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最后肯豆在洗手间里看了一下遗嘱整理思绪后,出门私下跟雨果说,在媒体上黑我爸。
同样,第一季第一集,洛根和肯豆说还是我继续干你靠边之后,受到打击的肯豆也是在这个大房子的洗手间里,发泄了一通,出来后去棒球场,然后私下打电话跟媒体爆料自己家族。
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可能会用第一季的那个洗手间。这样能更鲜明地对比出肯豆彼时和此时的不同身份和心境。
再说一点,这一集里的前后呼应,或者叫铺垫,我觉得设计得也很巧。
本集开头:肯豆进到房子的一楼大厅时雨果正在给他女儿打电话。
本集中段:雨果向肯豆自曝提前抛股票,让肯豆抓了把柄。
本集最后:肯豆找到雨果,跟他说让媒体黑我爸这事必须你自己偷摸办(我有你的把柄)
富豪为什么收藏艺术品?避税还是彰显品味?
在继承之战第四季第四集中 以默多克为原型的保守党传媒巨擎Logan Roy留下的遗嘱除了声明公司继承权之外还特意嘱咐了他收藏的一系列印象派作品包括保罗高更的画该何去何从
小女儿Shiv和高管们说为啥不把高更的画烧了还能吃保险时CFO Karl回答:That’d be the dream, financially speaking.
从第一季开始Jesse Armstrong就一直用艺术作为隐喻来塑造角色 最直白的表现为第一季的海报中背景里出现了Peter Rubens的The Tiger Hunt暗示四个孩子间的权力斗争 还有第二季海报里的Dante And Virgil(1850) 暗示孩子们各怀鬼胎策划对父亲的夺权
剧中Logan Roy的曼哈顿Townhouse里挂满了荷兰黄金时代的风景画和印象派的作品(有杜米埃、高更、雷诺阿等等) 在第一季Kendall背刺老爹的戏里 Logan的客厅挂着荷兰巴洛克画家Peter Lely的肖像画《路易斯•德·克鲁瓦勒》(图4)她曾是法国路易十四的间谍 后来成为英国查理二世国王的宠妃 她在Logan的客厅墙上见证了这场灾难性的家庭晚宴
相比同为媒体界巨头的竞争对手Pierce家族的加州豪宅里挂着Ronnie Landield, Logan Roy的藏品要传统的多 Nan Pierce更偏爱当代艺术 由此也能从中窥探出两个家族在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反差
前三季实在太伟大了,简直是莎翁李尔王、中国的清宫外史,那种经典感!第一集有点弱,皮尔斯家族那么牛气的第二季第三季,这一集居然叫卖博弈的桥段那么low,听到100亿大吃一惊居然,太low了吧。一直喜欢皮尔斯家族,一比,两家人一聚餐,就看得出暴发户人家和百年老钱人家,没法比。虽然洛根家族已经很低调不穿大牌logo了。但皮尔斯家族穿的是祖上的翻毛了的老羊毛衫!谈论的话题都是艺术和历史!根本两家人家鸡同鸭讲。真的是豪族们的鄙视链。第二集,煤气灯下这一提法太到位,显示编剧之强悍。洛根对四子女的感慨,再次证明,伟大的作品,就是能写出人类的困顿,每个人都感觉不被他人理解的困顿,无一幸免,没有善恶高下的俗陋的道德评判。第三集,昏过去!编导演大神!摄影和群体表演,用纪录片况味来展现,出神入化,也只有四季至此的这一卓绝团队才可堪!
某营销号真是张嘴就来,好好查查黑色幽默起源哪国把。
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产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黑色幽默”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学和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产生,绝不能归因于部分作家的臆造或创造。20世纪中叶,美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黑色幽默产生、发展和兴盛的根源。
不知道某些英剧粉哪来的优越感,这酸的哦,英剧真这么牛怎么拍不出来这剧呢,英剧小家子气永远拍不出来美剧的深度和厚度,就像神探夏洛克和真探的区别,英剧确实短小精悍看的很爽,但是没有美剧的厚度铺垫和哲思,像风骚律师绝命毒师守望尘世真探火线已经是严肃文学,火线都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英剧八辈子拍不出来,美剧甚至专门一集打蚊子,与主线脱离一集塑造支线丰满主线更是常事,各种挖掘人性,第三季才是高潮,这在短小快餐的英剧是不能忍的,英剧只有小聪明,美剧是长篇名著,需要耐心,像绝命毒师风骚律师看到最后真的绝,比看一集一个故事所谓短小精悍的英剧有深度太多太多,长篇才更考验编剧水准,需要照顾几百条线索,短小的英剧总共几条故事线当然容易,短小也没有艺术的发挥
相信看完e3的观众恐怕很难不动容。
这一集感觉像是新篇章之前的暴风雨,又像是走入了一场奇怪的幻境。
它复杂在于每一颗经历这场事件的人心,在于人们对于死亡和现实的终极拉扯。
最让我感到难过的是三兄妹失去父亲后的手足无措,那种慌乱与其说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掺杂着认识到羽翼保护已经不在的恐慌和焦灼,他们接下来的路会有多难走,从公司高层们一句句“kids”中就可以见端倪。
或许父亲在世时是要风得风的世袭二代,可是失去国王的庇护他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得到认可?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父母的爱好和职业会影响到子女的选择,大到二代们世袭企业,小到摊贩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可以帮佣分担。教师,医生,艺术从业者,为人父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子女提供了职业选择的参考,所谓耳濡目染,有人能成材,有人却只能模仿成材。
对于Logan创建的商业帝国,是多少天时地利人和的加减乘除。是ATN成就了Logan,也是Logan成就了ATN。
从前一集Logan在员工面前的狼性喊话就能看出来,能在八十岁还能有这样气场的人不是单方面靠阅历或是天资就能达到的。而兄妹三人从第一季到现在,更像是父亲的影子,只能模仿他的咄咄逼人,他的生意决策,他的生活方式,而非一个真正的天赋型商业巨人。
可偏偏Logan有意培养自己的儿女,他心里自然有自己的标准,如果无法达到自然会被鄙视。这成为了父母和子女间最痛苦的博弈:父母希望子女言听计从,这样才能成长为我期待看到的样子;子女希望为人父母能够体恤和陪伴,但是永远得不到尊重。大家相互猜忌利用,又希望十全十美,这样混乱不堪的关系只有在失去一方时才能理一理头绪。
e3让我最难过的是Kendall,Shiv,Roman相拥而泣互相取暖地抱在一起,感觉好像三只失去父母的小动物,他们那么柔软易碎。
但再经历一遍这样的人生,他们会互相珍惜吗?我相信依然是这样的结局,因为Logan和兄妹三人的母亲都是极端自私的人,正如Logan在寿宴出逃跟保镖说出的话,在他心中人跟工蜂可能没有区别,只是这个社会和资本的构成部分,而怎样去共情这些个体,他做不到。
他做不到,他的孩子们同样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同样嘲笑父亲的伴侣,霸凌自己的伴侣,婚姻和任何亲密关系在他们这里总是搞得很糟糕。因为一段良性的关系本身就是自我修正和不断包容的过程,然而四季下来好像除了Tom和Greg大家也没有多大变化,直到父亲去世Shiv还是不忘毒舌挖苦Tom,那句爆冷的sorry我希望是真心的。(相对Roy家族,Pierce家族的各司其职虽然平淡但是更稳妥,每个人都听命于Nan,不会贪得无厌想着抢班夺权,这样在豺狼虎豹的生意场上才立得住。)
葬礼阴霾笼罩下的婚礼让我对Connor有了一丝好感,之前编剧对他黑色幽默的讽刺现在终于化解了一些.
他跟Willa在傻瓜人设的外衣下,终于有了坦诚的一面。让我感动的是原以为他们的婚姻又是一场俗气交易,可是Connor母亲的经历和Willa安慰Connor时真挚的告白是贴近现实的,他们变得有血有肉。
Connor是真心希望有Willa在身边相伴终生,这份目标让他在宾客寥寥的情况下坚持完成婚礼。如果不是在继承的背景下,我甚至觉得婚前落跑,最终终成眷属这样的剧本可以是一部甜心爱情电影了。希望Connor能在远离家族桎梏的路上明白什么是爱。
家族核心之外e3有很多让我非常感动和惊讶的设定,编剧能如此直指人心。Tom在飞机上给Greg通话挖苦时,眼里含着泪,他一直穷尽一切热忱地想要跟岳父破冰,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对方却已不再。
Kerry诡异的一笑也是点睛之笔,我想她情绪之中一定会有一点可怜失去靠山何去何从的自己。
保镖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但是让人唏嘘,这是人性中最真实的反应,昨天还跟你谈天说地的人,突然就这样消失在生命中。那种不知所措和巨大的空洞感觉会整个把人吞噬掉。但是相信会好的,没有利益纠缠的失去,总是会恢复成心底深处值得珍藏的记忆。
父母跟子女间的血缘纽带不会因为人生经历的悲欢离合就消失殆尽,Kendall那句"great father"和黑夜星星点点下的注视,不知道Logan在天有灵会不会收到,又会不会回敬一句"good kid"。
我想Logan此刻如果在星空俯瞰这一切,或许会会心一笑,感叹“这一生,真有趣”吧。
他们的笔杆永远只听从角色内心的声音、永远只忠于故事本身。
《继承之战》的创作历程和背景颇为曲折。尽管起点低调,但最终成为备受瞩目的“爆款”美剧。故事虽然发生在美国,但主创团队多是来自英国、有着深厚莎剧底蕴的剧作家和编剧。而剧集本身则蕴含着以「黑色幽默」和「社死尴尬喜剧」为特色的英式幽默风格。
时间得退回到2009年。
编剧Jesse Armstrong创作了一部名为《默多克家族》的电影剧本,讲述了媒体巨头默多克在自己78岁生日那天试图让他和娇妻邓文迪生的两个年幼孩子(Chloe, Grace)在新闻集团中获得投票权的故事。这个剧本在好莱坞的制片圈被疯狂传阅,但因为虚构得太真实没有制片公司敢接拍。
专栏作家Frank Rich是该剧本的粉丝之一。几年后,他和Jesse在美剧《副总统》的拍摄片场相遇,并向HBO建议让Jesse参与一个叫《帝国主义者》的项目,但该项目最终没有成行。Jesse继续扩大对媒体大亨的研究范围,创作出电视剧本《直系亲属》,试播集剧本讲述四个兄弟姐妹在父亲的媒体公司中争夺平等的董事会投票权。该剧本引起了HBO剧集主管、以及导演Adam McKay的注意。改名为《继承之战》后,Jesse和Adam开始筹拍试播集。
试播集的主演们去导演监制Adam McKay家做剧本围读会。那天恰好是2016年11月8日,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的当晚。
临近深夜,当所有人都丧气地得知特朗普成为第45任美国总统时,深谙讽刺喜剧的Adam McKay幽了一默,“各位,好消息是,《继承之战》终于有它存在的理由了。”
《继承之战》第一季于2018年6月开播。作为夏季档剧,HBO都没有在它上面花什么广告费。相比其他HBO剧,比如买了大幅广告牌的《巴瑞》,在日落大道上有巨幅竖排广告的《不安感》,HBO仿佛对《继承之战》没什么信心。当时我在洛杉矶,唯一一次看到《继承之战》广告,是我家边上西木大道公交车站灯箱小广告,仅此而已。这样的“轻慢”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以默多克等媒体大亨为原型打造的故事。【除默多克以外,Jesse和他的编剧团队还参考了Hearst家族、Redstone家族、Comcast创始人、Breitbart创始人等。】
虽是在HBO播出,故事也发生在美国,但《继承之战》的主创Jesse Armstrong是英国人。包括本剧后来加入的大部分编剧中,一半以上是有莎剧功底的英国编剧及剧作家。
所以,我们以为自己看的不过又是一部讲美国大佬的美剧,但《继承之战》的内核底色却是:以黑色幽默、社死尴尬喜剧(cringe comedy)著称的英式喜剧。
在英美两国生活过以后,我意识到英美对幽默观念和尺度差别很大。例如,我的英国室友常说的c-word,放到我的一些严肃紧绷的美国同学那里,是要被拉去批斗的。
英国喜剧大师斯蒂芬 · 弗雷(aka. “油炸叔”)对英美两国的幽默风格做了精辟总结:传统意义上,美式幽默源于乐观和希望,而英式幽默则更注重放大失败和绝望。美式喜剧拒绝用负面的眼光看待自己,而英式喜剧则通常以主角失败告终。【原视频链接】
通常来说,杰瑞 · 宋飞的《宋飞正传》是美式喜剧的经典代表。他通过对生活的犀利观察和拆解,以自己的智慧征服观众。然而,在传统的英式喜剧中,越是自以为聪明的人,最后(社)死得越惨。
例如,在英剧《IT狂人》第二季第一集《同事聚会》中,男主去了残疾人厕所,导致他最后不得不装残而告终。
同样是讲科技宅男的HBO美剧《硅谷》,虽然也有很多尴尬的情节,但主角们的命运比完全没有晋升希望的《IT狂人》的主角要积极和乐观得多。
美国传统电视网(NBC、CBS、ABC、FOX、CW)尤其注重收视率,老板们担心如果主角不讨喜或三观不正,观众会心生厌恶而弃剧。因此,传统美剧会遵循传统的人物塑造的配方,确保主角的形象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当然,也有打破传统配方的美剧,如《公园与休憩》、《发展受阻》等。虽然在美国本土有一定受众,但放眼全美,它们仍然属于小众之作。
与此相比,《我是艾伦·帕特奇》、《窥视秀》、《黑爵士》这样以社死、尴尬著称的英剧在英国之外的热度并不高,而在英国本土却享有极高的收视率和业界赞誉。【如果对社死/尴尬喜剧感兴趣,可以移步到这个豆列】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讨论的英式幽默和美式幽默是概括总结。在各自的阵营中总能找到反例。例如,以“丧”著名的美国单口喜剧家路易C.K.,以“损”出名的英国单口喜剧家吉米 · 卡尔等。
Jesse Armstrong曾师从Armando Iannucci的《幕后危机》剧组。【《幕后危机》后来被HBO改编成了美版的《副总统》(Veep)】
习惯定机位拍摄、柔和叙事的观众初看《幕后危机》,会觉得仿佛在看某个质量很差的盗录影碟。而这就是《幕后危机》特色,也就是伪纪录片的沉浸式拍摄手法(俗称:多动症镜头)。
此外,《幕后危机》打碎了我们以为人人讲BBC英语、文质彬彬的绅士英国的幻想。
剧中有一个fxxx不离口的人。那个人就是操着一口浓重苏格兰乡音、在首相身边做公关顾问(Spin Doctor)的Malcolm Tucker。
Malcolm逮着个人就骂,不论男女肥瘦美丑。人这个物种,在Malcolm嘴里被一视同仁、公正公平、无差别地虐骂。这剧放在别处,可能会被扣帽子、被砍,编剧甚至可能被公开抵制。【看这剧的额外奖励是,你会发现fxxx居然可以有那么多花式变种用法,为今后用外语骂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些厉害的英国编剧敢于扯下自己国人伪善外衣,让世界看到一个个经艺术加工处理后仍旧高保真的故事和人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众情人款的美剧像是吃多了腻味的垃圾快餐,而短小精悍的英剧则是先苦后甜的绿色食品。
在美国学习编剧时,我有这样一个发现:高度工业化的美剧编剧会通过一系列高密度的场景非常严谨地交代人物的背景信息,不给观众太多遐想猜测的空间。
一般看完美剧的第一集,你会知道主角姓甚名谁、ta的心理状态、ta的发小闺蜜、ta的习性癖好、ta的人生梦想,以及被安排的剧情任务。
最典型的例子是编剧Vince Gilligan的《绝命毒师》的试播集。Gilligan用了不到15分钟的时间让我们知道老白的基本情况:
妻子有孕在身、儿子患有轻微脑瘫、虽然曾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但如今落魄到在公立高中教化学、因为经济拮据又不得不打两份工、在家在学校在洗车店没一点地位,同时又查出晚期肺癌,即便动手术,最多苟活两三年。老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underdog(最接近的翻译可能是“弱者”,而非直译的“落水狗”)。
这些开场的人物设计让观众对主角产生怜悯同情,即便他之后会做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我们也会有意无意从理智和情感两方面为他“开脱”。
而英国编剧(尤其是喜剧编剧)则更为随性。他们甚至不介意观众可能对主要人物产生的负面第一印象而弃剧。
Ricky Gervais的《临时演员》第一集上来,就是几个临时演员在片场等开工的场景。我们不知道男主为什么想当片酬为零、存在感为零的临时演员,我们也不知道他和傻憨憨的女主认识了多久,男主的经纪人那么逊,我们不知道男主为什么还不把他开掉。
回到《继承之战》,Jesse Armstrong沿用了他在《幕后危机》、《窥视秀》的创作习惯——不明确交代角色背景,而是通过角色对话、细节等方式来暗示角色的历史。
比如第一季第七集中,Logan让孩子们到大儿子Connor家做家庭治疗,那集最后给Logan满是疤痕的后背来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特写,这个镜头暗示了Logan童年时受到了叔叔的虐待,也可能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Logan。打骂是他唯一了解的“爱的语言”。
你会发现,《继承之战》虽然从不明示角色的背景信息,却让我们更想了解罗伊家族成员的黑历史。
比如,Logan的第三任妻子Marcia:
第一季第三集中,Shiv让前男友Nate调查Marcia。我们借此窥视了Marcia些许背景信息:她31岁时首次现身巴黎,担任出版助理,第一任丈夫是黎巴嫩商人,他们在巴黎过着奢华的生活,办过很多高端派对,结识了艺术家、作家、政治家、军火商、石油商等人。但Marcia空降巴黎前的身份和行为仍然一片空白,而她对Willa的态度似乎也说明了什么。Marcia后来又对Shiv说,“如果你对我的过去感兴趣,可以直接来找我。” 这话暗示了Marcia的人脉很深广,但同时威胁满满。
此外,看《继承之战》永远永远不准跳过的片头,也是窥探罗伊家族过去的一个窗口:
看过诸如《幕后危机》等以辛辣著称的讽刺英剧后,你会发现《继承之战》这部HBO美剧里有英式喜剧惯用的传统配方:
✅ 晃动的伸缩镜头 ✅ 谜一样的人物历史 ✅ 社死不偿命 (L to the OG) ✅ Fxxx不离口 (Logan) ✅ 三观不正 (Roman, and etc.)
对看惯正剧、爽剧、传统美剧,或是被营销号贴上「老钱风」带节奏的观众来说,很容易也很自然地投射我们自己的想法,并对剧中人的行为产生某种社会责任的期待。尤其是Shiv这个角色,因为她是罗伊家族里唯一的合法女继承人,所以观众会希望她能打败父权(patriarchy)、杀死亲哥、歼灭老人团、做一个新时代需要的大女主。
但是英国编剧如Jesse Armstrong, Armando Ianucci,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大众主流的喜好来讨好迎合任何人。和他们笔挺的腰杆一样,他们的笔杆永远只听从角色内心的声音、永远只忠于故事本身。
梦回2018,《继承之战》开播的第一季,因为不但没有一个“讨喜”(rootable)角色同时还似乎是全员恶人的配置(Roman在全剧第一集竟然胆敢拿工人阶层的无辜小孩寻开心),导致这剧的热度极低。和被标为“烧脑剧”的Showtime美剧《亿万》相比,追《继承之战》的人门可罗雀。
从清冷的第一季到如今爆火的第四季,Jesse Armstrong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剧出圈就打算迎合大众的审美和口味。甚至在《继承之战》第二季、第三季横扫艾美奖、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在万众期待之下回归第四季之时,Jesse平静地说:“这会是《继承之战》的最终季。”
在所有人都忘了第一季第一集开头就铺垫Logan有病在身,我们依然固执地觉得Logan会像现实中的默多克一样,再干一百年。Jesse却在第四季第三集给了所有人一个当头棒喝,“无情”地杀死了一代枭雄Logan Roy。
在一个创作者甘为资本折腰、只为迎合主流价值观念、只为刷新收视率收割粉丝量、只要给钱就拍到天荒地老的流媒体时代,有这样一个依旧清醒的艺术家,服务于他笔下的角色、故事本身、还原一个没有滤镜的真实资本世界。作为观众的我们,还能有什么其他要求呢?
我只想说: 且看且珍惜。 And MAD RESPECT to Jesse Armstrong (and HBO).
第四季回归前夕,原型92岁传媒大亨默多克刚宣布第五次结婚,现实总是比戏剧更精彩。
第一集最后的对手戏太精彩
人物塑造登峰造极。看到第四季越来越喜欢老头子,冷酷,直接,是个思路清晰的决策机器;三个熊孩子经历了前三季的折磨终于有胆量跟爹正面对抗,大手一挥go shoping买公司;greg市井,小聪明,自私,又傻又坏是个典型的小人,预感他后面会是个大坑货;tom让人心疼,在一段不平等的婚姻里面当着双面人,在logan和shiv两个不在乎他的人之间求生存找机会。人生是在泥潭里面抢刀子,期待第四季!
看完第三集 还在震撼中。。。很难接受
Shiv和Tom躺在床上,相距咫尺,又隔绝千里。如果说整个故事都在讲金钱对人的异化以及人在物欲和自我之间的挣扎,那么这个瞬间就是一种从异化中脱出的瞬间,一种回到“孩童化”的瞬间。你很难分辨这种悲伤又虚无的情愫和白天征战商界时的进攻性,到底哪个更接近真实的他们,或者都是真实的,矛盾和困境本身永恒存在,不因财富而消弭。对困境而言,财富消解一些,再建构另一些。这故事的美妙在于一种煎熬和炙烤,它不只注视富人生活的奇观,还在于考验这异化的尺度以及人性本身的韧性。
“这是属于HBO留给观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真希望像你一样念过哈佛商学院,阿泰,跟你这种知识巨擘讲话让人好紧张。”哈哈哈哈哈,台词中火力全开的吐槽、随处可见的fuck、刀光剑影的博弈乃至偶尔露真容的瞬间,依然是如此让人沉醉,大呼过瘾。最终季,就让我们再次跟随家族成员,在风雨飘摇的商业帝国中,杀他个蛋打鸡飞,有去无回!
来啦 第一集最后一幕拍出来婚姻故事的感觉啊 卡司都太棒了
R.I.P. Logan Roy. 时隔一年半,那熟悉的宫廷式高贵病娇感又扑面而来。家庭纠葛被无限放大成亿万商战,孩子们为了激怒老爸而跟老爸陷入拍卖竞标,家族相争,外人得利,Shiv意气风发推开门出价的特写令人百感交集。Tom和Shiv挽手悼亡婚姻标志着正式开撕。Logan是孤独的。
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Kendall才是那个更有共鸣的主角,Logan更像那个邪恶的父权反派。但这一季第一集的结尾我却感觉第一次能真切共情这个角色。比起剧里那个直白的“法西斯”政客,Logan本人才像trump的更深层的象征:作为老牌的资本家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取得了成功和财富,但面对现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却感慨人心不古,于是他怀念起自己年轻时那个也许从来不存在的America,想要让它great again。但那个曾经的美国早已回不去了,没有人知道它曾经为什么伟大,还有人质疑它为谁而伟大——就好像民权运动让黑人分享了美国社会使得美国只对白人曾经伟大过一样,剧中反抗的新世代也已让曾经最代表美国的精神的人变成了这个国家最想要剔除的一部分,而这个人也只有面对电视,陷入《老无所依》式的焦虑中:终究是人心不古
找不到任何语言来形容看第三集的观感…见证历史的一集,现在整个人还在余震当中
这辈子能写一部同水平的剧本,就可以死去了。
第一集最后一幕,当镜头里只有Tom悲伤的眼神的时候,他真的好达西好古典,好像跟Shiv不在一个时空里。
第三集已经封神。伟大的怪物在空中鲸落,孩子们才发现自己甚至扛不住父亲生命最后荡起的涟漪。
我只能说succession一通电话就已经把什么血色婚礼/炸半张脸/反杀主角之类的桥段秒得渣都不剩了
不太喜欢 太drama 种瓜得瓜
前三季实在太伟大了,简直是莎翁李尔王、中国的清宫外史,那种经典感!第一集有点弱,皮尔斯家族那么牛气的第二季第三季,这一集居然叫卖博弈的桥段那么low,听到100亿大吃一惊居然,太low了吧。一直喜欢皮尔斯家族,一比,两家人一聚餐,就看得出暴发户人家和百年老钱人家,没法比。虽然洛根家族已经很低调不穿大牌logo了。但皮尔斯家族穿的是祖上的翻毛了的老羊毛衫!谈论的话题都是艺术和历史!根本两家人家鸡同鸭讲。真的是豪族们的鄙视链。第二集,煤气灯下这一提法太到位,显示编剧之强悍。洛根对四子女的感慨,再次证明,伟大的作品,就是能写出人类的困顿,每个人都感觉不被他人理解的困顿,无一幸免,没有善恶高下的俗陋的道德评判。
ep3——物质世界的不可控与编剧构思的可控达成一种浑然天成的共生
很明显会是电视剧史上前十的剧
用比较欠儿的方式说就是,这剧不重点听/看它的英文台词等于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