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震撼人心的低成本电影。
无决中看到了这部片子的,算是低成本电影了。走的是文艺类,人文类的路线。片子从香港底层人物阿敏的生活入手,涉及当代的各类问题,细腻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作为主角的阿敏,还是其他配角人物,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所理解的,阿敏生活的支撑——缘,使得她即使是处在最艰辛的时期,也是倔强得生活着。患病的小儿子、婚事所迫的大儿子、年迈的父母,不想接受的爱,还有一如既往的善心。多么丰满的人物啊。还有片中初为人父的李伟,见到婴儿的表情,年迈的外公为外孙添置电脑、乃至卖房,儿媳小姨刁蛮势利,一一在眼前出现。对于双非港籍儿童的选择,两个母亲的对话,深深切入了当代的二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和观点。情,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是伟大的!
2 ) 钟淑慧携《北角》赴长沙宣传 曝曾一度入戏甚深
搜狐娱乐讯 近日,一代艳星钟淑慧携《北角》主创赴长沙做宣传。该片借一位香港底层小人物的故事,阐述了当今青年人面临的生活压力,淡出娱乐圈多年的钟淑慧、吴岱融夫妇凭该现实题材的电影再次回归大银幕,钟淑慧更被曝曾一度为角色不可自拔。
据了解,电影《北角》主要讲述在香港生活的福建人的故事,他们是香港人眼中的内地人,是内地人眼中的香港人。一个生活在香港北角,每天除了卖保险就是诵经的内地女人阿敏虽然要面对许多困难,但是依然坚强乐观的生活。环球小姐出身的钟淑慧一改以往性感、妩媚的形象,出演一位生活在香港北角的社会底层妇女,包括服装、化妆都是比较沉重的。连其夫吴岱融都称钟淑慧为该片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原本开开心心的,当进入剧中角色的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变得很沉重,内心酸溜溜的。
钟淑慧的复出得到了其夫吴岱融鼎力支持。不仅参与影片的剧本策划,更是亲自上阵与钟淑慧大演对手戏。夫妻二人多年后的再度联袂,用他二人的话说,这是戏外夫妻,戏里谈情。
据悉,电影《北角》将于11月4日在全国影院上映,相信这部情节丝丝入扣、反映另类香港真实故事的电影必将令观者们感同身受、引起共鸣的。
3 ) 平淡的感动,痛苦的美好
此片从头到尾都是真实的生活,真实到无法分清是电影还是现实,正因如此给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从表面看,片中从头到尾尽是不如意。店开不下去,大儿子儿子因为没钱买房没发结婚,怀孕的老婆跑回大陆,女朋友想他倒插门又不同意,还喝药自杀。小儿子因多动症而辍学,老人照顾不了,被坏人欺负。介绍别人来香港生孩子,又不会狠心骗人家。做保险也做不来。老公自己在内地又找了别人。一个成功有妇之夫的追求。诸多的不如意压在一个中年女人身上是那么的沉重,难以承受。
但阿敏没有为此而屈服,也没有放弃她的向善,她依旧坚持捐赠善款,依旧与人帮助,依旧坚守清白。最后当她喝醉后醒来,她终于明白原来使自己内心的我执在作怪。其实,故事结尾,阿敏脑中闪过的点点滴滴已经向我们道出了真谛。
老人卖掉了香港的房子,回乡下养老,不好吗?
儿子拿了钱去大陆发展,有一个爱他的美丽的老婆,不好吗?
有多动症的儿子,结下佛缘,培养心性,不好吗?
坚持自我,不做第三者不好吗?
不为了钱财去做骗人的事,不好吗?
要求剖腹产的孕妇,在香港顺利顺产生下儿子,不好吗?
最终,阿敏放下了我执,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其实一切都很美好,可又有几人能看清呢?
4 ) 主题未深入,结局隐晦
这部片摄影不错,音乐很悲凉隐忍,配合女主人公阿敏的心境。遗憾是导演讲故事似乎根本没考虑受众。还是没有写好剧本?
香港移民家庭的艰辛,可以直观看到,但每条线:移民的经济危机,80后结婚的物质负担,赴港生子的尴尬,单亲家庭的困境,同乡会和宗教的心理慰籍,有的线比如佛教比如福建商会,懂的人都意会,但是没考虑普通大陆观众可能还云里雾里,或者这是隐晦地让观众自己判断吧,真应了之前所说这是一部纪实片?
佛教是阿敏的精神支柱,用了很多篇幅,导演是想说佛教使民愚昧不争?中国传统信仰实际在今天已经缺少信徒,除了一些年轻的弱势人群?还是只是简单期望典型的佛教徒都像阿敏一样,既善良又麻木?
阿敏帮助李生及太太赴港生子的心理铺垫太少,以至很难确定她是出于什么目的要怂恿人家,而且自己同事看是公立医院不怎么帮忙她也太没责任心不熟悉流程了,拖地出事故导致的后果让人很不舒服。最后一大摊事情都是阿敏爸爸妈妈来帮她救急,买电脑卖房子垫钱……结局太悲催了,是因为阿敏的个人性格缺陷?导演想说什么呢?
5 ) 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在电影中,我看到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生活实在无奈。
电影一开始,女主角有一双父母在身边,和两个儿子一起生活,还有一份保险的工作加上兼职工作。看起来,过的还行。她一心念佛,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到了影片的最后,她一个人坐在电车上,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人群,脸上留下一丝丝的忧伤。此时的她,什么都没有了,迫于无奈的没有了……
很多内地人到香港去生孩子,为了一张出生证明,为了孩子一出生就能成为香港人。
香港,一个国际大都市,一个象征着财富与地位的大都市。或许听说你是个香港人,大家会对你仰慕三分。但别忘了,富有的大都市里也有不少的穷人。他们每天面对着那么多的诱惑,却消费不起。高消费的城市给他们的生活施加了不小的压力。他们忙碌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工作,也盼不到苦日子结束的那天。只能说他们只是生存在香港这个城市中而已。唯一值得炫耀的就只有“我是香港人!”,其他的一切,变得一文不值。
一个人,在大城市生活久了,心就会变得浮躁。洗脸、刷牙、赶公交车、打卡上班,每天都是重复进行这些例行公事。然而剥除了这些之后,人们的生活究竟还剩下些什么?
这让我想起五月天的《生存以上 生活以下》这首歌,终于我的生命只剩生存,活著只会呼吸吃饭喝水的生活。
6 ) 想去圆的香港梦
北角——这是一个地名,地铁里的一站。据说,这里聚集着很多福建人,他们从福建来香港打拼,聚居于此。影片开场,阿敏收了铺子坐地铁到北角回家。打拼在这寸土寸金的香港,好不容易在这水泥森林里安得一个小家。这是阿敏的生活,离婚的她要努力赚钱养活两个儿子:大儿子需要钱和大小姐范儿的女朋友结婚,淘气的小儿子需要钱来治疗多动症。这一切的负担压在阿敏身上,她没觉得那么难,坚信着佛祖的怜悯,善良而坚强地面对生活。通过对于最普通的家庭场景的表现,人物间的对话,描绘了一幅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细致而真实,透着点儿《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影子。
影片在此铺垫出的人物线索,是为了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做伏笔。而或许恰恰是导演试图这部电影中塞入过多的内容,使得之后的故事变得碎片化。随着故事的继续,电影展现了三组人物故事:阿敏为了多赚钱开始帮忙同事接待赴港生子的孕妇;大儿子想要和大小姐般的女朋友结婚生子却苦于没钱;花了大钱想要给孩子落一个香港户口的四川夫妇……导演试图在每一组出场的人物身上挖掘故事,却也为此使得故事变得残缺不整。前场铺开的人物背景在结尾草草收场,有的甚至不了了之。大儿子失落难过至企图自杀,四川孕妇摔了一跤差点导致孩子流产…电影插入了足够的戏剧冲突,却无法完整的表现人物。本是因为主人公信佛而插入的佛教元素,过多的运用却成了失败的转场镜头。
从表演的角度来说,主演钟淑慧对于阿敏的形象刻画很棒,表现了一个善良而艰辛的母亲。其余的一众演员,却让人频频出戏。生硬的港式台词,路人范儿的表演,使得影片的水准大大下降。
尽管影片在质量上有着许多的不足,导演在影片中想要表现的社会问题却依然值得深思。底层在香港生活之艰难,阿敏的福建同乡给她以支持帮助;四川夫妇想要孩子落户香港之心切,大儿子无法满足女友家里要求之悲哀……这些人物,他们并不拜金,他们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百姓,但却需要金钱和物质的生活保障来实现他们梦想中的生活——香港梦。打拼在这所繁华的都市,尽管可以从同乡或是同来的人身上找到归属感,但每个人仍要面对最现实的生活问题。香港梦,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向往着在这所繁华的城市落户生根,向往着那“去138个国家不用签证”的户口,向往着“香港人”的身份认可。忽然想起来《甜蜜蜜》里面李翘不说普通话的原因,和《北角》里的人物有着些许的相似之处。香港梦,有的人实现了,有的人却最终梦想破灭返回家乡。生活不是“爱拼就会赢”的童话,有太多现实的问题让人不得不屈从现实……
香港梦,很难。却依然有着那么多为此努力的人。
大陆和特区……
能挤进院线应该挺不容易的吧
一群贱的要死的loser
其实很想吐槽说女主有时间拜佛不如把那个时间花在照顾家人和想想怎么挣钱上,表面上很善良,实际上就辛苦而没有成效还由于没有能力而连累家人。。。。甚至还连累客户。。。。。。。这算一毛钱好人呢。电影是谴责她的吧?
温暖人心的一部好电影。
香港也是一座圍城,有人想拼命走進去,有人想拼命逃出來,都只爲了孩子。印象里這是香港電影首次把視角聚焦在北角這個地區,導演只表現了各種表像,未深究其根本原因,遠不及《天水圍的日與夜》溫婉流暢和平凡之中見真諦。佛教元素並未對人物性格產生太多幫助。年老的吳岱融與湯鎮業很像。
除了苦还是苦
一路看下去,倒有点台湾调调......
香港底层的民众生活+大陆居民香港生子的问题现象。钟淑慧的表演很棒,塑造了一个善良而艰辛的阿敏…影片开篇的前一部分条理清晰,人物刻画真实。而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影片试图塞进去太多的主题…故事碎片化,后进的演员也很出戏,路人范儿。佛教元素和主旋律元素的融入有些过于生硬,剪辑很奇怪
1.亲人也好,朋友也好,无债不来;2.生活就是一个担子,不断的压着你的肩头;3.有谁能够了解做港人的悲哀与辛苦?唯港人自知。4.很沉很沉很生活的一部片子,看完心情实在烦闷;5.影片也让我们看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
小人物的故事,挺好看的。
佛教劝人向善,广结善缘,但是这缘也分很多种,很多看起来是善缘,到最后因为自己的种种处理不当,也很有可能转换成劫,当然,谨记佛与人为善,慈悲的心怀,劫也是可以迎刃化解,转换成善缘的。但电影里讲的不单单是这个,香港梦,阿敏这个人物这么多矛盾的累积,她的善良的处理,最后的公交车上的处理
角度很好,但是实在是很受不了这样没有节奏感的片子;那群大妈一唱“红歌”我立刻就出戏了
電影絕對是個好劇本,其中有不少我認同的感受。只是拍的有些奇怪了,內斂的寫實的確能聯想到《天水圍》,只是低調的敘事卻配上有些僵化的剪輯,使故事過於碎片化,中心點不夠集中。結尾頗受感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不要附著別人的道聽途說。每人都希求一個家的歸宿,肯慢慢找,總會找到。
唯一该吐槽的就是配乐,不然也算穷人版得天水围鸟
编剧是败笔。
豆瓣上的评分越来越不靠谱了。剧情片不爱看也不至于这么低分啊。有人觉得佛像出现过多了,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生活在那样生活压力下的单身妈妈该如何让自己坚持下去,坚持一贯坚持的信条呢?连儿子都想送去寺院,这种铺垫有问题?在飞机上看的,虽然一直没有听到声音,但是觉得也许无声的看看更好。
看得感觉好不好啊
香港底层在大陆新富面前的弱势心态 剧本好 导演弱 演员里只有女主角和四川男不错
傻比对白:我不申请救济,是因为想把钱留给更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