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很压抑,随手写了下这影评)十分平淡,平淡得很贴近现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样,里面着实有几个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 一 “我们什么时候来看看你” “别等太久,我的戏快结束了” 这是这部片第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面对旧朋友的嫌弃,朱利安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个回复既表示自己主演的舞台剧即将落映,也表明自己的人生大戏也要落幕了。 二 去安排自己的葬礼。或许是作为中国人,或抑是从小收到的观念影响,自己亲自去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总是感觉好怪,朱利安太勇敢了,正像他所想的,剩下的时间与其每天在医院进出,倒不如去做自己想干的事,宁愿去当一个清醒的傻子,也不愿当一个喝醉的懦夫。 三 和儿子庆祝生日。在托马斯的怂恿之下马上去了荷兰找儿子,也如愿见到了儿子的女友,恕不知原来在儿子的心中,老爸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儿子早就知道老爸病重的情况,所以道别時的那一个拥抱,更显得弥足珍贵,谁知道他还剩下多少时间呢? 总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朱利安和托马斯之间的友谊,4天时间的道别太少了,似乎也太多了。托马斯配朱利安去办理后事、去见儿子、去酒吧疯狂一把,接受了朱利安托付给他的特鲁曼,陪他在所剩无几的时间里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决定,以他为豪。这就是朋友应该有的模样,不是吗?
这是一部拍的略为文艺,但一点都不做作,片中本有许多可以扩大的戏剧冲突,但都被导演平和的处理,它不煽情,却饱含深情!当机场分别,胡里安拿出特鲁曼的各种证明,眼泪决堤!电影里说人类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个体之间的联系,我将离开,把我最重要的爱放在你身边,以后不管前路如何,我们都在一起,我爱你
癌症复发的胡利安面对医学给不了的解,决定主动提交死亡的答卷。老朋友托马斯从加拿大飞到马德里来看望他。在四天的陪伴中,两个人一起完成着向死亡朝圣前准备。在其中,托马斯对胡利安选择放弃治疗迎接死亡的决定,从起初的试图劝返到理解,最终为胡利安的勇敢感到骄傲。
当正面审视甚至迎接死亡,会发现它和平常经历过的很多事情如此相像。
像婚礼前选典礼形式、婚纱、捧花那样的挑剔去准备葬礼的下葬方式、骨灰盒、花圈装饰。
像旅行前看旅游攻略、给宠物找寄养店那样的忐忑去读关于死亡的书、给宠物找下任主人。
像剧终后接受鲜花或倒彩、致以鞠躬或敬礼那样坦然的接受安慰或躲避、坦言感恩或抱歉。
然而那些都仿佛是无关痛痒的安排。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就是那些情感关系,爱、家庭。工作中,社交里,你不在,他们会找别人,总会有人替你接电话,而在爱、家庭那里你不可取代。
始终要面对爱和家庭的告别:与儿子心有千千言却说不出口的拥抱;接受妹妹竭斯底里难以放手的愤怒;同前妻平和自然的彼此祝福。
影片《特鲁曼》用“如果生命所剩无多, 现在该做好哪些准备?”这样的发问来引发“生命该怎么过才是圆满”的思考。让我想到李开复面对人生终点方向这样的感慨:“让我的亲人、朋友知道我真心爱他们,是他们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温暖和光辉。我要跟他们一起度过难忘的时光,让我们彼此的生命都记住在那个时刻里我们互放的光亮。我要在活着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全心全意地活着,我不会再花心思去臆测、追想那些还没来到或者已经远去的事。”这就是向死而生的思考,是生命通透出最深刻的回旋。
最后是面对托马斯离开的不安。
胡利安:“明天你就要走了,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讨厌离别我不会去机场送你的。”
托马斯:“我也不想你来。”
胡利安:“太棒了我们 就在街上分别吧,你打个车然后你回北极就这样。”
托马斯:“好主意。”
然而胡利安还是去机场送了托马斯,并把始终找不到放心主人的狗狗特鲁曼托付给了托马斯。飞机上怅然若失的托马斯攥着狗链仿佛有所顿悟。
还记得在第一天陪胡利安咨询失去亲近人的狗狗该如何安慰时,胡利安曾问到:“给它留一件我的衬衫或者什么,有我气味的衣服这会有用吗?”
也许,托马斯也是胡利安心里另一个放不下心、需要留些东西来安慰的特鲁曼吧……
这部影片从头到尾也没有交代托马斯与胡利安之间的陈年旧情,但深厚、踏实、不需要伪装、不需要解释的信任与依赖在安静、清淡的剧情中散开,让人感慨于生命终点有一人相送的珍贵。
西斯科·盖伊执导的《特鲁曼》(2015),请来了阿根廷著名男演员里卡杜·达林,出演罹患肺癌晚期的歌剧演员胡利安。他之前主演的《谜一样的双眼》荣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蛮荒故事》其中由他主演的一个故事,甚是逗比。1967年出生的西斯科·盖伊执导过《双枪男人》《西班牙处男》等片。
特鲁安是主人胡利安养的一条老狗狗。老友托马斯在妻子的催促下,从冰天雪地的蒙特利尔飞到马德里,特地看望胡利安。医生说他的癌细胞已转移到肝部,劝说他继续进一步化疗。胡利安反问医生,再次化疗能治愈我的病吗(不,那不能),既然不能治愈我的病,我何必还要在医院浪费我的生命,我已化疗了一年,受够了。医生无可奈何。
托马斯当然希望他继续治疗,但又找不出说服他的理由。在胡利安看来,眼下最大的事,是要为特鲁曼找一个可以托付的人家。他找到动物心理医生,咨询主人离去后,狗狗会有什么感受。医生说会消化不良,会有相应的身体反应。这更坚定了胡利安要给狗狗找一个放心的人家。有一个女主人,说她抱养了一个4岁俄罗斯小男孩,希望这条大狗狗陪伴他,能找到共同适应环境的感觉。胡利安答应让特鲁曼跟这个小男孩一起过几天试试。
至于托马斯,不是牵着特鲁曼逛逛,就是陪着胡利安,犹如一个晃荡的影子,说是专门来看望胡利安呆上4天,却压根儿帮不到胡利安什么,让他很是郁闷。有时,二人还要拌拌嘴。在小书店,托马斯挑了不少如何了解狗狗心理的书,还有一本《死亡,新的黎明》,向死而生,真是说起容易经历难。托马斯成了一个十足的旁观者。
剧院老板怪罪胡利安不告诉他患病的事,说当年谁敢聘用一个阿根廷的男演员呢,是我让你来了,现在剧院完全靠你撑下去,没有你,他们下月的工资就没了。一旁的托马斯知道,这老头完全不知胡利安的真实病情。胡利安显得无可奈何。几天后,胡利安接回了狗狗,觉得这人家不靠谱,没有善待特鲁曼。之后,再找到一个女人,托马斯觉得也不咋地,就撤了。
其实,除了他口中这个“儿子”特鲁曼,还真的有一个远在阿姆斯特丹的22岁儿子尼可。托马斯觉得胡利安这个爸应该去跟儿子告别一下。结果真的去了,二人继续在飞机上拌嘴,生点小气。到了阿姆斯特丹,儿子匆匆忙忙,说要考试,只能一起午餐聚下。儿子的女友苏菲也来了,看到儿子有了这样漂亮的女友,胡利安很是高兴。
告别时,胡利安让苏菲照顾好尼可。儿子告别后,猛地返回跑过来抱住胡利安。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胡利安抑制不住的难过,转身说,让我静静地呆一分钟。父子间以前的嫌隙想必不少,这次算是弥合了。返回马德里,巧的是,胡利安遇到了前妻格洛丽亚,托马斯说,之前跟胡利安一起去了荷兰看了尼可。格洛丽亚对胡利安说,我把你的情况都告诉了尼可。
原来如此。这让胡利安如梦方醒。儿子突然回来紧紧抱住他。因为胡利安总是跟别人说,自己身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没什么大碍了。哪怕给特鲁曼找新家,他都是说我要跟好友去加拿大旅行一段漫长的时光。没想到前妻早就跟儿子说了。但胡利安并没有怪罪前妻。身患绝症的人,不说按中国古人说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好像把人都想象成坏人似的),至少看人看事都会达观好多,同时也夹杂着自卑与自怜的心结。
比如跟托马斯一起用餐时,看到以前的情敌,生怕对方记挂以前的事,没想到那男人很大方的走过来,主动跟他招呼,且对于他深表同情。胡利安感动地说我得向你道歉。不,如果你不那样,我还找不到现在的妻子路易斯。看来许多人事,并非自己想象得那么糟。
胡利安的表妹保拉一直对于胡利安不去化疗非常不理解,为此还发生口角。当胡利安告诉她和托马斯,说不想这样拖下去,想早点吃几片药,静静地离开,免得哪天让人端屎端尿,自己也痛苦。保拉生气又难过的跑开。片中,就让保拉跟托马斯来了个一夜情的激悦开解,也是让人醉了。这是否也是戏不够色来凑呢。
说到这,我想说,影片一如欧洲那些“濒临死亡”的影片,在最后的光景,当事人如何对待生离死别,是带着尊严安然地告别,还是拖泥带水地不招人待见的离开,这其实涉及一个生命观的问题。这是人人必须过的坎,谁也逃脱不了,因为没人真的是自然死亡的,哪怕活上一百二十岁,那也都是患病走的。
我一直以为,如果哪天真的罹患不治之症,且到了无可治愈的地步,那不如省点心痛痛快快地静静离开,免得自己疼亲人也痛,拖累人家也是一种罪过。想想那些重症室里全身插满管子,植物人般一年又一年的在那等死,真不如有尊严地早点了结的好,当然,能享受这种待遇的也只有高干了(特殊照顾病房,几年下来的费用即成天文数字),普通老百姓也早就拜拜了。
回到这部影片,其实,片子够冗长了,总体节奏过于拖沓,有些情节让人感到生涩乏味,甚至流于表象,相较于《西班牙处男》当然就少了一点逗趣,虽然片中也不乏生趣。跟阿根廷同样讲狗称狗的《小故事》这类电影相比,差了几个档次。但影片的亮点在于结尾,等于说结尾不但拯救了特鲁曼,也挽救了这部让我颇感平平的影像。
托马斯的4天假期到了,保拉跟胡利安一起送他到机场。在大厅,胡利安牵着狗狗拿出机票说,这是我给特鲁曼买了机票,这是它的检疫文件,它需要特制的笼子,需要走特别的通道,特鲁曼就交给你了。这让托马斯完全没想到,保拉也没想到。在马德里找了半天人家寄养,没想到都不放心,还是觉得老友靠谱。
那好吧。托马斯牵过狗狗离开,特鲁曼不舍地转头望望陪伴了它将近一生的主人,好像它在说:再见了,胡利安!再见了,托马斯!再见了,保拉!再见了,马德里!我会在蒙特利尔好好的!那儿可是白雪皑皑的严冬,但有托马斯这样的主人,我会暖哒哒的。
2016、11、30
比起面对生死,当自己要一次一次放弃亲人爱宠挚友以及那些关系网中形形色色的人来说,这是真的让人难以面对的事。
在最后与挚友离别的晚餐时宣布安乐死,其实也是想让他人能够更加平静的去接受与自己的离别,这是他一路走来不断与他人道别的感受,因为他知道这种感受远远比面对死亡要艰难。
因此我认为这部电影并不只是在讲述一段友情,而是对于离别的一种讲述,人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离别,学会割舍掉这段情感,学会认真面对这种逝去,也许才是影片想要讲述的。
四天的告别之旅,言浅意深,本是难过的不幸事件,影片却拍的平和温情,犹如一味有安神养心作用的中药,若有若无的淡淡吉他声陪伴下的一个普通平淡而又绵长隽永的假期;电影的主线就是truman,狗狗只是恰巧叫这个名字而已。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我们都是不知去向的过客”
做爱场面太长看不下去…3.5
冷静从容得近乎可怕,也许这就是常人经历死亡真实的样子。细腻的情感,恰到好处的音乐,没有半点煽情,很容易联想起《对她说》,人生就是不停地告别。
“关于克拉拉·海德布雷克的流言蜚语”里的Klara跟这个世界两不相欠,这个男人与这个世界的告别,最难的是儿子和狗,但都转身别过,要说的话始终没有说出口。片子开头,Ricardo Darín 开门的那个瞬间,已经赢了我的心。
两个主演都很可爱,也很有化学反应,剧本也不弱智,于是挺好看的。。儿子演员略碍眼,某段床戏略多余,不过也许有人就是有这种asexual无法理解的性爱疗伤需求吧。。西语某些表达听着好像法语啊。。
从容告别或许就是向死而生的最后仪式。
很多电影都在讲道别,有的山高水长有的情深意重。这场却云淡风轻,以双手交握的姿势、高潮过后的叹息、拥抱时的用力,来了断人与人此生的交汇。人生的末路在意的却是熟人的漠视、旧友的原宥、亲人的不相亏欠与自我的价值。我怕永不相见也怕再次道别,便只能这样以沉默。牵着你的狗,再予你,一次回眸。
西斯科·盖伊很会拍男男,还记得【西班牙处男】。
没有在片中感受到任何一点关于死亡的情绪,更像是自说自话和无理取闹,自然也不动人。
阿姆斯特丹午餐后父子拥抱,老友狗狗机场道别;所谓朋友,即太多话不说我也瞭;无奈手抓狗带想太多,临别不忘睡你妹
周日满场,笑声不断。各种熟面孔。话说刚刚发现原来古铁雷兹比卡马拉矮半头。狗狗超级听话。巴黎女西语说的竟然这样好也是醉了。其实也会感慨男主朋友大把却和人无话可说、尴尬回避的无奈,和一个戏剧演员的收入微薄。一不小心竟然还看到了卡马拉的床戏。其实欢笑背后还是隐藏着我们对于死亡的无能为力
平淡的幽默尴尬,饱含深情的柔软温暖,如陪伴好友一般看着这一段告别的旅程。难得的从容大度不疾不徐。电影如此生活亦如此,告别总有个终点,不用着急冲刺过去,该来的总会来的;与其如此,不如花些时间,好好和新知故旧以及琐碎繁杂幽默自嘲地絮叨一番
因为爱你们,我才有告别的勇气。
1. 要想躲开好莱坞的套路、程式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欧亚美洲的优秀电影,会觉得世界丰富多样、非大量制造才是有美感、细腻的。2. 好莱坞大概真的是衰落了。
这就比遗愿清单那玩意儿自然多了
拍得特别美,特别有欧洲文艺片的样子。摄影,音乐,表演都非常棒。人总要学着告别,哪怕是和生命,和挚爱。两位基友的友情真是情比金坚,爱情果然是狗娘。阿姆斯特丹也被拍得好美,还有母校,赞一个!
如此平静地处理死亡的话题,却令人动容。
这个年代只要是地域色彩不浓烈的感情故事就可以一个剧本n个国家翻拍了……
Cesc Gay真是西语世界一绝。没什么噱头,点到为止却如此饱含深情。淡淡的幽默和尴尬,相视一笑的温柔和哀伤,不是大刀大斧而是一把小锤子,慢慢敲到你完全心碎为止。两场意外遭遇的餐厅戏说不出来的喜欢。两位叔叔太棒太棒太棒了我所有的眼泪你们都拿去所有的赞美都给你们!
以为是朋友的人却装作没有看见你,以为是痛恨的仇人却真心为你感到悲伤。死亡不是阴沉的长影,是每一次明亮的拥抱,是不道破的温柔相视,是相伴最后的慰籍。年轻的时候想着在一起的日子无限长是美满,可原来感情的尺度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时间,四天能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亦能好好告别。如果说再见是不可避免的事,那我不会将最后的时刻苦苦挣扎延长,放手不是忘掉你,在另一个世界我们总能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