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王家卫,一定不会有现在的盛赞,不少人给出的好评其实只是因为他是王家卫。跳出王家卫的光圈效应来看,《旺角卡门》时期的香港电影正处巅峰,《旺角卡门》的核心是讲兄弟情、讲儿女情、讲江湖行,用两个古惑仔的落魄来凸显时代背景,他们越是惨越是在凄凉中重情重义越是让观众受落。可是在那个时期,有一部《英雄本色》,吴宇森的子弹远比王家卫的煽情要大气高明。
论风格的话,这部处女作倒是颇具王家卫的特点。电影里用了王家卫标签式的手持摄影,在刘德华追逐张学友的那段戏里最为明显,这样的镜头运用在之后的《重庆森林》被大家深刻记忆。《重庆森林》里镜头从一开始就跟着林青霞上下晃动穿街过巷,用大量的手持拍摄制造视觉上的动荡感,从另一层次来增强演员潜在暗示的不安和慌乱。在他此后的电影里基本都能找得到这样看多了就得头疼的镜头。
整部电影的光影色调亦是王家卫惯用的大色块冷色调,演员特写镜头时基本都是面部灰蓝色基调,背景暗红色渲染。当两人打劫麻将店老板之后在洗手间里对话时,此时的画面设计呈三角对立(刘德华与张学友左右站位,和镜子里映出的刘德华正脸),有意思的是在视觉分配上,仔细看可以发现这里其实用了景深,始终只有在对话者的脸是实镜。随后张学友瘫坐在地上时的画面,人物与背景配合制造出光影的层次感,突出了此时电影需要营造的孤独无力与落魄。
电影里最为勉强的地方应该是剧本。都知道王家卫拍戏是不用剧本的,可是作为写剧本出身,《旺角卡门》有故事但故事性实在是太弱。本来还算中规中矩,一到万梓良跪地求饶就顿时突兀得出戏了,再翻翻王家卫当导演前做编剧的几部电影,同样差强人意。好在这部电影找来了张叔平,刘伟强,还有一众明星演员,张叔平还在里面客串了一把,就是张曼玉的西医刘伟强。总观而论,这部处女作未至惊艳,但也算惊喜。
PS.电影的细节很多,仔细看可以发现很多王家卫特殊的手法。另外想到同是处女作的《蚁蛉》,诺兰给的立意,到现在看都还是很惊艳。
—— 删减的内容
1.乌蝇哥去台球室替阿西出头前的一段
阿西向乌蝇哥借钱 去打台球赢钱被耍
乌蝇哥在睡觉,阿西向他借一千
乌蝇哥问了要做什么,就借他了
阿西再来借两千
阿西说对方狗运好,决定再去
对方赢钱的镜头
钱又输光了,阿西说他被耍了,乌蝇哥决定去替他出头
2.乌蝇哥“做大事”前,向阿西“一番交代”一段中删减部分镜头
叫阿西记着他说的话
乌蝇哥离开,突然仰天大笑
阿西木然
—— 3个不同结局
1.现主要流行结局
警察向华仔开枪,华仔中枪倒地,慢镜头抽搐,接着定格,电影结束
2.加长版结局
警察向华仔开枪,华仔中枪倒地,慢镜头抽搐,然后看向旁边张学友的尸体,最后是警察局门帘的镜头,电影结束
3.台版“大团圆”结局
(此部分截图上的字幕为BGM歌词,王杰-“忘了你忘了我”)
华仔中枪倒地,接着镜头切到监狱里
张曼玉喂华仔吃东西,看华仔呆呆的神情,应该是被爆头变傻了,张曼玉难过的哭泣;
接着穿插了他们的一些回忆
最后张曼玉离开监狱时,听到华仔叫她
她转身,然后是华仔走来的镜头,电影结束
—— 王家卫电影版本分析 往期 ——
《堕落天使》蓝光(JPN.VS.CC)对比 及几个删减片段:
//movie.douban.com/review/14504039/
《东邪西毒》终极版(2008)与原版(1994)的区别:
//movie.douban.com/review/14265065/
《重庆森林》3个删减片段的主要内容 | 港台版本区别:
//movie.douban.com/review/14307830/
《一代宗师》国际版(123min)较于公映版(130min)内容的区别:
//movie.douban.com/review/14260433/
关于导演处女作的一鸣惊人,在电影界是常见常新的一个命题,这些导演大多经历过多年的底层生涯,或者是浓厚的积累,这也使得其处女作的的乍现让人叹为观止。处女作往往是一位导演初出茅庐时才气和锐气的体现,许多世界级的名导正是凭借处女作的一鸣惊人而正式登上电影艺术的圣殿,成为专业媒体和大众的宠儿。而像米尔科•曼彻夫斯基(处女作《暴雨将至》)、萨姆•门德斯(处女作《美国美人》)和盖•里奇(处女作《两杆大烟枪》)这样的天才,更似乎在处女作中挥霍了他们全部的才华,以至于此后的作品再也无法超越前作,渐渐在世俗的大潮中沉沦下去。鉴于世界电影的海洋烟波浩渺,搜寻起来颇费心神,下面还是让我们把目光的范围缩小,来看看华语影坛导演的十大处女作品是如何惊艳八方的!
十、
杜琪峰 《碧水寒山夺命金》
三十二年前,正式处于旧式武侠片的低迷期,这部《碧水寒山夺命金》作为杜琪峰的电影试水作品,确实很难与之后的作品相提并论,而且其风格尚未形成,基本上按照了老套路的手法,有较大改进的方面可以说就是打破了老武侠片的叙事模式,但是杜琪峰在导演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得成之为影片最大的败笔,影像太过稚嫩。只不过,从这部电影开始,也逐渐形成杜琪峰的暗黑风格,这也算是杜琪峰作为导演打下基石的一部影片。
九、
徐克 《蝶变》
作为徐克的第一部电影,也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中的代表性作品,这部并不失水准。虽然是武侠片,没有鲜明的新派武侠风格,但是在顺承前辈武侠片上面可以说是得当合体的。在蒙太奇效果上面,徐克已经超出前面传统武侠电影的风格,可以说是徐克的一次颠覆传统武侠片的大刀阔斧的创新型改革。然而就剪辑技巧来看,徐克一贯式的快速剪辑已经在此部影片中初见端倪,虽是奇幻类武侠电影,但依旧充满了阳刚之气,且还具有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效果。作为开篇的首段,其经典程度和大侠范儿,足以载入电影史册。
八、
魏德圣 《海角七号》
魏德圣近些时日因由《赛德克•巴莱》这部影片而被炒的火热。2008年这部《海角七号》作为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着实令很多人对台湾电影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作为台湾商业电影复兴的标杆,自然要被提升了很多地位。尽管故事内容依然落俗,但是并不妨碍其成为一部可以载入台湾电影史册的重要影片,这股票房热潮也从台湾出发,逐渐蔓延到整个华语电影圈内,从此开启了台湾商业电影复苏的大门,在这之后又有了诸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样既卖座、口碑又好的影片。
七、
彭浩翔 《买凶拍人》
肥彭必须是个港片新探索的开山老怪。彭胖子用这部电影逐渐开始确立自己不是风格的风格。在《买拍》里面,有各种对香港电影的嘲讽和调侃的桥段,彭胖子用最黑色幽默的方式,嘲弄了香港电影的体制问题。这绝对不只是一部为喜剧而喜剧的影片。这部《买凶拍人》也让彭浩翔从默默无闻的小编剧一跃成为香港最具有潜力的新锐导演,而这部作品的喜剧之处正是揭了香港自身社会内部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其黑色幽默及讽喻效果都做得恰到好处,是一部少有的精良的处女作品。
六、
陈凯歌 《黄土地》
若是说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那陈凯歌的这部《黄土地》绝对已经是第五代导演风格真正成熟的作品。第五代导演的精良之处就是在于他们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和坚实的专业基础。陈凯歌借用“黄土地”来展现人性和国民的传统价值性都巧妙绝伦,既颠覆了中国电影中传统镜头语言,其强烈的色彩摄影构成的崭新影像是前无古人的,也正是从此开始,第五代导演开始统治中国电影界近二十年之久。
五、
王家卫 《旺角卡门》
王家卫当年沉沦在香港电影编剧行业长达五六年之久,但所编影片大多都是与适应市场需求的速食电影剧本为主。但是到了1988年,这部《旺角卡门》的诞生,为王家卫日后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也打下了基础。影片取材虽然通俗,但故事本身的“反寓意”使影片最终并不通俗,反而更有一种特殊的真切感。而那种渐渐形成的独特影像风格,也基本上表现出了王家卫的美学价值观,也使得这部影片从极端世俗化和模式化的香港电影中脱颖而出。
四、
贾樟柯 《小武》
1997年贾樟柯的这部类似学生习作的《小武》甫一面世,就引起了广大轰动。这部影片既学习了中国前辈导演的散文叙事的方式,又借鉴了意大利的新写实主义的影像模式来构架真实,清新朴素的纪实风格,为当时的生活再现和还原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这种真实客观的展现方式,一下就成为了第六代导演的标签,其内容的讽刺性和多面解读性,多成为日后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地方。
三、
李安 《推手》
对于李安这样一位“十年磨一剑”的导演,其处女作的精彩程度自然是必然。他的成功之处是在于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或说是西式)文化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这部推手里面便可看出端倪,之后的《喜宴》、《卧虎藏龙》更为明显。李安的儒雅情怀,是能从他第一部影片中就可以看得出来的,其极为强大的剧本基础,也让这部影片、以及之后的影片的观赏性大大提升。
二、
张艺谋 《红高粱》
不论现在张艺谋如何被人诟病和谩骂,早期的张艺谋作品确实对中国电影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红高粱》正式开启了张艺谋的导演的辉煌生涯,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从色彩、造型、构图和摄影等多方面入手,其才华全面爆发,也使得这部影片发挥出了近乎完美的艺术特性,所展现出的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来颂扬中华民族独特而又亢奋的民族精神,完全是《黄土地》的升级版,生动的电影语言和借代符号语言,也是通灌全片的。
一、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部极具时代感的影片,并非和其他以“文革”为背景的电影,其容含的“成长”的符号,不仅仅成为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史,更像是“一个国家”的成长。这部影片,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一部全新的中国电影,它似乎也从某些层面上标志了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意象的丰富性和严重的哲思情理,都构成了一幅“社会——个人”、“文化——心理”的绝妙图景。电影本身从不忌讳它的主观叙事立场,堂而皇之地加入了姜文本身的情调,而这也是影片的可贵之处——人们并不在意它的时代局限性,而是欣喜于它的真实和感人性,这也是这部影片真正能引起共鸣的地处。
因看片量局限,所以此排行带有自己的主观情结,无参考价值。
(完)
1988,导演:王家卫 (港),30岁。 本片是王家卫的导演处女作,获选1989年坎城影展影评周参展作品系列中展出。其个人独特的风格,敏锐的触角,在当时被誉为具有非凡才华的新锐导演。影片取材虽通俗,但故事本身的“反寓意”使影片最终并不通俗,反有特殊的真切感。导演并未按一般的江湖片模式把人
如果你没来,我就会嫁给医生过另一种人生。既然你来了,我便会赶到梅窝码头,你无论如何都要等我。你说要去买跌打药,买不买不重要,重要的是早点回来。我当然知道你不是去买跌打药,知道你不会留在大屿山,也知道另一种人生没什么不同。当你为义气走向不归路时,记得我在厨房放过一个你找不到的杯子。
学友哥的经典表情包代表作怎么能错过哈哈哈哈哈哈
确实很不王家卫但意外地好喜欢,非常直给,莽撞,撕打,无时无刻不在逞能,想要威别人,永远不考虑明天,还有像夏天的热风一样到来的爱情。好多好多暴力镜头,但是在王家卫镜头下暴力偏偏就不仅仅是暴力,还是能感到浓稠的情绪在血液和尖刀的底下流淌。看似是黑社会兄弟情义,但其实还是无脚鸟的故事,华仔要做出选择的不是爱情和友情,而是他自己的心,他的心在漂浮,他渴望的是活着的痛感,不管是拳打脚踢还是激烈热吻。啊,真的是,电影刚开始不久,华仔昨天晚上凶了表妹,第二天在饭桌上有点羞赧地软着嗓子说话,就像一只小狼对你收起来利爪献上全部的温柔,这他妈谁不动心啊!啊!谁他妈不想做只对你一个人好的大哥的女人!啊!而且这个大哥还这么干净有少年气呜呜呜呜呜呜呜。曼玉也是,干净美好地像一朵栀子花。
被藏起的玻璃杯该是日后风格的雏形吧
这部电影的配乐一点都没有王家卫风格,只有在阿蛾写给华仔的信里可以看出日后王家卫风格的一点点端倪,她这样写到:我给你准备了好多新的杯子,但是我知道没多久这些杯子都会坏的,所以我藏起了一个,等哪一天你没有杯子用的时候电话我,我会告诉你藏在哪里了。
青涩的刘德华,青涩的张曼玉,青涩的王家卫~~
“你不要说两次,说两次我就信了” 只能说那时候的港片大多都是这种路数,王家卫在此基础上挥洒自己风格,同中求异的处女作。学友哥演技好浮夸啊,哈哈哈
@百美汇香港影展 三星半,最爱张曼玉借住刘德华家看病那段,破旧小屋散落的日光,发际的疏影,晃着脚丫的家常便饭,心头撞鹿的小动作,漫溢的心动,凝固的时间,简直是王家卫日后作品的雏形与缩影;老面庞的青涩岁月,比起现在选角眼光算肉嘟嘟,可爱得紧,车站送别时她委屈成这般,你怎么舍得走
从开头前十分钟我就有预感华仔和乌蝇最后会死,但一直都心存残念也许会有转机...但是最后看到张曼玉在车站望着远去的巴士流泪的时候,我就知道结局了。
怀念香港的繁华,重看了一遍《旺角卡门》:88年的张曼玉真是嫩啊,不管是镜子前抹口红,还是在窗口抽烟,都透出一股水水的滋味儿;墨镜王不愧大胆,华仔登上巴士后,给足了张曼玉40秒的时间,然后我们就看着影后用这时间从期许到顿悟,从失望到绝望,再到滑落伤心的眼泪,戏份饱满到连电话留言都是多余
原来张曼玉和刘德华是给张学友当配角的。
原来王家卫也可以讲个明明白白的故事的,一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他后来作品里的风格特征,就像阿杰和阿娥的爱情,那只杯子……张学友演的比刘德华好。
旺角卡门中的张曼玉清纯的快要我命了~好想像刘德华那样义无反顾的含笑死去
九龙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共享一个夜晚的阳台,自行车以马的节奏倏然远去。没有开窍的洪七还只是卖鱼丸的苍蝇,没披上旗袍的苏丽珍竟轻盈如海滨。醉生梦死尚未总结成一种酒,时光也自顾自热烈燃烧并不留意灰烬。后来人人都在念叨“只可惜不能返转头”,谁知王家卫从一开始就是王家卫。
还不那么王家卫时的王家卫 还不那么张曼玉时的张曼玉
既然怕他把玻璃杯摔碎,为什么不给他买个塑料杯呢?因为这是王家卫拍的。
张曼玉给华仔买了很多杯子,但是藏起来了一只等到他都打烂的那一天。此刻我拼命地寻找那只杯子,却记不起张曼玉的电话
张学友演的那个人,是sb么
张学友在戏中饰演一位不学无术而又自以为是的古惑仔,凭此角色摘下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