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头痛欲裂

HD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奥斯卡·奈泽尔,伊莎贝尔·格什克,路易斯·海耶尔,Ercan Durmaz,迈克尔·施内克,乔尔·巴斯曼,Aris Diamanti,安德列斯·赫尔吉·施密德,Mehmet Yilmaz,奥蒂妮·乔尼,Ben Bickele,Jörg Zick,Gabriele Krestan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剧照

头痛欲裂 剧照 NO.1头痛欲裂 剧照 NO.2头痛欲裂 剧照 NO.3头痛欲裂 剧照 NO.4头痛欲裂 剧照 NO.5头痛欲裂 剧照 NO.6头痛欲裂 剧照 NO.13头痛欲裂 剧照 NO.14头痛欲裂 剧照 NO.15头痛欲裂 剧照 NO.16头痛欲裂 剧照 NO.17头痛欲裂 剧照 NO.18头痛欲裂 剧照 NO.19头痛欲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马库斯是个恋童癖,他家的隔壁搬来了一个萌娃和他的单身母亲

《头痛欲裂》是一部恋童癖题材的德国电影,在内地看过的人不多,豆瓣标注还不到三千人。电影的切入视角比较独特,情感表达也非常客观冷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部。

  • 豆瓣评分:7.5
  • IMDB评分:7.0
  • 鲤鱼评分:8.0

头痛欲裂 Kopfplatzen (2019)

导演: 萨瓦斯·泽维斯

编剧: 萨瓦斯·泽维斯

主演: 马克思·雷迈特 / 奥斯卡·奈泽尔 / 伊莎贝尔·格什克 / 路易斯·海耶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19-10-18(圣保罗国际电影节) / 2020-04-02(德国)

片长: 99分钟

又名: Head Burst

IMDb链接: tt8603122

主要看点

  • 欲望与理智
  • 恋童癖
  • 人性的困惑

29岁的马库斯(马克思·雷迈特饰)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年轻建筑设计师,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稳定的收入,英俊的容貌,健康的体魄。

在光鲜的表面之下,马库斯有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只对未成年的男孩有强烈欲望,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一个恋童癖者

马库斯的扮演者马克思·雷迈特,看过2013年《自由坠落》的朋友应该不陌生,在这部里马克思·雷迈特的精湛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自己的这种欲望,马库斯既感到困惑又感到恐惧

他竭力压制这种不正常的欲望,可还是情不自禁的去偷拍小男孩的照片,然后盯着照片自我发泄。

马库斯试图用激烈运动消耗过剩的精力,从而克制心中的邪念。

可惜事与愿违,心中的欲望越来越难以控制,甚至在偶遇一名小男孩后,心动的马库斯开始尾随这名男孩。

幸亏小男孩的伙伴及时出现,马库斯才没有彻底失控。

让马库斯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家的隔壁搬来了一对单亲母子,妈妈杰西卡和儿子亚瑟。

亚瑟正是自己曾经跟踪过的那名男孩。

马库斯难以抑制想要接近亚瑟的冲动,时常对杰西卡母子在生活方面提供帮助。

杰西卡对马库斯心生好感,而亚瑟对马库斯的依赖,填补了自小缺失父爱的情感空白。

马库斯渐渐在亚瑟的生活中充当起了父亲兼朋友的角色,同时也因为竭力压制浴火而头痛欲裂。

杰西卡误以为马库斯在追求自己,顺其自然的和马库斯走到了一起。

电影看起来貌似和《洛丽塔》一样,一个男人睡在母亲的床上,心中想要占有的却是母亲的孩子。而电影之后情节的走向,却与《洛丽塔》大相径庭。

就我个人来说对于恋童癖的感觉远比厌恶更强烈,应该是用痛恨定义比较恰当。我觉得这种所谓的“爱”完全就是对兽欲的狡辩,爱不能成为伤害的借口。

而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是懵懂无知不明所以的,成人与孩子之间这种关系是不对等的,任何方式与未成年人发生关系,都只是伤害没有爱

近期的热门案例将这个话题再次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我个人判断最终这位想将女孩饲养成妻子的律师,很难在法律层面受到严惩。

首先我国的现行法律在这个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嫖宿幼女罪直到2015年11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才予以删除,其他细节可想而知。

其次涉案的是律师,这个渣子一定对我们法律的漏洞进行过详细的研究,甚至事先都会保留证据,以备日后东窗事发。

比起争论自己的孩子究竟是跟父姓还是母姓,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侵犯,相关法律的修改,更加重要,更加迫在眉睫。

我国现行法律的性同意年龄是14岁,换言之与此年龄以下的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无论未成年人同意与否,都是犯罪。

这也是上面说的那位律师要等女孩年满14周岁才与之发生关系,他懂得法律,是专业人士,一切都是有备而来。

之所以界定在14岁,主要原因是来自人的生理成熟年龄,但是这个时间点的界定完全忽视了未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年龄。

懵懵懂懂似懂非懂是现在我国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基本现状,再进一步思考,如果像这部电影这样,马库斯喜欢的是男孩,十四岁的男孩能清楚自己的性取向吗?如果14岁的男孩自己都不清楚,还谈什么自愿和同意。

2018年美国纪录片女导演珍妮芬·福克斯,自编自导的自传性质影片《信笺故事》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具有说服力,珍妮芬·福克斯用亲身经历告诉观众,大部分孩子会把性侵犯,性剥削误以为是爱。

我个人认为14岁的孩子,既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爱,也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性。

最近觉得网络上女权主义成为了一个敏感而又尖锐的话题,我算不上女权主义的支持者或者反对者,定位自己是一名心怀同情的旁观者。我一直觉得改变现有男权社会的现状,要从女性被物化,被压迫,被剥削开始,要从女性的自我觉醒开始。

而我个人觉得我国现阶段法律是存在漏洞的,我支持修法,支持在十四岁之上设定性同意年龄。甚至觉得性关系的双方年龄差距过大,应该再次提高性同意年龄,少男少女初尝禁果是一回事,老谋深算威逼利诱完全是另一回事。

这部电影另一个让我思考很久的是上面这段,马库斯与心理医生的一段对白。

不要说14岁的孩子,我这样一个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成年人,都无法确定上面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是其中的一点我是同意的,恋童癖绝对是一种心理疾病。

2018年弗朗索瓦·欧容自编自导的《感谢上帝》中,恋童癖的神父也曾经痛哭流涕的说一切因为自己有病。

之前说过我对恋童癖达到了痛恨的程度,在看《感谢上帝》时我对这位神父没有产生丝毫的怜悯之心。这次《头痛欲裂》不一样,我能够感受马库斯的克制与挣扎,我对马库斯保有同情心。

既然是一种病,就应该为病人提供治疗和帮助,不应该等到他发病伤害他人之后再去惩罚他。我们现在对于这种病的漠视,既是对后来受害者的残忍,也是对施害者的残忍。

等待着明知会发生罪恶发生而毫无作为,可以视作帮凶

这几天看到好几起关于性犯罪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痛下杀手的恶性案件。之前也多次看到过多次相关的统计,性犯罪重复犯罪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犯罪。

我个人觉得不单单是恋童癖,所有性犯罪都和心理问题有关,本来是两情相悦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只有通过犯罪才能兴奋的人,应该多少都有点病。

那么对性犯罪刑满释放人员来说,他只是受到了法律层面的惩罚,我们现行的司法制度并没有对其心理疾病是否康复进行评估。如果像电影中所说,这种病一辈子都无法治愈,让这些人毫无约束的回归社会,伤害他人同时让自己走上不归之路是大概率事件。

出于对这些释放人员本身,也是对未来无辜的潜在受害者负责,对性犯罪释放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约束我觉得是必须的。

我不赞同化学阉割,这是基于这些心理疾病是不治之症考虑的。

我赞同韩国人的做法,给性犯罪释放人员强制佩戴电子脚环,这一措施可以避免很多悲剧发生。

行为完全受欲望驱使的是野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伤害他人的才是一个“人”。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2 )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有的人表面完好,内心早已满目疮痍。

一如恋童癖群体极少被社会所关注,拿到大众视野中讨论,恋童题材电影亦是罕见。关于恋童癖,正常人对于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就是:恶心、肮脏、猥琐,大众对恋童倾向的群体几乎是零容忍的态度,人人喊打,但却少有人关注恋童者背后的故事,原因大抵是觉得恶心不屑理解。

电影《头痛欲裂》由萨瓦斯·泽维斯自编自导,高分美剧《sense8》扮演沃夫冈的马克思·雷迈特担任男主。影片开头,男主马库斯坐在电脑前对着屏幕自慰,解决完生理需求,像普通人一样回归正常生活,但和其它人不同的是,他会特别留意人群中的小男孩,以一种不大对劲的眼神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下班之后,公司里的女同事暗示邀约,却被马库斯冷冷的拒绝了,镜头一转,他回到家后翻出幼龄男童的影像,在沙发上放肆着释放生理需求。之后,男性朋友的聚会也被他以借口推脱。到这里,基本明白了,马库斯是患有恋童倾向的人,成年男女性都无法让他感兴趣,只有男童才能激起他的原始欲望。

日常生活里,但凡有小男生对他表现出亲昵的举动,或是路上遇见正太萌娃,都会让马库斯控制不住内心的性冲动,欲望驱使着他迷恋男孩的肉体,甚至于尾随跟踪的疯狂举动。而每次自慰之后,自己也会陷入内疚和痛苦之中。

直到新邻居的到来,打破了他平静而备受煎熬的灰暗生活。新来的单亲母亲杰西卡带着年幼的儿子亚瑟搬到马库斯所在的公寓,待人友善的马库斯结识了杰西卡和亚瑟,很快便和他们熟络起来。之后有一个镜头值得寻味,马库斯在卧室里来来回回地试衣,练习向亚瑟打招呼,不经让人联想到,这不就和当年自己追喜欢的女生一样,既兴奋又紧张,或许导演用意也在于此吧。马库斯对男孩的迷恋不止于搜寻影像和偷偷观察,他会带上相机,在泳池暗中拍摄男童的裸露照片,回家后冲洗保存。这个举动也为之后的剧情埋下伏笔。

由于单亲母亲杰西卡的毫不知情,给马库斯和亚瑟创造了很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马库斯自然是乐意的,但他也没有作出进一步的举动,像父亲照顾孩子一样对待亚瑟,因此亚瑟也非常喜欢他。但在相处的过程里,马库斯是一直在压抑自己,遏制内心疯长的欲望。而此时,杰西卡也渐渐对他的心生爱恋,为了不打破美好的现状,马库斯也逢场作戏,装作与单亲妈妈相好,博得和亚瑟相处的机会。

在此之后,男主和这对母子的相处变得异常微妙,马库斯与杰西卡的欢愉是建立在他对亚瑟的冲动之上的。一天,他带着亚瑟一起游泳,在休息区给只穿了泳裤的亚瑟拍了一组照片,并告诉他这是他们之间的秘密,天真的亚瑟也答应了。

备受煎熬的马库斯一直想要摆脱对男童的迷恋,一次偶然间找到精神科医生,但医生告诉他,恋童倾向就像异性恋和同性恋,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并且无法治愈,伴随终生,只能通过药物和自身心理进行控制。听到这,马库斯自是非常绝望,他就像普通男女迷恋TA一样,只不过他的TA只能是男孩。食色性也,断了性,焉完人乎?

故事来到高潮,一天亚瑟吵着想和马库斯一起洗澡,无奈下马库斯只能满足他的要求,浴室里,亚瑟问马库斯爱不爱他,他回答当然爱,望着亚瑟天真无邪的脸庞一会后,又回答:非常爱。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马库斯是真的爱着亚瑟,以至于多少次在亚瑟熟睡且四下无人之时,他都极力地压制住内心魔鬼般的欲望,始终不敢侵犯他的身躯。然而,来到男主房间里取牛奶的杰西卡无意发现,马库斯柜子藏了大量男童的裸露照片,自己儿子亚瑟的泳池照也刚被洗出来一张张晾着。得知真相的单亲母亲瞬间崩溃,此时想要前来阻止的马库斯也发现晚了一步,事已至此,杰西卡表示要他永远消失,马库斯愧疚难当,告诉她内心的痛苦挣扎,一时之下就跑到厨房拿刀割腕。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想了结自己的生命,之前在他见完医生倍感绝望,也曾站在桥上,望着来来往往疾驰的车辆,想一了百了。

被抢救过来的马库斯躺在医院病床上,知道真相后的姐姐过来探望,一开口就表示要和他断绝来往,马库斯只是听着,一言不发,直到姐姐问他有没有伤害过自己的外甥,他才回答没有。出院之后,他试着极度克制自己,不再偷偷观察男孩,烧掉所有照片,永久删除电脑存档。直到一天,在街上重新遇见亚瑟,天真无邪且毫不知情的亚瑟跑上去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并想马库斯能再陪他一起玩耍。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是无法控制内心的冲动和欲望的,不管是用药还是强自制力。最后,他终于选择干净地、体面地从这个世界解脱出来。

影片中,多次出现狼的镜头,这头狼其实是一个意象,象征着孤独的马库斯。狼是群居动物,它却被囚禁在笼中的树林里,它生性残暴,却像萌犬舔舐着男主的手指。这也折射出马库斯一直压抑内心的欲望,掩饰自己的真实面貌,但内心是极其孤独的,与外界格格不入,像一只离群的孤狼,在人前扮乖。后来,狼吃肉和嘶吼的镜头,也印证了马库斯内心幽暗的一面——恋童癖,狼本性的暴露和他被周围人知道真面目形成呼应。影片最后,马库斯坐在旷野中,望着从牢笼逃出的孤狼仰天长啸,竟也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自己也需要解脱出来,而唯一的方式,就是离开这个世界......

恋童倾向群体,直到现在都为人所不耻。可是,他们一直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与LGBT群体类似,性取向于第二次性发育即青春期逐渐萌生,但恋童人群无法对其他成年男女产生性冲动,只对幼童感兴趣,究其原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影响,和LGBT不同的是,恋童人群的对象很可能成为受害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恋童癖加害者必须受到谴责和罪罚,但是,是否也有像马库斯一样的群体存在,一直小心翼翼地在内心的痛苦里挣扎,人口爆炸的今天,相信恋童倾向群体不在少数,只是他们不能像LGBT群体一样,示威平权,在公众场合展现真实的自己,所以一直不为人所关注,有的只是一系列丑闻的曝光。是否能真正重视起来对恋童群体的治疗和科研,而不再是靠吃无用药物和所谓的自制力保守治疗,因为人本身就无法完全掌控欲望,或许这就如异性恋者被要求不能亲近异性一般,不然就会走向极端,像马库斯一样选择死亡,或者和人渣一样,将魔爪伸向儿童。愿更多的人能重视恋童癖问题,保护好自己身边的孩子,关注恋童倾向的防治。

 3 ) 我们要以何种视角对待恋童癖?

我知道许多人和我一样,带着不适看完全片,对随时可能逾越的道德边界保持极度警惕。这部电影可谓是真正走在道德的边界,时刻可能坠入无底的峡谷。 观影的时候我一直克制自己陷入恼怒而做出批判,而是尝试思考几个问题:我们要如何看待恋童癖?我们能够和他们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和解”吗? 在试图对这些问题给出我的看法之前我需要先区分两个概念:恋童癖和性侵儿童。在我看来,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个人特质,不论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养成,在一定程度上不被个人意志所决定,用康德的话说,是仅存于本体界的先验感受,是人心智的幻想,客观上不存在。而后者则是不可辩驳的罪恶,不可接受且必须约束。前者是模棱两可的道德问题,而后者则是不可触碰的法律问题。 界定好这两个概念后,我想我们才能更好的讨论以上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看待恋童癖?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尝试用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进行套用。

第一种认可其存在并承认其爱的权利,并报以尊重的态度;

第二种是将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抹杀;

第三种则是认为他们有病,需要被治疗,以回归“正常”。

第一种态度看似可行,只要他不逾越性侵的法律界限,但其实有着巨大的问题。例如,即使他不进行性侵,那其余爱的行为是可接受的吗?拍照用以自慰是可接受的吗?如果不行,那无性导向的爱又是可接受的吗?这个群体催生的背后巨大的产业链的隐患又要如何解决?可以看到,这个态度的背后有着大量的道德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第二种极不人道,不予讨论。

第三种态度,是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最优解。但我们都清楚,我们对这一群体的了解少之又少,何谈治疗。因此,要以此态度对待这个群体,首先需要对他们心理和生理上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谈治疗。当然,这一过程将会漫长且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人道主义立场上最佳解决办法。

(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同性恋不可与此相提并论,同性恋是完全可以世俗接受方式存在的,并且至今为止也已在多个地区实现,其所需的只是改变观念,不涉及法律底线等问题,因此不存在同性恋需要矫正治疗) 第二个问题:我们能够和他们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和解”吗?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和解”不是认可他们可以与儿童产生性行为,而是在其不逾越法律界限和道德边界的情况下,接受其个体存在于社会。像电影里心理咨询所建议的:剥夺他们爱与性的权利,以此认可他们的存在,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干涉与打压。

我认为这种和解是可以达成的,但这后面涉及到许多预防性的问题,例如,要如何保证他们不会与儿童产生性行为?如何保证性驱动背后的产业不会暗地滋生?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但我认为,或许是除了将其赶尽杀绝外最好的出路。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以同情的视角讲述恋童癖故事的电影,或许它的出现,能为这个生活在漆黑之中的群体打开一扇大门,让我们能走进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4 ) 头痛欲裂·这电影有毒吧我去

⚠该影评个人情感强烈,你可能会感到不适,建议立刻退出。


先发表一点正常人言论:

这片就是典型的北欧闷片。

真正的联通癖实际上是种,性取向?一个再有道德感的人也控制不了自己性取向是什么。。

主角一直想求助,向医生寻求帮助却不被理解,浮沉在道德与堕落之间,性欲即是犯罪,介于此而无法满足,但是又能怎么办,又不能挥刀自宫,无法摆脱,陷入迷茫,欲望与克制,痛苦挣扎,脑海里的声音说着继续,继续,但是想要停下,又停不下,头痛,头痛欲裂。。。

但是。。但是。。

😅

⚠下面言论不是我发的,是如来佛偷了我双子叶号发的。

⚠以下有少儿不宜成分,来自如来佛的警告,无法接受请立刻退出。

首先我不是联通癖,但是你妈,北欧的小孩长得也太可爱了吧,你他妈有本事别选这么可爱的小孩当演员可以吗??

其次我不是联通癖,但是Arthur太他妈萌了我去🤤他妈的还往别人身上贴。。

我实在是绷不住了,这小崽子完全就是在故意诱惑人。。

Arthur没爹,就把其他成年男性(Marcus)当成类似父亲的精神依靠,他所说的“你爱我吗”“我不在乎,我只想和你一起”也并不是。。那种意思。。但是。。但是。。真绷不住了。。。

靠,结尾还有点想哭。。因为某种疾病而不得不离开另一半,且不能让对方知道原因,甚至显得自己有些无情,最后无奈分离,两个人都很痛苦的那种be情节,看的我也头痛。。

“我的王子”草,不是,怎么那么浪漫啊你??

我真的忍不住语无伦次,这破片子真的不是什么联通癖启蒙电影?

最后我不是联通癖,但是我在影片里真真感受到那种被对方依靠依赖的感觉,像那种小狗一样单纯而全心全意的爱,自己也明白这小崽子根本不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可是就是忍不住去故意会错意,被爱的感觉太好了,甚至于无可奈何地由爱产生性欲,想和对方一起体验。。

总结,我性取向还是成年指南。

离谱电影。

 5 ) 当豆瓣网友开始同情恋童癖

撰文/空山

《女性瘾者》里,女主角说过一句台词:“应该给所有没侵犯过孩子的恋童癖都发一枚奖章。”

当时作为一个20岁出头的女性,我朴素的三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不用半分钟,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恋童癖≠性侵儿童的罪犯。假如一个恋童者,能够克制欲望,一生从未伤害过任何儿童,那好像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过我倒不敢随便跟人讨论这个见解,以免被扣上“支持恋童癖”的大帽子。

但最近一部名叫《头痛欲裂》的德国电影,创造了可以严肃讨论的契机。

资源流出不久,已经登上豆瓣热门,评分7.2。

如果不看正片内容,仅看豆瓣评论区,你可能会觉得网友都是变态,自己所在的并非人间。

但导演确实创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完美的”恋童癖马库斯,由《超感猎杀》男星马克思·雷迈特饰演。

马库斯,26岁,独居,家里整洁干净,饮食习惯良好,坚持健身和拳击运动。年纪轻轻已经当上了建筑师,公司的年长者都要向他请教。

但他却是一个可怕的恋童癖。

他推掉女同事的邀请说去见朋友,推掉朋友的邀请说去见女友,实际上是回家看儿童节目、拍照、抚慰自己。

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痛苦地用头撞墙,鄙视自己,但下一次还会继续。

公交车上出现了两个小男孩,他把头转过去,又不受控制地转回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孩。他甚至对自己的侄子产生了反应。他拍的儿童照片堆满了几抽屉。

他恶心自己。

无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无论喜欢变性人,还是喜欢毛绒玩具,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达成欲望。

但恋童癖不行。

偏偏这时候隔壁搬来了一对母子,单亲妈妈杰西卡带着可爱的儿子亚瑟。

因为马库斯帮过一次小忙,杰西卡毫无防备地请他去家里吃饭。马库斯像去见约会对象一样紧张,换了很多套衣服,练习了很多次如何打招呼。

不是为杰西卡,而是为小男孩亚瑟。

为了能常常见到亚瑟,他甚至和杰西卡发生了关系。

万幸的是,他从来没有侵犯过亚瑟。剧情继续发展,马库斯肮脏的秘密最终被杰西卡发现。

他选择自杀,一次死不了,就死两次。

导演在此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自杀和成为伤害儿童的恶魔,恋童癖还有别的出路吗?

《默沙东诊疗手册》把恋童癖称为“性欲倒错”的一种形式,称之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命名为“恋童障碍”。

但疾病的成因,至今也没有广泛认可的结论。学术界曾经过做过数次研究,但甚至经常发生互相推翻结论的情况。

治疗方面也困难重重,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恋童”可以被治愈,至多可以降低患者的欲望。

在朴素的正义感中,让所有的恋童癖去死、去化学阉割物理阉割,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谁是恋童癖,他们不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声明自己的身份。

发现他们的唯一机会,可能是在一桩或者多桩儿童性侵案发生之后。

心理咨询师于玲娜在《恋童癖到底怎么治?》一文中,提到——

全职从业(心理咨询师)近七年间,我没有接触过一个恋童癖个案,也从来没在国内的教科书或同行的案例报告中听说过一个恋童癖个案。 原因至少有二:恋童癖的一方,会害怕因为求助治疗而遭到鄙视或道德审判(在国外还包括司法审判);治疗师的一方,往往很难成功治疗一个让自己讨厌的来访者,恋童行为天然会引发多数非恋童者的厌恶,对治疗师而言,去共情一个恋童者的内心世界,有极大的技术难度。

这在电影里也有所体现,马库斯体检的时候,终于对医生说了自己是恋童癖,请求医生帮忙。但那位医生听完立刻站了起来,背过身,请他出去。

医生恶心他,不想给他提供任何帮助。

他在网上找到同类倾诉痛苦,但那些人早就沉沦欲望,甚至开始犯罪。

他终于找到愿意帮助他的心理医生,但医生告诉他这种病终身伴随、不可治愈,他一生都要活在欲而不得中,他永远不可能在合法的情况下跟欲望对象结合。

他的家人在他自杀未遂后,与他断绝来往。他的姐姐即便知道自己的孩子从未受过伤害,也无法继续接受弟弟。

恋童癖的身份一旦曝光,无论是否伤害过儿童,这个人都将迎来社会性死亡

某一天,生无可恋的马库斯又遇到了小男孩亚瑟,亚瑟并不知道马库斯的秘密,他高兴地邀请马库斯在周六中午一起玩,并承诺不会告诉妈妈。

这里面有多重悲剧性。 最可怕的是不在场的妈妈杰西卡。

她在刚刚认识马库斯时,就让小亚瑟和马库斯在夜晚单独相处数个小时。

在侵犯险些发生后、在得知马库斯秘密后,她既没有告诉儿子真相,也没有给他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每个母亲都痛恨恋童癖,却并不告诉自己的孩子该如何去分辨恋童癖。每个母亲都对儿童性犯罪深恶痛绝,却耻于告诉孩子,什么是性犯罪。

她应该万分庆幸,马库斯仍然是个人类,而不是禽兽。

但避免悲剧,不可能依靠一个恋童癖强大的道德自律。

在电影里,马库斯实实在在地尾随过一个小男孩,穿过繁华的街道,慢慢走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果不是其他人突然走过来,他很可能会犯下罪行

他在心理医生面前崩溃,说:“我恐怕在某个时候会伤害一个男孩,我已经快到那种地步了。”

翻看豆瓣的评论区和讨论区,许多网友为此困惑,思考解决办法,如何让恋童癖不再恋童?如何让恋童癖不伤害别人又能免于痛苦?社会应该如何应对恋童癖?

当豆瓣网友开始同情某些恋童癖,当有一部电影愿意尽量严肃地讨论这个议题,那么证明更科学、更理性的思潮开始发挥作用。

我们所要做的,大概是推动社会快速进步,让所有孩子能够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减少一切性暴力发生的可能性。

让所有的具有恋童倾向的人在犯罪之前接受帮助,而不是任其在阴暗的角落里滋生邪恶。

或许有一天,恋童者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困扰,积极接受科学的、专业的帮助,那我们的世界能够变得更好。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均源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致力于影视娱乐行业人物深度采访报道,从创作的角度探寻导演、演员、制片人的艺术表达,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艺术参考。欢迎关注!

 6 ) 现代社会,性压抑是常态

因为 马克思 雷迈特的 片子, 角度题材的 稀有,决定观看。

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看完片子,第一时间就陷入了 极度的压抑。看了短评,很多人都表现出对 未出现性犯罪的 恋童人群的同情,以及对恋童现象的无奈。

先稍微分享几个概念, 性取向一般是指引起 个体性唤起的性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等。其次,性偏好使指对于特定身体特征,场景,群体,年龄,物品,行为产生的性唤起(如。。。。这个 我就 不举例子了。),性高潮的偏好(不限制取向的)。这是比较笼统的概念,人类的性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性欲望更是千奇百怪。为了满足性欲望,人类也会有多种多样的性文化。这些也就是性学主要研究的东西。当然,人是社会动物,很多行为也会出现禁忌,就要将不同的行为放在不同的时代、地域、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因素下也就产生了很多性禁忌(我也不举例了,人类的各类行为在社会中都会受到约束)

目前社会中,我们通常对于性行为的最低共识就是,在性活动中没有对象受到(身心)伤害,就是可以接受的。其中涉及到的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也就是儿童。这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些社会事件中最令人愤怒,并且引发社会关注的。(鲍毓明 红黄蓝)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提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对儿童的身心伤害等等。 儿童性侵行为的实施者,也不全是恋童者,很多时候 是因为犯罪成本低,容易实施性侵行为,隐秘性强等原因。

恋童特殊性还在于针对的仅是特定年龄,儿童即青春期前,无第二性征。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不在产生性欲。而且影片中马库斯的性欲也十分泛化,基本对所有男童基本都有性欲。

回到片子,观看影片时,我也被带入了主角马库斯的视角,生出对主角的同情,对该类事件的无奈,对人性的思索,被压抑的气氛和情绪包裹。但是 观影之后 ,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参照现实:

1.主角马库斯的性欲程度在影片中被描述的比较剧烈,影片从自慰开始,多次表现自慰,并且进行拳击这类攻击性较强的运动来纾解压力,到与心理医生和女友最后的自述,表达其被性幻想长期困扰并且欲望逐渐强烈。 主角的设定,应该是已经度过青春期,属于青壮年,也没有描述有没有触发事件或迷茫探索,性唤起单一指向特定年龄阶段特定性别,即男童。而性欲的强烈程度其实是直接造成性压抑的程度,也就会直接影响性侵行为的发生可能。也就是说即使,男主不恋童,是“恋成人”,也可能出现严重的性压抑,造成痛苦。(性瘾这个概念,我不太确定,什么样的性欲程度可以说是性瘾。成瘾行为本身不好分辨,这里就不详谈)而且,恋童 也不等同于持续强烈性欲望。所以,我们对于主角和欲望之间的抗争产生的同情共情,其实并不全是因为性禁忌本身。(对于性欲旺盛,如果是遗传或者器质性的影响到日常生活,我们确实应该关注,目前也有相关的治疗方法)

2.主角马库斯在片中的设定除了 恋童 几乎完美: 外形高大帅气, 家庭关系和谐,工作稳定,生活规律。家中陈设整齐干净,还很有品味,对待孩子耐心(在亚瑟和外人看来是个好爸爸的形象).但因为 性偏好 ,不爱社交但仍然有运动朋友邀约,有异性同事邀约,单亲妈妈邻居的邀约。主角具有很高的性吸引力,但因为 恋童,却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这也许不能算是美化恋童群体,常见的影视作品中的恋童人群常常都是脸谱化更严重的猥琐形象,在影片中马库斯反而更像一个正常的你身边的优秀青年。但当他对心理医生,说出那句" 如果让你一辈子不能做爱,你会怎么样?” 时,很多人被击中了,每个人都渴望性满足,产生同理心。就像短评中,有人表达想要 和主角在一起,这就有些像是吴彦祖表达自己 婚后没有性生活时,大众的惋惜。似乎在表达具有高性吸引力的性对象因为性禁忌无法产生性满足的浪费。这也不是对恋童倾向的同情。

3 .主角马库斯在片中多次出现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从影片结局暗示亦是自杀,这个就更直接关联我们的同情,罪不至死,(从片中的隐晦描述从直接行为中确无犯罪行为,保存儿童色情作品不分享的话,这个还要学法律的同学来说了)家庭和女友的排斥,造成的社会性死亡,不免让人想到glee 的演员 马克 塞灵的事件。对于自杀的同情似乎也不能完全贴近恋童本身。

绝大多数人都是有不同程度的性压抑的,甚至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没有主角一样的性吸引力,甚至他作为父亲角色的 人格魅力,就连 男孩亚瑟也问出 ”你爱我吗?”“我们能一起玩么?” 影片把矛盾简化到只有主角个体的性偏好上,并且加之“无法治疗,你的命运"。 主角所有的努力只能换来 头痛欲裂。故我们就像马库斯看着那只狼一样,我们看着马库斯无法冲破铁笼。

现代社会中性压抑是常态,不论我们的性取向,性偏好想要完全满足性需求都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是罗老师、陈老师 这样拥有大量社会资源和性吸引力的人,都有被曝光后,声名狼藉的风险。性满足成本都十分高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恋爱婚姻家庭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性需求,即使拥有大量性产业。更何况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合法的性产业。各种各样的性少数人群,或是性偏好特殊,性欲望强烈,老年人,低收入人群,残疾人,性吸引力低的人群的性机会 性资源 都是极度缺乏的,我们又有多少关注和理解呢?

即使不是 恋童者 ,也并不能保证一生肯定可以与自己心仪的性对象合法的发生性行为。甚至很多人一生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其实性压抑的反应更多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群体差异,并不是因为恋童就更压抑。

曾经的一个记录片讨论日本儿童色情漫画产业,并访问恋童者,其也表达了不会伤害任何孩子,只是幻想,但如果有孩子主动呢?无论是 神父性侵、童子军、房思琪等等这类事件中 大多是因为权力不对等,我们先不讨论,但如果像影片中的马库斯就是只对 儿童有性欲呢?

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帮助受到困扰的人,即使作用非常有限,但结果也不应该是注定的残酷。但任何一种利用不对等关系的支配、侵害都是不能被支持的,不论他的主观意愿是不是本能。本能获得快乐就去实施对他人的伤害就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性行为也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我们不要把它异化,这和我们的所有行为准则一样,欲望并不是借口。无论人类历史怎么倡导性解放 性自由 ,都不能对某一方造成伤害和压迫,无论以什么样子的包装。

性 在文明社会 应该是 性成熟 个体之间的行为。

 短评

当代的性转版《洛丽塔》,传达恋童癖的心声,表达还是克制了,想交给德国的邻居荷兰来拍。按照Max Riemelt这个撸管的频率,拍完不肾虚那是真的让人佩服。

9分钟前
  • 大洋洲
  • 还行

是个爽片,看max被x欲折磨的亚子我很爽

14分钟前
  • K.sean
  • 力荐

终于等到这样一部电影了。市面上LGBT的电影多如牛毛,可却鲜有人关注娈童癖。如果说LGBT们的欲望处在法律的灰色边界,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多西方国家早已合法化,电影都能出喜剧片了。而关于恋童倾向的人呢?他们的欲望就是犯罪,甚至被关进监狱都是会被歧视的一群人,他们才是一群真正被社会抛弃的人。一个真正发达的社会,是多元化的,他足够关注每一个少数群体。当西方世界LGBT早已不是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头看看他们,一个被医护被法律甚至被自己的家人抛弃的群体,一个坐公交看到小孩自己得下车的群体,一个不能去学校不能去公园的群体。得不到帮助的他们,心中的野狼迟早会被释放出来,最后被咬伤的,也会是你我他。

15分钟前
  • 懦弱者的托词。
  • 力荐

和《自由意志》《羞耻》一脉相承,对于共情能力高的人来说,这部片子很煎熬,因为你能体会完全压抑欲望的痛苦。

2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除去狼的情节,和看心理医生的情节,都挺不错,心理医生的情节太着急,太想着说明什么,缺乏一种交流递进,狼就不用说了,大可不必这样的意象,不够凶猛,反而无味。至于到底想要是重的凶猛还是情感的轻,电影的其它篇幅给了很好的呼吸。PS.好奇这样的拍摄幕后,导演会不会给小朋友讲清楚所拍的内容。

22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激动的我看到海报以为自由坠落2改名上映了

23分钟前
  • K、
  • 推荐

这个恋童癖是人,不是畜生

24分钟前
  • 推荐

看完后,不禁想问,对于这样自省隐忍的这类的人,社会有给他们生活的空间跟余地吗?他们错了吗?可是他们能怎么才能得到帮助呢?

25分钟前
  • Neil
  • 推荐

这是我第一次同情一个恋童癖,太令人绝望了

29分钟前
  • kido🖖🏻
  • 推荐

男主演的好好,欲而不得

32分钟前
  • 清風澈水
  • 力荐

这个电影看的人太窒息了。尤其同理心强的人。压抑欲望的痛苦、自我存在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割裂感,太绝望。没有救赎之道,普通人的快乐,在自己身上却是罪恶。这个恋童癖只不过是活生生的人罢了。联想到鲍毓明这样的人渣——无论什么群体都有渣滓和好人之分。

34分钟前
  • 浮游剑鱼
  • 推荐

直到决定死亡世界才开始变得明亮。真的很不公平。

38分钟前
  • 垚漫Ha
  • 力荐

这玩意儿整的有点洗白,也就是说身边可能也有这样的人,但是基于自己强大的理性而按捺自己的欲望,但是我就好奇既然对恋童癖是这样解释的话,那么看到男童的裸体,就像我们看到女性的裸体一样了?那他们对看到女性的裸体就跟我们看到同性和儿童的裸体一样毫无兴趣,也就不会勃起才对?那么又如何施展性行为?而且他们对跟女性发生关系什么的感觉就应该跟我们对待同性和儿童一样觉得恶心反感咯?

39分钟前
  • conwei
  • 推荐

作为一个男同我很难去定义恋童到底是一种先天的性取向还是后天的性癖好,姑且认为恋男恋女恋老恋童一样都是一种天生的取向吧,毕竟我们为了同性恋是天生不可改变的这条理也奋战了这么多年,但为什么要反对恋童这种取向呢?我想原因是因为它是违反法律和全地球人的共识的吧,恋童关系发生的双方无论从心理生理各层面来讲都是量级相差悬殊的,所以无论是否双方愿意是否主动被动是否伤害他人,结论是一定会认定强的一方是施害者,这无可狡辩;但本片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如果假定恋童和其他性取向一样是当事人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社会应该怎么对待这样一个“人”?是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还是一定得消灭他们?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从人群中揪出他们,但我们真的没有想妥揪出他们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44分钟前
  • BÉRLINSKI
  • 推荐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痛的是如何跟欲望告别。

4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很有争议的话题,当男主的手划过小男孩的后背我就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第一次有电影算是正面描写这一群体。人的倾向确实不是病,但不是所有的倾向都是对的。可是如果片子的小男孩儿恰巧也对男主有想法,那又该怎么办?所以是非对错真的很难讲。不过,如果一个恋童癖因无法抑制自己私欲而伤害小孩子的时候,我想无论他多么可怜,多么难过,也没人去探究他的心路历程了。这真是矛盾至极。许多事看来真的不是理解就能宽恕。

50分钟前
  • 墨宇霖
  • 推荐

神爱世人。神于我降生之日赐福,赐嗔欲为罪。我爱的不是普通人,是最天真无邪的灵魂,我闻到他气味香甜,是我此生梦魇。我也知这爱意是欲望邪魔,违人伦之罪,医生说这性癖非罪,却诱我满身业障,罪该万死。我静默与饿狼对视,饿狼反似家犬温顺,这饿狼还未噬人,却最是难驯服。世界离我远去,我从未有过选择,只有亲手杀死恶狼。我再也到不了周六,他的气味太过香甜。

54分钟前
  • pagliacci
  • 还行

很罕见地动用了恋童癖的视角,被天性所啃噬的煎熬、羞耻与崩溃,都在血淋淋地疼,但对象身心的不成熟,必然构成不平等之下的许多罪愆。冲着马克思·雷迈特来看,叹息之余不得不承认,小时候要有这么一位模范父亲+朋友+偶像出现,当真无法拒绝。不由更哀叹这种癖好挥之不去,一辈子都要作无望的抗争。任何群体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心狠的恋童癖去做恶,有良知的那些不愿屈服于欲望,就只好屈服于绝望。他总是去看那匹狼,也许有那么一刻,他艳羡过对方,当天性有害时,至少能在铁栏之间。可悲的是,总要在凋敝之时才能体会到自由。想起了《欢乐合唱团》最终因此自杀的演员。三星半。

5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马克思演这个片还是不错的,人畜无害的形象更好地将“无辜的恋童癖”这个形象演绎得更好。。。当然导演也没有想出一个更好的solution

59分钟前
  • RYZ
  • 还行

⑦(给影片贴LGBT标签的人怕不是有病吧)故事让人感觉像是主人公突然得了一种绝症,而非是生来就有的性癖,这种痛苦应该更沉默、更麻木、更习以为然……它或许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恋童癖”,当然不代表着为这一群体开脱。人们需要分清性癖与犯罪的差别,恋童癖不是原罪,只有对儿童实施侵犯的恋童癖才是恶魔。恋童癖的结局只有走向犯罪或选择死亡吗?希望医学矫正或性爱机器人能予之帮助吧。

60分钟前
  • 9:19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