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出品的纪录片《隐私大盗》,讲述了英国剑桥数据公司,如何运用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的故事……科技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时光倒退10年,这个素材可以编一集科幻的《黑镜》,但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 计算机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描摹人物性格图谱,划分人性类型,在竞选的摇摆州,对精确的对象释放个性定制的信息,影响其心智和行为,从而赢得他们的选票。剑桥公司和FACEBOOK涉嫌侵犯“个人数据权”,敏感的学者和记者开始深入调查,剑桥公司的核心员工反水,给剑桥致命一击。 这是一片未知的海洋,剑桥公司除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动机和操作手法,从纯粹技术角度讲,兴许还认为自己应用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为自己所遭遇暗暗叫屈呢。普世价值观依然还有力量,扎克伯克在听证会上,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谨慎自己的用词,回头看《社交网络》,他可没有会受道德约束的性情。 隐私泄露并被利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担心,未来或许完全不成立,这是一条单向的没有返程的路。家里请一个保姆,他了解越多你的生活习惯,也许就服务得更好,透露隐私是去获得方便的一种交换。如果他拿你的隐私去和第三方交易,或者超出了使用用途,这是偷窃。但在网络,信息如流水,极难甄别,界限更加模糊。 今天,只要你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信息就不可避免被提取并被运用,消费、识别、定位、出行、社交,交付隐私不说心甘情愿,应该说是迫不得已了,不交付你简直寸步难行。百度、微博、抖音通过算法推荐觉得有用于你的信息,大家一方面认为利用了隐私,另一方面也慢慢成为习惯,觉得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任何语言都是为了对别人施加影响,只是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技术;任何语言也都有表达技巧的高低,使用和怎么使用就是一种竞争。数据挖掘,行为预测与影响,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曾经探讨所谓智慧城市,有一个观念特别有吸引力。城市不仅是政治家、规划家的产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因为交付自己的数据(隐私),而动态的改变城市的现状,哪儿的路应该拓宽,哪儿的红绿灯时间该调整,滴滴不就是运用数据参与城市规划的案例吗。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规划师,你不用画图,不用表达意见,只要交出数据,便参与了规划。所以交付隐私是个双刃剑,利弊均沾,看如何应用罢了。 但令人担忧与恐怖的是,象征未来财富的“数据财富”,看不见摸不着,也许更没有公平分配的机会和机制,也许早已被寡头占有,被权力机构独吞,信息引导民众舆论,更容易操控了。而这一切更加的不知不觉,民众不仅不会觉得自甘为奴,还会觉得都是自己的想法。 朋友说,看了纪录片,都不确信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是自己的了。这真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界定想法是自己的呢。
“用户数据泄露”这个词条看过太多遍了……
再比如麦克风会窃听,笔记本摄像头最好贴起来……
这部纪录片没有很明显的主观倾向,ta只是让人们更多认识到“个人数据被收集,被利用,个人决策被影响”的这一普遍的现实问题其后果究竟有多严重。
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有意识地在与人交往时小心翼翼地规避自己的隐私问题,试图转移对方的好奇心。
也一直在慢慢学习与各种关系的人交流时如何掌握度才不会冒犯对方的隐私,因为我知道这种感觉确实不舒服。
(当然除了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但是,很早就该知道,想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保护自己的隐私这种事,是不可能的。
“我的每一次行为正在被精准预测。
我的每一次交互行为:每一次消费刷卡、搜索记录、定位、点赞,都被精心收集并建立了一个针对我的模型;
ta们知道我的性格偏好,精心为我投放只属于我的内容;
ta们知道我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的底线是什么,
以及…ta们怎么做就会改变我的底线。”
这部纪录片展现给观众的是:
‘剑桥分析’这家数据公司非法获取超过5千万名FB用户的个人资料,用他们的方法处理这些数据,并对筛选出的用户疯狂又精准地投放政宣广告和信息,从而干预美国总统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
“他们只能看到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世界,直到他们为我们的候选人投票。”
去年其实有关注这个事情,但是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过程。
所以整部纪录片我其实看得挺投入,也挺震惊的。
“数据科学家们”的这种处理和分析方法已经被定义成“武器”级别了……
其中我比较瑟瑟发抖地是影片中有证据表明Facebook一开始对这些心知肚明,但却并没有采取任何试图阻止的措施。
其中一位爆料人布利塔尼 · 凯瑟(Brittany Kaiser)说到一段话: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而当今数据可比石油有价值多了,那些科技公司才是最富有的。”
“每个美国人身上有5000个信息点,基于这些信息点建模,结合心理学分析,就可以构造出一个人的性格模型。”
(技术+心理=一绝)
当然了,我国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并不会遇到这种“选民被干预决策”的情况。
但…可能…也好不了多少?
曾经看过鹅厂一段关于“腾讯微信团队”的采访,以下这段是其中一位员工的回答,我觉得挺有意思也蛮值得思考的。
“关于‘克制’这个关键词,在微信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我们有这么多的流量,只要稍微作一点点恶,就能带来很大的利益和流量。
但是微信在这个时候肯定是表现出来足够的克制了。同时也要反过来把我们这种对克制的思考传递给我们的客户。
因为对方在我们的平台上是做生意的,看重的是利益,我们要让他们和我们保持一样的克制,其实这样用户得到的体验才是最好的。”
当然,普通用户比如我很难知道国内互联网巨头们是否做到了“克制”以及做到何种程度。
大数据的背景里,我相信大多数成年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授权被收集的个人信息或多或少会被拿去处理研究。
但,我不太能接受和想象的一点是:
有人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我可能不理解的方式在利用我的个人信息。
但,好像我也没什么办法啊……
断水断电很可怕,断网也一样,对普通人来说,能坚持几天完全离开网络的日子呢?
不工作啦?不生活啦?
太难了。
但是,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好像只能在“尽量保护隐私”和“在智能世界生活”二者之间不断摸索而已。
毕竟,某种程度上看,贯穿着互联网的世界真的太方便了!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安全。
效率提升简直了!
比如我直观地体验就是一个手机真的太顶用了!
带着电量满格的手机出门,安全感都增加了好几分呢!
这个越发智能的时代,有时候方便到我都觉得:
下载App的条款我不细看了;
授权使用要获取我的公开信息好像也没什么,不就是些头像、发布过的动态和定位嘛;
诶这个测试好像很好玩啊,去做做看;
这个网络投票问题有意思,我支持这个观点,嗯要去投一下;
匹配通讯录好友一起玩也可以啊;
……
总感觉:
我上一秒才搜了这个东西,下一秒某宝就推到我面前了;
诶这个应用算法好厉害啊,推荐的全是我喜欢的歌诶;
主界面的东西刚好是我要找的呀!
啊注意力不够用了!首页怎么这么多东西忍不住点开啊!
这个视频里的东西我好喜欢!
那个小玩意太戳我了吧!啊这个可爱到我心眼里了!诶直接点旁边那个黄色的小车车就可以一键购买哦…
真好啊~我都不用费力地去找了~
……
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会越来越方便吧。
对啊,“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方便的呀。
嗯。
节约时间,高效运转。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可是…
隐约觉得…
哪里怪怪的……
有人知道我的一切啊。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这么一种感受,那就是你有时候跟朋友聊天时提到过对某类产品感兴趣,有时候这种聊天并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面对面的交谈。但可怕的是没过几天,当你打开搜索引擎或者某些电商平台的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些你想要的东西就那么大喇喇的出现在你面前,摆在推荐栏上。
这让你不禁惊恐:“我是不是被监听了?”
其实并不用急着得上“被迫害妄想症”,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并没有什么被监视监听的价值,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比被监视和监听更可怕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自己出卖了自己。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一切却是事实。2019年01月26日上映的纪录片《隐私大盗》,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果对国际新闻比较关注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剑桥分析”这个公司的名字感到陌生,在2018年,这家主打“大数据”产品的咨询公司被曝出卷入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事件。而《隐私大盗》的内容,就是通过学者、调查记者、前剑桥分析公司员工等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这家公司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来进行商业和政治运作的。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虽然我们都知道,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早已成为大数据的一份子,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被掌握的如此透彻。按照片中所说,大数据并不是仅仅掌握着我们的购物习惯、年龄、阅读喜好等一些简单的大方向,而是可以把我们每个人都变成4-5万个数据点,能够精确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判断出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想要听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并且能够以此为根据精准投放,让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和做到的是我们自由一致选择的结果,但其实,我们都只不过是数据分析面前的奴隶而已。
在对于剑桥分析的偷听资料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屡次对这种大数据武器进行测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他们美洲国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大选中进行的操控。
当时的情况是其国内一个黑人政党和一个印第安人政党在进行着不相上下的最后角逐,而剑桥分析受雇于帮助印第安人政党。在通过分析后,他们确定了这场行动将要以年轻人为目标,因为18-35岁的这批人群中对选举投票的积极性最低。分析出目标人群这很普通,但剑桥分析接下来的行动就非常的剑走偏锋了。
他们开始在互联网上散布一个手势和一种精神,宣传让青少年将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远离政治的事物中,比如街舞等等。并且通过自己强大的数据研判能力精准投放,专攻18-35岁的人群,让他们的社交网络充斥着这种风潮,从而短时间内大大提高了青少年群体对大选的冷漠程度。
有人会疑惑,既然投票的关键在于青少年人群,为什么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他们政治意识的冷漠程度呢?
因为剑桥分析早已通过研判确定,那些黑人青少年说不投票就一定不会去投票,而那些印第安青少年虽然也对政治冷漠,但他们习惯于听从父母的话,老老实实的跟着家里大人去投票。结果正如他们所预想的一样,18-35岁的群体投票数量比以往增加了40%,让选举结果的摆动达到了6%,从而让印第安人政党安安稳稳的掌控了国会。
这种“神操作”还只是在一个国家,根据剑桥分析自己透露,他们还在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等许多国家进行过这种操作,而当这种利用个人隐私的大数据武器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实验成熟的时候,他们就将其用在了真正的大国身上,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并且无往不利。
这部片中提到:“恐惧和愤怒是最可靠的两大办法,所以他们创造出一种工具,让广告商能够用个人级别的定位来利用情绪化的受众。”
这仔细想想非常的恐怖,我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的互联网生活让我们自身变得透明无比,你的所有喜好嗜好和可能的情感变化和动作都会被人掌握,而那些掌握信息的人又会利用你暴露出来的所有数据点来针对你进行个人定制,让你看到和听到那些你以为是你自己所想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当你因为某些事情而情绪波动的时候,这很可能就是有人在背后引导的结果。
现在再回到我们开头时说道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说到和想到什么互联网工具就会马上推荐给我们什么,那是因为掌握了我们隐私的人早已预判出了我们的想法和渴望,即使我们不会这么想,他们也可以通过“告诉你千万别去想大象,你脑子里的本能反应却是第一时间想到大象”的手段去让你这么想。
我们以为我们利用互联网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延伸,但不幸的是,我们只是通过互联网变成了数据的奴隶。
而更加不幸的是,我们几乎无法摆脱变成奴隶的命运。
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会去给自己的通信设备安装各种各样的程序,这些程序通常会需要你的N项授权,比较夸张的一个例子是去年我在玩某款单机手游的时候,它竟然也要获取我的通信、相机等授权,而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拒绝授权,你就根本无法使用这些程序。
于是,为了生活上的便利,我们只能选择自愿出卖自己的隐私权限,让自己的数据点暴露在各方商家的面前,而在掌握了这些数据后,那些看不见的手就会为我们某个人量身定做一套陷阱,让我们无可选择的掉进其中。正如片中所说,这就像是一把回旋镖,我们自己扔出去,而到头来会砸到我们自己。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在为保护我们的数据隐私做斗争,但在我看来,这种就是徒劳无功的。互联网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时候就必定会把我们所有人越绑越牢,有人扯动它,我们所有人都会跟着动,不管这背后的手是政府、是巨头公司还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小团体,作为终端的个人我们都很难去反抗。当我们选择融入互联网社会的那天起,我们就自愿的把自己变成了奴隶。
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
这部和The Social Dilemma仿佛同胞,两部把Netflix的一些态度展现得很明显。当然了,这部更政治,更明显。
这部里说的最多的两个例子是特朗普赢下总统选举和英国投票投出脱欧,这部的政治态度也很明显。在别的事情中,比如奥巴马的竞选活动,同样的方法也出现了,但是没有被批判。
不想对人评头论足(此话一出,就知道后面是评头论足),但是片中的有些人有些时候看起来有点”小人得志“的样子,也可能是我的偏见。
有的观点我不是很赞同,比如因为会对一部分人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就要制止这件事,这个逻辑显得荒谬又无理。能对人,或很多人产生影响,甚至是很大影响的事件有很多,比如某个公众人物的某个行为、某个官方机构的某个政策,等等。法律制止一个行为不能仅仅是因为这个行为会对人产生影响。
数据权data rights这个点,我觉得有点意思。
收集你的数据的不仅是Facebook、Twitter,Netflix、LinkedIn、Google等等,你玩的手机游戏、你下载的应用等等,都是在收集你的信息的。这件事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比如你可以更容易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不觉得针对用户投放信息进行引导是什么道德上的大错,但坏的地方也是有的,比如没有经过同意就收集信息或是用在未得到许可的用途上,就是对隐私或个人财产的侵犯。
现在大家都收集数据是不是对隐私的侵犯,可能是吧,但是如果你自己打了勾同意给了许可用作什么,那是另一回事;违法吗?不好说。因为法律可能还没出来,还没做好准备。我工作中每周都要处理隐私数据相关的内容,每周跑一次GDPR/CCPA,这两部存在并生效的时间到目前为止,都不算长。身在大家都在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业,有的人对数据保护法的出台是有点担心的,觉得以后收集数据就难了,难精准定位和投放了。不从行业和自己饭碗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现在有了问题,法律要发展,应对一些新的事物;收集信息的途径或方法也在发展,法规的出现也会解决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又发展的关系,是好事。
收集信息并分析利用,这是一个方法,大家都在用。如果你要放在政治上用的话,你可以用在拜登那,也可以用在特朗普那;如果用在商业上,可以用来促进销售,也可以用来提高知名度。能用的地方有很多,怎么用、用来干什么,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部纪录片,因为它在传达一种单一价值观。
第一,先说隐私。
隐私?这个东西在未来会存在吗?
只要交流,只要信息传递,那就难免会开放自己的隐私,如果你认为是隐私,请隐瞒,请销毁,请不要放到任何平台上。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希望别人知道的秘密,但任何秘密往往都是有某个人跟你共享,只要有共享就一定有泄露的可能,但在未来,但隐私真的那么重要?如果未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变了呢?如果你老婆不介意你开房,如果领导不介意你兼职,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多元化,生活形态更包容,那现在可能95%的隐私在未来都构不成隐私,甚至因为信息技术的发达逼迫人们价值观发生改变,让那些需要大听小怪的事变得稀松平常。那信息其实是完全可以公开共享的,那我们彼此之间不是更深入了解,我知道你的露阴癖,你知道我的SM倾向,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同类!
第二,再说Facebook。
脸谱也好,俄罗斯也好。他们根据用户习惯和数据分析去有针对性的发布消息,这个我觉得没有问题,哪个宣传不是具有导向性,哪个广告不是在强调自己好的一面,但他们说什么你就信吗,你在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受到宣传的影响,但你个人也一定会有判断力和分辨力,去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有时可能错了,那也是自己判断的问题。
但有一个问题我是坚决反对的,那就是制造假消息,散播夸张言论、谣言等等,这就直接击穿道德底线了。所以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信息被公开,而是信息被公开的不够,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如果信息都公开,我既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又能看到某些人不想让我看到的,这个才是客观公平的信息环境,这需要信息透明化。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信息被泄露,而是信息被泄露的太少,所以Facebook才能针对个体做差异推荐。
第三,这个纪录片没有说的问题。
这个纪录片还一直在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待隐私问题,非常圣母婊,非常把自己当回事,与其纠结隐私问题,也许有一天隐私不再隐,反而没有问题。所以通过这个剧我们应该讨论什么?
我觉得是为什么某国希望特朗普上台,从特朗普上台后的表现看,特并没有亲俄;为什么有人要干预英国脱欧,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去深挖这些问题,这才是那些别有用心的根源。
会写或者不会写一篇文章来说这个事情。
Only once.
剑桥分析仅仅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导火索。
Have a good night.
Enjoy your day life,nothing about you.
nothing.
我写这些东西,或许是这部纪录片的诱导?那这个世界就真的可怕了。
我想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用手机,电脑,还有互联网。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网上留下了什么痕迹(你发的每条动态,不经意间被你点赞或者评论过的动态热点,随手关注的一个人,双击屏幕带来的视频点赞,每个“被”浏览到的信息,每个与你有关的人的生活动向,每次填的性格调查问卷),很简单,知道这个的人或者清楚这个的人很少。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想学心理学,想了解人性。我不知道,如果有个人知道这些东西,能带来多大的问题。这里不含蓄的说了,知道这些,你就不是你自己了,而是被人操控的玩偶,任人摆弄。而你自己在中间却什么都不知道。
以前认为自我的意识什么人都有,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现在觉得,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能这里说的激进了一些,左派?那只能旁观者明事理了。
谈论一些东西,都是基于互联网里面的东西,没有偏向文学学术类的东西,我想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应用推荐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应用,是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亦或者是丰富闲暇零碎的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这件事情了:你观看或者阅读的时间越久,最后推荐给你的越符合你自己的感觉。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这一切都很正常,它推荐那些给我正是我需要的,有什么问题吗,还不要再去浪费精力找了,他赚他的点击量,我阅读我的内容,这里面的利益交换,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这些东西怎么来的,这些推荐的东西重要吗,这些东西会造成什么,这些东西在我不用的时候回到哪里去。如果我是心理学家知道那些东西,就知道你很完整的性格,不加修饰的。
你还没有意识到后面?回到上面说的,如果这些东西被泄露,或者以其他形式由公司出售,那么你的性格这条数据就是被人随意交易的物品。到这里如果有人利用这些东西,干扰特定人群的视听,那么那些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就很受到影响。美国的大选在这个纪录片里面是被这个操控了,它们操控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整个国家。
有一天你的推荐里面多了一些内容,你会很轻易的去相信那些,从而改变了自己对事件的态度。
在遇到一个事件的时候,随着事件的进展,大多数的人们会随大流关注与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点在那件张扣扣法律案件上面就能看出来。整个事件让我想起了《我们与恶的距离》。每个人都在不假思索的为一个扣上标签,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
个人数据也是人权!!!为勇敢站出来的人点赞!!!!2019闹起来的港独苍蝇也是被外国社交媒体操控的吧????
既然网飞放首页了那我就看吧,虽然拍得比较散,但是主题确实好我怎么都能看完。我依旧更喜欢卫报Peter Bradshaw的report。之前一直好奇Cambridge Analytica他们的针对性ads轰炸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明白他们完全是用数据分析找到关键选区的摇摆选民轰炸,用明确的非事实信息轰炸,成功铸造2016两个意外,即brixet和美国大选。之前上data mining的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行为预测,准确率90%+,结合性格分析找到容易洗脑的人群,done。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看各种用户协议都觉得像是魔鬼协议。
看过之后想去学信息分析技术!既然不能避免数据被滥用,那就多了解下。。
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要记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要做墙头草,稍微有风吹草动就改变立场。大数据改变人是恐怖的,每天给你坚持喂屎,让你最后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照样可以反向输出,问题是你那套要能说服人,自己都不信的搬不上台面的东西就别扯什么禁facebook太好了这种无脑言论了。facebook的问题恰恰在于垄断,无论是政治还是科技公司一家独大的弊病就在于此,好在西方还有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监督,百度这么做恶有人管一下吗?回到片子本身,片子其实拍得一般,比起谴责这些平台,制定法律以顺应时代局势,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控制数据流出的意识,和鉴别假新闻的能力。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现在数据可比石油值钱多了,所以科技公司是最富有的。
When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Kaiser接到Alexander的短信 她说 “actually, I’m really sad.” 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 这种情感往往无处安放
几年前就有说电商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的信息跟我们精准投放广告,这不,这边刚浏览完某网页,那边首页推荐就来了类似的了。只是没有想到选择也能左右。那国内的流量大头,BAT,还有新浪等等,又是怎样使用我们的数据呢。还真想知道我的完整数据是怎样的。只是可惜啊,data right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要好几代人才重视。有点疑问的是后面Brittany Kaiser为什么要逃离英国?那个跟阿桑奇讨论美国大选的消息一出有什么后果?
在论文截止只剩70几小时还没想到选题的我,靠这部纪录片拯救了,就写这个题目了。。p.s.纪录片本身只值两星,视角浪费选题+奇怪洗白感。多一星感恩星吧。。
那女的看着总有种走了狗屎运的劣等人的感觉
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的本意是链接,但是现在却是利用数据去分化人群,操控人群。人到了18岁,会有7万个数据点,我们处于这个数字时代,能有权利去拒绝被操控吗?#20190807
剑桥数据到底泄漏了多少数据没人知道,却因为支持Trump而破产,Facebook道歉之后活得好好的,Trump选了总统之后也好好的。这个公司曾经也做过奥巴马的竞选数据分析,而当时却没事。说白了,这是一个政治站队的问题,而无关于泄露数据或者侵犯隐私。互联网将社会分裂,不是大数据的错,而是全体人类的平均文明水平,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而已。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数据是被监控、被利用的,在每一次判断、选择前尽量经过冷静思考再行动。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警惕被洗脑、意识操纵、群体冲动,尽管人类是否存在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也被质疑。
大数据滥用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分裂国家,从来没有在意过。直到有一天大数据被滥用于英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中国禁脸书,防隐私开矿防的太好了,半世纪以后全世界都要那中国作为课题学习。愿中国人智慧,多读书,有辨别力,不被蒙骗滥用,不被大数据说服。
真正躲在问题背后的大佬和重点触及到了吗?凯萨到底不像斯诺登。“数据权利”的争议远比呈现的要复杂。
值得深思的几个点:Facebook做垄断,拥有Instagram,WhatsApp,人脸识别等无数技术/软件,并在持续买断/抄袭所有新兴科技,而在他们革新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对号做广告)的早期阶段,就直接非法非道德的导致英国脱欧, 川普上任,那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个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会到什么地步?以及有多少人意识到Facebook这个曾经把人链接起来的正面形象,现在本质是一个隐藏的全民公敌
安利一个个体层面可执行的防范措施:https://tosdr.org/ 提供主要网站的用户协议重点概要,有浏览器插件。
大多剧情都在新闻里读到了,最震惊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在Trinidad and Tobago的campaign操作上的例子。
离得太远,我们这儿即没有挑战体制的人,也没有保护隐私的法律环境。简单来说,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有些不受控制的东西,无形的大手,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肆意狂奔,他们野蛮,傲慢,无礼,并且毫不遮掩。
拍的挺棒的 最令人害怕的是 很多广告针对的就是容易被说服的低教育低收入区域 当泡沫里的人还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