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从所欲,皆得其愿”,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人们身体的健康来自于内心的平和,而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所以,要尊重每个人的意愿,让人人皆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是理想社会。
电影的两个主人公,父亲和女儿,最终都按照自己的愿望过着自己的生活,如此甚好。
工业文明的嘈杂、重复劳动的厌倦、社会交往的虚伪,这些在文明社会中生存逃离不开的东西,让父亲感觉疲惫,他内心渴望着回归丛林,在大自然中自由的生活。他知道一切文明的舒适享受都要付出代价,比如房子、里面的物品,所有这些都要靠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才能换得,一切物品都有它的价格。
在丛林中长大的女儿,对人类社会充满好奇。她享受文明社会的便捷,喜欢丰富的物质。她愿意用一打就着的燃气做饭,而不是像父亲那样费劲的钻木取火;离开社工提供的住宅时,她对房间里的陈列物恋恋不舍。她喜欢跟别人交往,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善意。
蜂箱的那段,我觉得是电影的点睛之处,一是老妇人告诉女儿,蜜蜂不会轻易咬人,它咬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死去。二是女儿说的下面这句话以及之后拿掉保护服接触蜜蜂的举动。
说明女儿对于老妇人的话和蜜蜂都是信任的,她愿意暴露自己去面对未知的一切,虽然有可能带来伤害,但她相信人有承受伤害的能力。而父亲,可能是已经承受了太多的伤害,类似超过500次蜜蜂的叮咬,他已经无法再承受更多,所以只好躲起来。
最喜欢电影里满满的绿色,可以看出影片作者是真心喜欢大自然的,树枝、树叶、露水、昆虫都拍的那么美,令人向往。而城市里的色调大多是灰色,看起来很压抑,与绿色的大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城市和自然,各有各的好。城市里生活便捷,但要忍受枯燥的工作和嘈杂的环境;自然里有美丽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但要忍受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以及贫乏的食物。
我觉得女儿最后的选择还不错,住在远离城市的山里的一个房车营地,环境不错,人也少,是我的理想之地。
开头的蜘蛛网到结尾的蜘蛛网,虽然多了几个破洞,人生总有不完美,但不妨碍你过自己喜欢的一生。
从商业剧本来讲,好剧本和差剧本相差太大了,好剧本里面两个人物就算做些平常的、无意义的甚至没有任何举动,都能感觉其中存在对抗。差剧本总是要硬生生地挑些事出来给人物产生互动,或者靠演员之间夸张的表演。
《不留痕迹》也是那种可以发展无数方向来吸引观众眼球的电影,但全都不要,只取电影本身的基调。可以说写剧本或拍电影处处存在陷阱,比如到了某个地方,觉得加点什么会很有趣,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的个人癖好,二是觉得可以取悦观众。如果弄出来的内容不同时满足电影基调和人物状态,大可以去掉。这是绝大数差电影的一个毛病。
反观本片,举一个场景:他用药换钱,和买方的几句话。解释男主出现在这里的可能性,他以前可能有什么的经历,他现在内心的状态可能是什么,他也需要钱,他的钱是怎么来的,进一步引出了社会为什么会“帮助”他和她的女儿。
但为什么要这样拍了?为什么不给观众多一点提示,多一点场景来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了?那么,这里,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是通过解释或重现让你去感受人物内心,好的电影每一分每一秒其中的气氛,你就能感受到人物内心。
现在的情况是人总体上越来越物化或媒体化了,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也肯定在某时某刻那些物化或媒体化的人会特别的耀眼、精致、出彩、刺激,就像商业大片一样。但我还是喜欢那样的人,你很难说她出彩或不出彩,但却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想。正如这部电影一样,每一秒都很舒服。
另外,如果确实想看本片,但之前没有看过类似的电影。我的建议是先看《追捕野蛮人》《神奇队长》《瑞士军刀男》其中一部或几部。四部都可以划分为现代丛林电影,但本片不是传统类型的剧本。
观看此片让我想起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ny】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哔哩哔哩】 //b23.tv/hELomMN ,主题和这个电影的一部分主题很像。即使是说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下面的评论:
“ 四川一绝壁山洞现神秘人员生活痕迹,警方介入调查 男子在林芝5A景区隐居6年被劝回家,避世又开荒【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
电影中的父亲和tom即是这么做的。
在讨论他们的远离世俗之前,我们该聊聊促成他们逃离的动因。父亲在经历战争后患有PTSD,对螺旋桨的声音感到敏感,他无法重新到社会,甚至做心理学量表时都因问题内容而感到难受。而战争并非是一场意外和天灾,有人为的因素促使他。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展的本性导致的,它是生产关系的产儿。
所以父亲的逃亡与其说是恐惧社会,比如说是恐惧社会对人的摧残毁灭(他自己就已经遭到摧残且伤口无法愈合),恐惧它吐露出的恶臭胆汁。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它所溅到,但是被溅射到的人必定永远无法忘记这刺痛,这种刺痛使他们对一切都感到彷徨和无法适应。片中父亲和其他退伍老兵正是遭到了摧残,选择远离一切。
当然,电影本身并没有深刻挖掘父亲在战争中使他精神崩溃的事情,在这方面经典的越战电影们已经说了很多。导演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符号呈现。所以我不认为“战争创伤”是导演的一个讨论话题,它只是父亲被“社会”摧残的体现。使他离群的动因还能换成别的,这一模糊化处理使得观众可以将自己的社会经验带入到其中。在这点上我认为肯·洛奇的《家庭生活》讲得最好。在那部电影中,女主角作为一个青年无法接受流水线剥夺人意志的生活,选择过嬉皮士的生活,父母对她批评责骂,种种压力使她患上了抑郁症,到了精神病院后医生也只是想着把她“修好”送回社会的生产线上。那部电影的主旨是,无论是家庭、精神病院,都是有意无意地维护着生产关系,限制试图逃离它的人,如果有人在这当中崩溃被击毁了,精神病院也只想着把他修好,让他听命服从,送回生产线。
说回本片,社会也派出人力来清理这些“不合群”的人,将退伍老兵的临时住宿推导,将父女两送走让他们回到“正常生活”。这又让我想起了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b23.tv/hELomMN ”,说的是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评论区的一些链接:“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片中的“回到社会”显得太有“良心”了,政府给父女俩心理治疗,给房子给工作还有免费教学。这甚至是令人羡慕的。我不清楚美国的情况,至少在这片大地上,编剧的这个设计使得电影的主题略微限制于“人际关系”上。
父女俩在社区生活时有一句台词,虽然他们吃喝住都是靠别人,已经和一切脱不开关系了,“但我们仍然能有自己的想法”。实际上“自己的想法”也在被侵蚀,电影中有官方的教会组织进行宣传上帝造物。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回到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的“逃离”,不留痕迹地逃离强制的社会规则。随着情节的发展,父亲和Tom有了不同的想法。父亲依然无法适应一切,不断地逃离。而Tom却在社区和那个房车营地中渐渐找到了归属感。在电影的最后两人分道扬镳。导演和编剧并没有在二者中战队,而是中立性地呈现一切。使得父女俩的离别成为无可挽回的悲剧,令人动容。但这也表明了导演和编剧没有对问题给出答案,他们只是发问,而没有回答。
Tom留在的房车营地显得有些乌托邦,现实不是那样的,或者是并不一直是那样。他们只要进行着生产消费(养蜜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比如农产品物价、农业危机、机械化生产等等……如果社会真的管不到他们了,那么营地里那些善良的人,同样也会被当作“离群”的人被送回“正常社会”。
很喜欢片尾的设计,Tom效仿营地中的妇女,在森林中定期留下物资,给在森林独自生活的人,她的父亲也属于其中之一。因而这个物资资助,更像是对所有离群之人的微弱帮助。
另外提一嘴, 托马辛·麦肯齐 在片中的形象非常棒。她展现出了从小脱离社会抚养的人的独特性,片中两场微弱的哭戏使人动容。她很有气质,但不知道为何她演的其他电影中造型师都磨灭掉了这股气质,搞成了特别俗毫无个性的形象,本片和Jojo rabbit算是例外。
电影情节我就不赘述了,就是战后老兵带闺女逃离社会的故事,但是闺女离不开社会,最后分开。
我就根据电影讲一讲美帝国人道主义救援的相关的事情。
首先他们被护林员发现并带入人类社会之后,父亲与女儿都有专人对他们测试。
女儿是有一个相当于社区大妈的阿姨对她测试,有文化测试(做试卷),也有心理测试,就是看图册。这样更加了解她。
父亲则是需要回答好几百个问题,我估计是有一个专门的软件来对特殊人员进行评价,问得问题也是很专业,对回答问题的速度也有要求。——这是相当专业了。
然后他们被分到一个提供了一套板房的地方居住。提供父亲一个伐木工的工作(ps:美帝国伐木工人运输树木都用直升飞机,我们的警察的飞机几乎没有)。女儿可以去上学读书,完全不需要人和证明,社区大妈就给办好了。女儿还可以参加各种俱乐部。妇女还被要求参家礼拜。
社区福利还是挺好的。但是父亲还是要逃离,于是他们搭乘大货车。
货车司机也是很暖,怕女儿是受迫害的,单独问她问题,然后才同意。没有直接拒绝。
他们到森林深处后找到一个小木屋,但是父亲腿摔坏了,只好找人帮忙。
这是一个郊区的小聚集区,也有军医。生活很快乐,一个大妈也很乐意给他们提供房车,人性很温暖。
(文/杨时旸)
《不留痕迹》是一部难以名状的电影,它没什么大开大合的情节,而更多的在展现一种氛围,一种象征,像一则短小的寓言。它的故事异常简单,一对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园里生活,野炊、帐篷,原始、简陋、自给自足。于他们二人而言,这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但于旁人而言,这就是无需辩驳的流离失所。这片林地属于国家用地,在此生活违反相关法律,他们偶然被一个施工队发现,警察前来将父女二人带走,从此,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了。
如果从细部去观察,《不留痕迹》所涉的暗含议题很多,比如退伍老兵的安置与心理重建,比如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同伴教育,比如边缘群体的救助与个体自我放逐的权利等等,而显然,这个故事并非指向社会批判,而更多的在于探讨个人的心灵史。
变化发生在父女俩被重新安置之后,他们重新进入“现代文明”,电、煤气、自来水、工作、报酬,一种世俗的循环系统与交易方式,女儿很快适应甚至爱上了这一切,但父亲始终疏离,努力寻找重返原始森林的机会。黛布拉·格兰尼克 ——《冬天的骨头》的导演在自己这部新片中,用一种水滴浸染纸面的缓释方式,一丝丝呈现父女间价值观和世界观层面的分道扬镳,外部仍然维系着某种感情共同体的表征,但内在碎裂的声音清晰可闻。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故事在讲述有关于成长、蜕变、从“母体”中脱出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撕裂、慢慢成熟的过程,它用一个小格局的故事反射一种宏大的和普遍的寓意——个体生长与认识世界的过程。
最初,在林地里,女儿看见旁人掉落于地上的项链,本能地感到喜欢,那是一个青春期女孩对于美好、文明的本能向往,而她的父亲一把拽走了她——这成为了整个故事最具有象征意味的一个细节。是的,默不作声的细节成就了这部电影,它们不动声色但准确地指向某种精神意义,比如,父亲最热爱的是林地,但他被安置之后,得到的工作却是砍伐小松树整理打包后运往城市制作圣诞树,砍伐野地生命而运往城市中产阶级的家中沦为虚妄的装饰,这对于父亲来讲,近乎于惩处,也是对自己此前生活与信仰的抹除与否定。这个故事有一种难以言明的鬼魅力道,但仔细想想,生发出这种力道的其实就是“否定”,男人否定了城市生活与现代文明,而现代文明和法律系统否定了他的选择,彼此间的拉锯、撕扯、对抗之中氤氲出了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而除却他与世俗世界,他与女儿之间也渐渐从一体变成分裂,继而彼此否定。但这否定不是敌对,而是阻隔。《不留痕迹》所呈现出的就是每个人都是孤岛,企图联结成大陆,但终将失败,但这失败之后,并没有灰色与颓败,只是有的人继续重整旗鼓,有的人乐于安享孤独。
从结构上分析,这是个循环再循环的故事,从逃离开始,之后是被纳入,再逃离,再纳入,这其中有被动也有主动,无非自我解构,又被体制和文化惯性结构,有人拼命破解,有人拼命融入。有的故事面对这样的彼此隔绝或许就奔着对峙的路子写下去了,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彼此认识到对方的不同,继而尊重和谅解的一丝哀愁与散淡。
女儿在那个新的落脚点认识了新朋友,养蜂的老人让她见识了蜂房,“能让它们信任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老人看着落满手掌的蜜蜂说道。她在讲述什么?无非在讲述亲近,人与人的聚拢,社交,亲密与信任,女儿更热爱这一切,夕阳下的聚会,弹起吉他哼起民谣,一次拥抱和一瓶啤酒,以及人们无欲无求的笑脸,彼此间的帮助,遮风避雨的墙壁与屋顶,而父亲却仍然义无反顾地独自返回荒野。
故事的首尾,有巧妙的呼应,最初的时候,父女间联手“演习”,躲避前来寻找自己的警察,他们配合默契,女儿永远跟随在父亲身后,而最终,分别的时刻,两人只能默默对视彼此流泪,谁也无法挽留谁,但他们仍然知道让对方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尾。
我和女儿生活在森林公园里,两个人过着逃离社会的生活,每天我们进行着演习,就是防止被别人发现的演习,从前的我是一个军人,过着战争的生活,躲避起来很轻松,我也教导女儿很多知识,虽然没有给她过上平常小孩儿的生活。一天,和女儿下着国际象棋,突然有人闯入破坏了原本的平静,我们被迫走出了森林走出了我们的圈子,进入到社会中。那天我回答了很多的问题,很多我不喜欢回答的问题,这让我很是难受,我们经过测评分到了一个屋子,进行融入社会的一系列事情,这让我很不习惯。压抑着自己但是工作的一天又听到了直升飞机的轰鸣声,噩梦又开始缠绕着我,战争对我心灵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疼痛,每天充斥着我的脑袋,每日每日噩梦回忆着可怕的记忆。人性的谴责让我不能在融入这个社会,我要独自生活。
片儿不错,什么《神奇队长》之类的都应该跪着看这片儿十遍。细节很丰富,靠细节而不是说教讲故事,用戏剧化的对白表现父女俩对野外生存态度的转变。Debra Granik这个导演有两下子。摄影很好,色彩很鲜艳。20190226: 今天给一个项目做健康安全计划,查到野外露宿的内容,才知道Leave No Trace是美国一个致力于野外露营者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组织的名字。所以片子有可能reference了这层含义,从父女二人对野外生存的态度入手,探索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态度与Leave No Trace的精神有怎样的艺术上的呼应等等,我们又多了一个理解这部电影涵义的角度。
在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救助机构无权让男主融入社会,男主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有的人他可能有PTSD,或者他干脆就不属于现代文明,而我们自大狂妄的人类,为什么又去给他们提供所谓的“帮助”呢,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更不用你来允许不允许,尊重同种生物的多样性,这是我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
片子太棒了,无话可说。要吐槽的是,中文片名的翻译,此Leave非彼Leave啊,这意思是“别暴露”(信息量很大的!军人、野战、丛林生存、PTSD......),不是“叶子没有痕迹”……呃……
又是一个灵气十足的小女生,Ben Foster演技更是没话说。同题材作品里的翘楚
导演替观众问了几次why?但他一次也没回答过
以为会是一严肃版《追捕野蛮人》,结果弱化了“追”,放大了“逃”,后半段有意隐去了承载现代社会功能的追击者(不然哪会这么轻松),转而试图严肃探讨(在借助一定外力的条件下)离群索居的可能性,同时还埋了条父女关系演变的暗线(或者在某些观众眼里这条才是真正的主线),当然,如果注意力没放在这条线上,结局可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冲击;拍得倒是非常认真,也不是说这样的事例不具有信服度,只是动机实在太牵强附会了,编导给父亲披上一层创伤老兵的身份就妄想糊弄过去也太低估如今观众的接受能力了,掐头去尾的拍法也够偷懒,结果企图靠只言片语建立起来的父亲形象也完全没撑住,倒是又见证了一位零零后戏咖的诞生。
父女最终还是在融入社会和独善其身之间做了抉择。不论是社恐般的远离人群和普通日常,还是和人平淡地沟通接触,都没有所谓的不好的选择。影片致力于呈现边缘个体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也探讨了回归社群的可能。女儿打开袋中文件,从影片给出的信息可以发现,那些文件并非身份证件以及别的重要文件,而是一些心理问答的暗示和报道社会问题的报纸。我们一定要感受到主流社会的情爱与归属,才能说明我们是安定幸福快乐的吗?当主流社群强制安排所谓的居所和工作时,也许他们并没有想过个体的感受,或者严重地说,他们直接忽略了个体存在的意义。
也许有的人天生血液里真的没有现代文明的基因吧,血浓于水的父女二人,在自由与现世之间的挣扎,令人困惑又同情,最终二人的的选择,更是让人心痛不已。两个主演表演太赞,小姑娘有成为下一个Jennifer Lawrence的潜质。
这个故事有一万种变俗套的方式,但是都没有,结尾很心碎动人但同时也留下了力量。小女孩很灵,但父亲的角色更值得回味,让我想起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一个人的放逐或许根本不需要去寻找任何答案。看完Old Joy再看这部,对俄勒冈州的森林非常向往。
♪ Oh and I, I know you must go, and I think I know why, but I don't know why ♪
刚开始觉得只是美国独立电影那种大路货,就差半场离席了,然而小女孩演技像是显灵一般,成就了接下来一切微妙细节,就像森林里的呼吸,
Wish you every day get a beer to drink and a folk to sing
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充满着理所当然。男主的生活离我们太远,但正因如此,我们得以照见自己的生活,得以发现我们或许不是方方面面地被给予,而是不同程度地被剥夺。深邃的森林安放着许多彷徨,男主的只是其中一种。看完片子,想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归处,竟然也获得了一些安慰。一个另类而诗意的电影。
难得全片保持着一种无侵略的中立性。先以雄性繁殖的海马来代独居的父女关系(项链,书本,橘皮),继而又用蜂巢呈现群居的一种可能,最后再用留置食品包裹传达尊重相异的生活方式;至此,各个方面都完整了,于是,末尾父女两人各行各路也如同林间漫步一样自然。
住在公园就是无家可归,离群索居就会格格不入。关在笼里的驯马才可获得安全,修剪统一的枞树才能庆祝圣诞。用冰冷机器的提问定义什么是正确,剪有关梦想的贴纸畅想什么是未来。我们是藏在钢筋水泥后等待投喂的人,却视幕天席地的旅客为异类。我们都躲在面罩里怕被生活蛰,却从未试图获得大自然的信任。
小身材大作为,于无声处直击灵魂!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没有花哨的鸡汤,没有炫技的台词。退役军人父女远离尘嚣,选择一种自我孤立、自我边缘、自我放逐的简约生活,如此坚定,义无反顾。对于父亲的过往,以及心态,没有闪回,无从知晓,但恰恰这种提纯的手法,让影片更耐人寻味,仿佛一面谁都不忍心泛起涟漪的静水。更重要的是,每个节点都是反套路,一直到结局都如此让人唏嘘但合情合理——简约却不简单,年度佳作。
和“神奇队长”一样都是反物质文明的丛林乌托邦题材,但女性导演用包容取代了对抗,给厌世的现代人留下了逃遁的出口。父女感情刻画得温柔而深厚,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学会了放手。小女主太灵了,真人比电影里还腼腆,才满18岁!
2018375 二星还行
与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相比,差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