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的很好,不知道为何评分不高,以千重子和苗子的下一代舞和结衣为对象展开,同样是传统与现代冲突的主题。两个女孩在面临未来的选择上都经历了犹豫和挣扎,最后都在传统的文化中汲取了力量和前行的动力,镜头分设日本传统生活场面,现代生活场面和外景巴黎场面,另外用暗色调对过去的回忆进行处理,穿插交错,细节做得很好,保留了传统的精华,比如制作抹茶,书法,日本舞,氛围舒缓安静,配上小提琴悠扬的音乐,古典和现代完美融合在一起,太美好了~
川端康成作品中有着一种东方安静古典的美 我喜欢里面的女子,淡淡的,很温婉,很细腻精致,过着恬淡的生活,与世无争。 我喜欢里面的男子,龙助,真一,佐藤,光听名字就感觉是品行端正,阳刚坦荡的男子汉。 我喜欢里面精致的漫生活,清新诗意,喜欢日本传统的家居结构,席地而坐,榻榻米 喜欢充满烟火气的各种祭祀活动,祭祀花神娘娘是不是很有感觉呢?喜欢节日气氛浓烈的日本,喜欢樱花大道,喜欢宫崎骏童话里的斜度很大的坡道,,, 我们的文化中仪式保存的远不如日本完整了,可能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已经渗透到血液里,可是仪式感也的确很重要,有时候更是维系实质的工具。 可能我爱的是一个时代 那个时代里有属于那个时代精神的人。。。
看过古都也有两三年了,当初看的是古都和名人的合订本,晚上翻到这本书心血来潮搜了一下电影,我也是醉了,这么好的作品,意犹未尽的结局,被拍成了什么玩意......
原著篇幅也不短,小细节很多,如果用电影的形式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是多么美的一件事情啊,偏偏画蛇添足,蛇画的丑不说,这足添得是又臭又长......
不说了,真tm是罪孽,气人。
这次决定先看电影再看原著,影片完全可以当成文艺片来看,不过阳春白雪般的高雅之感,并不影响我自己关联自身日常的生活 如画般的拍摄风格,很多艺术化的处理,光影和高山流水的声音等等,而穿着和服的小舞在亮光中的定格侧影实在太美了,站在鸭川岸边的母亲,站在塞纳河边的女儿,都穿着和服,像是终于心灵合在了一起 遗憾的是最后才让小舞和结衣相见,而她们的双胞胎母亲则是几十年不见,最终也没见到,和服腰带的杉树林,变成了结衣画中的风景,就像是传统与现代的连接,而加入的各种日本文化元素,则是某种隐藏着的东西文化的交流 片中也有诸多的关于"自我"的探索,不管是生在富家的小舞,还是生在平民家里的结衣,小舞讨厌母亲一开始给自己托关系找到的工作,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自己想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呢,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另一边,可以独自做出选择的结衣选择到巴黎学画画,却突然不知道画什么了,老师跟她说,你不能只是画眼前所见之物,就算把它画得再好,也是空洞的,这时候母亲造访了,讲起她和自己的双胞胎姐妹,才让结衣想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京都,描绘家乡的那个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杉树林以及那个有着母亲深重牵挂的杉树林 "今后要活得更精彩啊",片子一开头,结衣的母亲对另一个人讲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只不过最近跟另一个朋友聊起来,去的国家和地方越多,看的风景和人越多,突然什么都很难打动自己了,正如同小舞父亲说的那样: "在京都的人身边全是品质超群的东西,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了" 可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结衣也遇到了瓶颈,就像爱一样,知道想要什么,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当结衣带着母亲去参观自己的教室,结果哭着说她撑不住了想要回家时,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2017年到2018年在荷兰留学的日子 有一次骑行在路上,坐在某个村庄旁边的破旧长椅,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阳光很好(这在荷兰很难得),微风拂面,如此美丽的场景是自己留学前的憧憬,如今真的近在眼前,我却想要退学了,想要回北京生活,后来虽然留下来,只是并不是因为结衣那样,找到了京都、巴黎、画画之间的连接,所以毕业后还是很兴奋地高效地离开了鹿特丹 后来时不时会想起鹿特丹,想起荷兰,想起欧洲其他去过的地方,终究让那份经历成了自身的一部分,看着这个片子时,我很想去京都逛一逛,但很想回欧洲住一阵子,这一次我有了更多的准备,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 片中这两家人的性格都太好了,我太喜欢性格好的人,岁月也许不一定精彩,也不总是静好,它只是一直静静地流逝,人们在如驰岁月中或赶路或慢行,但不管怎样,都要待在美好的人和事身边 PS. 我是后来才知道有好几个版本的「古都」电影版,可能是对松雪泰子和桥本爱的偏爱,个人还挺喜欢这个版本的,不过也想看看彩姐甚至山口百惠他们的版本
完全是私人的感受。京都之行的最后一晚,能看到这部电影,ほんまにほんまによかった。
经典名著真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拍成电影的,新人导演想以现代的舞台来还原<古都>中所散发出的那股“失去的美”,但电影只做到了“映像美”,整部作品更像是一部拍给海外观众看得京都文化宣传片。不过制片人确实厉害,可以请到俵千家,花道大师,书道大师等日本各方面的权威
3.5 东山魁夷的画太有灵性,和服腰带图案与实景都美得不像话。岚山的红叶、渡月桥与竹林小径、北山笔直参天的杉林、暴雨中相拥的姐妹,城内严冬积雪的屋顶、夏季巨木枝叶掩映的寺庙…场景太美。比原作往下延伸了一代,面临人生路口时的迷惑与选择,千年古都住民的文化身份在出走与寻觅中渐渐确立起来。
好多版本。
去年出来的电影,今年终于看到了。这个版本改编的很好,插入传统文化继承者家庭新生代对于人生选择的迷茫的传达的很到位,就算没有做出对和服店铺的继承选择,但在传播文化中做出了选择。这也是一种继承与新生。最后的相遇,真的是命中注定的一种缘分。真的改编的很用心。
颇具文学气质,克制、细腻,大量的空镜与川端康成的物哀风相契合,故事与基氏的《两生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与新、动与静、京都与世界、疏离与融合——这些微妙的关系都化作最后那段久久地凝视。
女人们活的太拘谨了。
暗部不夠黑,亮部常過曝,散光太嚴重,畫面沒層次,像沒調光的LOG檔;故事也沒說好,主題不明確,誰在意最後兩人相遇?⋯⋯(以下省略)
美是美的,但像旅游宣传片一样单薄,回忆部分则像原景重现
京都的人不走出去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四周都是品质超群的东西,光培养了鉴赏力,但是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却不知道了。
就像拍给外国人(欧美观众为主)看的京都文化宣传片。夹杂着某种文化不自信(需要外国人去认同)。
大量空镜,文学化表达,时间平行,空间平行,闷......这些元素只要一个关键词就能串成一部佳作:京都。岚山竹林后的小屋、闹市里的神社、鸭川边的骑行、吴服屋的和服展还有贯穿全戏的京都弁,满满的都是风韵。人人演技在线,最后的对视惊天动地。
慢归慢,毕竟是京都的味道。
京都的新舊文化分野,不似巴黎建築的內外嚴明,也不似巴黎穿搭的參差隨意。總是無可奈何而變,可送舊迎新,倒也坦然。有兩場戲很觸動我。一是秀男送關門展的帖子來,不忍看昔時手織的腰帶。一是舞去商社面試,人家說:打起精神!妳若錄取,可要做京都門面。自忖是最能保守傳統的人,可傳統都哪兒去啦。
喜欢京都的口音,糯糯的
年度最佳,一定会去再看一遍。画面和配乐及其及其出色,。数不清的画面一旦定格就是张美好得不行的摄影作品,配乐即便在高潮段落也丝毫不突兀。后半程眼睛在没有觉察间从浸润到夺眶而出,整个过程情绪波动不大,眼泪却没法止住。松雪泰子气质身段,完美演绎和服美人,桥本爱两幕扇舞惊艳得无以复加。
古都双城记。开篇极好,失去之美、古都之美,服饰花道书道之美,但还是少了人文地理观感。回忆复现后便露出改编的各种刻意和做作。
癥結是:這部片到底想拍給誰?我不覺得新觀眾會懂結尾重逢的意義,但更不覺得川端書迷會諒解《古都》堂堂續集莫名奇妙成了《花的華爾滋》的變體。20年後這個新設定太糟糕,姊妹終生不見的前提在網路時代必然不復,但當隱士苗子都懂視訊了,京都商家千重子卻仍在撥算盤!這可不是古意,而是滑稽。
这个算“新.古都”吧,数码相机、智能手机什么的,整体还行,三星半,内景、空镜头拍得很舒服,最喜欢的昭和味道没了,变成了浓浓的平成味道,女神松雪泰子一如既往的美丽,建议在播放器上调成黑白来观赏,弥补缺失的昭和质感。拍川端康成,还是市川昆才能胜任!
根本就是《新都》啊,生气,最喜欢的一篇川端康成,结果被拍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