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还停留在记忆里的回答。
#关于拍摄原因: 近段时间联合国对此案重新展开调查,就和他们进行了合作。导演也坚信在经过调查后真相会更明晰,但是仍有许多疑惑没有解开,比如这个组织的真实存在,以及他们的真实目的。 #关于人身安全:肯定有人会跟着他。但是这些人都离丹麦很远,所以目前还是很安全。 #关于Maxwell:Maxwell于2006年去世。导演也采访过他的女儿,她刚刚从南非的某所大学毕业。但是直到现在她仍然认为她的父亲是名医生。 #关于挖机场:这是个很累的活。这在丹麦可不会发生。 #关于card:这个Ace的意义他仍然不知道,真的是非常奇怪。 #关于真实性:导演作为一名记者就是要展示他调查到的客观事实,这一方面他从来没有进行过夸大。 #关于Alex:他不是组织里最高级的指挥官。跟他接触过的上级有时候是英国人,有时候又是法国人。在这个组织里薪酬确实很高,但是究竟谁是幕后的组织者并不知道。 #关于这个组织:导演很确信的告诉大家这个组织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组织还无从知晓。 #关于在非洲放映:已经在非洲的许多电影节进行了放映。导演认为这对于非洲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电话号码:导演说他有个很厉害的警察局的朋友,他有权限去调出这些所需的电话号码。这是非常powerful的research。 #关于打字员:一部电影里还是需要一些女性和黑人形象,于是就请了这两位打字员。导演让她们打字过程中有问题就问,于是就有了片中所呈现的许多精彩问题。 #关于新项目:It is crazy.
说起“联合国秘书长”,大家的印象是什么?是勉力平息世界争端的调停者,还是在大国之间和稀泥的傀儡领袖?
无论如何,“联合国秘书长”在人们眼中,都是一种“权势不足、声名有余”的存在——有点地位,但干不成事。
不过,如果告诉你,曾有一任联合国秘书长,可能死于政治暗杀,你会否感到震惊?毕竟是联合国秘书长啊!
今年在圣丹斯电影节亮相的纪录片《哈马舍尔德悬案》,就介绍了一个关于联合国秘书长之死的“惊天阴谋”。
如今提起联合国秘书长,国人可能会想起安南或者潘基文,而现任的古特雷斯很多人都不熟悉,那么“上古时期”的达格·哈马舍尔德自然更少人听说了,他是联合国的第二任秘书长。
相比首任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在各个大国之间的摇摆不定,之前被西方国家认为是“平庸的技术性官僚”的瑞典政治家哈马舍尔德,在联合国秘书长的岗位上展现出了意志坚定的理想主义热情。
他非常活跃地参加外交活动,足迹遍布非洲、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和中东的许多国家,对全球形势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深入非洲考察,立场鲜明地支持殖民地的民族运动,并尽力为独立的非洲国家提供保护,也因此得罪了不少老牌殖民国家;
他创建了联合国维和部队,提出了著名的“维和三原则”(也称“哈马舍尔德三原则”),而他大胆调动维和部队的行为,也使他遭受了极大的舆论压力。
1961年,哈马舍尔德在前往刚果与当地叛军谈判的途中,其乘坐的飞机意外坠毁,哈马舍尔德与15名随行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哈马舍尔德之死当年可谓是震惊世界,但相关的新闻报道却大多含糊其辞,以至于半个世纪以来,关于那架“道格拉斯”DC-6客机的失事原因一直疑云密布。
与官方机械故障的说辞不同,在飞机的坠毁地点恩多拉,不少当年的本土目击者称曾在当晚看到另一架飞机同时出现,并疑似向哈马舍尔德的座机开火;
也有联合国的调查官员在飞机坠毁地点获取了飞机残骸,而残骸上有疑似弹孔的痕迹;
有前美国国安局官员表示在事发当晚曾监听到一段相关的录音,内容讲述的是一位比利时雇佣兵飞行员,击落了哈马舍尔德的座机,而这段录音现在已经被美国政府加密,无从证实;
更加令人疑惑的的还是,虽然飞机是在距离机场仅8英里的地方坠毁,但官方发现哈马舍尔德的尸体却耗费了惊人的15个小时,而哈马舍尔德尸身领口的黑桃A扑克牌更是让人心生惊惧。
很显然,事情并不简单。
2017年2月,坦桑尼亚前大法官奥斯曼得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任命,对此案重新进行详细调查,而最终的报告指出有“大量证据”显示哈马舍尔德乘坐的飞机是被另一架飞机击落的!
惊人的结论背后似乎藏着更大的阴谋,而《哈马舍尔德悬案》这部纪录片,则让丹麦记者麦斯·布鲁格(也是本片导演)和瑞典私人调查员约兰·比约克达尔一起,一步步为我们揭开事情的真相。
虽然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竭尽全力在当年的失事现场反复考场,也找到了不少当事人进行采访,发现哈马舍尔德的座机被人为击落的可能性极大,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任何实质性证据。
就在调查陷入困境时,一个神秘组织的相关文件吸引了二人的注意力——南非海洋研究所(South African Institute for Maritime Research ),简称SAIMR。
这样一个听起来更像是民间学术机构的组织,却被发现内部曾发布过“除掉哈马舍尔德”的相关文件,这无疑是让人震惊的,而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该组织的文件中,隐约表示其背后还有着英国和美国情报组织的支持。
让我们暂时将时间拨回到1961年,哈马舍尔德为什么要去刚果?
因为当时刚果发生叛乱,而叛军的背后,其实是比利时的矿业公司在撑腰。
这实质上依然是西方殖民者不愿意放弃在非洲土地上的利益的老把戏,而哈马舍尔德自出任联合国秘书长以来,一直都是不遗余力地支持非洲国家的独立自治权。
于是,当时哈马舍尔德一方面要承受战场上的不断损失,另一方面还要在联合国安理会中遭受美英两大国的责难,无奈之下只有远赴刚果与叛军谈判,希望能够缓和局面。
然而叛军背后的殖民者势力早就对哈马舍尔德欲除之而后快,他亲赴险境的勇敢行为无疑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这样来看,英美等国借SAIMR铲除哈马舍尔德,可能性极大,但当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继续追查时却发现:想要证明SAIMR这个组织曾经存在都很困难。
当SAIMR的文件被披露后,英美两国很快就否认了曾参与这样一个组织,并把锅甩给了苏联,显然,没人愿意和“谋杀联合国秘书长”的罪名扯上关系。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历经千辛,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基斯·麦斯威尔。
这位自称海军准将的男人,被证实曾以SAIMR的名义活跃在非洲地区,而他的遗孀也在电话采访中证实了SAIMR的存在。
线索越来越多,很快,麦斯威尔的回忆录也重见天日,我们发现他不仅在非洲地区招兵买马,还以医生的身份自居,开设了多家诊所为黑人提供廉价的医疗服务。
我们也得知了麦斯威尔被招募到SAIMR后,接受了一系列心理战术和黑暗艺术的相关训练,很显然,SAIMR更像是一个特工组织。
麦斯威尔被SAIMR派遣到刚果后,进入到一家美军出资设立的秘密研究所,进行生化武器和病毒研究,而他设立的诊所,则有很大的嫌疑是在拿黑人做实验,甚至想在黑人中扩散艾滋病病毒。
话分两头,在对SAIMR进行深度调查的同时,另一个重磅消息也随之而来。一份多年后解密的文件表明,当年击落哈马舍尔德座机的比利时飞行员,可能名为杨·范·里赛格姆。
可惜的是,杨·范·里赛格姆已经离世,但他的朋友则告诉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里赛格姆生前曾多次声称自己就是击落哈马舍尔德座机的人!
有趣的是,里赛格姆其实是比利时和英国混血,并在战争时期为英国皇家空军服务,专职于夜间行动,而在欧洲的雇佣兵圈子里,里赛格姆暗杀了哈马舍尔德竟然是一条大家心照不宣的传说。
无论是SAIMR的浮出水面,还是里赛格姆的重要线索,都使得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和调查似乎离真相越来越近,但他们遭受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很快,他们被禁止在当年事发的机场继续调查。
就在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份当年麦斯威尔为SAIMR招募的名单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试着给名单上的人挨个打电话,但奇怪的是,几乎每个人的回应都是“不错,我知道点什么,但我不能说”。
不过,名单上的一个人愿意出示自己在SAIMR获得的培训证书,终于彻底证实了SAIMR存在的真实性,而另一个人的回应则更加让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兴奋。
亚历山大·琼斯,一位曾经加入过SAIMR的人,选择正面接受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和采访,而这次采访所获取的信息,使得本已经知之甚详的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也倍感意外。
琼斯表示,SAIMR是一个秘密的雇佣兵组织,由几个外国政府赞助,其目的就是破坏某些国家的稳定,而他们的任务不仅包括参与到种种政变之中,竟然还有通过传播艾滋病病毒来杀死黑人!
琼斯还表示,SAIMR主要接受来自英国的指令,而当年在南非,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SAIMR的存在。
在麦斯威尔的回忆录越来越多地被曝光后,琼斯还告诉了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一个惊人的信息:哈马舍尔德尸身领口的黑桃A扑克牌,就是美国中情局的一贯标志,这是所有军事组织之间的共识。
从哈马舍尔德之死的种种疑点,到当年国际形势的合理推论,从SAIMR走出历史的迷雾,到里赛格姆自认击落哈马舍尔德座机的传言,从麦斯威尔的回忆录中尽述暗杀计划,到琼斯最重量级的关于SAIMR的证词,我们似乎能够还原哈马舍尔德之死的真相了——
二战后,非洲迎来了逐渐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以英国为首的白人殖民者阵营,在非洲秘密设立了SAIMR,旨在挑动战争、搅弄风云,以及充满种族仇视地杀死黑人。
一直以来支持非洲独立运动的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无疑大大威胁着SAIMR背后的庞大势力,最终在与刚果叛军的谈判途中,他不幸地被自己不曾看见过的敌人暗杀了。
但这真的就是事情的真相了吗?
纪录片《哈马舍尔德悬案》是导演麦斯·布鲁格对自己多年来追查这一案件的经过和成果的一次总结。
他非常有条理地将这部纪录片分成了循序渐进的几个章节来进行呈现,对哈马舍尔德悬案进行了抽丝剥茧的详细阐述,这种充满理性的叙事手法,是值得肯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布鲁格在片中特意邀请了两位黑人女秘书来记录自己的讲述,并在关键处提出疑问,帮助观众能够及时捕捉到最重要的信息,也籍此将整个案件中错综复杂的线索理清,这种表达手法也值得称赞。
然而,布鲁格和比约克达尔的调查虽然详尽,但却面临着一个关键的疑点,那就是他们的证据,有一半都来自于当事人的口述,并无实质证明,尤其是最后的亚历山大·琼斯所揭露的SAIMR的惊天阴谋,令人毛骨悚然,但不得不说有夸张妄言之嫌。
不过,《哈马舍尔德悬案》这部电影终究是将这样一个尘封多年的案件重新摆放在人们面前,其本身的现实意义已足够让人鼓掌,何况他们对真相和真理的追逐并未停止。
影片的最后,约兰·比约克达尔一个人继续踏上了调查真相的旅程,即使知道前方的线索越来越少,即使知道某些大国暗中使的绊子会越来越多,但“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不也是一种伟大的英雄主义吗?
196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遭遇离奇空难身亡。鉴于他的身份和政治立场,他的死被认为并非意外所致。
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谋杀迷案,要么是世界上最蠢的阴谋论。
“如果是后者,我很抱歉。”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丹麦记者、导演麦斯·布鲁格将自己作为记录对象,以真相追寻者的身份试图厘清这起旧案背后的谜团,拍摄了纪录片《哈马舍尔德悬案》。
1961年9月17日,达格·哈马舍尔德在刚果首都登上了一架飞机。
短短几个小时后,他就在飞机坠机中丧生了。
联合国的调查结论是驾驶员操作失误或者有预谋的坠机。但哈马舍尔德是被谋害的传闻从未停止。
时隔多年,事情被遗忘,线索已遗失,但谜团一直都在。
哈马舍尔德是为理想主义者,他致力于向当时独立道路上的非洲国家提供保护,帮助他们摆脱殖民者的影响,这给他树立了很多敌人。
1960年加丹加从刚果分裂宣布独立。
刚果矿产丰富,被称为“中非的宝石”,而矿产的80%集中在加丹加。比利时巨头——联合矿业公司扶持莫伊兹·冲伯成为叛军首领。
哈马舍尔德多次飞往刚果积极斡旋,从中调停,希望引导刚果实现统一,实现民族和解。
1961年9月,哈马舍尔德再赴刚果与莫伊兹·冲伯进行停战谈判,却丧生于此。
当时机场的周围有很多目击证人。因为是黑人证词不被重视,也因为证人担心说出真相会遭遇灭顶之灾,直到2012年,导演布鲁格的搭档——瑞典私人侦探约兰·比约克达尔前往事发地,才收集到了证人证词的视频记录:是另一架飞机击落了哈马舍尔德乘坐的飞机。
如果谋杀是真的,那谁是幕后凶手呢?
美国情报部门截获了一条录音,证实攻击哈马舍尔德乘坐飞机的小型飞机驾驶员是一名来自比利时的雇佣兵飞行员杨·范·里赛格姆,人称“独行侠”。
然而录音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定性为最高机密,也就是说录音存在,但无权获取。
里赛格姆在二战时期曾为英国皇家空军工作,“独行侠”是他在英国的称号。
根据里赛格姆的朋友,一位比利时伞兵的证词,里赛格姆击中了哈马舍尔德乘坐飞机的左翼,为了引爆飞机油箱。当时在场的目击证人也看到飞机在空中燃起了大火。
导演布鲁格和约兰根据当时飞机残骸的掩埋地点的照片,试图找到残骸碎片,希望依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更多信息。
然而在挖掘的过程中,他们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叫停。
太多疑团都没有方向。
传言中哈马舍尔德的遗体上有一张纸牌黑桃A。从未被证实是否真实存在的神秘组织——SAIMR南非海事研究所有文件声明策划了谋杀。
根据第一位进入坠机现场的摄影记者的照片和当地目击证人证词,所有遇难人员的尸体都烧焦残破,只有哈马舍尔德的尸体完整可辨认。
导演布鲁格踏上这段旅程的时候,并不知道结局通往何处。
布鲁格和约兰花了6年多的时间,走遍了非洲和欧洲,走访了无数的人,做了无数次采访。
直到他们遇到了一位曾经在SAIMR受训的雇佣兵亚历山大·琼斯,至此他们揭开了更多的秘密与阴谋。
这是一个秘密的雇佣兵组织,被一些外国政府赞助,随时待命破坏一些国家的安定。亚历山大·琼斯认为SAIMR主要听命于英国政府。
他们参与政变,推翻国家领导人,甚至试图通过医药手段散播艾滋病毒。
那些曾经接受布鲁格和约兰的采访,并声称从未听说过SAIMR的高官,在抽丝剥茧的线索中最终被多方论证对此事撒谎。
根据亚历山大·琼斯叙述,SAIMR刺杀哈马舍尔德的计划有三个方案:
第一,在飞机上装炸弹。
第二,派战斗机击落飞机。
第三,从地面击落飞机。
而那张出现在现场的神秘黑桃A,是CIA的标志。
真相至今没有定论。阴谋,还是阴谋论,到头来似乎还是一场空。
联合国2015年决定重审此案,至今仍然在调查中,而英国和南非一直在拒绝配合调查。
侦探约兰还在继续他的调查,纪录片《哈马舍尔德悬案》落幅于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尾。悬疑,实验,甚至是近似虚构的讲述方式让这部纪录片显得很不“纪录”。问题就平摊于水面之上,而答案深埋于海底。
对哈马舍尔德之死的探究,给导演布鲁格展开了一种微妙的视角,让追寻的过程而不是真相成为了纪录片的主角,将历史阴影中荒诞的政治真相与谎言掀开了一角。
利益、贪婪,似乎是所有阴谋背后永恒的主题。
而在这背后又还有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大概没人能找到所有答案。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参考文章:
「1」《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他调停非洲战争坠机身亡,半个世纪真相渐浮》文:闲来读史
「2」《帝国主义为什么在加丹加制造分裂?》文:牧流
纪录片拍摄者,世上隐性风险最大的工种之一。
正所谓“好奇害死猫”。
没人能猜到,这份疑问会把自己带往怎样的境地。
可能是生活背后的真实,也可能是现实之上的魔幻,甚至大开眼界的奇观。
最可怕的,却当属一场意料以外的盛大阴谋。
连导演,都险些搭上性命——
豆瓣8.5,斩获圣诞斯电影节纪录片大奖。
说在开头。
本片的内容,极具争议。
信的人,会看到世界上至今最大的谋杀谜案之一。
不信的人,会把它当成一则最蠢的阴谋论。
无论是哪种情况,片中高潮迭起的反转,将让你感受到秋季的第一抹森森凉意。
故事,要从196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遭遇空难说起。
名字似乎很陌生。
而他的离世,是世界和平进程中的巨大损失。
哈马舍尔德是一个绝不向强权低头的理想主义者——他主张为新近独立的非洲国家提供保护,使其摆脱殖民者遗留的迫害。
一言既出,老牌资本主义殖民大国恨得牙痒。
哈马舍尔德成了史上第一位被成员国咒死的秘书长。
他不罢休。
任职期间,还提出了著名的维和三原则——中立、公平、自卫。
避免战争,却不畏惧反抗。
越是弱小,越要拥护拿起武器的权利。
唯有如此,成长中的小国才能开辟出新的历史。
今天看来,哈马舍尔德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公仆。
但在当时,他动的这块奶酪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
遇难前几天,哈马舍尔德要前往恩多拉,替刚从比利时殖民区宣布独立的刚果来和当地叛军谈判。
他这一去,没有美国掌控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支持,危险指数极高。
英美不想蹚浑水,比利时大企业依然妄图揩尽刚果的油。
最后只能落到正义的哈马舍尔德头上。
谁知,飞机在空中就爆炸了。
官方称,是驾驶员操作失误。
民间流传说,是炸弹早就被恐怖分子埋在了座位底下。
也有人联想,根本是哈马舍尔德想自杀,结果拔枪时出了意外..
诡异的转折来了。
两位恩多拉的居民目击者同时表示:哈马舍尔德的飞机准备着陆时,莫名其妙地在空中绕了两圈,然后被一架小型飞机击落。
事发后,明明还是凌晨,附近的英国殖民当局却迅速给出反应,封锁了现场。
他们整整比官方公布的发现飞机残骸的时间早了10个小时!
这段时间里,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等找到的哈马舍尔德时,他是全机唯一一具毫无烧伤痕迹的尸体。
除了面部的污渍血渍,竟然全身平整安详。
而实锤,还在接着掉落。
当晚,记下了飞机最后通讯内容的无线电工作人员销毁了记录。
消失两天后,他重新补充了一份“完美的证词”。
证词的内容,基本贴合英属独立调查机构宣称“坠机是飞行员操作问题”的结论。
就在此人离岗期间,国安局局长开口了。
爆炸前几小时,他接到一个密探的电话,让他今晚一定要去监听部。
一去,他听到了历史性的一刻——杀手行动前最后的录音。
先锁定目标,再开枪放炮,言语中隐隐渗透出一股捕猎式的狂欢...
七分钟后,机毁人亡。
这个声音,来自国安局人员都熟悉的一名比利时雇佣兵。
局长知道,麻烦大了。
杀手的背景极可能牵连至英美情报机构,乃至中情局也卷入其中。
要不要深究下去?
最终,联合国调查委员会态度暧昧地相信了这是一起“意外”的说法。
半个世纪过去了。
哈马舍尔德的死亡,由轰动一时的新闻变为地下怪谈。
有人却一直惦念于心。
瑞典国际开发署驻非洲的工作者比约克达尔,在2008年收拾父亲遗物时,找到了一块事发现场的飞机残骸。
上面5个宛如弹孔的洞洞,配合着父亲生前多次的描述,勾起了比约克达尔对这位老乡的好奇。
他决定联合丹麦的记者马斯,重新打开这桩陈年旧案。
全过程,被拍成了一支纪录片。
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随后面对的,将和当年哈马舍尔德的境况一样可怕。
凶手不再是一个人。
“他”还是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阶级。
能保护马斯和比约克达尔的,只有掌握在“权力”手中的“权利”。
就如当年不肯作证的黑人目击者所言。
凶手有能力杀掉身居高位的哈马舍尔德,就更不用说命如草芥的他们了。
E君建议,回头看完片子再想这句话,会发现“因果轮回”不过如此。
马斯和比约克达尔没有放弃。
他们花费六年,得到了一张“门票”。
表面看来,它通往强权世界的内部腐败。
马斯顺着旧的线索往下查,发现凶手雇佣兵隶属一个名为“南非海事研究所”(简称SAIMR)的机构。
机构的领导,是伪装成慈善医生的麦斯威尔。
堪称集齐了所有疯狂属性的“变态”。
比如,只穿一身白。
嗜好,是操控和玩弄他人思想。
麦斯威尔去世许久,妻子和下属提起他仍觉心有余悸。
采访的音调里,止不住的颤抖和停顿。
妻子形容,他根本就是个表演型人格的精神病患者。几十年的婚姻里,麦斯威尔用拳打脚踢和冷暴力轮番折磨着她。
麦斯威尔亲自挑选的士兵也说,“要么臣服,要么死”。
上一个魄力和残忍这么齐驱并进的军事人物,还是希特勒。
他的影响并没有随生命而终止。
马斯追问其他退役的SAIMR成员时,他们要么闭口不谈,要么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组织并无过错。
哪怕,麦斯威尔曾利用黑人做过人体实验。
在当时种族隔离的政策下,黑人缺乏专业的医疗救助手段。
不懂任何医药知识的麦斯威尔,在黑人聚集区开设多家诊所,装摸做样的窥视检查着他们的身体,然后免费注入“疫苗”。
这一针下去,病毒将吞噬健康。
而它的种类,正是麦斯威尔沉迷研究的艾滋病。
黑人区里,打架斗殴等流血事件频发,卫生条件更是得不到保障。
加上不知体内悄然滋生变化的黑人,还会和爱人发生关系。
一传十,十传百,后果不堪设想...
麦斯威尔真正的目的浮出了水面:人为散播艾滋病毒,毁灭黑人的种族,占有他们的土地和资源。
马斯沉默的抽了一支雪茄。
他第一次,感到了害怕。
为这份偏离原点,突如其来到达的真相。
据他所查,当年企图揭发的工作人员,全部死于SAIMR的暗杀。
包括多名年轻的女性,还有人向亲友倾诉不久后就被发现横尸于道路中央,组织甚至登报佯作寻凶。
马斯采访的前SAIMR雇佣兵也说,他公布这些秘密,就已经做好了死的觉悟。
没人猜得到,麦斯威尔获得了多少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一张强权的暗网下,又涵盖了多少国家的利益。
哈马舍尔德,只是一个开始。
他遇害前即将进行的谈判,必定对殖民区企业产生了威胁,会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模式广阔发展。
所以,哈马舍尔德必须死。
不能因为他,改变世界长久以来的运行法则——“白人至上”的剥削主义和资本家,会牢牢占据金字塔顶端。
一丝崛起的生机,都足以引起“野兽”的警惕。
阴谋论?
虽然不排除片子的主观推断,但一个事实我们却心照不宣。
原来,“门票”传送的是人类内心无止境的欲望。
贪婪通过战争、刺杀、贸易等行动代代相传,世界的版图也因此时时变化。
“哈马舍尔德悬案”,不过掀开了冰山一角,却已充满血腥的气息。
还有多少真相,被镇压在强权背后?
数量和惨烈,都远在我们想象之外。
但反抗的声音,即使微弱,也从来不曾停止。
过去如哈马舍尔德,今天如马斯和比约克达尔,后者甚至在拍完影片后,继续回到事发地进行调查。
明天会更好吗?
E君想,作为中国公民,目睹着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日渐强大后,我们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星星之火尚存,日后必将燎原。
原载「虹膜」
1961年9月18日,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遭遇离奇空难身亡,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当时他不顾欧洲势力,坚定支持新兴的非洲国家独立的政治立场所招致的谋杀。虽然现在可能知道哈马舍尔德名字的人并不多,但在当时,他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所秉承观点和立场,甚至说可以直接影响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所以在他去世后,有这样的阴谋论的声音,也不足为奇。
但关于他飞机失事这桩案子,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都没有定论,联合国独立调查后给出的结论是驾驶员失误或有预谋的坠机,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这种「啥也没说」的结论,实在没法不让人觉得,这背后的真相,是「不可说」的。
而《哈马舍尔德悬案》,就试图去揭开这桩世纪悬案「不可说」的真相。但它和我们通常看过的那种着眼于悬案的解谜式纪录片,非常不一样。
影片的导演、编剧麦斯·布鲁格,自己也在这部纪录片中出镜,他和瑞典私人侦探搭档约兰·比约克达尔一起,花了六年时间,走遍了欧洲和非洲的各个角落,试图找出哈马舍尔德死亡的真相,却发现这背后隐藏的谜团,远比他们以为的要复杂和黑暗得多。
影片在麦斯·布鲁格的调查、真实历史影像、虚构的动画解说性场景,以及麦斯·布鲁格在自己居住的宾馆里和两位黑人女秘书探讨、记录调查内容几个部分组成,它们在麦斯·布鲁格的组织下,竟然形成了一种黑色电影般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感。
这或许和麦斯·布鲁格在一开始就把这个悬案的几个阴谋论假说摆了出来有关,比如小型战斗机把哈马舍尔德所在的飞机击落的可能,比如在哈马舍尔德遗体的衣领中发现的扑克牌黑桃A,在当时的公认观念里指向了这是CIA所为,再比如炸弹说,以及炸弹说所牵涉出来的,一个很有可能设计了整个阴谋的神秘机构——「南非海洋研究所」,简称SAIMR。
这个机构不仅可能设计了哈马舍尔德的死亡,甚至还可能为了实现种族隔离、灭绝黑人,做了非常多隐秘的事。这个组织的领导人物,海军准将麦斯威尔,被亲历者描述为一个只穿一身白的疯狂人物,他显然和包括暗杀哈马舍尔德的许多行动有着密切关系,但是这个人似乎在历史中隐身了,只留下一张照片。
《哈马舍尔德悬案》在一开始摆出的这些种种可能,就像是希区柯克电影中在一开始就埋下的危险和炸弹。
这些可能性就是主角们,也是《哈马舍尔德悬案》的导演和他的调查员们要不断去追寻的「麦格芬」,也调动着作为观众的我们的好奇心。而最终,我们也知道,麦格芬始终是不存在的,就好像大多数的阴谋论,最后都不能被证实。
而随着对这些「麦格芬」的追查,我们也一步步跟着导演去到了更隐秘和疯狂的世界,比如麦斯威尔会开免费的诊所,以治疗为名义拿黑人做实验。比如「南非海洋研究所」会招募大量的雇佣兵对他们进行隐秘的训练,以备不时之需。随着调查越走越远,这背后的谜团,其实已经跟哈马舍尔德悬案没有什么关系了。
导演自己也在片中承认了这一点,哈马舍尔德之死只是一张门票,让他能去做他真正热爱的事,进入那个疯狂的世界,去追踪雇佣兵,讲述白衣男人们的邪恶故事。
整部纪录片基本以调查学的方式组成,调查事件的导演自己也成为了他这部纪录片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让这部电影呈现为「元记录片」的形式。
比如在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自己穿着一身白,背对镜头说,「我很确信的一件事情是,这个故事里的幕后黑手,只穿白色。」
当然,作为导演的麦斯·布鲁格,是整部影片的始作俑者,也是《哈马舍尔德悬案》这个文本的「幕后黑手」。他丝毫不顾忌在镜头中呈现自己的困惑、迷茫与不解,在绝大多数的调查都通向死胡同的时候,他说自己的记者工作是「失败」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哈马舍尔德悬案》里的这些调查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是它所要探寻的这段历史的狭缝里真相与谎言相互嵌套的反证。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聘请了两位黑人秘书,在记录调查经过的同时也和自己探讨案件。毕竟,这是一个非洲和黑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案子。
这两位黑人女秘书所提供的,是一种微妙的在场性,当她们听到那些关于黑人实验的采访,关于用艾滋病毒灭绝掉黑人的计划时候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态度,为这个调查、记录、文本分析提供了一种微妙的视角与态度。那既有一种看到自己身处的群体所遭受的历史经历的共情,也有一种走出历史之后,抽身观察过去的审视态度。
不过,比起对哈马舍尔德之死真相的调查,《哈马舍尔德悬案》其实更像是一部关于「阴谋论」的电影。
许多历史上未破的悬案,都会最终导向阴谋论的解释,比如至今未解的肯尼迪遇刺案,刚好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在导演打电话采访相关人士的时候,对方有些讽刺地说,「不管你们要找什么,最好找到杀死肯尼迪总统的人,干点正事吧!」
比如玛丽莲·梦露之死,虽然官方结论是自杀,但一直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她与肯尼迪兄弟保持了过于密切的关系,听到过太多政治秘密而导致的暗杀。
再比如阿波罗登月一直被阴谋论者认为是个骗局,甚至还有人试图从库布里克的《闪灵》里找到他影射登月骗局的证据,那个闹鬼的237号房间的房间号数字,约等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在说登月行动的虚假。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哈马舍尔德悬案》称为「阴谋论电影」。
影片试图为哈马舍尔德之死找到一个解释,与其说它是在探寻真相,倒不如说是它是想为这个悬案寻找到一个平滑的、连接起历史缝隙的真相。但事实上,历史复杂而含混,是凹凸不平、布满裂缝的,决定历史的因素也存在很多维度,想要为它寻找到一种完美的、唯一的、平滑的解释,是不可能的事。
导演其实在一开始就摆出了自己这种「阴谋论研究」的态度。他为这桩调查写下的第一句文字记录是:「这要么是世界上最大的谋杀谜案,要么就是世界上最蠢的阴谋论。」
阴谋论在当今的世界里,已经成为了一种复杂的文化,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世界和历史的构建过程。那些历史中暧昧不清的过去,那些无法被言说的真相,那些潜伏在世界各地的秘密机构,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当今世界的神秘想象,也成为了如今最流行的那些电影的素材。《谍影重重》《007》这类间谍电影,就是阴谋论文化下最为大众所喜爱的产物。
它们为那普罗大众无法触及的历史提供了一种解释,也满足了人们最隐秘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很难意识到。
那就是在潜意识里,我们希望世界是秩序化的,希望历史是有迹可循的,希望一切事件都拥有规则,不管那规则是正义还是邪恶,因为在这样的秩序和规则里,我们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安身之处,才能在这充满未知和危险的世界里,因为「规则化」而感到那么一丝丝的安全感。
为历史寻找答案的我们,也是在为自身的位置寻找答案。
一部电影,揭露了半个世纪以前,一场轰动世界的空难,背后令人震惊的真相……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新闻背后,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去年,纪录片《哈马舍尔德悬案》上映,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在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表现方式,而在于案件本身。
这是一桩真实的历史悬案。
1961年9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的座机在非洲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很多证据和证言,都指向一种可能:哈马舍尔德是被谋杀的!
▲飞机失事现场 虽然联合国一直在大国之间艰难周旋,处境有些尴尬,但联合国秘书长毕竟地位超然、身份尊贵。
是谁胆大包天,敢对哈马舍尔德下手?
这位精明强干的秘书长,又是怎么得罪了那些人?
这部纪录片本来的目的,是探寻哈马舍尔德死亡的真相。 在寻找的过程中,却发现了比“联合国秘书长遇刺”更加骇人听闻的历史事实。
哈马舍尔德的死,令不少人暗中狂喜。
1961年9月17日,这位意气风发的秘书长在刚果的首都登上飞机。
他此行是为了和刚果叛军的首领冲伯见面,阻止刚果的分裂。
哈马舍尔德为此筹备许久。
这次谈判如果成功,能够使刚果免受战乱之苦,恢复和平稳定。
然而,就在18日凌晨,这架飞机在罗得西亚坠毁了!
哈马舍尔德的生命,与刚果实现和平的希望,都毁灭了。
官方给出的调查结果也很“官方”:这场事故的原因是飞行员操作失误,看错了飞机高度表上的数值。
飞行员竟然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这个理由显然无法说服民众。
联合国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也可能是飞行员有预谋地坠机。
▲ 哈马舍尔德的遗体
无论如何,哈马舍尔德的死,责任被完全推到了他的飞机驾驶员身上。
可是,无数人都坚信哈马舍尔德是被有预谋地刺杀的。
因为他得罪的不是几个权势赫赫的大人物,而是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殖民帝国。 哈马舍尔德是一位热情如火的理想主义者。
他是瑞典人,于1953年成为联合国秘书长。
他刚上任的时候并不被人看好。
所有人都认为,这个英俊随和的中年人,不过只是一个平凡的瑞典官僚罢了。
彼时,美苏两大巨头冷战,英法两国余晖犹在。
在风云诡谲的大国争霸格局里,联合国就像东周王室一样,举步维艰。
身为秘书长的哈马舍尔德,又能做些什么呢?
像周天子一样做一个清贵悠闲的政治花瓶,是最现实的选择。
可他偏不!
哈马舍尔德明明没有力量,却还是要保护那些弱国的利益。
他四处奔走,倡导向那些新独立的非洲国家提供保护。
他努力让这些国家摆脱过去殖民者的影响。
他号召他们奋起抗争:“向强权低头服从非常容易,而反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哈马舍尔德,也因此被称为“有史以来第一位真正的世界公仆”。
明眼人都看得出,他把老牌的殖民帝国得罪完了。
英法虽然无法阻止殖民地的独立浪潮,但它们有自己的算盘。
他们希望成为这些新独立国家的幕后操纵者。
用大国的翻云覆雨之手,躲在暗处不停地搅弄风云,岂不美哉?
哈马舍尔德的行为却是在和这些老牌帝国对着干。 为此,他树敌无数。
甚至在联合国内部,都有不少人希望秘书长早早死掉。
有个传闻也越传越广:有人决意要谋害哈马舍尔德!
而在1961年9月18日,哈马舍尔德的死亡,让人们再次想起了这个传闻!
这种猜测不是平白无故的。 纪录片《哈马舍尔德悬案》的制作者走访了当年飞机失事的目击者。
他们大多是贫穷的黑人。
黑人们对当年的事情印象深刻:“我们看到飞机正准备向机场降落,但不知发生了什么,机场的灯全灭了。”
这时候,空中出现了第二架飞机,开始对着哈马舍尔德的飞机射击。 “听上去像是一架喷气式飞机”,黑人还补充了细节。
这些黑人十分震惊,他们询问自己的老板詹姆斯先生——他是个英国人,到底发生了什么?
詹姆斯的回应耐人寻味:“嘘!”
作为目击证人,黑人们的证词在当年没有受到重视。
而且,他们也不敢出来作证。
更可疑的是,飞机失事第二天,负责值班的无线电调度员马丁销毁了自己的记录,不久后重写了一份。
本来应该观测到整个事件的他,宣称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
前美国国安局官员索撒尔则透露,事故发生之前,自己接到了电话通知:
“你一定要来监听站,半夜的时候,很快就会有事情发生了!”
刚过了午夜,他就收到一份来自非洲的录音。
在录音中,一名飞行员的声音陆续传来:
“我将开始攻击”“枪炮开火”“我击中它了”“它着火了”“它坠毁了”! 他的长官神情凝重:“这份录音见证了历史,而他才刚发生7分钟。而且录音中的人物我们都认识。”
种种迹象都表明,哈马舍尔德死于有计划的谋杀。 那么,是谁下的黑手?
在经过艰难地探寻之后,一个名叫“南非海事研究所”的组织浮上了水面。
这是个非法地下组织,简称为“SAIMR”。 SAIMR的首脑是一个名叫麦斯威尔的白人男子,他曾经当过雇佣兵,是个神枪手,而且头脑十分聪明。
麦斯威尔是个白人至上主义者,非常仇视黑人。 而哈马舍尔德,自然就成了他的眼中钉。 现在已被揭秘的SAMER组织档案中,有一份12页的手稿。
在这份手稿中,提到了要谋杀哈马舍尔德。
原因是,“他带来了很多麻烦”。
SAIMR并不打算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个强力的支持者,那就是英国情报机构。
据南非驻伦敦大使馆前专员蒂尼将军回忆,麦斯威尔曾来询问他:“需不需要资金和武器来武装白人,对抗黑人?” 蒂尼坚信,麦斯威尔受英国军情六处的资助和指导。
即便如此,敢对联合国秘书长下手,也还是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然而,如果继续了解麦斯威尔这个人,就会惊讶地发现,他还能做出比谋杀联合国秘书长更疯狂100倍的事情! 比如,用艾滋病毒作为武器,来灭绝黑人。
麦斯威尔痴迷于艾滋病毒的研究。
他在日记中写道:“艾滋病在南非的政治走向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为此,他假扮成医生,在非洲开了多家诊所。
麦斯威尔哄骗那些贫穷而可怜的黑人,自己的诊所将会为他们免费注射疫苗。
黑人们欣喜若狂。
可是,他们万万不会想到,麦斯威尔注射到他们体内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疫苗。 而是艾滋病毒。
麦斯威尔曾经的属下,一个名叫琼斯的男子坦然告诉采访者:“在种族隔离政策下,黑人是没有人权的。” 他把麦斯威尔称为“披着羊皮的狼”。
一位名叫达格玛的女子,曾在麦斯威尔的诊所工作。 当她发现麦斯威尔的惊天秘密之后,决定告诉政府。 麦斯威尔毫不犹豫地下令杀了她。
对于自己的疯狂计划,麦斯威尔信心满满:“南非在2000年,白人将占大多数。”
琼斯冒着被报复的危险,向纪录片团队透露了SAIMR的真相。
这是一个秘密的雇佣兵组织。
它的经济来源,来自于一些外国政府。 收人钱财,替人办事。
SAIMR存在的目的就是破坏一些国家的稳定,甚至鼓动政变、推翻别国领导人、传播艾滋病毒。
信奉白人至上的麦斯威尔,与一些老牌殖民帝国有着极度暧昧的关系。
他们是麦斯威尔的“金主”,也是麦斯威尔的后盾。
而具体执行这项计划的飞行员,据现有的档案资料显示,和琼斯的证言,是一名外号叫“独行侠”的比利时飞行员。
他的名字是塞格姆。
塞格姆是比利时和英国混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 离开空军之后,塞格姆成为了一名雇佣兵,开始为SAIMR服务。
塞格姆如今已经去世。
但是,这件事从他的亲密好友口中得到了证实。
据他朋友回忆,塞格姆在世的时候经常炫耀自己击落了哈马舍尔德的座机,很多细节都对得上。
然而,这件事官方依然没有出面给出一个明确说法。
尽管纪录片团队花费了数年时间,找到了无数证言,但是依然无法为这个悬案盖棺定论。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就在不久前,联合国决定重启对此案的调查。
联合国多次要求英国和南非配合调查,但这两国都拒绝了。
长眠于地下的哈马舍尔德,值得人们铭记,更值得人们为他找回迟到的正义。
雇佣兵琼斯坦言:“他被谋杀是因为他想改变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关系。他活着就是威胁。” 是对谁的威胁?
是对老牌殖民国家的威胁,是对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威胁,是对欧美垄断企业的威胁,是对SAIMR这样的雇佣兵组织的威胁……
可是,他活着,却是对更多贫弱国家的保护。
▲ 1954年在新闻发布会上
他明明没有力量,却依然竭尽全力,为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民众发声。 他是个瑞典人,但是却无比符合中国人对“英雄”和“士”的定义。
那些先哲的赞美,用在他身上毫不过分: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计利当计天下利。” …… 他是瑞典人,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完全配得上联合国秘书长这个职位。
▲ 哈马舍尔德肖像于1966年在联合国总部揭幕
所不朽者,垂百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文章版权归世界华人周刊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故事离奇,疑点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为散播AIDS这一项,即便技术上可行,也难以想象任何有理智的政府会赞助这样的秘密行动,而这一点在整个故事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拍摄手法是另一个问题。抛开戏剧化的叙述方式不谈,部分镜头来源于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机位,摆拍和演绎是唯一的解释。用这样一种轻浮的方式来揭露如此毛骨悚然的一个阴谋,恕我万难苟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雇用两位非洲籍秘书的做法确实拯救了这部触礁的电影,她们是实时的记录者,也是在场的倾听者,是这个“虚构”故事的第一批听众,她们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所发出的质疑和不解,往往也是银幕前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导演想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哈马舍尔德悬案以及其他令人脊背发凉的“真相”,实时记录下第一批听众的真实反应,同时解答她们所提出的问题,无疑是聪明且富有成效的一种方式。
CIA杀人还在现场留个黑桃a的中二做法我是不愿意相信的
借由表层的事件窥伺世界里未知的昏暗地带。而影片真正让人们感到恐惧的是,“哈马舍尔德悬案”其实也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冰山一角。
记者和私家侦探调查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的离奇横死,结果发现了国际政坛的惊天大阴谋。黑即是白,白即是黑,某些国家奴役非洲的脚步从未停歇...北欧人民真是随时随地都不忘释放冷幽默啊!
联合国秘书长坠机事件,比利时殖民矿业雇佣兵团,英属南非秘密部队,冷战情报阴谋论,CIA黑桃悬赏令,非洲种族战争,艾滋病毒实验,女科学家神秘死亡/失踪,幕后黑手白衣半自传,纪录片叙事方法论……一块错误的铁板证据,开启了一场《白鲸》式没有尽头的真相狩猎,亦真亦假匪夷所思,浪漫;咱们来个独立纪录片导演把林彪坠机事件也给拍拍呗
比利时,英国,中情局,艾滋病,刚果,非洲,信息量太大。让我佩服的是,拍摄纪录片对真像的执着,我们至今对葛兰素史克有关中国的贿赂以及艾滋病究竟来自哪里都不清不楚。
哈马舍尔德之死只是一张门票,让导演进入一个他所感兴趣的疯狂世界,基本是调查学式的纪录片拍摄方式,有意思的是两位黑人秘书的在场性,为这个调查、纪录、文本分析提供了一种微妙的视角与态度。而纪录过程本身也成为了纪录片中嵌套文本的元结构,这其实也是历史狭缝里真相与谎言相互嵌套的反证。
的确,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Hammarskjold)死因成疑现在依然是cold case,但电影令人震惊和印象深刻的是随调查挖掘的SAIMR的故事(South African Institute for Maritime Research),不能妄加判断当事人所说的一切观点是否真实还是某种反对殖民、发达国家的阴谋论,但所抛出的观点:哈马舍尔德死于谋杀、甚至艾滋病在非洲流行是对黑人的种族灭绝计划实在是太骇人听闻,如果是真这部电影所揭露的黑暗远超想象;
查着查着把阴谋论坐实了真是绝了....
精彩又高明,用一种奇妙的演绎记录了一段追寻的过程;表演的成分与真实的记录同样多,真实的记录中实际的资料与无法被证伪的资料又一样多,而这些资料导向了一个个耸人听闻的“真相”,而这“真相”的成色则交给观众自己去判断与辩驳。期待所有的悬案都能有一个结果,又希望人类世界的真相能够少一些腌臜龌龊,不过看起来大概是奢望了。
从一个疑案阴谋发展到另一个更大的阴谋,但感觉最后好像也没有非常实打实的证据,只能说帝国主义不搅和世界就浑身难受……
SIFF 2019, 钦佩导演的执着和勇气
拥有去年纪录片里最令人震惊的反转。喜剧片导演做了六年记者,调查被谋杀的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的悬案,结果查出各种案中案以及白人至上组织实施非洲种族灭绝的计划。虚实形式上的层层漂亮包装,把纪录片处理成伪纪录片式剧情片,但本质上又还是纪录片,意外地符合这个荒诞的走向。处于复古调性的冷幽默与惊悚感、不靠谱感混搭在一起的叙事质感,调合操作的难度也非常之高。酒店房间与打字员角色的搬演,进一步联动观众参与推理,一同走向惊天的阴谋论和当时的历史谜团。
齋talk都如此引人入勝,身爲記者的導演真是有番N度散手。原以爲是陰謀論,結果扯出了驚天大隂謀(巧合是,出鏡證言的關鍵人物叫Alexander Jones,不是Alex Jones)。其實電影有著某種不可知論:時間的推移、人的離世、物件的銷毀都把很多的記憶帶走。導演在可知領域已經挖到相當多的料,但是面對不可知,依然無能爲力。
#ffmuc#没想到导演本人就是记者,一想到独立调查又辛苦又毫无保证最后能发现什么,就想给导演六七年的辛苦以及最后的惊人调查结果鼓以掌声。今天的导演Q&A特别有趣了,观众问的问题很多也是我好奇的:你本人没有面临生命危险吗/这么大的项目你经济来源是啥/非洲上映吗观众有啥反应/你能说一下你的推测吗为什么单单他的尸体没被烧/后续的调查啥时候发(感觉就是对侦探本人进行悬疑案件的细节采访,有趣)看完纪录片的一个感想是:想想世界上被刻意掩盖的事实如此之多,而这部电影也只是挖到一点边角料,信息量就大到能让人思考好一阵子的。现实永远比虚构更震撼人心。
3.5
完美的电影,是纪录片的形式,但有很多主观客观引导性的拍摄,看作一部电影的话,非常完美。
牛了!有些事理解不了是吧?马航370这个简单不?能理解吗?林彪呢?
细思极恐,全是阴谋。好几次想到了马航MH370,和戴妃殒命的内幕。在ZZ面前,联合国秘书长也不过就是 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⑨菜 罢了。片子里的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实话,但我相信ZZ暗杀这种事情是存在的。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