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系统破坏者

HD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普,彼得·施耐德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绿灯侠:首次飞行迷雾2017支教老师绝灭爱遍全球关连长别惹佐汉九州天空城硅谷第六季现代应召女郎水浒传之行者武松喜气逼人开心超人联盟之勇敢之城1棋兽传奇初赛黄面老虎超变战陀英勇少年头文字D第五季国语2分制胜真心话太冒险代号17战国Collection绝代双骄1999我的兄弟情人浪漫医生金师傅3秘密总部留夏东边日出西边雨王志文版亲爱的 这是印度

 长篇影评

 1 ) 创伤后的情绪失控与多群相治疗

她的歇斯底里,婴儿时期被尿布遮住脸导致心理创伤,如今的大喊大叫,是被自己的情绪疾病所控制了意识,还是自己也想借此毫无顾忌地发泄出来,外露内心。她渴望爱,但却一直缺失。她想回到妈妈身边,但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妈妈受到伤害,她的愤怒与疯狂,她的癫痫与暴力,让妈妈没有一刻可以放松神经。 她自残,她对某种一定要得到的东西的不放手,都是伤害着那些爱她的人,而她却以为那是她可以一直留在爱她的人身边的筹码与资本,她以为只要把需求大声喊出来就可以实现,她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出来就不会有人打断事情,她以为只要自己想的就没有得不到的东西。 她允许新生儿抚摸她的脸,谁都不给摸的脸,她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在这个新家庭一起生活的权利,但人们会认为她不应该照顾新生儿,她有暴力倾向,最后她确实也暴力了,被迫放下新生儿,转身逃跑。她希望有个地方是家,有爱她的人,但她不会说,她以为爱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只要她要就给她那就是爱,所以她要通过这种方式测试谁是爱她的,她才能放下戒备去爱那个人,而这,恰恰就是两种观念的冲突。 还以为结局会是她的身体死了,她的灵魂只能与动物相拥,她不属于人类世界,在动物的世界(与狗一起进狗屋生活)被人类所约束或许才是正常的,而不是作为人被人类社会的繁文缛节所约束,电影有这层意思? 影评摘录: 现实主义的悲剧往往表现在,每个人都尽职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局限都可以理解,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这种系统性的失败是无法用社会讨论来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最终不落脚于解决问题,而是展现整个系统里无论大人孩子在这问题前的无力感。 系统救不了破坏者,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那能否从系统支线延伸出更多关于如何应对这种危险而又弱势的人权不足个体的思考呢?结局很开放,问题曝光之后,福利制度下这种症状人群从电影中不同角度群像的交流,还是如今制度体系的完善,都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在保护常人前提下保护这些症状群体有人权地生活。

 2 )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电影,我两遍以上后,才体会到它想说的事情远没有看到的那么表面。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光顾着生气了:这是什么样的熊孩子啊?这是什么样的不负责任的成人社会啊?电影看完,我希望熊孩子的结局是倒在雪地里的那个。

可是回看了电影的名字:系统破坏者。这个跟熊孩子完全无关的影名,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不是这么单纯的爽剧。于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汗颜:这不是天生的熊孩子,这是被大人们炼出来的熊孩子。

初看的时候,我想的是Benni就是现实生活的破坏者,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以暴力相待,即使儿童中心、领养的父母有多么地为她着想,她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只要不顺心如意,那就带着大家一起毁灭。

再看时,我意识到,那么多儿童中心的人,为了让Benni融入正常生活,一次又一次为她破例,漠视中心的规则,他们也是规则的破坏者;Benni的母亲,不自立自主,将自己的人生依附在一个又一个的男人身上,她是自己生活的破坏者,还破坏了几个孩子拥有完整家庭的机会、破坏了他们原本可以很美好的童年;收养儿童的父母,持大爱失小爱,为了所谓的善良,只一味地纵容发火的Benni,然后在给了她希望后,又一次将她打入冰窖,他们是爱与信任的破坏者......此时的Benni,还是个孩子,她就这样被架到了命运的面前,走向了极端少年的结局。

再回味电影的时候,我又感受到了另一层不一样的意味。其实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的情绪失控是受内分泌影响的,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有精神病,情绪难以控制,但没有人遵循有病就要看的规则,单方面地认为用爱可以感化Benni,这才是最大的系统破坏者啊!就像用爱是无法治愈绝症一样,Benni的身体自己有了缺陷,她需要的是专业的帮助,而不是虚无缥缈、无法固定下来的爱。

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部我想的庸俗电影,它的架构和反讽值得大家多次回味,Benni的疯,是一帮自以为是的大人带来的,她才是整部电影里最大的受害者,同时还要背负上加害者的罪名,因为大家都在嫌弃她、抛弃她,没有一个人跟她说过:宝贝,这不怪你,你只是需要更好地帮助。

于是,我希望Benni可以走向另一个结局:她不要走向那片雪地,她可以属于自由,放弃这个城市所谓的所有的爱的羁绊,去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是自以为是的大人们,打磨出来的。

 3 ) 系统破坏者

不太清楚本片导演Nora Fingscheidt之前经历怎样的电影教育,拍过什么短片作品,也可能她天生就对电影语言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控,《系统破坏者》看上去完全没有处女作常有的生涩,反而在视听上有很多亮点,比如小女孩躁狂症发作到处暴走,背景音乐会出现一段很有动感的摇滚乐;小女孩被人按住脸之后,银幕立刻出现一片大红色,模拟小女孩眼前浮现痛苦记忆的状态,以及配套的一系列快速变化的视听效果。这两点处理非常好,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彻底摆脱苦情戏的路数,从更抽离更成熟的视角看待她的病症。今年柏林影展把Alfred Bauer艺术贡献奖发给本片应该是为了表彰这些视听处理,这个奖给得很精准,本片确实有新意,又不至于过于标新立异而放弃与观众的共鸣,所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创新,很难得。

影片的视听效果如此出挑,离不开剪辑师在幕后做出的贡献,是剪辑师的努力让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整体节奏控制得很快,一场戏结束之后没有废话马上进入下一场;在教导者因为两头受气而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节奏就调得慢一点,下一场戏又马上恢复节奏。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4 ) 校卫与本尼之间的移情和反移情

校卫先生的想法,有点像谘商师在心理治疗有可能会遇到的移情(transference)、反移情作用(countertransference)。

移情是指个案(來求助的人)可能会因为受到了一个陌生人对自己问题的全然投入与关心(即使他知道这是为了治疗),开始在心理上依赖谘商师,甚至有可能爱上谘商师,将自己对生命中重要他人所抱有的期待投射在谘商师身上,或是将自己以往的生命经验以及与别人的互动模式带到谘商关系之中。

反移情则是指当谘商师投入于治疗疗程时,可能会出现rescue fantasy、不小心将个案在治疗中的情绪带到自己的生活中等情况,尤其当个案的情况和谘商师的过去/当下类似,又或是个案和谘商师个人议题中所出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导致谘商师无法理性管控自己的生活、保持治疗的专业性,且平和地面对个案的状况和个案本身。

以上两种情况在谘商关系中,都是明文规定不被允许的。

因为这代表着,谘商师违反了自己的专业性,做出了对治疗目标百害而无一益的举动,毕竟在大多数的学派里,谘商师角色的功能被认为应该是引导个案,正视自己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并学会如何去独自面对、应对它,让个案对自己产生依赖性显然不是一个有效通往这个目标的方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和个案谈恋爱的谘商师会被严罚,有时候甚至会吊销执照,也有国家规定必须要在治疗关系结束两年以上的时间,才可以和个案建立私底下的关系(不管是朋友还是情侣等);同时,谘商师的工作环境由于长期处于高压、负面的情绪之中,规定上必须配备有一名督导(更富经验的谘商师),帮助纾解谘商师的心理压力和提升谘商师对自己治疗专业度的觉察,一旦对方察觉到谘商师和谘商师的个案之间或许有出现移情及反移情的迹象,就会建议谘商师中断疗程,将个案转介给其他谘商心理师。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校卫先生,虽然严格上来说只是一个警卫,主要作用在于防止本尼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但他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关心,以及后来想要帮助本尼「变好」的心情和行动,其实早就远远超过了他本来的职业范畴。并没有说他这样不好,也许对本尼来说,能得到别人真心且永久不变的爱护和信任,才是真正能让她「变好」的方式,也说不定。

只是对于校卫先生自己来说, 他有着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他注定没办法这样全心投入地去照顾他的「大力鼠」。这一点在森林小屋那次本尼试图和他一起睡中显露无遗,他一开始的反应是抱紧了对方,这和本尼第二次在他们家过夜时,早上他抱着老婆的姿势一模一样,不是说他对她可能有什么想法,只是他在半梦半醒间误以为本尼是自己老婆这件事,让他惊醒了过来。其一,想象这样的事件被暴露出去了,他怕不是会被当成变态,更代表着他对职业规范的不尊重与不敬业;其二,这样的行为,显然超越了校卫和被保卫者两者之间应有的关系界限(Boundary),是不利于治疗历程、让治疗师建立独立于职业之外的个人生活的。当时他向那位社工提出「界限」这个单词的时候,我几乎可以确定担任这个工作应该有要求他们要修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的猜想了。

虽则我是不清楚面对这种对象的警卫是否也有谘商师那样的专业守则需要遵守,但既然他说到了觉得自己的行动有违职业的专业性,想必可能是有类似的要求的。只是如同谘商师要和个案中断谘商历程进行转介一般,这个关系的转变是需要非常谨慎小心地去处理的,尤其在对方仍全心依赖自己的状况之下,一不注意可能会造成对方信念、信任的崩塌,还可能令个案比一开始来时的情况更加恶化,所以普遍建议谘商师要和个案一起沟通是否要中断并转介,并要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做出最终的决定,以确保这个决定是可被接受的。

从这个角度切入,校卫先生单方面地切断关系显然是本尼难以接受的。想象一下自己当面或通过短信被分手,对方不解释原因彻底潜水,对本尼来说大概是类似这样的感受。我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本尼那次在溜冰场会那么暴躁,以至于引发了那样的血腥事件 —— 校卫先生那次不在,或者说,可以看到他从那时开始,就在逐步地让自己撤离本尼的世界。当分离焦虑症患者再次失去她少数可以信任的对象,那种情绪上的恐惧和痛苦是很难控制的(我个人怀疑本尼是分离焦虑症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及对立反抗症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患者)。尤其当她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过后,这种情绪更是会变得强烈,在我看来,她是将对妈妈的期待投射到了校卫先生上,最后又转移到了独角兽娃娃身上。

写到这里,我终于开始释然了。本来刚看完的时候,我是觉得倒不如结局停留在雪地上更好,这里作为本尼心灵最终的归属,是再好不过了,企图打破系统的破坏者,最后被系统逼死在了她无法逃脱的笼牢里,但至少她的心灵自由了。不过现在我有了不同的观点,系统对不适合系统的孩子所带来的伤害,为什么要她来承受?她就该给我好好的活着,告诉这些人错的是妄想把系统的枷锁和规则套用在不适用于系统的人身上、不去正视问题根源的他们,而不是她。当我边写上面的内容,边意识到她的分离焦虑转移到了独角兽身上的时候,我真心地开始为她感到开心,至少这次,独角兽是不会主动背叛她的。

 5 ) ‘’你不可以这么对成年人‘’

她破坏了什么系统?这个欧洲福利制度的结晶,电影中出现的儿童救助机构中的每一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她送到哪里?哪里可以收留她?心理医生明知药物治疗会给本尼带来后遗症,但她没有停止,把选择的权利不负责任的抛给了孩子的母亲,因为她的目的是制止本尼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而不是治好她的心灵。巴凡女士的和蔼可亲,但她为本尼做的所有事似乎都只是在为她找下一个住所,她在会议中坐在主席的位置,意味着她完全可以为治疗本尼破一次例,让她在救助机构住下,但她最后却还是把本尼打包去了非洲。我们看到她面对本尼母亲放弃孩子的行为后的无可奈何。现实是,她真的就像电影里那样在墙角边一坐不起,反而还是要本尼安慰她。米查曾对本尼说“你的年龄越大,管制的力度将会越强”儿童救助机构的存在似乎只是去管制儿童,在一次又一次的收留、抚慰、驯化儿童后,我们可不可以把这样的程序看做是对待儿童的另一种冷暴力。你没有机会选择是否和妈妈住,你也没有机会选择寄宿家庭,儿童救助机构用最温和和冷静的态度,一次又一次浇灭了儿童内心狂躁的火苗。当我们都以为再这样的压制下变得温顺的儿童是真的从善了,有谁会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成年后迎来下一次的爆发。

教育与系统是否适配?开头就有埋下伏笔,当医生问本尼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本尼的回答是“教育家”。本尼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与她的自身情况不匹配的。本尼的情况,甚至是与一整个福利系统不匹配。所以与其说是破坏系统,不如说是适应系统,以自己的方式纳入本身就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这样想来,撞的头破血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成长环节出现了那些角色?首先是米查,作为第一个走进本尼内心的成年男性。在森林疗养的时候将他们的关系误解为《Leon》,但其实本尼对米查的依赖只是缺乏父爱和友情的体现。再有就是本尼对母亲的态度。从本尼的成长经历来看,她的母爱是缺失的。得不到的母爱让她珍惜也让她仇恨。她对母亲又亲又打的态度一点也不让人疑惑,最令人感到当头一击并对本尼产生共情的一刻是当母女关系出现矛盾和僵持时,最先放手的竟然是人母。

最后是导演通过影像表达的一些絮语,一些模糊、零碎的女性意识。从儿童救助机构的男女比例,到本尼第一次以暴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与之撕打的男生,然后是母亲的男友…可以看到本尼作为儿童,也是作为女性所面临的男性凝视。导演想创造的系统破坏者,不止是儿童,更是女性,撕扯社会的古老原则。

手持镜头尽显真实感,也像本尼一颗跳动、躁郁不安的心。诺拉芬沙伊德用最柔软地色彩,讲述了一个最残忍的故事。小萝莉的演技全程高能。

 6 ) 何以长恨复相思?

何为爱?何为恨?爱何故?恨何由?

何以长恨复相思?

开篇中的这些问题,影片中的女主角本尼以其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做出了她的回答。

按照我以往的行文习惯,影片内容此处不作叙述。如有对此小文有兴趣的仁兄,还劳请诸君自行观影。

或许是因为我本身职业的缘故,所以在影片中所关注的角度也一向是侧重于影片人物的心理及其经历。此篇也不例外,对于本片的“系统破坏者”本尼的过激行为及其似乎被注定的命运,又让我产生了想要说点什么的想法。

首先,本尼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因其患有某种精神疾病,会经常愤怒、失控、伤害他人。所以她不能融入家庭、集体和社会。她在人们眼中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像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每分每秒都有可能发生难以预计其毁灭程度的爆炸。成年人因害怕而逃避,同龄的孩子们则不同。孩子们还不懂得“责任”两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后果”两个字的沉重。在孩子们的眼中只能看到本尼的特立独行与不合群,所以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她,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排挤、欺负和嘲讽。

人们看到的是满身是刺本尼。人们以爱之名,企图通过一些人为的手段来剪掉这些刺,从而让本尼变回(至少是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能够遵守系统规则的孩子,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人们尝试通过医疗、教育、更换寄宿家庭的等等手段来剪掉本尼身上的刺,然而结果却是将这些刺变得更加锐利了。因为这刺的尖锐会刺伤自己,因此人们又选择了回避。人们始终都只愿意注意这些尖刺的存在,然而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关心这些刺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恨你!”是本尼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她用她的“恨”来回应这个世界和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以拒绝、辱骂、咆哮、暴力和各种极端行为去反抗和破坏一切系统规则。她看起来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不和谐分子。然而这样的一个本尼却有着一个看似简单,但对她而言却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回家。

如果说电影《北方一片苍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寡妇在大雪天里找房子的故事,那么《系统破坏者》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儿坚持不懈的为自己找“家”的故事。

一个恨恶一切的本尼,她的行李里却装着厚厚的一摞相册,每一本相册就是她曾经寄宿过的一个家庭,里面有她的经历、她的童年和她的“家人”。因为本尼的斑斑劣迹,她已经辗转了很多个寄宿家庭,她曾经被这些家庭所接受,然后又被这些家庭所抛弃。她每天都对着各色人等歇斯底里的吼着“我恨你!”却从来不舍得把越搬越多的“家庭”相册丢掉一本。她独自承受着一次次被抛弃的伤痛,她用她的尖刺将一次次被撕裂的伤口隐藏起来,却从未真正怨恨过、报复过那些抛弃了她的人。

一个拒绝一切的本尼,她却极为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她的拒绝,不过是为了要抢占在被别人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的先机,因为如果这样大概心里就会少难过一点吧。站在台前念作文的她,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反应,稍有不对便会打击到她,她便会选择以愤怒的方式退却、逃避、回击。如果遇到有人嘲讽她,她便会失控的对其大打出手。直到她遇见了赢得了她信任和依赖的校卫米查在她想退却时给予了她一道鼓励的目光,她才第一次念完了她的作文。其实在她的尖刺之下,隐藏着一个敏感、脆弱、自卑、渴望被接纳、被鼓励、被陪伴的小女孩儿。

一个习惯以暴力回击的本尼,却从未伤害过唯一给予过她陪伴的米查。患有本能性恐惧症的她,却接纳了米查的孩子在她脸上随意抓摸,甚至在遭到米查的拒绝和抛弃时,她也没有选择伤害这个孩子分毫。

本尼,系统破坏者,精神疾病患者。其实相比于这样的表述,不如说她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和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来的更为贴切。作为本尼本身来说,她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要从冲破什么。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就是冲破阻拦她回家的障碍,冲破她注定要被被抛弃的命运而已吧。

本尼总是大声的喊着“我恨你!”其实她从未怨恨过任何人,无论是抛弃她的妈妈、抛弃她的寄宿家庭、抛弃她的米查,她都不曾真心怨恨。她所恨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所有拒绝她的、不信任她的感觉。所以她会一边歇斯底里的咒骂着,另一边却又满怀希望的期待着。她一边怨恨着,另一边却又思念着。本尼以她独特的情感方式和激烈行为表达着她的爱与恨。

本尼在遭到拒绝之后,便会选择踏上下一段“回家”的旅程。回家找妈妈、牛棚、米查家、梦里的狗窝、天空。她看上去总是在以极端暴烈的方式横冲直撞的破坏着一切固有的系统规则,但其实她不过是想找到一个“家”而已。可惜的是,最后却连天空也抛弃了她。

究竟是破坏者,还是被抛弃者,也许从来都只是一个角度问题。

 短评

现在的处女作完成度真的都不得了。摄影剪辑声音表演都非常过硬。不过硬伤也是非常明显。导演既没有在社会层面去真正直击这个“system”,也没有像《妈咪》那样从私人情感的角度去深入表达。(家庭线的位置有点尴尬,功能性更强)(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cue妈咪)说到底本质上是个奇观展示片,而且有点长,并且结尾没处理好。前半段有几个瞬间让人感觉即将进入另一个层面,但最后发现是false alarm。尽管如此,技术层面的执导做得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剪辑以及对整体节奏的把握。这个女导演换个好剧本应该会效果很不错。

9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14分钟前
  • Heidyroyal Tea
  • 还行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16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最后一部。电影没有宣传用药物治疗精神病,首先这一点很好。导演不断在用视听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暴躁感,紧张感,并且也留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种体验感很不错,各个人物生动形象。摄影调色很好,看得很舒服,ost除了有些时候的音乐的使用过了一点,其他时候都挺享受的,最后20多分钟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对主角的处理的方式不是很好,野性可以归于自然。入围个人今年十佳之一。

21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史上最年轻柏林影后应该基本稳了(没得好可惜!!!),最佳处女作和鲍尔奖都很有竞争力!!!小女孩的爆发力和准确度都让人惊叹,而导演对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的观察理解极为准确,更可贵的是这些细节信息既有效地转换为剧作,同时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准确,逻辑让人信服,并且足够复杂。摄影和音乐也属上乘。这部片子可能真的是从Generation拉上来的,但是占了这么一个好位置(去年这里是[女继承人]哦,必定有所斩获!

2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系统救不了问题熊孩子,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延伸出更多关于弱势个体的思考?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3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很差

明显是在德国传统的“问题电影”框架内游走的《系统破坏者》却规避开了几乎所有的俗套。显然作者有着她的社会学兴趣,但这种兴趣没有变成居高临下的道德话语,相反她的电影富有体恤精神,对她的所有角色都充满理解。于是你无法预测电影的走向,充满目的性的“这有一个问题,需要这样来解决”式的剧情线完全缺位,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当下性,观众和角色一起被关在电影里宁静、暗潮涌动和激烈的场景里,这就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现实主义的悲剧往往表现在,每个人都尽职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局限都可以理解,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这种系统性的失败是无法用社会讨论来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最终不落脚于解决问题,而是展现整个系统里无论大人孩子在这问题前的无力感。

3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叙事风格很东欧(罗马尼亚气质?),非但不像看前传说的那么难看,反而很好看。小女孩出色的表演,开放探讨的议题和结局,不过它依旧有个相似毛病:像这样社会学意义较深的“特稿”类电影,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堆砌一些相似的细节,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干脆,也削弱了整个片子的力量。

34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还蛮酷&感动的。9岁小女主是一名system crasher(具体是什么病谁懂可以科普下),无法适应任何社会运转规则,连亲妈都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体表现是极度暴躁、易怒,满口脏话,受惊会厉声尖叫,具有攻击性。但内心里她就是个脆弱柔软善良的小女孩,十分渴望被爱,却因为生理病症无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对生母、不同岗位的儿童护工等成人群像刻画也很真实生动,没有把谁刻画成圣母。小女主年纪这么小就挑战难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都不意外。女导演叙事细腻,剪辑干脆利索,就是结尾半小时稍微有点拖,能看出导演也不知该拿这个小女孩怎么办了...只能开放性结局了吧,哎

3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自然父母并不能给子女超自然的影响,完善制度也无法给孩子最完美的保护。本该属于森林却被丢入城市,试图钻进狗窝却被混入人群。是照顾婴儿的天使,也是虐待大人的恶魔。是引发救赎幻想的孩童,也是瞬间就能发疯的野兽。被小宝宝摸脸的瞬间,忽然止住了狂躁。耗尽所有人的心力,终于能抱着独角兽飞起。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试听和剪辑做得很好,但整个影片都没让我弄懂作者的态度。创伤是一回事,但除去创伤之外女主得到的爱不是更多吗?她宁愿一次次伤害所有爱她的人还是拒绝变好,我又凭什么理解她?

41分钟前
  • iMcFlurry
  • 较差

太cool!一个喜欢猫头鹰的小女孩 常玩被人追的游戏 只是想多点在乎与陪伴。观看时 喉咙总是哽咽 看见小女孩在树上一直喊妈妈、安慰坐在地上哭泣的教导员 泪奔。忘不了本尼在雪地里奔跑 转身看着停下来的米夏 她知道他放弃了。我以为这是个拯救故事 但并不如此 映后和制片交流 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他说 最开始就不想设置为被拯救 因为就算电影中被拯救了 现实中也不是这样。拍摄3个月 剧本打磨了很久 整个用了七年时间。#22 SIFF 科技影城

44分钟前
  • 芊啊芊
  • 推荐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47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極難得的在電影主角身上看見了我自己。

51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电影是对现实剪辑,导演单一重复呈现这种极端情绪及其后果,只表明了导演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而只是利用这种极端情绪作为一个剧作麦高芬,操纵和支配观众(等同于一颗希区柯克定时炸弹),即使社会层面建构不是全然空洞,但导演显然更在意如何剥削这种情绪与观众的感知和情感做廉价交易。

52分钟前
  • Peter Cat
  • 很差

导演和小演员都生猛极了。青少年儿童成长家庭教育问题,导演首发复杂而多变,常有不可思议之举动,小演员的表现力惊炸!摄影和配乐加分不少。只是似乎没有欧洲与中东局势问题来的更具威胁性。屈居银熊。

57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力荐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欣賞不來這種情緒轟炸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但此片在德國電影獎大獲全勝,是否有某種屬於當地的刺點?)。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

58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2019SIFF 无法认同是一种酷甚至只觉得小孩太可怕了。

60分钟前
  • 山頂公仔波板糖
  • 较差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