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SpaceX的纪录片《回到太空》🌟🌟🌟🌟🌟
之前一直觉得特斯拉作为马斯克的重要产业之一已经算电动车届的Apple了。这次看完SpaceX的发展史,甚至想要消费一些马斯克的产品(可能目前只有特斯拉了)或者贡献一点力量
和乔布斯一样,马斯克也是满腔热血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几点从纪录片里知道的:
1.这个旅程居然持续了18年(2002-2020)才终于有了期望的结果(演示任务二号实验成功)
2.作为私营企业与NASA合作,双方都克服了许多争议的声音
3.🇺🇸漂亮国在几次毁灭性的灾难后一直是通过俄罗斯送宇航员上太空的,所以SpaceX的成就意义非凡
4.马斯克从PayPal挣钱,在SpaceX花钱,尤其早期完全在为爱发电
5.SpaceX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过大量的试错、极限实验获取成功的宝贵经验
6.美国在上一次登月后未再次登月的原因之一是月球旅行的高额费用,同理火箭发射的费用也是航天领域的难题之一,SpaceX的目标是通过回收节省成本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人类征服火星 👀 摘抄片尾马斯克的这段话作为结尾:
“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像古埃及这样伟大的文明创造了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机会的大门正向我们敞开,但我们不能指望他能敞开很久。我们得趁它敞开的时候好好利用”
近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成功着陆,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出差半年后,终于“回到地球回到家”。
3天前,SpaceX 公理 1 号(AX-1)乘组已坐飞船返回地球的新闻,传遍了全球。
公理1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全私人、全商业化的国际空间站任务。三位来自加拿大、以色列、美国的富豪,为此次旅行支付了 5500 万美元(约 3.59 亿元人民币)的船票,登上了太空,完成了此次堪称史上最贵的旅行。
有人盛赞这次旅行,“既代表了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努力推进近地轨道商业市场的结果,也代表了太空探索新时代的开始——更多人将有机会执行更多种类的任务。”
公理1号上天前一天,纪录片《回到太空》在奈飞上线。
该片讲述了马斯克作为SpaceX创始人,潜心20年制造私人运载火箭的故事。
该片的导演是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夫妇。他们曾凭借纪录片《徒手攀岩》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长片奖。去年,他们执导的纪录片《泰国洞穴救援》备受业内外认可。
《回到太空》豆瓣评分8.7,颇受好评。
01 重启太空事业
马斯克以敢想敢做闻名全球,他一直有一个太空梦,被人称为“现实版的钢铁侠”。
年轻时,他每次浏览美国宇航局的网站,都会感慨:“好吧,很难......”
2002年,马斯克想在俄罗斯买火箭,但是失败了。他决定在美国开启自己的航天事业。
美国早期的航天事业十分出色。
1969——1972年,美国完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开辟了人类航天事业的新版图。
自1981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火箭问世后,共进行了135次飞行,平均每趟旅程的成本高达16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航天计划整体耗资超过了2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一旦发生航天事故,航天局便会遭到巨大的舆论压力。
由于成本过高。2011年,NASA停掉了航天飞机载人飞行项目。
后来,NASA提出想将运载火箭和飞船外包给私人企业运营。但是此举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他们不能容忍航天技术变成私人专属。
得知此事后,马斯克只好另起炉灶。
02 从零开始
马斯克开启航天事业的第一步,是与专业的航天人合作。他邀请了有15年火箭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汤姆·穆勒担任公司副总裁。
第二步,马斯克租下了一个仓库,用作火箭制造基地。
第三步,马斯克投入了1亿美元的启动资金。
人、场地、钱齐全,他们从研制螺丝钉到制造火箭壳,全部从头开始,目标是生产出一架名叫“猎鹰”的火箭。
马斯克告诉大家:“我只有1亿美元,够飞三次。如果三次都没成功,拿不到融资,那公司就会凉凉......”
但是很不幸,猎鹰号火箭前三次试飞全部失败。
2006年,猎鹰号第一次起飞时冷却系统故障,发动机自燃导致火箭坠毁;
2007年,猎鹰号起飞七分钟后,飞控系统的参数出现了错误导致发动机停火,火箭坠毁;
2008年,猎鹰号的一级火箭推力过剩,撞到了二级火箭,火箭双双坠毁。
三次失败令很多员工倍感疲惫、挫败、焦虑。
一位高管直言:“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在家两个月没说过一句话。”
马斯克也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第一次真正面临精神崩溃。”
但马斯克深知,“你永远不会了解你的系统,除非你把它推到极致,让它崩溃。”
他愿意拥抱失败,再次出发。
第四次,马斯克团队终于成功发射火箭,并与NASA签订了15亿美元的合同。
03 永不放弃
航天飞行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火箭飞行后即坠毁,多数材料只能使用一次。
为了节省成本,马斯克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让火箭飞行后精准安全着陆,实现火箭的回收利用。
一位火箭专家说,“让火箭着陆确实看起来很荒谬,因为你是要让摩天大楼般大小、重达30吨的东西降落在大海中央的指定位置,操作难度高,危险系数大。”
但是马斯克没有放弃,SpaceX的技术部门苦思冥想,在火箭上安装了被称为“网格鳍”的着陆腿、引擎、传感器和驱动器等装置。他们通过先进的算法引导火箭飞向着陆地,并使火箭在下降过程中减速,令火箭安稳着陆。
2015年,二号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后,火箭下降时平稳着陆。SpaceX公司成功完成了“液体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路径”的技术研发。
自此,火箭的制造成本下降了十分之一。
SpaceX公司再接再厉,开始研究载人火箭。
第一次发射载人火箭时,他们遇到了雷暴天气,安全员提出了延迟发射的建议,马斯克采纳了。
火箭发射时像一枚巨型炸弹,威力强大,稍有不慎便会机毁人亡。
2016年,SpaceX发生了火箭爆炸的意外事故。发射塔、火箭、卫星都在大火中被烧成了断壁残垣。
人类航空史上的灾难更是触目惊心——“阿波罗4A”地面试验起火、“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哥伦比亚号”空中解体……
航空事业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是每一位航天人都在努力向前。他们深信,“探索地球以外的太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值得我们冒风险。”
前几日“‘摘星星的妈妈’回家了”刷爆网络,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从古人的九天揽月、蟾宫折桂,到如今的神舟十三次迭代发展,从古至今,人们都始终怀揣着一颗太空梦。
太空旅行、星际运输、火星移民.....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词听起来是不是仍然如同“天方夜谭”。
但如果说有这样的一家民营公司,以此为经营项目,潜心20余年研发,如今可能真的离这样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你相信吗?
让我们走进奈飞最新的纪录片 《回到太空》,去看看这遥不可及的梦想,究竟是怎么一步一步的照进现实的。回到
马斯克,这个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
就在前段时间,福布斯发布《2022全球亿万富豪榜》,埃隆·马斯克以2190亿美元财富位列第1名。
1995年至2002年,马斯克与合伙人先后创办了三家公司,分别是在线内容出版软件“Zip2”、电子支付“X.com”和“PayPal”。
2004年,加入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并担任董事长与产品设计师,随后成为首席执行官。
2016年,联合创办了神经科技公司Neuralink,该公司专注于开发脑机接口。
......
而在其中最瞩目的当属2002年成立的Space X,这家公司也估值超过了1000亿美元,是仅次于字节跳动和蚂蚁集团的全球第三大独角兽企业。
而它的目标就是降低太空运输的成本,并进行火星殖民。
是的,你没听错!
“地球上那小小的人类意识的火苗,它出现的时间不长,也很容易就消失不见。一颗彗星,极端气候,谁知道呢,第三次世界大战?都可以毁掉它。显然,我们需要通过成为多行星的物种,将生命延伸到地球之外,保护这点意识之光。”
这便是埃隆·马斯克对太空的执念,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太空梦并不来自于对太空的情怀,或是对技术的迷恋,他对于人类文明繁衍的危机感。
伴随着埃隆·马斯克这句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前瞻,仓库大门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当之无愧的主角——猎鹰运载火箭。
众所周知,航天项目的科研堪称吞金巨兽,有能力有资金发展的国家寥寥无几,能够独立研发火箭已经是十分了不起了。
但是火箭发射可是一个一次性买卖,送上去可以,想要完整的收回来就很困难了,想要收回来,还收拾收拾下次接着用,干可循环买卖,那可就是难上加难!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降落伞回收,但主要是对发生目标的回收,比如说咱们的神舟飞船返回舱再回到地球时就是开伞降落的,至于送他上天的火箭助推器则是一次性消耗品,用完就没了,下次发射还得重新造。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简直就是为马斯克量身定制的。
21年前,2001年马斯克已经是一个创业两次,完成“一个小目标”,并且财富自由的高质量人类了,
换做常人,或许就此“金盆洗手”,提早退休,颐养天年,可他是为人类文明繁衍而操劳的马斯克啊!
他做了一个惊人而又伟大的决定,把自己手里这1.6亿美元全部花掉!
造火箭!
SpaceX就此诞生。
马斯克也深知宇宙运输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为此他开始着手研究火箭的回收计划。
火箭不同部分的成本都是不同的,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本都来于发动机,如果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循环使用,那成本绝对可以大大降低。
其实火箭回收这个思路并不新鲜,几十年前就有了,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发展仍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为什么呢?
其实让火箭回收大概有两种思路,一种就是学飞机横着降落,第二种就是像火箭起飞一样,竖着在降回来。
第一种横着降这种思路其实就是航天飞机,但最终证明这个思路并不便宜,成本甚至比一次性的还要高。
以美国举例,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整体耗资超过了2000亿美元,平均每趟旅程的运费高达16亿美元。
第二种竖着降落的思路,学名叫液体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路径。它的风险极高,但回报又偏低,普遍被业界不看好,那他究竟有多困难呢?
这就需要火箭上天后,尾部完成助推使命开始分离,方向上就需要旋转180度,掉头朝向地面展开深隔壁不断调整飞行姿态,期间还要发动机的点火来减速,各个方面精准配合,才能保证最后着陆成功,准确降落到目标回收点,整个过程也就短短几分钟,这么仓促的时间里,哪一点上出了偏差,火箭都可能会被炸毁,变成一场烟花。
而我们的狠人马斯克,就是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为一个已经拥有大量成功商业经验的马斯克,最初几年靠刷脸在硅谷投资人那里东拼西凑出来了1亿美元,再加上自己小金库里的1亿多,研发就此开始。
古往今来,没有哪项傲人的科技成就是可以一次成功的,马斯克的火箭也不例外。
研发之路十分坎坷,最初六年就烧光了2亿美元,只换来了炸机三次。
当然,失败乃成功之母。虽然在外界看来,这不过是一场不自量力的梦的破碎,但是在Space X团队看来,这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接近真相的扎实的脚印。
第一次事故,2006年发动机自燃导致坠毁,这次事故调查发现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有缺陷;
第二次2007年第二次试飞的事故原因是,起飞七分钟之后发动机停火导致了火箭坠毁,经调查发现,原来是飞控系统的参数出现了错误;
而第三次2008年的8月试飞,一级火箭推力过剩,撞到了二级火箭,导致双双坠毁。
成功可能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这时候马斯克没钱了。
肖特维尔是将SpaceX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的关键人物。
2008年8月,SpaceX经历“猎鹰1号”运载火箭第三次试飞失败后,马斯克面临崩溃。
当时,肖特维尔向客户说明他们的发射是成功的,要做的只是修复一台“猎鹰1号”以及在一二级火箭分离方面花些时间。
在接下来的9月,试验成功了,12月,徘徊在生死边缘的SpaceX获得NASA的合同。
之后,马斯克提拔肖特维尔为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没有她,我们根本做不到现在这样。”马斯克曾这样评价。
2015年12月21号晚上,SpaceX公司成功发射猎鹰九号火箭,
发射十分钟后,火箭的第一级部分将会地面,并且保持树立的姿态平稳落地,这开创了火箭从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历史。
自此火箭“回到太空”,不再是梦。这也让人不禁遐想,遨游甚至移民太空的那一天好像不远了。
其实我们国家也一直不甘于人后,在发展火箭回收事业上,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争取到2035年左右完全实现运载火箭的重复使用,现在国内的一些航天企业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9年国内某航天公司推出一款RLV-T5小型火箭,高度8.1m,起飞重量1.5t,在回收实验中他的表现非常不错,可以飞到300m高度下落回收,回收的精度达到了7cm。
另一家公司的星云—M火箭甚至能连续回收使用二十多次,此前也在陕西完成了一百米级的垂直起飞和降落回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当然目前的我们和SpaceX的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后来也还有很多技术难题等着我们去攻克,但不能否认咱们已经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本文作者:浅浅
2011年nasa做了最后一次航天飞机的飞行,后续美国的宇航员都乘坐俄罗斯的火箭去往空间站。唏嘘和感慨,时代变迁,这群万里挑一的人才在2011年也感到无比迷茫吧。
看完它才知道马斯克的space x成长有多艰难,当他们这类新兴势力闯入这个行业时。旧势力(波音)带着阿姆斯特朗等往届宇航员+国会议员来阻挠和否定他们,其中充满了金钱交易和旋转门,理想?no,生意。
Space x的早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对创始团队来讲,这就是一场赌博,虽然行业政策是鼓励的,但造火箭这件事基本没有容错率,而且还是从零开始,失败就意味着失去绝大部分。我想压力是极大的,同样,选择这么做的人,想必拥有着对理想的坚定信念,极度渴望自己梦想的画面,好比小时候无比渴望玩到游戏机。
紧接着是连续3次失败,账户资金吃紧,顶住压力,在失败中学习,不容易太不容易。第一次成功进入轨道后,拿到NASA15亿美金合同。然后解决火箭再回收利用,精准落地的问题。然后我好奇为什么NASA都没能做到的事他们这个初创公司搞定了?官僚的保守的,成功过的但被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住的NASA,注定搞不定。而充满着信念,“追求”失败,从失败中不断总结,加上我推测市场化的薪水招募到有能力来解决问题的员工,这些是space能成功的原因。
这是一场持续的,不断地突破新的挑战,参与的人需要持续保持紧张的努力的状态
另外,这个纪录片也提醒我,不能只关注他们的政府,也应该关注他们的先进的领域。
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物种的进步,是需要不断的有前行者,前行者影响后来者,不要停滞,技术和科技不是随着时间就会进步的,金字塔、长城我们都已经忘记如何去建造了,很多年前我们能登上月球,但后来我们也忘了。趁着还没忘太久,赶紧去做!
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就像游戏,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触发事件新的科技会诞生,指引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阶段。很荣幸,在有生之年见到了这载入历史的一刻。而马斯克就类似与GM,来执行这个操作,而且是让我们能够接受的程度进行的。
如果说,这个世界不是虚拟的,那好吧,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一句话,马斯克就是神!
但是,马斯克自己都说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99.9999999999999999999…
重回太空 我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态,不同于我们是为集体争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纪律严明、兢兢业业、重任在肩。他们更像是一群人很喜欢这个东西,想做出很炫酷的东西,或者做出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理解并且顺从自己的人性,可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事业是举世瞩目的。而且个人和集体取得了一个平衡。而他们共同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认为好的事情,集体是保护他的,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战战兢兢,要被它管理的。 而重回太空这个过程,他们不是完成了就志得意满,一劳永逸,而是一条星辰大海的路,像路飞一样完成一次冒险后,后面还有更多挑战在后面。喜欢这个事,持续去做这个事,而非完成了,赚钱了,庆功了。他们享受整个过程。而这是20年,看到他们戴的口罩,有时候也会取下来。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马如龙在业余火箭爱好者活动上认识的,我觉得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些爱好者发挥,而非隔绝在外。这就是创新的土壤吧。他们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标,更多是自己喜欢,并且认可这件事,而非外界给他们冠以的高帽。发射厅内,可以看到各种人,有长发的、大胡子、牛仔裤,也有spacex官方T恤,但没有那种严明的服装要求。这么多人可以参与这个过程。升空的宇航员孩子被家庭很重视,而非觉得他们这么小不懂事,或小家不重要,报效集体最重要。 所谓技术上的触动并不多。更多的是我看到这个社会的生态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片尾曲赞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