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华盛顿邮报

正片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莎拉·保罗森,鲍勃·奥登科克,崔西·莱茨,布莱德利·惠特福德,布鲁斯·格林伍德,马修·瑞斯,爱丽森·布里,凯莉·库恩,杰西·普莱蒙,大卫·克罗斯,扎克·伍兹,帕特·希利,约翰·鲁,里克·霍姆斯,菲利普·卡斯诺夫,杰茜·缪勒,斯塔克·桑德斯,迈克尔·西里尔·克赖顿,威尔·丹顿,迪尔德丽·罗夫乔,迈克尔·斯图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 / 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2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3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4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5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6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3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4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5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6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7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8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9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华盛顿邮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Pentagon Papers)的新片《The Post》,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聚到了一起。斯皮尔伯格将作为导演与制片人身份参与制作,而影片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汉克斯与梅姨。  这部吸引好莱坞三巨头首次合作的电影将在银幕上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The Post》的主人公为“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华盛顿邮报》的编辑本·布拉德利与出版人凯·格拉汉姆。汉克斯将饰演布拉德利,这个角色曾在讲述水门事件的经典影片《总统班底》中出现过,而格拉汉姆则由梅姨出演。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娱乐与20世纪福斯将共同负责融资制作。  影片是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的第五次银幕合作,斯导现在正忙于《玩家一号》的后期制作,《The Post》何时开始制作还是未知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巧克力医生第11号站德云社德云一队小园子南京站第二场奇异博士(原声版)狂奔岁月无敌县令狼与香辛料第二季镜之孤城一个灵魂的秘密无声的证言第三季抵挡计划喜神报仇顶级高校怎敌她千娇百媚犯罪心理 第三季老师们奇谋妙计五福星和我在一起白骨夫人大战狼妖警视厅・搜查一课长第五季奉天往事射杀公爵大侦探波洛第一季莉西的故事猎神:冬日之战(粤语版)

 长篇影评

 1 ) 《华盛顿邮报》:这是一场我们未曾开始就已经输掉的自由之战

如果你适当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即将迎来的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的提名影片比前几年的有看点的多,在接连的“小年”中终于出现了一批实力强劲的选手,《水形物语》打破了大家对于传统怪兽题材影片的偏见,领跑提名数量,《三块广告牌》以寓意深刻的剧本与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看好。

然而在众多质量上乘的影片之中,让我激动到流下眼泪的,不是一段凄美的奇幻爱情,也不是关于人性的娓娓道来,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一场战争”,我更愿意如此形容它。

对垒的双方,则是尼克松政府与美国新闻界,那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有尊严的年代,那是一个从业者知道究竟该为何而战的时期,若是现在看来,宛若一场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交织的美梦。

电影讲述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1967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秘密组织小组对越南战争进行全面研究,不论是出于良心或是愧疚,这份在他口中被称为“留给后世全面了解越南战争”的报告在隐瞒国家安全部门甚至美国总统的情况下被制作了出来。

参与调查并了解这份文件的埃尔斯伯格博士无法忍受政府对于真相的隐瞒,于是铤而走险将这份长达七千页的报告如数复印,并于1971年交给当时的报业大佬《纽约时报》研究后刊登报纸,将美国政府的幕后真相公之于众,以期结束越战。

然而面对政府的压力,《纽约时报》最终停止了报道,当时还是地方报纸的《华盛顿邮报》则接过了大旗,为新闻自由与真相而战。

《华盛顿邮报》的奥斯卡之旅可以说是相当之强势,虽然只获得了最佳影片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能以12月22日美国小范围点映就杀入决赛圈,就足以见得本片的质量保障了。

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以及“提名收割机”梅丽尔·斯特里普,这几乎是学院派的杀手锏阵容了。而对于到了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失手几率的斯皮尔伯格来说,这种著名的历史题材可以被视为其最得心应手的类型。

《华盛顿邮报》中有我们可以预料到的中规中矩,但也展现了令人振奋的激情。

还记得前两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聚焦》吗?同样是探讨了新闻的价值所在以及新闻从业者所应该坚守的信念与底线,也涉及到了报道真相与商业之间的博弈。但若真是比较起来,就不难看出斯皮尔伯格强烈的个人风格了,他的视野,他所关注的地方,或者说是在这部影片中所包含的多个主题中得到最好展现的,是一场历史性的对决,它所伴随的仪式感与精准的情感爆发点恰恰是《聚焦》试图去避免的。

对于“造梦师”斯皮尔伯格来说,《华盛顿邮报》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就如同神话一般,光芒四射,影片没有像《聚焦》一样时刻压制自己的情感,认真的探讨新闻伦理问题以及调查的难度,而更像是通过影片去赞扬纯粹的新闻理想,这在今天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看来,都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被揭露的五角大楼文件究竟会不会对美国士兵造成负面损失以及附加伤害?这是《聚焦》会采取的重要视角之一,而《华盛顿邮报》没有办法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更多,虽然本片中也将邮报即将上市的商业元素牵扯进来以避免影片陷入二元对立的地步,但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多少会带有“正邪大战”的气息。

而反派,正是试图遮掩真相的政府,无论是气急败坏的尼克松还是良心尚存的国防部长。开篇国防部部长在面对真相时与面对民众时两张截然不同的嘴脸就已经为这群叛逆的报人提供了足够的动机。

正如斯皮尔伯格在《间谍之桥》中表现的那样,他没有在视听语言上走出革新的一步,《华盛顿邮报》的一切都透露着一丝老派的沉稳,和工业光魔助阵的《玩家一号》等片不同,更加依赖叙事的电影能将导演的思路放大呈现,而《华盛顿邮报》从各个方面看却仍停留在了《辛德勒的名单》那个时代。就像汤姆·汉克斯与梅姨的第一场对手戏,浓浓的舞台感扑面而来。

好在本片的编剧之一乔西·辛格是位“挖掘高手”,他曾经担任了《聚焦》的编剧以及2013年以“维基解密”为焦点的影片《危机解密》的编剧,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涉及到新闻的可都是硬货,于是《华盛顿邮报》没有落入传记片常会陷入的俗套,做出抉择的人物与令人瞩目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令人信服的细节刻画。

《华盛顿邮报》除了用真实的录像录音以及如同历史照片一般的低饱和色调来营造历史感,还通过梅姨饰演的《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格雷厄姆引出了近年来老生常谈的女权问题。

影片有诸多片段都透露出了那个年代女性所处的不公地位,如一谈到政治,所有的女人都自动退场到旁边的屋子开始讨论起时尚来,即便是报业发行人,也时刻遭受着股东们的轻视,在许多人眼中,凯本身就没有能力胜任发行人这一职位。

凯这个角色的成长过程几乎是教科书式的工整,从最开始说话的颤颤巍巍,到最后力排众议做出决定,成为了这场战役真正意义上的总指挥。但可能是影片容量的问题,在今年可以被视为“死亡之组”的最佳女主角逐中,这个角色并不算亮眼,甚至带有着些许投机的色彩。

斯皮尔伯格终究没有吉尔莫·德尔·托罗那种切身的边缘感受,他始终无法像刻画本那样去自然地突出凯所带有的时代主题,将用在印刷机上的仪式感照搬到凯身上略显刻意,董事会以及交易所男女分明的画面尚且说得过去,但结尾当凯走出法院的那一刻就有些不自然了,那本该是一场伟大的胜利,通过新闻人的骨气来凸显凯的坚强,更需要的是一视同仁的视角,而不是柔和的圣光加上沿途清一色的女性。

反过来看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很难去挑剔什么,更何况他和他饰演的角色原型已是老相识。和诸多沉闷的传记片不同,其饰演的角色不是在为特定的历史事件而进行填充,而是真正的推动了事件本身成为了历史,对于人物的刻画与历史背景没有出现明显的割裂感。这也是斯皮尔伯格老道的地方。

和“一个记者只身对抗庞大机器”的故事不同,《华盛顿邮报》呈现的博弈是这一职业生态链顶点的样貌,商业巨头、报业大佬与顶级政客之间的妥协与交锋,这也引出了一个底层生态很难去呈现的关系网,便是私人交情与专业精神之间的选择,政客会为了有利于自己的舆论而拉近与新闻人的关系。

这一点可能在国人看来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关系”与“职权”自古以来就是高度粘合的,而陌生的则是本坚定不移的专业精神,“捍卫出版权的唯一手段就是出版”,这句话甚至会引来不少人的苦笑,因为我们所面临的权力高度不对等以及整个社会体制是容不下这种坚持与反叛的,尼克松可没有能力让整个新闻业消失,他的权力再大,也有被约束的可能,这才是我们看起来最梦幻的地方。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香港,看到编辑室如司令部一般的充满决心,为了真相和新闻自由而奋不顾身,抛弃之前狭隘的商业纠纷而联手捍卫新闻时,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不正是我当年所向往的样子吗?而第二次看,是昨天在电脑上,然而我却是无比的心酸。

几次不知如何下笔,我便翻出了两年前写的那篇关于《聚焦》的文章,一下子便意识到了这酸楚的来源。那时的我奋笔疾书,稚气未脱却无比天真,字里行间是积极的反思与朝气蓬勃的希望。

我分析了一个记者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秉持着新闻专业主义传承优良的新闻伦理价值观,我相信尽管乱象丛生,但我们总会依靠着这个神圣的行业完成我们的使命,并将其代代相传。

然而,现在呢?如果我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两次观影的情感,那么《聚焦》代表着希望,《华盛顿邮报》则是“缅怀”。借古讽今,于斯皮尔伯格来说这也是一曲挽歌。

如果给我硬性要求,我同样可以借着本“过气”的执着大书特书,假装我们还有环境还有机会去做出改变,我们的生存可以与尊严并存,告诉下一代人“一切还没那么糟”。但我不想自欺欺人,这是一个盲目的理想会致人于死地的时代,我希望我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这点。

我不禁会想到为什么片中那是个令人景仰的时代?不是人在单纯的使用媒介,而是媒介的形式塑造了传播的过程以及人们的使用习惯,进而影响了整个时代。报业,现如今看来甚至能扣上“古典主义”的帽子,它的严肃要求的是从编辑到读者都要有足够的理性,它追求的不是情感的宣泄,一篇篇的报道是真相,是为了做出改变,而不是一篇篇煽动情绪共筑这个后真相时代的10W+。

网络的普及助长了自媒体的繁盛,看似传播更快了,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发言权了,但事实上那其中有多少称得上是“新闻”?而不是不过脑子草草几笔的“传闻”?报纸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不可回收性,而网络最大的便利现如今却不是握在人民手中,一篇报道可以在几小时之内传遍全国,却能在几分钟之内销声匿迹,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你认为这是自由吗?

很多人在提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会顺带提到最近的汤兰兰事件,但我们是如何在几年中迅速堕落到了这个地步?汤兰兰事件所涉及的新闻伦理问题之所以能出现,就足以证明我国如今的新闻专业主义所剩无几了,但主要责任在谁?我们有优秀的记者吗?曾经有过。

新闻有了姓没了根,这是最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没有看到宪法第一修正案所带来的“势均力敌”,而是对媒体高压管控与无休止禁令压倒性的推进,步步为营。这庞大的机器在自以为掌握了真相的时候,却也让自己的公信力万劫不复,群众宁愿相信传言,也不会相信正式的公告,甚至对其嗤之以鼻。

与此同时2017年的《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也无情地揭露了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再过个几年,可能我们就不需要这个报告了。真正在提供优质新闻的人已成为了濒临灭绝的边缘人物,而那些随便洗一洗稿子就能大摇大摆赚钱的蛀虫却越来越多。

《华盛顿邮报》中对于群众的刻画少之又少,但几个镜头便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媒体的堕落,不管是怎样的国情,都不可能是强权一手可以做到的。新闻自由可以培养群众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最终可以赋予媒体强大的监督力量,才有可能让媒体成为真正的良心。

这里核心的区别就在于除了权力机构之外,有没有人或是组织,有权利去思考怎样对于国家才是更好的,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一问题即便是大多数的民众也会默认为“没有”。

通过几次封杀事件中民众的反应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离谱的新闻事件,是谁在为一时的喜好而叫嚣着滥用权力,为言论封禁一次次的拍手叫好,殊不知这正在一点一点的瓦解本已奄奄一息的新闻自由与新闻专业主义。

这种混乱成为风气是因为理性的缺失,而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的高压打从源头就厌恶这种理性。那么这是什么理性?简言之就是“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华盛顿邮报》中新闻界的胜利正是在绝大多数人都抱有着这种念头的情况下到来的。

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看到的却仍然是风靡的“我不认同你的观点,所以我会想办法消灭你”的极端阶级斗争思维,也可以见得为何我们会“顺理成章”的走到今天这步,其中有着无法忽略的历史因素。

如此看来,政府、群众、商界、媒体,这个生态圈中已经畸形到了何种地步,这也是为何《华盛顿邮报》来源于现实的影像却给我了看《吹梦巨人》的感觉,如果我不了解这段历史,我甚至会觉得这是部奇幻片。

影片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愤怒的尼克松和媒体真正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连接《总统班底》可以直接推出“美国历史电影宇宙”了。那么如今把“假新闻”挂在嘴边的特朗普呢?这电影仿佛在告诉他,“这事儿我们没完”,那我们呢?

《华盛顿邮报》值得我们思考的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伦理或是新闻自由了,该我们思考的,已经是新闻的存亡问题了。

新闻本该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如今却只能用404进行祭奠,历史则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站着的人消失了,跪着的人也要遭殃,新闻再这么下去,就要死了。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葡萄槽电影”(funnygrape)哟~!

 2 )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该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取材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即水门事件发生前不久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华盛顿邮报》内部核心人员在事件前后面临的挑战是影片的切入点。《华盛顿邮报》是由梅姨的父亲一手创办的,之后她的丈夫负责报社运营,丈夫过世后梅姨接管。然而,在这个白人男性主宰一切的时代,虽然身为发行人,但她却遭到忽略和轻视,她并不被真正认可,董事会成员将她看作一个无足轻重的虚设。 影片并没有将梅姨塑造成一成不变的形象,而是极度关注其转变过程。从一开始,她便不断争取、试图在男性霸权主导下的场合里有一席之地,观众能明显地感受到她的无力感。在最后,她勇敢无畏地发声。为这位求女权的女性致敬。

影片另一位关键的人物则是汤姆·汉克斯出演的报社执行主编本·布莱德利。与梅姨相比,本的形象较为偏平固定,但并没有削弱其把真相放在第一,有职业操守,彻夜工作,为新闻事业奉献自我,并始终为捍卫新闻自由而努力的魅力。 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电影,光是有技术不够,有好的导演和演员也还不够,它更需要一个社会土壤。感慨的是,人家的媒体和记者在冒最高的风险,不惜与最高权力机构为敌,为的是还公众一个真相。在想到最近的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不禁会想,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又在做些什么?现在的媒体只要能搞大新闻有利益,就胡七胡八的带节奏,还管你事实真相是什么!“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在女老板义无反顾决定发行的那一刻,泪目。“开国元勋给予媒体自由的保护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媒体在保护民主政体中的作用, 媒体是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也说得好。

电影,仅仅能作为公民意识觉醒的工具,而无法成为我们改变现实的力量。记者和新闻,都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对观众和读者进行客观合理地呈现。而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大有人在,很多黑暗面仍然被压在水底下,我们所了解的事实也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还是相信会越来越好。

 3 ) 《华盛顿邮报》中对新闻自由进行了哪些探讨?

“The Founding Fathers gave the free press the protection it must have to fulfill its essential role in our democracy.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not the governors”

 4 ) 言论自由不是权利

能不能出一个保护不同意见的法或者制度? ——Zhongxun Xi,Year 1984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前十条修正案于1789年9月25日提出,1791年12月15日批准,被称为"权利法案"。

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吗?才不是。它是一种机制,允许权势低微的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能使的个体的内在驱动暴露在社会的动态平衡中,找到和平解决的办法。

那么言论自由保护谁呢? 保护对制度的信心。

与此片如出一辙的《总体班底》里, 尼克松的大业死在俩记者手里。 水门事件曝光了,他是被弹劾了,但是美国的社会制度被保护并延续了——当然,不幸的是甚至美国制度中的弊端和顽症都被保留了(之后的哪一任总统不出问题,或者没有侵略他国的?)。但是这就是言论自由的目的,允许社会公信力不破产。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弊端和问题,受统治的人,只有信任社会制度可以自我修正,才能心甘情愿地遵照游戏规则继续行事,当社会信任破产的时候,连那些希望遵守游戏规则的人都要自危。

谈谈关于影片

这部影片算是斯皮尔伯格第二次走进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是解救非洲掠夺来的黑奴的《断锁怒潮》,至今他对高法的银幕呈现方式一成不变,用Tiffen柔光的大镜片对着最高法院,满满的崇拜和欣赏,近乎一种宗教。他这么肉麻并不无道理,因为美国的高法在这些原则问题上,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新闻出版是服务于被统治对象的,不是统治者“

关于影片有没必要非要把女性走向英雄之路渲染的这么用力,是不是过于政治化了,我只能说,还没有到令人反感的程度。

反正梅姨的表演把我感动哭了,不是来自于什么巧妙台词的逻辑反转,也不是影像的魅力,就是一个人,在那个瞬间把她的脆弱暴露给你,让你觉得,她就是我,我就是她。

P.S.

《总统班底》中记者的原型 Bob Woodward 有大师班课程,想干掉总统的调查写作者可以看看,不是广告,没收钱。

 5 ) 他们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害怕了

随着每天整块的时间越来越少,能一口气看完一部电影的机会也就难上加难,今天终于爽了一部电影。《华盛顿邮报》,喜欢!炒鸡喜欢! 虽然我希望它能得奥斯卡,更希望能引进中国(我忘了到底引进没有)。虽然我也知道它基本不可能得奖(斯皮尔伯格没提名导演)。但是,很喜欢!!!

斯皮尔伯格还是以一部冲奥片一部商业片的进度活跃在每一年的视线中。有人说他的电影越来越没有风格,我倒是觉得,是因为大量的人在沿用学习他开创的电影风格和叙事手法,从而显得他日益平淡。看过《邮报》你会明白,大佬还是那个大佬!就像汪峰评价结实姐,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标准,什么是“好”,这就是! 叙事紧凑到一开始的前十五分钟非常容易跟不上节奏,一旦你紧跟上思路会马上进入状态,跟着汉克斯让人毫无抵抗力的嗓音和低头就有的双下巴一起颤动起你的心脏。 影帝影后的细微举止,表情,就会带着我理所当然的跟着他们的情绪。梅姨不小心碰倒的椅子,汉克斯每一次闯进家门后的状态,拿到关键文件的眼神(包括借助前半部分对梅姨俯视的拍摄),都将人物的性格散播出来,都贯穿着不断叠起厚度的情绪,并在最后溢出。

不仅仅影帝影后出色,每一个配角都在群戏中让整个环境气氛都刚刚好。一个印象深刻的绝佳情节,也是高潮前重要的地方。本拿到文件后将重要成员聚集家中整理文件,镜头的连贯和在人群中的穿梭,每一个演员的表现都被不刻意的捕捉(甚至拿柠檬水的可爱小姑娘)。以及后面几方重要势力在分机电话中劝说梅姨的时候,对每个人的镜头剪切,在汉克斯身边环绕的一周,在梅姨头顶的拍摄。只能说,如果你注意到会惊喜,没注意到会看的很享受。

看到最后,在法官判决意见出现的时候会莫名戳中激动亢奋的心和一丢丢莫名的泪点。布莱克法官这样说:“开国元勋们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措施,为了让媒体在我们民主体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非统治者。”

或许有些时候民意是洪水猛兽,理性的选择不该被民意绑架,就像法国大革命的悲惨。但真相到达人民之前,媒体是唯一途径。如果想要理性的管理民意,而阻止了媒体对人民报道真相(甚至权利干预法律),水门事件后的尼克松会笑笑对你说,一层层的隐瞒迟早会一层层的撕开,直到什么都不剩。

我们的媒体人们,我们愿意传播真相的人们,如果我们闭嘴一次,也许就是最后一次,他们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怕了。

 6 ) 没有硝烟的战场,毫不虚伪的正直

今年奥斯卡好几部电影都有着不同角度的优秀,而有一部电影最为沉稳,却也是唯一让我热泪盈眶的。

稳到什么程度呢?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三人合在一起,8座奥斯卡小金人,43次奥斯卡提名,都沉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了。哪怕是对电影不怎么熟悉的人,也都耳闻过这几个名字。

为什么热泪盈眶?这部电影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什么是毫不虚伪的正派。

顾名思义,讲的是华盛顿邮报的故事。但不是流水账的发家史,而是聚焦于1971年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对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进行一定了解,会对理解这部电影大有帮助。

1967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电影开头坐在飞机上的那位部长)启动了一个项目,内容是对1945年-1967年美国政府对越南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整个项目保密进行,甚至没有通知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4000多页的报告于1969年完成,其中两个副本被送到了美国政府的智库,也就是在很多朋友圈谣言中出现过的兰德公司。1971年,兰德公司的雇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电影开头在越南战场打字,后来在飞机上和国防部长对话的那位)把这份报告泄露给了纽约时报。这份报告有什么爆炸性内容呢?它主要是揭示了20多年来美国历任政府基于一种不理智的担忧(越南导向苏联会导致整个东南亚导向苏联),对越军事行动不断升级,乃至发展到为了掩盖之前的决策错误,系统性地欺瞒公众和国会,明知越战打不赢,却不断让美国军人去送死。

华盛顿邮报当时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地区性家族企业,掌门人是一位女性凯瑟琳·格雷厄姆(梅里尔·斯特里普)。那是女人只能在茶会里闲聊八卦,男人们谈起政治就要离桌的年代,掌门人的位置原是由她父亲传给女婿的,孰料丈夫竟然自杀,凯瑟琳才挑起了这个大梁。因为经营状况不佳,华盛顿邮报决定部分上市融资。在这个关头,竞争对手纽约时报开始刊发爆炸性的内容后,尼克松政府基于国家安全理由通过法庭发出了临时禁止令,纽约时报被暂时禁言。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为首的记者们,通过一番努力,也从泄密者丹尼尔手上拿到了这份报告。

这时候矛盾和争议就来了。如果坚持刊发泄密内容,华盛顿邮报定然会吃来自白宫的官司,而官司会让上市在即的邮报吓跑投资者而有破产之虞;而且由于反间谍法,掌门人和主编甚至有进监狱的危险。邮报的律师们都基于风险坚决反对刊发,而编辑记者们都基于职业良知坚定支持刊发。夹在中间的,是那位新上任的,却已年届中年的女掌门人凯瑟琳。

冷冰冰的背景终于讲完了,来讲讲热泪盈眶吧。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虽然复杂,但在影片所聚焦的华盛顿邮报这一头,其实剧情很短也很直接:冒着吃官司、破产、进监狱的风险,发,还是不发?我们都知道最后他们是发了,我们也都知道在今天的美国,媒体自由已经是一个吵烂了的话题。但这部电影的沉稳,把现实中的聒噪全然隔离。没有举着标语面红耳赤的示威,也没有激情燃烧振臂高呼的演讲。那一通多方电话,分析股价,分析后果,分析法律风险,虽针锋相对,却都坦诚相待。并没有对纽约时报被禁言而幸灾乐祸,而是把竞争对手和自己视为一体,关乎出版业的生死存亡。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他们顶着进监狱的风险,并不是要不顾一切一搏成名;他们要坚决刊发,不是为了呼喊政治正确的口号。这是出于一种绝对的做人的良知。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重心是女性。女掌门人凯瑟琳,身为富家大小姐,她40多年从没工作过,遑论担负起什么重大的责任。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她虽然身居高位,但周围的男人其实并没有太把她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她也没有这个自信。比如在关于上市的投行会议上,她事先准备了许久的说辞,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主编作为下属多次不期而访,交谈间多有内行人的自得与傲慢。梅丽尔·斯特里普常演一些霸气坚强的角色,比如《穿普拉达的恶魔》里的时尚女魔头。在《华盛顿邮报》里,我们恰能看到许多时尚女魔头脆弱时的样子。她秉性温和,她犹豫不决,但她下定决心之后,不用大声喊叫就证明了,她是整部电影里最坚强的人。在胜利之后,从最高法院出来,纽约时报的男人们得到了所有聚光灯,而凯瑟琳则默默地从侧门而出,迎接她的是一群被激励的女性崇敬的目光。

有一个近乎隐形的角色,那就是主编的妻子,一个温文贤惠的主妇,在男人们整理资料赶稿热火朝天时,她默默地端着一盘三明治服侍其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然而在私下和丈夫的谈话里,却道出了机敏的主编丈夫都忽略的事实:她(凯瑟琳)真勇敢。主编丈夫不服气说难道我不勇敢?妻子一语中的“你丢了这工作再找一个便是,她一直被人质疑不够出色而视为空气,而这次做出这个可能让她失去一生的财产信誉的决定,那才是真的勇敢。”

当排版的铅字一个个尘埃落定,印刷的报纸鱼贯而出,当一家家报纸都受其感召,竞相报道反抗政府时,一切尽在不言中。没有硝烟,却仿佛是全人类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我们心里更是一番别样滋味,怎能不热泪盈眶?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短评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片子的政治诉求大于艺术追求,但最后还是看得我热泪盈眶,尤其是最后下令印报纸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还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内心。媒体人们为了他们的信念,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一切与政府对抗,新闻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续集是要接着拍水门事件么?

4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与其说在新闻自由主题里嵌入女权诉求,不如说是借职场语境的女性主义实现了更具层次的“《聚焦》精神”表达。历史性背景也强化了媒体与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炉火纯青的镜语与自然饱满的意识输出都和众妖艳贱货划清界限,艺术附庸政治的大氛围下,斯导总能用这样的作品站出来纠正你们:是政治需要艺术。

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调度混乱,政治说教味太浓。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稍显刻意。梅姨的这个角色,成长故事实在编不圆,本以为最后要来一出“国王的演讲”,结果记者都围上去采访纽约时报了——这就很尴尬了。

9分钟前
  • MuyBien
  • 较差

高潮电话戏——镜头旋转推移、多人多视角的蒙太奇剪辑、配乐来得凝重悬疑、密闭空间的布景、灯光故意打得昏暗微弱,再加上台词是最针锋相对的辩论,观众的心已被吊起,这时,镜头对准梅姨的脸开始推进:眼中泪水通透、表情迟疑不定、声音微微颤抖。这强大的感染力,正是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存在。

13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三位好莱坞的大神联手,大家的状态竟然都很松弛,特别是汤姆·汉克斯,即使他们并没有卯足了劲儿,但你还是不得不惊叹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导演功力,群戏的调度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该被燃到的地方还是会燃。老斯太厉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当风格的新人导演看了会不会想死?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梅姨确定刑事责任只有她和发行人以后,转身面对一屋子的男人插着手声音颤抖的说my decision stands的时候;她走出法庭被身边的女性簇拥着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一定程度下,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自由。看完这部回顾美国曾经的伟大的电影,有必要以审视的态度看看自己的国家。

23分钟前
  • 李阿斗
  • 力荐

捍衛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种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27分钟前
  • Iris
  • 力荐

斯特里普在电话的这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表情与眼神对Graham夫人内心转变的诠释,是今年银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这部侧重女性角色的强有力戏剧中的表演是无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尔格匠气的技艺作为有效的载体对这部节奏紧凑的电影创作团队中各部门的才能有着最大化的呈现。

29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太四平八稳了,估计学院又不会给好脸色,但确实是“慕尼黑”之后最好的斯皮尔伯格。原本以为会是“聚焦”一样的群戏电影,结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后之间的飙戏托起了整个主题——捍卫出版自由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稳提了就感到好...绝...望...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作为一个媒体人 真的是 热泪盈眶。

33分钟前
  • Jus
  • 力荐

无聊至极。斯皮尔伯格真是我的 arch enemy,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厌恶的。看着汤姆汉克斯和梅姨 pretentious 的表演,那副真相在手,我们有义务向公众告知真相,并由真相激发公众道德责任的精英感,令人作呕。以及 The Post 和 The Times 的犹太高层左倾行为,像极了一战后期的德国,搞得我都 anti-semitic

34分钟前
  • S/Z
  • 较差

拍摄工整的历史题材电影,老导演、老演员均不失水准。可惜欠些新意,事件过程还是多于人物及思想的开掘。

3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每个媒体人和新闻学子必须要看又千万别看的电影。“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法让总统一人独大,独掌国家,我想不通总统竟然将揭露真相与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破坏某个执政政府或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是说,我就是国家。”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教科书级别的史匹堡演员调度课,看得太爽了。几次运镜,几场室内戏,那个多人电话戏... 简直了。不过还是有些踩错点或用力过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对手女助理的戏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过一群嬉皮女性的镜头。

4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辨识这个片子优点在于做两次区分,第一次,区分“绝对”伦理价值和政治正确(主旋律),这是两回事;第二次,同样是对历史的虚构和夸张,区分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韩国《出租车》则庸俗走向另一种恶。大多数人会混淆这两点,而这也就是本片为之不易的厉害所在。

43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44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推荐

在原属纸媒的传播权力转移至社交网络的后真相时代,仍然宣扬新闻专业主义,在多层意义中对现实中truth进行再定义和再确认,意义大。女性主义的运用,又在保持戏剧性之时避免了对历史的误读和夸大,一贯有的美国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反感也被削弱不少。没错好挑,一切都刚刚好。

49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初稿”。看到最后还是会感动,有点热血。这样的电影跟《聚焦》一样,让人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条女性崛起的暗线,应该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这其实也是个爱国主旋律,让美国人更以他们的国家骄傲。斯皮还是稳的,节奏感紧张感俱佳。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年度最佳,语无伦次:致敬70年代再度觉醒的女性主义,致敬守护良知的真正的新闻人,致敬新闻自由,致敬新闻专业主义,致敬报业的黄金年代。致敬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57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力荐

怀疑编剧在Trump当选之夜就已经动笔了,否则怎么会这么快地弄一个既讲新闻自由,又插入赞扬强大女性的电影呢?虽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样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显,但实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电影煽动情绪的能力,准确踩点毫不马虎,就算不了解当时事件也完全不影响被感动。就是NYT略躺枪了…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