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有点儿令人发指,哦,平淡即纯真。近乎平铺直叙式的演绎成长和经历,没有情节上的抑扬顿挫,但给人真真切切的实在感。小时候也挺好的,无处不在的天然和自然,小人书,露天电影,眼保健操,弹棉花,爆米花,磨豆浆,二流子,江湖,比现在低头看手机值得玩味。几个小男孩儿演的很好,小女孩儿更好。别的书法都是人与写分开给镜头,这个爷爷是真写。
假期没有出远门但是还是过得很松紧有余,开心快乐,一家人齐齐整整。 家附近的溜达、读书、逛商超、和家人一起烹调美食、锻炼、看电影...也是一件美美的事情。 电影《纯真年代》导演韩荣生,这部电影的场景是广东客家小孩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成长的点滴,作为80后的也是在广东成长的人,确实触感很深,电影中的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在触碰着我成长中记忆。 还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话: 电影<纯真年代>80后小时候满满的回忆,四大天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家门口走动的爆米花、石磨做萝卜糕、炸糖环、葫芦娃、西游记、红楼梦、上天台摇信号杆、小人书、夏天里沙甜的西瓜… 还是很怀恋那个不发达的网络时代,因为我曾经走过。 回想起小的时候,物质确实不多,但是生活都存粹,很傻憨,一切的一切都是历历在目的生活情景... 过年的时候,天气很冷,但是大人却在通宵忙碌的情景,外婆她们在忙着炸糖环、石磨在磨米浆然后蒸萝卜糕。 虽然自己动手做辛苦,但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大家都乐在其中,日子纯粹而快乐。 那个时候网络不发达,陪伴成长最多就是黑白电视、小人书,邻居、同学,电视里百看不腻,86西游记、87红楼梦、葫芦娃、金庸的射雕英雄、黑猫警长、…一堆堆都是我们80后成长中吸取到精神养分。 最怕看着清晰的电视节目被信号柱吹歪了,需要跑上天台理顺好,一番工程后精彩的节目播放了一大半了…哈哈哈 夏天里最喜欢傍晚妈妈下班买回来一个大西瓜,马上放到水缸里,晚饭后我们就可以切西瓜吃了。 沙甜沙甜的西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吹着吊扇慢慢的享受着这温馨的一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时代造就出来的童年都不一样,童年的美好值得我们自己好好一生的珍藏,因为我们自己经历过。
有点台湾小文艺片的感觉,但是还是太生硬了,没有主线剧情,都是80后怀念的拼凑,有点台湾小文艺片的感觉,但是还是太生硬了,没有主线剧情,都是80后怀念的拼凑,有点台湾小文艺片的感觉,但是还是太生硬了,没有主线剧情,都是80后怀念的拼凑,有点台湾小文艺片的感觉,但是还是太生硬了,没有主线剧情,都是80后怀念的拼凑
别看现在大陆院线电影一部部的动辄卖多少亿,票房几千万的都算不成功的了,但其实还有很多片子过五关斩六将杀进电影院上映,却只能斩获几十万的票房。
今年8月下旬上映的国产片《纯真年代》就是这样。
它的票房只有24万。
国产片这么惨的当然不止有它。举些例子——
1月上映的《我的影子在奔跑》,讲母亲对自闭症儿子的爱,38万
2月上映的《盲·道》,讲流浪乞讨儿童,52万
3月上映的《落绕》,讲贵州深山的苗族,14万
4月上映的《清水里的刀子》,讲宁夏农村穆斯林,58万
5月上映的《天下父母》,讲养父母和养子的情感,19万
6月上映的《马兰花开》,讲村官的主旋律,38万
7月上映的《北方一片苍茫》,讲农村小寡妇被当成神仙,73万
8月上映的《怒放的花儿》,讲学生遭遇山体滑坡求生,14万
9月上映的《过往的梦》,讲追求音乐梦想,28万
10月上映的《沿海出发》,讲渔民家庭的亲情故事,22万
另外,《天使的声音》12万、《大雪冬至》28万、《吻瘾者》60万、《过往的梦》28万……其实还有好多。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国产片、没有名导、没有大腕,题材要么偏传统要么偏文艺。
除了历来的没有大明星就没有话题外,现在的普通观众喜欢看爽片:剧情节奏要快、人设要鲜明、场面要大、特效要燃,如果没有哪一点卖相能catch到他,他就没有意愿买票。
那么有偶像明星又会怎样呢?
2月上映的《毕业旅行笑翻天》,讲高三毕业班的青春,票房21万,卡司有星女郎徐娇、有“王子”邱胜翊、有快男王栎鑫、有欧阳娜娜的姐姐欧阳妮妮,豆瓣2.3分
11月上映,少女穿越到游戏里的《破梦游戏》36万,卡司流量更大,主演过4.8亿票房《左耳》的人气校花陈都灵、主演过《凤囚凰》的小鲜肉宋威龙,豆瓣4.1分。
可见大众口碑会成为指挥棒、对票房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不然怎那么多票房不佳的影片要去撕豆瓣。
而跟《纯真年代》题材风格有点类似的影片,有没有奖项加持,宣传做得好不好,决定了不同票房命运。
10月上映,讲述亲子关系的《向阳的日子》22万,卡司里有吕聿来,在顾长卫《孔雀》中演过张静初的弟弟。
5月上映的《西小河的夏天》,在2017年10月釜山电影节拿过观众选择奖,卡司里面有谭卓,190多万。
去年3月上映的《八月》,在2016年11月时拿下金马奖最佳剧情片,430多万相对算不错了。
如果说有什么汉语词语,经过多年集体意识的丰盈填充,本身就成了一个IP,那么“纯真年代”四个字绝对算一个。另外“正传”也能算一个。
《纯真年代》是个香饽饽的名字,无惧同名,用之不疲。
1934年的美国电影。提名过5次奥斯卡影后的艾琳·邓恩主演,19世纪反抗当时社会世俗偏见意义的一段三角爱情故事。
1988年-1993年出过六季的美剧。剧情类年代青春情景喜剧,获过艾美和金球奖。
1993年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爱情文艺片。
2002年韩剧,现在已是柏林影后的金敏喜主演,讲三角恋。
2015年韩国根据“戊寅靖社”改编的宫廷古装情欲片。
2015年国产电影,周咏轩主演的,豆瓣2.7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段哥、嫂、弟的三角恋。
稍微变化的一点也不少。
例如2013年国产电视剧《纯真的年代》。事故时代背景是知青大返城前夕的1978年,李亚鹏和应采儿主演。
例如2016年国产电视剧《我们的纯真年代》。年代情感励志剧,时间线是从唐山大地震开始,郭晓东和左小青主演。
除了影视作品,歌曲也非常喜欢“纯真年代”。
1999年叶蓓演唱的校园民谣:纯真的年代象流水,想要追 想要追,我们第一次流下的眼泪啊。
2011年李宇春演唱歌曲:最好的年代,最真的存在,最暖的记忆,因为有你在。
2000年张惠妹、2006年伍佰、2007年双女生组合爱乐公社、2012年少女偶像组合爱朵女孩、2018年刘悠然全都唱过同名但不重样的歌曲。
近段一地鸡毛的孟庭苇在1994年出过《纯真年代》民歌专辑。
尤其想提一下的是郭柯宇,她是追星族乐队的主唱,唱过电影《完美新娘》的插曲也叫《纯真年代》,这部片里大鹏饰演“英俊帅气的白马王子”。
呃,你不知道谁是郭柯宇?来,上图 ↓
郭柯宇主演过1995年的《红樱桃》,导演是叶大鹰,那个年代算是大陆院线片尺度最大的,片中的裸体纹身曾是80后的童年阴影……
今天我要说的电影《纯真年代》讲述的是80后的童年故事。
时间线是1992年-1993年,以小镇男孩马晓羲的视角白描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马晓羲三年级时是班长,四年级时是副班长,五年级的时候连组长都没得当了,沦为老师眼里的叛逆学生,因为他迷上了看《水浒传》之类的课外书。
他有三个最要好的小伙伴,一个是全班最调皮的、一个是全班最老的(留级生)、一个是全班最胖的。
留级生有武侠梦,立志要比李连杰更厉害。
调皮蛋是长大后想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
胖男孩有明星梦,追星追得,会给刘德华写信,还很有经验地把“刘德华叔叔”改称“刘德华哥哥”。
而马晓羲,是想成为一个作家。
四个人一起玩耍,一起罚站,考试的时候互相照应作弊,还一本正经地结拜了,幻想着拔刀相助、行走江湖。
那时候,改革开放浪潮开始涌入到小城小镇,年轻人会外出打工,歌舞厅、游戏机室、台球室、发廊悄然兴起,社会青年会被叫“二流子”,学校由一周上六天课开始变成一周只上五天了。
配合时代背景,要有古朴的乡村风光,要有露天放映电影,要有墙上印刷的政宣标语,要有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要有课间休息抢乒乓球台,要有放学约架比试谁更厉害,要有罚抄时会把几支笔绑在一起同时写好几份,要有张国荣的《Monica》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和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
影片整体情绪舒缓,但光有白描了,戏剧张力全看观众有没有那份心境了。
怀旧其实不容易拍,旧物风情固然看着亲切,但情感共鸣基石还是得有事件承载。
平淡可以,但平和得太甚,就显得略为寡淡了。
要说片子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桥段,是他们上音乐课。
五个学生齐力把风琴抬来教室,简直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那时候一个学校可能就只两三台风琴,得轮流使用,哪个班级需要上音乐课就派学生去抬——我常被点名去抬琴。
老师教的歌是《新鸳鸯蝴蝶梦》,但会把歌词里“爱情两个字,好辛苦”悄悄改成“感情两个字,好辛苦”,被学生指出来和电视里放的不一样,老师还会气急败坏。
殊不知,成长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啊,爱情算什么洪水猛兽。
90后、00后们已经无法想想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是什么样子了,但我们80后心里,那就是我们怀念的纯真年代吧。
导演把很多八零后、九零后人的童年符号放在一起,唤起了童年的回忆。时光过得很快,童年时的纯真、快乐很难再去寻找,为自己的童年感怀,不知不觉间泪流满面。时光流逝,人已变,啊。
影评只简单写写还不让发布,就是觉得写得越多回忆越多,感怀越深,真的有些不敢去回忆。小时候和邻居家的发小玩积木,和学校的几个铁哥们打四角,弹玻璃球,一块上下学,一块看村里的庙会,啊,好多好多的回忆。
其实电影如何已经不重要,已经沉浸在回忆之中,影片的一幕幕就像点穴,点中一个又一个柔软的穴位,焕发一阵又一阵的感触。
这个是发生在梅州的故事,但并没使用客家话。记得这个片子上时,潮汕题材电影《爸,我一定行!》正如火如荼,本片导演也想蹭热度,就发文声称自己是客家电影,但这一水的普通话,一个儿童题材,这放在全国各地都可以。
家里老人不叫小孩子上学的吗?我小时候在乡下,都是大人(妈妈或者奶奶)叫起来上学,还有就是同学叫一起上学,那时候起得更早,天刚亮甚至没亮就出门了,因为我们粤西冬天日短夜长,天黑得早亮得也迟。
小朋友玩的那些游戏,“弹珠桌球”有创意。
女音乐老师教唱《新鸳鸯蝴蝶梦》,但为了不“误人子弟”而改词。我乡下小学的音乐老师,有教《卖报歌》的,也有一个最爱教电视剧流行曲的,如《大地恩情》、《京华春梦》,当然她也教《望星空》、《小草》、《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古装臆想这一段有点多余,迎合了今天“小戏骨”的风潮。然后突然想起,泰国电影《小情人》也有这么一幕。再细细一想,这不片子本身就是对《小情人》的东施效颦啊!
有个骑单车的镜头,后面的房子不合理吧?明显是当下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农村还以泥房为主,就算是砖房也普遍是低层。
黄家驹这个新闻,其实和片中的小男孩们并无关系,明显是导演自己在致敬青春。
没什么故事可言,也并不是《城南旧事》、《巴黎淘气帮》、《放牛班的春天》、《伴我同行》。
6.5分。导演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对于经历过这段日子的我来说还是挺有情怀的,但可惜精力花在这块上有点太多了还不知道怎么,竟然故事上没花什么心思?整个电影就没什么主线,来来去去如果拍成几部短片放放可能口碑会更好一些呢~~~
吃多了快餐的城裡人,受不了老火的湯,希望更多人看過這部電影之後,給它更合理的豆瓣評分。
卖一堆90年代记忆的东西堆凑的情怀。全电影没什么逻辑性,也没什么意义性。也就只是糟蹋了当年的情怀和观众的期待
故事主线弱,时间发展得很零散,结束得有点突然,非专业的本地演员有点生硬,贵在满满客家音的国语里让人找到了亲切感。画面很美,尽是小时候的回忆。打多一分,情怀分。
没有故事线,很多的过去记忆的堆积。小孩子演的都不错,大人反而不自然。
对童年的怀念变成贪恋了,有些控制力偏弱,节奏拖沓,美术太新。
很寡淡,但很真实。平和的有些过分。
作为80后的尾巴表示,电影里大部分场景道具音乐和出现的影视作品都有着当年的感觉。父亲的塑料凉鞋,课间打花牌儿,对車子……这些细节表示导演在背景上做了点功夫。不足的是整体故事情节太过平淡薄弱,有些地方背书严重,把黄家驹刻意放出来也有点卖情怀的意味,或许导演认为所有80后都喜欢beyond把
还蛮喜欢的。忙了一周之后看看小时候的平淡生活。小时候不就是这样吗?没啥事但又每天都很快乐。
北宋家声 南阳世第 五云第
画面质感真的没得说!好看!想想看,这不就是我的童年吗?……但看到预告片觉得导演只在于形式,和画面感……故事紧不紧凑,那就有点令人期待了。
细节有用心还原,与自我成长的印记也有照应;单故事的叙述没做好,寡淡是缺点。
没有内核,没有故事线,平淡得只剩下平淡了。两分给梅州风景和调色师。
其实应该是了两星 多一星给情怀 最主要是没有电影感 有点电视电影的味道 故事有点散 就是几个小朋友一起上学玩耍的故事 色调不是很喜欢 没有80 90年代的感觉 避免小朋友的表演 应该学学《朋友》小孩子的部分几分钟足矣 这个可以做反例来看 不能为了情怀而情怀 小孩子的台词尽量少 《八月》就很聪明的避开的这点
这拍的挺好的呀~年代感十足~
年代是纯真的。画面是怀旧的。剧情是生硬没有感情的。
贩卖怀旧
其实很想去看这部电影,可惜我们这没有排片,看到短评有朋友说小学音乐课不会教新鸳鸯蝴蝶梦,这个我不认同,作为80后,我记得我小学时候音乐课属于玩闹性质,老师也没有正规地教我们认谱,反而是比如喜欢教比较火的流行歌曲,电视剧的片头曲片尾曲等等,《新鸳鸯蝴蝶梦》我们也学过,因为那个时候《包青天》非常火,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首《萍聚》。
客家话这种最有代表性的风俗特色在影片中很少出现。有点纪实风,但是没有什么剧情,有点像用一些零碎的回忆而堆积的一部回忆录,而且有些镜头转换的太过突然。不过,里面的一些风俗以及时代特征还是可以较为清晰的体现的。和父亲一起观看的时候,有些部分还是可以唤起父亲的回忆的。画面挺美,内容空洞,如果主题再深刻些会更好。
大陆温暖治愈系,上世纪90年代南方小镇(梅州松口古镇)风情,几个小学生的纯朴、可爱、还没有手机的日常,挺适合疫情时期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