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至今天,人们心中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也不易消除,千百年来形成的所谓“结婚生子天经地义”的价值观也不会那么快的改变。《今年夏天》因为涉及同性爱题材与同性性爱镜头而未能过审这一结果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性少数群体的困境。作为女性(尤其是非异性爱倾向的),如何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如何在家庭关系中生存,如何在男本位的价值观中生存,如何与自己共处,我想是《今年夏天》想要提出探讨的问题。
小群作为一名女同性恋,并不对自己的性取向讳莫如深。对表哥,对相亲对象都可以如实相告,唯独对独自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母亲无法坦白。像众多 LGBTQ 群体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来自外界(主要是城市中的年轻人)的偏见与歧视在慢慢消退,然而困住小群的偏偏是她血缘上最亲近的母亲。
小群母亲这个角色则更加复杂。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儿子的离世后,她的全部生活重心都倾注在了女儿小群身上。固执地要为女儿谋划未来却连女儿真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在阴差阳错的与女儿的其中一个相亲对象走到一起后,才渐渐从一个父权社会所要求的母亲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转而成为一个以女儿的幸福为重的“真正”的母亲。
小玲在和小群在一起之前,是妥协于“天经地义”的女孩。但小玲似乎对于这种妥协有着蠢蠢欲动的反叛心理。电影中曾三次表现男性对小玲不同程度的骚扰。第一次,一对情侣来到小玲的服装店。女生在挑衣服,男生则用非常直白的眼神盯着涂指甲油的小玲,小玲不耐烦的转过身背对男生。男生说自己女朋友穿小玲卖的衣服像妓女的时候,女生妥协想要改衣服而遭到小玲果断的拒绝。表面上小玲在拒绝改衣服这件事,实则是在拒绝男性视角对自己的评价。第二次,一个男人来小玲的服装店想要买一件肚兜。不停讲价的同时,男人大义凌然的以自己妻子与小玲身材相当为由要求小玲为自己试穿。小玲不胜其烦躲到女洗手间,男人依旧在女洗手间外聒噪。最后以小玲非常小的让步作为收尾。第三次,小玲在误会小群与前女友君君的关系后,独自一人在天桥上发呆。一个男人过来与小玲搭讪,小玲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男性对小玲的凝视与骚扰贯穿了整部电影,但小玲也在这一次次拒绝的过程中完成了性取向的自我认同。
小群的前女友君君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角色。从小父亲的性侵,母亲的沉默都给君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以至于君君要放弃爱情甚至生命也要亲手杀了父亲才能结束自己的痛苦。
许多人认为《今年夏天》是与主流叙事话语背道而驰的女性主题电影。男性角色以“被边缘化”的形态出现甚至直接缺席失语。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在这部电影中,四位女性的焦虑,迷惘,失落,觉醒无一不与男性有关。甚至有影评写道:“男性缺席,女性选择和女性相爱是为了治愈童年”。这种看法正是我所认为的《今年夏天》的不足之处。小群对父亲的不满及对哥哥的崇拜,君君对父亲的仇恨,似乎都在为女同性恋的事实找借口。似乎没有人天生就是同性恋,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异性所伤害而不得已选择的下下之策。 这种想法是否加深了人们对性少数群里的刻板印象。不过,《今年夏天》作为一部由女性导演执导的女同性恋主题电影,突破了以往男性导演将女同性恋者之间的感情引申为女性的彼此依靠/抚慰(如:杨凡导演的《游园惊梦》/张之亮导演的《自梳》),甚至直接将爱情弱化为友情(如王颖导演的《雪花秘扇》)。李玉通过描绘小群与小玲之间精神的共鸣与肉体的欲望,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生活景象。
李玉在拍完《今年夏天》后接受记者的采访,不足三十岁的她瘦瘦小小,面对记者的镜头,她有些紧张和局促。
很难想象,这样的导演是一个先锋导演,她给人更多的感觉是脆弱和敏感。正是这样一个导演,屡次碰触禁忌。
很难具体地描述《今年夏天》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整部电影的叙事比较凌乱,李玉似乎刻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玉不像是《今年夏天》的导演,她更像是生活的旁观者,看着她们,然后记录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制作粗糙的电影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2001年,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影展上获得了艾尔维拉.娜塔莉奖。在2002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这部电影又获得了“青年论坛”类别的“亚洲最佳电影奖”。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属于地下电影,这个拍摄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虽然电影被冠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可《今年夏天》讲述的并不是同性恋的电影。
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李玉并没有以其他的类似电影作为参考,她只是想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让人们知道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
关于这部电影,李玉曾经做过说明,她说,她并不是想将同性恋的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她只是想拍一部关于女人之间关系的电影,只是这些故事恰好发生在女同性恋的身上。
(导演李玉年轻时)
无疾而终的爱情。
从四川来的姑娘刘小群是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她独自居住在地下室内。平时,她和动物为伴,或者平静安稳的生活。
远在家乡的母亲总是担心女儿的婚事,她总是督促女儿去约会,相亲。刘小群一次次和陌生男人见面、约会,却一直没有遇见那个想嫁的人。
某天逛街时,刘小群认识了做服装生意的小玲,两个人一见如故,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此时,小玲有一个同居多年的男友,认识了刘小群后,小玲离开了同居男友和刘小群住在了一起。
刘小群母亲突然来到了北京,她的到来扰乱了刘小群的生活。小群之间的女友君君突然又出现了,此时,刘小群的生活陷入了混乱。
李玉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仅仅是记录下了刘小群的生活。在她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群边缘人的生活状态。她们如何艰难的相爱,如何艰难的保持生活的平衡,如何对家人说善意的谎言。
电影并没有可以交代刘小群和小玲的感情是如何开始的,也没有提到这段感情的结局,因为在传统道德下,这段感情注定是无疾而终的。李玉不想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评论这种感情,她只是记录。
这种客观和理性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
李玉想拍摄的并不是女同性恋之间的情感,她只是在记录,有这么一群人,过着这样一种生活。
饲养大象的女人。
刘小群是一个动物饲养员,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饲养大象,因为长期和动物在一起,所以她的目光里总有一些温柔和坚韧。故事以她为核心,从她身边的两个女人开始讲述。一个是现在的恋人,一个是过去的恋人。
她并不美丽,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她偏执地抹掉自己的口红。她似乎认定自己不属于女性的世界。李玉记录下了这一幕,带着现实的残酷和粗糙。
为什么李玉要记录一个饲养大象的女性呢?大概是因为大象是有属于神界的动物,看见其他弱小的动物被欺凌时,它也会难过和悲伤。其实,这是李玉想要表达的内容。她知道女同性恋不被这个世界接受,所以,她想要强调,善恶和性取向无关。
饲养大象的刘小群是一个孤独的姑娘,这种孤独,北漂最清楚。我们不知道她之前遭遇了什么,我们只知道,她渴望同性之间的温暖。因为不知道,所以我们不用恶意揣摩,只需要看和了解。
电影的刘小群说,她喜欢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像打男人一样打她。哥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女人。
可她哥哥在找到真爱之后死掉了。
所以,她成了饲养大象的女人。
“我就是天生对女人的话题感兴趣。”
李玉说,这部电影并不是描述女同性恋生活的电影,她只是天生对女性话题比较感兴趣,让她着迷的是影像本身。《今年夏天》之所以被打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的称号大概是发行者基于市场的考虑。
李玉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县城,念到中学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让李玉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大学毕业之后,母亲希望李玉成为电视台主持人,李玉照做了,她成为山东一家电视台的当家主持。
主持人的生涯给李玉带来了风光的生活和体面的收入,但是,李玉却觉得自己像一个木偶,被别人摆布。她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种矛盾和压抑中,李玉辞职了。
辞职之后的李玉来到北京,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中学时期的李玉总是带着照相机拍摄女性的生活,母亲却总是想把李玉塑造成她心目中理想的样子。所以,她一边偷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做着母亲喜欢的女儿。
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李玉决定做自己。
在北京,李玉在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做纪录片,她对女性命运以及生活的关注在她的纪录片里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些敏感的题材却无法播出。
在拍摄这些影片的时候,李玉接触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她开始关注这类少数群体,并试图将她们的生活表现出来。
对李玉来说,这就像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李玉有一种感觉,她觉得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方式,因为做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很有可能会侵犯到别人的隐私。
于是,她决定用影像来讲故事,用故事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女性关系的思考。
《今年夏天》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来源于李玉认识的女同性恋者,电影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恰好就是一对恋人。遗憾的是,电影拍摄完成之后,两个人分道扬镳了。
这部电影对她们而言,是最后的纪念。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对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女性和女性之间是可以彻底沟通的,但女性和男性之间不可以。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她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二部电影。
因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部电影的命运。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记录下来,总有意义。
女性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始终是李玉关注的焦点,也是她电影的核心。在她之后的很多电影中,她都会选择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女性作为主角。她在电影里塑造的大多是卑微、弱势、迷茫的女性。她们出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被生活伤害着,却无法说出自己的无奈和委屈。
在李玉的电影中,男性是缺席的,甚至是错位的。观众在李玉的电影里看见的不是女性的欲望的世界,而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她提醒我们,男性并不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女性才最了解女性。
在《今年夏天》里,我们几乎看不见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而这些父亲形象却又一直存在着。比如某位女儿和父亲之间讳莫如深的秘密,某位父亲因为有外遇被发现而跪在母亲面前求情,某位父亲和母亲离婚。
所以,她们选择和女性相爱仅仅是为了治愈童年。
倪震说,女性导演更自觉地从性别意义上重新把女性挽救出来,从形象的独立性到电影语言的特殊性上表达女性独立的感觉,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李玉在电影中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都有相似的命运,她们几乎都是弱势群体,被伤害之后,选择通过同性获得温暖。
但我相信,不管她们如何选择,这都是一种成长,她们在困境中生存,然后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出路,经历过迷茫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二十年前的电影,但很贴合现代女性生活,纯粹而写实,是喜欢的那种长头发女生的恋爱。
启蒙片。
一直看不清主人公外貌囧==
比苹果好得多……苹果的热炒看似一个闹剧……
就这样就算把李玉的作品看完了(还在等二曝的枪版),竟然有喜欢过一段时间的张浅潜。电影的调调非常的中国独立小电影,讲述的是拉拉这个 边缘群体的挣扎,又好像与拉拉身份无关。是有深意的电影,却又十分刻意,比如堕落是为了弥补突如其来的空虚感、比如试图为同性恋寻找一个诱因,表现手法很粗糙。
片子头衔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女同电影。低制作,场景、选角、光影等不用说是粗糙了,但它就是有种吸引力吸引人看下去。李玉要体现的是对同性恋者善良的关注和认同,片中小群的母亲从维护父权的女性,到最后祝福女儿,这是一种包容和进步,也是导演的意旨。
也就学生作业水平吧,较高的学生作业水平
社会人间,有贫富有贵贱,有男尊,有厌女,有恐同,背离上帝和宇宙。同性恋也许不是金子,但肯定是这个时代黑白美丑的试金石。
故事看起来很真实,就像李玉的纪录片一般。喜欢那个军军,可怜的女孩。
相比红颜,这片稍好
外文名字棒!
群和玲成了鱼缸里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君成了笼子里独自嘶鸣的母象,三者皆是禁锢的动物,无人倾听。
些许粗糙,李玉还是可以考一考的,总比考什么叶问好吧
李玉对苹果情有独钟,今年夏天、红颜、苹果三部都有涉及。该片取材于两个女同性恋者的真实故事,也由她们自己出演。但拍完这部戏就分手了,因此,我的电影使她们逝去的情感成为永恒。fish and elephant群和玲成了鱼缸里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君成了笼子里独自嘶鸣的母象,三者皆是禁锢的动物,无人倾听
大陆第一拉片
【法国文化中心·爱酷电影周展映】李玉导演处女作,中国首部女同题材电影。关注女同志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放映的版本画面差效果差。电影也很青涩、粗糙。但充满努力向社会发声的勇气,有大胆的女同性场面。原以为会是悲剧结尾,但听石头讲,开放式结局中二女主缺失的缘由原来是“睡迟到了”哈!
听说喜欢鱼的人很好色呢
⒈今年夏天原本打算看《今年夏天》,无奈阴差阳错地却下载到林志颖《今年夏天》的演唱会就没促成观影,后来也无心插柳地找到了李玉的《今年夏天》的资源,于是乎,最后在今年秋天看了《今年夏天》;⒉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取材于两个女同性恋者的真实故事,也由女同志演出;⒊拍摄较差,故事不错。
一直靠发型认人。。
仅做标记。很希望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