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伦伦最新单曲《紫禁秋》,不禁想起和哥哥在秋天的故宫里漫步的时刻[心]温柔的声线搭配动听的旋律,单曲循环播放一整天不过分吧!看了新歌《紫禁城》的花絮,伦伦录制时好投入 唱的真好听,看着花絮听着歌 喝着同款保温杯里的水 生活很是惬意。故宫伦的声音酥酥的,听着耳朵快醉了!不负相逢,地久天长[微风]温暖轻嗓,歌咏岁月,好好听,值得单曲循环
寓教于乐,仿佛看到了活着的故宫。特别喜欢里面的歌曲【牵星术】【上新了故宫】,邓伦温暖、富有感情的嗓音,每次听都特别震撼且感动。摄影、歌曲、嘉宾、讲解一切都是完美契合。通过这样的综艺,可以让全家老少都可以学到知识。孩子甚至做起了观看笔记,要求我为其打印好看的画面,不得不说,每一帧画面都特别美。希望这样的历史文化节目能够越来越好、越走越远、走出国门。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付筱菁
“好久不见,甚是想念,本喵我又回来啦!”伴随着“故宫猫”呆萌而傲娇的“嗓音”,《上新了·故宫》第三季正式拉开帷幕。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建成于1420年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600年间一座城,宏伟的建筑群见证了时光流转,也留下了历史印记。紫禁城的文脉生生不息,《上新了·故宫》也一直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探寻紫禁城生生不息的印记
紫禁城在变迁中发展,故宫在变化中新生。《上新了·故宫》播出到第三季,也在探寻“生生不息”的路上向前奔跑。“通过故宫专家团队与节目创作团队的创新合作模式,借助艺术界年轻人对故宫承载文化的敬畏与探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开播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在新一季节目中,传统文化与当下潮流的结合更为紧密,故宫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与蓬勃的发展生机更为鲜明,生动鲜活的电视语言将中华文化、故宫文化的与时俱进讲述得更加深入人心。
第一期节目通过主题任务的形式,用“定、守、护”三个关键词,引导嘉宾寻找“生生不息”在故宫中的印记。
比如“定”指的是定中轴,首次在节目中揭秘紫禁城建筑几何中心。提起紫禁城的中心,很多人认为是太和殿龙椅所在区域。而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赵鹏则在节目中告诉观众,“太和殿可以说是政权统治的一个中心,但是如果从测绘学的角度来说,整个紫禁城的几何中心不在这里”,而是在保和殿与中和殿之间的中轴线上。“按照相应比例尺,便能计算出几何中心点与中和殿丹陛石的距离为11.6米。”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学到了,下次游故宫也要去打卡几何中心点。
“守”和“护”亦是如此。通过探秘“时空胶囊”钦安殿、金水河,在展现木连理、石座等珍贵文物背后,体现时间延续、生命生生不息的主题。
走进钦安殿,从紫禁城肈建之初到今天成为博物院,历史的印记依旧清晰可见。明永乐时期雕刻细致精美的铜像、弘治年间造型绝美的五彩仙鹤架龙纹大鼓、清乾隆二十七年陈设于此的鳄鱼皮鼓“鼍鼓”……在这里,600年似乎浓缩成时光的胶囊,储藏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紫禁城的主人守住安宁,也为后人守住时间的底蕴。
节目中展示了一块宋徽宗御题玉皇圣号玉册单简。该玉册原有大约39块,现今仅存一块。追溯历史,这件“重量级”文物的出现早于紫禁城,论及“年龄”,它更是已超千岁。600年间钦安殿“守护”的珍贵文物历史之久远、价值之深厚,让网友不禁惊叹“大开眼界”。
“这一季努力透过镜头展现紫禁城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回百转,汩汩向前。”节目主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告诉记者,传承文化一直是使命,而创新表达一直是动力。“在电视语言下,展现故宫更多不知的细节故事和文化内涵,也是节目的初衷”。不少网友认为节目“兼顾大众性与学术性、知识性”“强化了故宫600年的时代痕迹,看得热血沸腾又热泪盈眶”。
回首故宫珍宝曲折辗转的回归之路
精彩远不止于此。在最新播出的第二期节目中,《上新了·故宫》将目光投向故宫传世文物的回归之路。作为中国文物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无数人的守护和捐赠下,馆内现藏文物已达186万余件。然而,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
回首历史,故宫有许多珍宝流落在外,幸而在无数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不少珍宝才踏上回归之路。为守卫国宝,这些爱国人士付出了不为外人道的辛劳,他们的事迹至今令人感佩。为表达感怀之情,景仁宫特设“景仁榜”,其名正是取自“景仰仁德”之意。镜头里的这张榜单上写满了故宫文物捐赠者的姓名。而每一个姓名,都诉说着一段令人心生感怀与敬意的故事。
保存于静怡轩中的《五牛图》背后,就有着令人辛酸的往事。这幅唐代韩潢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图,是现存最早的纸本中国古代绘画。画中的五头牛“怡然自得、昂首前瞻、端端正正、回首顾盼、严肃庄重,既独立又连贯,前呼后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乾隆十七年(1752年),《五牛图》被进献入宫,成为宫中藏品。1900年,因战火流出至国外。幸运的是,20世纪50年代《五牛图》出现在中国香港的拍卖市场。几经周折,这幅颠沛流离的传世画作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然而,初回故宫时,《五牛图》残破不堪。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聂卉介绍,“上面大大小小大概有500多个洞”。当镜头聚焦到《五牛图》的原始档案照片上时,弹幕中不断闪现“哭了,痛心啊,多少文物都流失了”“看到修复前的照片突然就哭了”等字样,文物回归背后的隐痛走入了每位观者的心。
不仅是文物的回归,文物的修复同样饱含国人的心血。《五牛图》的修复就是由当时著名的装裱师孙承枝老先生历时八个月苦心完成。在这份匠人技艺与爱国热忱下,《五牛图》才重新焕发艺术的光彩。用聂卉的话来说,“这可能是所有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的心、保护的心。”
6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置身紫禁城中,追寻叩问,印证历史的根源和来处,凝结在文物上的星光,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无怪乎有网友感慨:“震撼于古人智慧的伟大,佩服于故宫人执着的守护!他们都了不起,因为有他们,我们才可以看到那么多有意义的文物!”
注入高校学子文创比拼的勃勃生机
在第三季中,《上新了·故宫》秉持着用自己的方式展现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不断延展新时代故宫的影响力。节目总制片人刘兵在第三季正式开播前就透露,《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将以青年设计力量为突破,集结全国设计类高校学子、优秀青年设计师竞争上岗,共同为故宫文创上新助力。而这也道出了《上新了·故宫》第三季的另一特色: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设计学子,以团队对战赛形式设计文创作品,竞争“上新”名额,为故宫注入活力四射的青年力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助力故宫文化传承。
从已播出的两期节目看,每期节目限定一个创作主题,邀请来自两所高校的青年设计团队,根据实时接收的从故宫回传的元素照片,进行文创设计与比拼。首期节目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队与中央美术学院队以“帆布鞋”为载体展开“上新”创作;第二期里,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和江南大学的设计学子们围绕回传的陶伎乐女佣群、《五牛图》等故宫元素,设计“桌面潮玩摆件”。
不仅如此,参与比拼的两队还要直面对方团队的“挑剔”,双方就设计方案展开唇枪舌剑的交流。这种基于设计而产生的灵感冲撞,激活了节目中原本单一的设计环节,而对抗的形式也增加了节目的看点。“这一季加重了文创环节的比重,高校大学生PK的模式算是一大亮点”“有了设计上新的环节,并且采用了对抗竞争的形式,这是这季最大的创新”“文创部分的互动变得更有活力和可看性”……节目的创新收获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在呈现故宫自带的历史文化属性之外,《上新了·故宫》第三季也在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表达上花费心思,将故宫的文化美学元素运用到文创产品中,让中国美学更好地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
每期节目中,两支战队的“上新”都难分伯仲,堪称“神仙打架”。参与首期节目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队从太和殿全景、天一门旋花彩画纹样、海水江崖纹纹样的花纹样式中取材,设计出“青云跃系列帆布鞋”,仿若带人漫步故宫,体味徜徉其中的浪漫与来自历史深处的祝福。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则从故宫基石颜色汉白玉色调中获取灵感,将由自然演变而来的海浪纹、云纹、山崖纹、缠枝莲纹样纳入“云山履系列帆布鞋”的设计,完美契合故宫生生不息、绵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这些从传统文化与美学元素中汲取自信的文创新品中,紫禁城六百年绵绵不绝的生命力持续蔓溯延续。
既有历史揭秘,又有文化讲解;既有美学式呈现,又有商业化运用,《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在一个个感人故事与动人细节的串联中,透露出一种“文化追寻”的意味。
《上新了·故宫》总导演毛嘉曾表示:“我们想以故宫为坐标,让观众领略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找到民族的来处,并展示华夏文明如何与其他世界文明进行互通互建互融。”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的身影,用“脚”丈量紫禁城历久弥新的无限魅力,用心体悟中华文明源源不绝的文化气息。
北京的四季各有各的美,它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建筑形式能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开放的风格。在钢筋森林中时不时穿插着古时候的木质建筑,咋眼望去总会攫取大家的目光。而故宫是最吸人眼球的古式建筑,它的四季,美得令人沉醉,每每在公众号、微博看到故宫的影像,总是流连忘返舍不得放下手机。
2020年是故宫600年华诞,看了日历上去年年初的“全年计划”中写着“故地重游,去故宫看展”,最终也未能成行,留有遗憾。所以,立下的flag就是用来打破的,不过,我喜欢这种“未完待续”的感觉,因为意味着还有将来……
既然被疫情限制了出行的脚步,在家里看看《上新了·故宫》也是极好的选择。朋友吐槽老公不解风情、不懂生活,因为老公说只要一张网就能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不必用双脚去丈量、去抵达。以前这番言论可能确实是值得翻一翻白眼的,而如今VR技术的成熟,这美好的愿景也终将实现,感谢技术的发展,让人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而作为技术基础的视频影像确实带我们直观地接触到故宫,专业摄像师所寻取的特殊视角,让我们享受到不同的光影交错下的美,“故宫百年修缮”仍在进行,通过摄像师的镜头还看到许多未开放场所的画面,加上旁白配音,了解到建筑背后的渊源与文化……
建成于1420年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600年间一座城,宏伟的建筑见证了时光流转,也留下了历史印记。紫禁城的文脉生生不息,《上新了·故宫》也一直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紫禁城在变迁中发展,故宫在变化中新生。《上新了·故宫》播出到第三季,也在探寻“生生不息”的路上向前奔跑。我从2018年第一季追到了2020年第三季,感叹于它始终保持着历史文化传播和文创商业开发相结合的高水准制作。在新一季节目中,传统文化与当下潮流的结合更为紧密,故宫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与蓬勃的发展生机更为鲜明,生动鲜活的电视语言将中华文化、故宫文化的“与时俱进”讲述得更加深入人心。
这档节目最大的优点,不止是把故宫阐释地精准而生动,打通了一条紫禁城过去、眼下与未来的历史脉络,更在于它永远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和年轻人做朋友,秉持着对故宫和观众的双向尊重。第三季延续了经典的创作模式,特别召集全国多所高校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们,采取团队对战的方式,以故宫元素为依托设计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为故宫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也让年轻人加入到守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在历史内容上以宏观命题为主线,再微观切入到故宫的各个景观、物件、故事上,将这片庞大的宫殿拆解为不同的文化符号,邀请了娱乐圈演员还原历史真相,同时以故宫专家的深入解读,全景展现出紫禁城600年的文明瑰宝与“高光时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外,也提振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心。
既有历史揭秘,又有文化讲解;既有美学式呈现,又有商业化运用,《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在一个个感人故事与动人细节的串联中,透露出一种“文化追寻”的意味。
节目中,游故宫、看文物、学历史;节目外,品文创、学设计、议文化……《上新了•故宫》以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与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许多年轻群体,敲开文化传承之门,让优秀文化流淌到生活中去。
站在收官的节点回望本季开篇的“定·守·护”三个字,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上新了·故宫》正是这三字箴言的践行者。坚定的信念、守望的初心、牢护的使命,驱动着一群电视人300余次踏进故宫的大门,“器识为先,无问西东”。
从一砖一瓦、一楼一阁,再到一段历史、一个朝代……《上新了•故宫》在寻找紫禁城文化命脉间,也以青年力量敲开传承之门。
随着紫禁城生生不息的印记被逐一发现,依托故宫600年厚重历史文化为设计灵感的文创比赛,在两支由高校学子组成的设计队中拉开。是清华美院配色大胆、自信洋溢的“青云跃”博得众彩,还是中央美院淡雅自然、返璞归真的“云山履”更胜一筹?
10月24日,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华传文化联合出品、春田影视制作的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第三季正式播出。
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亦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系列活动。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上新了•故宫》第三季节目,立足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生动鲜活的视听语言讲述中华文化、故宫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时挖掘不断蓬勃生长的青年力量、时代力量,让故宫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走近年轻群体。
在故宫600年生辰之际,这一季的节目为观众“上新”了什么?
找寻文化命脉,打开紫禁城600年“高光时刻”
紫禁城,经几百年风雨变幻屹立不倒,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成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在回望故宫悠久历史外,《上新了•故宫》新一季节目也以更为宏观的视角讲述故宫故事,在寻找文化命脉的同时展现着故宫的“高光传奇”。
首期节目以“定、守、护”三个抽象的关键字为线索,以文创设计比赛为具体主线任务,让新品开发员们在故宫中寻找出“生生不息的印记”:从故宫里最大木质结构太和殿中心的龙椅出发,嘉宾们通过地图对折、实地勘测,找到了紫禁城的几何中心点,是位于保和殿和中和殿之间的中轴线,故宫的“定”就是从定中心、定中轴开始;故宫600多年来没有毁坏过的钦安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里面不同朝代的文物见证着紫禁城延续的时间脉络,守护着紫禁城的安宁,是故宫中“守”的代表;蛇形的金水河以其源源不绝的活水,固若金汤地守护着百年故宫,是“护”字的绝佳解释。
从一砖一瓦、一楼一阁,再到一个朝代、一段历史……新一季节目在内容上以宏观命题为主线,再微观切入到故宫的各个景观、物件、故事上,将这片连绵的宫宇拆解为不同的文化符号,同时以故宫专家的深入解读,全景展现出紫禁城600年的文明瑰宝与“高光时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外,也提振观众的文化自信心。
比如,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赵鹏,讲述了弘义阁、太和殿、体仁阁、太和门等建筑重建的故事,以及几代故宫人典守故宫的情怀,既展现了故宫600年来从明至清建筑风格的变化,体现着故宫、故宫文化所蕴含的包容性、延展性以及发展性,也以小见大展现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将节目的视角拉得更为广阔,兼有温暖的人文情怀:自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以来,为完整保护故宫及文物藏品,一代代的故宫人也在坎坷中探索、曲折中前进。
此外,本季《上新了•故宫》呈现出更为广阔的文化跨度,节目内容并不拘泥于故宫历经的明清两代,比如在介绍钦安殿里的文物时,更是追溯到故宫尚未建成的宋徽宗时期,剖析了宋朝的时代风貌与历史文化,以故宫百年对望华夏千年,体现了故宫文化传播中绵延不绝的厚重质感。
敲开传承之门,为文创注入青年力量
近来频频出圈的故宫也紧跟时代潮流,出品了一系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原创“爆款”产品。
一直以来,《上新了•故宫》将文化节目与文创产品巧妙融合,拓展着“文化+综艺”的表达方式与实践方法。新一季《上新了•故宫》的一大亮点,则在于邀请到20所高校学子参与节目的文创设计环节。
节目中,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率高校文创设计团队“竞争上岗”,文创全部由高校学生参与设计。
首期节目,由邓伦带领的清华美院团队与聂远带领的中央美院团队率先对战:在寻找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记过程中,先由两位队长挖掘设计素材、背后故事,再回传给设计团队进行灵感提炼,分工合作、发挥所长,最后两队以故宫风格的文创帆布鞋进行上新角逐。
颇为刺激的是提问环节,如时空队的“青云跃”被质疑红绿配色过于花哨,但参赛队友解释设计颜色取自于故宫的代表色,能够使人更好地联想到故宫场景;经典队汉白玉色调的“云山履”被质疑样式不够个性,参赛队友解释该设计提取了故宫的海浪纹、云纹等元素,代表着自然演变、生生不息的精神延续,同时样式百搭,能够被各个年龄段的人穿出去。这样的设置,既是给参赛团队提供了一个答辩展示作品的机会,也让年轻设计团队的不同理念相互碰撞,激发出更多新锐设计灵感。
年轻高校设计团队的参与,不仅让故宫文创有了新生设计力量,也将故宫文化浸润到年轻群体中去,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走进故宫、关注传统文化,鼓励更多青年投身到传统文化的相关行业中来。
节目中,游故宫、看文物、学历史;节目外,品文创、学设计、议文化……《上新了•故宫》以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与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许多年轻群体,比如成为公务员考试题、走进中小学生课堂教材等,发挥文艺节目“培根铸魂”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影响。
敲开文化传承之门,让优秀文化流淌到生活中去,《上新了•故宫》新一季通过青年的融入,放大传承力量,让600岁的故宫与年轻一代在传承中对话、在对话中传承。
转自:广电时评
作者:西亚
纪录片的形式和意味更浓,从第一季的趣味、秘闻等主导的叙事策略,转变为以讲述背后的文化,传递价值观为内容向导,有层层深入和递进的感觉,每一季的主题定位都有所不同,突破了季播节目无法更上一层楼的窠臼。镜头更加丰富,视觉上更加舒服,流畅。 在文创设计上,将自由形式或者说硬广的形式升级为命题文创,加设PK赛环节,改变第二季固定文创团队,展现了不同高校设计学生的风采,提供了平台,反向的其实也是对故宫文化在另一个层面上的传播,通过激发大家对故宫的兴趣、热爱,无形当中也是在积淀我们年轻一辈对于故宫的记忆,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 E01 寻找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的印记 E02 与故宫二次结缘的神奇动物 E03 寻找能够穿越古今的乐天派 E04 寻找故宫里的镜像传奇 E05 探寻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历史印记
E07 寻找传说中的紫禁城特饮
E08 寻找故宫里的当代鲁班
E09 寻找紫禁城里的牡丹亭
E10 寻找紫禁城最神奇的色彩
好想去故宫的未开放区域转转啊
综艺是好综艺,能学到好多冷知识。但是!满屏的弹幕中,邓伦的脑残粉疯狂跪舔的姿态真是让人作呕了,甚至让人也开始对邓伦喜欢不起来,从头到尾无脑疯狂的爆吹跪舔,让我怀疑在他们的心里是不是邓伦的屎都是香的,好想让邓伦拉上成吨的屎,给那满屏跪舔的脑残粉一人喂上一口,看他们还会不会继续跪舔。最后话说回来,这一季广告多了点,知识和历史故事少了点,商业化重了点,相比前两季趣味性也就弱了点,所以少一星
兼顾大众性与学术性、知识性。节目的精粹就是未开放区域和文物的高清图像资料,堪称故宫版《时间的风景》。我愿称《上新了·故宫》系列为中国电视艺术史上最好的文化类综艺。
果然好东西都是我们看不到的
非常好的一档文化类综艺,从第一季看到第三季了,很喜欢。常驻邓伦表现不错,加分。
震撼于古人智慧的伟大,佩服于故宫人执着的守护!他们都了不起,因为有他们,我们才可以看到那么多有意义的文物!
我觉得比上一季好看点,设计环节,我不喜欢,只看故宫内的环节。
太喜欢这个节目了,震撼于古人智慧的伟大,佩服于故宫人执着的守护!他们都了不起,因为有他们,我们才可以看到那么多有意义的文物!节目组后期也很强大,绝对不止五毛,哈哈哈!嘉宾也很不错,尤其邓伦,和故宫结缘3年,熟悉度,默契度都很好,进退有度,而且适时的调节气氛,让人看的很舒服,很自然。
看着嘉宾能接触到那么多我们接触不到的地方,真的是越看越柠檬,但是能通过屏幕看到那么多未开放未展出也很幸运了。各种介绍啊故事延伸啊围绕康乾比较多,还是以科普为主,介绍的比较浅层。希望能多一些关于明代和晚清时期延伸,哪怕一期只深挖一个宫殿甚至一个厢房。这样期望一个综艺,或许也是我太贪心了。
很烦这个节目的形式:弄个假模假式的猫,明星装模作样地在那演剧情,指导学生煞有介事地做产品,最后发现是个广告片。把镜头对准工作人员,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讲,我给五星谢谢。
去故宫玩我能看到恢宏,但是难看到细致的一面,我也不懂怎么看。这个综艺把故宫的恢宏和细致展示的非常好。揭示了很多未开放区域,我现在理解为何一些地方不开放,一些文物不展出,看来只要够细致工作永远都做不完。遗憾的是与文物之外的环节对我来说都相当无趣。
第一集不错,打破了第二季僵化的模式,弱化了嘉宾们傻傻楞楞的提问痕迹,剪掉了嘉宾们对历史文化常识不足的段落,同时强化了故宫600年的时代痕迹,看得挺热血的,眼眶甚至微湿,希望能坚持下去,最后,真是嫉妒明星们可以进入未开放区域的特权啊…… p.s. 推荐“丹辰永固”大展,明清民国三段里近代那段很有感,爱故宫,爱历史,请永远记得,咱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传播中华文化,制作精良,很用心的节目
故宫文化一如既往的令人痴迷~第三季加入了高校战队模式,文创质量吊打第二季,直接四星起步!发现好多综艺陆续引入高校学生诶,一是和节目题材契合,二是体现了社会责任,为象牙塔中的优秀学子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鼓励年轻人多元发展~同时也激励着更更年轻的一代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上新了故宫3》这档节目太棒了,这期节目大家在故宫伦邓伦等人的引领下,我们以‘定守护’三个字为线索,走进故宫,倾听故宫专家们以一种风趣幽默浅显易懂的方式,详实的解析了故宫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真是太令人震撼太涨知识了!
文创没有以前的优秀了~
这季邓伦全勤好评!今年错过了紫禁城600周年大展好心塞……
没看完,看的也是跳着看,挺好的节目。
截至目前一季不如一季,第二季给过多嘉宾特写已经离谱,第三季保留了前者问题,还在选题上围着故宫新展、新政策、新产品打转。还能说什么,接着追不过是为了看未开放区域而妥协。
刚从故宫看完丹宸永固的600年展回来,第三季就开播了,而且第一集恰好说的就是故宫600年的「定、守、护」主题。定,中轴线的确定。守,供奉着水神玄天上帝的钦安殿对故宫600年的相守。护,金水河和景山形成的「蛇」与「龟」意味玄武 拱卫紫禁城。第一集就满足了我在游故宫的时候对钦安殿的超级好奇心。钦安殿是故宫的时间胶囊,储存了600年的时间信息。因为它从落成至今的600年里,从来没有被损坏过,它的历史印记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紫禁城的时间在延续。这一季还是依然会跳过文创新品环节 专门看故宫部分。依旧是收获了很多知识干货。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在建筑形制上是对应的。乾隆皇帝最喜欢的茶叫三清茶,是用松子、梅花和佛手泡的茶。故宫的四个角楼均是榫卯设计、而且看似相同实际内部设计却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