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收集各路信息看法,不代表本人态度。
“南美特朗普”上台,巴西政变在即! - 踩高跷的短腿威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69069048
巴西人民失去理智,高呼"我们欢迎独裁统治" - 江平舟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47624364
巴西衰退之迷:一个“金砖国家”的突然崩溃(荐读) - 黄抒扬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22069546
民主不是劳工党,也不是社会民主党。影片预设立场太强烈,搭配旁征博引的金句和恰到好处的情绪烘托,让我一度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沉淀了一段时间,我才开始严重怀疑我所获取的信息的可靠性及完整程度。
民主的对立面不是某一个政党,而是专制的体制、法律的缺失与暴民的疯狂,它们才是民主的边缘,且这些边缘往往相通。遗憾的是影片过多专注于政治斗争,对体制和法律的探讨浅尝辄止,如隔靴搔痒般一带而过,这是极大的遗憾和不完整,也是它不像一部纪录片、而像一部宣传片的原因。
(不过若跳脱于影片本身,我在立场上更倾向于左翼劳工党,毕竟我也是个打工人。)
第一次写这个,也是为了记录一下从电影学习的历程。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里面有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民主是个很敏感的词汇,背后有很多学问值得我们去探究。有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近代历史的主旋律是民主化。这个大潮下,所有国家都会波及,但也会有角落,在有些时间段会有反复。如同长江三峡里的水,直流向东,但会有暗流,有旋涡,有反走向西时。。。
《民主的边缘》当然不能算中立,这几乎属于左派传记了。虽然导演并不掩饰,甚至大张旗鼓,但作为观众,至少要看明白这点再去决定立场。当然我们其实也不必非要逼着自己有立场,毕竟你能看到的,已经是不知道被捏了几手的泥人动画了。要想在真真假假里看得更真,只看一本怎么能够呢。
不要误会,我并不是指摘这本,我是概括所有。我并不是不喜欢这本,我挺喜欢的。我觉得任何表面上或骨子里自诩或练达或清明的人,都能对它喜欢的起来,你觉得呢?
只是,通过一部作品,创作的在解释表达和传递,屏幕另一边的又何尝不是在寻求自我解释和认同。你看它,除了看见它说了什么,还可以想想它屏蔽了什么。你想它,除了想你看见了什么,还可以看看你忽略了什么。
即使最“正义”、最“愤慨”或者最“急迫”的表达也应当接受这样的检视。即使历史上有太多正确而及时的“事急从权”,我还是觉得,真正稳固向上的历史,不应该以脆弱飘摇的事急从权为基石,更应该是经得起检视的程序正义。
但我还是给了四颗星,给作品本身,毕竟它挺成功的完成了创作初衷。
一部情绪如此浓厚的纪录片,当然不可能是客观的,但是导演也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立场。虽然背景得天独厚,年轻的导演其实对这个民主乱象的本质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右派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关心底层民众的死活,贫富分化日渐拉大,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消费不振,需要左派上台(不然就要革命了)。左派在重分配上做的比较好,如果搭上世界经济扩张的东风(卖原材料就能大赚),可以改善国内消费需求进入正循环,但是左派没办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最终发展动能枯竭,社会停滞,民众又回要求右派上台。至于贪腐,这是人性的弱点,民主体制本身并没有办法遏制,左派右派都一样。最大的问题是资本有全球流动的能力,除非所有国家都保持对财产进行高赋税,不然试图兼顾左右的国家最终只能收割中产,将中产下层化,彻底割裂社会,现在所有所谓健康的橄榄形都岌岌可危。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政治永远令人困惑,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让人摸不清真相。
纪录片《民主的边缘》讲述了巴西经历的独裁到民主,再到陷入民主危机的政治事件。
这是导演佩特拉·科斯塔非常私人化的一部作品。
佩特拉出生于巴西结束独裁统治、踏入民主的时期。在她的世界观里,民主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可以说,佩特拉是伴随着巴西的民主道路成长起来的。
她看着这个国家渐渐脱离贫困,越来越强大,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体。
佩特拉的父母也是著名的巴西反独裁斗士。他们从短暂的监狱生活脱离后,在东躲西藏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佩特拉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被杀害的运动领袖佩德罗·波玛尔。
这让民主的珍贵对于佩特拉来说更加感同深受,这也就赋予了这部纪录片溶于导演血脉中的私人化观点。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新闻信息传播的惊人速度,让政治、权力平衡以及民主都变得脆弱不堪。
民众轻而易举被各方势力和狡猾的政客牵扯欺骗,形势迅速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今天,巴西民主政体不再死于军事政变。
政治正在煽动民主杀死民主。
巴西的历史动荡不安。
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
1964年3月,巴军人政变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1985年3月,军政府还政于民。
经历了21年的专制统治,巴西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民主制度。
1989年11月15日,巴举行了近30年来第一次全民直接选举,费尔南多·科洛尔当选总统。
2002年,曾经的钢铁工人、运动领袖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被民众选举为总统。
在他的领导下,2000万巴西人摆脱了贫困。
2010年,巴西迎来了卢拉的继承人,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
民主让巴西运转自如,让这个国家渐渐强大起来,直到2013年6月,巴西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
最初抗议者要求更多的权利,更多的公共卫生和教育投资,减少腐败,但事情发展到最后,人们需要树立一个真正的敌人来对抗,也就是当时的总统迪尔玛·罗塞夫。
他们弹劾了迪尔玛,并把前任总统卢拉送进了监狱。
这是一部带有“政治偏见”的纪录片,但导演佩特拉通过巴西的政治,解读了她对于民主的理解。
在佩特拉的眼中,卢拉集团代表了民主真正掌握于人民手中的机会。
而卢拉集团的倒塌,标志着民主的衰败。
官商的利益纠葛,资本的挟持,经济的衰退,失业率的升高,政治家们的权衡与谋求……
巴西的政治系统在这场动荡中摇摇欲坠。
纪录片止于新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的就职。
现在,超过20%的巴西人表示他们不相信民主,认为威权统治会更好。
民主究竟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透过佩特拉眼中的巴西,我们看见历史循环往复,人心摇摆无常。
无数人在别有用心的煽动下为埋葬民主添了一捧黄土。
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
如同纪录片的题目一样,我们在它的边缘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参考资料:
「1」《“Now is an Interesting Moment, When the Cruelties and Inequality are More Exposed than Ever”: Petra Costa on her Netflix-Premiering Doc on Brazilian Politics,The Edge of Democracy》 byKaleem AftabinFilmmaking
「2」百度百科:巴西。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想了解巴西近代历史?老老实实看维基百科作为纪录片,本片是不及格的。精度太低,充满大量与主题无关的截取生活化片段。作者倾向性太明显,一边神化一边丑化中立性太差。内容空白,不断以视觉听觉冲击画面填充内容,评价反思内容几乎为零。我都怀疑这是拖爹妈关系放在网飞上的?如此“抨击集权讴歌自由民主”,小金人提名说不定会有?
影19157:身份特殊,第一手近距离史料。清洗女工的话语很深刻——没有什么是不肮脏的,都不能用一桶水和一块布就能洗干净,minzhu其实不存在,人民选出来的最后再去推翻,我们的vote权利其实并不存在。
博索纳洛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言行与川大统领又几多相似,检察长莫罗同时在此期间直接撂挑子,这部颇具科普性的纪录片为当下节点的混乱做了极佳的参考,甚至像是将世界的全面性混沌缩影到巴西。
【Netflix】巴西政治纪录片。在2016-2019年短短三年内,巴西接连出现了现总统被弹劾、前总统被捕入狱、代总统下台后又被捕、新总统支持军事独裁、前总统被释放的政坛乱象。民主被践踏,法制被无视,民意被撕裂。造成这些混乱肮脏结果的缘由,是检察官身兼法官无视证据玩弄司法;是媒体受蛊惑炮制假新闻火上浇油;是政客与财阀大亨沆瀣一气贪污腐败;是参议院议长到议员公报私仇;是人民被民粹主义煽动乃至法西斯思想复燃。无比悲哀,值得借鉴反思。纪录片导演既利用了自己的家族身份得以近距离拍摄到两位总统及议会议员、高层政客的言行举止、碰撞交锋;同时作为亲历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立场,用旁白充分表达其痛心疾首,用家庭影像煽情,令纪录片失去了中立性。三星半
很有意思的纪录片,导演态度非常个人化,却拍出来各方的态度,她的家族故事更让人着迷。很多人都说这是揭露了民主的虚伪,我倒是觉得它拍出了民主的好处:虽然大家都不满意,但至少可以互相公开争吵,发泄愤怒,而不至于被悄悄关起来甚至被杀害。
无论什么体制,如果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都是烂体制。民主政治下的各国,现在看到的趋势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的人掌握的财富是剩下99%人的财富的40倍之多,而政治力现在根本无能为力,只能一味图利财团,以美国为例,18年富人税就已经低于中产家庭的税率了,未来又在哪儿?只怕,还是要靠着发动境外战争来转移矛盾了。。。和平太奢侈了。
导演佩特拉的家庭正是巴西社会和阶级分裂的一个缩影,其祖父创立了巴西最大的建筑公司,站在右翼保守力量这边,而父母则是左翼激进分子,因反对军政府独裁统治坐过牢。本片记录了卢拉的左翼神话和下狱,迪尔玛的被弹劾,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贪腐丑闻,以及右翼势力的崛起。导演倾向于同情卢拉和迪尔玛,但是否可以下结论说巴西的民主制度已经失效,恐怕未必如此,因为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巴西的三权分立和法治还是得到了有效运转。
一部带有强烈主观倾向的纪录片,若你看法相左,自然会打个低分,但能坚持看完的话,说明你内心对民主有着正确立场。
人民群众的局限性在于,革命推翻现有政权一往无前,缺对于建设健康政治体系束手无策,无论打倒多少敌人,也只得把胜利成果拱手相让,历史总是重演。
4.5 从“上层”出发解读党争社运,蔓延、散落且透彻,的确是一部罕见甚至前所未有的作品。印象中个人从来没有看到过能如此近距离地处理当下两任最高领导人+政界群像这种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同理就是《大同》的市长置换成不可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是普通的,但这种人物其实不可能出现在纪录片里,只可能出现在《纸牌屋》,然而导演却做到了——很大程度得益于她是巴西大财阀的孙女,发挥自身优势出入各个政治场合并摄制。她的家庭虽在片中提及不多,倒也和巴西21世纪以来的政治命脉形成奇异的照映:右翼财阀家族,父母是左翼激进分子,她则偏向于左(但在片中相对采取了中立视角)。洗车运动逐渐偏颇,看似是让民主陷入风暴漩涡的引线,但更遥远的引线早在前总统卢拉因劳工党羽翼不丰、与他党结盟埋下。这真是个永远洗不干净的世界。
现实版的《动物庄园》,得罪了大佬后被赶下台的雪球,走马上任的拿破仑,被耍得团团转的底层动物们。我感觉现在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激进。
倾向性并不遮掩该片的高完成度,站在自己国家谁能不多多少少有点倾向呢,作者也很坦诚。
缺乏法治的民主可能沦为民粹,缺乏民主的法治可能倒向专制。从左翼总统卢拉上台、继任者罗塞夫遭弹劾、到极右翼政客博尔索纳罗意外登顶,近20年在巴西上演着一出精彩的民意操纵大戏。左翼靠大发福利拉拢底层民众,在遭遇经济危机后难以为继。右翼趁机发难,以反腐的名义将国内几十年来系统性腐败问题的锅扣到了左翼政府身上,几大家族操控的媒体落井下石煽动民众反戈,上下合力以近乎政变的方式将现任总统罗塞夫和前总统卢拉定罪入狱一锅端,让极右翼政客博尔索纳罗带着市场保护者和秩序维护者的光环荣登大宝。相似的左右翼搏杀在其他拉美国家也一再上演,不完美的民主制度总有操纵民意的空间。正如影片所述,没有一个政客是干净的,区别在于谁屁股上的屎被人揭露得更多。本片导演立场偏向左翼,但不影响对基本事实的梳理。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民主?民主一定是普世的吗?我相信一定有些地区生活着一群与当代(政治)文明严重不适应的人。他们只配阶级固化,快饿死才革命,有人给他们一点点报酬能吃饱怎么奴役自己都不介意;读一点书刚刚好,能被特权阶级控制的媒体骗就成,生活环境混乱到无力捋顺就跪迎军政府主持一切………那些追求当代文明的人跟他们成为同胞算是倒了大霉了,不必有政治对手,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街道大妈都能给自己憋屈死,死的透透的。导演立场鲜明,难得影像客观。如果导演有机会到另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就能知道政治献金不是腐败的唯一来源,有些独裁政府不需要谁给献金,当官就为了各种各样的腐败,你们南美人民都想不到哪种。
想象下,假如西方民主被简单粗暴地复制到中国,而忽略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下场恐怕也不一定会比巴西更好……
导演的倾向性太明显,但算是给巴西的政局动荡补了课。民选总统被资本玩弄于股掌,温和理性永远无法对抗疯狂,眼花缭乱的弹劾就像这个国家的桑巴舞一样。民主的边缘就是民粹,就是多数人的暴政。(奥斯卡提名稳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巴西政权的魔幻更迭:被右倾轧、被左强煽,被左反噬、再被右归降。更加坚定了我此前的想法:只有经历过民主洗礼的人民才可能拥有看清民主假象的眼睛,政治是永动的平衡。专制非民主的敌对面,而是它的隔离带防护网。地球是圆的,一直向前走也许是原点,但始终停在原点绝不是出路。
现实这么精彩,要啥电影呢?
有几条评论说‘要什么mz看看巴西的下场’,sorry no offence, 人家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好伐。
建议在香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