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在读一本书,里面有一些西方思想家对德国纳粹大屠杀进行的分析。鲍曼说纳粹大屠杀并不能解释为一个特殊的、偶然的事件,所以“变态论”或是“仇恨论”也都站不住脚。即使纳粹军官,很多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有非常人性的一面,他们对爱人、对子女、对宠物狗都表现出爱心和同情心。他们甚至有高雅的艺术品味和文化素养。发生这种暴行是因为现代性,机器般理性的现代官僚制。大屠杀发生的场景就像一个工业流水线。人人都只是照章办事、分工合作。影片里组织万湖会议的纳粹高级军官艾希曼,后来他受审的时候还引用康德来为自己辩护,他说自己是履行职责、服从(德意志)法律。阿伦特认为,艾希曼们“匪夷所思地丧失了思考能力”,也就是独立判断的能力,叫作“平庸之恶”。恰好又看到这部电影,呈现了那场“犹太人问题解决办法”的秘密会议的整个过程,影片中参会的人有博士、教授、法学家、外交官、军人,几乎代表了当时德国社会主流阶层的观念,他们温文尔雅,侃侃而谈,也有面红耳赤的争论,但谈论的是一个即将要发生的大屠杀的最终方案,即两个小时的,赶紧利索、不留痕迹的一个会议,悄悄拉动了理性的、无思的、机械的,大屠杀的发条…… 这部电影加上那本书里的那些观点,让我对纳粹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学习了。
你注意到所有的纳粹党卫军,对合法一词毫无意识,而且对此毫无敬畏之心。 显然对这些人并不如此,对他们而言,法律就像冰淇淋,很容易被融化。 虽然他们已经拥有一切,但却总想要更多。 见过两头动物吗?都活不久。 如果外交关系是有用的,就该保持,否则,就算了吧,我想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吧。 我们不会让所有犹太人绝育,等他们死去,也不让所有犹太人绝育,然后灭绝该种族,太好笑了,男人死了不会做爱,女人死了不会怀孕,这样说吧,死是最彻底的绝育方式。 我丝毫不同情那些连犹太人都上的德国人。 幸亏你没有我那么多的文凭,恕我直言,从你的制服,我就能看出来你对犹太人只抱有肤浅、自大、天真的想法,你的政见,什么夸夸其谈,说他们是下等人,低级动物,我重申,这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他们非常聪明,也非常有智慧,我对这民族的控诉非常强烈且有力,因为我说的是真的,而不是你那没文化的观念,他们高傲、自恋、精明并讨厌上帝,我不允许他们污染德国血统,以现实的手法处理犹太人,全世界会为我们叫好,但当他们是假象中的鬼魅和邪恶的非人类,全世界会鄙视我们,随便把他们杀了,漠视法律对他们大屠杀,那他们就赢了,绝育证明他们是人类,但能让他们无法再制造下一代,他们很快就会消失,我们必须捍卫我们的民族,并且必须遵从法律地捍卫,这先生为了保护德国血统曾提及法律,法律是我撰写的,等你们有我的资质,再跟我讨论谁喜欢谁讨厌犹太人。猪头哪知道什么是憎恨。我也知道,论及混血人种,杀死他们等于放弃了他们中那一半德国血统。 我会记住你的。 那就对了,因为我很有名。 致力于建立一个没有犹太人的欧洲。 尼采说,享受生命的奥秘在于冒险的生活。 他太享受了,所以疯了。 看看这世界,告诉我头脑清醒又有何乐趣可言。 政治是个龌龊的游戏,我认为当士兵需要纪律,才能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而政治却需要让别人为你做不可思议事情的手段,但我们需要政治,所以我们容忍这些,起码现在是这样。 是的。 希望明天更美好,有一个和平的世界,让德国文化响遍全球,这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感谢你激励的话,升官。 我们都是鞠躬尽瘁的士兵,对吧。 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 战争能发掘男人的高尚情操。 我不是想重新撰写你的律法,但我只是听从元首的命令,他所说的一言一语,高于任何律法。 布拉达的屠夫。
一个年轻人母亲非常爱他,但父亲经常打骂他,剥夺了他的继承权!后来,这年轻人长大了,他母亲死的时候他才30多岁,目前培养他,爱护她,但她死了,那男人站在目前棺材旁,想哭泣,却没有泪流下来;他的父亲很长寿,在他50多岁的时候才慢慢死去,而在父亲葬礼上,他儿子很惊讶的是,他无法止住泪水,他在恸哭、啜泣,伤心欲绝!
这人一生的动力就是对父亲的憎恨,母亲去世确实是个损失,而父亲死去之时,憎恨失去了意义!那么这人的一生也就变得空洞了!
憎恨不该是我们的全部!
1942年希特勒麾下的15名军官就一千一百万犹太人的命运,召开万湖会议,开始了一场两小时的黑色博弈。
他们分别来自德国党卫军,盖世太保,司法部等不同政治体。有人射杀过三万犹太人,有人潜心研究最便捷的屠杀途径,有人制定了针对犹太人的限制法律……
他们争论人种的定义,争论犹太人到底是鬼魅还是智慧的群体,争论应该顾全法律的体面还是快速地推进灭绝……
殊途同归的,他们都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类,必得杀之”。
这场会议,最终在权力对抗权力的压制下诞生了臭名昭著的犹太人清除计划。
看似是15个人决定了一千一百万的命,实际是仇视决定了一千一百万人的命。
片尾,真正拥有会议决定权的将军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拥有一个恶劣的父亲和一个慈善的母亲,母亲逝去时他并没有流泪,父亲死掉时却悲恸欲绝。
因为他一生的动力都来自于憎恨父亲。
个体的故事折射到民族之间,群体之间。
此时的德意志民族又何曾不是因为憎恨犹太人而紧紧地团结为德意志战车,布下统治世界的宏图伟志。
但憎恨会让一个民族走多远呢,会不会走的太远而让人成为怪物。
历史已经给了答案——憎恨让二战中无数握着刀柄和枪炮的家伙变成残杀同类毫无知觉的生物。
这种生物又怎能是人。
而憎恨之下的,往往是最脆弱、最愚顽的心,在面对死亡时他们比自己屠戮的人更加恐惧。
今天,何处又不是这样的人呢。
就连正在播放的电影弹幕里都滚动着强烈的民族仇恨,性别对立的仇恨,人与人之间命运不同的仇恨。
仇恨永远不会从人类中消失。
必要的时候需要武力争斗,需要心机谋略,需要政治斡旋,才能成为不被他人支配的一方。
残酷的是——到时候,反而是谁惧怕争斗,谁被争斗谋害。善良是无法保住命的,但残忍却可以。
在我的记忆被清除的这一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停止悲伤,停止哭泣了。
是不是该与命运争斗,看看眼前的路了。
科林费尔斯和肯尼斯布拉纳在万湖畔PK,许多人的抖森做接线小兵。唯一的配乐是舒伯特弦乐五重奏D956,海德里希说这能让人迷醉,艾希曼说这是多愁善感的垃圾华尔兹。其实我觉得艾希曼真的很像犹太人,不仅长相,之后埋首计算怎么提高效率也特别像……
如果没有先看【万湖会议】,我会给这版4星。我一直偏好做观影比较,尤其同个故事不同的导演处理。同一场会议,德国导演的处理是极度克制,克制之后,反而更显冷酷;美国导演仍然偏好核心人物(海德里希)的建立,进而人物框架分层,甚至讨论的话题也有框架,【阴谋】中是把如何界定犹太人作为贯穿始终的一个讨论议题。为突显冷酷,导演刻意在做一种对冲、类似于戏剧性反讽的设计,一群高官在一间充满古典装饰的喝着红酒间或吃着大餐讨论着极具灭绝人性的清犹计划,同类的设计还有开场一个服务生摔了盘子,艾希曼对其大加斥责,结尾散会前,一群司机士兵在雪地里打雪仗,再被斥责。这种设计的确是work的,但是too much,包括演员们对表演的处理,尤其科林·弗斯。这不是德国纳粹高层开会,更像美国军方开会。太有效的设计现在常常让我产生抗拒
14个人决定了上千万人的命运,大多数篇幅都用在再现会议的过程上,展示了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会议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纳粹高官对于“屠杀犹太人”持质疑甚至反对的态度。
theres no bad people, only normal people doing bad things.
一群最文明,最理性,最有知识,最绅士的权利掌控者们,在一座美丽的庄园里开会。会开完了,庄园外的青年们,还在懵懂的打着雪仗。
Vivid illustration of German characters, of a proper meeting, of the peculiar atmosphere... I watch this movie again and again, and every time I always found something new.
一群人坐在那里开会而已,但是看到最后我居然后背发凉,一种发自己背心的恐惧
非常优雅,英国老戏骨。演出了1942年德国最寒冷的冬天。影片最后一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如果失去憎恨,生命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只有憎恨。因为与会者都是律师,所以法律在他们手里果然像冰激凌一样融化了。关于会议,在其实决策已定,那么会议最多就是在“效率”和“吃相”之间博弈。另外,大BOSS会骗人。记住了。
正如以色列学者施罗默·桑德所说,“技术进步或文化的高雅与道德性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
相当细致的再现了万湖会议(Wannsee Conference)的过程,从每个与会人员入场开始展现各人不同立场基础上微妙的态度。在场三分之二均为律师,试图用法律使屠杀合法化的过程因为理性而更显冷酷。当最终意见达成一致时,居然还可以调侃说这场抹杀是流水线似的过程。冷静而理性带来的偏执更加疯狂。
怎么会有人喜欢舒伯特这样的维也纳废柴!党卫队中校阿道夫·艾希曼说完,离开了别墅,窗外大雪纷飞,屋内服务人员忙忙碌碌……会议结束了,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过,刚才所有人的讨论,方案,也没有被获准完整的记录在案,但是,欧洲犹太人未来的命运,他们被处理的方案,就这样被确定了。。。和德国人新翻拍的《万湖会议》相比,这部20年前的电影,不知道是技术的进步还是性格使然,美国人似乎在服化道处理上明显没有新版讲究,但是仍然是一部佳作,每个人,每段对话,都值得细细琢磨。历史,不就是用来重复的吗?
开会不是为了讨论,不管你有什么想法,都要把你教育得服服帖帖,最后同意早就定好的结论。很多人认为战争中的大规模屠杀不会再出现在现代社会,殊不知“屠杀”的不仅仅指的是生命,“驱逐令”也不仅仅针对某个种族,每天都会发生类似的事,人性早就如此,世界早就如此,不会变好,当然也不会变得更糟。
这些杀人魔看到甚至只是听到屠杀的事情,是会有身体不适的。但是很快他们就调整了过来,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毕竟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这项事业实在是太“伟大”了对于他们来说需要讨论的只有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工作方案做出来,让手下人去执行,甚至还照顾了一下手下人的工作量和心理状态以及物资储备。在这个气氛中,你甚至会觉得个别人思维老是跟不上真是烦,个别高官无脑言论一副官僚做派简直让人恶心,而剔除了主观判断的缜密周到的逻辑分析,以及早就有数据支撑和广泛应用实践的具体处理办法仿佛一股清流清除了一切低能低效。杀人变成一件带有神圣意味的行政任务的时候,你所能考虑的就只有效率了。不得不说两位总理府的官员形象太像正面人物了,乍一看真的以为他们讲的是最有道理的,其实他们的恶毒高出了在座几位一个视野的等级。
一场老戏骨互飙演技的饕餮盛宴,肯爹把Heydrich的优雅淡然与冷酷残暴演绎得入骨三分。但各位演员精湛演绎下的万湖会议真实得近乎残酷,让我的观影体验极度不适以致反胃,过后回味更是恶寒直透骨髓。再次肯定我唾弃一切纳粹信仰的拥护者和美化者,他们真是文明史上最残暴肮脏且本质上愚昧懦弱的群体。
犹太人遭遇的灾难一再被后人提起,无数的影视作品描述。还有很多人群,种族被人为从地球上抹掉,无人敢提,遑论影视作品,慢慢地,他们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连记载也一起消失。
整个电影就是一场纳粹的会议,还行。唯一不足的就是里面都是美国人讲英语....
一群人在讨论另一群人命运时,语调轻松,好像是在讨论一群动物,一群植物,一堆木头,一堆他们拥有无限裁量权的可以任意处置宰杀阉割抛弃驱逐的鸡鱼牛羊,有一种沁人骨髓的寒冷,无限的权力将导致无限的暴力与无限的凌虐,难怪二战后的很多主流意见都是想达成一个目的:将权力关在笼子里。
甘地说,有七样东西能够毁灭人类,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1942年冬天的万湖会议,第三帝国最高级别的官员们制定了一个详细的犹太人清洗计划,德国人以其特有的理性和严谨,在这座精致的别墅中勾圈画点、精心策划,分配指标,杀人精确到个数。与会者很多都拥有博士学位,而且大部分是法学博士。会议持续了90分钟,其结果是600万犹太人死在了集中营,死在了毒气室,死在了焚尸炉。 当人作为庞大政治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只是服从权威,是否就可以因此免责,把责任都推给权威?现在都是个无解的问题。
都是熟悉的演员,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飙戏,会议桌前讨论犹太人定义的时候,极其讽刺。会风诡异,彻头彻尾就是一场阴谋,只是与会人员不敢吭声罢了。可以当作观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前奏来看。科林费尔斯最耐看的时候。
8 知识分子在暴政前的无力 最令人惊悚的一幕莫过于与会者超过一大半都学习过法律 而法律这门被称作没有感情的最高智慧在冷冰冰的官僚行政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毫无价值 尤其是其中一人对法律的评: 学习法律的结果让我不再相信语言 而相信枪杆子;人类的道德水准并不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提升 相反只会更加剧其野蛮程度 仅此;还是看不惯一众英国佬演德国人 气质和内涵上都感觉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