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评论区有友邻告知我作者有就此片发声。特别去看了。因为大家的理解不同。所以先把原文截图发到这里。
作者能清醒的认知到她早期作品的缺陷真是难得。我个人最爱确实是《莲花》
我觉得作者基本上和我想表达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提炼出来就是。
1。原著是早期练笔作品。存在太多缺陷。之所以后面的长篇更为成熟的作品没有被看见。而总是被挑到早期这种二女一男的故事。资本们或者说改编者们看中的都只是其早期作品中三人爱情,迷茫青春这种肤浅且狗血的东西。却不愿意去真正了解作品剥开那些看似庸俗且无聊的外衣下想表达的真正核心。
2。接1的前提,所以尽量还原原著这个并不是赞美。我昨天也说了,小乔在文中其实也着墨不多。导演就按着这个思路去拍,不去深挖文中的小乔与未央母亲相似,她带给未央在精神上是怎么样的一种需求。两人之间的互相索取,互相得到抚慰的东西没有写出来只按原著表面的寥寥数语来。把小乔之于未央的重要性,以及未央对母亲的爱中带恨的东西拍了来,就是失败的。
3。作者赞美未央与男演员的情感戏是觉得他们的演的到位,是对演技的肯定。但更多的依然是遗憾。遗憾现在的影视过多的关注在了爱情,青春上。而她认为电影中有隐藏的救赎,冶愈这种样的主题,那只能说,这跟她的原著就更背道而驰了。如果导演又想还原原著的风格又想加入什么救赎,治愈。注定就是个大杂烩。更何况。他两个哪边都没有做到。
-----------------------------------------------------------------------------------------------------------------------------------------------
首先,我得勇敢的承认。我是安妮宝贝的书粉。
现在得加个上一个曾经了。曾经她的书中的审美,对于美的定义,对于精神上的一些依恋和沉迷。都影响我至深。比如我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抽她书中说到的牌子的烟。一个人去旅行。喜欢戴银镯。对于精神上的恋爱比肉体要沉迷许多。
后来年岁渐长。慢慢可以甄别出来哪些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哪些是被其影响其实自己并没有大太感觉的。比如,我自己其实更喜欢吊带裙。因为皮肤过敏也不可能戴老银镯子。当然也慢慢开始审视她文字中那些所谓晦涩的青春,有阴影的童年。以及混乱的感情观。最后当她彻底沉迷于宗教带给她的内心震撼时,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和她共情。于是悄悄的挥手告别。最后一本书购于13年。还没有翻完。就放回了书架。
一别八年。
她的文字尤其是01年刚刚开始写于网络的这些小说。其实是灰暗的,空洞的。带着强烈的自我倾诉想与童年或者往事和解的意味。所以当十几岁的少女一旦长大回头再去读那些文字,就会发现挺可笑的。
七月与安生如此。八月未央也如此。先抛开所谓的三观崩塌和狗血。得先理解作者,才能知道她为什么要写这些故事。作者的童年阴影都源于母亲没有给予她足够的爱,小时候不听话,母亲会打骂她。也不够亲密。而她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保护。但父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她。
于是有了一个敏感,极其没有安全感的作者。所以她几乎每本书中。都有一个和母亲没有办法和解的女主,还有男一个笑容甜美,温暖的女生作为母亲的象征出现在女主的生命中。她们会让她感觉到有依恋的需求。
而父亲,成为了女主渴望却又一直怀疑的男主。男主们会说爱,会让女主爱上。但他们没有办法建立长期安稳的关系。这正是作者在童年时渴望得到父亲庇护时生出的想像。
后来她把对于母亲的怨恨和对父亲的渴望都写在了书中。以求得到某种精神上的解脱。
但最后,还是时间和父亲的死亡以及母亲的渐渐老去,让她彻底和她母亲和解。
而我一直觉得她文字里呈现出来的这些故事。那些不知所谓的,带着自我疗伤有些喃喃自语式的文字如果要具像化。应该是王家卫式的。重庆森林,堕落天使那样的,所有的角色都应该带着一些末日狂欢般的颓唐。在灯红酒绿般的钢铁丛林里邂逅,发生关系。然后告别。消失。角色身上应该带着病态的,破碎的美。她们孤独。寂寞。所以会渴望拥抱。想得到慰藉。会有欲望。会生出迷恋和疯狂。
导演和编剧还有摄影应该深挖的是角色呈现出来的那种感觉和力量。而不是把核心放在了三角恋中。因为这样的青春片。一般陷于这种套路。马上就会把书中原来就很狗血的关系直接渲染得更狗血更让人接受不能。
我不知道这个导演是怎么能凭借这样的一个改编剧本,最后还能拿到奖的。
他的视角和关注点完全跑偏。没有抓住未央与母亲,未央与小乔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她和朝颜这个最不该的关系来写。真是乌鸡鲅鱼。
未央和乔,不是七月与安生。所以,当未央私下认识了朝颜。并且还喜欢上他的时候,用大段的描述来铺开他俩这段关系。这就已经是最大的败笔了。
因为书里的核心其实是未央想要把爱的人控制在手里。最后那些爱的人一一消失。
未央把高跟鞋割断,是讨厌母亲用鞋砸她,也是讨厌母亲穿着高跟鞋和其他男人在一起时的样子。
后来她把小乔的高跟鞋也扔了。其实就是如此。她幼时想控制发疯的母亲。长大想控制爱上别的男人的小乔。
她的这种占有欲是病态的。非理性的。所以书里她主动的勾引了小乔的未婚夫。和他上床。但只是为了让小乔离开他。
而不是三角恋。
而小乔作为一个这么重要的具像表征的角色 ,不该是一个模糊的只会哭泣和微笑的女孩。
小乔一开始因为什么被未央吸引。为什么最后会被她控制。最后为什么会这么决绝死去。
如果仅仅只是因为深爱一个变心的男人,就去死。那么被人喷狗血矫情三观不正也挺正常。
尤其是影片里小乔仿佛一个工具人,她和朝颜的爱情也模糊不清。只听她说她好爱她男友,然后看她哭着说她男友变心了,她去买醉了。最后她因为男友的离开自杀了。
最可怕的是,这真是小说里的乔所有的全部戏份。
可这样会让观众对小乔这个角色产生同情心吗?不会。人们在骂女主勾引闺蜜的男友的时候只是共情到了自己。代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感觉。不是对这个角色,对他俩的爱情有了什么不愤。
如果片里的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被童年阴影折磨的,沉默无言的漂亮女孩被另一个温暖甜美的女孩吸引。主动去靠近她。如果导演能用大量的笔墨花在两个女孩身上,让我们看到两个人身上有彼此精神上的无端吸引。有暗潮涌动的难舍难分。那么当其中一个人因为对方神似其母亲,从而把本来就暧味的友情以上变成了病态的独占欲。从而去破坏她的婚礼。
就像作者另一书中描写的两个女生那样。两个人曾被彼此的灵魂吸引,。所以不管其中一个女生一次一次想回归平凡的生活。甚至嫁人了。最后另一个女生一通电话。说我怀孕了,她就丢下一切,跑去照顾人家。她说我没有办法丢下她不管。我做不到。
我想看到的是这样浓烈的吸引和迷恋曾发生在两个女生身上。那么最后一切都说得通。
那么后半段我们就能理解,她为什么不选择朝颜。书中也是这样,她说我一直想的都是和小乔在一起。
也能明白小乔为什么明知道是未央是那个第三者。也知道自己成为了未央母亲的替代,未央想要控制她,永远和她在一起。她对未央的理解和心疼。却又想窒息的想逃离。因为她发现给不了那么多。
也因为她发现她更渴望的是朝颜。
如果没有这些纠缠,没有这种对于对方灵魂的深入探究。让观众看到两个女生中互有自我的对照和爱。
只停留在了我和她是好朋友,我们一起逛街,一起喝酒。她却睡了我的男朋友,我没有办法接受,所以我就去死了。。。
那么这样的片,怎么会不狗血不三观崩呢。
PS:还有,对于人设的设计的改变,也让人接受不能。
为了让未央和朝颜有一个共同爱好,就让未央变成了一个机车女孩。
而温柔甜美,天真快乐的小乔,变成了一个话涝。角色改动也非常不讨喜。
(说说主演。钟其实真的有一张银幕脸。而且也习惯电影。所以有几处特写还不错。这叫老天爷赏饭吃。但。。表演真的也就一般般。。。而晶晶和男主的表演。始终带着电视剧的那种演法。在大银幕里看起来就显得碎。没有一个可以让人记忆的点。实在不行,还是回归电视吧。做个电视剧大花也挺好的。)
半颗星给钟的脸,半颗星给原作。
还有一个给晶晶。算是鼓励吧。
不怕挨揍的给了四星,是因为少给这一星为了合群。
每一场打动你的电影,一定是因为触动了你内心深处的点。 文艺片就是这么小众,能懂的人就像茫茫人海里惊鸿一瞥。 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拍出了我想要又意外的暗喻。 如果,抛开渣男再看这部剧,你还会义愤填膺的大骂三观不正么? 如果,你像我一样,看到的是两个女孩的宿命牵绊呢? 如果,你能把所谓最后的狗血烂尾,看成恐怖游轮般,对两个女孩情感牵绊的诅咒被打破呢? 请把这部文艺片,当成一部剧本杀。
我不相信鬼神,但我信因果报应,宿命轮回,万物守恒。
一个轮回,包含两个宿命,最终殊途同归。就像数学符号“∞”。 第一个宿命,是女主末央和妈妈的感情。
单亲妈妈把对抛弃她的男人畸形的爱恨,投射在女儿身上。直到滚下楼梯生命终结,背后是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扭曲的因果轮回——男人对女人的情感诅咒,女人对孩子的情感诅咒,孩子反杀至亲的宿命形成诅咒的闭环。 不得不提到大家吐槽的部分——末央对妈妈的臆想画面夸张,拍的像恐怖片。可是现实中要比这更甚。身边有一个资深心理医生,经常听到她讲给我,这几年咨询的病人幼龄化,学生自杀率一路飙升,这多半源于原生家庭婚姻不幸。
第一个宿命影射了现今社会,女性在婚姻边缘的悲剧,以及原生家庭亲子教育方面的匮乏。
第二个宿命,是末央遇到了小乔。
用外表相似的艺术形式,并不是为了硬靠和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一直没有感受过母爱安全感的末央,终于遇到了一个可以释放和治愈的出口——小乔。把一个对自己无限伤害却依然渴望爱的角色,本能的由不可能的母亲,转移到了小乔身上。
一边,所有以前末央想要的母爱温暖,都被小乔给予。一边,又发现小乔和母亲惊人的相似。
所以,末央把妈妈送她的银手镯送给小乔,一点也不突兀。她想让小乔,成为填补她整个童年母爱缺失的陪伴。
而小乔男友的出现,在末央心里,就像对一直未出现的父亲的期待。这种爱,并非如大众理解的渣男和小三仅仅那么简单。它更像一种影射。人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并不是自己,而是看到自己身体的存在。
同理,小乔的男友出现,只是让末央更看清楚自己内心对小乔的爱。只有正视和接受小乔,才是对母亲真正的释怀。镜子是小乔男友,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的真心。终究还是要面对。就像剧中那段对话:
“我们到此为止吧,因为我讨厌背叛。”
“违心也是一种背叛。”
所以那一刻,她选择了小乔。
当小乔为爱自杀,这又像一个轮回。
此时和母亲的死形成一个宿命闭环。
当发现自己怀孕,几乎和发现小乔自杀同时——这又是开启一个新的轮回。一如母亲怀了末央。
可母亲的选择,无论向左走向右走,无论怎么走都会像∞一样回到起点。
问题出在哪?
是母亲对父亲的离开不能释怀?还是因为继续选择了仇恨,把它传递给本应最爱的人?
都有吧。
可以想象末央,应该是有话要对小乔说的:
“上辈子,你是妈妈。不能释怀那个男人的离开,所以你没办法爱我。也因此,我得到了那个男人的诅咒——作为母亲恨意的转移对象,也亲手结束了母亲的生命。
这一次,我不想再将恶意轮回。
这辈子,我是妈妈。为你取名叫小乔,把对死去小乔的爱延续,也是与母亲的和解。和妈妈同样的经历,我却选择对男人的离开释怀,也只有这样才能好好爱我的闺蜜小乔,我的母亲,我的女儿小乔。于是,才有了这样家庭温馨的一幕。”
关于结局被广大网友吐槽“狗血”,我想说请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这个似乎有点渣的结局。如果你三观正,你看到的就是正能量的深意——
原来这世界,懂得释怀和放过,才能逃出被仇恨支配的诅咒,做到不把仇恨转移给无辜的人,从而导致因果报应轮回,让自己一次又一次陷入注定失去的宿命。
要知道最痛苦的惩罚,从来不是死去,而是失去。所以,珍惜拥有,活在当下。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把我吓到了,把钟楚曦拍得太像男的了,还以为是男扮女装。 为什么要让谭松韵演妈妈啊?太突兀了吧!就像小学生穿上西装硬凹造型。 谭松韵演的真的好生硬、好浮夸啊,好感败完了。台词也很奇怪,闺蜜戏演的完全没有感觉。和闺蜜在一起,动不动就靠闺蜜肩膀上,这是当女朋友处了吗? 剧情不合理的地方:
1. 未央的人设真的不太可能骑摩托车啊,而且骑这种摩托车不会赶车不会修车就很离谱,电动车可能更符合这个人设。 2. 跨年夜晚淋了雨冷得手直个抖,第二天起来就能裸着睡,上海温差这么大?为了上床,突出“灯塔”的概念,就设计了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剧情。 3. 一个不爱讲话的人是怎么愿意学日语,还跑去报班?没有任何动机,只是为了和小乔相遇而已(结尾发现了新的原因:是为了去日本富士山玩,然后用日语买章鱼小丸子)。还有两个女生只要逛逛街就能成为好闺蜜? 4. 未央的妈妈滚了一层楼的距离就摔死了,听声音大概是还滚了几圈,就离谱。就不能是中途撞到钉子才死的吗,不可以严谨一点吗? 5. 快生了还能坐飞机去日本?非得在富士山下生出来? 6. 朝颜能和小乔在一起十年就离谱,两个人的性格相差就很大,出去玩的时候也完全看不出朝颜对小乔有任何感情。难不成是娃娃亲?怎么看朝颜都是个渣男吧。 “我和她的爱情已经走到了尽头,即使你不出现,我们也会分手。”有病吧?要分手等到要分手的时候才说?咋不在婚礼现场上分手呢? 吐槽的地方:
1. “你会离开我吗?-永远不会”这种台词是怎么说的出口的。 2. 就算小时候受母亲虐待,也不至于拍成鬼片吧?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未央老是看到这些画面,恐怕不仅仅是心脏不好吧。 3. 和闺蜜的男朋友上床了,是怎么可以做到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还能继续做好朋友而不会尴尬的? 4. 街头上那个求拥抱的路人就是个笑话,不懂有何意义。 5. wtf?林小乔可以说是因为未央死了,未央自己表现地那么愧疚,还能好意思生下朝颜的孩子?还有带球跑这种事情,电影果然很常见。 强调的因果轮回,不过就是小乔长得像未央的妈妈,未央小时候害死了自己的妈妈,长大了再把长得像妈妈的小乔给害死了?最可怕的是,居然还叫自己的女儿小乔,是要把自己的女儿再害死一次吗。 不懂这电影有何意义。 大概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远离渣男,生命更重要。没有爱情很痛苦吗?我母胎solo二十多年不一样很开心。 有看过原著的朋友吗?原著写的就是这种垃圾故事? 唯一喜欢的是片尾的胶片照片,拍得还算可以。 郁可唯的片尾曲也还不错,好歌配烂片,已经习惯了。 对不起郭导,郭敬明任何一部作品都能吊打这部电影。
欢迎用你的看法说服我,我愿意虚心接受。
杠的话,就是你说得都对。
有生之年大概是第一次这么搞笑,先是走错了影院,迟到了十分钟。电影放到一半又突然断了……可能上天都看出来了,我是这部电影有多么心不在焉!
虽然在意料之中,但还是非常非常失望,如果说《七月和安生》还有一点擦边球的话,这部就是十万八千里远。编剧是去梦游了吗?导演是从八点档狗血剧过来的吗?
这改得颠倒了关系,电影也是严重的混乱。呈现出来的离奇就是,人物说着小说里的台词,演的却是另一回事,台词和剧情分裂得厉害,让人感觉非常的矫揉造作,节奏也是支离破碎。
这是双女主的电影吧,双女主的感情没见着,三角狗血恋是怎么回事,未央先遇见朝颜爱上他,朝颜也发现自己喜欢她,然后未央发现他是小乔的男友,她也没对小乔说,两人继续暗搓搓地眉来眼去,最终天雷勾动地火……这是同人吧!
小说中,未央爱的是乔,她一直爱着乔,因为乔和她母亲很像,是她喜欢的“眼睛幽蓝,笑容悲凉的女子,像苔藓一样潮湿清凉,自由自在”。朝颜本不在她眼中,但她知道自己对那个男人的吸引力。然而乔要和他结婚了,未央觉得乔这是要离开自己了。未央认为男人不可靠,乔可能会落得和她母亲一样的下场,她必须掌控住她!所以她觉得自己“时间无多”,决定去做些什么……朝颜就这样成了她的第一个男人,她甚至怀了孩子……而孤独寂寞的未央,只是想紧紧抓住、掌控住她爱的人,但她的爱“太汹涌,会把她自己和别人淹没”。先是母亲,然后是乔,她们最终都离开了她,母亲被她设计摔下楼梯死去,乔在朝颜和她分手远走他乡后,也在车站卫生间里自杀……最终,未央带着刚出生的孩子独自生活下去……嗯,这小说其实拍成悬疑惊悚片,可能会更好……
再来说说两位女主吧。钟的演技啊……我看着她在电影里努力地想演出那个破碎的未央,却连十分之一都没有,除了冷漠漠然面无表情,还有什么呢?晶晶的演技倒是没问题,母亲那里演得可,但是乔的人设就……过于欢脱了,后半部分稍稍正常了些,也有点儿乔的影子。
所以这电影,如果痛快承认是同人吧,我还觉着“勇气可嘉”,硬要顶着改编的名头,拍的却是另一些人另一些事,只会徒让人倒胃口。
一颗星,不能再多了,要不是有晶晶在,我甚至不会走进电影院……
有些电影明知道是烂片几率甚高,还是忍不住要去看。
等真的坐在影厅,发现才上映第二天,又是周末黄金时间,全场也就6个观众。
是的,说的是《八月未央》。
烂片之相其实早前从海报上的人就看出来了。
28岁的钟楚曦(江湖传闻她有把年龄改小)、30岁的谭松韵、40岁的罗晋,演绎一个书写于20年前的三角恋青春疼痛的故事?选角就堪忧嘛。
谭松韵和罗晋主要活跃在电视剧市场,印象中演的还大多是玛丽苏题材。
相比之下钟楚曦倒是有所谓电影脸(江湖传闻有整过,还有人说她像萧敬腾,噗~),但自从2017年的《芳华》闪耀了一下,后来主演的电影在豆瓣都没过6分及格线(例如《解放·终局营救》、《神探蒲松龄》、《荞麦疯涨》等)。
总而言之三位在大银幕都没有信任分。
但为何猴急要去看?因为《八月未央》原著作者是安妮宝贝啊,我小时候是她的书迷。
“安妮宝贝”这个笔名就透露着浓浓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文学调调,她堪称现象级作家,从网络文学走向实体书并走上了作家富豪榜,2014年宣布改名“庆山”,目力可见是要迈向严肃文学了。
安妮宝贝的作品是高度风格化的。文字清冷,喜欢用短句,辞藻华丽,非常小资情调,主题常是宿命和无常、爱情和死亡、告别和流浪那些的,重情绪,不重情节。
可能也是因此,虽然安妮宝贝非常高产,但被影视化的很少。
她的早年旧作近年倒是被一些导演挖掘立项。成功的非常成功,失败的非常失败。例如2016年电影《七月与安生》豆瓣7.6分,票房逾1.6亿,在金像奖狂揽11项提名,更是捧出金马奖双黄蛋影后;2020年的电视剧《彼岸花》则惨不忍睹,豆瓣2.9分。
《八月未央》和《七月与安生》其实挺像,都是两个女生和一个男生的三角恋,但男的都是工具人,着重点是在两个女孩之间的命运羁绊。
改编成电影,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双女主的情感戏,很符合近年正热的女性主义题材潮流。
《七月与安生》能双黄蛋影后,就是连评委都认为两人一体、互相成就、难以割舍,所谓的“对方就像是这世上的另一个自己”,周冬雨马思纯与角色也达成互相成就。
《八月未央》是短篇小说,以它命名的同名作品集是安妮宝贝第二本书,当年畅销得吓人,它自2001年1月出版到2004年12月止,就已再版近四十次。
“生命是一场幻觉。”
“当一个女子在看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想寻找什么。她只是寂寞。”
“不知道疼痛的生命,让人陡生恨意。”
“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
“我相信我爱你。依然。始终。永远。”
“你所有没有来得及付出的感情,会把你自己和别人淹没。因为太汹涌。”
“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
这些都是《八月未央》里的句子,文风和故事基调于是大体可以想见。
原著里人设是怎样的呢。
未央在南方沿海城市长大,17岁到上海生活,从一家网络公司离职,后来以写作赚稿费谋生,沉默、疏离、没有安全感,是非婚生子女,自小被父亲抛弃,被母亲家暴,12岁时母亲穿着高跟鞋摔死了;
乔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像苔藓一样潮湿清凉,自由自在”,原生家庭不详,但书里说“她明白朝颜离开以后,我(未央)是她惟一可以依靠的人”;
朝颜是乔认识十年的男朋友,做软件的,“一个短发喜欢穿黑色衬衣使用爱立信手机的男人”,“他的牙齿很白,笑起来的时候,唇角温柔地倾斜。他有干净的眼神。水一样干净而流动的眼神”。
我们知道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不重情节,拍成电影自然要补足人物信息、编织桥段。
电影版《八月未央》里,未央是上海女孩,虽是孤儿,但好像没什么大都市生存压力,住着空间充裕(有浴缸)、陈设有情调(红色大沙发很醒目)的上海老房子,在咖啡店工作,似乎还是店主,因为看着没什么上班压力,还有钱有闲去念日语培训班,戴着风镜骑摩托,不爱说话不爱笑。
原著里未央和乔是在夜校的英语课上相遇,是未央选择和乔当同桌,唯一和日本发生联系的是朝颜要被调去日本工作两年,而电影里则极力和日本挂钩,未央和小乔结识在日语培训班,换成是小乔选择坐在未央邻座,未央有村上春树的日文原版《挪威的森林》,小乔最想去富士山度蜜月,朝颜后来调去日本工作,未央后来大着肚子去富士山。
小乔是个销售,家境优渥喜欢逛街购物,父母离异,父亲是有钱老板,再婚有新家庭,母亲移民国外,穿着是鲜艳甜美风,性格是恋爱脑。
小乔交往十年的男朋友朝颜是室内设计师,预备新年后就拍结婚照要结婚了。
钟楚曦的脸被说有高级感,耍耍酷是没问题的,和未央的人设还算贴近,但无奈演技火候不够,面瘫可以驾驭,但面瘫之下的层次还是没支棱起来;谭松韵本身长相是典型的甜姐,和原著里的乔没有既视感,但电影对角色有调整,谭松韵能驾驭了,但又和故事气质不搭了,例如和朝颜分手后,小乔是有过自暴自弃放浪形骸一把并被拘留的,但谭松韵演起来还是好女孩模样,内心撕心裂肺的绝望感没出来却就自杀了;罗晋给人的感觉太暖男了,出轨女友的闺蜜毕竟是渣,罗晋饰演的朝颜感觉是导演强行让他渣,他本身一点也不想渣。
电影用秋冬春夏来做时间线布局,其实看起来未央和他俩认识就没多久,写在文字里或许情绪感受可以传递出来,但拍成电影就感觉情感铺垫很浅薄。
怎么未央和性格迥异的小乔就成闺蜜了?原著里提到“我(未央)喜欢所有眼睛幽蓝,笑容悲凉的女子,她们像我的母亲。”电影里就真的让谭松韵一人分饰两角,还演了未央的母亲。试图说明因为小乔长得很像未央的母亲,所以平素距人千里之外的未央很快就对小乔投射了很浓的感情。这种方式其实很偷懒,说服力也弱,简单从遗传学来看,穿起旗袍留起大波浪的谭松韵也跟钟楚曦无半点基因联系。
怎么未央和朝颜就一见钟情了?原著里就是简单带过,是乔介绍男友朝颜给未央认识,三个人玩在一起,未央背着乔单独去过朝颜的家,后来未央对朝颜承认是自己决意要把他和乔分开。电影里则安排未央和朝颜有偶像剧般的相遇,雨夜没打伞的朝颜碰巧路过未央的咖啡店,碰巧未央冒雨在扶倒下的摩托车,碰巧朝颜会修理摩托车,碰巧朝颜看到未央在读日文原版《挪威的森林》。
怎么朝颜就对未央爱得不可自拔了?原著里归结为宿命,朝颜对未央说“我没有想过要爱上你”、“但是我已经知道什么叫在劫难逃”。电影里为给未央和朝颜制造单独互动的机会,动不动就安排小乔喝多了,明明小乔看起来就不像是贪杯的人。电影要营造出朝颜和未央灵魂相契,让朝颜和小乔十年的感情说没就没了,朝颜竟然对着未央说“我的心里只有你一个人”。
电影对小乔和朝颜的十年感情也塑造得不够,反正当朝颜和小乔分手后,小乔说起“爱一个人怎么这么痛苦”、“没有他,我会死的”这些台词时,作为观众的我,没有太动容。
而电影为了让观众动容是不惜祭出狗血戏码的——
1、小乔是身穿着婚纱被分手的,穿着婚纱去找未央哭诉。
2、朝颜是未央的第一个男人,两人发生关系的场所是灯塔,时间是跨年夜,而且要突然下雨,灯塔没有守塔人,但要有灯光有毛毯,发生一次关系,未央就怀孕了。
3、原著里未央要带乔去北京生活,乔在机场的洗手间里自杀。电影里小乔对未央说她要去最远的地方,然后在未央的浴缸里割腕。后来竟然还安排小乔的爸爸送未央返家,说已经请了保洁把房间清理干净。
4、未央目睹小乔死状,然后发生和母亲姿势一样的摔下楼梯,然后得知自己已怀孕。
5、原著里未央没有前往日本。电影里未央获悉怀孕时还没显怀,偏偏要等到肚大如箩只身一人去往东京富士山,情绪激动就地产女。我的观影理解是未央产女后就死了。
6、原著里朝颜对未央说他和一个在日本的上海女孩同居了,可能不再回来。电影里最后朝颜当起单身爸爸,养育他和未央的女儿,还给女儿取名小乔……
电影为了强调原生家庭对未央性格养成的影响,数次用惊悚片般的闪回方式呈现未央母亲的行为。其实闪一两次就够了,留着篇幅用到刀刃上更有益,电影里是说未央10岁就害死了母亲,那作为一个孤儿,她后来如何在上海生存的。
而且不由想到一点,同为上海女孩的未央和小乔竟然彼此间从不说上海话,明明她俩在和别人对话时偶尔蹦出过一两句上海话。河南妹子张子枫演《我的姐姐》专门练了一口四川话,让角色和故事的氛围感融合了很多,观众可以合理怀疑四川人谭松韵和广东人钟楚曦没有练起上海话,所以在电影里藏拙了。
同为安妮宝贝作品改编,题材也类似,《七月与安生》能成功,在于编剧对原作的把控、导演对演员的调教以及演员主动去靠近角色;《八月未央》豆瓣4.0分,上映3天票房仅3000万出头,离成功的标准尚远,败在导演功力不够偏还要自己编剧,既没能好好消化20年前的原著,又没能与时俱进做出突破。
都2021年了,观众对三角恋和闺蜜情的审美,已经超出这部2018年1月开机的片子的理解。女性思潮奔涌的当下,原生家庭创伤、为爱情自杀、用生个孩子来守住一个人,统统比不过自强二字。
而我对电影《八月未央》最好奇的问题是,那个未央仿佛随时想去就能去的看得见陆家嘴壮观风景的超级露台,在上海哪里啊?
电影让我意难平。小乔没有那么蠢,未央没有那么贱。
另外小说里明确指出小乔和未央是一对,为什么电影安排未央和那男人在一起?
为了弥补我的意难平,我写了这一篇。
这里小乔保持着未央喜欢的神秘和宁静。未央有小乔喜欢的孤寂敏感的内心世界。
故事最后我安排孩子是她们的卵子共同创造的。这样孩子也是她们的。
故事最后是未央和小乔一起带着女孩去富士山,实现完全happy ending 。
希望你们看,并且给出评价。
1
和她相遇,是在一个美丽的八月。
当时老卝师让我挑选位置,我选了她身边的位置,因为她整个人看上去像是墙角的鲜花那么清丽。
她偏着头看书,漆黑的发倾泻下来,阳光落在上面闪着粼粼的光,就在那一刻我爱上了她。
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就是“小乔”。
小乔是三国时期的美卝女。她对于我来说,也有着倾国倾城的魅力。她是那么神秘优雅,她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爱穿旗袍,在繁盛的花旁看书,只为了让自己沉浸在精神享受中时,鼻间也能接卝触香气。
她有很多高跟鞋,凄凉冷艳的鞋跟让我着迷。当然我是不鼓励女人穿高跟鞋的。我的母亲也因此落下了很多脚上的疾病。
小乔,她却不常穿高跟鞋。她有着和我母亲一样干净的笑容,可是她穿着舒适的白色棉裙,脚踏一双麻织的凉鞋。
上日语课的时候老卝师问起俗套的爱情问题。
我问她写的什么,她很大方地给我看,洁白的练习纸上映着纯蓝的“未央”两个字,执意要看的我因而在那一刻脸红。
而她对此还是很大方的,也不看我写的是什么。我不会让她知道,我在上面写的是“夏天”。
2
夏天的阳光是灼卝热的,可是安抚人内心的冷淡。
遇到小乔之前我一直是个冷漠的人,冷漠到没有一个朋友。
我在一间房子里写作,因为想要去日本富士山旅游开始学习日语,也因此和她相遇。
我有一次问她,如果我们不是在这个普通的日语班成为同学,会不会就此错过。
她微笑着说不会,因为“就算不是在这里,也会在那家路边的馄饨店”。
我和她都爱吃馄饨,而且是日语班后的路边那家馄饨店。
一个穿着旗袍的女人围着精致的围裙,和仔细地卝下着一个又一个馄饨。
那白柔的馄饨皮在水中轻轻浮动,好像湖中漂浮上扬的水母。
而她丰润白卝皙的手微微发红的端着两个白瓷绘青的小碗过来时,我总是沉醉在她气质所带来的沉静和自然中。
“她做小馄饨的时候没有卑微。”小乔曾经如此感叹。
我们一起讨论要叫她馄饨女王卝还是馄饨公主,后来却一直认为应该叫她莲女。
因为她在上卝海快而尘土飞扬的浑浊生活里如此出淤泥而不染。而我和小乔这两个年轻女人却都自以为已经历经人世沧桑。
3
小乔很可惜曾经有一个男友,这让当时的我无法忍受。
我尽量避免自己看到她的男友。小乔也感觉到了,可是她总对我腐朽地说“生活中得有个男人,这叫阴阳调和”。
我问她没有男人就活不下去么,也对她表达了我和她更加能调和的观点,她听了,头一次露卝出孩子般的茫然。
可是她说,生活,没有破碎就不要轻易改变。
三月的一个夜晚,她脸色阴沉地敲开的我门,告诉我那个贱男人自称遇到了一个命中注定的男人,因而要离开她。
“我感到我的生命和寄托在他身上的感情都变得廉价。”她咬牙切齿。
她抬头,这个时候我才注意到她头发因为小雨微微湿卝润,细微的黑色缓缓蜿蜒过她的额角,流落出一滴滴的透卝明水滴。
她的眸子也因此泛着凄美的黑色,甚至有些泛着暗却幽然的蓝。
我被她的美丽惊动。手顺着内心的渴望缓缓触卝摸卝到她柔卝软的脸颊。
她看着我,手指也慢慢抚卝摸上我的。
那一天我们第一次结合。我感到灵魂归一的感觉。
清晨她醒来,我的头靠在她的手臂。
她的手臂是柔卝软而有力的。我枕靠着觉得无比安心。
我说我想给她生个孩子。她说我是傻孩子。“自己生的孩子,这孩子就是你自己的。”
“随便吧。”我说,“你会和我一样养她吗?”
她看着我的眼神骤然变了,不再神秘,不再轻柔优雅,而带着幽深,带着探究。
我有些害怕,对她说并不是强卝迫,低头想躲闪她的目光,可是又不自觉上望。
那幽然的光一旦触卝碰就让人深深陷入。
她掀过窗帘,靠着窗户要问我。我想躲,可是却陷入那一汪幽潭中。
那次过后,我们去镜子库买了个镜子,有了个可爱的女孩子。
是我的孩子。那个孩子也和她亲近。
4
孩子五岁的时候,我和小乔带着她去了富士山。
我想起自己第一次萌生要去日语班的念头的时候,就是因为想去富士山旅游。
——我是个喜欢独处的人,不喜欢身边有个叽叽喳喳的导游。
小乔牵着我们的孩子,穿着她喜欢的白色棉布裙。
孩子穿着她喜欢的红衣红裤,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小哪吒。
我举着相机,要给她们拍照。小乔很自然地拉着孩子。
孩子靠着她,小小的头歪着,竖卝起了一个茄子的手势。
我对着她们美丽清新的笑容按下了快门。
照片里的她们笑得如路边清丽绽放的花,我只是看上一眼就会觉得灵魂宁静。
而在她们身后是美丽而沉默的富士山。
她洁白盛大,她盛放着满腔的热意可是只是偶尔盛放。
她的头顶是洁净的蓝天。
那一天的天色很好。鸟儿叫得勤,蝴蝶飞舞着,我们的女儿还抓了一只。
“妈妈妈妈,她是不是迷路了啊?”小小的她捧着那只脆弱的花蝴蝶问我们。
“放她走吧,她懂自己要去哪儿。”
脆弱的小蝴蝶缓缓地飞起,转了几圈,就顺着那永恒的美丽的富士山飞去,踪影渐渐淡去。
身边的孩子和小乔的笑,也因为印象深刻而活着带血的一段段凝固,留下一个小小的书签,让如今年老的我在翻找记忆时候,可以轻易找到她们给我带来的欢乐。
本来是当《荞麦疯长2.0》来看的,可能是预期放得足够低,没想到居然还算过得去,但如果对标《七月与安生》那就相当地惨烈了……钟楚曦同款“车祸”、同款“沉入水底”、同款“电闪雷鸣的雨夜不好好在家呆着跑到空旷室外” ,立刻唤醒了曾被《荞麦疯长》所支配的恐惧,那部片子对我的精神污染实在是太深了,瑟瑟发抖……
闺蜜抢男友的戏码倒不是最值得诟病的点,毕竟这部是青春片的定位。但既然是青春片,这选角就很成问题了:罗晋演技扎实,但导演没给够空间来展示魅力。钟楚曦演技进步挺大,但是同为安妮改编作品女主,周冬雨珠玉在前很难超越。谭松韵这边就灾难了,演可爱率真是她的拿手戏,但演偏执疯狂的妈妈她就浮夸起来了,几乎整段垮掉。别人身上能加分的一人分饰两角放在这里反倒自曝其短,国产片选角永远是个谜。
《八月未央》的三观是极为扭曲的。未央小时候害死了自己的妈妈。长大了当小三再把长得像妈妈的小乔给害死了。最为可怕的是,居然还叫自己的女儿小乔,是再害死一次的节奏吗?三大主角中,演技最拉胯的当属谭松韵。她的这张电视脸,放在电影大银幕上看,真的是格格不入。还尝试高难度的一人分饰两角:演可爱率真的小乔远不及周冬雨的古灵精怪。演偏执疯狂的未央妈妈,演技之浮夸,真的是灾难现场。
当看到银幕上真的又出现了女孩失恋,泡在浴室水缸里割腕,血和水混作一体的言情画面时,我惊恐地确认了一下今年真的是2021年,并且庆幸自己提前准备好了呕吐袋。
完全是因为电影院把IMax指环王的票退了才看的这个……全程如坐针毡 如芒刺背 如鲠在喉
冲着钟楚曦的颜给两星要剧情没剧情要逻辑没逻辑!
积压了多久的烂片啊,以后看见钟楚曦绕着走,简直烂片鉴定神器
要不是逃避上班谁会来看这种烂片
又假又难看
会把人雷死的剧情,后悔因为无聊去看了这个电影😭十年男友秒出轨闺蜜的渣男行为,穿插着未央天天做小时候被妈妈虐待的恶梦,硬要套上点宿命的感觉。朝颜的有些台词不知道时怎么说出口的....真的恶心 以真爱之名的出轨 冠冕堂皇的背叛,完全三观扭曲....一星给演员的演技和颜值
尴尬到抠出魔仙堡的水平,这水平就别碰瓷七月与安生了。钟楚曦确实电影脸,很美,谭松韵只能演演小甜剧,大银幕根本撑不起来。
我真的是个傻子 大早上不睡觉去看这个电影。难看到在电影院睡不着 空调又冷
为什么安妮宝贝老写这种闺蜜抢男友的
一星给的是罗晋的颜值和声音
上帝啊 请将疼痛文学电影 带入坟墓 谢谢
一星给钟楚曦的颜,特写怼脸都没黑头
生命是一场幻觉...片子来说看上去好像还行,对比七月与安生就真的差好多。七月是两个女生友谊的升华,这里一个婊一个纯,虐来虐去,披着友谊外衣的撕逼剧....这很电视剧
他七月安生,你又八月未央,我九月开学!!!不出所料的烂片。
因为原著太短,所以也顺带看了下,味儿实在是太冲了;编剧导演显然做了很多徒劳的努力,但只是变得更加串味;最大的亮点:原作在网络公司上班的未央变成了冲咖啡的,充分说明当今码农的生存状态连作天作地青春疼痛的时间都没了,属实现实讽刺意味满分
又是两个闺蜜爱上同一个男生的剧情,男主都已经有女朋友了,还喜欢女朋友的闺蜜,太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