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光鲜亮丽的表面注定地下都有阴暗潮湿的下水道,每一座城市有富人也有穷人,我看这部纪录片,思考的最多的还是贫富差距,想到香港,无疑代表着繁华,在所有的香港电影TVB港剧中,即使有笔墨落在小人物身上,也不曾力透纸背的讲述他们的心酸和阶层固化下的不得翻身,因为香港有香港的骄傲,然而香港的穷人,真真实实的却也是存在着的群体。
奶奶的女儿,十几年前嫁到香港的亲戚,一度成为了大陆乡下人羡慕的对象,甚至到今天,我奶奶总是会稍显自豪的说我女儿在香港,只有我知道,奶奶住院的时候,她的女儿是当掉戒指才凑齐回来的路费,住着福利房,领着综援的她,日子过的并不好,然而下一次,过年过节,遇到亲戚,她还是维持一下唯一的体面……
这是一部纪录片,记录着一个较为底层的学校中,一个小男孩和他朋友们的故事。他们的父母都是从事较为底层的工作或者单身家庭,经济能力较弱。透过他们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的贫穷阶层的生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中举行的“贫富宴”。贫富宴是让孩子们随机抽签,来决定少数的人吃可口的盒饭,而其余的同学则吃两个面包和一瓶矿泉水。校长想让他们知道,贫富生来就是随机的,不要为自己的贫穷而罪过,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校长还说,在这个学校中,很多家长的眼光比较短,孩子们的视野也比较狭小。比如,其中一个男孩,问他作业很多怎么办?小男孩说,那就随便做。又问,不及格怎么办,他用天真而随行的语气回答,那也没办法,有改错就改咯。他对于自己的要求低,抱着随便的心态。这种态度是不是有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呢?
有个妈妈说,自己只想着保证孩子的一日三餐,而至于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专业的人士或者优秀的人,在这个层面上真的没有想太多。底层阶层低的不仅是他们的阶层,更是他们的心。不是贬低,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也许这就是造成阶级固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让贫穷家庭的孩子收到同等的教育也许是公平的。
今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问题:现在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满大街了吗?我觉得他的回答很赞,大意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身边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没读完书就出社会的人你身边的研究生博士生屈指可数甚至为零。而如果你本是就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在走在学校的路上说不定迎面碰到好几个。强的人不一定碰到弱的人,弱的人也很难接触强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环境都各不相同,我们不能真正的理解不同阶层人的心思。所以我们要感谢父母给我们已经还不错的处境,也要让自己努力成为更高阶层的人,用知识,用经历。
让妈妈在自己小孩面前,当着那么多人哭穷,不知拍摄者内心是有多残忍!直接追问孩子身世,让孩子自己说穷得买不起东西!不知导演内心想表达什么!贫富差距可以从不同角度拍摄,死追着孩子说贫穷,真是无语!让女明星莫名其妙送东西,发表毫无建树的看法。一部貌似深沉,实则泛泛而谈的纪录片。毫无正能量,批评社会,却不从自身找原因。还好校长是个正派的人,“英雄不问出处”,应心存希望,直面困境,努力改变!希望这个小男孩,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不要被这群拍摄者误导了三观。
在孩子的眼里,贫穷是什么?是想换新球鞋妈妈买不起,是想买新一期的漫画八达通里不够钱,是即使很热也不舍得开空调,是一次都没有玩过的电子产品,是好朋友可以睡大床,而自己却只能跟妈妈挤在一张小床上……
对孩子而言,阶层是太抽象的东西,但贫穷却可以那么具体的,具体到每一次想起都让人小小地沮丧,贫穷还可以如呼吸一般自然又神秘,即使面对记者的步步紧逼,也无法说清楚其中的奥秘
这是一所靠鲜鱼商行赞助的学校,名字就叫鲜鱼行学校,学生基本来自香港底层社会的家庭。让孩子们明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是校长一直在努力的事。
“贫富宴”是该校特有的活动,通过抽签的方式,把孩子分为“富人”和“穷人”。抽到“富人”的少数几个孩子可以在台上吃美味的便当并有专人服务,而抽到“穷人”的大多数孩子只能坐在地上吃两片面包和白开水。
通过游戏的方式,学校希望向懵懂的孩子们传递一个信息——贫穷不是一个人的原罪,富裕或许只是一种幸运。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尽力过得更好。
或许纪录片里的孩子都不会获得世人眼里所谓的成功,但即使再贫穷,也依然可以拥有爱人的能力,不丧失对未来的向往,不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不论贫贱不论富贵,只要有那些惺惺相惜的好朋友,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暗恋对象,全世界最漂亮最勇敢最聪明最好的妈妈,就足够在白纸上用蜡笔画一幅最珍贵的画了。
我们被迫来这世上一遭,主动选择去爱那些值得我们爱的人,或许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校长的话总是最醍醐灌顶的!很多家长对生活没有要求,能养活下一代就得过且过,这会使得很多学生也这样想,就一代一代贫困下去。所以校长希望他们认真读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真的很棒,对改写学生的未来起着很大的作用。
贫富宴很有教育意义,台上只有一排座位能吃肉菜撘配的饭,大多数没抽中幸运签的人只能席地而坐吃两片干面包喝矿泉水做午饭。幸运儿只是少数,但是吃过贫穷的滋味才更知道长大后要回馈社会,有所作为之后要帮助更多贫穷的人。
带学生去机场问国际友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 要去哪里 是否在香港居住 之类的,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帮助,而且,也让他们有机会见识现代化的场所与设施。很多人第一次到机场,第一次看见飞机。我还是要来上大学才第一次见高铁站呢,目前还没去过机场,没搭过飞机。我小时候生活条件就跟影片中拍摄的一样,我也是贫困学生,我见过更贫困的,目前正在体验。不过还好,长大以后可以自己选择很美好的人生,努力生活,创造新天地吧!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小朋友的童言无忌冲淡了话题的沉重性,但他们生活的苦与乐不是作为看客的我所定义的,穷只是生活的一个侧面,不是他们的全部。但愿以后还能见到成名后的佘伟豪及他的小伙伴们,愿勿忘初衷。导演很用心,校长也很棒。
8.8/10 2013戲院看
去年CNEX看的。孩童视角看世界,贫富差距和人生。
当大家都将焦点放在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时,恰恰是最细思恐极之处。性格、学识、能力、智识和人脉等无形资源的价值差距,才是触动阶层鸿沟的命脉。学校的基础教育只能在万千小鱼儿中找到个别的幸运儿,冲出小溪游向广袤海洋。留下更多的孩子囿于家庭环境,处处碰壁。更重要的是视野,是时刻心心念的未来憧憬,当将今后寄托到政府福利或援助的时候,一切就不可挽回了。最为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别轻易拿“有爱”来煽情,这是最最底线的条件。家长为人处事的以身作则,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决策,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基础教育。所以,阶层差距的鸿沟是财富与视野的不同,金钱差距只不过是阶级差距的表象而已。最可怕的,是步步清晰的、一眼望尽的未来。最欣喜的,是每一天都能从“未来不可知”的憧憬中醒来!(与己共勉·记博论写作进行时)
穷而快乐着的小朋友们,既有社会批判的视角,也有深入人心的多角度展现。
"我播种的是勇敢的 善良的 不怕困难的 奋斗到底的 火热的心" 雪美莲用佘伟豪小朋友这段作开场着实惊艳。问黄俊修小朋友为什么不回越南读书,他回答的是 “如果现在..我回到越南,就会失去佘伟豪这个朋友” 。好些段落都猴中意,对小朋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很好,莫名其妙被戳中了一下泪点。
跟大陆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从小让孩子认识面对到真实残酷的人生并想办法去改变明白读书的目的,不遮掩,不逃避。
很可爱的孩子的视角,看到了辛酸和非年龄的成熟,但也看到的童真和单纯。为什么和他做朋友?因为他看上去是最好的同学。结果呢?他真的是最好的同学。b和d分不清楚边不要介意的小可爱实在太逗比了。粤语里的励志与“要开心”真的有种麦兜感。
孩子们面对镜头的提问,纯真的我爱妈妈,妈妈背我我背妈妈,妈妈打我我打妈妈的爱~面对贫穷和社会帮助的镜头,他们面对提问的情绪背后那些个不知道,我们无法用任何一种自己的答案代入,还有他们的友情、对外界的认知,子非鱼,焉知鱼之苦或乐?
看的时候一直想到麦兜。「出人头地」四个字真的是从小就刻在香港人的脊背上。
要学习
一样纪录香港的底层人生,该片与张经纬的《歌舞升平》的苦大仇深不同,几个贫困但可爱的小朋友带给了这部影片太多的童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子非鱼,安知鱼之苦?”苦与乐,更多的是个人感受与体验,这个影片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过多预设“贫困”,而“贫困”也只是孩子们的一个切面。
关键词:贫穷,视野,勤奋,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看到鲜鱼行小学的教育环境,不难理解如此狭小局促的居住空间也可以忍受了。学校的校长老师在尽量避免歧视,学生家庭虽然贫穷,但都看起来很有尊严;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境遇;学校有音乐、体育、游戏设施,会组织各种活动。家庭教育的先天不足一定程度上通过小学校教育弥补了。去机场随机访谈外国人的活动很值得推广;小朋友从此知道世界很大,学着和他人交流,练习英文,好处多多。想起去支教的那段时间,想为那里拍纪录片的念头一直有
香港的底层人民,虽然没钱,但起码小孩子有高质量的教育。学校也是鼓励为主,只是有点过早提醒跨阶层的弊端。想想,英语教育,援助金,国际化大城市环境,香港底层也比内陆高了好多。
校长比我小学的有素质多了。
为什么和他做朋友?因为他看上去是最好的同学。结果呢?他真的是最好的同学
同样是在内陆展示香港的底层,但巧妙地避过了大家都觉得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种策略。在孩子的世界里,写作业,交朋友,运动鞋,女同学,就是他们的全世界。
从小学生的角度透视香港底层的生活状况,在香港月收入不到四千的单亲家庭,真的难以想像。直面现实的悲情被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冲淡了不少,艰难的生活也有些许快乐。鲜鱼行学校的校长和春田花花幼稚园的校长长得一模一样…华盛顿华语电影节。
香港新闻纪录片的惯用套路式拍摄手法和展示手法。看片是不清楚其意图的,很散。看了访谈才知道他针对什么
浮于表面,永远不知道鱼缺氧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