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爆炸啊……配乐也很贴合,狭小逼仄的地下场景,明暗的光影把至暗时刻的压抑,焦灼,冲突表现的很好,结尾的爆发也很有力度。 但是剧情完全不知所云,不明白片子要表达什么。 全面还原丘吉尔这个伟人? 歌颂伟大的,不屈不挠的英国人民? 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 感觉都想做,但都没有做好。 片子剪的很细碎,把人物标签化了,酗酒,光脚,睡衣,戴礼帽,抽雪茄,v字手势,绝佳的演讲能力,丘吉尔就是这样的人,用不着花大篇幅做特写,谁不知道呢?
但是这些表面化的东西以外呢?本来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观影的。张伯伦的辞职,丘吉尔的上位,时局的恶化,利益的冲突,观点的碰撞……这些事件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一个个关乎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经过怎样的博弈,丘吉尔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我认为是重点的东西,在电影中体现的过于表面化了,甚至可以说肤浅到了可笑的地步。
结尾丘吉尔第一次坐地铁,听到几位公民的意见,(尤其还有一位政治正确的黑人,看的我特出戏)一番演讲就说服了参众两院的官老爷,坐稳了位置,定下了主战派的基调。套路老就不说了,又爆露出他官僚世家,父子两任财政大臣,脱离民众,高高在上的一面来,但在片子中却是作为大高潮表现出来的,说实话,这个调性真是不和我这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口味→_→
另外这片子中借丘吉尔的口对希特勒的批判,满满的是什么油漆工啦,泥腿子啦,大头兵啦,这种充满了优越感的人身攻击,和最后地铁中的体察民情一对比,讽刺性一下就出来了(尤其地铁里有个垒墙的,正好配这个刷油漆的)
总结来说,可能我跟这个片的三观不太和吧,对两个小时的电影,情节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只是我不能容忍片子把我当白痴看……
不是这片子的受众吧,怪可惜的,白瞎了这么好的演技了。
看《敦刻尔克》的时候,以为那会是部像《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辛德勒名单》式的好莱坞大片,没想到诺兰玩起了结构和电影时间,完全违反好莱坞的创作规律,那当然是部好电影。不过看《敦刻尔克》之前如果看了《至暗时刻》,会更好的理解那部电影。
《至暗时刻》的故事并不复杂,讲德国在二战中不断侵略欧洲国家的过程中,英国面临和解和对抗的选择,国内保守派步步紧逼,而丘吉尔以其个人的意志和领袖魅力,说服国会继续对抗法西斯,最终英国在为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对丘吉尔这个人,我听过一些趣事,也看过他写的散文,据说他还会画画。他除了是政治家,还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至暗时刻》中刻画的丘吉尔,是他在1940年内的关键时刻下的一段时间的事情。正是因为面临抉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独特的魅力。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丘吉尔是个爱家爱国的人,虽然晚年的他脾气古怪,初次和莉莉·詹姆斯主演的打字员见面,就呛得她委屈地说不出话来,但他和妻子,仍旧充满温馨的爱。电影中也讲了她妻子回忆讲述的一段往事。
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他仍旧看得清大势,当保守派打算和解的时候,他明确的说明,坚决不允许希特勒那个独裁者继续下去,他明白不管英国多么危险,一再容忍地退让,只能让这个世界陷入混乱。
他不断研究战争形势,并做出有效的部署,包括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当他被逼地快要接受妥协的时候,国王看出了事情的真相,他开始支持起丘吉尔来,对于战争的事,他让丘吉尔去问民众,而当民众说出永不妥协的时候,他从人民那里获得了力量。
伟人就是伟人,懂得从人民群众中借势。
电影对丘吉尔的刻画是出色的。
首先,这个人物在故事中有始有终,他从当选首先开始,就没打算妥协,一点也没顾忌到保守派的意见,并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底。
其次,这个人物的癖好和人物本身结合很棒。可能丘吉尔在生活中就是那样一个人,对打字员要求严苛,生活中不拘小节,慢悠悠抽着雪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一点惧色也没有,一直给人民带来无比的勇气和信心。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又会感觉到这个人物活生生的存在。
英国人写过《纸牌屋》,也拍了剧,后来美国翻拍,火遍全世界。《纸牌屋》揭露了西方政治的暗黑,岂不知,在中国政治面前,简直是小儿科。毕竟在中国有些人物我们是无法坦坦荡荡评论的。我们一概不知。
丘吉尔这个人物在电影中随着时间的推动,所经历的事一波三折。最打动人的是他到了民众中间,他去坐了地铁,并收集了民间意见。故事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这才是个真正的领袖的样子。
看了这部电影,没感觉到那是至暗时刻,反而觉得是黎明前的黑暗。
而最近在北京发生的事,却让人感觉这个冬天无比的寒冷、魔幻和黑暗。
丘吉尔是个英雄,英雄的诞生自时势,也得有沃土。
加里·奥德曼演技绝佳。
果断打出满分!真是一次历史文化、视听艺术的享受。结合以前上映过的《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你会对二战的同一历史时刻有不同角度的丰富了解和精神感动。导演只有38岁,却连续拍出了《傲慢与偏见》05年、《赎罪》07年、《安娜卡列妮娜》12年等历史题材名片,不仅是他个人才华出众,更是他所处环境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及稳定所致;片面、多变、狭隘、虚无的历史、艺术观掌控下,是出不了这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
《至暗时刻》的亮点也真的只有狗爹的表演了。
最失望的是剧情吧,看完以后觉得丘吉尔执政主要靠吼,电影为了展示丘吉尔/狗爹的魅力,已经完全放弃讲历史的逻辑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的脑回路是这样的。(这不能算剧透,因为历史早已剧透了一切。)
张伯伦被弹劾下台。
—为什么张伯伦要下台?
小黑屋让哈利法克斯继任,但本人回绝了。
—为什么哈利法克斯会拒绝做首相?但后面又存心把丘吉尔给做掉?
工党支持丘吉尔做首相。
—工党看中了丘吉尔的什么?
丘吉尔上台以后,坚持主张要反抗。
—为什么他认为值得殊死一搏?电影给出的解释就是丘爷爷教导小姑娘——做人要有courage,爱拼才会赢。这样就把历史归因简化成个体的感觉、气质与性格,充满了偶然性。支持丘吉尔主战立场的历史事实、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什么?电影回避了这些问题。
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主张议和。
—问题和上面一样,电影没有试图为他们议和的主张铺垫一点点历史根据。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都是老政客了,丘吉尔看得出来墨索里尼靠不住,为什么他们就看不出来呢?电影并没有为这两个人设置强有力的动机去主张议和。以致于三人在战时内阁争论的戏,主要靠演员的演技在撑,因为台词真的太苍白了。“试试墨索里尼吧。”“说过多少次了,墨索里尼靠不住!”“你是说你真的不会考虑墨索里尼吗?”“不考虑!”然后摔门而出,除了情绪,观众看不到各自政治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至于地铁群众戏和外阁演讲的戏,就是剧情全面崩盘的高潮。这两场戏的坏,不在于矫情,而是它尝试给丘吉尔的主战立场以合法性,但这个合法性又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很多人都赞成打仗,所以打仗就对了。
一部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贴着历史的脉络去讲述历史。而不是因为历史证明了他是错/对的,我们只要记住结论就可以了。他为什么是错/对的,当时为什么会作出错误的/正确的决定,这些就没有讲的价值了,并不是这样的,回答后面的这些问题正是历史地理解人物的关键,让人物从历史神话变成活生生的可以被理解的人的关键。而《至暗时刻》显然是不希望观众像我这样提那么多问题的,它希望观众记住结论,不要质疑,要去崇拜银幕上的丘吉尔,感受他的暴怒、孩子气,这是光环和魅力,要沉浸其中。太多问题会影响你感受电影的美。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部很好的历史传记作品。但会是一部不错的丘吉尔/狗爹迷弟迷妹迷汉迷婶作品。(但还是会为狗爹的奥斯卡打call的!)
乔·怀特本来是我很喜欢的导演,因为他的电影语言很风骚。《至暗时刻》里,他的那些胡里花哨的东西都不见了,痛心疾首。如果想感受一下可以看《赎罪》和《安娜·卡列尼娜》。
看完国王的演讲来的,完全无缝对接(可惜早就看了敦刻尔克了,不然可以三部连看)。加里奥德曼演得太好了,完全没有自己的影子,简直就是丘吉尔本人!整部片的节奏、剪辑、配乐和气氛渲染在我看来都教科书般地无可挑剔。当然,最大的亮点还是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完美却有血有肉、充满激情、富有强大责任感和领导能力的战时首相形象,相当值得一看!希望Darkest Hour能在本届奥斯卡能取得好的成绩,加里奥德曼的表现完全担得起奥斯卡影帝!
置于黑暗空间独自明亮的电梯间/房间勾勒出无可名状的孤独感,俯拍视角的上升镜头传达出无路可退的决绝,选题切口和光影氛围一骑绝尘。如何营造无声的压力,如何表现厚积薄发如岩浆一般喷涌而出的力量感,如何用剧情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这部电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在习惯了那么多廉价奖项之后一巴掌告诉你什么才是影帝级的表演 拜托奥斯卡今年拎拎清
这部和诺兰的《敦刻尔克》算是事件的side-A和side-B,比较起来还是乔赖特赢了。他电影音乐和摄影一直很棒,打字机音效视效贯穿了好几部,战争场面也一向很诗意,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剧本太中规中矩,太主旋律,没有挖更深的东西。预定奥斯卡的最佳男主和摄影。
夜晚乔六推开了邱团长的房门。“还没睡么”“首长,俺睡不着啊,作战动员做了,同志们思想不统一,还有些抵触情绪”乔拍拍他的肩膀,“老邱,尽管放手去干,我和组织信任你。另外别忘了咱的制胜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一定会给你答案的!”皎洁的月光下,邱的眼中闪过湿润的光……
这样绝不和独裁者搞绥靖的西方政治家现在都去哪儿了?
Gary终于成了oldman
看完内心涨满正能量,随即又转为黯淡。外部的敌人早点晚点总是有办法打败的,内部的敌人要难对付百倍。只能在意念中与之作战,在梦乡中与之作战,在幻觉中与之作战,在网上匿名与之作战,指桑骂槐与之作战,借古讽今与之作战……终无损其一根寒毛,更解不开自己身上的镣铐。
邱吉尔真横,在特殊的历史时刻做出了也许影响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
真的男人从不回头看鼓掌。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台词秒绝配得上原始素材。Oldman请得奖。片中领袖坚持要告诉人民unvarnished truth,一个恍惚不知道谁才真的活在darkest hour。
7分,加里·奥尔曼的表演就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法把这个角色跟加里·奥德曼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奥德曼,这就是丘吉尔,太厉害。整体就是个正常发挥的奥斯卡式传记片,乔·赖特电影的摄影仍然很老道,摄影非常至暗时刻。该燃的时候也很燃,结尾有点热血感。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和剧完全就是一个系列: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王冠……
国王的演讲 赎罪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这4部可以连连看了!
也太可爱了吧这个丘吉尔。应该搞一个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连映套餐,简直太连贯了嘛!
四星半。从他出现第一个镜头开始,Garry Oldman消失了,Winston Churchill复活了。Joe Wright以极其古典而不花哨的方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被建制派同僚所认同,但最终在平民中找到力量的伟大领袖。这片真的太适合与Dunkirk作双片连映了
丹尼尔戴刘易斯息影了,加里奥德曼的时代来临了。杰作。#TIFF2017
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
与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赎罪可组成英伦二战风云麻将桌,贯穿各个阶层、视角和情愫。在故事毫无新意的前提下,我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太喜欢充满个性的英雄了,太喜欢充满气魄的奋力一搏,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故事刚刚开始,我已经激动不已。从丘吉尔的视角,他从婴儿时代就在渴望的位置,在至暗的时刻到来,他毫无惧色唯独担心时间太少,这个承受着千钧重担的老酒鬼,在接下来的五年,从孤军奋战,到无奈颓丧,到感染了他的妻子、国王、民众、议会全部都站在他的身旁,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我也真诚地希望这样冲破至暗寻找光明的时刻可以兑现在每个人身上。
我已经看到石头姐给狗爹颁小金人的画面了
我很喜欢结尾,结束在最高潮的一刻,至暗之后、破晓之前,不留多余的陈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