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拉格街小学合唱团是国内最好的合唱团,获奖无数,但在荣誉背后,却是一场丑陋的骗局,将所有喜欢唱歌的孩子心中的圣地粗俗地变成大人争名夺利的工具。而这部电影用短短25分钟撕开了合唱团粉饰真相的面具,用孩童们最美妙的合唱抨击着成人世界看似公平互利的虚假镜像。
暂时牺牲小我,以求取集体的成功,以使所有人收获更大的利益,这样的取舍在大多数旁观者来看似乎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的,少数被舍弃的那些人虽会感觉不公,却多数不会反抗,以“我为集体做了贡献”自我安慰,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也是这个社会的所体现的不公。这部影片用一个合唱团的故事影射出了这样的一个应被人重视的问题,并巧妙地借助儿童和成人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反映出成人世界的功利、儿童世界的最美童真和敢于反抗的勇气。
该片中明媚阳光、敢于面对事实、敢于向权威反抗的女孩丽萨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在排练室中,她毫不留情地掀开老师的面具,把合唱团的秘密摆在明面上,公然指责老师的不公平和作假,甚至以退出心爱的合唱团为代价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到此时,摆在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价值观的冲突终于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作为成人形象代表的老师却异常的镇定,一番看似窥破人世不公的言论安抚着学生,试图重新将学生纳入掌控,一大段语重心长的天赋和公平论看似解决了这次矛盾,却再不能说服在这个“只看对错不看利弊”的年纪的孩子。一段音响保留,轻快的节奏将孩子们传播计谋的画面和老师在过道抽烟的画面连贯,一场孩子与成人间的较量展开,将剧情引入高潮。最后时刻的登场表演中,孩子们用老师所制定的默唱规则来向老师复仇,索菲和丽萨紧紧握住对方,紧握的不仅是两人间的友谊,更是孩子们对自己所热爱的坚持和对老师的挑战。在这场默唱的闹剧中,成人世界的荒诞被尽情宣泄。
影片最后,丽萨如百灵鸟般空灵的声音响起,领起所有孩子的一同合唱,那真挚的歌声无疑是电影几次合唱中最动人的,宛若圣歌一般洗礼着成人们在复杂社会中自然诞生的扭曲的思维,用孩童的纯真将成人自信到顽固的价值观撕出一道口子。
虽然,全员参与的合唱可能不再是那个最优秀的合唱团,但这样的一次合唱,却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权力,抛去了成人世界中格外在意的功名,留下了最美好的岁月中的纯真。
主题:
秘密与真相:不公与反抗;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丑恶功利与纯真理想;规则与权利。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对孩童天真的伤害,用孩童世界的纯真对抗成人世界的虚伪,伪善,成年世界的规则。用无声对抗成人世界规则的强权话语。孩童自发的团结起来,用勇气与决心、聪明与果敢对抗成人世界的“秘密规则”。孩童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对梦想与平等的追求,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逐梦的权利,反对成人世界的教条和唯利是从,用童真与纯真对抗成人世界的浑浊思想。
人物:
①成人世界:以老师、家长、校长等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规则,以集体利益压倒个人利益,合唱团成为成人谋私利、荣誉的手段。
②孩童世界:以索菲为代表的孩童,用歌声、纯真、梦乡、情意来对抗成人世界的虚伪黑暗。
③苏菲和朋友:受害者与反抗者形象,影片叙事发展的关键。关系的变化、情感的靠近,几段音乐和游戏让“秘密”揭发出来,影片的反转以及展开对成人世界的攻势。
视听:
①配乐:校园内的音乐是被成人规则所管辖的配乐,校园外的的配乐是天真的梦想的发声。
②特写:特写一方面突出老师的威严,另一方面也突出孩子们的“秘密”和反抗。
③影调:冷暖的对比,突出
④运动镜头:
道具:
①手环:情感的见证,关系的变化。
②糖果:教师操控孩童的一个手段、工具,用以迷惑和控制孩子的道具。
场景:
①学校:代表着一种规则、体制、成人掌控的空间。
②操场:孩童娱乐玩耍的地方,代表着童真与自由的场所。
③房间:两个小女孩天真的梦想的地方。
④舞台:对抗成人规则与梦想爆发的场所。
细节:
①歌声:孩童的天真与理想的象征,也是老师所代表的权力与话语,教师用音乐行使霸权与规则,用以操控孩子谋取自我的私利。最后的响亮的歌声,代表着孩童的勇气和力量,用最自我的歌声摧毁成人世界的潜规则。
默唱:对抗承认世界规则的手段。
②拍手:孩子们原本是属于团结的一体的,暗示孩子们必将团结起来对抗成人世界的黑暗。
在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中,导演精心运用多种视听元素,以及贯穿整部电影的平实影像风格,为观众描摹了一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声音之战,儿童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世俗功利在声音中进行碰撞、对抗,完成了个体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质朴觉醒,更深层次的或许是导演想借此影射主流社会中的“失语者”,以及他们被强压、被剥夺的生存状况。凭借着出色的影像风格与深刻的主旨,该片荣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在这部以合唱团为主体的电影里,音响自然就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影片中段,索菲和丽萨戴着耳机听交响曲,此时的索菲早已成为了被老师剥夺歌唱权利的孩童,而此时耳机里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成了索菲心中的生命之歌。至此,影片也出现了转折,索菲由原来的“沉默”状态开始走向抗争,而这一切在音响的烘托下,具有了更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在影片中,可以窥见导演对音响有另一份解读,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孩子们为了报复与抗议老师的不公与压迫,选择默声歌唱,此时无声更胜有声,音响的独特处理将影片推入新的高潮,一个个如索菲一般的孩子在这保持沉默,恰恰象征了更为广阔的失语者的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觉醒,从而影片也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不单是音响,在色调方面,导演也是将其“平实影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全片以暖色调定调,需注意的是片中的暖色调却参杂着些许阴暗。在拍摄人物大多是以测光与逆光为主,人物的侧影占很大比例,在辅以暖光,在视觉上就营造了一种疑虑感,人物的性格里便掺杂了许多虚伪、隐瞒的因素,在这种不确定的氛围下,索菲的活动就显得有些局促和受限,在情感上引起了观众对索菲境地的关注,而逃离、恐惧、躲闪成了索菲的状态,这也是“失语者”惯有的存在形态。灰暗的天空、逼仄的室内、有限的户外造就了索菲以及其他孩子的活动空间,这些逼仄的环境如同一个密闭的容器,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拥有爆发的可能,而那些被剥夺发声权利的孩子正是这些不稳定的因素。
短片虽不具备长片那样强大的故事容纳能力,但这部电影却真正做到了短小精悍有力,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与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一笔。影片围绕索菲展开,设置了丽萨这个人物作为其好友,并辅以老师作为两人的对立面,矛盾交织,一一展开。影片采取索菲的视角进行叙事,索菲在电影中是一个闯入者的角色,作为新进入合唱团的角色,她无疑是一个探秘者和揭秘者,完美诠释片名所提及的“秘密”二字,在所知视角内,与观众保持一致,更加吸引观众融入故事,与影片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设置一个与索菲性格截然不同的好闺蜜丽萨,则形成了强烈对比,索菲在被剥夺发声权利后选择沉默与隐忍,而本身极具歌唱天赋的丽萨在得知这类不公平制度后,选择爆发与抗争,如同陈胜吴广的起义“天下云集响应”,于是乎索菲开始了权利觉醒,并且带动了更多的失语者开始反抗与发声,完成了影片的价值立意以及故事高潮。
一部好的电影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多元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选取了“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一个小切入点,由此发端,讲述的是教育问题,揭示了存在的不公平的“潜规则”,而在这潜规则下,教育的初衷已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与世俗化。可导演显然不是全讲教育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即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失语者的存在主义哲学,被禁止发声即让步了人生的权利,成就的是看似和谐的集体之声,殊不知却泯灭了人性,如果这种不公允的制度不断复制延续下去,谁都可能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个体意识的觉醒、敢于发声与挑战,才有改变的可能。
但或许是因为篇幅较短以及导演奉行“主题先行”的思想,本片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在叙事上,影片的最后反抗存在铺垫不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导演采取的“隐藏叙事”手法;在人物塑造上,角色的刻画有些单薄,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缺乏多样化与立体感;在主题上,影片有些过于追求乌托邦的意味,导致缺乏生活逻辑与现实考量。诚然,有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导演是否已经完成了拍摄目的与价值追求,倘若站在更高的立意上来审读这部影片,鉴于它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深刻思想,不妨把它视为一次精彩的尝试与突破。
....不讲电影只争价值观,让合唱团成员默唱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行为,无论是对评委观众还是对孩子自己,但因为这种错误的做法看上去可以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竟然一直被默许着,看到这么多推老师的短评也是心塞,有没有想过这样拿到的比赛成绩也是不真实的?
有人说这样是【公平的】,让没有歌唱能力的孩子也可以参加比赛,但是【没能力】和【去比赛】明明是不能划等号的,等于说告诉他们,要想达到目的,就要采取非正当手段,这种成人式【利益最大化就是最正确的】思想其实非常可怕,很容易让人忽视道德底线,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教育阶段
五星,为结尾
一个角度:合唱团老师——给那些有天赋的小朋友争取去瑞典的机会,可以在更大的舞台展现人生精彩;给那些没有天赋的小朋友有机会参与,而不是残忍的直接淘汰。这是一次重要的比赛,合唱团老师做得很好,比赛之后,没有天赋的小朋友再好好练习,用努力弥补天赋的不足,但至少先把这迫在眉睫的比赛拿下了,有错吗?
就连孩子都知道,表面的包容不是尊重。“孩子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孩子们争取的胜利不是合唱比赛的名次和欧洲行的奖励,却是团队中每个人都有唱歌的权利。家长式的利益最大化"为你好"论调并不少见,难得的是孩子们能想出用集体无声的方式反抗禁声的不公,这讽刺的不屈服背后是对一种价值观的清晰辨别和抵抗力。
多少批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从小就时时刻刻告诉我们,服从大局,牺牲个人,不要搞什么特殊。然后压抑多年的自私自立在成年后肆无忌惮的宣泄在这个社会,前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在多年以后迸发。当然老师和孩子们都没错,错的是制度,往小了说,没天赋的压根就不要入选,往大了说,没才能的压根就不要入体制
你所谓的公平,只是为了粉饰的借口。
简单完整而又可爱,两场校园过渡戏的背景音效很棒。但对于奥斯卡水平是不是有点不太合格?
声音处理得好棒。最后一幕真是过瘾。一种中国特色的感觉油然而生。
对这些合唱团孩子来说,功与名无意义,参与才是有意义。 #疗伤
最后那个女孩领唱的部分明显是后期配的,类似林妙可吧。这放电影制作里本来不是事,但放在这个片子里又觉得非常不合适。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人儿漂亮生动得一塌糊涂,怎么舍得让她们难过?
哇!一部东欧短片拍出了中国特色!理所当然式的思维模式,虚情假意的“为了所有人好”,天哪,这不是天朝是什么!
我这种老阿姨 看到两个小女孩就希望她们亲。
震惊了,此处无声胜有声。【在线全片】 http://www.iqiyi.com/w_19rubk3isl.html
😂我觉得自己完蛋呃,差点被老师的话洗脑。
合唱团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合唱团的秘密也是社会运行的潜规则——大众共同缔造谎言,抹杀个性,营造一个完美表象,从而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然而身为一个独立个体,是选择进入到谎言之中,成为谎言的一部分,和其他人一样维系着和谐美好的假象?还是成为那个拆穿谎言的出头鸟,以个人主义对抗集体主义,争取自由发声的权利?这本是个无解的问题,前者自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解释,后者也有遵从内心发声的愿望。所以故事将合唱团成员设置成小孩子,那份童真足以使观众心中的天平倾斜。更何况,大部分成年人几乎丧失了质疑和反抗权威的勇气,只有涉世未深的小孩子还抱持着理想主义。
最后一幕会让你泪流满面!这个短片直接讽刺了功利主义伦理观。孩子天性里首先不是功利,那是大人的算计。
非常意味深远的一部小短片,故事、立意、表演都非常不错,几个小女孩也很有灵性。多少业已成名的导演都在追求大片的路上一去不返,然而能真正撼动人心的永远都是这些小格局影片,即使只有短短20分钟却足以影射整个教育环境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我们都在抱怨不公,却从未想过反抗。最后的歌声真美。
猝不及防看哭我。第一反应是这很社会主义,孩子们太美好了,我对童声合唱团真是毫无抵抗力。东欧萝莉美如画。
最大的亮点是结尾孩子们一起默默抗争,最后大家一起歌唱。记忆最深的是老师的那段演讲。很惊讶一个毫无道理的观点,在他口中那么理所应当!暗讽着现实社会中利益之上的不良乱象!利益最大化固然没错,但利益最大化一定是最重要的吗?大人有事或许真不如孩子!
结构精巧,以小见大,分寸火候拿捏得当。童稚与世故对抗,纯真与暗箱交锋,虽不是什么新命题,却被呈现得鲜活灵动,意味深长,辅以稚嫩的童声合唱,平添了收放的力度。校合唱团的秘密其实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习惯了被消声的成年人大约不会认为老师有错,而多数孩子们也终将长成他们原先讨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