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开头背景音里王菲的《脸》,对应于男主一直在问女主,那天我的脸什么样,一头一尾呼应。
路学长导演,可惜啦。
九十年代的北京真好。熟悉的地铁,还有破旧的汽修厂,破小区破楼,福满多方便面,年轻的主持人,老普桑,ktv点歌单,望京的大熊猫,顺义机场,还有明亮的潘粤明,灵气的马晓晴,真好。
路导总共就5部电影,有两部的男主角都用了潘粤明,可见路导是很喜欢潘粤明的。《非常夏日》和《租期》镜头像纪录片的感觉。体制内的导演能够做到这种镜头语言相当不俗了。这几天一直在追潘老师的电影,按照豆瓣评分来看的,第一部看的是《情不自禁》,大爱小白。到《蓝色爱情》,邰林跟刘云太养眼了。以前对潘老师参演的影视剧看的不多,他的形象也被划到了奶油小生的行列,演技被大大地忽略了。后来的离婚风波更是把他打入了低谷。感谢《白夜追凶》,让潘老师回来,让大家重新认识潘老师。建议潘老师以后可以尝试回归大荧幕。
这部电影在上映的2000年当时,应该还是能“唬”住不少观众,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则是问题多多,素质比较平庸。
片头背景歌曲是王菲的《脸》,对应的是剧中潘粤明饰演的男主,对女主在自己恐惧关头看见自己的脸是究竟是怎样的,一直异常在意。
因为男主在偶遇生死危机的情况下,表现懦弱,事后对自我充满了不满与沮丧,对事情的结果则是充满了悔恨。
这是一种来自良心的自我谴责。
男主所关心的“脸”,实则代表的是他对自我灵魂的关注,这意味着男主是一个对自我有原则、底线和要求的人,平凡的外表和条件之下,是他最难得的闪光点。
正因为有这种“要求”,男主在后来的一系列际遇和冒险中,主动作为,弥补了当初的悔恨,更重要是,内心得到了真正的成长。
这也是影片的核心主题:一个人只有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也只有鼓起勇气,克服恐惧,敢于作为,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得到真正的成长。
影片的最大优点在于叙事方式:在精心设计之下,矛盾结果不断出现,同时又不断闪回叙事,疏解答案,直到故事走向真正的真相和终点,毫无疑问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性、复杂性和观赏性,提升了犯罪电影的观影体验。
而影片的缺点也相当明显:
1.女主时而胆小而慌张,时而勇敢而决绝,就像人格分裂,性格和人设立不起来。
2.对犯罪份子的犯罪手法和行事逻辑的设计,从一开始的粗犷而神秘,到后来的越来越儿戏,让人非常出戏,是一大败笔。
3.对男主心理变化和成长的轨迹设计和描绘,缺乏层次和深度,没有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素质很一般,但2000年左右电影作品中的那种“浪漫”质感还是让人非常受用的。潘粤明在剧中的表演值得一提,特别是内心戏的外溢还是很出色的。
至于片头和片尾两次都出现了的那个关于鱼眼的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我是没领悟到。
顶着文艺片名,讲了个悬疑犯罪的故事。这是一部快二十年前的电影,冲着潘老师去看的,没想到很快就被紧张的故事所吸引。男主开头的见义不为给整部电影奠定了悲剧和绝望的色彩,之后的走向慢慢明朗。发掘人性黑暗的作品很多,但导演没有一路走到黑,而是给人希望,这一点我很赞赏。导演很会识人,首次拍电影的潘老师表现得相当不错,各种特写都能hold住。 现在的电影好多都没什么味道,有些浮躁和表面,要么用喜剧的方式处理,但却不够用心,要么情绪被过度放大,声嘶力竭,但就是不得劲!这种老电影拍得就很沉得住气,就冲这点我也要赞呐。
又一次来表白潘粤明啦!
第一次看潘老师鲜肉时的作品,也是第一次看潘老师主演的电影,也是潘老师的主演第一部电影。
有点绕hhh。
潘老师确实是天生的演员,总是让我轻而易举的相信角色的真实性。无论是大荧幕还是小屏幕,潘老师的演绎就像他讲话一样,让人看着听着舒服极了。不疾不徐,婉婉道来,不知不觉的就让我进入故事中去了。同时又让我忘记了潘粤明这个人,满心沉浸在角色的世界中。
不想过多评价电影的情节啥的啦,也没啥感想,毕竟这也算是一部很清晰直白的作品,清澈的不用过多的思考,就能明白想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就来夸夸潘老师好啦!
潘老师年轻的时候真的真的好鲜好嫩!本来肩膀就窄窄的,人又瘦的很,骨架子也窄,取全身的景整个人就看起来好清瘦,但又没有文弱书生那种羸弱的病恹恹的感觉。就是那种少年气很蓬勃的感觉,仿佛透过屏幕就能闻到少年身上散发出的潮湿的汗味和大太阳底下的青草味道。走起路来都有一种脚下生风的生气。
二十多岁正活力满满的年纪,眼神明澈又清透。最难忘的就是雷海洋躲在草丛里,和摔倒的姑娘撞了个面对面的时候,直撞进了我心里。虽然狼狈的不得了,满脸是汗,一张清隽的脸扭成惊恐的样子,但真真是太吸引我了。想想这么近的距离,我都能看着他眼中倒影出我的样子,那当真是青春无憾。
都说潘老师的狗趴趴眼特别帅,有这种眼睛的男生都很帅。我倒是不懂分析这些五官的特征。我就是觉得,潘老师的脸上,包括整个人的气质,就有一种无辜又憨厚,单纯又疏离的气质。
如果我在现实中见到那个时候的潘老师,一定是心跳的快要吐出来,眼神怎么也不能从他身上收回来,一直黏在他身上,但就是没办法走过去打个招呼聊聊天。哪怕是小心翼翼的凑过去,也是隔着点距离的,悄悄咪咪的打量着,还要装作一副不经意的样子,一点点的贪婪的从头发看到鞋底,就连修的干干净净圆润工整的手指甲也不能放过。再从下往上看回去,正撞进少年的眼睛里去,一瞬间时间静止万物无声,只有对面颀长挺拔的人浅浅的笑着,柔软的头发被风吹起来一小撮,仿佛在打着招呼。修长白净的手抬起来,招呼人过去。等忐忑不安的走过去,他歪过头,慢慢的眨一下眼,神神秘秘的凑到耳边来,故意看着绯色一点点从脸颊漫到脖子,才轻轻的说一句——『看了这么半天,怎么还不来打招呼呀,我都等你好久了』。
不行不行,这画面光是想想我人就没了。
不管是鲜肉潘潘还是成熟潘老师,我都好爱!期待和潘老师的下一次见面呀!
比如今的很多时尚大片都强。看了这个大概懂得美女董洁为什么会嫁给没有名气的潘粤明,其实应该时反过来,有气质的潘粤明为什么娶了木头美女董洁。
潘粤明年轻的时候还是演了一些好电影的,比如这部,又比如《情不自禁》等等,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
小時候第一次在電視上看,我就喜歡這部片子。如今重溫一遍還是很喜歡,我渴望這樣的男女關係——一種建立在彼此最隱秘、最羞愧、最不堪、最痛觸的一面全開前提下的相識,甚麽虛僞的遮掩和修飾都不需要了,徹底放鬆的共處。
路学长在我心中一下子封神了,堪比达内兄弟之于欧洲电影。巧合可以忽略,故事的精巧、镜头的空间对人心的压抑、人物在现实中的拉锯式的成长...太攫人了
潘潘以前的电影都是主角,而且这些电影还都倍儿好看…潘老师确实是天赋极好,演的相当好了!
像一种饮料,干烈。像草丛中的闪躲和直刺眼睛的阳光。
老北京,老电影。转场转得我跟不上,犯罪嫌疑人也看得我脸盲,不大能get到,不知是不是跟我看的时候走神有关。剧情简介已经剧透了七七八八,所以看的时候没有太多悬念。大家的演技都很自然,紧张感也到位。潘粤明真是百搭且明亮的少年郎啊。不大能get到两位女主角的颜值,但真是灵啊。
一个中国的涉案电影,好好讲成故事的涉案电影。不表扬警察,不吹嘘正义,从相关人的角度,好好讲了一个故事。没有写到底的台词,就已经够迷人了。两个好演员,原来潘粤明竟有这样的演技。
路导的精神世界和故事主题一直围绕着《故事会》左右差不离,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租妻+长大成人充实成一张价值2.5元的小报,摊在绿皮火车中困倦的旅客膝盖上,随着铁道律动微微颤抖
故事有点散漫,但总觉得还是一部好电影。几个细节有意思:鱼精的故事,用剪子剪泡面,“我坐死你”
路学长一贯的手法,一到高潮部分就让嘎然而止,留给观众很大的空白。关于他本人,据说一直是体制内的导演,导的片子总是一改再改,看那些被删剪过的片子,于观众就有了不少遗憾。
勉强及格。在一起强奸杀人案上,附着了懦弱男主的自交矫正和成长——这部分处理的比较奇怪,本性偏弱的男主在街上发现先前以为遭奸杀的女主时为何有胆纠缠不休?甚至怀疑他和杀手阿一思路一致,目睹被作践的女性激发了雄性本能。路学长的片子有种世俗感混合躁动不安的悬疑感(剪辑功劳),电影质感差点
几乎可以五星的片子,搁到“Indie坞美学”里也算不错的了。第六代导演里路学长绝对是最会好好讲故事的(这其实挺难的……),除了情节上有些一看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坑爹之处,类型化程度很高,演员的状态真是好。
这才是在大陆搭顺风车的最可能的结局
潘粤明很灵,童颜巨乳马晓晴。一个进京一个离京,咋能坐到同一辆卡车上呢?剧本完成度很高,悬疑感和意外性都保持到了最后。摄影师很喜欢拍仰角镜头,大概是想找一找欧洲文艺电影里“寻找缪斯”的迷幻感觉吧。
潘老师把男主一开始的怯懦恐惧到后来努力弥补过错敢承担的个性蜕变演的很自然到位
潘粤明的手指、马晓晴的假发,葛亚明的车门,还有咏梅的腋毛,李佳璇和谁都处不长,因为她本是导演之妻……尽管路导施展了若干叙事技巧通过阻断重组情节时序而创造一定程度的悬疑效果,但总体而言这故事本身的类型要求还是比较强烈,与导演自身风格偏好以及演员的表演状态不太吻合,特别是马晓晴的女主,独立坚强险中求生那一面性格塑造完全没有立住,这当然是由于演员自身那太过突兀的娃娃脸与童声线。
看二十年前的电影总是会被打动,那时北京的街景、短发的马晓晴、青涩的潘粤明,是那么让人熟悉却又心里明白已经过去很久了。路学长想用一个悬疑的方式去讲一个救赎的故事,尽管现在看是很粗粝的,但整体去看中国电影的历史里那个阶段无疑是一部佳作,不仅在故事的层面有着嵌套还加入了人物内心的扭变。还是那句絮叨的话,曾经我们的电影是有人味和趣味的,只是后来我们全都丢了。李佳璇的表演也很有趣,从一个鱼精的故事开始,到车厢的救赎,很多细节也都很玩味且有趣味性。马晓晴和潘粤明的脸也是电影的特色,在某些电影里演员的脸某种程度也是代表整个电影的气质的,通过演员的脸表达的情绪和变化本质也是电影故事的走向。
我觉着很好,马晓晴后来退隐确实可惜了。此片是路学长第二部作品,风格朴实真挚,同时又兼具商业片的险象环生。剧本很好,演员很好,虽然深度上有所欠缺,但就电影本身而言,是及格的,而且某些地方甚至是突出的,比如雷海洋的成长,从开始有着普通人都有的胆怯,到最后成为一个无畏的英雄。整个人物成长历程传达的恰如其分,说服力很强。雷海洋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没有救而自责许久,当危难再次来临时,这个善良的人已经心有准备,懂得孰是孰非,他不能再让悲剧发生在这个女孩身上,若是那样,自己也就成了一个悲剧。路学长巧妙地对雷海洋的懦弱、普通、胆怯、小人物的形象进行刻画,当把他内心中英雄的一面曝露时,这些元素反而让角色正面价值更加熠熠生辉。
有点意思的风格,粗粝朴实,不张扬但又很抓人。颤悠悠,汗涔涔,烈日下的婆娑树影,公路旁的滚滚尘土,每种感觉都像身临其境。其实每个人往往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是会懦弱地闪躲还是勇敢地挺身而出。很多东西在一念之间,有时候是我们做出的事成就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