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惹事的英国人,就像前些年的电影,英国人跑到东南亚贩毒。自由世界标榜自由使他们与生俱来的,但是却没想到他们的自由是对其他世界的侵犯。四处惹事的英国人,就像前些年的电影,英国人跑到东南亚贩毒。自由世界标榜自由使他们与生俱来的,但是却没想到他们的自由是对其他世界的侵犯。四处惹事的英国人,就像前些年的电影,英国人跑到东南亚贩毒。自由世界标榜自由使他们与生俱来的,但是却没想到他们的自由是对其他世界的侵犯。
不是《越狱》,也不是《机智牢房生活》,是这部很小众的《炼狱信使》。
在全球最严酷且恶名昭彰、被称为“曼谷希尔顿”的曼谷市郊孔普雷监狱,有十条法则:
如果你不遵守,你非常有可能会死;
如果你遵守,那你一定会死。
这座位于热带的监狱里,因为气候原因,犯人清一色短裤蔽体,遍布全身的纹身之外,有一个赤条条的白色身影尤为引人瞩目——白人犯人比利·摩尔(乔·科尔 饰)。
泰国的法律规定,如果犯人通过打拳入选职业队伍甚至进入国家级比赛,将获得相应的减刑。
比利恰巧是个落魄的英国拳击手,一次嗑药打拳晕倒后被投入孔普雷监狱,便开始了艰难的求生之路。
在语言不通、别人都比自己更狠的异国监狱里,比利只得慢慢摸索生存法则,并通过学习泰拳,找到了重新站起来寻找人生希望的出口。
直到最后一幕比利·摩尔本人出现在电影ending,我才明白这是一部传记片,能够仅仅通过大篇幅的视觉语言把一部传记书籍影视化,的确是《炼狱信使》带来的惊喜。
肌肉、鸡奸、人妖、毒品、拳击,这些极具感官刺激的因素为这部“男人片”提供了十足的视觉冲击力,而角色本身的悔悟、变化则回扣了与个体相符的成长主题。真实犯人出演,展现狱中百态的写实白描,也着实比同类作品更具吸引力。
不过呢,这部《炼狱信使》仍旧存在很大的bug。
如果不是比利·摩尔的自传火了,估计很难找到什么很高调的影视化原因,毕竟一个异国流浪者的救赎之路格局有限,甚至还不如孔普雷监狱这个环境更有吸引力。
此外,为了强化视觉片段带来的电影感,比利不说话、人妖不说话、狱友不说话,基本只有一个犯人头子和监狱长呱唧呱唧的讲着泰语和没有语法的英语刷存在感,开场前十五分钟更是连句话都没有,怎么可能不困嘛……
说到底,这是个倒霉蛋在人渣圈子里寻找生活希望的故事,人家在烂泥里都能获得重生,倒还算是个很励志的主题吧。
不吹不黑,看个电影,说个观点。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DrawKer~
今天聊聊英国 / 法国 / 中国 / 柬埔寨 / 美国电影《炼狱信使》。
片名A Prayer Before Dawn (2017)。
《炼狱信使》是一部传记式电影,根据英国人比利·摩尔(Billy Moore)所写的回忆录改编。
比利·摩尔在泰国因持有毒品被捕入狱,他被丢进的是泰国曼谷郊孔普雷监狱。在这里打架斗殴霸凌都是家常便饭,就是死掉都没有人管。比利·摩尔要在处处充满危险又语言不通的环境中,寻找一线生机努力活下去,在充满危险的监狱里走出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该片于2017年5月19日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
真正的比利·摩尔在电影中扮演自己的父亲,他在电影上映前死于癌症。
现实生活中的罪犯比利·摩尔获释后写了一本畅销回忆录,讲述了他因持有毒品被捕后在监狱中的痛苦时光。
在异国他乡的监狱里,他独自一人,没有亲友、更没有帮派,他需要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不是一个好惹的人,否则就要面临极其残忍的暴行。
恐惧、困惑、孤独,这就是比利·摩尔在监狱里最直接的感受。
重刑犯逼迫他观看近在咫尺的暴行,他稍有不慎就会变成下一个受害者。
片中出现泰语时,没有多少字幕做解释,这进一步增加文化隔阂,也能让观众感受比利·摩尔所感所悟。
男主角乔·科尔(Joe Cole)为了扮演好真实的比利·摩尔,在开拍前花费数月进行拳击训练,还花了很多时间在利物浦和比利·摩尔一家生活在一起。
电影中,所有的打斗都是真枪实弹地进行。乔·科尔表示,他的化妆师花在掩盖瘀伤和割伤上的化妆时间,远多于创造伤痕的时间。
同样为了追求真实,影片中出现的泰国监狱里的犯人们也都是真正的前罪犯,有的人甚至在开拍前才被释放。
很显然,没有人知道泰国监狱里是什么样子,而通过本片猎奇式的叙述,观众大致会对这个神秘场所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不想犯事被丢进去。
高密度泰国罪犯、满身满脸的纹身、美颜丰满的人妖,每个元素都是平常少见的玩意儿,充满猎奇感。
观众一方面会对瘾君子咎由自取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会对他人间炼狱般的经历感到后怕。
比利·摩尔很明显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自甘堕落,落得铛锒入狱下场,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历后,他开始进行自我救赎,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他的转变很鼓舞人,能够活下来就是最大的成功。他的出狱更多存在运气成分,他能活下来则是靠着自己的努力。
《炼狱信使》的警示作用非常棒,不单是黄赌毒,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不要碰。
自由身之时不去好好生活,等到进了监狱才想起来改过自新,代价未免太大。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类似比利·摩尔的拳击基础,普通人进去之后,大概率会和影片中死掉的那些人一样,被蹂躏霸凌至死。
影片采用手持式相机拍摄,让比利·摩尔的视角最大化,全程让观众近距离接触,给大家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头至尾都维系着一种紧张状态,比利·摩尔和观众都没有丝毫的喘息机会。
片中扮演比利·摩尔泰拳教练的是泰国人宋拉康信(Somluck Kamsing)。
宋拉康信在1996年赢得了奥运会羽量级拳击金牌。
片中扮演牢头狱霸肯(Keng)的演员叫潘亚·伊蒙姆海(Panya Yimmumphai)。
潘亚在电影上映前,因为藏有非法药物,再次被捕,直到现在还在监狱服刑。
浪子回头金不换,
痛改前非做贤人。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监狱电影,能让观众感受片刻的囚禁,尔后,方知解脱的香甜。
电影有猎奇功能。
就像监狱电影,观众没坐过牢,却从中窥见监狱生活。
而全球众多监狱中,泰国孔普雷,臭名昭著。
在那里,不守规则可能会死,遵守规则一样会死,黑帮结队,丛林法则盛行,人是困兽。
电影[炼狱信使],便发生在这修罗场。
热带的夏天,空气潮湿,快淌出水,孔普雷的囚犯们,只着一件大裤衩,光着膀子,纹身坦荡荡,汗液于闷热中蒸腾,变得粘结。
数十人共处一监,环境脏乱,滋事斗殴家常便饭,每天都有囚犯死去,活脱炼狱。
即使当年[监狱风云]中的黑狱,也要让其三分。
监狱,上帝都抛弃的地方,而电影却喜欢这里。
无论是闻名影史的肖申克,还是令人窒息的孔普雷。
电影里的监狱,多少年了,从未沉寂。
第一部监狱电影诞生于1901年,叫[监狱酒吧]。
这要归功于个叫沃尔特·巴恩斯代尔的马戏团老板,此前,他经营一家家族马戏团,是那种流动马戏团,打一枪换个地方,小本生意。
后来电影从欧洲传到北美,但仅在城市里能看到,此时,沃尔特突发奇想,倘若能让电影下乡,给农民也能看到,应该会挣不少。
说干就干,马上,他花重金购入一套设备,带上电影和流动马戏团,下了乡。
而早期电影哪有什么正经院线片,全是试验性地瞎拍,题材也没有拘束,就像超市进口商品区形色各异的货物,怎么新潮怎么来。
刚开始,沃尔特和威斯康辛州监狱合作,拍摄其内部生活,因为,能进帐篷里看到电影的人,肯定对监狱生活闻所未闻。
于是,有了早期监狱电影,而这些全是纪录片,只是记录,并没剧情。
后来,电影逐渐成熟,单纯的风光记录早已吸引不了顾客,沃尔特的移动影院也关了门。
反之,监狱电影并未随之消亡,由于场所特殊,开始出现在其他电影中。
1920年,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演了部叫[13号囚犯]的电影,这是沃尔特之后,监狱再登银幕。
因为是喜剧,里面的监狱并不写实,只是搞笑元素堆砌的某个场景。
直到1929年。
那年,由于“新犯罪学”理论出台,美国多地爆发了大规模监狱暴动。
其中,科罗拉多州立监狱以八名狱警被杀,五名罪犯越狱失败自杀,监狱建筑被众犯人焚烧殆尽拔得头筹。
该事件震惊全美,同时也激发了电影从业者灵感,同年,编剧乔治·希尔据此写了名为《恐怖统治:犯罪和惩罚的故事》的剧本。
第二年,本子拍成电影[牢狱鸳],第一部越狱电影诞生。
该片已与如今的监狱电影相差无几,也被看作是近代监狱电影的鼻祖。
在这之后,越狱题材几乎成了导演们取之不竭的宝藏,像是1932年的[亡命者],更是将监狱片上升到了司法制度和政治批判的高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至此,监狱片正式成为一种类型片,在银幕上站稳了脚跟。
为什么监狱题材电影引人入胜?
猎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能在100分钟里给观众铸造同样压抑的一个观影囚笼。
影片结束,从囚笼中抽身的观众,总能感受到自由空气的甜美。
而监狱电影无非分为两种,一种讲越狱,一种不是越狱。
不论是哪种,都有着一位个性鲜明的典狱长。
监狱是自由的对立,充满压抑,而典狱长作为环境的主导者,多为反派。
就像1936年的[鲨岛逃生记],里面有银幕上首位典狱长,他为阻挠蒙冤的男主逃离鲨岛监狱,可谓用尽一切办法,甚至在几近逃出时,仍将其抓了回来。
但导演并未让他坏的透彻,男主以德报怨救下他性命后,典狱长还是回了头。
而在香港监狱片鼻祖[监狱风云]里,全片前半段气氛绝望悲戚,归功于张耀扬扮演的典狱长,其欺软怕硬,手段卑劣,让囚犯吃足了苦。
此外,还有[肖申克的救赎]的山姆·诺顿,道貌岸然,利欲熏心,得知安迪清白后,不但不为其平反,更是杀害无辜囚犯,断掉他伸张正义的桥梁。
最后,越狱成功的安迪,扳倒肖申克监狱的黑暗统治,诺顿落了个饮弹自尽的下场。
当然,也并非所有典狱长都是反派。
像1980年[黑狱风云]中的布鲁贝克,其是理想主义者,为调查监狱腐败的秘密,新上任的他不惜假扮囚犯。
后因触及官员利益,其被调离监狱,但在他的努力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也如1999年[绿里奇迹]中的保罗,是一名兢兢业业的法律执行者,谈不上坏。
而当他遇见上帝般的囚犯约翰,更是对无情法律产生了动摇。
监狱电影里,典狱长的万般风情,也是监狱的一呼一吸。
监狱是个小型社会,除了狱方的绝对霸权,犯人间还存在一个不成文的鄙视链。
在这个鄙视链的底层,是那些强奸犯。
2002年,美国罗马天主教牧师约翰·吉欧根曾因猥亵儿童获刑十年,结果入狱才一年,便在狱中被人杀害。
事实上,不止任何服刑者都能对强奸犯踩上一脚,甚至是狱警,对这种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所以,2017年[被操纵的都市]里,强奸犯入狱后,遭到同监区犯人无差别围殴。
而位居鄙视链顶层的,则是狱中黑帮,在一些监狱电影中,其作的恶比典狱长更甚。
[炼狱信使]里,孔普雷监狱的黑帮便是,满身纹身,视觉上已足够冲击。
他们甚至还凌辱刚入狱的囚犯,致其自杀。
而在韩国电影[叛狱无间]里,狱中黑帮则和典狱长串通一气,颠倒黑白,只手遮天。
正是由于这个小型社会的三六九等,新入狱的囚犯为自保,通常会选择强势黑帮作靠山。
而要想依附,必然有门槛。
强奸犯自是没戏,其余囚犯,则需有过硬的技能或是罪行足够“显赫”,才会得到狱中黑帮的认可。
“显赫”的罪行首推金融犯罪。
绝大部分犯人都是底层人民,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梦想——“操翻那些有钱人,然后自己变成有钱人。”
金融诈骗犯不但完成了前半句,锒铛入狱的他们,还能帮囚犯们完成后半句。
因此,即便安迪并非因金融诈骗入狱,其银行家身份,仍让他受到“狱中最大黑帮头目”诺顿典狱长的赏识。
而在孔普雷监狱,泰拳必定是过硬的技能。
[炼狱信使]中,比利虽是英国人,凭借一手好拳,不仅未被黑帮迫害,更是打出了一片天。
罪犯汇聚的监狱,等级分明,兽行暗涌,其是弱肉强食的社会。
高墙内外,野蛮与文明,两个世界。
而监狱电影,则能让观众感受片刻的囚禁,尔后,方知解脱的香甜。
银幕上下,压抑与自由,两种心情。
-
作者/夭夭酒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比尔到了监狱没有什么难,是你看到但不是他经历的,全城不穿衣服,是配合唯一女主角看上你(比尔)的颜值吗?老大他的死对头进去了,那将近一分钟的仇视有什么作用吗?导演你他吗的法国也是走后门吗。那中国还算好的。靠,我看完气死我了,花两个小时看这样的片子,给他一分是让瓣友们看到。。。垃圾,别耽误自己2小时。
有一个地方,在那里,威胁是日常的交流,丛林法则是“家常便饭”;在那里,力量=生存的几率。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强壮,在那里里是件非常严肃的事,它让你能在这个疯狂的环境中站住脚,它会让你保持头脑冷静,收获健康和自尊。
---------小小滴分割线---------
从小到大,看过不少监狱题材的片子,本片男主刚入狱的第一夜,让我顿时闪回了《肖申克救赎》中安迪入狱第一夜的情境,那个哀嚎着说“I am not supposed to be here”的胖子被打死时,摩根弗里曼告诉安迪,几乎所有人在第一晚都会精神崩溃。而男主那一晚的表现,又让我想起《监狱风云》中的梁家辉,对环境的一切都是全然陌生、他充满了恐惧和内心的反抗,却又无法,或者说不敢用肢体,哪怕是语言来充分发泄。这第一晚呐,用阿正(周润发)的话说,真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接下来的几日,男主(比利 摩尔)逐渐熟悉了监狱的环境与各种人设(本片没有过多交代男主如何与狱友相识相处的,也没有刻画更多狱友的人物特点)后,竟开始“重操旧业”(他以前就是个瘾君子)了。这又让我想起电影《门徒》里最后的吴彦祖——许多人之所以选择吸毒,是源于内心世界的极度空虚。比利 摩尔,是个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是个突然之间就被从普通人的世界带走,进入炼狱一般的监狱中。语言不通、人文不通、万一再遇到黑警和地方恶势力,他就这么消无声息的从人间消失也是极有可能的。
或是机缘巧合,男主居然搞上了监狱长的女儿,艾玛,他俩在那里摩擦的景象,让我顿时“what the fuck”,这都可以??这都可以啊!!!
之后男主就“改头换面了”,呈现出极强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精神面貌,那个女人Fame也用歌词来表达了对男主的“爱”(哎呦,我类个去)
又一次的机缘巧合,男主看到了监狱泰拳队的训练,男主大喊着“I am a boxer,i wanna train”,教练无视;随后男主非常识时务的奉上两包香烟后,顺利进入了监狱泰拳队的训练馆,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
最后的情节就比较老套了,男主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代表本监狱参加国家级别的监狱拳赛,并夺取了胜利,收货了。。。。额。。。。“尊严”和“地位”(斟酌了好久,觉得这两个词算是比较贴切)。
正所谓“逆随心境转”呀!
从战胜逆境的情节来说,本片不及《坚不可摧》(unbroken);从拳赛的残酷与挣扎程度来说,也不及《勇士》和《阿虎》。但本片的最大精神点在于——“监狱里的重生”
曾看过一部泰国纪录片(不是《播求传奇》),里面讲述了在泰国监狱,犯人是可以通过打泰拳而“重获新生”(入选国家职业队or获得减刑的机会)的,关于这一点,大家不要觉得泰国法律是儿戏,这是真实的,泰拳在泰国具有崇高的地位,人们通过习练泰拳,能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智,对犯人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片中有几个犯人就告诉男主,他们一个杀过3个人,一个杀过2个人,现在却都在努力的改过自新)
片子一些细节拍的还是蛮真实,泰拳的标志性特点都展现出来了:绑手带的细节、泰拳抱架、转身肘、蝴蝶腿法训练、扫踢的动作要领,比赛时的配乐、拜师舞等。
最后跑个题,开个脑洞:越来越觉得国足的选拔可以先从“监狱”开始😄😄
不管视听语言将《炼狱信使》的经历绘制得如何写实,这款动作类游戏都是专属于男主角一个人的炼狱。因此任何修辞于这座无需智力的密室以及这部展示它的电影中都没有真实的感官体验可靠。倘若你我从这封劝诫信里真正认识到了恐惧,那么我们或许都已经放下了拳头,转而开始武装空白的大脑并训练自己放弃那些不可抑制的恶习。
déprime 逃到哪都逃不出自己/有一场戏印象深,面对面脸贴脸的两人互相盯着,然后其中一人绷不住就出拳了,没出拳以前还可以有一种情欲博发的幻觉(对观者来说),人类的近身搏斗史是不是因为homophobie而开始的
后半段太难看了。。。自杀的泰仔还蛮可爱
2.5
猎奇心看电影真的很难有好
中近景、特写,加手摇晃动、快切,作为搏击片/动作片来看是观赏性很low的做法,再加上肮脏的色调,流水账剧情,真是很糟糕的观影体验。
白人瘾君子拳手在泰国监狱服刑历险记,改编自真实故事,剧情只能说波澜不惊,平静的忍受乱七八糟的监狱、再平静的练习泰拳等待救赎,全片节奏压抑到有些干瘪。当然泰国监狱挺新鲜,一个囚室一堆犯人挤在一起打通铺(其实就是睡地上),犯人们都是满身雅库扎式的纹身,还干些鸡奸、仇杀之类的坏事儿,镜头表现也够冷静直接,男主角一直光环大开,没受什么真正的磨难,不过这个环境也不是人待的地儿。剧情始终没什么重点,男主静静的来了,又静静的走了,一部融入捕捉法式纪录感努力的练手性质的作品
鸡奸那段让人印象深刻。
禁毒教育片,泰拳宣传片
叙事结构不行,看了开头就觉得无聊。没有用结构技巧去讲故事,让人看不下去。
戛纳补片12。很纯粹的电影。游走于伦理极限,全然相信身体的能量,耗尽它,直到奄奄一息。全片被人物的爆发力与意志主宰,于是偶然松懈的瞬间才格外动人。技术趋于完美,但并不显山露水。
【SXSW】【#8】能把原著改编成视觉语言先行的影片挺酷炫的,片尾字幕出现之前完全想不出竟然算是某种程度上的传记片。男体+兽行+第三世界监狱中的诡异末世感,导演拍起这种组合来毫不含糊。肯定有人会说白人到异国犯罪活该,不过看在是真事+主人公洗心革面的份上,还是嘴下留情吧。
泰语都不会说怎么在泰国混下去的,靠手语吗?
如果你不遵守,你非常有可能会死;如果你遵守,那你一定会死——这是比利·摩尔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IFFAM澳门国际影展。请来了导演和主演做映前介绍。部分场景是真监狱真囚犯和长镜头下实打实的真打,真不容易!竞技并不是本片核心,而是比利通过打拳摆脱从前的自己经历人生蜕变。真实到刻骨所以更显压抑。狱中第一夜那场戏真是惊掉我下巴……千万别在泰国犯事进监狱……
相比之下近年香港那批回魂似的监狱片显得那么粗制滥造。
#2018IFFR# 鹿特丹森林展映,戛纳午夜展映。实际上是个很规矩的体育片,不过外面监狱片实在是太抢戏了。导演看上去真的是非常迷恋各种雕过花(纹身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了)的男人肉体,花了大量篇幅展示。当然质量确实不错,影片的美术,以及长镜头都可圈可点,字幕上比较神经刀时有时无的。
好纯粹的监狱,一点都没有风云之斗!就这么简单地,是是非非,不真实!哈哈哈哈
一般般,期待太高。结尾处本人出演很惊喜。
曼谷真是white trash的天堂,即便在重犯监狱里。我不同情Billy,并不是因为他吸毒(贩毒)或者欠高利贷,而是他从来没有换位思考或者尝试融入当地社会,他的目光一直都是西方对东方猎奇式的表面印象;狱中炼成泰拳完成救赎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泰国人对白人还是有敬畏之心的:没人敢鸡奸他,专人陪他训练,连漂亮的人妖姐姐也要倒贴。最后,还是让白人爸爸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Billy的恐惧来自对陌生文化和语言的不安,但即便他不会说泰语,也有人来挺他,难道他觉得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