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韦伯在《学术与政治》那本薄薄的演讲集中,讲了一些让人担心的话。他不觉得流亡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能真正拯救俄国。因为他在他们那里,感受到了一种对待权力过分的狂热。这也是韦伯的悲观的预言,为政治而政治的清明理想会让位给为权力而政治。
韦伯的担心最终成为了事实。苏联最终形成了比俄国专制、血腥、恐怖地多的统治。而在这段期间,英国爆发了一次左派运动,共产主义的簇拥者们试图让社会主义文化视野根植于人民。但是也并未见那些充满左派意识形态的作品,究竟比俄国作品优秀高明到哪里去。
黑人是很可以用一些肤色开玩笑的,白人绝对缄默。可以明说的是,这是一种不成文的尊重,可却不是如此,它隐约又克制地彰显出一种优越感,这才是最让人惊心的优越感。“我们不同,我们生而不同。”的观念下,玩笑反而无法彰显educated的优越。白左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慷他人之慨,占尽道德的便宜。
一位我很敬爱的老师曾经讲过,如果你希望对某人某事保持距离,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保持礼貌,绝对的礼貌,绝对的善意、同情和尊重。
佩奇这里得到印证。反对者意料之外的脑洞清奇,情理之中的来自豆瓣。可能在他们看来,乡村的淳朴,无知,好面子和差劲,只能由村民自家的影像拍,用资产阶级的设备、技术和眼光去拍农村,就是态度问题了。一定是不安好心的,要批判。
如何批判?象征主义隐喻里翻江倒海的勇士,在这一方面最拿手。首先,强行给保姆、爷爷、猪和甚至手机都安了一个隐喻,保姆是“城市的权威代表”,爷爷是“农村的落后象征”,手机是“农村的不开化”。只是好奇这些为乡村乌托邦的意识形态而站出来的斗士,究竟几个去过农村,或者究竟几个真正关心乡土生活,而在《佩奇是啥》出来之前,有几个给农村老家去过电话,感受过真正的没有信号?当然,在他们看来,无论你怎么拍,拍什么都无所谓。爷爷的淳朴,乡亲的可爱都不重要,那些爷爷才会爱你的方式,在你自己的生命体验里最初的情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那只可恶的金猪围绕着的连续的生活拆成一个个彼此互不关联的元素,对表象一帧一帧进行批判。
只有一个问题,凭什么爷爷不能不知道佩奇?佩奇又何德何能成了检验农民是否“开化”的试金石?就拿我来说,我就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为佩奇是饼干。我妈以为佩奇是巧克力,我爸以为佩奇是狗。
更奇怪,你也很难解释《孙子从美国来》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当然,如果在不承认双标的前提下的话,难道是因为孙子喜欢上了爷爷的皮影,而不是爷爷为孙子做了一只猪?可能皮影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佩奇就是堕落的资本主义代表吧。
“‘在一个除了某些该死之人之外都是抵抗运动成员的知识分子阶层里’。米兰昆德拉引述过加缪忍无可忍反击萨特的那句神来名言,说萨特和追随者“把自己的扶手沙发椅顺着历史的方向来放”,昆德拉还补了一句,这扶手沙发椅还是装了轮子的,可以在历史转向时跟着灵活转向,且有各式各样的群众来推动。”唐诺先生这段话说的真好。
在这神奇的绿地上,你总能看到那些“概念的拜物教教徒”争前恐后,不放过每一个可以用来彰显站鸡蛋的机会,因为或只是因为他们想成为精英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想到了韦伯的担忧 ,他们当然认为在自己在仗义执言,可真正呢?鬼知道。
在除了某个的所有时刻里,我喜欢豆瓣大于佩奇,我喜欢很多豆瓣上的书和有趣的想法。只是觉得,为左而左一点都不酷,不但不酷还很蠢,很蠢很蠢,蠢到欺骗自己,让人灰心。真希望我国的左派知识分子加文艺青年能有更高的水平,更好的想法,不要只停留在在感情上煽动人,在隐喻和类比的加持下,强行推销自己并不成熟甚至捉襟见肘的意识形态。
主演的真名,的确就是片中提到的“李玉宝”。
李大爷不是演员,只是一名普通的村民。片中很多台词和行为都是他本人临场发挥。
那家养猪的也是本色演出,户主姓孙,他们家为短片拍摄提供了猪圈、鼓风机等道具,以及一直舍不得用的老式窗帘。
短片一共拍了两天,结局是在北京拍的,但由于李大爷年纪较大(58岁),这次拍摄经历让他很累。
直到短片拍完为止,李大爷依然不知道“啥是佩奇”。他是在之后问过孙子才知道。(他的孙女就有一个佩奇玩具化妆盒。)
吹唢呐的老王, 本职工作是木匠。 他对小猪佩奇并不陌生。
按原设定,剧中李大爷做了一只木制佩奇和一只金属佩奇,导演最后决定在结局中只展现金属佩奇。
事实上,片头李大爷使用的老式翻盖机,就算在农村也不常用了,那个是道具。当地很多老人使用功能简单的老人机,但李大爷本人使用智能手机,这是儿子送给他的礼物。他本人不太会用。
李大爷所在的村子有1千多人,而常住人口只有几百人,连网也不方便,老人们也不一定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
这个村子,曾是《亮剑》的取景地之一。
在戏外李大爷也曾盼城里工作的儿子春节回老家过年,所以片中的场景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重现自己的经历。
李大爷今年春节并不与儿子一起过年,因为儿子夫妇俩约定单数年去女方父母家吃年饭,双数年则去男方父母家。而今年是2019年。
(按:影片火了以后,李大爷经常受到媒体和网友的打扰,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好奇心打扰村子里的人了,真想为村子好的话,那么平时养成对农村尊重和关心就可以了,不要跟着热度一起炒作。)
————————————————————
PS:我是农村人,对于这部短片,我个人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它抹黑了农村,因为它本质上是部家庭剧,农村只是故事背景。但我个人极不喜欢赵本山等人年年演官方想像中的“纯朴农村”形象,搞得电视节目中农村就好像只有这么一种形象、而没有其他形象。虽然中国有些农村是这样,我个人也见过,但也有很多农村并不是这样,我所在的农村已经半城市化。日本动画《悠哉日常大王》和《樱花任务》所呈现出来的农村,反而是我个人更为常见的农村形象。
PS2:关于老人会不会用手机和电视查“佩奇”的资料,我想这因人而异。我爸60多岁,至今都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部叫《圣斗士星矢》的动画片,更别提什么《火影忍者》、《海贼王》之类,他通通不认识。但他绝不落伍,智能手机让他玩得很HIGH,也让他变成购物狂魔。但我的70岁伯父,至今不会使用微信支付,这对他来说是极其麻烦、难以挑战的高难度任务。(而片中也不是所有老人都不接触年轻人的文化,比如羊倌就会用智能手机看女网红直播。)
PS3:之前在豆瓣上看到有个网友和片中有同样的经历,说是小时候想要一个美少女战士的变身魔法棒,后来爷爷动手给自己做了一根。(出处://www.douban.com/people/marukon/status/2367975129/)
PS4:本文内容只评论这部短片,至于《小猪佩奇过大年》拍得多糟糕、以及导演的道德绑架言论,个人表示厌恶,但这是另一回事了,不抹杀导演之前的成就。——2019年2月12日补充。
休假在家近一个月,自感给父母添了很多麻烦。我习惯起床后不叠被子,反正晚上还要睡觉翻开;而妈妈对整洁的要求显然比我更高。我认为地板不需要拖得那么情况,甚至我都不觉得脏,而她却在我都看不出灰尘的时候就要开始拖。我认为少油少盐无味精的饮食才是健康的,但是他们觉得这样不好吃。我认为动物油脂是坚决不能吃的,但是他们习惯了农民的艰苦朴素作风,还是不舍得扔掉……
总之,不同代际之间的生活习惯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
终于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了了,我妈喜欢囤货,买了一箱百香果放冰箱冷冻室还不吃,结果外表皮就变得软趴趴的,里面的口感也像是坏了一样。我很生气地说了她几句就走掉了。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后来我妈对我说,是不是现在我做什么你都看不惯了?我顿时无话可说了,深深的自责感从四面八方袭来。
自己也即将成为父母,为什么还不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呢?
他们这一辈,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对囤货的安全感是及其需要的,而不是像我们一样生活在大城市,想要什么都能找到外卖和速达。
我开始反省,我是从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
许是进入职场后,这两年来,从未在家里待过这么长的时间。而步入社会后,在不知不觉间我竟变了这么多。虽然有时会想家,但是一个人的惬意生活也让我更加独立和养成自己的习惯方式。而父母,他们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在下坡路上走得更远了点。
年关将近,我知道电视上的广告铺天盖地都是合家团圆、父母盼子女回家过年了。跟一个大几届的学长聊天,他说他今年过年还是出去旅游,我跟我妈说我以后也想去国外旅游过年,我妈只是感叹那个学长都三十多了还不结婚家人该是多操心。
似乎现在年轻人都畏惧过年,这意味着要和不熟的亲戚尬聊,对自己隐私的窥探,以及行为方式的相互不理解。
一方面,现代社会对年轻人的要求及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年轻人不得不求助于父母,生活上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在经济上需要掏空六个钱包才能买房。另一方面,价值观又鼓励年轻人独立自主。这两者根本就是矛盾的。
更主流的价值观在于,无论是做了一桌菜等孩子回家吃饭结果都不来了的老人的广告,还是现实中的空巢老人,都表现并且强化了老人孤独弱势的形象。
而父母什么时候转变成了“老人”呢?
也许是子女上大学后,父母就和孩子一样突然失去了目标,感觉自己的人生任务已经完成。“不再被需要”成为大多数父母的状态。
罗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中说,我们这一代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会活到一百岁,因此需要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
对父母这一辈来说也是,在退休之后,应当要保持退而不休的状态,有自己的爱好和生存空间,去追逐更多的东西。“family first”的理念不是相互依附,而是各自都能共生共存。
也希望社会能给老年人多一些关爱。虽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这只是对年轻人和主持人来说,国内的很多设施及环境,都是以牺牲小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越来越多的app和智能手机的功能,对老年人来说很不友好,那么小的字体怎么能指责他们不愿意学习呢?
因此,《啥是佩奇》让我有些不舒服,要是儿子没有出现,老人的一腔准备就付诸东流了,我们自然也看不到鼓风机的佩奇。但真正该宣扬的,是老人即使没有儿子在身边,也能和放羊老人一边吃酒一边吹牛,顺便还能看美女直播。
真服了某些杠精。 啥叫歧视农村人?你以为中国人都跟你一二线城市小白领一样没事儿喝个咖啡刷个豆瓣吹个牛逼,一天到晚念叨些岁月静好的鸡汤?很多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可能还说得过去,精神条件是真不行,好多老年人一天到晚就守着那几个电视节目看啊看,我是亲眼见过的,不知道佩奇再正常不过了。 啥叫剥夺农村人的话语解释权?“佩奇”当然可能是其他东西,比如一个人的名字啊或者什么洗洁精的牌子啊,但是老汉想知道的就是孙子想要的那个“佩奇”而已啊。就好比你儿子想要个小汽车,然后你给人买了只王八,然后告诉儿子,这只小鳖的名字就叫“小汽车”,别不喜欢哈,否则就是侵犯你爸爸我的话语解释权。 电影院打电话、熊孩子咋咋呼呼的场景咋就脑残、不合理了?人家就不能包场吗?
好多“不合理”“三观不正”的地方并不是真的不合理、三观不正,仅仅是你自己脑残而已。
实在不知道这些人都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从哪里看出来的讽刺。农村长大的我看到的满眼是真实,亲切。
说什么“讽刺农村消费”
别人只是想宣传电影,你们真能找茬是吧?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腥臊恶臭的东西,是小时候你父母给了你什么刺激吗?让你用这样的恶意来揣测别人?
这部短片用较为真实的农村生活表达了老头对孙子的爱。
不想多说什么了,内个🐶玩意还占剧评第一,都是不抬杠不过年是吗?将来你可一点得给你爸抬杠去,比打番挣的多的多。
好多人在骂这个短片,理由无非是与心中的农村城市关系、亲情关系、农村现实不符。真的拜托,不是什么作品都需要达到理想化效果的,长期在各种村庄甚至各种不同民族农村调研的我,觉得作品视角非常真实。你别去啥农家乐、民宿,你去偏远一点的几乎见不着年轻人的农村走一遭就会信了。作品里面反映的不美好的地方,是需要观众反思乃至去改变的地方,而非导演非得费劲直接把圆满的东西呈现给你让你满足。还有,扯到农村人形象被表达、农村权利依附城市等问题,有人说这是对农村人形象刻板化的描述,为什么整个村里的人就那么无知不知道一个佩奇,那种淳朴、贫困、无知的劲儿就如同一惯在官方话语中描述的农民。我想说首先农村本来就是个差异很大的社会,农村东部的西部的差异本身很大,西部又分西南的西北的,西北的又分靠近城市、偏远农村农村的,农村又分各种生计不同导致经济状况很大变化的,这里的农村情况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不代表整个农村现状,不能以个别代替全部的中国农村;其次很明显这个农村里面的村民主要都是留守老人,他们的认知和生活状况也只代表那一部分群体,不能上升为全部农民群体。以及表现出来的农村人讨好行为等,为什么不是父亲要锄头儿子在城市里面找啊,也搞个喜剧之类的,哈哈,这个不关乎城市和农村的权力不对等,这关乎亲情和代际关系,或许你老了就懂了。有时候觉得大家的发言很多都在讨论社会结构和权力问题,甚至是表达叙事下的权力问题,觉得大家居然想的都这么深刻了,好开心啊,但是也希望大家在批判思维的时候不要偏激,不仅仅吸收观点,更重要的是看这个观点怎么来的,证据是否全面、充分,不可不假思索的吸收或者否定。
标准的我朝电影微缩:乍一看,还不赖,然后刻意煽情 好感-1莫名植入 好感-1细节错误且有误导隐患 好感-10结论:烂片🙄 最重要的:请不要在影厅内接打电话!请管好自己的孩子别乱跑乱叫!
在豆瓣上对这个短片评价的两极分化,取决于你是否愿意接受中国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没用过马桶的现实?取决于你是甘愿被资本主义洗脑为其摇旗呐喊并享受其带来的红利(物质刺激与精神虚荣)还是情愿装大尾巴狼努力说服自己是遗世而独立的?取决于你是愿意躲藏在封闭高尚的精神角落向上仰视还是暴露在低俗开放的人民广场向下俯视?
我怀疑所有说好的人的艺术审美水平
影片物料剪辑的预告片过时了,现在宣发要自己拍短片Σ( ° △ °|||)︴思路很独特,过年回家的背景迎合了春节档,吹风机造型的佩奇实体化,再加上主打的亲情牌,迅速实现了朋友圈刷屏。应该不会去看正片,但这部宣传片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每次看到“回家过年”、“春运”的苦难与感动叙事,我就想说两句话,第一,必须砸烂落后的户口制度,给每个人平等的迁徙自由和公民福利;第二,必须砸烂儒家思想对家和所谓落叶归根的眷恋,否则永无超脱之日。
乡愁是一只粉不溜的佩奇,孙子在这头,爷爷在那头~
城市对农村的杀人诛心啊这是
他有钢的琴,我有红的猪。跨越山海,勿忘回家。
太优秀了,“度”把握的超级好,宣发是哪家
他爹是猪,他娘是猪,他全家都是猪,一窝猪。
对我而言,完全没有增加一点想去看佩奇的想法…
叙事技巧和情感展现都很精彩。从广告角度来看,可以五星了。契合归乡的时间背景,将核心元素“佩奇”一再强调,一再延宕,慢慢地,成了悬念。最终,成了情感杀招。
一星扣在我想看爷爷用木头做的佩奇结果给我看了个铁的上。很气。他明明锯木头了!
对不起,恕我get不到大家的嗨点……
最高赞一星短评看得我心惊肉跳,一个很好看的五分钟小视频解读出这么多“深刻内涵”真是让人服气极了。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这么多年看到的最好看的广告,不论从脚本还是表演上,都有超出电影的既视感。也不是说大过年的咱放松点,但是凡事都上纲上线,都用批判甚至鞭尸一样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您老不累么。
佩奇这预告片的水平太高了,完美契合了过年和爷爷的亲情。可能是近几年,唯一真正意义刷屏的预告片,不再是电影宣传圈的自嗨。
今年(个人评选)最佳短片预定!单独作为短片拿出来可以秒杀绝大多数同行了!用心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感觉很像《心迷宫》,满满的生活细节一点没有那种隔应人的审丑,电影语言用的也不错没沦为嘴炮,油漆刷子没出来我就猜到了!假大空烂片看多了简直洗眼睛,特别是打了“想火就得低俗”一个打耳光。
2019年了,我们农村人的形象竟然还是这样的,笨拙地学习年轻人所谓的潮流文化,只为够呛地满足后代(看着主人公拿出土特产时儿子和儿媳的表情串戏到八点档国产家庭伦理剧),难道中国式父母的个人价值总是要经由子女来实现吗?
虽然作为广告只是在春节档兜售不可能存在的合家欢,但也不妨看作城乡“发展”意识形态下对劳动者创造力的重述/绑架(想到《钢的琴》)。更有趣的一点在于对春节档城镇电影院的如实呈现,对有“没素质”行为的个体的尊重、包容,又不放弃交流与改变的可能。(题外话:电影院安静与否本来就不是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
作为电影宣传物料的票房转化率其实不怎么样。小猪佩奇沦为品牌植入,为短片服务,而不是短片为小猪佩奇大电影服务。它更多地是在推广短片制作团队,展现导演张大鹏的叙事能力,对大电影的叙事起一个预见作用。但我认为它值得鼓励啊,它在发掘除了儿童固定受众以外的人群,比大多数电影宣发动了更多心思,做了本土化调整,把故事性和广告性结合得如此之好。哪怕剧情都在意料之中我还是愿意为它鼓掌。缺点谁看不出来啊,那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点评有点好笑,以中国移动+佩奇+回家过年为命题,拍一个小宣传片,你还想拍得多么好?共情全中国?从《啥是佩奇》的差评杠点我已经可以预见《流浪地球》的差评杠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