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说剪辑,不说剧情,不说演员……看完以后,心理特别不爽,虽然我也笑过。
可是这部电影里我看不到一丝尊重,对国人,对他人,对猴子,对外星人。
不管疯狂系列如何,我对每一步电影的观感:透过导演的镜头,感受他的态度。而宁浩导演的态度,要说他一贯的批判讽刺也罢,你爱的不深,讽刺只会让人感到恶俗和狭隘。
这不是讽刺,这是“耻笑”,这不是“幽默”,这是“笑柄”。没有深思与反省的空间。
综上——看完不舒服的原因——镜头里没有“爱”。
全人类?无所谓,毁灭吧。
外星文明?狗屁。
《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有过这么多优秀作品的宁浩,今年的《疯狂外星人》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片子和原著《乡村教师》,没有毛线关系,原著党可以不必期待了。原著是一篇很有意境的中篇,虽然情节简单,但格局宏大,涉及的是宇宙视角下,生命的命运。唉,白期待了。
片子也没有之前宁浩作品的多线叙事,环形结构,不仅平铺直叙还没逻辑,从外星人到老美,全体智商下线。中国在里面被生硬的提了几次,但完全就是世界的局外人,不仅不知道接触外星人这种宇宙级大事,而且飞船掉江里,连个本地新闻都没有报道。总之,不是科幻硬伤,是浑身硬伤。
后面一个多小时,剧情完全停步了,全靠黄渤和沈腾演技撑场,换了别的演员,完全就是车祸现场。耍猴的同时,也是消磨时间等片长撑够。
老美在里面主要功能就是装逼,生搬硬套碟中谍的风格,可惜毫无逻辑和细节,每个老外群演都不过是一本正经的配合演出,我真的担心他们会笑场。
原著里,外星生命对地球是有目的的,可电影中的外星人,最后说了一句都在酒里了就开飞船离去,草草收尾一下剧情,唉,真是无力吐槽。那收集DNA是为了拍续集吗?
三体里的水滴启动,高温让周围全部气化,这里面的飞船,是奇幻级的,不是科幻级的,也就没必要讨论什么硬核科技了。
黄渤的大片级车摔,仅有擦伤;我国警察,对老美在地界上搞这么大事情,一无所知,总之,剧情细节已经千疮百孔,放弃治疗。猴子轻易从实验现场跑出后,我也放弃了脑子,行吧,导游说啥就是啥吧。
感情没有升华,人物没有成长,格局也就是一个大型白酒广告吧,祝招商顺利啊!
总结一下,大过年的,你要是想看点剧情,就放弃这片吧,如果只是想乐呵一下,看点屎尿屁的笑料,那不妨合家欢一下。
总之,我是失望透顶了。一星给黄渤,一星给沈腾,不好意思,宁浩,这次你没有星,还可惜了原著。
记忆有限,欢迎补充。
1 、《邪不压正》黄渤饰演的耿浩的台词“那个什么晏光屁股在房顶上跑,那叫一个好看”(凭印象,不完全准确)
2 、《2001太空漫游》穿上太空服的猴子,令人不自觉想到《2001太空漫游》
3 、《美国队长》《碟中谍》
结尾美国特工手拿中国的锣好像美国队长的盾啊满世界飞寻找外星人又有点《碟中谍》的影子
4、《醉拳》《蛇形刁手》外星人喝醉后打拳那段
5 、《喜剧之王》黄渤沈腾在车里的台词“你养我啊”“我养你啊”
6 、《战狼》沈腾台词“犯我星球者,虽远必诛”,这句台词沈腾说出来真的好好笑
7、《ET.外星人》外星人骑自行车骑到月亮上,和黄渤沈腾骑自行车。
8、《金刚》
外星人跳到建筑物上,很像《金刚》中经典的一幕
9、《西游记》
后面外星人的法力附在猴子身上时,猴子仿佛戴上了紧箍咒拿起了金箍棒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10、“耿浩”“耿浩”这个名字在宁浩电影出现过三次,一次是《疯狂的赛车》,一次是《心花路放》,还有一次就是这部《疯狂的外星人》,都是由黄渤饰演。
11、补充一个《降临》
外星人飞船出现以及与外星人建交那段。
有关疯狂的外星人里,令人诟病的嘲讽美国人的桥段,批判这个情节的人,估计不了解宁浩的风格。
宁浩是黑色幽默,这一点随便哪个观影白痴都知道。
但是他用什么手法实现的黑色幽默,很多人就说不出个12345了。
宁浩采用的手法,跟盖里奇一脉相承,基本有这几个方法: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所有人都是平等公平的,你的个人能力无法决定故事的走向,更无法决定故事的结局,这一点和普通的电影故事创作技法完全不同。
常见的故事技法,只说喜剧,不论是羞羞的铁拳还是西虹市首富,主角绞尽脑汁想的方法,最后都能达成不错的结果。
但是在宁浩这里,是不可能的,主角的个人努力,看上去好像促成了故事结果,但实际上仔细想,好像没什么区别。
疯狂的石头里包世宏费尽心机守护翡翠,最后把假的当成真的上交国家,把真的当成假的给了女朋友,女朋友天天挂着800万的项链当公交车售票员,可能他们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这件事。
疯狂的赛车里耿浩就更悲催了,没有一件事是他精密布局,仔细思考的,不论是师父惨死,遭人陷害,还是黑帮纠结,都是不是他可控的,甚至他都无法提出一个完美的结局方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到处逃窜。
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更是如此,从头到尾主角一行人都是懵逼被蒙在鼓里的,事情稀里糊涂的就解决了。
如果你写过故事,写长了你就会发现自己被主要角色牵着鼻子走了,按照故事发展必须这么下去,但是宁浩的剧本很少有这种情况,主角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不能推动电影结果的诞生,所有的一切都在背后的上帝手中,也就是宁浩,始终抓着角色命运线。
什么叫黑色,黑色就是不可控,一切的一切,都是导演或者说老天开的一个玩笑,观众看了,笑了,但是细细品味,绝对不会感到轻松。尤其是导演的上帝视角和观众的上帝视角的动机不同,观众会不自觉地代入电影角色,而导演不是,导演一直在冷酷的折腾剧中角色的命运,因此你想告诉包世宏翡翠在你媳妇脖子上,你惋惜大烟枪的兄弟三人失去财宝,但是导演完全不在乎。
这种上帝视角的目的冲突,构成了黑色的元素。
为什么盖里奇的后一步作品偷蒙拐骗口碑不如大烟枪,因为他明显对自己故事的情节失控了,布拉德皮特已经逃出了自己的手掌心,可以动用主角智慧来达成理想结果了,这大大降低了命运的残酷性,对自己一贯以来的黑色风格是很大的冲突。
2,依靠巧合来制造笑点
和老友记,开心麻花那种喜欢以台词见长不断编段子的幽默不同,宁浩几乎所有的笑点都是通过巧合来制造的,而要制造巧合,自然需要大量的人物和支线。疯狂的石头里有保安科长包世宏,笨贼三人组,国际大道麦克,以及谢晓盟作为骑兵。所以在石头不断的被盗窃被调换过程中,自然会发生假的换成真的,引发笑点,让观众哈哈大笑。
这里不拿外星人的情节梗举例,是不想剧透,里面的巧合梗比比皆是。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角色们都没有上帝视角,所以只能以自己的判断和努力,做最大的努力,这个和传统故事里主角掌控一切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自然会犯下很多蠢事。
这些蠢事,都是自然而然的,非常合乎逻辑套路的,观众自然会觉得回味无穷,而不至于像很多烂片,像是被咯吱胳肢窝的笑,比如李茶的姑妈,真的太可怕了。
3,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就是促成了宁浩电影宇宙里,最大的悲剧:
能力越大,越努力前进的人,下场往往越惨。
因为所有故事的主线支线都被上帝攥在手里,凡人不可能洞悉全貌,基本上故事的结果和努力无关,主要靠运气,所以你越努力挣扎,得到的结果就越糟糕。
疯狂石头里的国际大盗麦克,风骚亮眼,专业十足,结果整部电影里笑料百出,倒霉不堪,
疯狂赛车里的泰国毒贩,肌肉发达,武力值爆表,机敏过人,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看得人非常过瘾,结果下一秒,就被冻成了人棍。
大烟枪里的本城大哥,黑帮枭雄,各个都风骚的不得了,结局是一地尸体。
这里再要批评下偷蒙拐骗,全书最强力最风骚最厉害的角色布拉德皮特居然赢到了最后,而不是死的很惨,这是对盖里奇赤裸裸的嘲讽,对上帝一点尊重都没有。
而这种,越强力的角色结局越悲惨的安排,和普通小市民简简单单得到不错结局的对比,更加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残酷性。
这就叫黑色。
最适合这种黑色风格的剧本角色,当然是黑社会了,因为混黑帮本身就是个天道无极,万物刍狗,好人不得好报,能力越强越可能糟糕的存在。
所以宁浩的作品,很多都是直接描写黑社会。
但是因为你懂的原因,这样的作品拍出来,很难通过,通过了也很难票房大爆。
导演毕竟是要吃饭的。
因此在春节这种合家欢的场合,把电影元素中,非常优秀非常英勇但下场悲惨的角色,设定为美帝,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我相信这个和爱国主义没多大关系,创作技法不得已为之而已。
现在很多人怀念疯狂的石头,说现在上映至少票房三十亿,事实上这不可能。因为疯狂石头的幽默门槛高,需要观众懂梗,而且描写黑社会火并的故事,能不能过审另说,在国内不可能有广泛市场。
无人区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最广泛的市场,要么是合家欢喜剧,要么大场面大制作动作片,这几年的走向已经很清晰的说明了这点。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对宁浩多点宽容,少点苛责,我诚心的希望这位导演能够真正的发财。
如果他愿意给我们更多的石头,无人区,我双手欢迎。
如果他只愿意拍商业片,拍合家欢,我也支持。
毕竟拿他的高深功底来拍商业片,相当于降维打击,不一定是8分神作,但最起码有6分,对中国电影来说,最需要就是大量这种6分以上的中坚作品。
总比那种三四分的垃圾好多了。
其实说起来,我在进电影院前完全没想到大年初一会选择这部《疯狂的外星人》,我在春节前标记的也是另外几部贺岁片。然而初一早上到姥爷家拜年后,当我说自己准备下午去电影院时,一众早已忍不了长辈们“关怀”的表弟和表妹纷纷都跑出来要跟我一起去看电影……
由于带着这群既不是硬核科幻迷、又不文青的弟弟妹妹们,我只能放弃原本的观影计划,临时选择了从阵容上看最不可能是烂片的喜剧片——《疯狂的外星人》。
因为事前我甚至连预告片都没看过,所以当影片一开始,一帮说着英语的老外在空间站准备跟外星人接触时,表弟还凑过来问我:“哥,咱是不是走错厅了,到哪个好莱坞大片的厅了?”
我说你别傻了,现在国内哪儿还有2D的好莱坞电影了!
果然当宇航员和外星人的接触发生意外,天空上的火雨落向亚洲的西南某城市后,电影就又回到了宁浩那特有的接地气风格。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影片就在特工和黄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之间反复切换:
一方面某国出动常人难以想象的军力在满世界追查外星人线索,甚至一度强攻莫斯科;而黄渤和沈腾面对这个失去了装备的外星人,坚定的认为这是一只外国猴子,一门心思的想在“别被挠着”的前提下把对方训练成一个可以表演的猴子。
当整个放映厅的观众都被这一场场“猴戏”逗的下巴都要笑脱臼时,外星人也终于找回了自己的装备,看着外星人将自己飞船召唤到自己面前,他们也终于意识到线索中出现的全世界景点其实不过是中国的一个世界公园时,我心里想着,下面应该画风一变,来一场经费爆炸的打斗了。
哪成想画风倒是一变,只不过却是我完全没想到的神展开……
在进场之前,我在排队买爆米花的间隙扫了一眼豆瓣的评价,发现有人说导演不够忠实于原著,但是我觉得这种独特的宁式风格更令人惊喜呀。
当我捂着笑的已经有些疼的腮帮子从影院走出来时,再回想这些评价,觉得也不能说是错了。只不过上述的缺点是我并不算太在意的,而片中许多出彩的地方是让我特别喜欢的。我想哪怕是到了年底当我回想起2019年的观影体验时,像外星人放大招的同时脑袋上还挂着黄渤的裤子迎风飘扬、南美洲的走私贩们端着几只AK47自以为防守严密,却迎上了密密麻麻的大型潜艇……这些经典的场景也一定会让我记忆犹新。
原本我是没准备给本片打4星,但是转念一想,作为一部春节档的贺岁电影,可以让我带着家里的一大帮子亲友不带脑子的从头笑到尾;作为一部科幻片,宁浩能用一种观众们从没见过的方式把中国文化融入到一个科幻故事里,又顺路挖苦了一下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歧视,电影的最后,一句“都在这酒里了”,我再一次笑了起来,只不过这一次并不是被剧情逗的开怀大笑,而是在这场荒诞的冒险中,又看到了那个随意的宁浩,孰是孰非,谁对谁错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让观众开心,其他的还较那个劲干嘛。
今年的春节档可能是自“贺岁片”参与到大众娱乐以来口碑最两极、评价最分化的一次,票房的飘红度与题材的丰富化,营造出一个热闹的国产院线时段。虽未阅遍,但我很确信今年春节档最佳是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
在内地中生代导演中,善于糅合各类型片的宁浩是相当独特的一位,自开启的「疯狂」系列以来,从模仿到蜕变,将商业考量与艺术追求平衡揉捏得甚得人心,且纵观一路作品轨迹,不难发现他的作者性越来越强,并随着“耿浩”这一人物「宇宙」的延续与发展,夹带的“私货”亦愈发彰显其在创作上的野心。《疯狂的外星人》便是这样一部兼有科幻与喜剧的作品,它身披“喜剧”外衣,外象癫狂恶搞,以大量无厘头、接地气的笑料填充视野,中国元素(传统文化)的渗入更契合在节日影院的欢腾气氛里积攒眼缘。
一个惨淡经营耍猴事业并誓言力捍国粹精华的小人物耿浩,一个自以为精通人情世故以卖酒为人生目标的油滑兄弟大飞,误打误撞身怀超高智商、绝佳技能的天外来客,不识泰山的哥俩竟将这位与地球建交失败的外星人归类到尚未被发掘的猴类。耿浩为重振耍猴祖业,全力驯猴;大飞为募集创业资金,费尽心机倒卖猴;而外星人自身亦在困境中不息反抗,力图夺回属于自己的武器。殊不知,与外星文明建交的地球代表C国特工为寻觅失踪于太空的外星人,在历经重重波折后,已瞄准不明真相的哥俩。于是双方就争夺外星人展开斗智斗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外星人从逆境中逆袭,加入三方混战。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大俗与大雅相嵌、太空歌剧与底层生活杂糅的土味喜剧竟改编自刘慈溪《乡村教师》,除了最核心的地球人与外星生物建交,原著内容基本已无迹可寻。而从成品看,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剧本丰满、细节呼应扎实的软科幻作品,宁浩从广袤太空视角切回到拥有中国审美特色的微缩世界景观,除了给特工不断制造麻烦,更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错位制造笑料,将地缘上遥远的“东方”和“西方”融于一个地球村,而这个山寨的地球村却要承担起与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对峙的重担。
首先从宏观角度讲,这就是一个颇具创意的结构设置,从具体化的事实细节提供来看,我们可看到东方式的“人情学”和“酒文化”如何在外星文明前失效。影片的前半部分笑料重点是围绕外星人与两个驯养者之间的拉锯战,一个视之为承载文化渊源的灵长类,一个则努力套用国人的酒桌学问,最终全部沦为近乎荒诞的黑色幽默。如果说笑点的表露是直白浅显的,那么讽喻的效果却是宁浩刻意用用迂回的手法达成的,在一遍遍国人熟稔的劝酒词、泡药酒、烧钱等行为中,身历其语境的观众们自然会品悟出会心然而不无辛酸的百感杂陈,并非文化自信,却是反向的文化批判。这般讽谑被掩藏隐匿于闹腾欢乐背后,很容易就滑向流俗套路。
幸而宁浩极聪明地启动“阶层鄙视链”大法,让后半部的重点移至于鄙视链的反复重组,原先固化的外星人——地球人——西方人——东方人——猴子,在事件逐渐推向戏剧性高峰时,链条屡次发生松动,剧情的每次逆转与鄙视链的重置紧密贴合。比如,外星人屡次夺回/失去高能头圈决定了与人类关系的高低模式,特工与哥俩得到/失去外星人的处理权则影响其发言权,甚至在耿浩与大飞之间,他们的话语权也审时度势,时刻处于主动/被动的交替状态。最有兴味的设置无异于鄙视链首尾两端的合体,当外星人实体死去后,他占据了作为人类起源的猴子肉身,一跃成为链条顶端,可操纵人类生死与地球毁留,此妙笔堪称宁浩最大的私货——堪比孙悟空外形的外星生物将人类耍得团团转。寄寓着反抗精神的孙悟空向来是宁浩心头爱,在本片中以鄙视链两极回环合拢的手法,狠狠讽刺了一把洋洋自得的人类,这些指东打西消解、指代现实的野心,如若剥离闹哄哄的土味科幻喜剧标签,我们能窥见一个不一样的宁浩,窥见他在文化反思方面的深层思索和另辟蹊径的愿望,更能感受到与为人诟病的 “段子式”喜剧大相径庭的手法。
影片另一成功抢料之处在于眼花缭乱的迷影梗,言谈间调侃几句《喜剧之王》、《邪不压正》、《战狼2》等影片台词的亮点,是喜剧片常用的解构经典手法,也不无轻微的揶揄,当然更可看作是虚构与现实的消融。而对《2001太空漫游》、《降临》、《E.T.外星人》、《猩球崛起》、《地心引力》等诸多经典科幻片的致敬与戏仿,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也将角色的性格铺陈和剧情推进融入其中,宁浩亟待表达的“人类生存之荒谬”思辨性亦在戏谑中达成较高完成度。
如果说导演在文本编排和视觉把控上定准了方向,那么喜剧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演员的演绎紧密关联。「耿浩宇宙」的核心是黄渤作为底层蝼蚁极为出色的表达,尤其本片中对应沈腾在喜剧片常见的舞台式夸张演绎,黄渤是以一种接近演绎正剧的方式参透着人生的苦味苍凉,近乎悲壮,近乎悲情,那么滑稽,却又如此感人。他的张扬和收敛拿捏自如,是构成前因后事逻辑自洽重要的一环,因此即使在超现实的架空叙事里,你仍然愿意相信他的偏执。他自带的底层光环,与二手玫瑰的配乐一样,是契合本土语境的一出好戏。
糟糕至极,生平最坐立难安的一次影院观影体验。油腻、恶意、躁狂、审丑、狂妄、人类沙文和民族沙文,毫无掩饰的放大到屏幕上,每一秒都让人无所适从。这才是真正的战狼式意淫。外星人骑单车飞起来那幕气得我直接跟同伴吐槽,这特么还有脸致敬ET,ET比他们可爱一千万倍。多么希望影院里的那些孩子他们第一次关于外星人的观影体验是ET而不是这玩意儿。
3.5 这是宁浩的《火星人玩转地球》+《世界》+《银湖之底》。中华土味大舞台风味的荒诞科幻喜剧,混搭得很有趣。正所谓六学是国粹,中美合拍文体两开花,文化元素用的特别好,是构成自反性的。黄渤塑造的“耿浩3.0”很出彩,他一直都在关注并出演这些惹人发笑又令人发省的角色,而且从未失过手。
宁浩已经不是昆汀/盖里奇/科恩兄弟的模仿者,而像火锅一样能够将各色食材融汇吸收(即便再摆不上台面的土味),炖煮出自身的风味。《2001太空漫游》《西游记》《喜剧之王》《美国队长》《战狼》玩得信手拈来,本以为《无人区》之后拍出平庸的《心花路放》,已是武功全废,没想到五年磨一剑,借一部贺岁喜剧的壳,讲一出阶级和人性讽刺的寓言,功力更深厚了,了不起。
宁浩+黄渤+沈腾+徐峥 个顶个单拎出来都是中国喜剧届能独当一面的人物,但是这部真是大写的笑!不!出!来!
黄渤回归自己的招牌小人物角色耿浩,再次延续“疯狂”魅力,想要证明自己却屡屡失败,试图光富“国粹”却被外星人折磨的抓狂,但他越抓狂观众就越想笑。宁浩还借着猴戏,把美国政府,好莱坞电影,甚至战狼全恶搞了一番。在看似无脑喜剧的背后,电影甚至还着了层讽刺。美国自以为是全世界主宰,外星人却觉得他们是低等生物,驯兽师以动物主人自居,却差点被自己的宠物弄死,都以为自己是人,其实都是猴。
你们念叨的中美合拍齐天大圣文体两开花,你看这不是就安排上了么?
中国土味科幻,戏谑地把国人面对外星人的反应与西片区分开来,从中看到劣根性,很有中国特色。外国特工保留了《石头》《赛车》香港大盗、台湾黑帮的水土不服。有技巧的是把“孙悟空”形象与外星人土洋结合,包括耍棍棒、紧箍咒、醉酒蟠桃园、给孩儿们带酒归山等,都进行了有效的嫁接。这片至少有中国人自己的想象力。就是沈腾的表演太舞台了,完全配不上黄渤。
“荒诞剧+科幻”只是噱头,嘲讽文化阶层论才是内核,宁浩疯狂依旧
没有笑点
春节档当然不可能没有西游题材,但我确实没料到外星人最后也能变成西游题材……讽刺意味大过喜剧元素,所以完全没有期待的那么好笑,能笑出声的地方不多。说实话看得还是有点不舒服,一半是因为对着拿鞭子抽猴这样的笑点笑不出来,一半是因为边上有很多人对这样的情节能笑出来。总体来说是一个包装得热热闹闹的残酷故事,这部电影放在春节上映本身就是一场讽刺艺术吧……
我真是脑子抽了大年初一一大早来看这个…… 除了沈腾自带的两三次笑点以外,全程冷漠脸:)而且这种把所谓的c国:)和外星人都当猴耍的设定,我觉得非常不尊重人:)
7。遛人遛猴遛美帝,吃肉喝酒涮火锅。东方实用主义解构并同化西式科幻。宁浩恒久的落伍主角及土味山寨画风,在欢庆春节档里也算留有一丝自嘲与自省。在喝死算球的疯狂地球人面前外星人就太实在了。
借用刘慈欣的原著外壳,内核还是宁浩的黑色荒诞。或许,时至今天,喜剧之王的宝座不可避免地要换人了。
7分,可能,最大的争议,还是这部影片在风格上没有那么欢腾吧,包括剪辑与摄影,也比前两部疯狂电影克制了很多。我比较喜欢的,还是融合风格之后的本土风,这倒是宁浩一直没变的,把各种熟知的类型模式,拿过来,混在一起,并本土化处理。之前有提过染缸文化,所以,外星人也会被猴吃了(非字面意思)。宁浩,还是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的。
把刘慈欣的感人短篇小说“乡村教师”拍成了逗逼喜剧.......
看到这么低分反而特别兴奋,感觉理解这部电影的人越少,我就成为了越幸运幸福的少数。简单说下两大优点:首先,能戏谑性的引用近10部电影(也许更多),搞笑且高效的糅合在一部电影里。电影舞台是中国特色式山寨,剧本的构思却有意识的对“山寨”进行再创造。更厉害的是,只用了一个元素,耍猴表演,的5次反复变奏,就拍出一处中国现实魔幻主义的荒诞喜剧。宁浩可以说是当下难得的中国商业娱乐片电影大师。
很多照葫芦画瓢的翻拍都羞于提原著,宁浩很尊重作者,其实电影已经跟乡村教师没什么关系了,只是借鉴了一个星球大战夹着孩子王的壳,然后拍成了宁氏本土草根喜剧。相比疯狂前两部,这一部剥离了当初作为新导演想要被看见的急切,不再炫技,从容讲述着一个寓言式小品,透析着宁浩对中西文化根源性差异的思考,和对好莱坞科幻体系的解构与戏谑。致敬了一些经典,调侃了几位同行,还拍了一把大闹天宫,没想到这是今年春节档的西游IP。黄渤一如既往稳,像宁浩说的,他不仅是好的喜剧演员而是好的电影演员。
疯狂系列第三部仍然通过结构和叙事制造笑点,比那些只会讲段子的电影高级不少。 开头多次给耶稣和世界公园特写,为巴西、俄罗斯、埃及做铺垫,这才是高级幽默。 耿浩从来都是耍猴,结果被耍了;人人说他是臭耍猴的,结果他又表演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耍猴,前后形成呼应。 外星人看不起美国人,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人看不起耍猴的,结果耍猴的把外星人制服了,一物降一物,形成循环。猴和外星人角色互换产成的笑点,则是延续《疯狂的赛车》骨灰和毒品的手法。 外星人吃火锅、用外星人泡酒、把生意做到全宇宙很荒诞,又是通过科幻和文化差异做文章。 “犯我地球者,虽远必诛”调侃《流浪地球》,“我养你啊”调侃《新喜剧之王》,“咋不上春晚”调侃沈腾上春晚,绝了。 一部《流浪地球》,一部《疯狂的外星人》,刘慈欣成为春节档最大赢家。
黄渤+沈腾+宁浩+徐峥+于和伟=喜剧之王
本质上一个臭耍猴的,其文化就必然是一种耍猴的文化。耍猴的文化简单粗暴,鞭子加香蕉。此外,还需要一个卖酒的。这样的文化能够代表人类打赢外星人,那只有一种可能:外星人成为猴。宁浩不仅化用西游记的人物关系,去拆解外星人科幻片的模式,更用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智慧去设定人物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挺有意思的。不能只看到猴戏,还要看到耍猴人隐蔽而深刻的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