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纳尔齐斯在赛跑后被歌尔德蒙压在身下,他看着对方的眼睛着迷地笑,随即被动机不明地掌掴了。
这个时候我就知道,这剧本相当危险!
危险并不是褒义或者贬义。总的来说,我觉得影版《纳与歌》抓住了原著我最喜欢的部分,也就是纳对歌的感情,并且在这方面的改编相当成功。Sabin的纳,坚强,勇敢,深情,高洁,除了苏还是苏!
原著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几年来我再读,我的总结是:“他单箭头了一辈子,换来爱人一句不懂爱”。只不过包装得很漂亮,黑塞杀人不见血。
(黑塞哪本书不是杀人不见血?)
歌尔德蒙死的时候,他最爱和最爱他的人在身边,而纳尔齐斯受到的诅咒是“不能爱,也不能死”……
纳爱得太用力,他的出口是那么小而情感是那么烈,满心只挤出一杯爱在一个人身上。他甚至不能恋恋不忘,不能痴缠于俗世友谊,因为他有自己的职责。
属于纳的爱的词汇都是痛感维系的,十九章最后的“痛苦万分”还有告白之吻的“心如刀割”都不是巧合,他在爱里也是个苦修士。
影版纳坐实了这一点,我甚至可以原谅导演把纳“拉下神坛”,体现他作为一个人的一面。固然原作纳也不仅仅象征理智和精神的概念,他一样有血有肉,但从儿时的段落就可以看出他在智慧方面走得超前。
原作小纳敏感地体察到,小小歌走的是那条情感和感受的道路,并且主动引导和造成了他们的分别。影版小纳虽然保留了评价院长的剧情,却很难看出他和普通的严于律己的好孩子有什么不同。
原作小纳那么威严,如何可能被一群少年欺负?影版小纳被体型远小于他的小小歌“解救”,我只能表示……这也是一种处理办法。
这修道院真的超奇怪的啊!院长对小纳各种上手(还有“爱的教导”)!Lothar鞭打脱裤子的小小歌,我想他应该是个心理变态的深柜色情狂(后来果然如此,被歌戳穿了)。还有少年跑路出去组团打手冲是怎么回事!
如果说原作歌是一个不懂体谅纳的渣男,影版歌简直从小渣到大,大渣渣!我一边看一边痛骂不止。
从他对小纳说“你比我想象得还要勇敢”就开始了!从小不知道心疼人!
不要忘了原作歌是因为憧憬纳才努力学习的!这里的歌简直就是被一路宠坏,还要接受纳对他这个榆木脑袋发飙……
掌掴是怎么回事!纳爬起来的时候心都碎了啊!
然后又讲笑话逗他开心!渣男!光明正大地撩,暗地里又不给!
原作歌再怎么也不会让别人有机会嘲讽纳不近女色!被说“难道你们俩连拉屎都在一起”也不怒!
可是青年纳是那么美,一笑就是一阵清新的风,两颊微红我见犹怜。只有他唱圣歌会让昏睡的教友打起精神……明明他才是修道院之花!
“那么你的内心呢?爱也需要有牺牲。” 那个时候纳还会外露地心碎,这句话刻在他心里了。他包容,把苦楚含住,往后一直是这样。
“你不懂得什么叫情欲和爱”——渣男!纳不得不说他不属于这里,话尾哽咽了。可怜的人儿泣不成声,而歌吵架后第一次拥有了性爱。我看出了导演对纳的同情!(顺便“生命线很长”……太讽刺了)
轮到歌在苦修室窗口哽咽的时候,纳已经下定决心要让他离开。歌说了两次“不”。
十五年后的重逢被放在影片很早的地方;惊鸿一瞥就是歌什么也没穿被五花大绑。纳的眼神啊,就是“我又找到你了”。穿着院长袍服的纳富有骑士风度,稳健而端庄,可是到牢里兜帽一掀开又变成了娇羞的美人。
这一次满身鞭痕的是歌。他用沾满自己鲜血的手摸纳的嘴的时候,纳笑得多高兴,眼神像小鹿一样纯洁活泼。独自留在牢里,他的动作也是青春而俏皮的;真爱一回来,他呼吸空气的表情都甜蜜了。
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情节以后,纳抱着歌,手都不敢抚摸他的后脑勺。Sabin的细节真是很可以。歌说“我一直都想着你们”,观众当然知道纳听在耳朵里是什么样的。
Lydia和Julia的改编从情节上来说自洽但狗血,从味道上来说不够黑塞,但很解气。黑塞对人物的性格有更大的……同情心。这里导演似乎只对纳有同情。例如,歌的情路相当不顺;Lydia给歌的一巴掌是为纳受的一掌报仇。歌在纳一样的雕像面前与真爱卿卿我我,这也是一绝……
被激将起来提着袍子跑步的害羞的院长大人实在太可爱了,春心萌动果然不一样。如果没记错,纳唯一一次大笑就是在这次赛跑的时候。(在Lothar的非难面前,纳简直判若两人,笑得那么厉而薄。)
歌说自己很快又要上路的时候,纳一怔。可是歌撒娇说,纳不能无限期供养流浪汉,纳又快乐了起来。这里充满爱意的微笑美极了。
歌解释祭坛建造的时候碰到纳的手,纳内心一乱,马上保持距离。和Lothar吵完之后坐在窗口看歌,内心大乱,眼眶湿润。
“你是教会的人,你根本不会知道什么叫做痛苦,失去心爱的人意味着什么”——又来了!难道这个虐梗特别好用吗?
祭坛前的一段Sabin演得真好……含蓄但坦诚地对着祭坛动容,因为那是歌的心血……每个眼神都是对的,被捏住肩头时眷恋的柔情,被夸赞时的内敛,倾诉时的庄重,还有“爱是我最缺乏的。”歌要是不觉得什么,那就让人完全无语了。
祭坛还没有完全造好,歌不开心,纳发现并指出了。“也许每一个朝圣者都看见了自己心中的圣母”,但回家后发现母亲已被父亲杀死的歌终于明白,那种面容不会有实体。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再次失去你”这段Sabin又是满分演技。相较之下,听见“因为我爱你更甚于爱自己”,歌的表现就很薄弱了。纳站起来走开并说“不”很绝——他知道如果不走开,他们都会忍不住。这次换他说“不”了,两次都是推开,两次都是为了更好的靠近。这无法逾越的距离……但这次歌没有走成,和原著不同。
Lothar看圣母像觉得淫邪,他自己才淫邪。纳是圣母,歌是奸夫,这个用词……
“没有母亲该如何爱,如何死”这把终极大刀终于不只插在纳身上了!歌自己也“没有母亲”,他的话语已经没有了权威。亲生母亲被父亲杀死,圣母被焚毁,歌这样说好像在说自己也还没有真正活过,和原作歌的笃定已经不同。
而且,渣了一辈子的男人在去世之前给了纳他所能给的。“你得原谅我,我真想看到你快乐的样子。答应我,你要快乐。”这样的真情让纳不再无爱。本受世俗阻挠的两人在一切结束前却当着所有人的面对彼此告白,这实际上是比原著更圆满的情节。
Julia寄来的画里有被看不清面容的圣母抱在怀中的歌,就像怀抱一个爱人。歌不知道是否明白,纳也是他的圣母的一部分?
纳太坚强了,他的精神力不可思议。安慰教友的是他;别人和他自己都无法为他做任何事了,他只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失去了歌的纳常怀其人在心,靠的是歌留下的那个念头,这也是他究极的爱的能力。
原作纳在最后被插一刀,他的人生变得像一场梦,反而是影版纳得到了安慰,至少面对的不是一片虚空。最后那个微笑向我们证明他还有大把希望可以重新开始。
以下两张我喜欢的构图:
虽然在精神性上本片不能达到和原著一样的高度,但是我很高兴看到改编的大胆“歪到了点子上”。我所不满意的是歌的表演不够细腻——原作歌虽然是个直男,但相当敏感而非迟钝。我依然会推荐原著粉观看本片。
一个好的故事是电影的基本。这部影片有一个好故事么?从基友眼里,不是。
绚丽但不充分的各条故事线
歌尔蒙德寻母,似乎是故事的主线之一,也是他的基本人设,电影最后甚至主角亲口说出了“没有母亲就没有爱”这么点题的台词。但纵观整部影片,寻母的桥段仅仅限于面对垂死父亲的质问。即使观众心里一直在同情这个缺乏母爱的孩子,但剧情却没有给主角安排充分的寻母之路。主角和观众都没有在伤痛中得到母爱的安慰。
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的基情,也是主线之一,毕竟电影是以两个男主角命名。除了三秒钟的两次赛跑,纳尔齐斯的圣母眼神,监狱里的一次营救,没有更深刻的桥段展开两人的关系。基本上,纳尔齐斯困在爱欲和上帝之间,歌尔蒙德浪在女人和艺术之巅。唯一让我心动的,是歌尔蒙德没有听从纳尔齐斯的计谋,打伤他,而是将自己的血抹在纳尔齐斯的脸上。如果这部电影有所成就的话,那也就尽在于此了:我的痛是我艺术的源泉,我的血是对你基情的慰藉,我对你的爱没有回应,正如你的上帝永不对你回应一样。
歌尔蒙德的爱情,短暂,滑稽,过于戏剧化,很多情节都缺乏连贯性,缺乏合理性,尤其是和雕塑家两个女儿的桥段,已经到了可笑的地步,两个女孩的行为已经简化到了舞台剧的效果。
唯一勉强成型的,就是歌尔蒙德的艺术探索之路,但我不能买这个单。毕竟好的艺术电影太多了。
又是一个浪费人设的糟糕剧本。虽然我没看原著,但我相信原著是一本好书。(我真的要找来看,看完后再来补充影评)。一个自带伤感的,跪倒在上帝脚下的同志教士,和一个放荡的,充满艺术气息,却无所依靠的直男,能写出多少纠结浪漫自毁又激烈的故事来啊。更何况两人还青梅竹马,更何况Jannis 那美颜肉体已经把观众迷得可以省掉一切前戏。导演最终浪费了这一切! ————————看完原著之后————————
花了一天时间看了原著。没有想象的那么惊艳,不过非常塞黑,一体两面,或者说一人两极。
两人实质上是一人。父性和母性,理智与情感,宗教与艺术,克制和放纵,安分与流浪,精神与感官,都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两种追求,两种相望,但最重要的,这就是完整的人,是黑塞笔下的矛盾又统一的人。既然是一人,也就无基情可言,自己和自己谈恋爱,黑塞的作品还没达到这个境界。
歌尔德蒙的成长和求索史。有宗教元素,却无宗教信仰。有艺术追求,但艺术本身不是目的。有逃离,却是为了追求体验。有抛弃,但不痛苦。有背叛,但忠于自我。姑娘都是为了体验,和冬寒春暖一类的体验。越往后看,就越觉得这就是一个从母胎脱离、受到启发、体验成长、追求艺术、回归内心的成长史。
依然固执的认为,电影剧本对原著的改编不算成功,虽然较为忠诚于黑塞的写作精神。
诺奖作品影视化本身就是困难重重的事情,小说没有时长限制,没有镜头化语言的要求,黑塞可以将其文学性、哲思性融入小说的任何一个段落,而电影要是原封不动把这些对话都照搬下来必定索然无味。
电影里比较好的处理点是有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油画般的构图和镜头以及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德国中世纪日常风情画卷。不好的地方则是对歌尔德蒙大量跟不同女人混乱生活的一笔带过,当然电影应该考虑到了情节起伏和重点突出的因素而故意抹去了对这部分的刻画。结局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的表白也稍显含蓄,没有原著里gay气满满的直白。
原作和电影都在通过文字和镜头向读者和观众传达诸多方面的思辨。人性和神性,理性和感性,古板和浪漫,严谨与自由,循规蹈矩和无限可能。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你在外面炮声隆隆,我在修道院鞭笞重生。你为了自由周游世界,我为了爱禁锢原地。你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我爱你胜过爱自己却无从开口。你的痛苦和恐惧化成艺术品而永恒,我的煎熬和等待只能藏在心里默不作声。
对于这种文艺剧情片来说,本片的拍摄手法已经算是登峰造极,场景考究,美奂细腻,服饰用品都充斥着质感,观感极佳,给人已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对片中人生的启发,艺术的灵感,信仰的执着,产生了共鸣,本片虽说富含的内容有点太多,意蕴丰富,但在如此氛围下观影还是很舒适的,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解读剧情。对友情的诠释也是刻骨铭心,可以说是一部很敏感的男人电影,不过片中女性角色作用不大,刻画不多,匆匆一过。估计会招来女拳主义的抗议。与其这样还不如减少女性戏份。
4星,对于这种文艺剧情片来说,本片的拍摄手法已经算是登峰造极,场景考究,美奂细腻,服饰用品都充斥着质感,观感极佳,给人已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对片中人生的启发,艺术的灵感,信仰的执着,产生了共鸣,本片虽说富含的内容有点太多,意蕴丰富,但在如此氛围下观影还是很舒适的,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解读剧情。对友情的诠释也是刻骨铭心,可以说是一部很敏感的男人电影,不过片中女性角色作用不大,刻画不多,匆匆一过。估计会招来女拳主义的抗议。与其这样还不如减少女性戏份。
这是迄今为止我唯一一部看完片子想去看原著的电影。电影情节不难理解,却充满了思考与启迪。正如Goldmund在生活中寻找到艺术的答案一样,我在这部片子中也看到了对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的一种解答:事业中理性与艺术的矛盾,生活中节制与放纵的矛盾,最终又回到了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这样的剧本毫无疑问是一名优秀作家对自身生命深入思考后给出的答案。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超越历史背景和地理种族的,它们表现的是人类对永恒问题的深刻思考,正如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一样。片子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很多拍摄角度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经典油画的光线与构图,再加上布景与情节,让这部2020年的电影散发出浓浓的古典美。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Sabin党根本躲不过
Julia为Goldmund画的圣母怜子倒是挺符合电影主旨,但是黑塞想表达的绝对不止于此。电影比原著还要gay,可惜无法表现出Narziss和Goldmund之间日月相对海陆两隔互相吸引却渐行渐远的羁绊。
黑塞的原著委实很难被影像化,大量深沉的思辨与内心无穷的自我追问辩驳,若代之以密集台词交锋,对观众而言势必冗余无味。电影在保留原著整体故事轮廓的同时,以更显性外化、更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情节的曲折与悲欢的跌宕,演绎方式也偏于现代化,辅之以契合原著中具有怀乡气息的美丽田园风光与若有若无的同性暧昧情愫,较好糅合了还原原著精神与观赏可看性的诉求。明确时间线,对原著部分细节有过整合与更改,结尾改编是最大败笔。
和原著完全不对味儿
基本忠实于原著(虽然纳尔奇斯演员与原著带给我的想象不同,且原著中的哲理很难予以画面的诠释)。纳尔奇斯以皮鞭惩罚自身同性情欲的一幕让我想起《海》。与这一幕画面平行进行的歌尔德蒙与妓女交欢又让我想起《阿里格尔》。两位男主是两个人,也是人的两种矛盾与极限,两种不完整,至高的永恒与丰饶的生命,永远不可能同时抵达。 历经千回百转的歌尔德蒙最终死在了纳尔奇斯怀里。影像化改编有一种模糊了现实与梦幻界限的诗性之美。
以现代理念重新创作的官方精神平行宇宙,中古德国风俗展的几个段落让人很是喜欢,嗑药般朦胧梦幻的狂欢节与大瘟疫场面也深得黑塞老师精髓,就是不知为何让粉丝发出了“若不是中世纪就能好好相爱”的新时代同人感言
终于等到了。也许是因为受到疫情影响,放映厅的观众寥寥无几,刚好让我可以没有任何顾忌地沉浸。肯定会有吹毛求疵的人或者从专业角度出发的影评人对电影的节奏或者情节的处理指指点点。但这并不妨碍我被打动。欣赏这件事本就有主观客观之分。不能说两位主演的表现有多么亮眼,但能够让人相信纳尔其斯与歌尔德蒙真的就是那样地存在过已经足够。为了不让影迷冒新冠的险,Sabin取消了原定3月13日在哈根市的见面会。电视采访中他表示,虽然影片受到疫情冲击,整个剧组两年的努力如此惨淡让他心里流血,但他更担心的是那些受疫情影响的自由职业演员们。他对我说,能够在电影院中欣赏到总部电影,我还是幸运的。语气中的无奈……不知道该怎样安慰才好。
歌尔德蒙的一生实在太精彩了,以至于没人能理解纳尔齐斯。
孩子长得太帅了,走哪都被扑倒..
除了对两位演员外形没什么意见,也没啥亮点了,老修士纵火焚烧祭坛像并且行凶害人的情节出离了,即使以同人标准也觉得这样改编太过分了,高大上的纳尔齐斯比沦为歌尔德蒙背景板更糟糕的是,他的爱被狭隘成了禁忌之爱,欲爱不能从而饱受痛苦折磨……纳歌太同人化处理了而且是平庸的同人。
黑塞一定是我的灵魂家族,有了你我就还能相信灵魂整合的那一天,相信那丰盛的完美,相信我的纳尔齐斯会遇见我的歌尔德蒙//我的黑塞居然也有被拍成电视剧的一天,天啊。。。兴奋又不敢想象怎样才能表现出黑塞那诗一般的精神追求
“我走遍世界每个角落,经历过许多善恶,看过恐怖与死亡,见到许多美景,在人生的的愚人游戏和死之舞中,遗留下来长久不衰的只有一样东西,艺术品,它们化无常为永恒。”以为是大闷片,没想到意外的好看,削弱原作本身的哲学性,戏剧感也更浓。不过明明是受规训的艺术家血泪成长,却透着一股基味,重在歌尔德蒙,经历一半受难一半自省,与纳尔齐斯开始得潦草,结束也唐突,几段极具德国风情的民间群像和致幻场景不错。
一流小说往往只能改出三流电影。。。电影完全表现不出黑塞深邃的思想,变成个普通的故事了。
这剧情真是改得放飞自我,连时间线都飞了,飞得连原著里重逢的震撼都飞得烟消云散。编剧和导演楞是把一盘三鲜馅饺子变成了魔鬼辣椒馅饺子,全程辣得人喘不过气儿来……大家还是去看原著吧~
修道院内外形成巨大反差 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痛苦 我用一辈子在感受 用一刻来表达 但真相总是太残酷 我不是不爱你 我是没法爱 答应我 你要快乐 剩下的话语 我去和上帝说
纪念我久违六个月后重新踏入影院兼人生中第一次参加上影节!歌尔德蒙的悲歌与纳尔齐斯的圣歌,两个属于彼此的纯洁灵魂相互萦绕触动。音效震撼,景色旖旎,今年两度在大银幕看傻宾,小纳尔齐斯水灵帅气,Jannis Niewöhner哥哥贡献大量全裸胴体!!!中年扮相简直酷似湖南哥和维京风的Travis Fimmel!为什么这么多女人都喜欢歌尔德蒙?“青梅竹马”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一开始便满露基情……“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德国男演员三大宝:裸体扮基佬扮纳粹。看到黑死病横行,人们头戴鸟嘴防毒面具那段差点哭出来,太有临场感了。[四星半]
影20270:改变原作的时间线,成为了一个雕刻家成长的全新故事,还有耶罗尼米斯·博斯的油画嫁接,在雕刻初现那一刻,艺术来源于生活,甚至想到了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的《圣德列萨祭坛》。不过电影终究有些流水。纳尔齐斯存在感太弱。
“你酣睡在母亲的怀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你的梦中人是少女,我的梦中人是少男。”第一次读完8年后改编成电影,味儿不太正。
歌尔德蒙……让我今天告诉你吧,我是多么地爱你,你对于我一直有多么宝贵,由于你,我的生活变得多么丰富啊!这在你不会很有意义;你对爱情已司空见惯,已让许多女人宠爱和娇惯过。可对我却不同;我的一生缺乏爱,缺乏这最美好的东西。……要是我终究还是知道了什么是爱,那就得归功于你。你是所有人中唯一我能够爱的人。你无法衡量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沙漠中的甘泉,荒原里的花树。我的心没有枯萎,我的灵魂中还留下了一个可以为圣恩所到达的地方,这完完全全得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