一位痴迷于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但他的身份决定了政治必须正确,这是红线。
军官最后被巴黎的长官和军中兄弟们嘲笑了,笑他政治不正确,笑他愚笨。巴黎的军官们要继续破坏,要焚毁法国的文化著作,只留下技术类书籍,要永远践踏法兰西精神,直至其火种熄灭。“焚书坑儒”,真是环球同此凉热了,希特勒上台,不就是在议会大厦前先放火烧书么?
军官的矛盾还在于,他痴迷的法国文化,只想保存着其固有的,而随着他们的征伐,即便都如他般温柔,依然改不了侵略的性质,不能阻止破坏。更要命的是,他这类人实在是在阻断法兰西文化的再生和延续。统治着他国人民,就要依赖于武力,打压反抗,残酷镇压进步人士(影片中有一出,一名德国士兵被杀,十二名法国抵抗组织嫌疑人便被枪决)。法兰西人失去自由,遑论创作,后续文明自然折断。
他心灰意冷,却也只好走向战场,告别乡间的自然风物和老人、女子。最后一晚,他恋恋不舍地对女子说再见,而女子眼中噙着泪,终于也说了声“再见”。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梅尔维尔是在极端下考量着人性,以及爱情,用我们的教科书话语说,就是爱情到底是讲阶级的呢,还是超阶级的?梅尔维尔是改编自一本小说,据说,他拍了才去问作者维尔高是否同意,不同意他就烧了。而维尔高很喜欢,梅尔维尔继续拍完了。
一个参加过二战的人,战争结束后想拍电影,拍了这部《海的沉默》,仅花了1万多美元完成拍摄。电影中,一位德国军官住进一个法国平民家庭(法国被德国占领期间,电影中是1941年)。一反常态的是,这是一位极绅士的德国人,不断对同一屋檐下生活着的叔叔和侄女二人讲话,讲德国,讲法国,讲文学,讲艺术,讲自己的生活,讲内心的想法。而那对法国叔叔和侄女,则一言不发,假装德国军官不存在似的。这样的情景持续了6个月。6个月中,德国军官每天晚上回来,都悄悄换掉自己的军装,改穿西服,来到客厅,一边烤火,一边诉说自己想说的话。虽然那个叔叔和侄女从不回应他的话,但他不介意,不懊恼,也从不忘记自己的礼貌,他根本不像一位征服者,更像一位礼貌的租客,他在战争爆发之前是一位作曲家,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官,他热爱文学,艺术,对文学与艺术领域的大师们,无论国籍,均视为精神上的亲人和偶像。他有着极丰富的内心,敏感的神经,轻柔地、也是单方面的诉说着,就这样,6个月的时光过去了。终于有一天,他接到了命令,要去前线战场。他与这对叔侄女告别。叔叔还是不发一言,但他站起身来,默默目送着军官离开,而那位侄女,在军官说了声“再见”后,也破天荒地说了电影中她仅有的一句台词:“再见。”并抬起她美丽的眼睛。其实,这叔侄女两人的内心,早翻江倒海,被这位军官6个月的诉说所打动。分别的这一刻,于他们而言,其实已接近于亲人的告别。但迫于战争中的身份和心理,他们选择了隐忍、沉默。如海一般的沉默。正是这种来自德国军官的源源不断地诉说,与法国叔侄女这如海的沉默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一直看着这个电影。直到看得人想要流泪。人都是孤独的,然而很多时候,人宿命般地,注定不能打破这种孤独。
爱在心头口难开
第一次在电影开头见到这样一句声明,“该片并不旨在缓和法德民族矛盾,两国关系依然问题重重”。可就在这种“禁忌”下,反而很巧妙地推演了一番信仰与人性。入侵他国的将士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如何想象上级给自己洗脑的信念,如何在明白战争均是恶行后面对自我。“美女与野兽”的关系做了一个罗曼蒂克的隐喻,他以野兽之躯热情地聊了那么多音乐与美,打动了不该被打动的她,复苏又死去的心如冷冰的艳阳,但沉默如海,无从动弹,该用哪种凄美来残酷地形容?那时德国军官聊天,说在比利时、荷兰等占领的国家,只允许技术类的法国书籍出版,文学类书籍是绝不可以的,“我们要把胸膛的毒液挤出来”。嘿,怕文学的人还真不少。四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又一文青电影,心难在焉。泛欧洲的地缘亲近,让一个侵略者带着深深的崇拜,家园遭涂炭的法国人即使有份亲近也只能以大海般的沉默以维护国格。“想到英国最先想到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我们德国人歌德,如果说起法国会想起谁?莫里哀、拉辛、雨果?”老电影这样说话就不算掉书袋?午夜巴黎差什么。7.7
莫泊桑、普鲁斯特、杜拉斯,从古至今一系列法国细腻文学以及改编电影,都是这么个入戏难入后爽的纯文学路子,毕竟把那种对”手比脸表达更丰富“的细腻文字段落诉诸观影,难度实在太大,庆幸也无需跟随技术才能进步。
处女作这完成度相当高,幽魂一样的德国兵哥的脸太有辨识度了,多话自语的男主就好像发朋友圈或广播虽然没有回应但他们都看着呢,也慢慢的了解了你。文学戏剧默片的味道很浓,翻拍版评分更高待补。梅尔维尔和御用摄影亨利笛卡同时担当剪辑比较少见。法国文化。
7.5/10 从处女作便可看出梅尔维尔的才华,《海的沉默》不是一部电影,他将这一部电影拍成了一本小说,当你沉浸于由沉默引发的沉闷之中时,谁会想到日后梅尔维尔会成为一名警匪片大导?然而早就在处女作,便定下了自己一生的创作基调
这个电影才是真正的有声电影
宿命意味的开头,隐在黑暗中最后的再见,所有已说和未说的皆沉寂如海。
从不想说什么,到不知说什么。法国乡村的小屋中,盛开了人类最美最悲伤最残酷的情感。巴赫的神圣音乐,普鲁斯特的似水流年,或者是雨果笔下的巴黎,不用过多言语他们就已经心灵相通。大海爱着与他一样没有尽头的天空,他们如此相似,彼此辉映,却又永不相接。战争和仇恨竖起了那道不可跨越的银河。
有幸找到49年原版。现在的中国敢拍“占领区妇女爱上日本军官”?“说到文学想到法国,说到音乐想到德国,而我们正在打仗”,正当他独游向往的巴黎时,立身的信仰却备受煎烤。暗涌起的最残酷的感情,就是横亘在国家民族信仰之间。人性如斯,沉静如海,琴声如诉。
对白(或者说是独白)太诗意,字幕又灾难。
这样的“爱”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些日本军国主义精神大儒对“中国”的爱啊——一个德国军官脑子中的“欧洲共荣梦”?
“本片无意于假装去解决法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由德人共犯实施的纳粹残忍暴行依然在脑海鲜活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被解决的。”……其实梅尔维尔不用提这个醒(或为避免争议?),因为他已经用剧情表达出了这层含义:影片前面四分之三的部分很像是呼应十年前雷诺阿反战经典,塑造了一位对法国历史文化充满敬意和向往的高贵敌人,其得体举止真诚态度让坚定立场沉默以对的法国叔侄二人都逐渐冰融移情暗生……可巴黎归来风向突变:文明融合法徳联姻欧洲曙光,一切都是理想主义的苍白幻影,残酷现实只有征服和毁灭!
全片声画叠用(这种文学改编方法,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从这儿来的吧!),精确俭省。知识分子/艺术家纳粹形象的始作俑者(?)。片中镜子的使用令人称道。另外有一段论述到手比脸更能表达人物情感,这简直是布列松方法的宣言啊!影片主题充满争议,二战中法德关系夹缠大量文学与艺术,同时还有爱情
没怎么看得出爱情。
文学性大于电影性,更像是给叙述文字配上动态画面。一边是旁边形式的回忆描述,一边是不期待回答的絮絮叨叨,给人的观感并不是很好,而那些台词中的内容我更愿意去读而不是去听。选取德国军官中的异类,作为理想主义者幻梦破碎,经历残酷现实的冲击,也只能重新披上军装履行一个军人的天职——战争。
三个人一个场景,两人默声(其中一个旁白一个只一句台词)一人独角戏。开场的广场接头,接手的行李箱打开,翻出一本书,书名即片句,翻开,一页页上是演职员表……今敏也常玩的出场形式。
“像海一样的沉默能否成为一种武器,还是只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第一次领教了梅尔维尔的冷静,怪不得吴宇森杜琪峰如此崇拜这位新浪潮之父——梅尔维尔。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几乎非专业条件下的作品。
忠于原著的改编,法国人1941年10月写成的1940~1941年间的事:一个Francophilie话唠作曲家德国军官每天晚上拿文学音乐艺术往事给沉默抵抗的叔侄俩洗脑德法共荣,直到自己的天真甜梦被洋洋得意的战友们无情打碎,破灭后决定自杀式奔赴东线战场…#法式抗战小说#同期类似小说Suite Française也有电影版
说起法国,第一个联想到的会是谁?伏尔泰?拉伯雷?雨果?巴尔扎克?他们像是挤在剧院门口的一群人,你不知道应该让谁先进场——安抚了我继续法语学习的信念;此片的构图、用光、运镜均是教科书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