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美国囧案第一季

全8集

主演:泰勒·阿尔瓦雷兹,格里芬·格鲁克,吉米·塔特罗,卡米拉·海德,爱德华多·弗兰科,卡米尔·拉姆齐,卡勒姆·沃西,卢·威尔逊,杰西卡·华雷斯,乔·法瑞尔,吉娜维芙·汉内柳斯,卡莉·罗森博格,Ryan O'Flanagan,肖恩·卡里甘,萨克斯·沙比诺,迈尔斯·布鲁尔,丹德里·泰勒,塔克·阿尔布里齐,卡拉·杰弗瑞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1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2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3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4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5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6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13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14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15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16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17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18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19美国囧案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国囧案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Netflix将在9月15日上线《美国囧案 American Vanda》首季,该剧风格是真实罪案纪录片,但其实是讽刺题材,剧中案情指有人在高中向27名教师的汽车喷上JJ图案。在8集的第一季,一位有抱负的学生兼记录片工作者Peter Maldanaldo(Tyler Alvarez饰),调查被指控犯下该恶作剧,并在争议下被开除出校的高中四年级生Dylan Maxwell(Jimmy Tatro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34 号跑道记忆空间洪拳与咏春陵水谣美好正逢时菜鸟总动员誓血五人组今年圣诞很挪威时光代理人2024尖叫皇后第一季猪头逛大街滑行道莓之破片疯狂拍档:自然界最神奇的友谊纳迪亚的烘焙世界第一季马普尔小姐探案第一季名校风暴(印度版)不速之客–请进客人零点定理2013海昏侯坚墙想当冒险者的女儿到首都当了等级S的冒险者度假村兼职横行霸道珈百璃的堕落OVA办公室 第五季魔音谷

 长篇影评

 1 ) 流媒体时代的新“屌”剧

这两天又发现了Netflix的一部牛逼作品 - American Vandal美国涂鸦(又译《美国囧案》)

开头像是严肃的罪案剧。几分钟以为又是一部伪纪录片。 大概半集后,我意识到这种体裁的片子还是第一次看到。只能说,网飞又出来搞事情了。要描述这个片子的风格,我想定义它是一部伪社交流媒体片。

先简单讲讲剧情。

故事一开始就很“屌”(字面意义的)。在平静的加州海边小镇Oceanside的一个中学发生了一件“丧心病狂”的案子。有人在学校的教工停车场上搞破坏,在27架车上,喷绘了27根大大大大鸡吧!学校很快揪出了一贯调皮的坏学生Dylan同学,并且有人证哦。于是Dylan就被勒令退学了。但是呢,Dylan的同学Peter觉得事情有蹊跷。他和好盆友一起开始拿着摄像机采访同学和老师们,意图揭开真相。

就此,以Peter团队采访和搜集视频的视角,拉开了这部8集长度的单元剧。


这片子有几个地方很有意思让人很喜欢。

首先,虽然是一部4K高清画质的片子,但是很多时间看到的画面让人怀疑以后买电视是不是也该买竖屏的了?

但是呢,看的时候并不觉得突兀。没办法,毕竟手机移动端和社交网络已经是我们生活这么重要的一部分了。特别是这么一群高中生,在网上发发牢骚、发发春什么的,再正常不过了。而且即使像Dylan看起来这么二的人,其实是一个美国版快手网红,拥有三位数的粉丝哦。他的女盆友也会直播打游戏什么的。

然后,随着Peter的视角,我们发现,想要找寻真相的话,浏览社交媒体记录也许比访谈更有用。

毕竟人可能出于各种目的撒谎、或者单纯地记性不好。而Instagram,Facebook这些社交媒体平台,记录的图像视频加上各种时间标记地点标记,往往可以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而且不同人发的东西还很方便互相印证、互为补充。

美国虽然不像中国在街上装那么多监控摄像头,但每个人的手机可都是一部移动的高清监控。

Peter甚至用同学们分别在社交媒体上发的东西,完全重组了某个趴体各种细节的时间线。

总之,让你看到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只要细细发掘,海量的信息可以做到的“监控”“还原”让人惊叹。

其次,看了几集之后发现,但其实应该一早就想到的,就是观众一直在看的Peter拍的这些视频,同时也是Peter放在了网上油管账号的视频。

所以,你在看的网剧,其实也是剧中的网络视频。区别只是你是作为戏剧在看,剧中人作为事实在看。

然后,到了某一集,Peter开始讲“观众”对前面几集的反馈。而这些反馈,反过来又启发了Peter,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不知道在哪一刻,在观众还没意识到的时候,第四面墙忽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被打破了。

以上也是我想定义这是一部伪社交流媒体片的原因。

那这部伪社交流媒体片,到底讲了什么呢?除了强调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海量信息、个人隐私的被窥视的风险之外,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这里有流媒体时代以各种搞怪恶作剧视频(包括中国的快手)为代表的蠢、无聊的审美。这部片时不时有即蠢又好笑的点。在老师的车上画丁丁本来就是个即蠢又好笑的事情。这部剧的基调也从这里开始不再走偏。归根到底,也就是在车上画丁丁这样的恶作剧性质案件。没有杀人、没有放火、没有抢劫、没有性侵。所有故事的延展,都立足在人生“轻”而无聊的一面。主演之一的本人就是捣蛋视频网红,一些片段来自真实的油管片段,所以某种程度这也让戏剧和真实的界限再次模糊。这几年走红的喜剧都属于“尴尬”喜剧,一部比一部尴尬,尴尬到想哭。而这部剧并不尴尬,更应该属于曾经显得不够高级的卖蠢喜剧。而这一次卖蠢喜剧终于在逼格上打了一次翻身仗。

这里还有流媒体时代年轻人的性。他们如何描述性、如何看待性,而这些又是怎样和社交媒体严丝合缝地。比如,你会因为男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你的丑照而和他分手吗?反过来你会因为照片很好笑会有很多人点赞,而不顾你女朋友的劝阻发出来吗?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可都是很严肃的问题。毕竟,连出轨和捉奸可能都发生在虚拟空间了。

这里还有社交媒体时代人际关系和个人身份的焦虑。这种焦虑在正经历青春期的高中生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一方面,对于这些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来说,使用社交媒体与其说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的表演。而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对这种表演性的理解,更加容易对人际关系和个人身份产生焦虑。
 
最后,就是对新旧媒体权力关系的刻画。

学校和老师使用的录像监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渣画质”,而且基本上都很死板单调,比如同一个角度,大同小异的摆位和内容。这和学生们的高清画质、各种新平台(朋友,你听说过Twitch吗?)各种Hashtag、和各种天马行空的运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从一开始旧媒体牢牢占领了权力高地,在话语权上有压倒性都优势。

然而,随着Peter的视频在网上慢慢积累人气,到忽然某一天“火”起来之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当地电视新闻频道作为传统媒体的直接代表,一方面需要通过借助网络热点来提高收视率,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介入也使权力形势最终发生了扭转性的变化。地方电视台的介入成为形势扭转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相影响也是媒体现状的一个写照。世界最终是属于年轻人的,随着作为新媒体原住民学生们迈出校门,权力交棒的形势不言自明。

但是,新的就一定更好、更对吗?整部片另外的一层基调,是对流行一时的“真实犯罪”纪录片的嘲讽。毕竟,不管是什么平台,视频都是人拍的,都是人剪辑的。Peter经历的线索-怀疑-推翻-再怀疑,时刻也在体现编剧们对流媒体基于草根性和不受审查制度约束的主观性和煽动性的怀疑和嘲讽。

到最后,一些真相大白,但更多的真相只能留下了开放式结尾,供观众思考。

而作为流媒体新势力代表的Netflix,通过这部剧所做的,无疑是在和传统媒体内容提供商的竞争中,又吹响了一支新号角。

[原载工众号“澳北记事”OutbackNT]

 2 ) 看过的最佳的剧之一,膜拜

这部剧是那种从第一分钟就停不下来的剧,看着看着让你发现原来片头竟然是里面虚构的人物,包括制作人导演啥的,都是里面的人物,大概从第五集开始可以发现,整个剧集竟然就是里面学生们所谈及的剧集,里面的情节发展也是基于角色们都看了前面的剧集,也就是说这部剧集超出了传统意义上观众对于里面第三方的窥视,即使是很多伪纪录片,其本身并不会对里面的情节产生影响。这等于让观众也融入进去,好像你也是学生之一。作为现实的观众来看,整个剧集以伪纪录片形式,十分新颖,有趣,有些地方也具有启发性的意义。但同时假如作为一个里面的学生来看,却又十分严肃。整体而言,很明显的是,这部剧对现实的很多事情有讽刺的意味,但巧妙的是编剧们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来表达出来,这种巧妙的方式只能基于现在的网络时代,因为纪录片是放在流媒体上的。同时显示观众也是在Netflix这种流媒体上观看,探讨的也包括现代网络流媒体时代的一些社会问题。当然也包裹着罗生门的外衣。总体而言,这是部十分有开创性的剧集,不想太多探讨内容,毕竟里面的内容也是挺恶搞的,很多人性层面上的复杂,以一所普通高中为载体也挺有创意,不过我相信编剧们还是以形式而取胜。听说续约第二季,不知是以限定剧的形式,还是继续第一季,个人感性而言有点想继续看这个事件后续的走向,但感觉会让整部剧虎头蛇尾,第一季的剧情戛然而止反而更好。所以理智而言,还是希望编剧有一些新创意,当然继续以这种形式来表达当然很好。

 3 ) 美剧速递,美国囧案 American Vandal 第一季

继续“十一长假”推荐系列。

美剧 《American Vandal》(美国囧案)

作品类型:伪纪录片

主要演员:Tyler Alvarez(饰演Peter),Griffin Gluck(饰演Sam),Jimmy Tatro(饰演Dylan),Calum Worthy(饰演Alex),G. Hannelius(饰演Christa)

故事概述:(美国)某高中的27辆教师私车被恶意涂鸦,所有的矛头都指向问题学生Dylan,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不是他做的?如果不是他,又会是谁?带着诸多疑问,学生Peter与Griffin开始了调查真相之旅。

首播日期:2017年9月15日首播,共8集,已完结

推荐理由1——作品风格独特

不折不扣的伪纪录片!

在聊“伪纪录片”之前,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纪录片”?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后展现出来的影像资料,称之为“纪录片”。其核心是“真实事件的记录展现+发人深思的内涵挖掘”。

了解了“纪录片”的定义之后,再来看一看何谓“伪”纪录片!一句话解读,就是作品的形式与纪录片一样,但作品内容的真实度却与之截然相反,前者是“真实的”,后者是“虚构的”。

本作,导演运用“伪纪录片”这一独特影视风格,将“恶搞事件”与“严肃讨论”融合起来,以最轻松的姿态讲述最深刻的内核!不同凡响!

推荐理由2——校园题材

谈及校园类影视作品,各位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轻松?搞笑?还是青涩的爱恋?或许都有!总之,绝对不可能与”严肃“、”深沉“、”人性黑暗面“这些词挂钩。

可惜,这些只是我们脑海中对于”校园题材“狭义上的定义,今天这部《American Vandal》(美国囧案),让笔者真正见识了何谓”广义上“的解读?

乃是以”轻松、诙谐的对白”彰显”深邃、复杂的内涵“!很不简单!

推荐理由3——省察自身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古训何意?意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为什么提及此段古语?原因很简单,因为笔者在这部美剧中嗅到了“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怎样理解呢?借用故事中部分人物的行为举止,浅尝辄止谈一下。

第一位,Dylan。

他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随意恶搞他人,毫不约束自身行为。在旁人眼中,Dylan就是一个”问题“学生。

第二位,西班牙语教师Shapiro。

她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盖棺定论、打击报复,无事生非,这样的人,岂能为人师表?!

第三位,“好学生”Alex。

他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在没有看清、确定谁是作案人员的前提下,他妄断这个涂鸦实施者就是Dylan?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如此不负责任的随意断言?是不是想借着这次事件提升知名度?!

第四位,“学生会长”Christa。

她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作为学生会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性的!呼吁平等,要求理解,为学生的利益而诉求,这都是噱头,说实在,她只在乎自己的声誉,其他一切只是其手中的棋子。

不懂得“省察自身”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出许多不良品性,如“自私”、“自利”、“变态”、“报复”、“诡辩”、“伪善”,等等,而这些败坏的品性会使人陷入道德的迷茫中,最终引向人性衰败之路。

推荐理由4——理性的反思

消除成见,还原事实本来面目!

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要长期保持”理性思维”头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感性”的情绪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而一旦开启“感性思维”模式,一个人(对人、对物、对事)的“成见”之心就必然会产生。

正如本作所展现的,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学校师生一致认定Dylan就是那个作案人员!为什么?

仅仅是因为“他过去的不良行径“?还是因为“思维惯性”?或是因为“感性思维”?或是因为”成见“?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也就是说“透过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了解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个人感觉用这句话诠释片中人们对于Dylan的看法真是恰如其分。

可是如此感情化、情绪化的“以偏概全”到底对不对?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用理性思维来审视这一切?这一切都值得深思!

推荐理由5——结局的探讨

三大疑问,一起探讨一下。

1,谁实施了涂鸦?

本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是Christa与其男友。虽然直到剧终,导演都没有明确点名,但是通过Peter的分析与推测,这个结论已经十分明显了。(Christa策划,其男友动手)

2,目的又是什么?

Christa试图利用这次事件,提升自己的声誉,巩固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叫板学校!

3,为何采用开放式的结局?

增加作品的思想性!(含沙射影一些现实问题,如:美国的教育体系、司法体系、媒体舆论的主导风向、众人的思维方式....)怎样理解?

试想一下,如果故事采用正常的方式结尾,那么结局只有两种可能。

①Dylan由于多人指证,被判有罪。 ②通过Peter的推测,相关人员找到了证据,Christa与其男友被定罪。

这样的话,作品的思想性大打折扣!同时也局限了导演所要传递的深刻内涵!得不偿失!

写在最后。作为一部”伪纪录片“,《American Vandal》的娱乐性、现实性、思想性都十分值得称道。称得上是Netflix(近期推出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导演★★★★☆(作品的构思、立意、深度都值得称道)

演员★★★★★(太逼真,绝对入戏)

剧情★★★★☆(假戏真做,虚构内容,严肃内核)

视效★★★☆☆(纪录片风味,独具魅力)

音效★★★☆☆(比较一般,印象不深)

推荐度★★★★☆(思想性太强,隐喻不少,文艺青年推荐一看)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4 ) 每个人都在车上画了根杰宝

0.

裘千仞被众人围攻,只说了一句话:“你们都是大英雄大豪杰,可论到是非善恶,你们有哪个人没做过错事,杀错过人,如果有,我愿意引颈而死”、

于是郭靖、一灯大师等人退到一边,所有人都问心有愧。

1.群众

“我一听到花杰宝的,我就知道"

“是迪伦做的”

“迪伦是个彻头彻尾的傻子”

“迪伦·麦克斯韦是我见过最傻的小孩”

不由得让我想起某乎

只言片语中

人们以为自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就开始吹嘘、调侃、下判决

然后面临着证据的反转

不断更换论调

承认吧,每个人都是帮凶

你们没毁过电影中的迪伦·麦克斯韦

但是你们一定当过现实中无情的看客

2.艾利克斯·特柏利

艾利克斯看到没看到人影?

看到了

毋庸置疑

艾利克斯相信不相信自己看到的是迪伦?

相信

肯定无比

艾利克斯想不想当学校里的英雄?

当然

连夏令营都要凸显自己

学校取消外出午餐,甚至可能取消舞会

这时候站出来,有错么?

他讲出来了他以为的真实

错的人不是艾利克斯

至少这件事,不是

至于指责他的人

希望你一辈子都不吹牛

3.夏皮罗老师

独裁者向来都有两面

一面给在自己这边的人看

一面给在自己对立面的人看

学校就一定是象牙塔?

不,老师也是人

如果你的班级出现迪伦

你可能会比你想象中更讨厌他

她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但是当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

你可以报复那个曾经欺侮过你的人

你会不会?

4.学生会长

“她不知道怎么做cpr”

有多少人就把画杰宝的罪名按在她身上然后加以言语

谁没给自己女朋友行过方便?

谁没有和别人发生过冲突?

得出她就是画杰宝的人这个结论的

只能讲,这片子看完对你毫无帮助

5·皮特

作为拍纪录片的人

先不管为什么拍

无从探究,也不瞎想

只说一件事,他探究了别人的隐私并暴露

并对每一个人怀有饱含恶意的推测并且将推测公之于众

重申一遍,推测没有对错

将不完善的推测和隐私公之于众

有谁获利了呢?

他自己

6.迪伦

所有亲近迪伦女友的人都知道

她在父母焦灼的日子里脾气暴躁

然而他传了丑照

一次又一次的挽回都是恶作剧

有没有意识到错误?

有人说迪伦傻

他真的傻么

在夏皮罗老师的门口画杰宝的时候

他可没有画毛

他所要承担的

都是自作自受

当他站在艾利克斯面前

他有没有想过

是谁让人一看到画杰宝就想到迪伦

是他自己

7.

裘千仞说完,洪七公跳了出来

"我这一辈子杀了两百三十一个人,他们个个大奸大恶死有余辜”

“而今天,你裘千仞就是第两百三十二个”

洪七公,是很多人的理想

然而,洪七公确是所有人的噩梦

 5 ) 评论

因为是伪纪录片的形式,两位拍摄者对于案情的推理几乎贯穿全剧,而所有涉案人员的采访、独白,又都是一轮轮的线索提供,驱动之后主角们的新推理。在切入点上,本剧做得也堪称秀逸:最开始让主角怀疑Dylan是否是真凶的关键点,就是一个绘画习惯(内容有点恶俗,不赘述),而之后作案工具材料特性、涂鸦行为中的小动作,也都成为进一步推理的切入点,没有用穷举法,好评。

额外要夸的是,对于奶奶趴体上作案工具位置的推理手段,竟然是Instagram的小视频功能。我看前几集时内心吐槽说,美帝这种案件解决不了都怪摄像头太少,天朝这种摄像头密度下就没法拍了。没想到竟然在第5集开始,出现了符合时代特征的“监视系统”——Instagram。这一点可以说很牛逼了,岛田庄司在他的本格mystery宣言里吹了现代推理小说是从“用血型、指纹等科学技术来解释谜团”,因此岛田老师特别强调科技在推理小说中的重要性,然而他自己却走上了“脑科学”的歪路——不管啥奇异现象最终归结于脑子有问题,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用法。然而《美国囧案》中,主角以Instagram上的小视频作为调查取证的手段,本身就是类似于血型、指纹的现代科技应用,而且其服务于线索获取与推理过程,并不是直接拿来解释谜面,这就靠谱很多了。。。

 6 ) 27根丁丁引发的囧案,美版「走近科学」+「今日说法」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君君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央视的两档节目,《走近科学》和《今日说法》

有人总结了《走近科学》的节目套路:开头是恐怖片,结尾揭露真相后变搞笑片。

《今日说法》是普法节目,通过模拟现场、采访当事人、专家解说,来还原案子。

其中有几期的奇闻命案给君君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今日说法》片头)

这两档节目一个恐怖中带着搞笑,一个严肃中透着人性。

但没想到,最近新出了一部集这两档国产节目之长的美剧

《美国囧案》| 2017

豆瓣8.2

这部新剧目前资源全出,已经更完。一共8集,每集只有短短35分钟。

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不错,分别为8.2、8.3.

整部剧围绕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案”进行。

事情是这样的,在美国一所高校内,27辆私家车全部被喷上了大红色的丁丁

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大范围的关注,当地的新闻媒体也一脸懵逼地报道了此事。

经过调查,27辆被喷上丁丁图案的毫无例外都是老师和教职工的车。

作案时间很精确,正好卡在停车场监控被中断的时候。

出了这样的“大新闻”,学生们集体炸锅了。

纷纷沉浸在“校园丁丁案”的狂欢里,拍照留念,发朋友圈。学校乱成一锅粥。

遭殃的老师当然是笑不出来了,换你你笑得出来么?

这起看似是恶作剧的闹剧,因为性质和影响太恶劣,还涉及破坏私人财产罪。

于是立马就引起了有关部门展开各项调查...

但这起案件看起来几乎完全都不用调查,所有人都认定是男主干的

男主是个爱惹是生非的差生,平时的言行就很出位,喜欢恶搞和整蛊。

经常和基友一起录一些恶搞路人的视频,传上网络。

(像是什么“宝宝闻屁”)

(和基友扮“修女磨X”,恶心路人)

除了男主平时就口碑很差之外,还有很多的证据都指向的男主

人证:好学生声称自己亲眼看到男主在往车上画丁丁。

作案条件:停车场的监控视频,只有九位校节目组成员有权限删除,男主就是其中之一。

动机:27辆画有丁丁的车中,只有一个女老师的车被爆了胎。而男主正好和她结过梁子。

前科:他有过“丁丁绘画史”,已经不止一次的在学校乱画丁丁。

在这些“强有力”的证据下,男主百口莫辩。于是他被校方开除了

剧情直到这里,才过去1集。

究竟男主是不是“校园丁丁案”的“真凶”?

为了查明真相,男主的两个同学山姆和彼得,开始了深入调查

走访当事人,采访涉案人员,收集证据、推理演算、场景还原...

同时,他们将整个探案过程拍成纪录片,放到网上。

我们看到的《美国囧案》正是他们揭秘“校园丁丁案”的全过程。

这种拍摄手法是不是很熟悉,感觉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今日说法》的套路吗?

(出自豆瓣短评)

在这样的拍摄方式下,让《美国囧案》有了真实犯罪纪录片的风格,伪纪录片。

虽然男主的两个同学从头到尾都在很认真严谨的“破案”。

但正是这种严肃精神和本来就荒诞的“校园丁丁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比如他们推翻了男主“有前科”的说法。

他们拿出了男主的“丁丁图”和案发现场的“丁丁图”做对比。

(左边男主,右边真凶)

然后从专业的绘画角度,艺术手法,表现形式...找到了不同之处。

这么认真?搞毛啊!(问题还真的出在毛上)

还有就是人证——那个说看到男主作案的好学生。

但是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发现这个所谓的“好学生”说话并不可信

比如他和别人吹牛,说校花给他XXX

所以为了验证校花有没有给他XXX,他们又进行了严谨合理的推演。

还很专业的做了场景还原,给跪了。

(场景还原浓浓的《今日说法》既视感)

总之,这些搞笑又严肃的推理调查比比皆是,贯穿全剧,笑料不断。

在他们坚持不懈的调查下,原先的“铁证”也一项一项的被推翻。

调查过程中,他们还挖出了别的料。

比如他们调查到校花并不是表面上的“冰山美人”。爱好“集邮”,和闺蜜攀比约P数量。

那个指认男主的好学生,并不是表面看起来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他的证词有严重的个人倾向,他在营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

和男主有过节的女老师一直男主视为“眼中钉”,所以她想利用“校园丁丁案”将男主赶出校园。

通过调查发现,她的汽车轮胎并非在学校被戳破,所以证词也就不成立。

越往下调查,越发现,一个简单的“校园丁丁案”变成了“罗生门”。

隐藏在人性深处被遮掩的恶意被一一发掘,看似中立的每个人,都有着不纯良的动机。

所有的采访者在摄像头下,话里话外都会营造有利自己的氛围。

这也是影片的有趣之处,以伪纪录片的形式,不断深挖案情之下隐匿的立场和因由。

片名《美国囧案》,完全是出于讽刺的口吻。

惊动了媒体、学校、社会、司法、警察等等一些列机构的,居然是27根丁丁,这原本就是件让人听起来哭笑不得的事。

可是整个纪录片过程和案件的推理,又是那么有逻辑而富有条理性。

片头是高逼格的悬疑片feel,调查过程中BGM也是配合着悬疑气氛。

然而这部剧有多认真,就越是充满尴尬和荒谬。

毕竟看一帮人一本正经的讨论“丁丁”,再怎么严肃也会让人笑出声。

超严肃的拍摄手法+超讽刺的题材内容,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没有的感觉——越是语调严肃,越是搞笑。

用一种严肃的方式去侦破一件搞笑的案件,开头是搞笑片,越到后面就变成了“恐怖片”。(这点正好和《走近科学》的套路相反)

男主被“有罪推论”板上钉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证据。事实上原本的“铁证”根本经不起推敲。

他被认为有罪,完全是因为所有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美国囧案》全片的基调还是搞笑的,但是剧情让人细思极恐。

他平时就不是什么好学生,所以这件坏事一定是他做的!

(来自同学们的采访)

于是有老师跳出来恶意诬陷,有学生趁机煽风点火。校方看到有人背锅赶紧草草“结案”。

谁是真正的“凶手”并不重要,他们在心里已经给男主贴上了真凶的标签。

《美国囧案》和另一部美剧《制造杀人犯》很相似。

《制造杀人犯》讲的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一起冤案,史蒂芬·艾弗里被以强奸谋杀未遂罪判处32年的监禁。

同样是“有罪推论”的冤案,《美国囧案》用一种戏谑的,伪纪录片的方式娓娓道来。

用“27根丁丁”做搞笑的噱头,内核依然是让广大观众反思看似“完善”的司法体系和刻板偏见。

这部剧的结尾,男主经过调查终于洗清了嫌疑。

但女老师依然拒绝道歉:“你还是那种败类”。

终于,男主跑到女老师的住处,涂鸦了一个大大的丁丁,被警察逮捕。

所有人终于成功的制造了“杀人犯”。

男主终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真凶”;真正变成了同学口中的“那种人。”

大家始终带着审视“坏人”的眼光,让男主以为自己本性就坏,于是在这条路上愈加肆无忌惮。

人活着活着就活到周围人一贯印象的舆论导向里去了,任何形式的校园暴力都深深存在于这个社会中。

影片末尾是一系列关于人性的拷问。如果被提问的对象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你觉得校方对他持这种看法有多久了?

这种成见难道是从第一天就有了?

这种不良印象是否会随着年级与班级而逐年加深?不断恶化?

经过四年如果有够多的人对你有既定印象,你是否也会跟他们有一样的看法?

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人?

回复剧名,在线观看!

 短评

开头几集还会担心:这么小切口的故事与被用烂了的伪纪录片形式能不能撑满八集。结果一路走高。这部剧的戏仿是双重意义的叠加,是一种对“纪录片伪化形式后”的戏仿,这让它脱离出早先的伪纪录片要素(镜语模仿)而更像《网络迷踪》这类“新伪纪录”电影,趣味上是新的、独特的。具体到内容把控也非常出色,是严格的黑色喜剧,密集的笑点不断在冷幽默与爆笑间跳跃,推理则抽丝剥茧、不断反转,甚至连说教的部分都别有玄机。

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错综迷离的27根大D奇案,不可信证人,双面教师,权威压迫,舆论反弹,真相尽在不言中,结局真是恶搞出了哲学深度。Who is Dylan? It's a stupid question.

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一开始几集很搞笑,后面严肃起来也是很不错的

13分钟前
  • Shu
  • 推荐

凡事都怕用心二字,形式上用全景升格空镜资料画面严格复刻着近年来愈发风靡的真实罪案型纪录片,内容里更是持严谨科学认真求实的态度探讨着屌毛的有无龟头的形状画单根鸡巴所需时间这些滑稽的话题,但即便有着“不搞笑毋宁死”的Funny or Die参与制作,在恶搞的表象下依旧是极具深度的诉求,网飞牛逼。

1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没想到基调竟然一直保持这么严肃,内容也很丰富,推理也很到位

18分钟前
  • SingleShayne
  • 推荐

美国折棒超高耗能,毕竟美国。

22分钟前
  • さらばエリカ
  • 力荐

实际上,不管是从“真相”是什么?的角度,以及“为了达到真相,我们可以牺牲什么?”、我们如何定义一个人、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给我们强加的见解、评价或定义等方面来说,都还是引人深思的,很有教育意义。关于最后的事实,处理得还不错。我自己也处于矛盾的心情中,一方面希望最后是一个更后现代的结局:事情发生以后,我们就不再有任何可能还原它,没有所谓的可追溯的坚实的真相本身。但作为一部剧的观众,如果最后一集还没一个交代,估计剧组会被口水淹死。

27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振聋发聩。这并不仅仅是一本正经下功夫在一个荒诞事件上引出的喻世明言,也不仅仅是隐藏在伪纪录片形式下抽丝剥茧的拍案惊奇,它是journalism。是新闻如何一点点切入事件、翻出相关人衣柜里的骸骨,是新闻如何被预设立场扭曲、被叙述手法变形,是它如何干预人们的生活、重塑社会形态,也是它如何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永远离真相一步之遥却无法到达。我原本以为这剧一集就够了啊怎么会拍一整季,伪纪录片、戏谑与解构也早不稀罕,但这作品真是绝了。更可怕的可能是在今天,一个好一点学校出来的高中生真的有制作这种水平作品的可能。这个充满绝望和希望的时代啊……

29分钟前
  • 恶隐息烙
  • 力荐

一开始觉得就是简单的黑暗幽默,很简单的线索但是弄得稍显拖沓。但是越到后面越是精彩,从一个傻逼故事里居然衍生出了“凝视深渊”的效果。手法蛮新颖,剧荒的时候可以一看。

33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崭新的校园剧,各种意义上都极具创意,Sam真好看!

35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毁三观啊 男的以hand job为荣 女的把约过的p刻在柱子上...

40分钟前
  • 可靠的帕奇
  • 力荐

并不是想象中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风,除了案子很扯外,居然是个百分百工整的推理悬疑剧

42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强烈推荐,能拍好的伪纪录片不多,这部堪称完美,节奏稍慢,瑕不掩瑜。用高中生活体现社会全貌,用一件恶趣味的事件讲述人性,再加上相当成功的破案过程,导演编剧真的优秀啊。

47分钟前
  • 许泽Sylvia
  • 力荐

《今日说法》之《喷JJ的人是谁》。

48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视角清奇的刑侦派校园撕逼剧,虽然是伪记录但把纪录片的套路全内涵了一遍简直笑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非常抓马但又因太一地鸡毛而显得还蛮真实。看似无厘头,但办案思路清晰严谨,最后落到“制造谋杀”的角度也有一定升华,可以碾压一部又当又立的伪文艺了。至少我获得了快乐。

52分钟前
  • 囍弗斯
  • 力荐

题材恶搞。比较大胆。不过我更喜欢的是伪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现在越来越难区分什么是真实了。什么是戏剧了

56分钟前
  • 小白菜
  • 力荐

1.伪纪录不仅是叙事的形式,其本身也承担了推动情节和揭示立意的任务。2.这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推理真 逻辑洁癖友好。3.立意也出奇得好。'白左'对司法正义的'一厢情愿'v.s.社会在'制造少年犯'。

60分钟前
  • Amun
  • 力荐

哈哈哈哈太喜欢了 扯蛋版校园大戏!

1小时前
  • t0psh1t
  • 力荐

完全超出预期的好看。一个低级恶作剧引发的一系列罗生门式事件,不同位置的人会有不同的话语权,相应他们的证词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力和分量。人不可貌相啊,标签虽然无形却也足够压垮一个人。用伪纪录片形式一步步严谨地探寻着真相,生动勾勒出美国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真实又残酷的一面

1小时前
  • 𝓜𝓪𝓭𝓲𝓼𝓸𝓷
  • 力荐

making a murderer…的13 reasons why+无厘头伪纪录版…最后多少有点唏嘘 可是为时已晚…估计很多人都看个开头而已 噱头还可以 可是拍成八集有点太冗长 最后都快看无聊了 不如改成两小时的纪录电影效果会更好…

1小时前
  • dohert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