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情节不够出奇,没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觉得情节完整流畅,虽然在意料当中,但也有波折起伏,也可以算是好的剧本。 最开始吸引我看的点是书法的主题,我很难想到一个有关笔墨的婚姻爱情故事,在古代,以书法作为衡量人的才情高低的标准并非唯一,但好就好在齐文娟跟赵旭之都酷爱书法。但照理讲两人同门,齐文娟书法水平在赵旭之之上,家中又有万几宸翰之宝,怎么会看上赵旭之这样一个虽有点才气但狂傲不羁之徒。只能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赵旭之屡不赴宴赢得齐文娟偏爱,赴宴又逃婚打击了齐文娟的大小姐脾气,加深了她的征服欲,这样也合情合理,当然之后齐文娟自然也打击了他,让他另眼相看,感到后悔莫及。亲自提亲却棋逢对手桓述,使得之后他游历访学,待来春比试书艺,后来过程中同游的桓述在安民的安排下遇见二小姐玉娟,私定终身,使得旭之和文娟的婚姻即使在长公主的阻挠下也顺理成章了。
情节逻辑完整,耐人寻味,看似简单但实则颇具巧思。写小说也可提供借鉴。
上影厂真是底蕴深厚、人才济济、出手不凡。封城三个月因为大事件联想比较的初心,一直看的是现实主义尤其是反思片,从都市工业题材逐渐覆盖到农村题材;一直将古装片排在了后面。昨晚第一次选择了这部打分颇高的《笔中情》,真被这部制作精良、超越时代而如今看来一点也不古早违和的美片所镇住,真是一场美的观影享受。
故事不复杂,但情节细致有看头。书法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选的准确、又新颖;赵旭之有王羲之的比照参考吧?至于文娟的来历则不知有否参照,古代才子佳人的模式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白富美看中高智帅、从凤求凰到凰求凤、戒骄戒躁共同进步、事业成功爱情美满,代表官家的长公主主婚、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颇有传统戏剧经典结局的意味,也是贺岁片的最佳首选!以太尉招婿比试书法为矛盾冲突、赵旭之齐文娟你来我往为主线、齐家两小妹姻缘为衬托、徐安民穿针引线,有看点、有悬念,峰回路转、出人意表,吊足了胃口又满足了预期~~编导功夫深!
人物丰满精彩。再次要说上影的演员个个都是有形象、有性格、有才气:赵静领衔齐文娟,造型完美、落落大方,一举手一投足得戏曲精髓又有电影的自然生活化,更兼太尉之女和书法大家的知性气质,实为中国古装影视中的女性经典;赵旭之和迟重瑞,一个名士洒脱外向、放浪形骸而不轻佻,一个家训严格、内敛沉稳,深得古典士族之“士”气;程之老戏骨的乐呵呵太尉、张莺的稍有挑剔心爱女儿的富太太、察言观色善出主意的徐安民谋士;还有一文一武、气质非凡的庾夫人和庾大娘,镜头不多但形象鲜明;齐文娟的丫鬟张闽演的春兰,聪敏伶俐那是不亚于西厢红娘的标杆,两位妹妹一个开朗纯真、一个习武飒爽人见人爱~~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投入十分到位,每个角色性格举止言谈准确鲜明,符合总的剧情定位和发展,毫无出戏跳跃之处(这是今天古装戏里常见的问题)。不仅如此,他们的人物塑造和演绎,散发出一种浓厚的古典气质,不仅是角色自身的,也是本片的主题书法的、人文的、精神的古典美,让人既亲切、又浪漫美好,既是生活的、又是超越生活的;令人向往~~
场景选择布置和各种装饰精致。曲水流觞的竹林溪流、太尉府的略带楚汉符号的魏晋府邸、文娟旭之初次见面的河边树下、卖字江边草棚、泰山石刻临习观日、海边沙滩舞剑题字寺庙,等等,江山如此多娇、令无数名士美人竞折腰!男女服饰造型十分养眼并经得起时间考验,四十年后今天看了,同样精美~~反而要说的是,今天我们挖掘古代传统,随着审美和技术的发展,有过度美化的倾向,使得有些古装剧看起来过于精致和包装;这个倾向似乎是从张艺谋搞《英雄》等片子的时候起来的,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故事和人物的内核;值得反思。
必须大赞本片的配乐。贯穿全片的民乐,无论是合奏、独奏,结合场景人物的变换,丰富多彩,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声乐之美,进一步烘托了本片的古典气质!实在是令人跪拜~~
90年代电影市场化产业化以来,似乎传统的古装戏几乎难见,大概因为市场号召力有限吧,反而古装武侠剧层出不穷,高科技炫技、人物脸谱化偶像化、时装剧泡沫剧化,乃至追求流量拖沓和弱智,多有泛滥。早些年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撑着,晚近少有《琅琊榜》等剧集尚可,更多的都是泡沫浮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精彩完美的,更能在精神上、艺术上经得起检验能称之为经典流传的,少之又少了。历史剧、古装戏,应该还是有巨大的市场和老百姓的长期需求的,我们这个时代要努力啊~~
比预期要好上许多。倒不至评论所言那般浅薄无知。
—— 一个孤傲清高的青年才俊为搏佳人芳心走上了悟道、求真的自我精进之路。不论是艺术、政治、商业,生活等等但凡要走到最高处,非悟道不能得也。
虽不喜古时权贵之势,长幼之尊,但论往昔诸多繁华年代,唐宋、吴国、魏晋,五代、春秋,均乃风流才子备受推崇之年代。故此佳音虽难寻,但同好者却未必寡,真正让人心往神驰。
携一佳偶良伴,共三五知己,踏山川湖海,访高人雅士,结八方同道。在此间,吟诗作赋,舞琴弄墨,斗酒行歌,论道求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更向他山行。如此人生,真真肆意无双。
虽说几人之间的情感来得颇有些突兀,只一眼,便要许了终生,但这些个配对倒绝对是比翼鸳鸯,令人称羡。
赵旭之潇洒俊逸,恰好配得那端庄典雅的大小姐文娟;恒述之温文尔雅,恰好称得那豪气干云的二小姐玉娟;赵皓之之稚气羞涩,正好与玲珑娇俏的三小姐小娟玉成一对儿。
剧中由剑法悟书法这一笔也极妙,说来真巧,最近在重温金老的《倚天屠龙记》,里边恰好也提到银钩铁划张翠山亲见师傅张三丰深夜练书法,犹如醍醐一般,自此剑法大进,势如破竹。不知这两者之间是否有所借鉴…哈哈哈。不过能想出这一层,便都算是有一定修为的大师了罢。
故此并不觉此片浅薄。再加之演员的风韵神态,剧中人物衣着、场景的描画以及那古意潺潺的对白,此片在碧湖心中可值4分。
PS.白龙马真真倜傥风流,眉眼之间颇有侠客之英气煞人,却又不乏文人之温柔缱绻,实在教人不倾心亦难。彼时师父还未是师父,故而抢得你一个佳偶,也不算什么罢,哈哈哈~
这部电影故事以赵旭之和齐文娟的相知相爱为背景,故事结构简单,因缘际会的相知、弄巧成拙的误会,跌宕起伏的相恋,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故事对于我们这种阅片无数的人来说,真的是平白无奇,但是编剧特意安排的几处矛盾,和安民兄的巧妙化解,真的是让人拍手称快。看完电影,搜了一下王羲之的生平,估计这部电影是以王羲之“东床快婿”的典故为背景进行改编的。
既然电影直指王羲之,当然是少不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等书法元素,也少不了曲水流觞、茂林修竹等兰亭集序因素,以前读书学习《兰亭集序》的时候,无法想象曲水流觞的操作,今日看到剧中人悠然自得在曲水旁喝酒作乐,写诗会友,不免艳羡。为什么会羡慕呢?因为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悠然见南山”的时期,那是一个“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时期,那是一个有鸿鹄之志而无法挥斥方遒的时期,所以他们寄情山水,满腹潇洒,满身风流,电影展现的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感觉,犹如是庸脂俗粉中一道清新的风景线。
最让人称道的,更是这部电影所带来的古风古影,这部片子拍摄于1982年,色调厚重的年代感让人不禁代入其中,拍摄技术和手段的相对落后,好似一道滤镜,把演员和场景的简陋变化成古朴和素雅。剧中人物的举手投足和一言一举无不体现着文人墨客之感,足见礼仪之邦的翩翩风度。考究的服饰和头饰,不免看出剧组的精心筹划:
“文娟的发型选用惊鹄髻,把发盘卷得犹似惊鸟张翼欲展,以烘托文娟的潇洒。而玉娟的发型,双角辫髻,往上盘扎于头顶,目的是让她显得英姿勃勃。至于聪明伶俐的小娟,我们给她设计了双环辫结发型,表现她天真活泼。”
我已好久没看现在的古装剧了,不知道现在的古装电影,是否也如此精雕细琢?特意查了查魏晋时期的发型,发现就连文娟的仕女发髻也能找到出处,不免为剧组双手鼓掌。
此外,这部电影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弘扬的正能量也不得不让人赞叹。“满招损、谦受益”自不必说,单单是文娟的爱情观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从赵旭之的第一次逃婚到有情人终成眷属,整整三年,虽然两人互知彼此的心意,却饱含耐心,文娟更是设局让赵旭之游览名山大川、遍访名师益友,无不是因为“我爱你不是为了和你在一起,而是为了让你成为最好的你”,多好的一名女子,大家闺秀、秀外慧中。最终,赵旭之脱胎换骨,在书法界自成一派。
我不恨无前人书法,前人却应恨无我之书法。
一直都对字写得好看的人没有抵抗力,所以这部剧的设定就让我很感兴趣。
这部剧剧情设定就是:女主对男主一见钟情,男主被选为上门女婿,却在大婚当夜逃婚,后来男主外出偶遇女主,对她一见钟情,却惨遭嫌弃,结果得知她就是自己当初本来要娶的那个人,于是就开始踏上了追妻火葬场的漫漫之路…
(感觉贼有网文的feel哈哈哈)
据说男主原型是赵孟頫+张旭+王羲之。其中还还原了王羲之练字把池子染黑的情节。
布景构图都好美,劣质的画质也掩盖不住的美。外景都是实拍的,看着太舒服了!!!很多都美如画,意境满满
才子F4,男主的朋友送了他两只大白鹅,然后作了一首诗,画画小能手安民作画,男主在画上题了送鹅朋友作的诗。
古代才子之间日常大概就是如此吧~
一群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游山玩水,赏风花雪月,你吟诗来我作画,不亦乐乎
不得不说台词也很棒!比如男主逃婚之后偶遇女主,对女主一见钟情,却反遭女主丫鬟狂怼,被怼得一愣一愣的哈哈
还有安民真的太智慧了啊,情商太高了,还会来事,又有眼力价,又会说话,太有魅力了!
最后附上男主得知真相,悔不当初的剧照,看的时候笑死我了
1.自己摔跟头,可别怪石头。2.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3.秀才不怕衣服破,就怕肚里没有货。4.如要学好字,功夫在字外。
布景古典,竹林流水,灯火佳人,赵静有闺秀之感,赵旭之这个名字是集了赵孟頫、张旭、王羲之吧,更融了王羲之(为扇题字)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的故事,魏晋名士之风明显,不过不狂,满招损谦受益。
儿子女儿生得好,不如大媒做得好
有一个好的助攻是多么要紧,一成成三对!有头发的唐三藏真不如小白龙俊美啊
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古装片 充满浪漫与青春气息 令人耳目一新 片中既尊重史实又设计精美的服饰与道具也让人叹服 是爱情片 但其主旨并非重在写爱情 而是充满了哲理与艺术辩证法 赵旭之克服骄傲自满终于登上书法艺术高峰的故事 生动诠释了“行万里路 破万卷书” “满招损 谦受益”等哲理名言 还是很棒的
书法家赵旭之的名字分别取自赵孟頫、张旭、王羲之。古色古香,充满魏晋风韵,服化道极其考究,赵静饰演的齐文娟高髻阔服,古典优雅,行则如杨柳春风,静则如翠竹凭窗,如同画中女子。不过其主旨并非重在爱情,而是充满了哲理与艺术辩证。主人公一度狷介狂放,自命不凡,后从名山大川、摩崖碑刻中悟得书法真谛,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谦受益,满招损”,“学而知不足”,“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笔墨之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形象地阐述了艺术辩证法。三对姻缘,徐安民真乃穿针引线、手执剧本之人,上演助攻三连。西游记中的唐僧、白龙马都是荧幕首秀,仪表堂堂。
“大胆白龙马,竟敢和为师抢女人”“岳父大人,选我选我选我,不然我告诉唐僧当年你偷过他袈裟”
近日爱上这种古装片 话说这些老电影还是相当讲究的 不仅言行规矩美人还个个都是水灵灵的天生丽质 看了赏心悦目 配乐又都相当恰如其分 中国古装片真是越拍越是不如从前啊!!
似此温文尔雅,古风浓郁,扑面而来,令人恍如梦回魏晋南北、风流盛唐。虽然剧情浅显单薄,亦足以令人陶醉。这样的气韵,这样的风度,难道真的只有那个产生了红楼梦、西游记,只有演员没有大腕的80年代才能有吗?
细趣处曲水流觞托荷叶,诗趣处青山应笑我如是,世趣处终成眷属大团圆
八十年代的古装电影,服装、发型、道具、礼仪反而比现在的电影靠谱。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女主手上拿的竹制便面,是第一次在影视剧中见到啊。只靠爱情的萌动和过程的曲折来使观众感发,这样纯粹地拍电影,现在是多少年难得见一次了。
这是中国式的励志片,讲述书法家的蜕变之路,又有才子佳人的大团圆。我们应该输出这样的电影。
静女其姝,公子如玉,才子佳人,笔中书情,那时候泡妞是真的讲究志同道合,看中才华和品德(家族则是门阀士族)。当然,这个故事虚构的美好条件过多而近似童话,比如那个媒人,而赵旭之练字其情节也是杂糅张旭、王羲之、赵孟頫而来,最后也是皆大欢喜。古朴雅致,风流倜傥,不慕世俗,放荡不羁,出尘遗世,赵旭之和那些云朋丛林戏鹅这就是我曾多次想象过的魏晋风流。美术、舞台、搭景,如此精致而贴合神韵的中华古风也是很难得。当年的小白龙王伯昭和唐僧迟重瑞,真是面若冠玉。而当年那种圆润明媚的鹅蛋脸,知书达理的古典韵味,竟成了历史。7.6
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翩若游龙,矫若惊鸿。美人如云,公子如云。完美夫婿养成记。小白龙的一双明眸真是秒杀。且那般温婉娴静的大家闺秀再难寻到了罢。
就剧情而言,本片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说它是爱情片也好,说它是励志片也罢,总脱不出“有情人终成眷属”或“有志者事竟成”的窠臼。但就电影所展现出的风韵而言,却给人以惊艳的感觉了,剧中人的举止言行、性情志趣,流露出的古风雅韵,是真正的华夏风范,有着鲜明民族印记,是现在绝大多数古装片欠缺的
没有美瞳没有刘海没有锥子脸。才子佳人的故事模版,魏晋之风简直再现。
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类型——招亲选婿与婚前考验。文娟并未盲目接受所爱之人,而在婚前点醒未来夫君。对旭之而言,见多识广和消化挫折不仅求得书法之道,亦练就了求真求善之心。女之计谋加男之进取,如同笔墨,在纸上缓缓氤氲开。拍摄方面温润典雅、古色古香,在轻松睿智的气氛中,尽释我华夏文明的魅力。尤其旭之在剑法中悟得书法一段,拍得气贯山河,惊绝!
一种中国梦。魏晋风韵很足,见于节奏表演。
作为80年代初期的国产电影,颇具有古典大气之感,片中角色的选择和服装、道具都有魏晋时期的风度,作为以书法为主体的片子,即使时至今日亦极为少见,虽然是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不过这个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期亦是象征着时代的进步,全片的气氛略微显得沉闷,不过在演员的表演上做了弥补
其实故事是一般浪漫爱情片的套路但是吧。。现在国产片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了。。。特别是徐安民这种配角。。专门插科打诨牵线搭桥但又不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