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是在1985年的红山露天场,如今,红山露天场已不复存在,原址已经被花红柳绿的揽秀园所覆盖,虽然水泥座位和水泥银幕都化为齑粉,但记忆却依然深刻。
记得我是一个人去看的,票价2毛,人不多,但我还是选择的0排(也就是第1排),我始终觉得坐在第1排才能毫无阻碍地全身心地零距离地感受和融入电影。整个电影看下来我的情绪在激动、亢奋、感伤中徜徉,直到从露天场出来走到回家的路上我还没能从这些情绪中释放出来,特想象电影里兰博那样操起机关枪胡乱扫射一番才能安慰我那颗少年骚动的叛逆之心。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男主角是一名唤作“兰博”的自越战退伍的陆战队员,他回国后前往乡下探访战友,但得到战友已经死亡的噩耗。之后的“在路上”过程中路过一个小镇,不料遭到小镇派出所警长布莱恩的无理压迫,此警长狂妄自大且在该镇颇有“老大”的感觉,兰博不堪压迫奋起反抗,之后逃到山上,以他擅长的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单枪匹马(其实没马)与警察和国民自卫队展开对抗。该片动作场面的气氛拍得紧凑,高潮迭起。更为可贵的是,该片并非流俗于一般简单剧情的动作片,兰博的背景和在小镇的遭遇以及最后向上校的哭诉的情节委实让人感到了现实的无奈甚至是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在你不想找麻烦的时候,麻烦自己会找上你……
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是从看了《第一滴血》开始起,史泰龙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硬汉形象,“兰博”这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硬汉、铁汉的代名词。我也一样,为此彻底成了这个肌肉猛男的铁杆粉丝。崇拜的直接结果其一就是,我也购置了一把仿造电影里的战刀随身携带,不过从来没有机会使用,只起到了走夜路给自己壮胆的作用,直到最后在琼州海峡的船上被海警没收并罚款;其二是当年由于该片的影响,立领四个兜带风帽的美军服开始在祖国大地上流行开来,并被冠以“兰博服”的名称,愤青和俗青都以拥有展示为荣,我也整给了一件盗版的穿航招摇炫耀,这可能是大陆最早的军品热现象吧;其三就是我将兰博的形象画到我的一件衬衣后背上(年轻的时候我特喜欢在自己的衣服上画画写字),招惹了不少眼球关注,甚至于我一个远房舅爷爷来乌鲁木齐,看见我背后的图后认真地问道“这是不是兰博?”不由得让我对该老爷子肃然起敬,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代沟。
如今,史泰龙虽廉颇老亦,且在好莱坞传统动作类型片日渐落寞的年代,依然老夫聊发少年狂,去年执着地续拍了《第一滴血》4,61岁老英雄的勇气和精神可嘉啊,虽然《第一滴血》2和3都犯了续集电影的俗套和弊病,出于对史泰龙的景仰,我依然拭目以待着《第一滴血》4。
在另一篇对战士帮的影评中写到,我是随意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也写下了很主观的观后感:Every Frame a Rembrandt: Art and Practice of Cinematography.
Andrew Laszlo作为摄影师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这部第一滴血,讽刺地是,邀请他做此片的制片人Andy Vajna之前没有制片过电影,所以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再加上导演Ted Kotcheff也是无名小卒,Andrew的加入是因为有大名鼎鼎的Sylvester Stallone做主演。
这本书分享了他在打光,拍摄时的小技巧和创新,总结如下:
1. 他坚持在黑暗中的光源只有火柴或火炬。这并不是常规的,因为黑暗,其他摄影师可能会用灯普遍性照亮set(毕竟搭建set花很多劳力财力)再用orange gel。他坚持观众会看到Rambo看到的,而且也用了一些技巧,比如用两根火柴,一根点燃另一根,屏幕上显得一根有足够的时间,还有拿火柴或火炬的距离,确认不挡脸。
2. 拍直升机内的Closeup, 是将直升机放在悬崖边,放在一个大的可摇晃的木板上。如图
3. 拍摄警长在直升机上的Over the shoulder, 团队摄影师不敢上,总监亲自上去拍。腰上绑带,不过他被自己的衣领刮了满脸血??……
4. Rambo挂在悬崖上,背景是直升机的镜头,是建了一大块人造石头,给摄影机造了个平台。
5. 拍爆炸场景,因为是一次性的,为了确保,一次性用了五个摄影机,表示有更多更好。
6. Rambo开车撞的镜头,导演和制片觉得要加个Close up, 他就倒腾了这个……抢车跑的closeup也是这么搞的,就是一个在晚上拍,一个在白天拍
7. 最后一个景,Rambo在断电的警察局里的自白,他挑战性地让史泰龙站在黑暗里,从没这么拍大明星的。但事实证明这个artistic choice十分出色。
8. 拍Rambo挣脱警察打警察场景时,史泰龙先是用武功的招式,Andrew觉得不对,该用更直接的武力,来表达本能的挣脱和武功早已溶于内。
以上就是来自摄影师的技术性分享,私以为,7和8不是更应该是导演管的吗,摄影师提出来特别棒,但不应该和导演讨论下来吗,但是他全篇没提到导演,除了开头说: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他还花了一定篇幅来描述和史泰龙这个伟大的人有多么心心相惜……
如果您真要把导演的部分加到自己头上,怎么不把中间拍得有意思点有脑点?只有影片最后一段话有内容。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剧本的确和好莱坞的套路不同。以悲开,以悲收,中间没有人物发展。
制片人的发售渠道也不同,电影分布到欧洲各个小国,比如匈牙利和前苏联下的小国。
恭喜Andrew Laszlo在此片取得了进步,得到了名誉认可。
对了,本书其他章节的问答环节他回答到,在大名鼎鼎的A. S. C.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从杂工到second再到first assistant不知多少年看机遇,从first assistant到operator需要五年,然后再有5年才能当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我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时还很年幼,在电影院里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兰博用针线缝自己伤口的镜头,觉得头皮发麻。
昨晚从看这电影,依然有点发麻的感觉。
《第一滴血》是兰博系列的第一集,也是最有想法的一集。
小时候看这电影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打这么一架。现在看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美国孙志刚的故事。
美国大兵兰博战后找不到工作,生活得很邋遢,流浪到了“假日镇”。这个“假日镇”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聚居的地方,所以兰博往那里一站,就有点玷污的意思。于是小镇的警长就看不过去了,要把兰博驱逐出去。其做法和收容制度如出一辙。
兰博的个性和孙志刚也有点象,认死理,相信自己的自由。所以就和警长冲突起来。他和孙志刚的区别在于,兰博出身于特种部队,善于游击战。所以最后,兰博把小镇搞了个底朝天。
那么《第一滴血》是在批判越战吗?诚然,兰博的疯狂举动是由于越战中的伤痛回忆。但是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兰博去寻找朋友的时候,满脸笑容,也很健谈。之后他就没有说过几句话。直到最后,他面对上校,才开始哭诉越战的痛苦。
但是正如孙志刚事件发难的是收容制度一样,《第一滴血》指责的也是那个拒绝排斥兰博的小镇。
很显然,兰博在现在的问题是,他无法融入正在飞快发展的中产化社会,而那个社会不仅已经忘记了战争,甚至开始厌恶起战争英雄。战争英雄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开始反抗这个社会。
所以,《第一滴血》其实并非反对战争,而是反对对战争的遗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兰博是必然会被淘汰的。
单从电影来说,《第一滴血》的动作设计非常逼真,兰博虽然坚强,但是还没有被神话,看起来比他的两个续集要更真实一些。
IMDB得分6.9(18194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屁大点事都能搞成这样..
好让人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战争年代流尽鲜血, 和平年代寸步难行".
失敬了,第一部居然是很正经的文艺片啊…对战争PTSD、老兵如何融入社会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建筑在一个“不断被排异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之上,在越南用着几百万的杀伤设备,回到美国后却找不到给人停车的工作。当兰博缝合自己的伤口,第一滴血就成了时代的悲泣。
今夜,重温第一滴血1,好看到哭泣。“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战争的性质与人的性质相冲突,唯有生存才是正义。系列的首作,比后面几部少了火爆场面,却是悲情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集。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此时,战神还未诞生。
战争不该被遗忘,我们珍爱和平的同时,也应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
(8/10)很多人喜欢拿《第一滴血》和《战狼》作比较,但这两部片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滴血》最大的控诉对象,恰恰就是美国自己。没有激昂,只有悲凉。没有战狼的精神,只有战争的创伤。没有强大的祖国,只有不爱自己的祖国。兰博早已被战争毁掉了,无法回归到和平的世界里。他痛苦、无助、像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影片表面看上去是兰博如何不停反杀美国警察的故事,但真正的主线,却是战争对兰博深深的伤害。战争年代流尽鲜血,和平年代寸步难行。片尾兰博和上校的对话,既是在谴责警察,更是在谴责美国。
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动作场面,然而仅凭兰博最后的悲怆独白便足以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PS:配乐大赞~
这电影演完第一幕,通过跳崖坠机缝针设伏,展示了兰博的惊人战力,狠狠教训了当地警察,宣誓过势力范围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仅凭此段也足以位列影史经典。接下去还能怎么发展?你不能真对警察大开杀戒,这不是终结者;又不能找个等量齐观的对手,进入亡命天涯的模式……所以后半部分,兰博的能力观众已充分了解,失去了第一幕的惊奇;他又不能中途被杀死,民兵百人围剿的阵仗和火箭筒的威力都成了摆设;终局对手还是那个曾经轻松击败过一次的小镇警长,无法在第三幕达到高潮。……三星半
退伍军人做错了什么,平白无故就遭受到局长的歧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当官僚体系遭遇为国家而战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本该保护公众的力量变身迫害和发泄私欲的工具,越南战场所锻造出得杀人技能被激发为本能,在杀人如麻和被折磨之后难于融入社会 你是那丛林中死亡的闪电 蔑视法律欺骗媒体蒙蔽公众知情权 当兰博扛上一整扇野猪肉时我笑了 MG42威武 配乐超赞
个人强大才是硬道理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外国大片。
片子太老贵在经典,充满男性荷尔蒙纯男人片
当了特工的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谈,这绝对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你是镇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
經典的藍波!
片子最后那段对白很感人,战争留下的伤害无以言表
好老的片子,很经典
最怕的不是战争,而是对战争的遗忘
越战伤痕,失败的士兵回国后还要受到民众的白眼;要是能按兰博自杀的小说结局来拍,那就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