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圣经》中的《创世纪》,颇感绝望。
世界上第一个人Adam,上帝照着自己的样子用泥土做的。世界上第二个人Eve,上帝拿Adam的一根肋骨做的。世界上第三个人Cain,Adam跟Eve的第一个儿子,名字意为“得到”。他愤怒、嫉妒、讨厌他的弟弟,就把他的弟弟给杀了,上帝问他:“你兄弟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大家都伪定义Cain就是第一个吸血鬼。世界上第四个人Abel,所谓的处处都好,人见人爱的人,就这样被他的恶魔哥哥Cain给杀害了。Abel这名字意为“虚空”。世界上第五个人Seth,名字的意思是“恩赐”,神为了补偿Adam和Eve失去了好儿子Abel而赐的人,是替代Abel而出生的。
读来作何感想?是否只觉得人这生物天生就并非善类。《伊甸园之东》这个电影的呈现有多温情,有多爱人类?
在创世纪中,上帝诅咒杀亲者Cain,诅咒他从此以后什么也得不到,永世飘荡在世上。电影中Cain正是詹姆斯迪恩演的Cal,电影里他被救赎。他被救赎,因为世上有个女孩爱他,而且懂得他的嫉妒,懂得不被爱的感觉。不被爱的感觉太可怕了,心中只有恨意,罪恶和孤独,想做的只有去摧毁。爱使人完整,恨使人扭曲、残缺。那个女孩是天使,想要他完整、坚强。
创世纪里Cain的故事是没有温情可言的。Abel这个三好学生,又听话运气又好,因此成绩就好,上到神下到老爸都喜悦他,Cain就比较倒霉了,正好做的事情大家都不喜悦。不公平才是这个世上的硬道理。创世纪里,人各自做着命定的事情,Abel是牧羊的,Cain是种地的。有一日,Cain拿地里的蔬菜和粮食为供物献给神;Abel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神看中了Abel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Cain和他的供物。
被爱与否的确是注定的。可是电影说,人是有选择的,于是电影中把哥哥送去见死神的Cal没有像Cain一样飘荡世间,而是对老爸说,对不起,我错了,你说的话我都记得;他老爸Adam选择给出爱的暗示。这就是生活,人人都靠这种虚伪和伪善让生活过下去的,不然可能世上的哥哥都把弟弟给杀了,丈夫都把妻子掐死了,儿子都把老爸给气死了。你即使根本不爱另一个人,你在世的这个角色却拿着爱的剧本: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夫妻和睦。
我想现在翻出这部电影来看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看詹姆斯·迪恩。我也是一样,而且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最喜欢的男演员从希斯·莱杰变成了詹姆斯·迪恩。在我看过的演员里,只有迪恩一个人可以说是天才,是真正天生的演员。当初看《茶花女》的时候嘉宝简直惊为天人,也没有像迪恩一样给我那么大的震撼。
嘉宝的玛格丽特,是让我觉得嘉宝就是玛格丽特。而迪恩演的卡尔,让我觉得卡尔就是迪恩。他尾随母亲回家,在她的房子门口徘徊,躲躲闪闪地打量窗帘之后的人。他偷看哥哥和女朋友的约会,故意弄出很大声响让他们不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他找母亲借钱投资大豆生意,给父亲准备了一个生日惊喜,忐忑兴奋地期望得到父亲的表扬,在又一次被父亲偏心对待之后全身都是痛苦悲伤愤怒孤独绝望。
卡尔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迪恩的。我说不出他哪里好,可他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传达给我了,我能看到迪恩,我更能看到卡尔,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所有的情感所有的起伏。他的所有都是真实的,所以根本不存在表演的方法,不存在演技的优劣。
我想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早逝也许是个不错的结局。他看上去脆弱,敏感,又孤独。他既像个男人,又像个男孩。毫无争议他一定会红透好莱坞,一定会有一个他的时代诞生。但是他不像是内心强大到可以在无数赞誉金钱镁光灯下继续生活的人。如果他能在纸醉金迷的好莱坞幸福地生活的话,他也就不是迪恩了。24岁的迪恩,让人看到的未来是痛苦的,因为他会一直那么孤独,他会自己折磨自己。名利都不能带给他快乐,反而会让他更加不幸。或者说,有些人就是异常敏感,所以他们才成了天才。而这代价就是他们比绝大多数人清醒,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孤独和痛苦,他们用自己超凡的清醒一直折磨着自己。很多天才都是尤其和自己过不去的人。
所以,幸好在他自我毁灭之前,上帝就让他不朽了。
卡尔那么努力的讨好父亲,他为了帮父亲的忙,去母亲那里借钱做生意,没想到敌不过艾伦的一个订婚的消息。他为父亲所做的一切,却被父亲所嫌弃。一直以来不管他做什么父亲都不放在心上,这次他是彻底的失望了。卡尔准备走了,带着那笔钱去做生意,和妈妈当初一样。卡尔知道母亲为什么离开父亲,忍无可忍。我都知道,你给她的爱不会比给我的多,因为你代表正确、正义。你从来看不到我俩的任何长处,你总是对的。你能原谅我们,但是从来没真正爱过我们。你一直看不起我,因为我像妈妈,你永远不你能原谅自己曾经爱过她。我永远不原谅他。哥哥如同父亲一样正派,女友艾贝尔都感觉不到他的真心。我妒忌了一辈子,不想再忍受了。今晚甚至想用钱买到你的爱。但是现在不想要了,我已不再需要。我什么爱都不需要,不会有回报的,太不值了。艾伦接受不了自己的母亲是这样的人,疯掉了,跑去参军。父亲也因此瘫痪了。艾贝尔不忍看着卡尔如此痛苦的离开,她太了解卡尔内心的想法了。不被人爱是件可怕的事,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如果没人爱,会使人变得自私、暴力、残忍。卡尔一辈子都没有得到爱,请你给他一个爱的表示,否则他永远长不大,他永远生活在愧疚和孤独中。我希望他人格完整、坚强,只有您能帮他做到。卡尔一直想证明天生就是这样,无法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人是有选择的。你曾经说过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此。人有选择,选择造就人。父亲最后原谅了卡尔,还不如说是卡尔原谅了父亲。互相间的救赎,让一切看上去那么的美好完整。
当詹姆斯·迪恩带着一脸的桀骜不驯出现在《伊甸园之东》时,“垮掉的一代”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银幕英雄。他顶着一头蓬松的乱发,口叼香烟,以白T恤、牛仔裤和皮装的造型,萎靡不振地挑衅着中产阶级价值观。然而一场意外的车祸,更将他那神经质般的美丽速冻在了24岁的永恒青春。他的那种游移在男孩与男人之间的彷徨形象,先前也在马龙·白兰度的电影里出现过,尤其是《飞车党》内黑色皮夹克、大盖帽,骑跨“凯旋”机车的造型掀起狂飚20年。
1955年,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伊甸园之东》是一部深沉有力的家庭伦理电影,该片在同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奖。詹姆斯·迪恩在剧中扮演卡尔,这是他首次担任主角,他将少年渴望父爱的情感演绎得十分出色。在父亲拒绝接受生日礼物的高潮戏里,迪恩临场发挥,逼迫扮演父亲的雷蒙·马西做出逼真的激动反应,被认为是“方法派”演技的经典案例。
《伊甸园之东》对于父子之间的复杂感情有极为细致入微的探讨,节奏虽嫌缓慢,但剧情充沛,詹姆斯·迪恩、朱莉·哈里斯和乔·范·弗利特在此片的杰出表现近乎无懈可击。同时本片亦是詹姆斯·迪恩一鸣惊人之作,他那多愁善感的反叛青年造型在五十年代曾席卷全球,时至今日仍深具震撼力。有人评论说,詹姆斯·迪恩“既是男孩,又是男人;他既温柔又暴烈;既纤细又顽强;既骄横跋扈,又软弱无力,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性感模式,用带着几分邪气的危险眼神挑逗镜头,诱惑世界。” 影片中的詹姆斯·迪恩确有这种魅力,紧皱的眉头,苍白的漂亮的面容,略显柔弱的少年的身体,时而乖戾时而纯净的眼神,嘴角溢出的坚硬和柔软甜蜜,让人忍不住的心疼。
《伊甸园之东》里,迪恩饰演的卡尔有一个离家出走当老鸨的离经叛道的母亲,“活在圣经里”的父亲,一个父亲眼里的好儿子的哥哥,而他自己,则是孤僻,乖戾,不被父亲认同的一个坏儿子。当卡尔从酒吧陌生人那里得知母亲还在世的消息后,他便如影随形的不时跟踪着这个从未谋面的母亲,渴望和她说上话。“她愿意和我说话吗?”“我只是想跟她说话”,在遭到误解和粗暴的阻拦的时候,他眼里的悲伤无处遁形,多么卑微的愿望,说说话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妒嫉。”卡尔对受父亲偏爱的哥哥艾伦的妒嫉,并未让他变得狠毒,只有让他更加心碎神伤,让他在窥见艾伦和女友艾伯拉在一起的场景后不得不以推冰块下楼来发泄内心的郁闷。父亲对卡尔有着怒其不争的感情,他让他读圣经,忏悔,而这更引起卡尔的反感,一席似乎带点沟通和温情的对话最终以卡尔的摔门而去结束,父子俩的关系依然疏离,摆脱不了严父逆子的模式。
卡尔自始自终都在寻求父爱,为了弥补父亲莴笋生意的损失,他找母亲借钱和人合伙做大豆生意。这一次,他跟在女人身后,没有招来惊愕的尖叫,母子俩有了正式的谈话,卡尔静静地倾听着母亲对过往的诉说,时而表现出迷人的尴尬模样,当母亲说父亲“live in Bible”时,他轻轻的偷笑太可爱了。母亲说,“你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确实如此。接下来的一个场景很有趣,卡尔趴在豆苗地里,催促着豆子快点长大,跳舞似地在地里蹦来跳去,可爱到了极致。艾伯拉在游乐场的摩天轮上对卡尔说的一席话,触动到卡尔内心深处的隐疾,渴望爱而不得,因而生恨。卡尔满怀希翼的为父亲办个了生日宴会,把赚来的钱当作礼物送给父亲,同时艾伦出人意料地宣布和艾伯拉订婚作为给父亲的生日礼物,父亲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卡尔的表情有了些许失望和嫉妒。这时,深知卡尔心事的艾伯拉催促父亲打开礼物,未料到父亲断然拒绝接受,还教育卡尔说“要是你给我像你哥哥那样的礼物,我会很高兴,多一些善良和人性...”,卡尔这时痛苦得弯下了腰,他转过身来,像个孩子似的脆弱地双手绕过父亲肩头拥抱住父亲,泣不成声,父亲此时没有安慰他,却厉声地叫道“卡尔,卡尔!”“我恨你!”卡尔绝望地转身踉踉跄跄地走出门,藏在树的阴影里。这时的迪恩让人心碎到了极点。
崩溃的卡尔把一直以为母亲死了的艾伦带去和母亲相见,艾伦受到巨大刺激喝得烂醉,毅然去参加之前一直反对的战争。父亲赶到火车站,急得中风,倒在随后赶来的卡尔怀里。卡尔把哥哥和母亲关在房里回来后,在门廊前对父亲说“我一生都在妒忌,妒忌得我自己都受不了,今晚我甚至想买回你的爱,但现在我再也不要了,我再也不需要任何一种爱了,那不值得。”心碎绝望到狠毒的卡尔。父亲中风后,卡尔痛苦悔恨万分,却又害怕再次遭到父亲拒绝。艾伯拉看在眼里,对卡尔充满了怜惜和爱意,她对卧床不起的老人诉说着卡尔的伤痛“不被爱真的很痛苦,那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那会让你又坏又残暴,而那正是卡尔的感受。”“你从来没爱过他,你也不要他的爱,你从来没要求他做任何事。”在艾伯拉的鼓励下,卡尔走进房间,在父亲耳边说着父亲以往的教诲,是的,他都记得,只是在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他不愿那么做而已。父亲动了动嘴,轻轻说,“为我做点事,那女人,我受不了她,为我换个护士。”“我也受不了她”,卡尔凑到父亲嘴边,听到他的耳语后笑得很释然很开怀,他起身兴奋地对艾伯拉说,“他说‘不要别人,你留在我身边,你来照顾我’”。到此,所有的感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卡尔终于得到了他要的父爱,也获得了艾伯拉的爱情。
忽然觉得,“爱”,真是一个沉重的字。被人需要,被人爱的感觉对卡尔来说太重要了,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明明相爱的人却总是互相伤害,爱得越深,伤害得越深。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缺少的不是爱,而是不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卡尔的父亲,难道不爱卡尔的母亲,不爱卡尔吗?他被妻子伤的那么深,却在儿子面前对她尽是溢美之词;卡尔做错了事,还死不认错,他也只是用圣经来感化他,稍微发点脾气还会感到内疚。他错在了哪里?他太不懂得如何表达他的爱;他太不懂得对儿子表达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他太不懂得他的儿子是多么需要知道他的爱。这个世界,不是心中有爱就够了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解,有那么多让人扼腕的悲剧。很多时候,沟通、表达,试着去懂得别人、并让别人懂得你,也许更重要。就像艾伯拉,刚开始害怕卡尔,最后却爱上了他,害怕是因为她不了解他,爱是因为她终于懂了他。
导演伊利亚·卡赞很厉害,斯坦贝克如此野心的巨著,他改成了不到2小时的情节剧,直接从卡尔寻母开始说起,兄弟、父子、母子、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面面俱到。詹姆斯·迪恩又恰如其分的适合卡尔这个有着evil nature和angel face的小孩,之后他在《巨人传》、《无因的反叛》里的人物与卡尔也很近似。在拍《伊甸园之东》时,伊利亚·卡赞便将方法派演技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在现实中,詹姆斯·迪恩与饰演他父亲的雷蒙·马西相处非常糟糕,然而卡赞不但不试图消除矛盾,反而刻意积极鼓励,以至于在拍摄《伊甸园之东》中的父子冲突时,双方的演技就产生了震撼性的特殊效果。
詹姆斯·迪恩总是激起极端的感情: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不是狂热地迷恋和崇拜他,就是强烈地痛恨与诅咒他。《伊甸园之东》的女主角朱莉·哈里斯说他像汤姆·索亚一般顽皮可爱;丹尼斯·霍珀对他怀着无比景仰,“他领先那个时代20年”;而在导演尼古拉斯·雷眼中,他的能力“不能够与过去或现在的任何演员相比较”。但对于伊利亚·卡赞和乔治·斯蒂文斯来说,与他一起拍片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乔治·斯蒂文斯甚至咬牙切齿地发誓永远不会再让詹姆斯·迪恩演出他导演的电影。从他还是藉藉无名的龙套演员开始,关于他粗暴无礼、脾气古怪的指责就没有停止过。而这些或冷或热的评价,对于他来说,其实都不重要。迪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关心别人怎么看待他,甚至可以说,他根本不在乎周围的任何人。从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变成了孤身一人。他不善于与人交际,害怕被伤害,总是很机警地保护自己,最后终于完全退缩到自我的小天地里。初到好莱坞拍《伊甸园之东》时,他随身携带着一把枪,不拍片的时候就不与人说话,常常一个人呆在化妆室里。而到了拍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巨人》,他还是会悄悄避开人群,半夜独自开着吉普去捉野兔。
好莱坞浮华的名利场距离他很远,事实上从未有一个地方能让他产生归属感,也没有谁能与他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人们说他是双性恋,流连于一家家同性恋酒吧,把自己放纵在性与酒精的狂欢中。可即便如此,他的眼中依旧流露着落寞,经常突然陷入沉思中,旁若无人地凝神冥想。或许只有表演是他唯一的发泄方式,他把内心深处的悲凉彻底融入了角色中,所以银幕上他那孤独的眼神令人心碎,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很多人都说詹姆斯·迪恩是靠模仿马龙·白兰度而出名,尽管迪恩并未公开承认,但他私下里确实异常仰慕白兰度。拍摄《伊甸园之东》时,伊利亚·卡赞把迪恩介绍给白兰度,当时迪恩正竭力临摹他的表演方式乃至生活作风。白兰度回忆起那次见面,他清晰地感到迪恩正在经历他所体验过的惶恐不安,——站在好莱坞花花世界的门坎上不知所措。
看完了,或许也有我性格的部分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James太棒了,开场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莫名其妙,也和很多人的观点一样认为他bad、crazy,后来慢慢了解了事情原委便越来越心疼这个只是需要一点爱的boy。
整部影片的基调悲剧感很强,节奏很慢却一点点侵入人心叫人怜爱cal无法自拔。cal的单纯可爱仿佛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前船上的富丽堂皇终要被毁,所以几度看不下去暂定中场不忍看到cal的失落绝望。他只是一个需要被理解的孩子啊为什么要总要用bad的标签强加在他身上?
看完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在家庭中或是与他人相处的过程,我们是否戴着有色眼镜去定义一个人所作所为的全部还拿着冠冕堂皇的理由道德压制。
不枉我尾随1989中最爱的一首style来一探究竟。
伊莱亚·卡赞很厉害,斯坦贝克如此野心的巨著,他改成了不到2小时的情节剧,直接从Cal寻母开始说起,兄弟、父子、母子、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面面俱到。詹姆斯·迪恩又恰如其分的适合Cal这个有着evil nature和angel face的小孩,之后他在巨人传、无因的反抗里的人物与Cal也很近似。我很喜欢父亲Adam,一个purist,他最后去车站追Aron,看着Aron用脑袋砸破车窗,他的表情太到位了。但是毕竟2小时让人觉得不过瘾,里面有一些线索和细节没有交代特别清楚,比如Aron为什么那么反对参战,这个其实跟人物形象塑造应该是有因果联系的,只是因为我们等于从小说的后半部分开始,所以缺少许多细节的铺垫。
韩剧版的我看了个开头,没时间看下去了,也因为没有能第一时间吸引我吧。斯坦贝克算是我很喜欢的美国作家了,《愤怒的葡萄》同样的厉害,他是那种动笔就是冲着诺贝尔去的,悲天悯人型。这么宏大的叙事结构,如果当时不是出于商业考虑,或者推迟到70年代拍,这片子应该拍3-4小时的。
前一段看卡赞的作法自毙Boomerang!,同样赞,还引起我一点创作念头。
很遗憾最终这个床头孝子式的结局。表面看,是父亲原谅了儿子;实际上,是儿子原谅了父亲——当我不再那么在乎你的爱时,我们反而能好好相爱了。心理学有句话说:杀死父母,孩子才能活。我希望看到詹姆斯.迪恩最后告别父亲所象征和统治的一切,独自“往东边去”了。
和原书的读感不太一致,但是迪恩真的是好莱坞的一个经典人物,甚至超越了他短短的人生中所塑造的电影形象。卡尔这个形象若不是迪恩的眼神,很难让我对他有好感和共情。中间母亲和卡尔有一段现代看起来非常女权的有关家庭关系的对话,颇为精彩。
迪恩太迷人了,全程不自觉张大嘴巴身体前倾。
“我甚至想买到你的爱”,半夜被迪恩的表演弄到泪目😭 父母的爱不应该因为孩子的本性而增减啊,无论他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创世记·第四章》该隐因嫉恨弟弟亚伯而将其杀害,被上帝放逐至伊甸园之东,该隐从此成为恶人的代名词该隐为何嫉恨弟弟?他和亚伯一样辛苦劳作,却无法获得上帝的赏识,因而生恨,他所有的恨都是源于对上帝的爱
人的感情复杂 不止在于情人之间 各种亲密关系都有可能变成“因为你不爱我所以我爱你”的状态 也许能够解释为距离感//詹姆斯·迪恩的形象性格与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凝结成了那个时代的美利坚印象 仿佛总有愤怒又总是年轻
“揾怒”一词专为詹姆斯·迪恩而生,他是丛林里伺机待发的豹子,令参演的电影笼罩在危险的情绪之中。有男孩的纤细敏感,也有男人的刚烈顽强,就连走路的方式也散发着独有的性感,既骄扬跋扈又软弱无力。他不畏惧镜头,甚至乐于挑逗。影人传奇,明星翘楚,百年无二。
非常喜欢电影里的台词,配合这种很抓马的剧情不显得夸张而更凸显悲情。詹姆斯迪恩的狂野气质真是不得不叹啊,独一无二。呃豆瓣的简介好像是书的,电影改掉了母亲的身份设定啊。
几乎是詹姆斯·迪恩本色出演,孤傲不羁难以驾驭的面具下,深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用“坏”行为引发关注,“坏”孩子们不需要原谅只需要爱;迪恩魅力无穷,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间的一半世故一半天真,拥抱父亲痛哭一幕叫人心碎;结尾父子讲和略出戏,远走的不该是麦田守望者么。
冬天把莴笋储存在满是大冰块的阁楼里。亚伦的女朋友让大家都笑了。Dean前半部太恋母,让人喜欢不起来,后半部终于重新性感了起来~那个坏女人妈好特别。不是很认同卡赞让演员互相抢说台词假装自然的导演风格。(电影资料馆,4K修复版)
神奇時刻...電影魔力...在 伊甸園之東/蕩母癡兒 放映完, The End, 卻聽到哭泣聲, 一位年青男觀眾在座位上大哭, 我們都默默地離場, 生怕打攪到他, 電影結尾是父子和解, 不知道這位影迷的父親是否已不在, 才這麼大感觸. 電影的神奇地方就是這樣吧……
渴望爱又终生不得是多么痛苦,更痛苦的是这种爱不是爱情、而是家庭。你不可能像换一个爱人那般轻易,这是永不能变的捆绑。
两种价值观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撕裂,所以三观不合就不该结婚啊,不然还可能把问题遗传到下一代。詹姆斯迪恩原来并不只是叛逆和酷,本片中更近似于愣头青,演技也比较青涩。他的角色或许是编导塑造的美国象征,逆子,好斗,粗野,热爱自由,发战争财。
“那个女人,那护士,受不了她。帮我换一个。”……这句收官台词是代表垂危父亲的立场转变姿态放软突然试着讲起冷笑话了吗?堪称史上与整体风格反差最强烈最始料不及的台词之一……总体而言,这故事是个好故事,但却是好的戏剧故事。几乎所有角色的情绪状态都是处在放大夸张高度戏剧冲突的层级,因为戏剧舞台上必须如此。你在台上也来段对视无语复杂微表情,台下观众怎么办?可搬上电影之后如法炮制,原本理所当然的艺术表达方式就面临着角色情绪过满、冲突过于密集、细节缺乏缓冲等一系列风格违和的高风险。BTW个人并不是迪恩的粉丝……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482553894/
迪恩好幸运,他活着的时候信息还没爆炸,他死的时候美还没有凋谢。他在主演的三部电影中都如此叛逆而多愁善感,凝结成的荧幕形象已经larger than life。电影本身七分黑色三分言情,戏剧感十足,有很多值得称道的片段,也许是那个年代好莱坞的妥协,卡赞给悲剧的故事安上了一个小团圆的结局。
一个非常丰富的冷战年代的电影表述。
8.0/10。节奏虽有拖踏之嫌但却被丰富的剧情给很好的补充了,结尾父子病床前对话一段很是感人,迪恩也把逆子一角演得相当动人。PS:我再也忍受不了他妈的豆瓣简介了,什么母亲沦为老鸨和弟弟啊!明明是迪恩因为嫉妒把富裕的母亲未死的真相告诉哥哥后导致其和父亲精神受创并自己和哥哥女友相爱的事好不?
“我甚至想要买到你的爱” 男孩到男人
2013/10/11 虽然只是截取了小说的最后一段,各处改动也不少,但是两个小时算是讲好了Cal争夺父爱的故事。James Dean迷倒众千的魅力,稍微脱离原著精髓,倒是为电影加分不少;Abra的角色也更加丰满。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斯坦贝克更有沉淀感的叙述。
【资料馆放映4K修复版】家庭伦理剧。比《无因的反叛》《巨人传》好太多!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和叙事最终把主题成功地烘托出来,达到全片高潮,戛然而止。非常赞。摄影风格很独特,故意用倾斜和晃动等手法烘托气氛,比较有新意。修复画面非常精致。个人在本届北京电影节的展映欣赏以此落幕。欣慰!
导演是伊利亚·卡赞,取材于约翰·史坦贝克的作品,是圣经中该隐和亚伯故事的变异,演变成一部十分深沉有力的家庭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