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约巴黎》🌟🌟🌟🌟🌟
三个有关约会的故事。配上最近食用的一本书,才从另一个层次学会了欣赏侯麦的电影。从絮絮叨叨的春夏秋冬,到简短精巧的面包店女孩。原来,侯麦的电影之所以“著名”,源自那最原汁原味的法式诱惑。第一个故事里精彩的不是脚踏两只船的男友被体面的分手,而是朋友在劝女主去参加集会时那段语重心长的关切,还有“扒手”在追女主时契而不舍的邀约。都是是侯麦电影的经典“冗长”再现。第二个故事,巴黎公园3D指南。当女主最后发现,原来不是自己一直作为主导一方,一面瞒 着丈夫和情人幽会,一面让情人无限期的期待自己离开丈夫后与他的厮守,反而是丈夫先她一步约了情人住进自己心怡已久旅店。瞬间感受到了背叛与失败,而情人在此时也听到了她赤裸裸的无情告白:既然我丈夫已经不在意我了,那我找情人的意义与乐趣也随之消失了。你和我丈夫是需要同时存在的。现在你对于我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分手吧。第三个故事:诱惑的大大方方,表达的明明白白,不喜欢也不至于说的上渣,喜欢也不至于够的上出轨。喜欢与不喜欢都是很自我的东西,就像男主所说,如果巴黎不再灰暗,我将不再描绘它。总结一句:活着就是过程,用有趣的,浪漫的,游戏的,不那么直白,也没那么高效的方式生活,是法国人的选择,或至少是侯麦电影主角们的选择。
看电影犹如从生活中跳出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人约巴黎》带动了一些好奇和疑问的眼睛,比如不同文化中长大的人,怎么理解多角感情琐事。对于每一段都有点儿瑕疵、纠缠于多于两人的关系,直白的讨论,不过多批评对方,不急于找形容词概括关系,让我感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关系发展的多样性和趣味。基于自身生活环境,我又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平淡平静地接受自己处于多角关系,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吗?
世界上有一种传说,就是法国人的生活很浪漫。他们天天泡咖啡馆,日日读经典名著,周周逛艺术馆,每每抬头就是达到审美顶尖级别的招牌和服饰,更别提满街摇曳的法国女人。《人约巴黎》练习作似的几个故事,让我相信了这种传说。同时,也回答了一些我的疑问。对于人际关系的自然发展,不设防、比较宽容的社会环境,让友情和爱情能自然发生、发展,自然走向不同的方向。因为表达和接受好感的行为很多见,也不会被过多地评价和隐瞒,就会降低人们把一段感情看得过于重要,在某些爱人身上患得患失的几率。如果好感和爱情像街边的咖啡一样唾手可得,谁都不会对于丢掉了一次机会而歇斯底里的。
另外,很在意自己的感受,是电影里面人物的共性。不欺骗自己,是让关系成熟的重要前提。最后,处理复杂的感情关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这些就是《人约巴黎》给我最大的感觉。
《偶然与想象》【柏林电影节专访】
采访:笑意、梦卿
翻译、编辑:笑意
校对:Flour
采访者:
我想知道你是如何想到要创作这部电影的?可以谈谈你的灵感来源吗?
滨口龙介:
最初的想法其实要追溯到2018年,我之前的电影《夜以继日》在法国上映的时候。
我一直很喜欢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正好也有机会能够和他的剪辑师Mary Stephen交流。这时候,我才真正了解到短片对侯麦导演来说有多重要,通过拍短片,他给自己营造了一种创作的节奏来制作长片。他有一部作品叫做《人约巴黎》(Rendez-vous in Paris),我想看看我是否也能表达这部电影所达到的复杂性。
此外,我一直对“巧合”这个主题很感兴趣。而且我知道这对侯麦来说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也想探索这个问题。
采访者:
你是如何安排这三个故事的顺序的?
滨口龙介:
我其实一开始是想做一个系列的七个故事。所以我有七个小故事的创作灵感。后来我决定先从这三个故事开始,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一部长片。
就结构而言,第一个故事起到引言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故事,关于三角关系,我想大多数人都知道那是怎样的感觉。
关于第二个故事,我想让它更出人意料一些,或者说更黑暗,甚至会有一些有关情色的情节。
第三个故事,我想让它更轻盈,更欢乐一点,但要比第一个故事更复杂,更有阴影的一面。
这种结构其实是取自侯麦的《人约巴黎》,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启发。这些故事的顺序也是直接参考了《人约巴黎》。
我自己也非常享受创作三个故事的体验。我希望观众也能享受到我的这种体验。
在巴黎这个浪漫之都约会是怎么样的?喝咖啡、逛公园和看毕加索作品展,天呀,看大师作品展除了艺术之都巴黎别的不可能有,这是独属于巴黎的约会!但结果呢?约会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噩梦!三个独立章节手风琴演奏歌词已经点明结果,形形色色的各式男女约会中很清楚自己的情感需求,一旦被破坏果断砍断,最感性最浪漫的爱情中仍然理性得可怕!
爱情究竟是什么?对于第一个故事女主是帅气男人征服欲的虚荣感!钱包的丢失可能是小三所为吧,不然在女主打扮时,小三在房间里多处探究的眼神镜头和最后镜头男人的等待无法解释,应该是小三故意设计想上位,却没想到渣男是分手了却也没跟她在一起。
对于第二个故事而言,爱情是物质与情感的合一,女海王正牌满足金钱物质的需求,情人满足浪漫情感的需求,自以为精明的算计,没想到正牌男友也是这样,你的恋人可能是你的内心的镜子,最后对情人一句“你是他的影子,同生共灭”冷漠地点破一切。
而第三个故事中,爱情是自恋、虚荣、肤浅,择偶只看外貌因为带出去有面子,“你还没确定自己的作画风格”点明男主并不了解自己对另一半的具体需求。“我不想成为摄影师,而是成为照相机”这样的言论显得有点幼稚可笑,摄影出现后绘画依然存在,是因为绘画有画家个人的理解、品味等艺术创作在其中!
侯麦的片子刚看完会感触不深,等回想就会发现真有趣!
22.05.14 人文观镜中花园四季展映
再次确定了侯麦是那种狡猾辛辣但不会痛苦熬煎的风格,他的幽默无害,甚至不会过度——无聊或者暴躁,甚至歇斯底里或骇人听闻。一切动乱都不曾失序,一切伤心都可以疗愈,一切棱角都包着软布。把故事暴力归纳偷情或出轨本身就是种偷懒,尤其我觉得侯麦对男人还挺刻薄,第一个故事里三心二用的男人两手空空,自信搭讪的男人只有空等;第二个故事里不解风情的男人偷情败露,苦心引诱的男人跟着黯然失色;第三个故事里跳梁小丑一般表现换来一个失约的电话,换了画中人的衣服安慰自己没有完全荒废(红衣女人)也不是完全无能(白衣女人)。
三个故事各三对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求,重点并不在欲求为何而是如何表现这种欲求,毫无制造感的巧合,繁琐细碎但不冗长的大体量对话,诗意但克制的表达,还有使环境彻底融入并真正产生作用力的功底。(踩了踩滨口龙介,偶然与想象里我最喜欢第二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主体部分不是做作的偶然)
对谈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神学在电影中的影子/电影的画面节奏本身就是一种“声音”/法国人特有的幽默,很放松很船到桥头自然直,很调皮甚至本末倒置/建筑空间对于视听语言的作用,分手时那个长长的下坡,圆形的温室还是博物馆(?/“讲述爱情的电影”和“爱情电影”——很喜欢听主讲人讲话,音量不大但一针见血,极有见地但不恃才傲物,腼腆笑起来超级可爱。
不理解拿侯麦和洪尚秀比,欧陆与东亚的文化底色让两个人作品的质感完全不同,与其硬比不同不如大方承认,侯的放松与洪的紧绷并非导演个人风格而是不同文化与社会的作用。比滨口龙介就更偏离,后者就算是模仿也是极为拙劣的(是的我确实对滨无好感(偷偷说坏话
回来的时候捧着漂亮的海报淋着小雨,耳机里循环诗歌舞街“只有散步我们才真正聊天”,刚看了十分钟的时候我发一条微博说——在看侯麦的人约巴黎,老公(仏)老公我要死在老公怀里!我是包法利夫人!
英式花园更适合约会
假装巴黎旅者开房
全是人的支支吾吾
我认识的都配不上我
你想纠缠我
如果不跟你搭讪的话 我怕我会后悔
不期而遇才是最好的邂逅
再搭讪其他女人舒缓焦虑等待
我不会爱上一个不喜欢在首都生活的人
可能还要好久之后我才会爱上你
你在想什么 我刚才说的话
在这儿会让我感到羞愧 但在别的地方不会
你不能在祭奠死者的树上打秋千 俄国人还在墓地野餐呢
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我不爱他了
我们只亲吻 不做别的
我对什么事物都很着迷
他一点无聊的天赋都没有
目前我还没有和他吵翻的理由
我曾经爱过他
比现在对你的爱还深
他不解风情 不喜欢亲吻我
和你在一起我不觉得背叛了他
因为我们的相处模式不同
现阶段我只想和你散步
家里不够诗意
我希望在静谧处与你相拥
我向来是说话不算数的
你是他的影子 同生共灭
我会画不会绘
我作画从不打底
让形态自然而然地从面中浮现出来
每当我看到一幅画时
我想的都是 把它放在哪里合适
巴黎不适合亮色
我们瑞典的街道就是彩色的
因为建筑都很年轻
干净了就糟透了
如果巴黎洁净了 我将不再描绘它
我喜欢这里含混不清的色彩
今天不行 我正在创作期间
看了毕加索的作品会扰乱思路
美术最好不要一参观完就立即谈论
毕加索有个问题
他试图用透视法
表现所有内在和外在
毕加索之所以是毕加索
在于他从来不拘泥于单一风格
我不喜欢 颜色太喧嚣了
像一只粉色的猪
在我看来就像是猪排和火腿
我觉得你应该是个艺术家
而不是那种泡妞专家
对此我很失望
我怎样想不重要
我就是照相机 遇到值得记录的风景
那里的风景已经尽善尽美了
这幅画以一种光线为背景
我不介意什么都不表达
行外人的意见对我很有用
她的脸部表情非常丰富
有点像毕加索
毕加索只喜欢真正的美人
她长得像朵拉玛尔
是吗 她可以让她的样子扭曲
她看起来像画家的情人
大学的时候 我风流倜傥
跟很多外国女孩谈情说爱
我不是她们想要的法国男孩
我不会浪费时间跟女人在一起
她很美 但在大街上
我是不会为这种女孩子转头的
天意弄人 我找到你的同时又失去了你
我跟毕加索不同
我的生活跟工作是分开的
怎么所有的女人都想给我做媒
如果你真的想讨好我
那就让自己好过些
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沉闷
哭笑着
1.渣男滚开,老娘不爱;2.本以为自己是想培养一个备胎,结果发现当车没了,备胎也不需要了;3.逗你玩了,你个幼稚男;4.巴黎这座城市里,并不都是浪漫的爱情故事。
爱情在《人约巴黎》当中是道德的化身。专注两性话题的侯麦大师以三幕剧的形式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背叛爱情的人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与惩罚,而破坏道德的人也必然遭到爱情的玩弄和遗弃。因此第一个故事是这部论文电影的核心论点,第二和第三个故事分别作为后一句和前一句的论据。毕加索那幅名为《母与子》的画像不仅暗示了两性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也是本片绝妙的神来之笔。倘若有谁对于自己情感生活里遇到的挫败感不能释然,那么不妨来看看侯麦的电影。洪尚秀显然是这么干的,所以他也能拍出《夜与日》来大肆挖苦这些企图逃避道德大胆偷情的男女。
三个小故事,三个不如意的爱情,三个狼狈的男人,侯麦式的,有趣。侯麦的电影总是情致和浪漫的,有一种散淡的风情,夹杂着会心一笑的天真和令人舒适的转场。看似戏剧性的巧合总是会转变为自然而然的爱情游戏。好喜欢他电影的配色,想和里面的人物散步交谈(当然首先我先学会法语)。
太喜欢了,可能是最喜欢的一部侯麦。看完会想,在城市并不会有rendez-vous,约定的不一定会如期而至,固定的不一定会长久,人只能永远在里面游荡。这样,又怎么会有不变的心?第一段和第二段设计得精致、点到为止,让人满足。第三段的男画家这个角色值得回味。我认为他之所以不想陪那位瑞典唯一女性朋友的表妹,是因为她并未对他引以为傲的画投去赞赏,反而将之与集中营比较。而他之所以对萍水相逢的女子狂追不舍,不过是因为偏执地认为自己能够有让人一见倾心,以画为媒的爱恋,实在是自恋。不信看他最后得知女子是有夫之妇,还被放鸽子之后,回到家中一直在做的事情。他将画作中原本着灰色衣服的沉闷的人物,重新描摹为上白下粉的女士。明明不算什么修改的修改,在他看来,却使得一天没有白费。他肯定明白自己的画死气沉沉。
侯麦的巴黎是由内而外的浪漫,巴黎这座城和生活在巴黎的人合起来才是法式气质和内涵的完整表达,巴黎不只是侯麦讲故事的地点,更是故事之所以成立的核心因素——影片中的三个故事若非发生在巴黎恐怕不会这么令人信服;相比之下伍迪·艾伦的巴黎就偏向浮光掠影的浪漫——当然我也很喜欢老头子,只是更符合一个游客从外而内的想象。打个比方就是深度文化游和观光三日游的区别。// PS. 95年的片子还有点回溯新浪潮的意思,话说侯麦拍这类轻松惬意又暗藏机锋的小片儿简直太信手拈来了,女主各有千秋的美;观影体验甚是美好。
第一段:扒手和情人,不是同一个意思吗?第二段:现在我没有男友了, 你这个情人于我也没有意义了。第三段:巴黎如果不再灰暗,我将不会描绘它。真有意思。
为了反驳“狗血就是不好”的观点,又找了部侯麦,于是再次加深了我的看法,只要导演掌控得当,再狗血的故事也会让人觉得是结构上的巧妙布局。三个故事各个击中,看到这里我不再觉得侯麦对人性有着什么批判的成分,而是歌颂,歌颂你眼中人性中的美,也歌颂那些人性的弱点,歌颂生活本身。
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喜剧与箴言”系列开始,侯麦开始拍摄女性角色哭泣的镜头,猜测应是侯麦认识到“哭”这一行为对于女性角色刻画的重要性,但一部侯麦的片子最不顺畅的地方往往在此。一个推论:越来越认同“没有人能活出他所在的时代”这句话,巴黎更美了,但除了屏幕比例,侯麦的片子一成不变。
侯麥版《雲上的日子》/巴黎的姑娘們真的太時髦了 二十年前的電影 碎花裙配開衫美到爆 即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侯爺真是挺話嘮的 絮絮叨叨 浮躁的時候別看 適合假期看 看他的電影永遠感覺在度假/跟著侯爺游巴黎~ 在公園墓地博物館旅館約會 都很好
偷情太难了,即使在巴黎,全城的咖啡馆、公园、美术馆助攻,男孩还是没能把心仪的姑娘搞上床,sad。
候麦之所以能成为都市青年男女的绝佳代言,是因为他电影里的人,不是在偷情中,就是在去偷情的路上
Eric Rohmer。他的电影从来没有激烈的矛盾,从来没有激烈的冲突,可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一种矛盾和冲突的多重触点,虽然蜻蜓点水,却让人回味无穷。他的电影全是尘世男女的俗世爱情。三角恋啊,挖墙角啊,小三啊、婚外情啊、如是。侯麦好似躲在窗帘后,一边偷笑这些痴男怨女,一边磕着瓜子儿。
巴黎是太适合约会谈情说爱了,任意一条街道一个公园咖啡馆博物馆画廊河沿甚至是一棵树都是完美的约会地点。个人甚至觉得,正因为巴黎的存在,才允许了法国人拥有如此自由的恋爱观。相比恋爱男女,侯麦这里的主角其实是巴黎本身。7/10
演员颜值最高的侯麦作品。玛黑区 拉丁区 蒙马特以及小巴黎边缘可爱的公园们,景点悉数入镜又巧妙避开了游客,巴黎真美。
侯麦哪里找来那么多漂亮姑娘啊
洪尚秀是把这片看过一百遍吧。
第一个故事是侯麦最可爱的那类小品,将所有人都物囊括在内,并提早透露情节发展(所有“可能”都意味着“必然”);故事二提供的尝试:两个对巴黎已经惯常化的人扮演初次到来的游客,将日常重新陌生化;故事三重回咖啡店,尽管与故事一里的集市男孩处在关系中的相反位置,却又共享了同样的结局。
三段式爱情小故事,邂逅与偶然,巧合与突兀不经意间存在与每一对情侣之中。看了两部不太喜欢的侯麦电影之后,还以为再也受不了他的片子了,但是本片很令人舒服,尽管还是那么话唠,或许是平静的心情更容易投入吧~
侯老麦的巴黎偷情+搭讪三部曲。巴黎真是个适合偷情的城市,空气里都弥漫着暧昧的气氛。侯麦的片场永远都是那么美女如云
电影工业外的独语人用走步式、对谈式的镜头如晶莹的容器承载着男男女女旧爱新欢的纠葛。大城市并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身上得到表现,相反,却是在那些穿过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绪中的人那被揭示。巴黎的大街提供了与陌生人面对面的公共空间,没有现代的大街,就没有如此多叫人目眩心跳的机遇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