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苏利文的旅行

HD

主演:乔尔·麦克雷,维罗妮卡·莱克,罗伯特·沃里克,玛格丽特·海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41

 剧照

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1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2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3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4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5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6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13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14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15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16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17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18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19苏利文的旅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苏利文的旅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苏利文是好莱坞以喜剧走红的年轻导演电影(乔尔·麦克雷 Joel McCrea 饰),但他不满现状,想将下个作品拍成反映社会底层困境的严肃题材。为了体验底层生活,他打扮成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深入民间,但无论他怎么尝试,最后总是又回到了好莱坞。后来他遇到一个事业失败的女演员(维 罗妮卡·莱克 Veronica Lake 饰),让她上车搭了一程,却被误认作小偷送入了警察局。释放之后,苏利文听从女孩的建议,和她结伴一起流浪。这次,他真的成为流浪汉,吃剩饭,睡收容所。最终,苏利文觉得体验足够想要离开收容所时,却被贪婪的流浪汉击晕。一个被火车压死的小偷被误认是苏利文,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与此同时,苏利文醒来之后失忆了,混乱之中打伤一个工人,被判入劳改所6年。他在狱中感受到笑声对他的重要性,当他恢复记忆后,他逐渐认识到喜剧能够带给穷人更多。但是,苏利文遇到了问题,他不能说服任何人他就是苏利文,他该怎么恢复自己的身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学同学第二季超凡蜘蛛侠 (原声版)浓情酒乡慈母泪1948王立宇宙军:欧尼亚米斯之翼风云之十里洋场不归路1996暴发户决战富人里第二季追龙番外篇之龙争虎斗国语消消气第一季假日暖洋洋2烈火之下第一季红唇相吻大惊小怪 1989甜蜜家园最后的大亨灰姑娘的故事借着雨点说爱你幸福一家人归属何方高铁惊爆点我的媳夫好想做一次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草稿

1.喜剧只是一种选择,同时期《卡萨布兰卡》是一个有好有坏的结尾,而同时期的黑色片,基本上都是一个结果变坏的结尾。
2.当时穷人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本上和社会上各个阶层都有关,好比我们想在的房子问题。
3.虽然都是穷人,但是开始穷人只是一个研究对象,而后来穷人的角色变成消费者。

 2 ) 只有疯子才能拍好喜剧

看完这部片子,真想和已经入土的老斯特奇斯来个大拥抱,这是喜剧粉丝间真挚热烈的拥抱.

从启斯东到刘别谦,还有迪斯尼,在这部电影里,斯特奇斯对这些曾经不遗余力让人发笑的伟大人物们都致以了他最崇高的敬意.那也算上我的吧,我真爱你们.无论如何,谢谢你们让我发笑.

这个世界总是让人如此无聊而郁闷,幸好我们有喜剧,帮助我们从灰暗的生活逃离,同绝望的无聊抗争.因此,那些能拍好喜剧的人必定是有着一颗拥有大爱的童心,当然还有智慧.智慧使他们看穿生活的无聊和荒谬,童心是他们抵抗社会对人的压抑的武器,而唯有有了对一切生命理想主义的大爱,才使这些喜剧大师们愿意投身于喜剧,给世人带来欢乐.

想想卓别林,启斯东的默片是怎样给那些困苦潦倒的外来劳工们带来生命中唯一的欢乐,不禁使得人又辛酸又感动,我想斯特奇斯一定也深有同感.片尾那些欢笑着的普通人,把我的眼眶儿都看得湿润了.

比利怀德承接刘别谦的美好传统,依赖台词,情节,表演制造喜剧效果,画面的每一处都透着创作者的机灵劲.斯特奇斯则对曾经辉煌的美国默片喜剧念念不忘.我惊讶于斯特奇斯对默片传统完美的继承,在有声片早已一统天下并已产生出成熟有效的视听语言的年代,有人重拾起默片那一套高明而成熟画面语言,这确实令人惊喜.那些疯狂的追逐,不断摔跤,洋相百出的人物,那些带着泪的笑,还有那些明了简洁的画面构图,对时间和空间天马行空的任意裁减(快,慢镜头和蒙太奇),默片的魅力实际上是无法消失并且从来也不逊于有声片的.


斯特奇斯不按常理出牌,对成规节律的蔑视和嘲笑也让我赞叹,这是他伟大童心的最好体现.只有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疯子才能拍好喜剧.一部在影片开始后五分钟就打出 the end的片子,难道不是有些看头的吗.更何况,影片里还有美丽的金发女郎莱克小姐.

 3 ) 人道的镇痛,廉价的美梦

《Sullivan‘s Travels》

播放喜剧暂停现实主义

一段火车顶的打斗戏结束,“The End”字母渐现,还以为自己眼花看错进度条,哪有电影那么快结束?原来是从这里才正式开始。幽默开场奠定了这部片神经疯癫的气质,想说每个疯子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历史,眼下这个导演总想拍揭穿现实的片子。豪华房车始终跟在身后,是苏利文甩不掉的上层身份;深入荒野总绕回好莱坞,是大导演离不开的造梦工厂。富人永远理解不了穷人,因为穷人不是身份选择,能被体验,而财富虽是身外之物,不能被摘除,它对行为处世的影响就像是装菜用碗,踢球用脚,看似流畅的选择,横亘其中自然而然的隔阂,可以看到但无法消除。他之所以能成功认识到喜剧的积极性,是因为扮演流浪汉这一角色他做不来,也不打算继续做下去,找了个正确且充分的理由掩盖“他失败了”这一事实,美其名曰:喜剧是穷人忘却眼下狼狈最人道的镇痛,最廉价的美梦。

喜剧是富人造梦,穷人享受,药效会结束,现实不会停止。

 4 ) 没有想像中的好看,与旅行不搭连。

个人观点:没有想像中的好看,与旅行不搭连。主题思想着墨太少,并且力道不够,打个擦边球就完了。有点散乱,有点失望。东一郎头,西一棒。就像考试写作文,看见没时间了,最后早早收场。

 5 ) 《苏利文的旅行(Sullivan's Travels)》:快乐是贫穷最大的财富(AFI100 TOP 061)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8971852.html

Sullivan's Travels (1941)

又是一部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电影,我喜欢!

电影讲述一个导演为了体验生活而引发的故事。男主角是好莱坞知名喜剧电影导演,他厌倦了拍摄喜剧片,想要拍摄一部反映贫穷的现实电影。制片商让他明白,他这些只是空想,因为他并不知道什么是贫穷。听完这番话后,男主角决定亲自去体验贫穷。男主角穿上破旧的衣服,开始旅行。制片商为了保证男主角的健康、安全、记录等一系列问题,却在他后面安排了一辆紧紧跟随的车,车里各类人员和设施一应俱全。男主角想要甩开他们不成,只得让这些随从离开。随从离开后,孤身一人的男主角寄宿到一个寡妇家里。在她家,遭到寡妇多次骚扰,男主角只得深夜逃走,并搭上一个人的卡车。卡车到了好莱坞,男主角也回到了好莱坞。在餐厅里,装扮成流浪汉的男主角只要了很少的一份早餐,使得餐馆里一个漂亮的美女又请他吃了其他东西。就这样,两人聊了起来。一番聊天后,男主角想要报答美女,将自己的车开了出来,并设计了一个被抓的骗局。男主角的仆人将两人从警察局领出来时,美女知道了男主角的真实身份,很生气的将她推下了男主角家里的游泳池。听过男主角解释后,美女要与男主角同行。随后,他们又开始旅行,这一次他们搭上了火车。火车开了一夜后,美女肚子饿,两人却没有钱吃早餐。当男主角知道他们在拉斯维加斯时,找到了那些他的随从,男主角与美女重新回到了现代社会。此时男主角患了病,病好后两人继续旅行。他们这一次经历了很多,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旅行圆满完成,男主角决定再去给那些流浪者一些钱,却被一个见钱眼开的人打昏,扔进了火车厢内。因为一个失误,让大家都以为男主角死掉了,报纸纷纷刊登出男主角去世的消息。男主角在车厢中醒来后稀里糊涂的袭击了人,被法院判刑入狱六年。在监狱里男主角才想起一切,可是为时已晚,他已经被严密看管起来。在监狱的电影放映活动中,男主角终于明白了普通人真正的需要。不想继续浪费生命的男主角想出一个妙计——让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报纸上。美女及制片厂老板发现男主角还活着,经过一番活动后,终于让男主角回到正常生活中。此时,得到美女欢心的男主角告诉制片商们,他还要继续拍摄喜剧。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影片整体风格是欢乐的,它用喜剧的方式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贫穷、堕落、黑暗,并将流浪者们的生活一一展现在画面中,让观众们真切的体会到“贫穷”二字的含义。此外,电影还利用男主角的富人身份体验穷人生活的方式,反衬出社会的不公平与现实世界的残酷,并用男主角的经历表达出编导的观点——快乐是贫穷最大的财富。

虽然本片是喜剧片,但是它的风格并不统一。全片的整体基调是欢快、轻松的,可是部分段落却压抑、黑色的比黑色电影还要沉重,使得整部电影的风格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最明显的段落是在教堂看电影前,犯人们步入教堂的时的场景。这段场景中音乐低沉、悲凉,画面将宛如行尸走肉般步调统一的犯人依次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教堂外犯人行走的场景,它比恐怖片还要惊悚。这些画面,将犯人们那种奴隶般的生活、绝望的心理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影片对于抢走男主角身上所有钱的流浪汉也处理的并不“喜剧”,电影通过一系列画面,将他被火车压死的情节表现出来。这哪里像是喜剧片?总之,这些场景虽然明确的表达了编导的意图,可是使得电影看起来感觉怪怪的。一部看得很沉重的喜剧片,谁还能笑得起来?

此外,看过整部电影后回想具体情节,会发现情节发展的并不自然,影片在很刻意的制造笑点。比如,男主角寄宿在寡妇家和他逃跑时的场景,它们与剧情主线无关可又可无,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制造笑料。再比如,女主角的出现分明是要加大影片的观赏性,毕竟一个男人旅行没有看点,配上一个美女才好看。还有,诸如男主角摆脱随从的追车戏、男主角的老婆和他荒唐的婚姻等等,它们都是为了制造笑点而存在。通过这些,可以肯定本片是好莱坞黄金年代里量产的喜剧片,人工斧凿的痕迹相当明显。

本片能够入选AFI100肯定不是凭借本片搞笑的情节,而是因为它表达的主题,即刚才说过的——快乐是贫穷最大的财富。关于这个主题,在电影中表现的很明显。男主角在旅行前,想要拍摄主题深刻、反映社会意义的电影。这是因为他生活在象牙塔中,并不知道人生疾苦,以为人人都可以吃饱穿暖,并且愿意去探讨各种抽象的概念,如 “阶级”、 “价值”、“社会”等等。当男主角真正接触到贫穷之后,他才发现那些抽象的词汇并不是穷人们所需要的,他们需要的只是简单的快乐,仅此而已。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男主角新的理解:艺术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最后来说电影本身。本片从观感上来说,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一个,就是男主角摆脱随从的街头追逐。那段追车戏看得人惊心动魄,让人叹为观止。很难想象在1941年就能拍摄出如此惊险的画面。第二个,是电影中对于两人的穷苦遭遇和男主角被解救过程的描述。这两个段落都没有对白,电影只利用画面就将整个过程叙述的细致而全面,编导简练的缩短了电影时间,这样的编导最讨人喜欢了。第三个,是男主角被审判时的场景。电影通过模糊的画面,表现出男主角迷迷糊糊的状态,这是那个年代电影的特有表现方式吧。不过,它很好的展现了自身的作用。第四个,即是电影中的经典对白,尤其是男主角与美女交谈时的对话,即浪漫又风趣,有趣极了。此外,全片最好笑的是寡妇屋子里死去老公的照片,他的表情会动呦!一会生气,一会茫然,紧密配合男主角的行为,搞笑死了。综合来看,本片从观赏性来说,绝对是一流的,一部“好看”的电影。

本片演员不熟悉。男主角Joel McCrea长相普通,是好莱坞典型的帅哥形象,他的中文资料一片空白,什么也不知道。女主角Veronica Lake则是一个绝色佳人,她在本片的造型完美展现她的美貌,尤其是那一头波浪式的金发,漂亮极了。可惜她这些的美女,没演过几部好电影。其他人不熟悉,不说也罢。

总的来说,一部好看的电影。有笑点、有美女、有大场面和有意义且积极向上的主题,一部电影有了这些,还要求什么?

Veronica Lake

Veronica Lake

序列:0601

苏利文的旅行.Sullivan's.Travels.1941.D9.2Audio.MiniSD-TLF

2011-10-24

 6 ) 生活不易,允许我笑一笑

在麦基的《故事》里看到这部电影,这种关于电影的电影,光是看书里的剧情描述就觉得很有意思了,时至今日,每当有导演将摄像机对准底层人民的苦难,依旧会有反对的声音认为这是一种来自上层阶级的俯视和对底层的进一步剥削,关于现实主义电影的讨论这种主题放到今天依然很有话题性。

本来只是想粗略看一下,却发现这部电影挺让我惊喜的,很多对白和场景还挺有意思的,记录一下

1、苏利文去乡下的影院看悲情片时,影院里有大声吃零食的、吹口哨的、打嗝的还有婴儿哭声,本来是想设身处地去体验底层劳苦,进行一番悲天悯人的思考,却没想到他们根本不会尊重银幕上的内容,进一次影院对他们来讲可能已算是一次偶尔奢侈的消遣娱乐方式,为最后那场劳役们看动画片的高潮戏埋了一个伏笔。

2、男主第一次被赎出监狱时和狱警的对话真的很有趣!

“What are you doing in those clothes?”

“I’ve just paid my income tax.”

“How does the girl fit in this picture?”

“There’s always a girl in the picture.Haven’t you ever been in a movie?”

这两段有点英式没品笑话的感觉

3、男主带女主回豪宅之后,女主说自己好像应该开心却有点失望,因为刚刚以为得到了一个愿意为她偷车的流浪汉朋友,结果还是一个导演,她又回到起点,只是一个要陪导演吃早餐的女孩。其实很多爱情片都有这样的剧情,男主从落魄潦倒到成功人士,女主却发现自己更爱从前那个穷困潦倒的男主,这部电影的这段对白我觉得是很准确的把这种心态描述了出来。虽然女主这条线对主线剧情不是必要,但在这部片这条爱情线还是挺有趣的,在上面男主和狱警的对话也官方吐槽了一下自己的爱情线。

4、结尾的高光片段不用多说,直接升华了主题,我一直觉得喜剧是最难做的类型片,要把人哄笑了比让人哭难,而且还吃力不讨好, 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对社会底层的关怀当然是必要的,但把电影当作娱乐消遣品也并没有错,对于观众,他们也需要一些不用深刻不用动脑尽管笑的喜剧来逃避一下已经够苦的现实。

本片其实没有偏向某个极端,电影作为艺术形式之一要么是娱乐大众要么是关怀人类呈现社会,男主在最后说自己放弃拍有社会意义的电影是因为自己受的苦还不够,作为一个从小养尊处优读寄宿学校的导演,他去拍苦大仇深的电影不仅说服不了观众更说服不了自己,既然自己的天赋在于娱乐大众那教育社会的事情就让别人去做好了。

 7 ) 《苏利文的旅行》探讨喜剧电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看到豆瓣朋友们对《苏利文的旅行》的评价,很是为导演不平。网上搜索一下,发现下面这篇影评,转载过来供大家观片参考(全文见:http://i.mtime.com/4020546/blog/6066465/)。

《苏利文的旅行》讲一个电影导演体验生活的故事,他拍惯了喜剧,打算走正道,拍一部严肃认真的社会问题剧。于是他打扮成流浪汉,身上只揣一毛钱,深入民间体验老百姓的疾苦。这部公路片非常尖锐,又非常搞笑,系数十年后伍迪·艾伦Woody Allen等高智商喜剧天才的前辈。《苏利文的旅行》是40年代最“反”好莱坞的喜剧,“旅行”的结果不会如你所料。一天晚上,一位牧师打算将自己的说教变出味道来,于是将监狱里的犯人带去看迪斯尼卡通。在观影过程中,囚犯们艰苦的岁月被消减成忘我的大笑与泪水。吃惊的苏利文不解这群无可救药的人究竟找到了什么来源作为欢乐的理由。于是,他参与进去,在欢笑的浪潮中遗弃了自我,瞬间远离了痛苦经历。在他被救回到文明世界中后,苏利文决定放弃《兄弟,你在哪?》的拍摄计划,因为他觉醒如果要让人们开怀大笑,自己还有很多要做的——这是他的以前和现在作为导演的首要任务,也是普雷斯顿·斯特奇斯自己的首要任务。
在看普雷斯顿·斯特奇斯的《淑女伊芙》和《苏利文游记》之前,也只当他是《电影史》书本上一闪而过的曾经的好莱坞导演。但就是这两部电影让他在我的心目中有了非常重要的认识,尤其是《苏利文游记》堪称是必看的喜剧经典。按照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的话来说,这部影片是普雷斯顿·斯特奇斯的“信仰的自供与宣言”。这是一部一个喜剧片导演认真阐述“我们为什么要拍喜剧片”的喜剧片,它的男主角是与普雷斯顿·斯特奇斯本人相仿的“大导演苏利文”。
有声电影时代的美国喜剧片,1930年代在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乔治·库克George Cukor统领下达到黄金时代。在克莉斯汀·汤普森和大卫·波德维尔所著的新版电影史中,作者将1934年到1945年间的美国喜剧统称为“神经喜剧”The Screwball Comedy。到1940年代,由于二战爆发,观众对传统的描写穷人一夜暴富、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之类的“浪漫喜剧”已经缺乏热情,转而将兴趣投向有着社会批判或者颠覆型的喜剧,而且喜剧片总体正从票房大户的地位走向没落。这个时期,只有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堪于弗兰克·卡普拉相提并论。整个1940年代,普雷斯顿·斯特奇斯拍摄了十部影片,成就辉煌。如果不按照时代与类型划分,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曾将普莱斯顿·史特吉斯与弗兰克·卡普拉、恩斯特·刘别谦、莱奥·麦卡雷Leo McCarey《鸭羹》导演)合称为“美国喜剧四重奏”,由此可见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在喜剧电影方面的重要性。
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在《苏利文游记》之前的作品《淑女伊芙》,依然是继承大于独创的喜剧片,借用了诸多类似刘别谦式的“两性对抗”的情节与对白(一个女骗子和富家公子的爱情),以及默片喜剧中的夸张的肢体碰撞的手法。而《苏利文游记》尽管还是有这种“扔奶油、踢屁股”式的噱头,但主旨却被很“宏大”——探讨喜剧电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部影片的结构和风格并非流行喜剧那般的简单、顺滑,而是复杂、多重。《苏利文游记》的名称和结构,模仿的是著名童话小说《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大致分为四部分——“小人国游记”,“大人国游记”,“飞岛游记”和“慧洇国游记”。而《苏利文游记》也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不但苏利文所到之处不同,喜剧风格也有所区别。
影片的开场,大导演苏利文厌倦了他的那些商业电影,决心要拍一部社会写实片,去关注失业者、流浪汉、穷人与农夫。为了了解他们,苏利文就像悉达多王子(释迦牟尼佛陀)一样,要(暂时性的)放弃一切荣华富贵,把自己装扮成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并只带上十美分,开始他的修行,去“体验生活”。第一部分描写苏利文如何摆脱他庞大的随从团队,开始为一个乡下胖太太打工,结果第一个晚上就受到胖太太的性骚扰,只好跳窗逃走,他半夜截了一辆车,结果到达目的地后荒唐的发现自己原来回到了好莱坞。这一部分颇像一部闹剧,甚至让人想起意大利式的庸俗喜剧。
第二部分,苏利文的旅行更像是《格列佛游记》里童话式的描绘,是轻喜剧的风格。他和一个漂亮女孩用“业余的”笨拙身姿跳上了一列火车,难耐恶臭、寒冷和饥饿,只行了一夜就在一座城镇跳了下来,一打听原来他们来到了拉斯维加斯,立即又召来随从们在左呼右拥中回到了好莱坞。第三部分,苏利文终于体验到流浪汉的生活,他和他们一起睡觉、吃饭、行走,最后在鞋子被偷走后终止了他的“伟大”的苦难生活。这一部分没有对白,以默片喜剧的方式呈现,不由令人想起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来。
《苏利文游记》的转折处在于第四部分,它似乎“将喜剧变成了悲剧”。苏利文在救济穷人的时候被匪徒打晕,并被火车运到了偏远的地方,在哪里他又因各种罪名,莫名其妙地被判处了六年徒刑。这一部分似乎成了典型的“监狱片”,有凶残的看守、怯懦的囚友、残酷的气候、沉重的劳作,还有犯错后被单独囚禁的黑笼,等等。但是导演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并没有真的“将喜剧变成了悲剧”,其中的区别并不在它有一个happy ending的结局。而是它的高潮戏:作为囚犯的苏利文和他的同伴们被恩准去看一场电影,当银幕上投射出米老鼠和高飞狗的影像时,全场大笑。倘若这部电影真的是悲剧的话,作为导演的苏利文应当潸然泪下,但是他却也笑了,他问自己“我应该笑吗?”,这时候他意识到了喜剧片的意义与价值,才真正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拍喜剧片?”,要为谁拍、要怎样去拍。嗯,喜剧是拍给值得大笑的人看的...
最终,苏利文用聪明的“喜剧的方式”,回到了好莱坞。他宣布放弃他的社会写实片——“O Brother,Where Art Thou”(《老兄,你在哪?》)的计划,重新开始拍摄喜剧片了!

《苏利文游记》是一部自始自终令人兴奋的喜剧片,不仅因为它的四部分剧情让人琢磨不透,它的多重风格变化莫测,更在于它有点天真般地对喜剧片的称颂。显然史特吉斯认为“贫穷无锥之地的人们也有发笑的权力”,这一点和卡普拉的乐观喜剧已经有所不同,普雷斯顿·斯特奇斯的电影里到处可见对美国民主社会的质疑,他的笑回味到最后的时候是带着苦涩的。
乔治·萨杜尔在他的《电影史》中认为《苏利文游记》是一部“具有18世纪风味的寓言影片”,但是他又认为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并没有像查理·卓别林那样“通过富有人情味和批判性的喜剧表现出来”,而是“故意”选择了“米老鼠”那种“没有人或社会价值的机械喜剧”,把它变成了“麻醉人民的鸦片”……。萨杜尔自有他极为深刻和高度的眼光,论点犹如手术刀一般切中这部电影最终的弊病之处。但谁也不否认《苏利文游记》是喜剧电影史上一部闪烁着奇异之光的影片,它充满智慧、谐谑和怜悯之情,而且用最直接的方式探讨了喜剧片的功能。
《苏利文游记》的花边新闻集中在女演员维洛妮卡·莱可Veronica Lake的发型上。据说当年派拉蒙不晓得这部影片到底讲什么,所以海报都以维洛妮卡·莱可为宣传重点(实际上她的戏份不能与男主角相比),宣传语也是用“Veronica Lake sonthetake”,之所以如今的DVD封套依然沿用这个让人一头雾水的海报方案,大概是Veronica Lake当年的“躲猫猫”(Peek-a-boo)发型(弯曲着半遮住脸)实在过于风靡。(随便说一句,普雷斯顿·斯特奇斯本身是一位对时尚潮流有着影响的人物,他曾发明了20世纪生活中的重要物品——不退色的唇膏)。
相比维洛妮卡·莱可Veronica Lake的追随者无数——1940年代有成百万妇女争相模仿她的发型——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在好莱坞相对寂寞。用乔治·萨杜尔的话说,“普雷斯顿·斯特奇斯一直是孤零零一个人,既没有门徒,也没有模仿者。”一直到1980年代,科恩兄弟的出现(尤其是《抚养亚利桑大》)才让人又再度想起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很多人、甚至科恩兄弟自己都说,他们狂热地迷恋普雷斯顿·斯特奇斯的电影,并从中得到了灵感。
《苏里文的旅行》是30、40年代最与众不同的好莱坞喜剧。也许在第一场追车戏中,你还能看到其它像卓别林、马克思兄弟、霍华德·霍克思喜剧的影子,但是随后,所有的印象都在乔伊·麦克里表情严肃但风趣幽默的讽刺中刷新。当然,麦克里与维洛妮卡·莱可机智无比、偏离常路的对话更使得《苏》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说道维洛妮卡·莱可饰演的角色,她犹如极光一样神秘。编导普雷斯顿·斯特奇斯这给了她名字“The Girl(女孩)”。作为苏利文在旅行中的似女友非女友的拍档,她的身份供观众开放的翻译——苏利文知心朋友、秘书、女友、情人、演员、普通朋友,或者是导演普雷斯顿·斯特奇斯,或者是苏利文为了完成《苏利文的旅行》或“苏利文自己的艰苦旅行”而所需的角色/符号/支撑剧本的必要元素。
对于这么不清晰的定位,警察局局长(苏利文带着“the girl”驾车超速+没带驾照而被关进监狱)不合逻辑地问导演苏利文:“How does the girl fit into the picture?(“这个女孩如何适应[符合]在电影里?”言外之意是“你的旅途[电影]或电影里怎么会有一个陌生女郎?”——这也是观众想问导演Sturges的) ”。苏利文回答道:“There's always a girl in the picture. What's the matter? Don't you go to the movies?(电影里总会有一个女郎。怎么?你不去电影院吗?)”这句醍醐灌顶的电影哲学不仅嘲讽了好莱坞千篇一律的产物,也解释了导演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在《苏利文的旅行》中设置"the girl"意图,虽然这是一个敷衍的答案。
不过,《苏》最奇特的地方是它将悲情通俗剧、闹剧、监狱电影、社会纪录片、打闹剧、喜剧、爱情剧、动作剧,甚至音乐剧融合在一起。这一点,至今没有哪一部电影做到过。
但是90年代,没有很多人真正欣赏过这部电影,因此,在1997年的“AFI好莱坞影史百大经典电影”中《苏》不幸落榜;2000年,科恩兄弟致敬他们共同最喜欢的电影之一《苏利文的旅行》,拍摄了它的延续/改编版《逃狱三王》(乔治·科鲁尼、霍利·亨特主演的黑色喜剧经典,其实是荷马史诗《奥德赛》和《苏》的融合改编版),完成了乔治·苏利文的心愿;结果,《苏利文的旅行》重回影迷/专家的视线,在新一届的“AFI百大经典电影”中杀入前70名——经典无可替代。

*附注:原文有些长,转载时略有删节

 8 ) 剧情内容严肃,警世意义明显

影片开头有点搞笑,随着剧情的发展,倒越来越严肃,从而整部影片的积极意义很明显。那个大导演在其“旅行”过程中,接触到无数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看到贫民窟的惨象,亲身体验到司法系统的腐败和无人道。这些,都很有警世意义。

 短评

1大量肢体动作,戏仿打闹喜剧和无声喜剧。2作为四零年代怪癖喜剧,语速依旧很快,剧情上却未走当时流行的结婚复婚模式,两性对抗也不强烈,更多浪漫喜剧的元素。3比起两性对抗,更直接强调社会阶级差异且具备喜剧的自反与讽刺(两次看电影对比)

5分钟前
  • 七宝
  • 推荐

7分。体验生活了好久终于发现还是该回到现实,回到起点。

9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出于一种基本的左翼文化焦虑,并定位于欧洲战争中的美国(这很关键,要知道一二战和美国本土都没什么大关系),而文化工业的生产者试图去问:什么是为了的底层或公众的作品/制品/商品。所以苏利文的每一趟旅途都是败北的,他的“体验生活”,如管家所言,唯一的后果就是触怒他人的生活(只有当一个小女子被带进这个游戏规则里才是安全的,如果是个小跟班指不定哪天就踩着苏利文往上爬),尤其是最后一次以悲剧开场闹剧结尾的旅途,当你真成奴隶,苏利文立刻抽身而出。《苏利文的旅行》的要点是开始了对“结构”问题的重视,在首尾之间,故事一遍遍开启,电影亦会一次次落幕,其距离和虚构性需要被这样的形式从想象或幻想中首先剥离出来,这是对喜闻乐见的米老鼠的否定,既不崇拜英雄也不呼唤革命也不做精神鸦片,这至少将永远是一个开始。

10分钟前
  • 路米內
  • 推荐

穷苦大众不会看所谓的“现实主义”电影,这类东西是留给知识精英消费的。穷苦大众更愿意看到单纯的喜剧、无法企及的奢华来忘记痛苦,这就是好莱坞的作用和意义。本来以为这片的自我讽刺也就是小打小闹点到为止,后面的批判还是很深刻。悲喜相交,绝妙的satire.

12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力荐

①老司机带带我,小鬼飙车带你飞②胖寡妇家的遗像表情发生了变化,哈哈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式的蜻蜓点水体验不到生活,成为群众即可④黑人牧师的音色浑厚迷人⑤迪斯尼动画片在美国传播久矣⑥本片上映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即,但从影片色彩来看美国国内依然一派岁月静好,吃着火锅唱着歌,看着电影听着曲,门罗主义之影响可见一斑,罗斯福总统的珍珠港苦肉计也许并非无稽之谈

15分钟前
  • 红袍修罗
  • 还行

也大笑过,最感谢它让我见识了另一个金发美女

20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如何反凝视poverty porn,在这里已经有了答案,因为这个概念的悖论就是你不可能自己杀死自己。

23分钟前
  • TWY
  • 推荐

飙车避开尾随的大巴却还是回到好莱坞、睡在干草上坐火车依然是到拉斯维加斯、和失业民众同吃救济餐睡大堂不过是生活体验、而六年的判刑——在黑人社区的教堂里看卡通,却有了真正的启示。关于生活和苦难所知甚少的你又有何颜面去诉说它呢?不如让那些开怀大笑温暖卑微者的灵魂。结构、结尾都极为杰出。

24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这部电影真是讽刺力度十足,一个想改拍现实主义的好莱坞喜剧片导演扮穷人体验生活,结果对遇见的两个大哥说“你们工人阶级最近过得还好么!”。。。如果把电影主题扩大到艺术创作的范围,值得思考的就更多了。科恩兄弟是本片导演的脑残粉耶,他们的《逃狱三王》片名原来就是从这里来的。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老牌神经喜剧,饱尝人情冷暖之后的大团圆结局,不过这一类型创作后来逐渐式微。

31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疾病是健康的缺乏,贫穷却不是富裕的缺乏。贫穷是一种瘟疫病毒,像霍乱似的可传染,污秽犯罪劣迹绝望是它仅有的症状,即使以研究为目的也应被远离。 ”……男管家在片中被赋予了“希腊合唱团”的叙事职能,替导演直接道出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可人类社会分明已经出现了的另外一种解决之道:贫穷不是富裕的缺乏?或许没错。但我们可以选择让富裕本身变得缺乏!斯特奇斯自然绝对不会鼓吹如此剧烈的社会变革,可又没法于现有体制之下提供解决之道,所以就只能一面直接道出问题严重以凸显并非认知迟钝或消极逃避,另一方面又通过洞世话术劝诱你回归比逃避高点有限的微改现状。

3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可以看出是后来woody allen类喜剧的鼻祖。大量台词,中间出现数次无聊的瓶颈期

38分钟前
  • 徐嘻
  • 还行

条条路通好来污,人人都爱看烂片,豆瓣影评人在咆哮,三枪无极致青春,建国建党画皮2,没上映的小时代,个个烂片高票房,观众双眼被玷污,观众需要杨得娼,观众需要剥壳慢,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人人都爱看烂片,条条路通好来污

4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我有时候喜欢从这类单薄的老电影中获得一种更薄更透的快乐。

45分钟前
  • shu
  • 推荐

Sturges对于拍喜剧的目的的探讨。在很多人向往以空泛孤傲的深刻电影警醒世人的时候,他的决定是用喜剧把快乐带给苦难中的人。可以想见,片中主角的思想转变就是Sturges自己的思想历程。这可能也是他为喜剧电影的一次正名。

46分钟前
  • Nakadai
  • 推荐

乔尔·麦克雷绝对是史上最差男主角。性格天真到可笑,谈及执着,远远比不上斯图尔特。更过分的是,他对我们美丽可爱善良纯真有趣魅力四射的维罗妮卡居然一点不感冒,眼神中直接忽视这位尤物,榆木脑子不可教也。他单独出现的场景简直乏味到可怕。为永恒的维罗妮卡和她的”躲猫猫“,给四星。

48分钟前
  • 陈裸
  • 推荐

影片主题比较有意思...

50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一种肤浅的喜剧结合了并不深刻和不彻底的社会批判,以及有待深入的爱情。但是,作为很久很久以前的电影作品,还是值得一看。

55分钟前
  • 萬和生
  • 推荐

完全可以归档为神经喜剧+脱线公路片,以认罪的名义洗脱是个不错的主意。片尾关于marry和bury的段子似乎到现在还在沿用,贫穷是否需要本质上的认同?

59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早就想看了,今天终于看到了!电影好的无语言表,其中几有个镜头让我难忘,一个是流浪汉打晕了苏利文抢了钱,这老家伙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吧,兴奋的连路都走不好了,钱撒在火车道上,他去捡,结果被压死了,那样讽刺那样可笑,但是最终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心酸。还有就是当那些被剥夺了

1小时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