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奥黛丽·赫本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仅次于凯瑟琳·赫本和贝蒂·戴维斯,从1953年成名封后的《罗马假日》开始,她一生塑造过许多或美丽纯真,或聪明灵气,或时尚优雅的女性角色,深入人心。
1961年,《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再次邀请奥黛丽·赫本出演《双姝怨》,这部电影是她唯一一部同志题材作品,在嬉皮士运动还未兴起的1960s初具有先锋意义。
《双姝怨》的剧情可以概括为:某女子寄宿学校的两个校长凯伦和玛萨被学生玛丽恶意中伤为同性恋,家长带着孩子们纷纷退学,经过一系列维护名誉的抗争,结果玛萨发现自己真的喜欢凯伦,表白后负罪自杀的故事。
小女孩玛丽简直就是个小恶魔,她在垃圾桶旁捡了一束花,转头送给莉莉阿姨说自己在路边采的,被凯伦戳穿批评后假装晕厥,卡丁医生来了她也拒绝醒来。为了逃避上学,在奶奶送她回学校的途中,玛丽把两个校长的“不正常关系”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她还抓住了同学偷窃的把柄,并威逼后者替她圆谎,即使最后真相大白,她仍一口咬定是别人的错。这种刁蛮咋呼,强词夺理,撒谎成性的戏精小孩有好几副面孔,让人看着好笑又可恨,恨不得打她一顿。
跟《狩猎》一样,《双姝怨》展现了孩子的恶是如何发酵成大人们的舆论暴力,玛丽奶奶听了孙女的话当了真,来找莉莉阿姨打探情况,没想到后者刚被玛萨辞退,满肚子怨气无处发泄,便絮叨抱怨玛萨的古怪性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玛丽奶奶更加确信了传言。
这段剧情的巧妙之处在于鸡同鸭讲,根本的原因可能来自人性深处的敌意,对两个未婚女子开办学校的偏见,所以,当玛丽奶奶决定将这个消息告诉其他家长的时候,怀着正义者深沉的忧虑。
本片的主角凯伦和玛萨是大学同学,她们共同经营着这家寄宿学校,凯伦即将和卡丁医生结婚,而玛萨独身一人,她有点不舒服,心怀嫉妒,但不知道到底是嫉妒凯伦还是卡丁,直到同性流言四起,她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深爱着凯伦,这样从小的别扭性格和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结局的表白可以说是弯女向直女告白的经典场面,心情低落的两个人坐在客厅,玛萨哭着说出那段“我想让你碰我,我忍不住让你看我……”,心情激动,浑身颤抖,羞愧地捂着脸,既有豁出去的勇气,也有害怕得不到回应的绝望,还有身为同性恋的负罪感和自我怀疑,她凝望着凯伦远去的背影,则充满将死之人的留恋和决绝,玛萨扮演者雪莉·麦克雷恩以其精湛的演技让这个角色体现出了悲剧性格。
相比之下,奥黛丽·赫本的对手戏没有那么出色,她端庄典雅的脸上没有直女被闺蜜表白后的复杂心理变化,比如心烦意乱或者不敢置信的表情,雪莉的多次眼神交流、情绪起伏,她都没有接住。但她的个人戏还是很精彩的,尤其是高昂着头,穿过围观的人群离开墓地的场景。
虽然是个悲剧,但《双姝怨》却不乏幽默,善于发掘人物身上强烈的戏剧性和讽刺意味,从开头的蓝天绿草一派和谐景象,到中间的剑拔弩张,摇唇鼓舌的画面,再到后来的忏悔首尾,三段式结构极其工整,留下了淡淡的忧伤和反思。
台词:
1." I look forward all day to that bath. Makes me feel importtant to know there's one thing I have to do. Kind of a date, or something. "
痛苦绵延的时间中,洗澡成了最后一丝慰藉。
2. "You know, don't you, that I only want the best for you"
我常常想,真正的爱,除了希望把最好的都给你的无私,还有嫉妒,困顿,甚至仇恨。
3. "All right. Is it? Was it ever?"
不说出来,那永远会是我们之间的一根刺,如鲠在喉。
但是说出来,我们也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4.
--I'll be coming back soon
--I don't think so.
解开心结后,我们可能不会靠地更近。
赤裸裸的伤疤留在那里,我们再也无法纯粹地在一起,
再也不能坦荡诚恳,心无罅隙地正视对方的目光。
不如离开。
印象深刻的点:
1. 小恶魔Mary看Martha和Karen时那个close-up female gaze真的是太棒了。
2. 除了Martha和Karen外,里面基本没有让人尊敬、喜欢的女性形象。
小人Aunt Lily; 小恶魔Mary;有kleptomania而被Mary利用的Rosalie ; 悲剧推手、更关心自己conscience relief的Mrs. Tilford. “the wicked very young, the wicked very old”
(对比第一个告诉她们实情的Mr. Burton和不离不弃的Joe?)
3. 使得这部影片伟大的,不是主题上儿童的恶,也不是谎言背后蕴含的真相。
而是Martha开启的痛苦自我认知。
“Listen to me. I have loved you the way they said.”
” I’m guilty. ”
“I feel so damn sick and dirty, I can’t stand it anymore.”
非常典型的internalized homophobia.
4. 最后意识到自己”unnatural” sexuality的Martha上吊自杀,dyke is doomed to death.
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同性题材的电影了,执导过《罗马假日》的威廉·惠勒竟也有这类题材的作品!奥黛丽·赫本和雪莉·麦克莱恩的演技也真是完美得没话说,几个角色的对白我一点也不忍心快进,看到玛莎向凯伦表白的那段,看到雪莉的斑斑泪痕和奥黛丽一脸痛苦,真是让人揪心。整部剧雪莉表现和扮相是相对男性化,十分干练,而赫本则是娇柔的、性向正常女性,到了最后玛莎葬礼,凯伦昂首阔步的远去似乎也意味着她理解和接受了玛莎,不再在乎世俗的议论。只能说,两位佳人生错了年代,就和艾伦图灵一样,让人惋惜。英文片名也很好,直译为孩子们的时间,然而懵懂无知的孩子们最初报复的谎言造成了最终的悲剧,中文翻译也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双姝怨”,两位佳人的幽怨,怨恨生错年代,怨恨生为女儿身,怨恨世俗人言,怨恨说谎的女孩。最后,那个小女孩真TM讨厌。
60年代啊,这个题材可以说是相当先锋了。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并不是同性恋,而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就是我终于认清了自我,可是我却无法接受这个自我这种困境,其实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命题。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就没有那么大的革命性了。PS:双女主电影,奥黛丽真是被秒得渣都不剩啊~
勉强及格。光给的很舒服有短促跳接,表演整体好。编剧跟希区柯克合作过几次,但剧本不严谨,当面对质那场戏,孩子口供都没复核就坐实了?反转也儿戏。这片子主线同《狩猎》,恶毒小孩的谎言灾难,但标记了彼时美国价值观,这个也许能说明香港黑帮片何以会被美国评论界视为同性恋电影,傻逼清教徒国家
真不好意思承认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赫本的电影,演技不敢恭维。虽然它是外向的视角,但那场内心戏最动人心魄。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灵之战都可以拍一部电影了。“我无法忍受你的触碰,我无法忍受你看着我。”——简直要心肌梗塞。
假如把赫本换成别人的话就完美了。
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赫本和雪莉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我!说赫本演技差的你们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非常疑惑。雪莉的苦苦告白和赫本看到雪莉自尽那一瞬间的眼神以及最后昂头高贵的走都是经典的镜头。黑白电影的效果和配乐的紧张气氛营造令人赞叹!
补标,影史最可恶熊孩子范例,搞姬不成赔上自己,珍爱生命远离直女(高昂着头你还挺骄傲呗);在刻板恶劣环境下,朦胧的禁忌情愫被戳破,一点点清晰泄露的过程,是怀着怎样悸动和绝望的心情;没有指望地爱上别人就赋予其生杀予夺的权力,“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结尾暴击,演技高下立判
赫本真美,but结局不太好。。。封建的社会啊~~~
玛莎对卡伦是真爱。没有接吻,没有触碰,没有欲望,只有单纯的爱。小孩子是魔鬼。流言蜚语与污蔑诽谤毁了三个人的生活。赫本有着典型的欧洲贵族版的长相,气质与教养,最后她一个人勇敢的穿过她的墓地,而面对那些乌合之众,她头也不回。片子拍的很欧洲风格,不是完全的好莱坞。
我要是赫本我不会接这个电影,打死不接,雪莉还没发挥呢一个眼神就把她秒死了。赫本就该演那种整部电影就她一个女人,美美的啥也不干,一直为男人们太谄媚而发愁的小公主。
无论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以及题材在当时的敏感性,整部片子都处于很危险的境地,戏剧化的风格极易拍崩掉,然而到了后半段,强悍的表演将剧作的弱点都掩盖了。1960年《桃色公寓》,1961年这部,完美的 Shirley MacLaine!
剪辑很差,但在1961年就拍homophobia这个主题真是大胆超前!爱死雪莉了!最后爆发的那段太让人心碎了。剧本很好,铺垫稍长。很有舞台剧的之感。赫本气场很弱,比较僵硬,表演复古。雪莉对送报男的八个手指一段极有力。玛丽是个邪恶版的布里奥妮,如果忘记了那个时代同性之恋多么禁忌,看看BBM吧。
即使姑娘弯自杀了 姑娘直面对的仍是灿烂的人生。珍惜生命 绝对要远离直女
在这个卖基卖腐的年代,很难想象到当年的禁忌之爱和舆论的恐怖;影片本身很平淡也仅在最后让人惊诧不已,年代的关系以及主角的演出让这部电影增色不少;小孩子真是个可怕的东西。
雪莉麦克雷恩的出柜表白让人落泪,相对于男性的坚硬隐忍,女性的丰富敏感爆发显得强而有力,六十年代能在电影中寄予同性恋的关怀,确实很不容易。PS:个人觉得奥黛丽赫本对电影中的角色的拿捏基本到位,加一星。
在美国同性婚姻合法的如今,中国却发生了与1961年《双姝怨》类似的事件:山东青岛一名同志幼儿园教师因其同性恋身份被校方“开除”……中国同性恋的现实处境想想真让我心酸。—— 在玛莎终于开口承认她如传言一样是真爱凯伦时,我流泪了:爱一个人有时真是很无力无奈的事情,这个世界并非总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的结局也看得我心伤。—— P.S.:撒谎成性的熊孩子真是可怕!更可怕的是很多大人听了还信以为真加以传播!
妇女之友惠勒再度改编Lillian Hellman的戏剧,每句台词都充满深刻的意味。从头到尾都很流畅,更别提镜头语言有多美了。沉静压抑的赫本和挣扎矛盾的雪梨都奉献了绝佳表演。赫本眼神里藏匿的情感,雪梨深情又痛苦的告白都让我落泪。总之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同志电影。
那小孩太会演了,活灵活现一个碧池。赫本和麦克雷恩都太美了,特别喜欢麦克雷恩说话的感觉。1961年就写得出这种剧本了,太先锋。人言可畏。越轨行为是根据多数人的道德准则而定的,现在同性恋的社会认可度已经高多了,等八零九零后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以后,同性恋就不算越轨行为了吧。
同性恋、儿童教育这些涉及立场问题的事项,人们持有什么立场、采取什么行动,都没有错。凯伦可以高昂头走过误解她的人们面前,玛莎可以选择告别这个伤心的世界,祖母可以义愤填膺又悔恨莫及,男人可以退缩又顾念。一切都很正常,如果你说谁错了,也只是你站在你的立场去判定而已。
舆论害死人。更可怕的是小孩子的恶意。孩童的恶意是最真实的恶意。这部影片里Shirley MacLaine比赫本更出色。
尾段好牽人心弦,是那種幽閉的默契,只在團體内有效,孤獨而憂傷....跟人表白時腎上腺素過旺那種眩暈快感依舊挺迷人的,不過現時終于不用那麽guilty了,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