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认识到宇宙的伟大,具象化理解了时间、时空、光和宇宙大爆炸。
沧海一粟,也不只是一个成语而已。
流浪地球的思想内核跟《宇宙的奇迹》是一样的,原来刘慈欣不是纯瞎写的。太阳真的会老化,原来我们真的要逃离太阳系逃离到距离我们最近的那一颗恒星去。之前以为“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只是一句话,但是看完纪录片之后我真切地感觉到了。宇宙产生了百亿年,而人类才诞生百万年,我们的2023年原来是纪年,是第两千零二十三个年头了,而且还有很多公元前的几百年的。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份子了,以前以为宇宙离我很遥远,用不着我去操心,现在想看《人类简史》、《太空漫游2001》、霍金《果壳中的宇宙》了。
教授我太爱你了如果强制要求中学生观看本片我国的天文系报考学生将暴增2000%将会有多位高考状元被p大天文系录取后热泪盈眶地对诸位学弟学妹们讲述cox教授的纪录片带给ta们多么大的感悟最后惊动我国教育局使其不得不授予教授特别贡献奖(在瞎扯) 本片作为一个仅仅4集的讲宇宙的纪录片,很牛逼的一点就是,它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时间发展的顺序去讲,而是抽出了4个要素,即时间、元素、重力和光,有侧重点地展开。特别一提,每一集的标题并不是这4个名词,而是destiny、stardust、falling、messager。每一集都围绕中心内容,突出标题,最后落到“wonder”上。(这么一说就很像高中议论文的结构) cox教授的片子还有一个特点:他在讲述某些理论时,总会去探访一些自然人文景观,或者借一些历史的遗址传说来引出科学分析,或者用某些自然现象来解释说明理论性强的内容。这使得他的片子空间跨度非常之大,给观者广博浩大之感, 当然,有详就有略。教授的片子并不侧重于具体理论的阐释,对于一般理论的讲解非常浅显。不过,他的纪录片的意图并不在于让人们多么深入地了解理论知识,而是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各种wonders的美丽。因此,浅显的讲解能让更多的人看懂,这反而有利于达到目的。 教授的解说词都比较漂亮,本片尤其能体现这个特点。毫不夸张地说,把片子里的解说词摘出来,不用任何修改就是一篇非常美丽的散文诗(同样感谢翻译组)。当教授带着感情说出如此诗意的话语,观者很难不为他的魅力所折服。 随便放几句: 每个人 你所热爱的一切 And every piece of everyone, of everything you love, 你所憎恨的一切 of everything you hate, 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of the thing you hold most precious, 在宇宙生命最为伊始的几分钟内 was assembled by the forces of nature 由自然的力量合成 in the first few minutes of the life of the universe, 在恒星的中心转化 transformed in the hearts of stars 或者在它们燃烧的消亡中诞生 or created in their fiery deaths. 而当你去世的时候 And when you die, 这些碎片将回到宇宙中 those pieces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universe 进入无限的死亡又重生的轮回之中 in the endless cycle of death and rebirth. —— 引力是宇宙万物最伟大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Gravity is the great creator, the constructor of worlds. 因为它是茫茫宇宙中 That's because it's the only force in the universe 唯一一个可以横跨浩渺的宇宙空间 that can reach out across the vast expanses of space 聚万千物质与一体 and pull matter together to make the planets, 生卫星 辟恒星 创星系的力 the moons, the stars and the galaxies. —— 我们头上的苍穹变幻莫测 The skies are always changing. 夜晚的星空周而复始地上演着 and the constellations rise and fall 斗转星移的剧情 in different places every night 行星在以恒星为中心搭建的舞台上肆意徜徉 and the planets wander acros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xed stars. 但纵观整个人类历史 But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 夜空中总悬着一个熟悉的面孔 there's been one constant up there in the night sky. 因为每个过来人 都曾抬头凝视那弯明月 because every human that's ever lived has gazed up at the moon 亲历她那张光亮夺目的脸庞 and seen one face shining back at us. ——
其实一直以来,我自认为是偏向于唯心主义的。因为没有了思想,没有了自我,那么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我无法改变自身物质的匮乏带来的痛苦,于是只能通过精神给予宽慰,自然就偏向唯心主义。
但在我看完《宇宙的奇迹》这部电影后,我忽然醒悟,原来一直以来,我就是唯物主义者。
因为,我接触对这个世界的知识是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科学来理解世界。尽管我或多或少受到过其他宗教形式的教导,但我花费最长时间的莫过于课本知识。
我认可,存在实体宇宙,以及实体物质这一基本观念。也倾向叔本华所说:思维的状态即是大脑的状态。如果不从自我意识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思考和感知过程,而是以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我们必然得出结论说,它们“不过是大脑这个内部器官的生理功能”。人类的个体主体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奋力生存的生物,只是由于他或她的大脑的特殊组织结构产生了自我意识和推理。我们毫不畏惧地说,这个柔软的髓状物就像每一种植物或是动物的一部分一样,也是一种有机结构,它和所有那些在我们非理性兄弟的次等头颅中偏安一隅的较卑微的亲戚一样,甚至和那些毫无理解力的最卑微的生物也一样。
相应的,我也就认可自身相对于宇宙的无足轻重,如尘埃般渺小。
以下是四集的标题:
为什么我们必须从过去步入未来?
组成人类的物质是什么?这些物质从何而来?
地心引力是宇宙形成的基础因素之一。
不惧阻碍穿越宇宙真空,光波助人类延伸视线。
从宇宙来说,地球都是无足轻重且渺小的。然而因为人类的存在,因为人类个体自身立场,人类要为自身谋福祉求生存。
人类是一个整体,肉体和思想的结合体。为什么动物有个体立场,却没有人类复杂的思想?
当这个立场坚定之后,自我可以凭借思想,去为个体谋福祉求生存。
当然也可以借此思考存在是否有意义?思考人类是凭借什么而存在?人类是什么?从哪来?到哪去?宇宙的终极是什么?人类的终极是什么?假设我们知道了终极,那么我们又可能问,为什么终极会是如此?宇宙之外有什么?黑洞之后有什么?人是否可以改变宇宙?
就比如,某时某地发生了山崩海啸,我们可以因此得知自然力量的恐怖之处,然而也就仅此而已。但假设在山崩海啸处有了人员伤亡,更进一步假设有了亲人在乎之人的伤亡,那么这一自然事件就有了不同的性质(从客观角度认知事物的形式)。
为什么改变了性质?因为一旦涉及自身,也就有了自我立场。宇宙亦然,假设人不站在个体立场去思考宇宙,那么宇宙是什么这一问题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人生的一切事物也是如此。
最值得人类自豪的是,只要有着坚定的意志,到死亡也不更正的观念想法,那么人类也就可以视这观念想法为真理。就算这个观念想法是错误的也无妨。
就好比,每个时代都有各种立场的哲学家一样,每个哲学家都自认为追寻着真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理呢?
由此得出:此刻自我信奉什么,此刻什么便是真理。
物质的穷尽至巅峰,若没有了个体抑或其他立场,那么也没有了意义,宇宙是因为我要探索,才有意义。
我不知道作为其他个体,对宇宙对人生事物存在怎样的态度,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凭借个体带有的自我立场才产生意义。
所以,我从不拒绝对物质,对宇宙的探索,同时我也向内心深处探索,究竟人类为何会有这样的自我立场,人类又该带着自我立场走向何方。
我向往着一切的终极,也必将用尽一生去揭示终极,尽管可能是螳臂当车,蜉蝣撼树,但那又怎样?
所以,此纪录片坚定了我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也理清了唯物主义是凭借精神(个体立场)而存在的理念。
所以,以后的人生也就是物质与精神二者共同追求,说到底一为心安,二为肉体满足,人类也就是为此二者翻滚挣扎。
精神肉体的同时满足,大概就是极致的幸福罢了。
然而肉体的满足花样翻新难以穷尽,并同时要考虑肉体的承受能力,精神满足到现在为止,各类哲学家争论不休,那么究竟个人应该如何取舍,如何调试自己去适应群体社会以达到个人幸福呢?
再者,在时代大势,在自然法则之下,在群体社会人与人复杂的交际之下,在金钱权势下,个人力量微小绵薄,又怎么能达成所愿呢?我们究竟是不是要得到一定的物质后才能幸福?我们的精神较之物质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我们对其他人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权势金钱的态度?对实体物质的态度?
这实在是个难题,需要穷尽一生探索解决。
这里我得出结论是,精神方面肯定不断思考以达到巅峰为目标,至于物质,按需供给,有求必应,有备无患,自己视情况视个人能力而定。
如此维持一生,也就是所谓的好好活着罢了。
好像说了一篇题外话,但也就这样吧,这就是看这个纪录片最大的收获。
如果单纯把此纪录片概括总结,也就这样,从宇宙大爆炸说起,时间箭头使物质一直在变化,说到人类诞生,告诉人类是凭借光来探索宇宙,何谓引力?何谓相对论?所以,我写这种题外或许会更好。
以上观点只是取我比较认可的,并非不能改变,科学承认自己无知才能一直探索发现,人自身的进步超越亦是。
实在是太晚才写起关于这部纪录片的影评了 因为关于宇宙的一切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我想我还会看第二遍的,因为第一遍开了倍速看,没有好好体会,追求速度的同时感觉在暴殄天物哈哈哈
不过实在是学到很多,这些知识相当让人震撼关于光。时间 宇宙 星辰,那一切是多么浪漫,超越了肉体与灵魂,让人有一种美妙的缥缈之感,不可言说的棒
正如一句话: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你左手的原子与右手的原子也许来自不同的恒星。这实在是我所知道的物理学中最富诗意的东西: 你的一切都是星尘......因此,忘掉耶稣吧,星星都死去了,你今天才能在这里。
教授真太帅了 Brain Cox 粒子物理学家 英国皇家科学研究员 曼彻斯特大学做教授 九十年代英国摇滚乐队D:REAM键盘手 这部纪录片配乐太美 旁白写得太美 每集片尾曲都是他亲自选的 教授还演过Doctor Who 是个超级Whovian 两年前教授在他讲座上 满怀崇敬谈到卡尔萨根对他们这代人的影响 许多人对物理对天文学的热爱因他开始 想说教授你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卡尔萨根啊
我们和未来现在一起,看到的却是过去。不管外星文明存不存在,我们都是宇宙的奇迹。只是这奇迹未必有多美丽。所以我说科学是最终幻想。还是喜欢爵士版的pure imagination。在夜里听着他失眠。
主持,你这是在玩自拍吗?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物理的最有诗意的事情:你们都是星尘。”
英国人说话跟读诗似的
教授你的笑儿融化了苦逼科学的和大众文化的屏障
When you die,those pieces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universe in the endless cycle of death and rebirth.
焦虑恐慌或者低落沮丧的时候,想着宇宙的浩渺和永恒的时间里万物流逝,总是感到一些奇妙的抚慰。
Brian Cox无穷浪漫
这种片最好的就是我这种物理白痴也能了解到宇宙的一点皮毛,但仅仅是这一点皮毛都足够用一生去思考了。宇宙的历史之前的历史,宇宙的边界,或许在人类所有的文明时间里都探索不到啊。
这是我见过天体物理纪录片系列里最帅的主持人……
关于时间之箭的解释,震撼了!
万物一体…太浅太娘太风光片…
好美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感慨就是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只能觉得人类是在太渺小了 在这样一个诺大的浩瀚宇宙中 无边无际的广阔星辰中 我们只是那一丝丝的微光 时间塑造着一切 把混沌化为有序 把冗乱化为沉寂 铺满厚厚的灰尘 我们一直生活在过往 看着来自数百万年前的光芒 似乎又有所慰藉 宇宙自始自初便与我们同在 但我们所见永远也不是当下 觉得孤独 寂寥 一切都不会永恒 恒星 白矮星 红矮星的交替 黑洞的吞噬 星系的融合与碰撞爆炸 这一切构成了动态 无垠 广袤的宇宙
Brian 你不要这么萌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这么着迷于宇宙,今天受到很大冲击,顿感人类的渺小,和宇宙的巧夺天工。我只是烂漫宇宙时空长河中的一颗微尘,难怪人类自始至终就在记录星空,就像细胞会自觉为它所在的有机体贡献一切生命一样,这是宇宙刻在人类基因中的使命。
这四个小时的知识学个皮毛都够吹半辈子的牛逼了!
据说英国今年A-level选自然科学的学生增加,大学选天文的学生更是暴增了40%,BBC欢乐的分析说那肯定是因为我们的纪录片嘛,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人见人爱比摇滚明星还拉风的物理学家Prof. Brian Cox啊!唉,BBC连"Cox effect"这种词都用上了,教授您是有多大魅力啊!
“那个星系,穿过250亿光年,来到我们的视线内,而我刚刚为它拍了张照片。”教授说话时眼睛里带着光。人类多么渺小啊,人类是地球的沙砾,地球是银河的砂砾,银河是宇宙的砂砾。而我们有幸,用我们的眼睛去探测光,瞥到宇宙奥秘的沧海一粟。每一集都想哭,也真的哭了。
美之极致在宇宙,在自然,在生与死的无尽循环。温柔的教授的解说,英音听起来很舒服。
记录片,科普片,宇宙物理,时间,存在意义,哲学...制作精良。视觉效果灰常惊艳,各种宇宙奇观尽显眼前,不停赞叹~~举例也比较直观明了,失重试验那段有点搞,唯一例子不好的是突破音障那段,还不如直接拿图片了解更清晰。教授很让人敬佩,内心很强的男人,就是外表很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