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看不懂,先大概过一下。
整体来说,故事讲的是Amanda杀掉了自己的马,让自己陷入困境
以此为借口让妈妈出钱把自己最重要的朋友(在最牛逼的学校)买回来,帮助自己。
其实是想借此机会来重新拿到Lily的友情。
而且是靠她自己赌博赚的钱(因为后面交代了她妈妈在化疗,所以高价请她朋友过来按次辅导应该不是很现实,估计想表现她智商超群。)
表面立场以后
Lily开始利用用白莲花手段暗示自己的立场
我们从两个女孩开始解读。
LILY有几个特质。
虚荣,从她和尖子生Amanda交朋友,因为Amanda太优秀离他而去,去交钱读一流名校,混尖子生Party,被继父拆穿她交钱上名校出现明显杀机,利用继父人脉靠关系进大学等等。
很会利用人,她的妈妈就可以让继父死心塌地的为她做这做那,Lily应该这点遗传她的妈妈。
阴坏,从在背后怪看到继父很毛躁之类的行为,肯定是常有的行为,而且肯定让她妈妈和继父为了她虚荣的生活做过很多事,不然继父不会那样对她说话的(送你过去后,我不会再给你一分钱。)。
所以,辍学后,接到Amanda的邀请,在试探的过程中,得知了Amanda非常渴望得到自己友情的立场,于是加以利用。得到Amanda的计策后,中间动摇阶段确实出了不少戏。
很多人肯定会说,就是amanda出的主意咯,请仔细再看一遍电影,Lily从来都是不把话说完,让你替她说的人。你换位思考下白莲花手段,“我好烦躁,我觉得就是被针对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云云,忠诚的朋友便会出主意出力,诱导amanda说出杀人办法只需要一个示弱的引子就行了,而且Lily知道Amanda杀过了马,为什么不怕人说嫌话还过来找Amanda,也就是她其实心是黑的,只是心智还没发育起来,对继父恨意肯定是有的,因为在她看来,妈妈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被别人染指。
所以Lily结合了AMANDA身上马的特质,勇往直前/轴(台词:最坏的不是善或者恶,而是犹豫不决),忠诚(①Lily:其实我是想.....然后把刀放你手上,Amnda立马喝了②Lily:你九岁那年也是演的吗 Amanda:是的,效果不是很好么?/只是想让你好受些。),没主动性/意识形态过高不知道干嘛(台词:我觉得我活着没有意义)
所以,当Lily给了Amanda一个外驱动,Amanda会觉得自己变的有用,而且会变成内驱动,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这是腹黑的白莲花驭人之术,只是对象的目的性的逼格会有高低,手段是一样的。
从Lily杀完人下楼的造型来看,脸上无血,身上没有搏斗痕迹。 也就是说Lily也给继父下了安眠药,所以只需要走流程就行了。有没有很奇怪?Amanda可以帮她做掉继父的! 也就是说,Lily其实很想享受杀掉继父的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她完成终极魔王升级),导演后来觉得表达的不够明确,还让她跟毒贩子补了句:我很高兴你那天没有出手/让我享受这个单杀的全过程!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腹黑白莲花,戴着塑料姐妹面具,去找旧友替她动刀的过程,中间夹杂着多年不见,优秀的Amanda和她接触的过程中,帮助她认清自己,从摇摆不定的腹黑到敢于面对自己的黑并予以实践的心路历程。
在和Amanda部署的过程中,Lily也成长了不少,学到了Amanda的果敢和智慧后,做掉了自己的父亲,再次抛弃Amanda的故事。
Amanda方面其实也是有心路历程的, Amanda小时候和Lily关系特别好,把Lily当成特别好的朋友,甚至为了她好过为她演出让她舒服的情绪。
从小一起学骑马,Amanda是个天才,得了无数奖杯,所以打击了Lily,以至于Lily不想和她玩,没有优越感,所以Lily离开了她,以至于Amanda把问题归咎于自己陪伴多年的优秀的马身上,杀掉了自己的马,然后被周围的人看成是怪胎。
合照的图片是个非常关键的线索,Amanda一直保存着她们两的合照,从片尾的合照印记来看也很大概率和Amanda杀马的心路历程吻合。
Lily小时候离开Amanda说了Amanda很在意的话,估计是片尾信中台词(你大叫,为啥你长着马的脑袋而不是我的脸/为啥我没有骑马的天分),所以Amanda第一次把合照折起来然后收了起来。
杀完马以后,看到了Amanda的照片,拿出合照对折两次,确认Lily墙上的就是这副照片,所以无比理性的Amanda收起这个合照时是出现了情绪波动的,以至于合照出现了新的折痕。
到最后时刻,无论是台词还是海报,还是最后的笑,体现的全是“无论你让我做什么,我知道,但是我做了”“我不是故意的”“我终于帮你办到了”“我们还是很好的”之类的情愫,满满的精英为了LOW逼朋友作贱摧残自己的故事!
导演估计把自己做事情态度当成了优秀忠诚的Amanda,把身边一些朋友当成腹黑损友Lily作为原型来拍的,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当成了那个卖给高中生麻药的,最后去干服务员的麻醉师。
细思极恐,细思极恐!
导演的喜欢在Lily想做啥说啥时,总是被Amanda戳破,然后还把她的诉求给满足,打乱Lily腹黑的节奏,且让Lily觉得自己被看透,让Lily很不爽,算是对现实的隐喻吧,估计自己经常干这种事情。
“我是免费过来的” “你为啥不直说,我看到我妈的邮件了,其实你多磨会可以加价到500的”
“你很讨厌他?”“不是的”“是因为那几沓钱么”“我要拿来买笔记本!”
“你是想让我这样?(杀掉他?)”“不是的。”“是的”
最后的一段Amanda的话是寄托之词,什么马占领世界无忧无虑瞎跑乱搞云云,意思就是希望恶势力倒塌,忠诚,果敢的马不再受恶势力的控制,有自己自由的空间,甚至有自己的主动性。
而最后Lily对落魄成服务员的Tim的对话,她谈话的状态和之前出场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和小时候的照片的表情一样,应该是暗讽其实Amanda才是那个有感情的人,而Lily其实才是那个最冷酷无情的人(她继父怼他的那里导演就交代了),而两个人却都通过掩饰达到了看起来相反的状态,在影片的结尾两个女孩终于都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END
这是一部小情节开放式的影片,意思就是给观看者留了一大片想象的空间,并且为这些空间留下了足够多的线索,可以满足各种解读的需求。
首先关于“良种动物”这个片名的含义,我个人直接理解成“具有基因优势的人,如家境富裕或者智商超群的人”。 这个故事里一共有两个“良种动物”。第一个是没有感觉的阿曼达。第二个则是霸道总裁马克。
而莉莉,她其实只是一个想要成为“良种动物”的普通人。 先看阿曼达。 阿曼达和莉莉从小骑马,但是莉莉家里的墙上可没有这么多奖牌。
从这面墙上我们可以看出,阿曼达的生活里除了“马”什么也没有。这可能也是造成她特殊人格的原因。 电影最后的照片里也可以看出阿曼达从小就不会笑,或者她对骑马这件事从来就不喜欢。但是饶是如此,她依然拿了那么多奖牌。
一个被马占据了全部生活的女孩,亲手杀死自己的马,就显得非常合理。
对于一个比深度抑郁症更加模糊的人格,必然是孤独的,毕竟阿曼达的性格还有些惹人讨厌。这在年轻人派对中的议论能够体现。 阿曼达对一切都没有感觉,因此阿曼达才会精通“模仿”,她企图通过模仿来获取别人的“感觉”。
在这里她把对“感觉”的执着冀望于友情中。
而第二只“良种动物”是马克。 在影片的开始,镜头向我们展示了马克与狮子的照片,剑道的照片,以及墙上的悬挂的剑都体现了马克的“良种”,同时也直观的表达了马克是一个“掌权者”。
马克的每一次出现都在展示着他的权利。
马克支配家里的一切,同时他有着极高的智商,能够瞬息洞悉别人的弱点。
而另个一主角莉莉,她的身份并不是“良种动物”,她只是一个普通人,被学校退学,抄袭别人的作文,等等劣迹。而她心里极其的不甘心,她极力的扮演着“良种动物”。 可是现实中她只是一个被良种动物所支配的人。 母亲的讨好行为更加渲染出了这种被掌控的感觉。
而莉莉对这种“被支配”充满了悲哀和憎恨。
莉莉同样是孤独的,这在她参加派对时候的姿态拘谨和言辞不通畅以及中途退场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女孩。
于是莉莉和阿曼达,两个孤独的灵魂却对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有关“莉莉的阴谋论”我是不赞成的。 在影片最开始,莉莉并不知道阿曼达杀死了自己的马。所以利用她“虐待动物”的身份来增加她杀人的可能性的动机是不存在的。 莉莉接触阿曼达的理由是,阿曼达是莉莉唯一认识的“良种动物”,并且阿曼达身上的洒脱让莉莉非常着迷。
所以在第一场会面中,阿曼达才要极力的扮演出一个“良种动物”的姿态,但她显然不适合表演,其拙劣的演技赤裸裸的展现出来。
而阿曼达的动机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她想要通过“友情”唤醒“感觉”。 阿曼达一开始的表现出冷漠是因为她知道了莉莉和她妈妈的交易。 而当阿曼达问莉莉“你怎么收费?”的时候,莉莉矢口否认。
但是阿曼达并不介意莉莉的谎言,还是毫无防备的告诉她关于自己的一切,比如她有比抑郁症更模糊的人格,还有反社会精神分裂的倾向。 这其实是阿曼达在做一场交换,她希望自己的坦诚可以换来莉莉的坦诚。 然而莉莉依然是一副保护自己的姿态。
于是阿曼达戳穿了她的谎言,“我看过你和我妈妈的邮件。下次别说你不收费。”
即使莉莉不是一个真诚的朋友,但是阿曼达对朋友的渴望还是决定继续与她见面。 第二次见面,阿曼达直接问莉莉,“你们是用电话预约的吗,这次我没有发现我妈妈新的邮件。” 而当莉莉说出“我这次不要钱。”以后,阿曼达的眼睛明显亮了起来。
但是莉莉依然没有得到阿曼达的信任。因为在阿曼达的经验中,不会有人真的想要和自己成为朋友。所以她怀疑莉莉还有别的目的。
莉莉回答说,我只是想见你。而此时这句话明显没有说服力。 接下来就是继父马克的第一次出场。马克对阿曼达的到来显得非常惊讶,他走过来长久的打量了一下阿曼达。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镜头,就是继父马克在离开的时候对着莉莉做了一个“很棒”的手势。
马克这个手势的含义,我猜测是因为莉莉从来没有把朋友带回家里来过。前面说了她其实与阿曼达一样是形单影只的人。所以顶着“继父”身份的马克,只好展示出鼓励的姿态。对于马克这样的权利掌握者,这个动作也代表“允许”。
马克离开后,再次回过头来的莉莉明显有掩饰不住的高兴。既有被允许的安心,也有像别人展示“良种动物”朋友的自豪。 而阿曼达却在这时展示出了她身为“良种动物”的智商。她一眼看出了莉莉与马克之间的微妙的权利失衡的关系,于是她得出了自己问题的结论:“你邀请可怕的朋友过来就是为了惹他生气。” 阿曼达与马克一样仿佛知晓一切的“良种动物”作风惹毛了莉莉。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别人看透。 暴走以后的莉莉开始人身攻击:“如果你这么认为,为什么不叫你的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朋友?”
从这里开始,两个孤独的灵魂终于赤裸相见。
阿曼达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坦诚”,在她的“特殊人格”认知中,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事。 而莉莉也终于承认了接近阿曼达的真实原因,“你讨厌的令人抓狂,但是却让我着迷。”
令莉莉着迷的其实是阿曼达无拘无束的自由,在她看来,这是属于“良种动物”的特权。 于是阿曼达放下了心防,她以为自己得到了亲密的友谊,所以扑上去拥抱莉莉,而莉莉却吓一跳的躲开了。
这里展示了两个人对这段友谊的认知是错位的。 在莉莉眼中,对方仍然是一个无法接近的“良种动物”。这从后来两个人在沙发上的距离有所体现。
阿曼达显然已经敞开心扉,所以交谈的时候是用正面来面对莉莉。
而莉莉始终使用侧脸,是一种回避态度。
但是上次的拥抱对于阿曼达来所意义非凡。
回家洗澡的时候仍然在回味拥抱。
还要扮成莉莉模样给自己看。
在下一次见面中,莉莉与马克的内在矛盾开始展现出来。
马克想要莉莉去他的房间谈一下,这是一个命令。而莉莉拒绝顺从,又有机智阿曼达的助阵,马克第一次败下阵来。 这段对话无论是镜头的快节奏还是背景乐的剧烈,都展示出了浓浓的火药味。 在莉莉忤逆马克的命令的时候,马克明显露出了危险的神色。
于是莉莉向阿曼达表达着自己对继父的厌恶。但是对着厌恶唯一的反抗也只是一句诅咒。
接下来两个人去找酒喝,阿曼达问了这个问题。“你想过杀死他吗?”
一阵沉默之后,莉莉出现来一片阴影之中。虽然嘴上说没有,但她脸上黑暗影子隐藏了她真实的内心。
阿曼达隔着墙壁劝说她应该试一试。这时镜头滑动到了莉莉这边,这个倾斜的角度和阴冷的色调,说明阿曼达已经说中了莉莉最深处的角落。
阿曼达打开了莉莉内心深处的黑暗之门。但是此时的莉莉对自己内心的黑暗还充满了恐惧,所以她选择站在阿曼达的对立面,还赶走了阿曼达。
接下来莉莉在派对上得知了阿曼达杀死了自己的马,还遇到了这个进过监狱的男人。
自从那晚之后,莉莉一直没有回阿曼达的信息。因为她一直逃避着阿曼达提出的建议,也就是杀人。
直到夜里,莉莉终于向自己的黑暗妥协,决定执行杀人计划。 如果有“莉莉的阴谋”的话,那也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刻诞生的。
莉莉主动去接近找阿曼达,这一次两个人的距离更近了一些。
如果莉莉此刻已经有了牺牲阿曼达的想法,那她的接近就是刻意为之。 但是我的理解不是这样,此刻莉莉的故意接近,其实是想要寻求“共犯”。 两个女孩比赛憋气的时候,莉莉险些把自己溺死。
阿曼达把她就救出来。这个片段象征着阿曼达把莉莉从窒息的生活里解救出来。
按照阴谋论的说法,莉莉是在测试阿曼达是否会挺身而出拯救自己。 接下来莉莉主动谈起“弑父”的话题。镜头依然是一个侧脸,一个正脸。
但是话题点到为止,并没有继续深入。莉莉依然不确定阿曼达是否会帮助自己。而且自己再也左右摇摆之中。
真正让刺激莉莉导致结局的是这件事。马克把她扔到了寄宿学校,并且没有回转的余地。
这件事引起了莉莉愤怒,但她唯一能做的报复就是在马克的自行车上做手脚。
但是效果显然并不理想,只能让马克摔破鼻子。而且马克这个望向莉莉方向的表情,说明他已经知道了是莉莉干的好事。
莉莉去找阿曼达了解她杀死马的细节,被阿曼达的从容所震慑,于是她下定决心宣布要杀死自己的继父,而阿曼达是最合适的人选。 此时莉莉用黑色的墨镜掩盖了自己的内心。
而阿曼达转身就走,因为她一向可以洞悉别人的内心。她看出了莉莉想让自己“帮她杀人”。这让阿曼达非常不舒服。 因为阿曼达正在等待虐待动物的审判,因此她身边的任何暴力行为都会让警察第一时间想到她。 我觉得这才是莉莉第一次想到“牺牲阿曼达”的时间点。是阿曼达提醒她想到的。 阿曼达还指出了这场友谊的不对等,因为莉莉从来不和她聊自己的生活。 虽然这段友谊完全不对等,但是阿曼达依然向友谊妥协了。提出了另一个拥有不在场证明的计划,那就是买凶杀人。
她们找到了那个派对上的男人,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但是这个男人是个胆小鬼,他不愿意为了十万美金而冒险。阿曼达只好用录音威胁,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争执。 阿曼达用台灯打晕了男人,化解了这次小小的危机。
在安排好一切后,阿曼达提出要抱一下。在她的理解中,刚刚她们一起同仇敌忾,似乎应该是一件可以令情感升温的经历。 而莉莉拒绝了,因为对于莉莉此刻所承受的担忧和恐惧,让她根本无心感受友谊。
果然计划失败了,那个男的临阵脱逃了。 真正让莉莉恐惧的是,藏在烧烤架里的抢不见了,这说明那个男人来过,并且很可能马克已经知道了。从这里开始,她就没有退路了。
这次行动失败让莉莉非常焦虑,开始飙脏话骂人还开始抽烟。她下定决心要自己动手。
而阿曼达分析了自己动手的种种不可取,这样过于理性的思维显然无法缓解莉莉的焦躁。
阿曼达这个时候透露了自己已经知道莉莉被退学的事。莉莉楞在那里,表情像是遭到了重创。
被退学这件事是莉莉一直隐藏的尾巴。是她扮演“良种动物”唯一的破绽。而此刻却被人轻而易举的揭露出来。 这时马克回来了,阿曼达一转身 ,发现莉莉拿了刀。但是此时的杀意不知是冲着马克还是阿曼达。 因为阿曼达已经成为了像马克一样知道自己的底牌的人了。
阿曼达阻止了莉莉的冲动,并在墙后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马克傲慢的指控莉莉是一个自私鬼,这多少说中了莉莉的内心。
阿曼达安慰莉莉,你没有他说的那么糟糕。但是阿曼达过于诚实,明显没有安慰人的能力。
因为缺少正常人的共情能力,阿曼达还以为莉莉崩溃的哭泣是“哭的技巧”。
莉莉问阿曼达,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抱头痛哭也是你的技巧吗? 阿曼达回答,是的。 这一瞬间,才是莉莉决定牺牲阿曼达的时刻。
在最终的杀局中,两人的距离又回到了初始状态。
莉莉说服自己牺牲阿曼达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你对一切都没有感觉,所以你的生命没有意义。” 内心犹豫的莉莉向阿曼达确认自己的想法。
于是阿曼达从正面变成了侧脸,人都有掩饰自己的下意识。这是莉莉第一次说中了阿曼达内心的秘密,也就是她对“感觉”的渴望。
而阿曼达漫长的沉默让莉莉第一次察觉到了阿曼达的情绪波动。于是她立刻阻止阿曼达喝果汁,并且坦诚了自己的计划。
遵循“人物距离等于心理距离”的法则,莉莉主动凑过来认错。
阿曼达主动喝光了被下药的果汁。 很多影评都觉得这是莉莉最后的伪装,她利用了阿曼达的“没有求生欲”。但我却觉得这是真心的。因为要“赌”阿曼达会喝掉果汁这一点过于冒险。
阿曼达之所以喝下果汁,有两种可能。 一是阿曼达在得知自己被朋友背叛的时候,心里依然没有“感觉”,没有伤心难过,也没有其他的情绪,于是她认定了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 二是阿曼的终于在这短短几秒里有了“感觉”,她体会到了被朋友出卖的伤心,也体会到了朋友对她坦诚的喜悦。她是个高智商的“良种动物”,她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问题可以让自己避免死刑,而是住进疗养所接受治疗。她感觉到这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所以决定喝掉果汁。 但对于接下来阿曼达的这句话,第一种可能更大。
至于为什么友情的觉醒依然没有让莉莉放下屠刀?我觉得这是阿曼达的选择。 在莉莉劝她别喝,喝光后又劝她吐出来,又告诉她剂量很大等一系列劝说以后,阿曼达依然决定“就这样吧。” 这是阿曼达对莉莉的肯定与支持。
在莉莉上楼去杀人之前,有漫长镜头留白,这一段但镜头始终躲避着莉莉的正脸。这是导演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 莉莉到底是冷静的准备杀人,还是天人交战的犹豫。这是“留白”的意义。
而无论莉莉内心是否黑暗到无可救药,这杀人之后的悲伤都是真实的。 对于其他影评里说的“这一段是假哭”的说法,我觉过于得莫名其妙。 一个牺牲掉自己朋友以换取自己自由的女生,哭一鼻子怎么了?
最后的最后,就是令所有“莉莉阴谋论”者坚定信念的开放式结局。 在结局中,莉莉遇到了之前的“怂包男”。他是唯一知道内情的外人,但他表现出了与曾经不同的绅士风度。 两个人就过去避而不谈。但是怂包男侧面询问那起杀人案。
莉莉仿佛脱胎换骨,她此刻的表现就像一个真正的“良种动物”,这种透出屏幕的自信,完全不是此前那个焦虑懦弱的莉莉。 她优雅的给出一个官方式的回答。即使她知道面前的男人知道很多内情 。
于是怂包男就露出了这个表情。
很多观众误会了这个表情,以为这是导演代替观众传达的情绪。 在所有的普通人眼里,莉莉此刻表现出来的“事不关己”都显得过于绝情。而这种绝情,非常符合“莉莉阴谋论”。 但其实怂包男的表情只是一种怀疑,这种怀疑是:“我不相信你是无辜的。” 从人物故事的角度出发,怂包男并不知道她们的第二个计划,所以“做好伪装”才是一个杀人犯的本分。越冷酷,才越安全。 于是莉莉接下来对怂包男说:“我很开心你没有露面,我想全部忘记,但是她不这么想。” 意思是,我很高兴你当时没有出面揭发我们。那件事之后我放下了仇恨,但是阿曼达没有,所以她杀了马克。 这是更深一步的伪装。 然后怂包男问她,有没有找她谈过?莉莉说没有,然后提到了那封信,最后又说没看就扔了。 这里注意,话头是莉莉主动提出来的,是她主动提到了那封信,而目的就是告诉怂包男,我连她的信都不看了。以此来彻底抹除怂包男的怀疑。 所以我觉的这明显是谎话。 而在莉莉在说出“我把信扔了”之前。镜头略过了信的内容,最后又回到了莉莉脸上。这明显是暗示她其实看过信了。
所谓开放式的结局,就意味着不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来等你发现。导演会使用一切模糊的手法来阻止剧情产生闭合。 所以观众的选择,才是莉莉的真实模样。就看你希望有一个“阴谋系”的莉莉,还是希望有一个“普通人”莉莉。 关于阿曼达的解决却是毋庸置疑的。 她很适应监狱里的生活。她的墙上挂着她和莉莉小时候的照片。
阿曼达久久的看着照片,露出了整部电影唯一一次笑容。
她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友情。
中规中矩的美国家庭问题反思篇,主角是两位个性鲜明且有所隐喻的花季少女。
一个女孩是高智商,曾杀死良种马的中产家庭的女儿,可她为何要杀死良种马?她缺失正常人情感,没有恐惧,失去至亲不悲痛,网络赢牌不欣喜,甚至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意义,但她为了尽量融入社会,自习而成装哭绝活,尤其是出席葬礼这种带有“考验”的场合。我又猜,她只剩下一种强烈的情感,嫉妒,这也许正是她杀马的唯一动机,一个出身并不显贵的人,竟会嫉妒一匹血统高贵的马。
另一个女孩是随母嫁入豪门的叛逆少女。
她们代表了情感麻木与性格叛逆的美国新一代。我有点喜欢这两个人设。
这两个女孩多年后重逢,麻木少女目睹了叛逆少女不堪的家庭处境,便提议叛逆少女谋杀她那位颐指气使的继父,语气不比杀一匹马更凝重。
叛逆少女几经挣扎采纳了该建议,并告知麻木少女,已在她饮料里下了药,她若喝下,便会晕过去,等杀父成功后会嫁祸给她。
高智商的麻木少女果然很麻木,明知这个计划,却把饮料全喝了,甘愿被嫁祸。叛逆少女问她为什么?她说,人生真的没有意义。
好悲哀,也好耐人寻味的结局。说她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意义显然是不对的,她不仅思考过,且把所有通道全堵死了。
《良种动物》是部怪片。青春片的皮相,惊悚片的节奏,伦理片的内核,从镜头到配乐处处透着浓艳诡异。电影节奏缓慢到让人昏昏欲睡,却又用各种突兀不合理,引诱你推测影像深层的暗流。
深幽豪宅里,暴虐冷漠的继父,懦弱迟钝的母亲,敏感虚荣的少女,临时造访的少女颓废厌世的儿时女伴。几个人在大房子里走来走去,不说话的日常,就是竖着耳朵听另一个房间里的动静,站在阴影里有意无意地窥探,那昏暗的走廊、繁复的窗帘,处处透着诡异,无声诉说着见不得光的伤害。Lily对继父胆怯的恨意,继父对Lily说话时直接冰冷的语气,Lily母亲对继父和女儿放任的态度,都让人浮想联翩。很奇怪,看着两个少女隔段时间重提杀父的事,觉得下一个镜头他们就要付诸行动了,可看到他们犹豫耽搁,心里又是庆幸和失落混杂,庆幸是没干傻事,失落的是,他们只是嘴上说说。
看似柔弱的lily是披着华服的狐狸精,她的眼神里满是贪婪,对富足却压抑的生活,她一面苦心经营,一面伺机反抗。Amanda则是自散法力的小巫婆,高智商的她,少年老成的看清了世界的套路和底牌,用快到别人听不清的语速,诉说着颓废厌倦。Amanda第一次见面就看穿了Lily的精心伪装,觉得又好笑又生气,笑的是她在自己这位童年知心人面前拙劣的伪装,气的是生活对她生硬无情的改造。可说到底,Amanda不过是理论上的理智上的颓废厌世,情感上,她还是舍不得Lily儿时建立的友情,而Lily也是看准了这一点,精心设计让Lily帮她顶了杀父之罪。两个人的感情,其实是错位的。Amanda已经厌倦了lily,但又因为儿时纯真的陪伴,她又在情感上忍不住帮她。正如她所说,其实她在哪生活都无所谓的,既然怎么都是麻烦,她也就懒得拒绝。这份配合里,甚至还有点舍身逼迫的意思,见了Lily父亲后,Amanda冷酷无情的述说她杀死心爱的马的过程,其实不过是在具象化Lily潜意识里的阴谋。
这样看来,生活里真正危险的,倒是那些精致上进的好女孩,他们看着无辜,做点出格事就手足无措,其实是躲在规则道德里伺机而动,一旦下定决心,杀伐决断是毫不留情。而那些懒散的人,其实是最无害的。
相比起来,那个总是说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大哥的小混混更有趣。在被胁迫着参加Lily的杀父行动后,中途想退出,又被Amanda打破头拖到了浴缸里,醒来后,潦草包扎的像个小丑的他带着哭腔说,我要钱去医院,还担心说,我怎么跟爸爸说。真是可爱到爆。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
这又是一部看一遍看不很懂,看很多遍可能还不懂的片子。
两个女主是发小。莉莉和阿曼达。
简单说,莉莉是个“心机婊”,有很多口是心非的地方(太多了,就不赘述了),她刚开始表现出的特点,都不是真正的她(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的虚伪”)。而阿曼达是一个有啥就做啥的人,她说自己没有感情。所以阿曼达才对莉莉说,你应该正视自己的感情,否则你会变态的。
阿曼达有一种能力,就是能快速抓到人们内心最想要的东西,所以他很快就知道莉莉先给弄死继父。为什么呢?因为他继父是一个疯狂健身的男权主义者。但是,他继父很有钱。莉莉和继父的之间的问题就是矛盾的,离不开但合不来。(做题的桥段,说如果选择题里出现了“矛盾”,那就选这个没错,应该是暗示问题所在)。
我个人感觉,阿曼达是喜欢莉莉的,所以莉莉很多问题,阿曼达都想尽办法去帮忙。另一方面,其实是莉莉有意无意的在利用阿曼达。去做她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杀继父。当然,莉莉不承认这件事,她说我没有用技巧。
莉莉很了解阿曼达,也了解阿曼达对她的感情,所以最后甚至玩了一次苦肉计,完成了她的最大目标。心机婊,大杀机!
我没太搞明白的地方是她最后为啥哭,阿曼达已经昏迷了,哭给谁看?给自己内心仅存的良心吗??还是既然要演,就演的自己也相信了,相信自己是迫不得已、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
故弄玄虚的处女作。想把十八般武艺全耍一遍却忘了去讲故事,配乐摄影剪辑摆的各种高逼格故事却拍的像一滩撒了葱花的稀屎。白瞎了这么美好的演员
66/100 第一章是惊艳的,两位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跃然纸上,而且很难预测故事的走向。后来,故事脉络逐渐清晰,似乎无可避免的走入女性嘲讽懦弱男性,对抗强势男性的路数,并把美国中产家庭黑了一遍。电影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库克的角色或许很酷但太单薄,双女主在后半部分名存实亡。
D / 私以为文本除了怪味青春故事之外没有什么值得解读之处,要说阶级的处理还真是模糊单薄到完全像装饰小花边。倒是视听上的一些小心思,比如兼具颗粒感与粘着性的诡谲配乐,比如时而轻度扭曲的镜头处理,让人偶尔眼前一亮。
Taker的故事,这个taker抓住了有精神疾病(情感缺失)的朋友的可利用之处,杀掉即将毁掉自己光鲜前程的继父,嫁祸给精神病朋友,编造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她朋友是个操纵狂一直计划杀掉亲爱的继父不肯停手所以她是受害者,这套故事还能利用继父的朋友帮忙推荐去大学。在爱尔兰top1%圈两个月,见识了各种takers之后,觉得这故事也就小儿科,就近拿我身边例子,虽然我那么帮树懒社交,一旦出点什么事,她就很可能加害我并编造另一套故事给别人听。
和看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有种相似的煎熬...预告片那么难看,就不应该相信烂番茄的
塑料姐妹花。
神棍风
所谓的自恋的狗比型电影
比想象的好,导演与两位特立独行的女主演,呈现了一则滑稽又令人意外的黑色幽默,全片的观感与预期大不相同,可以说是视与听的小惊喜。
合格的视听语言,但这种人物立不起来、情节一塌糊涂、情绪十分别扭的作品,实在喜欢不来。如此故作“高级”姿态的作品,俨然成了很多独立电影、处女作的标配。
古怪而躁动的音乐外化了富家千金丰富的内在心绪,贯穿全片的冷色调摄影既是那位不受任何情感支配女孩状态的写照,也影射了两人间看似美好实则冷漠单向的关系。由此可见简单的弑父故事背后暗藏了潜在的阶级矛盾:它以一段极端的虚伪情谊揭示阶级间不存在沟通,只剩下利用与欺骗的冰冷现实。
奥利维亚·库克那段哭戏真该拿到国内给流量小生们展开教学,好好上一课。
这种未成年(快成年)女孩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男性再婚时一定要看对方带了个多大的孩子啊,呵呵。继父有对继女性侵吗,应该没有啊,我理解是有些强迫症,两个女孩的世界其实也是她们想象出来的,哎,悲剧。
三星半。有点故作高深,有点急于求成,但最终完成度却意外的还行,那些通常会给观感产生消极影响的留白和“神秘”的地方,放在本片中却又极其合理。而且,最重要的,影片跳脱了以往那些千篇一律类型片的桎梏;何况,还是导演处女作,更何况还有两个前途无量的小妞斗戏,以及,让人唏嘘的安东·叶利钦。
3.5 显然在创作者眼里这是个言之凿凿的剧本,但成品就像女孩轻易粉饰的哭戏般“技巧”,冰冷的疏离,唯有角色上达成“病”得动人。第一眼以为是火车怪客,却发现诡计没什么蹊跷,而是真正烂透了、却如愿了的两个女孩,彼此沉溺的亲密倒饶有趣味。Anya的恍然失心,哎呀太迷人了!
都在说安雅·泰勒-乔伊,我倒是觉得面无表情的Amanda内心更充满故事,一方面可能也是创作者的讽刺心理令前者的富家女身份更加冰冷,而后者的所谓假哭更令人同情了,角色很有趣但电影本身比较平庸,摄影展现出来的唯有学生作业般的套路和虚假。
1.5.这不就是《罪孽天使》的杀老爸版本...也没够彼得大帝拍得好看。
聊马的事儿聊太多了
从进化上来说情感本来就是人类适应社会性的一种生存技巧。但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以及和意识形态的融合人类自己都搞不清楚是生存更重要还是情感更重要了。配乐布景和镜头都特别赞,新人导演处女作,安东叶利钦遗作,有Anya的电影又都会沾点仙气,这么低分应该还是因为故事太简单了。
又一环绕着阴森气息的惊悚故事,两个曾是好朋友的女孩在生分后再次一起玩耍,却是在一同酝酿杀人计划,或者说这段故事注定要以血迹作结。结束后背后传来阵阵掌声,一脸凝重态度庄严的中老年影评人倒是对扭曲的青少年故事宠爱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