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原谅是容易的 再次信任 就没那么容易了
忘不了玛姬来找萨拉想让她为警署跨度行动提供资料时,萨拉对她长达8秒的无声凝视,玛姬作为本剧中唯一一个尚存良知与正义的警察,在此时不敢与之对视,前面所有的愤怒与压抑在此处突然爆发出来,在女孩们无助的时候一直有个声音支持着她们,萨拉的愤怒给我的感觉与家长们的愤怒不同,玛姬来找她的时候我本以为她会像她说的遇到救世主般的把资料给玛姬,但她没有,她要先宣泄自己和女孩们的愤怒,然后再次踏上帮助女孩们的征程。
2 ) 未成年少女遭诱奸、被迫卖淫的真相在这部剧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公众号搜索“17号电影”订阅
这世界上有一种“错”,是绝对不能蛮横轻易就称之为错,更不可理所当然、高高在上地鄙弃犯下这一“错误”的人,这种“错”就是懵懂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将遭遇的阵痛。
三个女孩,在青春如花一般的年纪里,被强奸,被虐待,被强迫卖淫,最后还怀上孩子,在什么都还不知的情况下堕胎、匆匆当上母亲。她们挣扎过,反抗过,急切地呼喊求助过,却渴望不来一只带她们逃出魔爪的手,只能眼睁睁地任由罪恶在自己身上肆意压榨……
今天要说的这部剧有点沉重,名叫《三个女孩》,是由BBC出产的3集电视剧,根据曾轰动整个英国的罗奇代尔街头团伙诱奸儿童案改编,讲述的是在英国罗奇代尔的海伍德小镇,一群巴基斯坦人长达数年对三个女孩进行性侵,虐待,并强迫她们卖淫的悲惨故事。
这些女孩中,有的是有父母跟兄弟姐妹正常家庭里的孩子,但由于正处青春期,与父母关系疏远紧张,于是冲动麻木地交出自己,闯入明知会对自己不利的地狱;有的是离异家庭缺乏关心和照看的孩子,她们对一丁点儿的关爱毫无免疫力,甚至都不觉得别人推自己进的是地狱,还将那些折磨看作是恩赐。
她是乖乖女,
只是因为一时的叛逆
霍莉(莫莉·温德索尔饰)是一名十五岁的学生,性格敏感害羞,没有多少朋友,学习成绩优秀,家里有父母,还有几个弟妹,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为此,父亲对她的期望很大,所有的事都严格要求。
放学后的霍莉不喜欢待在家,因为一待在家,父亲就会叫她做各种烦人的家务,母亲则忙着调解幼小弟妹无聊的争吵,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听霍莉诉说她的烦恼。霍莉在家里,感受到的是孤独、气愤还有压抑。
一次偶然的机会,霍莉认识了跟自己年龄相近的姐妹俩,她们来自单亲家庭,母亲一个人抚养她们,平时并不会怎么管她们。
她们经常会去叔叔家居住,一起开趴狂欢,喝酒、抽烟、说脏话、在脸上涂画浓浓的妆,霍莉一下子就被这种自由放肆的生活所吸引,渐渐地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除了在叔叔家欢聚,她们还有一处秘密的能免费吃东西的场所,那是由当地巴基斯坦人开的一家快速烧烤店。霍莉刚过去的时候,还困惑地问了一句,这里的东西为什么能免费?女孩们告诉她因为这儿的老板人好。
而沉浸在与朋友们挥霍玩闹喜悦中的霍莉,慢慢地也放松警惕,一次次来到烧烤店喝酒、一同放大音乐跳舞,丝毫不理会父母厌恶嫌弃的目光。
一次父亲又唠叨霍莉不懂事,霍莉忍不住地冲父亲喊道,“为什么每天都要这样折磨我,和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没人会站在窗边等我对我发飙”,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也终于大发雷霆,说要是真的喜欢,那就搬过去跟她们一起住好了。
就这样霍莉离开了家,与女孩们住到一起。但是她没想到的是,这是噩梦的开始。三个女孩又来到烧烤店,老板给她们上了酒,过后便一个个地将她们叫到房间,强迫她们与自己性交。还说这只是一场交易,是对她们所消费食物的缴费。
霍莉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她尝试过反抗,可在高大强壮的老男人面前,反抗毫无意义,她被强奸了,完了老男人还塞给她钱,严肃地警告她“你是我的女人了,如果你惹我生气,我就杀了你。”
之后她便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彻底被家、被警察们遗弃。
她是大姐大,
只是想要那一点点主动权
安贝尔(蕾娅·斯密特饰)也是一名十五岁的女孩,性格独立强势,她是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为生活操劳的母亲对她的关怀与管教甚少。她有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巴基斯坦男友塔里克,并对他言听计从。
青春期的她跟很多同龄人一样,虚荣心膨胀,也爱打扮。但她的生活条件根本满足不了她这些,所以尽管她知道卖淫是件违法违背良心的事,她还是去做了。
在单纯的安贝尔看来,只要自己在一些地方还是存有主动权,就不完全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傀儡。为此,她坚持在跟男人上床时,不让他们亲自己的嘴,也绝不让他们摸自己的胸。通过这些形式上的无谓掌控,维护自己的贞洁和尊严。
不仅如此,她还从受害者转变为管理者,像个大姐大一样,主动操控督促其他女孩配合男友的卖淫行动。
霍莉在第二次被强奸后报警回了家,决定再也不跟这些女孩联系。安贝尔跑来跟霍莉分析利害关系,认真地告诉霍莉必须跟自己走。
另外,只要塔里克一给她电话,她就会召集好所有女孩,坐上塔里克开来的车,任其带着她们到各个地方卖淫。
碰到女孩们不服从的情况时,她会先柔和地用自己那一套理论进行安慰劝说,如果没效,她就会像迫害她们那群男人那样暴躁专制。而这招对女孩总是很有用。
在安贝尔内心深处,她跟其他女孩是不一样的,她更有力量,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当然,这只是一个极其幼稚的想法而已。
她必须用力讨好塔里克,在他面前,自己同样是个可随意咒骂抽打的垃圾贱女,并没优越到哪去。因为她想争取的这一点点主动权,她的罪过需要被要求更多地偿还。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则“湖南引诱少女卖淫”的新闻,里面的几名主犯王秀、杨洁等也都还是缺乏判断能力的少女,
王秀刚满十七岁,杨洁是十六岁,同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她们找来未成年少女,强迫威胁其卖淫。事情之所以被曝光,也是因为其中一个不愿卖淫的十四岁女孩被打后向父母讲出实情的缘故。
她是小女孩,
只想得到特别专属的爱
露比是安贝尔的妹妹,是三个女孩中最小的一个,案件发生时她才十三岁,个性单纯依赖,很容易相信别人,对很多事都还没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只是跟着别人要求的来做。
在烧烤店的团伙里,她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男友,她叫他比利,全名是什么就不知道。那是一个快四十岁有孩子的已婚男人,可在露比眼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就是爱情,而不是别人所说的带有私心的蹂躏。
她甚至可以为一件自己明显被人利用了的事开心,一次比利给她拍了裸舞的视频,并把它发到网上,但露比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高兴自己在巴基斯坦就出名了。
甚至在侵害停止了的四年后,露比还是不认为这些人是坏人,他们深深伤害了自己,而是仍把他们当做是朋友,在路上遇到都会向他们招手问候。
露比当时尚不成熟的心智让她很难将诱骗自己卖淫的人当做坏人,幼稚懵懂的她会认为他们都是对自己很好的朋友。她不能说他们坏,但她却能记得当时混乱的场景:
他们把你当皮球一样传来传去。
他们会在公寓里,围一个大圆圈,
然后把白人女孩放在中间,
然后你要跟着其中的一个走,
然后你回来,传给下一个。
为恢复正常的生活,露比做了人流,她不知道别人有罪,她只知道自己有,因为是她,杀了一条还未成形的生命。
毋庸置疑,这些女孩的遭遇都不能说是她们的错,但是在现实中,她们却没能得到理解,不管是家里的父母,还是专门维护人民利益的警察及政府部门,都认为“一巴掌拍不响”,她们会遭遇这些跟她们本身的品质素养脱不了干系。
霍莉在遭到强奸时,不是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告诉警察与家人,但是之前就对她的行为有所失望的父亲最先想到的并不是怜惜心痛女儿受到的屈辱,而是疑惑难过为什么女儿明明知道会被强奸,第二次还是上了男人的车。
他们能想到的结果是霍莉也许真的变坏了。从此他们看到霍莉,就跟看到耻辱、瘟疫一样,为了不让她影响弟弟妹妹,就跟她划清界限,宁愿舍弃她这个没救的女儿。
而听过霍莉陈述的警察们也是,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霍莉为什么要每个晚上都出去鬼混,还有她有过的几次性行为是怎么回事。他们认定霍莉本身就是一个不正经的女孩,不相信那就是强奸。
政府机构给出的不作为的理由,也统统都指向这些女孩自身存在的问题。他们说他们曾出面将女孩们带离烧烤店,但那些女孩都不愿走,她们就要留在店里。
但就像其中最关注女孩们权益的一位生理健康工作者莎拉所说,受害女孩大多都才十三四岁,面对三十到五十岁男人凶恶狡猾的诱骗欺压,她们又能对自己的处境想清楚多少,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又能调整到多少。
她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霍莉的父亲奇怪女儿为什么第二次还会将自己送到恶魔手里,但对才十五岁的霍莉来说,那一刻的决定在她脑海里留下的记忆可能都是空白的,听到那人的命令,她知道会有危险,她也茫然恐惧,但就是稀里糊涂地去了。
最后我想说,永远不要追问遭遇性侵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将自己送出,他们会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还小,还看不懂世俗的险恶。如果你有一丝能救助这些在歧途上迷了路的孩子的机会,请伸手,请相信,她们很想上岸。
十七号电影,用精神杂粮喂饱你!
人生苦短,何不进来聊场电影,部部耐人寻味。
3 ) 英国史上最恶臭性侵案!上百位少女被轮奸,罪犯竟被无罪释放
近日,又一条扎心的新闻看得让人冷汗直冒:
一名男子“直播”检验处女,并性侵初中女生!画面中,女孩不停哭叫,还有另外两名少女无措地站在旁边。
直播性侵?!还有没有天理了?
未成年的孩子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被侵犯却无力反抗。
然而生活好似总爱跟弱者开玩笑,有时作为受害者的她们还会遭人非议:
“谁叫她穿得那么骚,活该被性侵。”
这些令人发指的情节真实发生在十年前的英国。
在2008-2012年间,英国北部罗奇代尔小镇上有“上百位”未成年少女,被同一群男子囚禁、诱奸、轮奸,还被当做妓女贩卖。但当警察介入调查以后,竟以“证据不足”释放了罪犯。
因为有关当局判定,那群孩子是“不完美的受害者”。
5年后,BBC将这件臭名昭著的性侵案搬上了荧幕,它就是英剧——
《三个女孩》
故事要从2008年的一桩偷窃案说起。
15岁的少女霍莉被警方逮捕,理由是她砸坏了一家咖喱店并偷窃了两瓶饮料。
然而警方万万没想到,本该被当成是罪犯的霍莉,竟然是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
霍莉花了整整6小时,讲述了她在那家咖喱店里被一群男人性侵和虐待的遭遇。而她之所以砸毁那家店,也是为了逃脱魔爪的无奈之举。
镜头一转,屏幕上出现了霍莉哭泣的脸。同时,还有一个高大鲁莽的男人正在不停地喘息。
上一秒,他对霍莉说,“我们是朋友,你很美!”下一秒,他便威胁霍莉道,“如果你把我惹恼了,我就杀了你!”
原来,在这个小镇有一个“恶臭”的秘密:一群来自巴基斯坦和亚洲的男人们,打着提供免费食物的幌子,常年性侵、轮奸未成年少女。
霍莉便是其中一位受害者。
她因与父母吵架而选择离家出走,之后又遇见了两姐妹:15岁的安布尔和13岁的露比。
三个女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家中不受重视,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于是她们开始一起玩乐,学会喝酒抽烟,夜不归宿,过着青春期叛逆少女的肆意人生。
她们时常光顾一间巴裔开设的咖喱餐厅,因为在那里,一个被称为daddy的老男人还有他的店员们会给三个女孩不少“好处”:食物、伏特加以及零钱等,用这些小恩小惠来换取单纯少女们的好感。
直到某日,他们终于露出了真面目,赤裸裸地对女孩们宣称:
“我给你们东西,你们自然得用性来报恩。”
他们开始强迫女孩们和自己上床,如果反抗,就会遭到毒打。
更加无耻的是,这些罪犯还把性侵,慢慢发展成了生意。
他们把未成年少女们送去不同陌生男子家中,甚至还包括恋童癖,逼她们参加群P派对,以此换钱。
如果女孩敢报警,他们就恐吓会杀了她和她全家。
可悲的是,三个女孩都因被性侵而怀孕。
最后,只有霍莉在家人的帮助下,勇敢地站了出来,选择把真相告诉警察。
然而面对这些饱受折磨的受害者,警方的态度却是——“你活该”。
因为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性侵案的受害者都应该是这样的——
穿着校服的天真少女,在放学的路上,被尾随的坏人拖进隐秘的角落……
但霍莉她们不是。
“她们就是整天在街头混、不务正业的那些不正经女孩,这都是她们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警察义正严辞地说道。
你不完美,连做受害者的资格都没有。
当得知霍莉已不是处女时,社工们竟然堂而皇之地形容她是一个“街头妓女”,而她的父母也只是低头沉默。
他们觉得露比这种女孩一定天生就很脏!因为她把强奸犯当作“男友”,还声称“那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更惨的是安布尔,她因拿了几美元的“佣金”而被定义为“老鸨”。
但实际上呢,女孩们被人灌醉并强奸、被人拍下裸露视频传到网上,甚至因为灌酒而丧失记忆,她本没有能力反抗这一切。
露比称强奸犯为“男友”,是麻痹自己,逃离苦海的一种方式。
安布尔不仅和其他姑娘一样终日忍受强奸,甚至还要被迫寻找“新猎物”,否则等待她的就是加倍的暴力。
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而有关当局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自找的。
因此,霍莉沾满精液的内裤不被作为证据采纳,安布尔的证词不能作为呈堂证供。
因为陪审团只愿意相信那些外表看起来纯洁的女孩。只有“完美的”、“符合要求”的受害者,才算得上是受害者。
因为你有“污点”,所以你被强奸就是咎由自取。
可事实上,“对于这些女孩的偏见,才是罪魁祸首”。
指出这一点的,是当地性教育机构的女性工作人员莎拉。
十多年以来,她一直在搜集当地女孩被团伙性侵的证据。
她坚信:根本不存在“未成年卖淫”,只有“儿童性侵”!
然而黑暗如此庞大,足以吞噬受害者们和个体的微弱呐喊。
“我以为被性侵是我遇到的最可怕的事,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霍莉报案后的2年里,罪犯们依旧大摇大摆地走上街,猖狂地强奸更多未成年少女。
而警局的无动于衷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秘密——
原来,嫌疑犯们多数是巴基斯坦人,警局不想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巴裔英国人进行种族主义抗议,甚至可能会引发暴动。
为了顾全“大局”,这些被迫害的女孩成为了“牺牲品”。
好在案件终于在2010年迎来了转机。
更高一级的皇家检控署来了一位巴裔的新检察官,他推翻了原裁定,决定重新调查。
然而三个女孩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霍莉和安布尔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只有露比打掉了胎儿。重揭伤疤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的“二次伤害”。
法庭上,罪犯们不仅否认所有指控,还反过来控诉受害者。
“她那么聪明,什么都懂,谁知道她做了什么手脚。”
“白人罪犯教会女孩性,教他们从小就喝酒。看看你们到底是怎么教育的?”
法庭外,依旧有巴裔社区的人,谴责女孩们自身的“不检点”。
潜台词无非就是:「谁让你穿那么骚,活该被性侵!」
但最令人心寒的,是来自政府的无情。
事情闹大后,政府为了赢得官司,决定不让安布尔做证人,因为她曾帮罪犯开脱过。
但她的证词又十分关键,那怎么办呢?
于是政府决定——以“强奸犯同谋”的罪名起诉安布尔,以合法使用证词。
受害者就像随时可抛弃的棋子一样,被掌权者随意操纵。
公审当天,安布尔在家看着电视上的裁决,表现得漫不经心,她说:“我现在只想做一个好妈妈。”
而此刻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两个人,自己的妈妈和警局内唯一一位向她道歉、并主动提出为她伸冤的女调查员玛姬。
属于霍莉和露比的“公平”似乎已经到来,可安布尔的未来却依旧捉摸不定……
最终,罪犯们都被绳之以法。
但这样的正义,来得实在太晚了!
上百名才13、14岁的受害者们,在这场悲剧中自暴自弃,生下强奸犯的孩子。
或许性侵并没有完全打败他们,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怀疑、无视和嘲讽,彻底浇灭了她们求生的欲望。
罪犯做错了事,可承担后果的却总是受害者……
女孩们报了警,说出了真相,本以为可以阻止恶行,但是并没有。
当罪犯们被判有罪,大家以为看见了正义,依然并没有。
剧集结尾,屏幕写下了案件结束后的故事——
为了性侵案四处奔走的莎拉,在返回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被禁止参与处理以后的儿童诱奸事件。第二年,她被裁员。
尽心尽力和受害者们沟通的女调查员玛姬,在案件结束后立刻被调职,还被勒令不准再与受害者联系。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冷漠冰霜的警察受到处罚。
故事太过于真实,以至于让人差点泪崩: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
整个社会对待这些受到侵犯的青少年们,没有丝毫尊重。
那些脆弱的孩子们没有话语权。她们被忽视、被歧视,她们本应受到保护,结果却被残暴对待。
甚至会因为“不完美”而错失“受害人”的资格。
到底什么才算是“可信的受害人”?
孩子们不会明确表态“我正在受到虐待”。相反,他们正深陷于一系列的操控和强迫中,害怕用言语表达出来。
孩子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舆论和掌权者更是把他们推向深渊。
这些异样的目光和偏见,还有掌权者的不作为,只会让受害者更加无法喘息。
所以最后霍莉在法庭上,才会字字珠玑地说出:
我不要什么“洗白”,我要的是公平!
《三个女孩》的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但直到今天,对于现实中有过同样遭遇的受害者们,熟悉的嘲讽、抹黑和侮辱,仍在反复上演。
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人不为名利,不为结果,甘愿为弱势群体遮风挡雨、披荆斩棘。
也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勇于站出来发声,努力打破这个社会的偏见。
扭转“观念”的道路或许注定漫长,但正因如此,更需要每个人的持续发声和关注。
不要让受害者们已经身处泥泞,却还孤立无援。
更不要让自己的言论纵容了犯罪,还高喊“正义虽迟但到”。
戳下方二维码
加入报姐影迷社群,畅聊电影~
更有免费观影机会、电影周边等你
4 ) 我叛逆,嗑药,滥交……但我真的是个好女孩?
花了好久时间追完了这部三集短剧,然后想到了同期看过的《亢奋》。一部是女孩们的不公遭遇,一部是青少年们的堕落史。八竿子打不着的内容,但是我却有同样的感受——关于成见。
《哪吒》里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三个女孩》,第一集以霍莉为视角推动。这一集是我看的最慢的一集,当然一部分原因是事件太沉重。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成见……我自己的成见。
她为什么要和那些人在一起?她为什么在遇到强迫性交易后还和那些伙伴鬼混?她为什么可以对父亲做出那样的举动?她为什么如此叛逆,对家人,对帮助她们的人?……她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她为什么这么不讨喜?她们为什么这么不讨喜?这是我看剧时,一度出现过的感觉。这么不讨喜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经历吧?我一度觉得,这是她们作出来的结果。
这,很可怕吧?因为她们不是我想象中楚楚可怜的好学生,所以类似于《熔炉》里的遭遇,却一度得不到我的同情。
真可怕!
前几天追完的《亢奋》,似乎更极端阴暗了一些。迷茫颓废的少年们,每天沉醉于毒品.性爱.暴力中,然后……各怀心事?
想想都不可思议。相比于《女孩》中的三个少女,这是一群更沉沦而不要救赎的青年,这是一群看到就想要远离的青年。她们应该是每个家长嘴里的噩梦吧:离那个人远一点,别被他带坏了。嗯……就是这样的孩子。
即使追完了剧,即使剧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揪心的点,即使他们选择堕落无关乎他人,即使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想伤害别人,我依然不知道这些角色是否有什么现实照应?
或许是被国内根正苗红的电视剧教养得太好了?我学会了不要看不起有某一方面不如你的人,帮助那些被欺负的人,把机会给认过错的人……但那些过着和你的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生的人,当他们出现在我的世界格格不入,又能不能平静的,不多思虑的对待他们?
她嗑药……
她裸播……
他变成了她……
她滥交……
这些过着极端生活的人们,如果受伤了,如果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如果被欺负了,如果需要帮助了,我会不会公正得对待,还是心里已经失了衡正等着幸灾乐祸?
不不不,如果这些太极端了,那还有,
ta的性向……
ta来自……
ta信仰……
或者只是单纯的,就ta,能干出什么好事?你看,成见有多简单,有时候一个名字就是成见。
就像《三个女孩》的最后,女孩们虽然在法律上胜利了,但是人们依然会带着成见:一个十三岁的姑娘怎么会……犯人们虽然被惩戒了,但也把成见带给了巴基斯坦人:要远离他们,他们很危险……
不仅仅是这样哦,即使是我们这些观众,也在借题发挥着我们的成见。哼,信仰?哼,国家?哼,……
你瞅,明明一个暗含“剔除成见”的故事,却成了成见的佐证……
而最可怕的是,想着呼吁剔除成见的我,在写下了这些之后,依然改变不了脑子里那些“果然……就是这么……”的判断式,怀疑电视里都是骗人的,觉得那些不符认定的情况只是个例……
结果,当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一些成见的时候,我告诫自己要善良,那些成见不表现,不渲染,不张扬……
呵呵,多……伪善。
5 ) When The System Is Falling down
妈蛋,气哭好几回。
当那个叫老爹的杂种推倒Holly时,当他们说,“说出去就杀了你,就杀你全家。”的时候。
当Holly通过全部考试,回到家却听说皇家检察署取消指控的消息的时候。
当Rochdale的警察听Holly的陈述却打了个哈欠的时候。
当三个女孩被强奸后瑟瑟发抖地走在寒冷的街上时。
当Amber被列为被告人的时候。
当律师诱导性地问Holly,你是不是觉得Guilty的时候。
当最后得知Sarah被裁员的时候。
当警员Maggie说,”I'm not "using" anyone.”的时候。
当经过第一二集的痛苦,看到第三集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的时候。
数不过来。
对女孩们感同身受,虽不曾经历过她们所经历过的地狱,然而却曾经在外面受了委屈,家人却说,那么多人,他/她/他(她)们为什么偏挑上你?
被坏人欺负,又被社会及自己的家庭进一步孤立。
喜欢Sarah,不仅因为演员玛克辛-皮克,还因为自己在现实中也像Sarah一样,被曾经的同事评价为“不适合一同工作的人”。
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但看上去“不太正经”,你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虽然网上大多数人都对这种事情义愤填膺,但真正能帮助“不完美受害者”的恐怕没几个。我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都说系统(体制)崩坏,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体制的一分子。
然而Sarah做到了。从2003年开始就收集资料,83次向当地警局报告。即使被裁员,她详尽的资料也仍被警方检方采用。她是真正关心这些女孩的人。
当她从收音机中听到人有批评自己没有escalating the intervention的时候,她气哭了。我也气哭了。
最终提起诉讼的检察长有一张中东脸,如果是白人,会不会结果又不同?
错的就是错的。这件事与种族和政治正确无关。所以别扯那些有的没的。
Holly在法庭上的表现真是绝佳。
"I don't feel guilty. I feel ashamed."
希望三个女孩能有平静的生活。
6 ) 《三个女孩》:种族主义导致正义姗姗来迟?
BBC三集迷你新剧《三个女孩》不只是三个女孩的故事,其背后牵涉的是上百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庭,甚至可以说,三个女孩撼动了整个英国。
第一个出现的女孩是霍莉,她十三、四岁,被控故意损害一家店铺的财产,正在警察局接受盘问。面对警察的问询,她欲言又止。画面随即伴着她的思绪闪回到几个月前。闪回中,另外两个女孩安博和露比出现了,她们与霍莉年龄相仿,与内向的霍莉不同,这姐妹俩言语粗俗,妆容蹩脚,但是素来家里不睦的霍莉与她们倆一拍即合。安博和露比把霍莉带到相熟的烤肉馆里,经营店铺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对她们热情有加,吃喝免费进出随意。虽然霍莉对于店主人的好客颇存疑意,但是长期被父亲粗暴对待的她在这里感到了温暖和快乐。天下哪有免费的吃食,霍莉在与父亲口角之后又来到这里,店主人卸下伪装要求霍莉以身偿还之前的款待。在强奸了霍莉的第二天,他又胁迫霍莉到停车场实施强奸。两次受辱的霍莉回到烤肉店里又遭到他人非礼,羞愤之下,她砸坏了店里的玻璃橱柜。而店主人竟然大喇喇地报了警。
剧集开始就标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大量调研采访和媒体报道改编。”影视作品中很多真实的故事被改编得走了样,有些根本就只剩下一个响亮的名头是真实的。然而《三个女孩》却几乎是源源本本的真实。如果用惯常的标题党套路来选择剧集的话,这部英剧平平无奇的名字一定会让很多观众提不起兴致。但是一旦深入进剧情,就让人撂不开手了。
霍莉拽回思绪之后,眼看警察准备匆匆结案,于是放下矜持和顾虑,勇敢地说出了强奸的事情。被告人变成了受害人,警方马上拘拿嫌疑人。然而在进一步的取证中,霍莉混乱的生活方式似乎起到了不良影响。而嫌疑人在获得保释之后又一次把霍莉拽到了深渊,她彻底沦为跟安博、露比一样的悲惨境地,被犯罪团伙胁迫卖淫。
报了警竟然不了了之,而且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霍莉放弃了抗争。所幸有萨拉,一位当地性健康机构的工作人员。萨拉发现了这些女孩子的反常,不仅暗中密切观察,并且敦促警方等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三个女孩怀孕之后,萨拉的同事用世俗的成见把她们所为当做放纵轻浮的自作自受,然而萨拉坚定地认为她们是性虐待的受害者。
《三个女孩》的真实案件发生在2008年,地点是英国西北部大曼彻斯特辖下的罗奇代尔(Rochdale)。真实人物萨拉·罗博特姆(Sara Rowbotham)很早就意识到当地亚裔犯罪团伙对十几岁的少女进行性虐待并胁迫她们卖淫。作为性健康机构工作者,萨拉从无数来机构求助的少女口中得知,她们所谓的男朋友是上了年纪的亚裔英国人(多数为巴基斯坦裔),并且风闻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一些女孩子的身上也常常带有伤痕,还有一些明显是吸毒成瘾。
与电视剧中的情节相同,2004年到2010年期间,萨拉向警方和当局呈送了上百份有关少女被性虐待的报告,并且几百次与有关方面正面交涉。然而由于涉案少女都是一些问题少女,她们卖身交易虽然是被胁迫的,但是这种所谓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变成了当局推脱办案的口实。为了掩盖事实,萨拉也被当局苛责为无法相处、难以共事。
萨拉生活的地区是罗奇代尔的贫困区,人口过剩经济落后。一些人由于生意失败等原因不得已来到这里苟延残喘,剧中霍莉原型人物的家庭就是这种情况。“霍莉”曾经备受呵护,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享受的是幸福的生活。父亲生意失败后,一家人失去了原来优渥的住宅迁来此处,住进了廉租公房。
《三个女孩》剧中主要探讨事件背后的社会责任,相对弱化了霍莉的自身问题。 实际上“霍莉”家境的巨变,以及她自身少女的虚荣心和叛逆心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而使事情恶化的则是她的无知。“霍莉”后来回忆说,自己以为那种在暗夜里漆黑的巷子中,被摁倒在地才叫做强奸。最初吃吃喝喝占了店主人很多便宜,被迫补偿人家似乎也能让她接受。但是第二次她被迫赔偿的对象却不只是一个人,这才激发了她的耻辱心。
孩子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社会舆论也不偏向她们。一边是暴徒在蹂躏她们,另一边是当局在漠视她们。在这种局面下,萨拉和性健康机构在暗地里取证调查这些亚裔人渣,并形成了大量翔实的书面资料。据英国《卫报》报道,作为一种教育举措,萨拉·罗博特姆曾经带着当地的少女们去附近监狱看望一些比她们稍微年长的罪犯。在这个过程中,萨拉无意中听到女犯人们跟少女们说及这些巴裔英国人:“他们八成会说避孕套有违他们的教义”,“我打赌他逼着你刮了阴毛”。由此萨拉意识到,巴裔英国人的犯罪行为已经波及了好多代女性。事实证明,仅在罗奇代尔一个地区就有上百个女性受害。

“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
剧中故事集中在萨拉帮助霍莉战胜心魔、劝解家里理解霍莉、斥责当局消极怠工,最终英国皇家监控署(CPS)仍以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了案件。由于涉事少女均为白人女性,而施虐者均为亚裔英国居民,人们由此认为警方的不作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事涉种族主义的政治正确。根据2012年BBC拍摄的相关记录片显示,被害者家庭当时每周聚集在当地警署,哀求当局采取措施,但是无论是警方还是社会救助机构无不对这些案件避之唯恐不及。对此萨拉认为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层原因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这些女孩充满了歧视:“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自找的”。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剧,已经让人心中冰凉义愤不已,当事人的内心凄惨可想而知。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的片汤话来形容事情的转机并不能平复人心,但是好在确实有了转机。2010年12月,在皇家监控署撤销案件15个月之后, 新上任的巴裔英国人地区检控官纳泽尔·艾夫萨尔(Nazir Afzal)推翻原裁定,启动“跨度行动”(Operation Span)重新进行调查。然而三个女孩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霍莉和安博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只有露比打掉了胎儿。重揭伤疤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出庭作证来给这些人渣定罪,就会导致不明就里的巴裔英国人团体进行种族主义抗议,甚至会引发暴动。在萨拉和大曼彻斯特警署负责此案的警官玛姬·奥利弗(Maggie Oliver)的循循善诱之下,女孩子们再次直面了曾经的惨淡。
罪犯最终被绳之于法,迟来的正义总好过不来,可事情却还没有完。虽然压力之下,大曼彻斯特警署之后做出检讨,声称吸取教训,并以此为鉴作出整改,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警员因2008年霍莉一案的调查失职而遭到惩处。为此,只有玛姬·奥利弗一人心存愧疚辞去警察职务,并于此后致力于为无助的诱奸案受害者提供帮助。而前后数年为此事奔波呼号的萨拉在此案结案后被禁止参与处理相关的案件。次年,她被裁员。而她与同事们采集到的原始证据依然被采纳使用。“三个女孩”案件之后,全英类似的性诱奸案件受到重视,包括伦敦牛津布里斯托在内的36个地区开始陆续进行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剧集的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女性,演员们也极为收敛,毫无舞台腔戏剧腔和常见的影视腔。同时该剧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铺陈剧情,既不煽情也不夸张,态度平正,应该说这是BBC为保护女性和伸张正义制作的良心剧集。鉴于办理案件的相关人员事后的遭遇,BBC出品这部剧集也一定遭受了相似的压力。然而面对体制的错误过失,BBC的勇敢就在于此。就仿佛史笔如铁,一切不能尽成飞灰,那就不如惕励面对。
公众号:丁神灯
微弱的勇气不足以与世间永存的恶意为敌。更令人心寒的是政府机关的不作为。
当政治被种族绑架,而司法再被政治绑架,剩下只有人性那股微薄的抗争力量。BBC的写实风一贯比较沉稳,不刻意卖弄阴郁,也不刻意脸谱化。
真的就是一边看一边哭啊,绝望真的是跟黑洞一样,很可怕
气到流汗_(:з」∠)_真实事件改编,话题性很强。有些层面浅尝辄止,没有再往下挖,算是给观众更多探讨空间吧。无论在哪,永远有人学不会点草和就事论事。面上透着怜悯,讲着公平,心里却冷漠认为悲剧也脱不开罪有应得。这份傲慢,更让人生气。最气的,是即使是边看边哭的自己,也无法做到全无偏见。
那些打着“种族歧视”当挡箭牌胡作非为的人渣 活该你们被歧视
“这太可怕了,小镇小村就是封闭的怪物社区 恶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平衡,我还是...别看了”看完之后我要推翻之前这句话。这跟地方大小无关,只有关印象作怪。能滋生罪恶的就是社会的悲哀,权力机构不作为。
不致力于解决问题,而致力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全球皆同。哪怕以公正廉洁著称的#腐国#也是如此,不懈努力为社会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的好人们得到相应报答反而遭到不公待遇,不得不赞叹真实揭露辛辣社会问题的影片也就言论自由的国家赶拍!
不同于其他罪行的受害者,性侵受害者的公义之路也是重复伤害的漫长过程。愿意站出来并坚持到底的人,都是司法史上的英雄。因为她们本可以在事过境迁后躲在moved on的人生里继续活下去,却为社会公义,再次站在了风暴的中心。
全世界所有性侵案件,辩护律师首先会使用的残忍杀器,就是污名化受害人。3集英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拍的非常平静,不仅拍出了受害少女让人身临其境的绝望处境,更拍出了事件在现实中令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
长达14年sexually abuse上百白人13-15岁女孩,警察和社工的不作为直到2012年才重视起来。Maxine Peake真是神演技,全程被气哭好几次。 另外下面有人评论说“政治正确害死人” ,也算是白看这剧了,您还是多看英国报姐吧 省点电
当Holly报了警说出了真相,大家以为可以阻止恶行,但是并没有。当所有人被判有罪,大家以为实现了正义,依然并没有。不止于客观冷静地重述事件。最后三个女孩的直视太让人心碎。
我难过不是因为我深陷泥淖 而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穆瞪口呆,触穆惊心,瞠穆结舌,穆无王法,明穆张胆。
当下关头做这种题材,BBC太TM有态度了!!ps.第二集里,案子已经被上头重视了起来,看来这次的3集片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曝光后的解决”上……也好,第一集已如此压抑,如果重点放在事件本身,再来个升级版《田园下的罪恶》,那实在太难过,太难过了……
想起了熔爐,想起了Denial,想起了spotlight,觸目驚心的真實。
整部剧没有刻意的烘托高潮,就静静的坐在你面前,把强奸/儿童性侵/司法系统漏洞/种族问题等等最丑恶的伤疤,当面揭给你看。
最后,一直伸张正义的女社工后来居然被开除!?在整个案件中玩忽职守的警察没有一个被惩罚?!就算案子打赢了,又有什么用!?!?
来啊!这血淋淋的真实!你有权杀死误入你家的人.却对强行进入你身体的人束手无策.
“根据现实改编”注定不能以影视剧评判标准来评价它。它尽量委婉地展现真相,但由于影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故事显得不够戏剧化,受制于现实素材。“作为电视剧,挖的不够鲜血淋漓不够精彩。作为现实,使更多人了解到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充满了黑暗和绝望。”
想到泰国这两年多了很多穆斯林 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