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編輯 Episode.1 1.多數早期的哥特作者傾向於將自己偽裝成自己作品的“發現者”而不是創作者,如作者在奧特蘭托城堡原著封面下方特意標註了自己是“譯者”和此書的“意大利原作名”。 2.崇高美:人們對廢墟的喜愛轉變成一種狂熱的崇拜,繼而發展成一種哥特式文學,隨即出現了“崇高美”一詞,即能激發人類恐懼的美。在對宏大景觀的描繪下,具有“崇高美”特徵的畫讓人心驚膽戰,卻不會讓人身陷險境。 3.代表作:
①[意]薩爾瓦托·羅薩《女巫們的降靈式》
②[英]威廉·貝克福德《瓦賽克》(一開始聲稱自己是阿拉伯原作的譯者;陷於于與13歲男孩威廉·考特尼濫交的醜聞,在經過十年的自我流放後,建造了最驚世駭俗的哥特建築之一——方特希爾修道院,被他稱作“我永恆的堡壘”)
③[英]簡·奧斯汀《諾桑覺寺》(嘲諷哥特藝術)
④[英]馬修·劉易斯《修道士》(隱喻法國路易十六統治下的天主教舊制度,表面上是對文明外皮掩蓋下對愈演愈烈的腐化墮落的一種警告;描述了正直的道士滑入墮落深淵的過程;薩德侯爵稱讚此書是“哥特藝術的巔峰”) 4.一開始,哥特藝術(產生興起于18世紀末)被看作虛無縹緲的幻想、對哥特式古建築的戲仿重現。但到了19世紀初,人們開始通過哥特藝術探求新的自我,探求顯意識和潛意識,表達對革命的恐懼,表達對生活在一個上帝收到質疑的時代的恐懼。人們開始探索性越軌的幻想,一切也已準備停當,但哥特藝術的烈火才剛剛燃起。
Episode.2
1.哥特展現了人們在時代更迭之際的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危機。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開始恐懼,工業革命是否將人類變成了沒有靈魂的機器齒輪,新科學是否泯滅了信仰之光。
2.哥特兩派表達出對英國的兩種觀點,一方面是“弗蘭肯斯坦”“荒涼山莊”(鴉片成癮者的噩夢);另一方面是,理想主義者皮金和他的追隨者,追求哥特復興尋求樂土的人們。
3.代表作:
①約瑟夫·賴特《氣泵裡的鳥實驗》(創作于1768,充滿了新科技時代典型的哥特式懸疑和恐怖;他的多數作品探索了舊社會的信仰和神秘与理性的新時代之間的衝突。)
②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她是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那位著名的女權主義先驅的女兒。很多人把弗蘭肯斯坦當做怪物,但弗蘭肯斯坦實際是指怪物的創造者,這表達了作者乃至社會對科學逐漸脫離掌控的恐懼。她認為,科學研究祇有基本框架是不夠的,他們還應該以道德責任為推動力)
③威廉·布萊克《跳蚤幽靈》(對一個科學發現進行重新解讀)
④查爾斯·狄更斯《荒涼山莊》(描寫鄉村禹城市的巨大反差,並沒有描寫墳墓食屍鬼,而是工業化下冰冷的恐怖現實。)
⑤約翰·馬丁《他們忿怒的大日》(創作於1851,刻畫維多利亞現代工業的終結。)
⑥奧古斯塔斯·皮金《反差》(描述現代都市及其引發的問題,書中充滿了無神論与宗教世界的對比,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
⑦皮金於1838設計修築新耶路撒冷國會大廈,秉承了濃厚的哥特色彩。壹方面,它將古代遺產和現代帝國結合在壹起,另壹方面,它就像壹個催眠劑,在時代的變化中安慰著守舊的人們,讓人們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漠不關心,這也是它的弱點之一。
⑧維多利亞女王是她所在的精神質時代的最佳代表,修築了“阿爾伯特(她英年早逝的丈夫)紀念碑”,此建築物承載了一個民族嚮往未來、緬懷過去的情懷。她對死人的迷戀可稱病態。
⑨霍洛威療養院,體現了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社會機構的癡迷認識。他們相信,建築可以帶來穩定、秩序和健康。到了二十世紀晚期,大多數維多利亞時期的療養院將病人拒之門外,這也再次體現,哥特復興風格祇不過是為現代問題披上的復古風尚的外衣。
Episode.3
1.
非常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笔记做得最全的一部,哥特艺术实际上早已渗入了现代娱乐产业中,成为人们的一种减压方式。本片最大的亮点是不仅仅以绘画、建筑着手介绍,还大量引用了文学作品,以时间顺序划分为三集。
第一集聚焦于最早的一本哥特式小说《奥特兰托城堡》(1764年),哥特艺术被用于表达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最黑暗的恐惧;本集还挖掘了莎士比亚作品里的超自然元素与中世纪风格,介绍了威廉·贝克福德这位既是哥特小说作者,又为哥特幻想的践行者;而简·奥斯丁的《诺桑觉寺》则是对哥特小说的一次嘲弄。斯托庄园里的自由之庙,是最早体现哥特复兴品味的建筑之一,也是一份提倡议会制度的政治宣言;矫饰建筑兴起——故意显得年代悠久的藤蔓、人造废弃古堡。哥特风格的绘画,因为能够触发了令人兴奋的敬畏感和恐惧感,一种the sublime(崇高感)美,使观赏者心惊肉跳却不会身陷险境而被推崇。启蒙运动的绅士们(乔治王时代)随着当时宗教支配力越来越弱,当古老的民间想象和迷信几乎消失,他们想重新用魔法迷惑世界,再次使世界充满令人战栗的气氛。随之而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恐怖时期政治(暴君被推翻、政治秩序被颠倒、断头台发明)加深了英国人对哥特的迷恋,英国人将法国大革命假想为法国对英国的入侵,激发了艺术家用哥特风格描绘出黑暗与恐惧。
第二集聚焦于19C以后,在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哥特艺术被分为积极与黑暗这两派,黑暗一方用哥特代表了恐惧和噩梦,而积极的一方则体现在哥特复兴建筑师的理想主义梦想。对于黑暗的一派,哥特艺术被用于表达人们对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的不安,《弗兰肯斯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也对于城市里的犯罪、污物、暴力和贫困深感不安,廉价惊险小说成为一种重要的减压方式;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就揭示了工业造成的黑暗。而另一种更光明的哥特艺术则试图通过追随中世纪潮流,在精神也回归中世纪,从而与工业革命倡导的无神论形成鲜明对比,回归理想化的过去。皮金的《反差》一书试图用哥特风格解决现代城市问题,他还设计了华丽的新耶路撒冷大厦和斯塔福德郡的圣吉尔斯大教堂;以艾尔伯特纪念碑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遍布全国,直至19C晚期代表胜利、悲伤和恐惧的哥特元素被一并呈现,在霍洛威疗养院这座建筑上达到巅峰。然而,哥特复兴风格再次被证明它只不过是为复杂的现代问题披上了复古风尚的外衣而已。事实上,悲观派比乐观派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他们只是描述了现代世界很多令人不安的事实,而且他们更具想象力、更尖锐。
第三集聚焦于19C以后哥特艺术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斯托克撰写的小说《德拉库拉》创造了经久不衰的吸血鬼形象,这部小说呈现了一种真实的焦虑,一种对社会切实发生糟糕变化的恐慌。资本主义成为了马克思笔下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吸血鬼,榨取着劳动者的鲜血的同时,也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威廉·莫里斯的手工作坊便是一种反抗这种资本主义魔鬼的方式,反对工厂化生产;莫里斯不仅受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影响,还深受约翰·拉斯金的《哥特的本质》的熏陶。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是哥特建筑最后的昙花一现。《德拉库拉》中还暗示了在新媒介被发明后,不仅是我们的信息,甚至是我们自己也被复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了依靠照片或电影里存在的幽灵;电影媒介推动了哥特艺术全球化的发展,希区柯克尽管离开了英国到好莱坞发展,但是却保留了其本人对谋杀和哥特风格的喜爱。大量文学和绘画作品表达了整个社会在一战后的精神幻灭,比如艾略特的《荒原》、培根的画作等。爱尔兰是培育哥特艺术的沃土,比如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爱尔兰作为曾经英国的殖民地而遭到无情的镇压,但事实上,英裔爱尔兰人的精英的统治自19C60S后,遭到反英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反抗,英裔爱尔兰人一直处于防御状态,许多英裔爱尔兰人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根深蒂固的恐惧——叶芝作为英裔爱尔兰人的精英,其诗歌与政治的关联度很高;培根的画作里也可以看到其童年遭到爱尔兰共和党追击的阴影。
瑕不掩瑜的是,本片名为《哥特艺术》,实际上是指18C中下叶以后英国本土的哥特艺术复兴。历经乔治王、维多利亚时代,历经了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一战,随着政局的动荡不安、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科技的革新,人们无处安放的恐惧在哥特文学、绘画、建筑和电影中得以释放,哥特艺术的黑暗与恐怖成为了一种使人心惊肉跳却又不必以身犯险的体验;而其别具一格的美感不仅是一次对中世纪艺术的复兴,也成为对工业化、功利主义的一次反抗。哥特艺术之所以能产生广泛影响还在于它对信仰世界的回归,在宗教支配力越来越弱的几个世纪里,在时代极具变化的城市里,人们通过哥特艺术得以暂时的忘却尘世烦恼,沉浸在一个宛若由魔法构造而成的艺术世界里,在这里人们仍能找到日益稀少的奇迹。这部纪录片已经超越了艺术类纪录片的范畴,充满了文学性与哲学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20220626(五天看20220619-20220624,一天写书评20220626)
这部纪录片准确来说不是讲哥特艺术的,是讲哥特艺术的复兴。“文艺复兴”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哥特艺术复兴”其实也是个蛮有意思的主题,虽然这个主题的回顾中大半篇幅是鬼故事回顾……或许因为希腊艺术的表现形式比较显性化: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等,而哥特艺术本就很向内,所以总觉得追寻哥特艺术复兴的足迹不像希腊艺术复兴那么清晰。这部纪录片三集从乔治王开始,一集一个世纪,带我们从建筑、绘画、文学、戏剧中去捕捉“哥特艺术复兴”的触角。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满足于表现艺术的形式,而是一直在向历史靠: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形式?为什么是这时候?为什么是英国?
18世纪:启蒙运动17世纪发迹于英国(虽然18世纪在法国走向辉煌),所以当时主流建筑是理性的、古典主义的,庄园也是古典神庙风格的,背后是古希腊的价值观、古罗马的权利。但慢慢兴起了哥特矫饰建筑,对人造废墟、自然荒野主题感兴趣。在绘画方面购买意大利100多年前的Salvator Rosa作品Joseph Wright的画表现了旧社会的信仰和神秘崩塌及新时代科学和理性兴起之间的矛盾。在戏剧方面举了莎士比亚作为穿越到中世纪的跳板的例子(但对莎士比亚作品了解的不够多,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各种恐怖小说。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更是在英国加剧了血腥、恐怖的哥特艺术在绘画、小说等领域的表现。
19世纪:集中驱动因素为对科技进步的恐惧。Mary Shelley(诗人雪莱的老婆)等一批小说家以科学实验为背景创作了大量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的灾难恐怖小说,画家约翰马丁1851年创作的《The great day of his wrath》,超前程度完全可以PK现在的好莱坞大片。整个国家对科学和变革恐惧,“保守的幻想”渴望回归过去的秩序:那种中世纪城堡里的不变的、本分的、缓慢的时光,各种化妆舞会开始举办。Pugin作为这时候的哥特建筑师,修建了很多哥特风格的修道院、公共建筑、民居,包括重修的英国国会大厦(典型的哥特风格建筑,现在依然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维多利亚女王本身就非常推崇哥特文化,为丈夫守寡40多年,阿尔伯特纪念碑就是个非常典型的哥特建筑。
20世纪:马克思《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对消费者施以催眠书。Francis Bacon的画,Eliot的诗。爱尔兰是哥特艺术的核心地区。20世纪的这些例子是否牵强呢?
关于哥特乐观主义者和哥特悲观主义者的说法,还待今后再关注。
整个哥特风格了解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前时代大家的科技恐惧、变革恐惧、道德丢失恐惧,都不是什么新鲜事,19世纪的恐惧从变革强度和冲击力上都不比我们少。而好莱坞对这些的表现力,可能真的还不如19世纪的小说家和画家……
最后很有趣的是,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觉得来了些感觉,于是脑子里盘旋着一个声音:Gothic的核心精髓到底是什么?就好像我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外围准备,现在终于要开始进入核心了,但显然剩下的东西靠纪录片这种载体形式是很难解决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图书。不过纪录片的外围工作,这部已经做的足够了。但愿看完手头在看的书,能让我找到关于哥特的答案。另,好像已经酝酿的差不多可以看《英国史》了~
Gothic最早是brutal, barbaric的,乔治时代大放光芒,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建筑,绘画,小说,诗歌,形式反应内容,哥特式最能反应人类内心的焦虑。哥特式小说在当时还是有点禁书和丢人的感觉,作者写了书,都能假称我是翻译的一本早就有的国外或者古代小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哥特风格相当浓郁,预言,怪物,精灵,巫师,悲剧可以变成喜剧,喜剧可以成为悲剧,没有任何限制。1781年Fuseli的著名作品Nightmare, 这简直就是所有人的噩梦。富二代Beckford把享乐的幻想变成了现实,他的作品Vathek就是各种享乐幻想。21岁生日宴就闹出了不少绯闻,十年自我放逐,回到主流社会后,在伦敦郊区建造了标新立异的白色哥特式住宅Fonthill Abbey,要知道当时的社会贵族都还是住着唐顿庄园的那种大房子。Jane Austin不赞同这种哥特式小说,为了纠偏,就写了一本小说,不过大势所趋,大作家也难以扭转。话说先看看这种纪录片,知道当时的大环境,以及作者写作某本作品的背景,对选择小说还是挺有帮助的,这本我就不打算看了。英国哥特反应的还是思想上的焦虑,对岸的法国大革命已经把恐怖变成了现实,断头台上无数人头滚滚落地,这是鲜血写成的哥特恐怖。Matthew Lewis的名著The Monk,讲述了一位正直的修士的堕落故事,被压抑下的人的欲望,一旦决堤,就是人间地狱。话说这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哈哈,回头我要瞅瞅。 哥特恐怖的设置从幽暗神秘的古堡转移到了机器林立,疾病和贫穷随处可见的城市。Shelly的母亲是著名女权主义运动家,生她的时候难产死亡,作家小的时候需要思考的时候就经常在母亲的墓地徘徊。1816年弗兰肯斯坦诞生,这个名字其实是那位疯狂的科学家的名字。在作者看来,更加可怕的是造出怪物的人类吧。狄更斯笔下的伦敦雾气弥漫,生活艰难,恐怖的生活并不在书里面,就在你每天的生活当中。哥特有两面,有人坚持光明的一面比如Pugin,一辈子致力于重现哥特式的辉煌,把中世纪的勤勉秩序和现代社会的杂乱无序进行比较,写出了图文并茂的contrasts,年纪轻轻40岁就把自己累死了,不过这位的信徒不少。另一面就是黑暗的一面,光明与黑暗的对抗,是永恒的主题。第二集的结尾,主持人还皮了一下,吓我一跳。 发现这个主持人的系列吧,前面两集基本都是介绍比较多,到了第三集就是议论比较多,实话说,议论有点看不下去,因为作为普通观众,还是比较喜欢看看各种作品的介绍,尤其是看到一些著名的被放在仓库的作品,这些普通人自己是没有机会看到的。有些地点,比如英国上议院,普通人也基本没有机会进去,但是作为主持人就可以在片子中跟大家侃侃而谈,普通人没有渠道看到的东西,体验到的地点,能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参观,还能有讲解,这是我看纪录片最大的兴趣。总之第三集的意思就是,哥特一直反应的就是我们的心灵,我们希望被某些东西吸引掌控,脱离自己的世界,以前是吸血鬼,现在是手机。我们恐怕确实都有对现实世界的焦虑,并且潜意识里想要逃离现在存在的世界。在安全的场景下看恐怖的故事,会让我们兴奋恐惧,但是我们同时又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我们渴望逃离,但是又放不下现在的生活。
诡异的画风,阴暗的色调,打在人脸上的高光,跟哥特式画风如出一辙。
加上游戏的动感画风,前景中景的透视,色调的强烈对比。
片子里提到阴暗的场景,加上点缀的高光,就是工业革命时代工人夜晚加班的景象。颠覆传统的生活方式,让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焦虑和不安。现在这种风格的画风流行,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变革?996的画面色调?最后一集主持人拿出手机一番预言……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哥特风格适合西游记,又有什么风格适合其它名著呢?洛可可风的红楼梦?
提及哥特艺术,我们很容易想到恐怖阴森的环境、变态的洛可可式华丽、魔法与巫术的幻想,这些要素共同构筑起一种距离感。BBC的这则纪录片通过艺术史-社会史的回顾充分揭示了“哥特无处不在”、怪诞的幻想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本质。
在近代化光辉叙事的另一面,哥特艺术反映了天主教意识形态统治权崩溃后的精神危机。宗教改革造成的思想混乱(西方式的道统崩塌)唤起了人们对巫术的恐惧,精英阶层通过中世纪式的哥特建筑来反抗启蒙运动的古典崇拜,并表现出对血腥革命的担忧。
在18-19世纪,哥特艺术更加明显地分化出暗黑与光明的两派。前者以《弗兰肯斯坦》为代表,彰显出对野蛮生长的科学和现代城市的恐惧,后者以假面舞会和骑马决斗为代表,彰显出人们通过文化复古来寻求安慰的心态。这两者都植根于工业革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糟的担忧,商业化生产的恐怖一方面反映着人们的普遍焦虑,另一方面也在满足着大众的猎奇心理并缓解焦虑。
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哥特式的修辞描述张牙舞爪的资本主义(这一风格也被列宁所沿袭),开启了哥特艺术与现代社会相伴的新篇章。永生的吸血鬼不仅代表着食利阶层,更隐喻着不分昼夜的工厂、麻木的工人和冰冷的机器,现代性的阴影吞噬着每个个体。在《德古拉》小说中,新型媒体被用于揭开真相、破除迷障,然而这些科技又披上了另一层外衣主导着人们。哥特的理想主义者希望通过手工制品来找回在大机器生产中丢失的精神,吊诡的是,昂贵手工品所服务的对象恰恰又不是贫穷的底层,这无疑是一种矛盾的反抗。
在对哥特艺术的再理解中,我们看到幻想与现代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商业化的幻想艺术提供了感受恐怖却不用置身危险的特殊体验,为人们提供了焦虑消解的空间。另一方面,幻想世界委婉地反映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切实担忧,个体价值的不确定、人的异化、精神世界的混乱与空虚、政治风浪的冲击,都使得哥特艺术成为一个有距离却又和现实紧密相连的空间。“哥特无处不在。”它是现代性的投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不同阶层和观念的代言,也将与现代社会的困境与反叛长久共生。
讲的不是哥特的起源和历史,而是透过哥特艺术的“复兴”从另一个角度讲18世纪后英国civilisation发展下的人性或者说是人的恐惧。政治、文学、艺术、社会生活都有涉及到,比较全面,其实可以当英国近现代(偏)史看了。最近看过稿子写最流畅的记录片。
我们都是矛盾的反叛者。哥特复兴派崛起于政党斗争、对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焦虑恐惧、对资本吸血的反抗,追求一种已逝往昔复兴的干玫瑰色遐想,期待更高的道德和更美好的生活,最终发现哥特的乐观面一点点被黑暗面侵蚀,并且永远矛盾。艺术比重其实不大,更多是哥特美学追求背后的历史、政治、社会资料。
哥特不仅是我们心中的黑暗与恐惧,更是社会以及时代的不安的投射。最后一集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哥特以及德库拉联系在一起真的很新奇有趣。(片名叫艺术,其实文学占了不小的比重,另外比较英国中心,有些地方我还有点跟不上。)
主持人说了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部哥特作品——资本家像吸血鬼,专门吸取劳动者的血液,那么消费者像什么?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是新教派的盲目信徒,而商品便是拜物,这就是巫术经济学。
只看了EP.1
巨大废弃的城堡和扭曲的中世纪宗教幻灭在真实与欲望中幽灵般被唤醒
Enticing.
中二少年们的前世今生···主持人反复表达了哥特艺术家,作家或画家们伪造作品来源和作者身份这一现象的困惑,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中二病啊,并不是觉得羞耻,反而是一种优越感,一种我非此世之人的优越幻觉······
莎士比亚,狄更斯,培根,弗兰肯斯坦和德古拉的现代意义,很多知识点的串联
啃的生肉,越到后面越深越吃力…emmm一定要再找熟肉好好欣赏一遍,发现以前我对哥特的定义太过狭窄了
对工业化的恐惧
原来哥特是自由的先驱
实际上讲的是“哥特的复兴和现代延展”。从中世纪到工业时代、从乔治王到维多利亚、从《奥特兰托堡》到《资本论》、从《弗兰肯斯坦》到科学的未来,哥特不仅是建筑、文学、绘画和电影艺术,更折射出特定的社会心态和时代焦虑。从“废墟崇拜”引申到对旧日荣光的怀旧,也提到简奥斯汀《诺桑觉寺》对哥特小说的抵制,更是将《资本论》视为一部伟大的哥特小说,认为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批判率先将吸血鬼形象提升到现代社会的神话中并提出了对邪恶的新思考。哥特时代早已远去,但“时代中的哥特”一直在继续,它总能异化出新的面貌,潜移默化地和人类社会共生。
比较个人化的叙述和观点
建筑和绘画都好帅啊
很清晰的梳理,三集,分别18、19和20世纪。侧重挖掘具有“哥特性”的文学,绘画和建筑,而不仅仅局限在狭窄的哥特作为一个popular genre。
莎士比亚原来是哥特艺术哦~ 哈哈, 简直是谐典的鼻祖嘛~~
霍里斯•沃波尔《奥特兰登城堡》Strawberry Hill HouseGloomth, Gothic folly, Ruin, Sublime, OrgyHenry Fuseli, The NightmareWilliam Beckford, Vathek歌德《浮士德》弥尔顿《失乐园》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查尔斯•狄更斯《荒凉山庄》Augustus Pugin ,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布拉姆•斯托克《德古拉》马克思《资本论》the commodity is a fetish.John Ruskin, The Nature of GothicT.S.艾略特《荒原》Francis Bacon, Three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很特别。通过建筑风格,哥特式和罗马式对比,再讲到绘画风格,再到莎士比亚麦克白。纪录片建筑风格,画家,文学家的作品都有介绍。
It's all in our minds.反映了我们自古以来内心深处的焦虑。看了好多画,还知道了好几本经典书,有兴趣去继续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