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就是民乐和北京味。形象刻画都非常不错。
电影和小说比起来,主线非常简单明了,删了些东西,小说里对苦难的描写,扭曲的人性,统统都删掉了。展现出这部片子的京味儿。
来说说爱情线。嘻嘻,就喜欢这个。虎妞精明能干,富有心计。她骗了祥子,嫁给了祥子。她给祥子带来了钱,而祥子也受虎妞压迫,毕竟他这算是吃老婆饭的。虎妞把买车钱给了祥子,祥子跟虎妞说,我拉车养活的了你,有点感动。然后他就遇见了小福子,小福子水灵,一口白牙,看起来娇憨可爱,傻傻的。倍受压迫的人就会想着出轨,当年的情感杂志总是这么写,想起了一个破文章。但祥子只是看看小福子,并且被虎妞扼杀在了萌芽中。虎妞死了,祥子是难过的,毕竟虎妞在才像个家。小福子终于有了机会,可祥子不敢也不能娶她,因为穷,养不起。然后小福子进白房子了,上吊了,死了。美好的小福子就永远留在了祥子的记忆了,祥子堕落了,成了废物。
电影里重点说接生婆的水也是害死虎妞的一环,出了事才想起找洋大夫…刘四爷宁愿把钱糟了,也不给虎妞,真是自私自利,虎妞帮了他那么多,他也一毛不拔,人性的丑恶。虎妞的死对他打击也很大。
祥子的悲剧背后是对社会声嘶力竭的质问,一个努力向上热爱劳动的人,为什么最后也会成为社会臭虫?畸形社会恃强凌弱,剥削压榨的背后是对一个人精神内核的摧毁,哪怕这个精神内核卑微的只是一日三餐。祥子一生三起三落,买洋车遭大兵劫持,进曹家遭特务讹诈,骗婚后遭虎妞难产,家破人亡。这些看似在那个社会特有的产物,如果追究其性质,不满发现当下亦能找到他们的影子。遭大兵劫持是属于大时代背景下避无可避的隐患,这亦如当下的新冠,大时代一粒尘埃落到老百姓身上,便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遭特务讹诈是偶发性灾难,一个人但凡身在社会,不管是被骗还是被打,或遇一场小病,或遭一场车祸,甚至一块生熟不分的菜板,都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至于虎妞的骗婚,则属于针对性的设局构陷,电影中对虎妞多有美化,祥子的内心也显得单薄粗浅,骗婚随之而来的有房有车,很容易让当下在乎此类的年轻人,觉得祥子过于矫情。然后透过物质表象,虎妞对祥子的好,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原著里祥子想娶的是“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做的姑娘”,为了这个姑娘,祥子在同龄人都跑白房子玩女人的大环境下,一直坚守一个信念,那就是只有自己“规规矩矩,才能对起未来的老婆”,可虎妞的引诱直接摧毁了祥子“由乡间带来的那点清凉劲儿”。这是比遭大兵劫持更具毁灭性的灾难,它直接撬动的是祥子精神上的纯洁和为人底线的坚守。所以一次被针对的设陷,也足以成为一个人命运滑坡的起点,甚至终点。如今祥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但他的故事似乎还在个别处变相上演,希望这个时代,小人物的苦难不再是“曝死街头”的无人问津。
我妈下午说,她想看骆驼祥子,让我给她找出来,我便和他一起看了这部距今三十多年的电影。那时候的张丰毅还是个愣头青,斯琴高娃还不是康熙的奶奶,满含年代感的配音和画面,我有种陌生感,又觉得新鲜。
祥子这本小说我初中时便看过,记得当时看完,满满的窒息感,怎么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能把人逼到这份上呢。书中的祥子有着超过年龄的结实,所以当帅气的张丰毅出现时,我觉得这个祥子太瘦了,怎么拉得动车呢,相反斯琴高娃的虎妞,和我想象中的分外贴合,也得异于她炉火纯青的演技,我觉得这就是虎妞该有的样子,小福子的演员挺漂亮,虎妞她爹按说七十了,电影里看上去有点年轻。
电影因为时长的原因,只着重描绘了祥子,虎妞和小福子的故事,略显单调,相比于小说给人带来的窒息感,无力感,电影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而且模模糊糊,要不是看过小说,估计观众会有些云里雾里。
与小说不同的是,在原著里那个满身资产阶级思想的虎妞在电影里突然可爱起来了,她霸道,热情,有智慧,敢作敢为,唯一在院里骂小福子也是因为对祥子全心的爱,这个女人最后的死让人充满了惋惜,而祥子的刻画,他拼尽全力攒钱买车的愿望似乎刻画的过于轻,使得最后变成如行尸走肉般的无赖并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小福子一家的悲惨生活,酗酒的父亲,年幼的弟弟,破旧的房屋,中规中矩,和原著差不多。
总之,电影不能完全代替小说,电影讲了一个故事,而小说 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读者可以自己去感受与想象。
最后再次点赞斯琴高娃老师的虎妞
昨晚看完这部《骆驼祥子》,今早五点多起床收拾碗筷消毒,边干活边回忆,突然有个观点冒出来: 如果虎妞是个男人,是不是就另外一个结局?她开车厂的爹就会又盖房又娶媳妇,接下来就是看着儿孙满堂安享晚年? 可不幸虎妞偏偏是个女人,即便出嫁前为她爹的车厂出了不少力,但她爹刘四爷为了不给闺女倒贴,偷偷卖掉车厂,卷钱走人!一分钱不给闺女留!这虽不能说是导致虎妞最后生娃没钱雇大夫而亡的直接原因,但结局是虎妞死了,她老爹也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夜晚的雪地里...虽保住了钱,但应该也是一个老无所依的悲伤下场...不能不说这是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如果虎妞是男人估计跟她爹就一荣俱荣了! 说来说去这还是一个旧社会旧观念重男轻女的悲惨结局!不过即便是在当今社会,绝大部分女孩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遭受太多的歧视、冷眼、打骂,我再也不想面对那个带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如此冷酷的爹!还想老了让我伺候?请问你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我还你一个一模一样的老年你受得了么?
祥子啊,并不可怜,还有点可恨!什么事都没个主心骨,什么事都听别人的老板闺女要睡你,你就从了老板闺女要你认干爹,你就去认老板闺女要你结婚,你就结。。。。
唯独一次自己做主的事——非要买车哪知道拉车天天累死并没赚到钱,是个亏本买卖前前后后每月都是负盈利,不但没有赚的,还花光了老婆300大洋的私房钱等到碰巧老婆难产,连个30大洋请大夫的钱都拿不出来??把老婆孩子作死了。。。。
还没过多长时间,竟然又搭上隔壁的女人开始暧昧,还答应别人一定会去接别人哪知道一直没去,也从不联系不露面,隔壁女人心灰意冷,想不开上吊了。。。。
然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自己也废了祥子啊,这是完完全全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作死了。。。其实,在老板女儿建议在家呆着做点本分生意,就应该听的因为老板女儿有这个生意天赋祥子呢,老实本分能干活,他们夫妻两个其实做生意还是很搭配的。。。。。
但祥子人生唯一的一个决定——买车继续拉车,把所有一切都葬送了祥子,他一生的问题,其实和当时社会、时代问题没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他自己性格的问题,放到任何一个年代,祥子这种自己作死的也是多了去了所以啊——听!老婆的话!别让她受伤!
那个年代的中国电影有种不废话,认认真真讲故事的干练感。
过去的电影真好,朴实不浮夸,就静静地讲故事
重温更容易感动。 已经忘了老师硬塞的老舍原著的寓意何在了。只觉得人生无常还是珍惜朝夕吧。 电影之余也不自觉的感慨下那个年代的张丰毅如果拿到当下 如今的小生帅哥谁都没得混。 斯琴高娃不愧是我喜欢的唯二华语女演员。
事实证明,黄花大小伙子必须要防着点如狼似虎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z国梦的破碎。比起“丑陋横行”的原著,凌子风终究还是心软地从审“美”角度给予修饰(对祥子的懦弱堕落、虎妞的懒惰纵欲、教授的装腔作势等进行改头换面),淡化了小说中从人性根源生发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悲哀感,有偏向地将悲剧归咎于时代和造化。斯琴高娃的虎妞神气活现太抢戏了。修复版。三星半。
以前的电影 拍得多认真啊
虎妞多次劝祥子在家歇歇吧,祥子总是说:“不能总是闲着。”想不到,这样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人,最终还是沦为了社会的牺牲品。最后几个画面,早已失去信心的祥子被拉车人撞了,拉车人回头向祥子笑,祥子也望着他,或许,祥子看见的,是从前的自己。
真够味道
朴素大方,人物生动鲜明,市井生活贴切逼真。
“祥子以为努力拉车,就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更悲剧的是,新社会似乎也未见到来。8.3
以虎妞这样果敢的性格必须死于非命;以小福子这样软弱的性格必须死于宿命;以祥子这样憋屈的性格必须一直苦命而不得死。
其实虎妞在现在看来是精明能干也刁蛮任性,自由恋爱追求幸福,追求女性解放,但很自私,没有考虑过祥子的感受,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斯琴高娃太适合虎妞这个角色,也演的太好!改编和原著很贴切
御姐戏正太,聚散都是爱
那会就有牙刷和牙膏了阿?
@电影资料馆 学了个新形容:像座黑塔似的
修复版真是美呐!色彩浓艳的斯琴高娃的妆容像只活脱脱的老虎,满目希冀拉着包车的张丰毅更符合八十年代的气息。结尾同老舍石挥的《我这一辈子》,衣衫褴褛街头。有发挥的改编
#资料馆留影#看的修复版,画面动人,经典的文本改编,带人们重回那个世态炎凉的老北平,话说老舍先生还是把世相人情看的挺通透,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把辛酸泪,每一句对白都接地气。穷人的日子不好过,男的卖汗,女的卖肉,那怕虎妞这么精明霸道的富户之女,也难逃人生苦短。小时候刚开始挺同情祥子,如今方觉他才是最干净最幸运的那个,贫富分化的病态社会长不出幸福的花,每个人都不人不鬼,祥子的勤劳没给他带来幸福,却让他挺起腰杆活出了个人。可谓不幸中的万幸。ps 斯琴高娃的虎妞绝了,真是她的代表角色。
比凌子风后来的[春桃]要好不少。且不论改编如何,单说美服化道与演员部门皆是一流的,借此倒是怀念一下老北京风物(那个集市真是妙极)。虎妞借酒色诱祥子一场,情欲张力极为饱满(其实[春桃]里也有……)。这个故事搁到若干年后便是[夏日暖洋洋],出租司机这个行业竟然这么有延续性……
无可改变的宿命。
搜了一圈,终究还是没能找到125分钟版本。就观看的112分钟版而言,开篇缺乏对祥子前史的交代,草草收尾的结局也显得仓促,若不是版本问题,则可能是电影时长无法承载长篇小说内容所做取舍选择的问题。电影频道(1905电影网)109分钟的高清修复版还删减了小福子卖身等部分内容。虽然虎妞为了让祥子娶她耍阴招,不过在那个年代,感觉她为了得到自己所爱之人费尽心思、奋不顾身的行为也蛮勇敢的。…… 观影过程中不时联想到我更喜欢的中国电影:1950年《我这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