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爱情是一种缠绕
对爱情的描述,保持着残酷与理想之间一种充满希望的平衡。
爱情伊始,癞蛤蟆看绿豆,电光火石地一对眼,开始了方言和杜梅的缠绕,私以为虽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爱情应该是千丝万缕而非深思熟虑,这段爱情从头到尾没有任何阶级,金钱的掺杂,本质上来说是质朴而真实的。
杜梅的爱热切而疯狂,容不得一丁点怠慢,方言的爱含蓄而稳定,“我珍惜她如同我珍惜我的尊严和健康”,这算爱情,这是爱情,不管结果如何。
杜梅这个角色发自内心地矫情,但也是这份矫情能够说明她爱得奋不顾身,她爱得全心全意,不留余地,这是她的天赋,很多人没有这样锋利而热烈的能力,透露出一种娇憨的可爱。我后来觉得方言离不开她很大程度上是读懂了这份来自一个女人真实略带蛮横的爱。反过来,杜梅的冲动,暴躁和偏执也让人窒息,让倾向于保持自我的方言喘不过气想要追求自由。
方言“像一条在阳光下流动的冰河”:他有一种讨人喜欢的品格,不卑不亢,和身份高低的人都能平等交流,既能嘻嘻哈哈开玩笑,也能撸起袖子掀桌子,内里雅痞并存,有自己一套不可侵犯的价值和道德观念,还带有几分内敛的稚气,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大男孩”。
配角塑造也很出彩,充满包容和智慧的闺蜜贾玲和钱经理。
2 ) 那个时代的爱情剧
对这部剧真的是太惊喜了,最近在看天道,然后就很喜欢剧里王志文那个角色,于是就开始搜了搜他以前拍的电视剧,很无意的选中了过把瘾,就看了看,看到12分钟的时候,演着演着石静就跳楼了。。这让对影视嗅觉敏锐的我立刻察觉出这是一部很不一样很有意思的剧,就那一刻真的是太吸引了,这么决绝,不拖泥带水,太给人心理冲击了。于是这就是个引子,男女主相遇了。相遇后试探了三次吧,台词简直不要太搞笑啊~!也很有剧情,杜梅的小心思都好可爱。然后火速结婚,但拿了证后男主觉得太没仪式感,就抱怨了下,这下杜梅心里不舒服了。开始闹小别扭,也一下子道出了杜梅的真实心理,小心眼。其实很多女生都这样啊,只是电视剧稍稍放大,但那些作的语言和问题,我想了想,其实很多女生也会问的。
所以啊,就觉得以前的电视剧充满了生活味,语言艺术,真的可以引领探索更深人性。光靠听那些台词都有意思,每个情节都耐人寻味。而现在的呢,除掉华丽的服饰,亮丽的布景,和大多数长的没有特色美感的小鲜肉,就没剩什么了。白开水一样的台词,空洞无物没有一点想要探索更深的人性的剧情。如果我国电视剧都能按这个标准走下去,那全世界肯定是哈中风,只可惜往后我们开始哈韩,就开始泛滥了的狗血爱情时代。走向毫无突破可言的平庸深渊。。。剧作家有时还是同一个剧作家,但感觉好像却不一样了
好希望以后的电视剧每部甚至每集心里拍的时候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不必明显指出,能领会就行,不是每集每个剧都只在展示着傻白甜真善美富贵公子爱上我,只带来动作上的小甜美和悸动。而没有任何语言和思想魅力。而且啊希望可以涉及生活各个领域的人和事,不必要都是金融叱咤红人,空洞的白领,我觉得台剧很多细节也挺好。比如荼靡里是卖泡面的,命中注定我爱你里是卖肥皂的。。然后剧情上可以带领观众思考。而且电视路拍短点好不好,动辄五六十集,真是看不下去。。。
3 ) 话赶话
看第一集的时候猛然发现,王志文、江珊和刘蓓的一场戏,和《奋斗》里陆涛、夏琳和米莱的见面似曾相识,再一看导演——赵宝刚,而剧作从王朔到了石康。
从王朔到石康,还是有变化的。
只说《过把瘾》,里面最令我认同的是:王志文和江珊之间的话赶话让两个人吃够了苦头。
话赶话几乎是这部八集的电视剧最突出的特点,我想起来刘震云之前说的:中国人交流的时候,很容易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或者另外几件事。刘震云举了一个例子:
我表哥给我打一个电话,
表哥:震云,借钱!(第一件事)
刘震云:为什么呀?
表哥:你嫂子看不起我,说我没出息(这已经到第二件事了)
刘震云默然
表哥:那你觉得你比我出息没有?
刘震云:哥,可不敢。
表哥:我觉着你比我还是稍有点出息的。但是为什么你比我有出息这么多年,你想想你帮过我什么?(第三件事了)
刘震云总结说:中国人在一起生活的这种跳跃思维所带来的沟通成本非常大。
这部电视剧里也有很多,不举例了,全是话,堆在一起看着真的是另外一部前不久看了的经典剧集的名字一样——一地鸡毛。
这种对话式的推进是电视剧的一大特点,如果导演没有多少艺术造诣,完全可以”听“电视剧。
那时候的王志文、江珊、刘蓓都很可爱,不比现在的那些差。
葛存壮也露脸一次,一想到见过他以及和他说过话我就激动。
最后想说一句近期的学习心得:王朔牛逼。
4 ) 为了杜梅!
去看这部20年前的电视剧完全是因为读了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那个如同战士一般的杜梅完全超越我看过所有书中的一切角色,可以在短短几万字的叙述后就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作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杜梅的形象已经温和了一些,而且江珊演绎的杜梅还没有到书中那样歇斯底里的程度,反而成了那个时代每个男性心中的女神,以至于“过把瘾就死”这个已经似乎不再那么名副其实。由于这部电视剧还掺杂了另外两部小说的改变,为了让剧情可以进行,对于杜梅这个角色的降温也是情节的必要。
相比原著,王志文将方言这个角色演得更加有血有肉,令人十分信服,由于原著是用方言的第一人称进行表述的,会把很多的观点主观的合理化,而通过王志文的表演,以第三人称来观察方言,这个眼高手低,有点花花公子,自私大男子主义而本质又善良的形象就出来了。很多做法和想法变得不再那么理所应当,周围的人比如杜梅和贾玲的一些反应也看起来更加合理。不得不说这个从第一到第三人称的演绎已经体现了当年王志文的表演天分。
这个电视剧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给我一种年代背景的支持,小说中杜梅和方言的恋爱之轰轰烈烈几乎让任何一部爱情小说都比之褪色。而那个大家不用为买房子发愁,思想又刚刚解放的年代无疑为这样的爱情提供了背景!和我们相比,我们父母似乎更加幸运一些,没有这样那样的物质诱惑,也没有对于基本生存物资的过度紧张,才能诞生出王朔小说中那样纯粹入世爱情追求!
5 ) 转载:关于《过把瘾》
看了《过把瘾》豆瓣上的一些影评,觉得写得不如刚看到的一篇博客@汗漫之宇 上的对我的口味,于是转过来以飨大众。
1、 这几天在土豆网上又把94年热播的电视剧《过把瘾》复习一遍,竟有了一点怀旧情绪。九十年代初的北京还是个淳朴的城市啊,路上还有那么多自行车,王志文饰演的方言,就是弓着腰骑在一辆26的“凤凰”上;路上还有那么多黄色“面的”;方言跟江珊饰演的杜梅第一次见面,一起乘的337路,还是两辆对接的那种公交车;准备跳楼的石静,听的是钢琴曲《秋日私语》,那一定是克莱斯曼弹奏的,我上大学时给对象买的生日礼物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这个,用剧中潘佑军的说法,这“太布尔乔亚了”;发了财的潘佑军装修的家,满墙贴的都是壁纸;好几个人的屋子里都挂着风铃;离婚后的方言,无聊时看的是录像,录像带是香港的武打片,《碧血洗银枪》;方言第一集一直穿着件灰色的羽绒服,中间勒了道松紧绳那种,第二集穿着件和尚领的土鳖黄夹克后来就一直没怎么换过;江珊在剧中一直就是那种看起来很傻的蓬蓬头,宽肩膀大上衣;刘蓓呢,大眼睛大脸蛋,又大又圆的红苹果脸,像“红富士”的代言人;片中所有的女人似乎都喜欢穿宽大肥的衣服尤其是裤子,潘佑军那个不好好说中国话的媳妇除外;单位的舞会还是在食堂举行的,用王志文的话说,透着股鱼香肉丝的味儿。
江珊在337路上试探毛衣都开了线的王志文:“你爱人不会打毛活儿?”王志文用王志文的方式笑了,整齐的白牙。虽然他在剧中一直在抽烟,但牙齿是白的。江珊演的杜梅爱上了他,杜梅向“闺密”贾玲描述说:“别的男人吧,抽烟,烟往你脸上喷,他不,他给你扇。”不仅是杜梅,还有跳了楼的石静,还有杜梅的“闺密”贾玲,还有本来冲着房子去跟方言处对象的韩立婷,都喜欢他,还都是第一眼就喜欢上的。
我一直认为,王志文后来塑造的角色都没有达到《过把瘾》中“方言”的高度。那时候王志文还很瘦,两颊无肉,眼泡也没有现在这样浮肿。“方言”说起话来,一句是一句,冷幽默,鼻子和嘴共鸣,合谋;“方言”笑起来像个大孩子,可是眼角带着讥诮,像阳光下漂着冰块儿的河。方言在一个十分好笑的单位——文化馆——上班,那个文化馆门上挂着个“欢度五一”的牌子,从开始到剧终,一直就没换过;“方言”上班似乎就是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对面办公的是个脸像个平面一把热毛巾就能抹平的家伙;“方言”无法忍受他的主任,原因竟然是他喝茶的动静特别大。在“方言”的周围,有两类人:一是像潘佑军和钱康那样的,下了海,赚了钱,当了经理,是新价值的体现者;一是在机关里,从小科员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办公室蜗牛。“方言”身在机关,对往上爬或者挣钱都没兴趣,在九十年代初的语境里,他显得很不靠谱,他像是漂浮在生活的表面,没有一种社会认可的价值让他扎下根去。
“方言”像什么?办公室浪子。落魄文人。混子。大孩子。甚至,还有一些贵族气质。很多母性洋溢的女人,第一眼就会爱上他,可是并不信任他,他让她们觉得不可靠。在爱情中,他注定是被动者。
2、《过把瘾》开头,是冲着悲剧或者黑色幽默去的,可惜从第4集之后,就落入煽情的俗套。《过把瘾》中的两个男人,潘佑军和方言,关系其实很微妙。因为石静一直喜欢的,其实是方言;并且石静嫁给潘佑军后,跳楼自杀了。两个男人,但凡有一个鼠肚鸡肠一点,他们就无法不互相仇恨。北京男人的大气,此剧演的很动人。《过把瘾》中的两个女人,杜梅和贾玲,关系也微妙的很。贾玲是杜梅的闺密,行动上倾向于杜梅,但心其实靠方言更近一些。杜梅的醋意,并非完全是平地起风波,在“吃醋”这事上,要充分相信女人的天赋。贾玲更像是如今流行的“第四者”,她和方言的关系,比友谊多一点,比爱情少一点,在责任感驱使下,始终以友谊为名,心存爱意却彼此克制不越常轨。两个女人如果有一个不识大体一点儿,她们就无法不恶语相向。想知道北京女人的优秀处,也可以看看《过把瘾》。
婚后不愿意回家的潘佑军对未婚青年方言打了三个比方:一是“监狱”,家就是监狱,看似文静的石静实则为精神暴君;二是“停尸房”,家里像停尸房一样,静的可怕;三是夹克,这也是最妙的一个比方,潘佑军说,有一种夹克,你穿了洗洗了穿,到该扔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个你从未发现的兜儿,石静就是这样,兜儿太多。最后潘佑军总结石静,“她太布尔乔亚了,谁能永远保持热恋的温度呢?”这个问题,《重庆森林》里,金城武饰演的失恋小警察也问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爱情能否保鲜”,《过把瘾》就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从潘佑军的三个比方和石静的跳楼自杀开始的。
我注意“兜儿太多”这个比方,是因为,潘佑军和石静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石静的心,至少是一部分,是拒绝向潘佑军开放的。他俩无法进行精神上的沟通。我甚至怀疑,对潘佑军和石静来说,“爱情能否保鲜”是个伪问题,因为我怀疑,他俩根本就没有爱情,至少,石静对潘佑军是没有爱情的。但杜梅是爱方言的,而且爱的很疯狂。她对方言的爱,从开始到剧终,一直滚烫。所以,“爱情能否保鲜”,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提给方言的。
3、方言和杜梅第一次相见就是在石静的葬礼上。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就笼罩在石静的阴影之中。方言在整个爱情中都很被动。第一次相见,方言对杜梅一无所知,但杜梅已从石静的多次描述中对方言有了深刻的印象。杜梅对第一次见面的方言说:“你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觉得你的眼窝儿应该再深一些,像鹰。”因为石静说,方言其实特别敏感。杜梅说,石静喜欢你但没嫁给你是因为她觉得你没有责任感。“敏感”和“没有责任感”,是杜梅初次见面就抛出的结论,对此,方言没有进行有力的否认。他显得很被动。领结婚证时,方言明显有点准备不足的感觉。他们结婚的新房,是一间带黑板的教室,这也显得很诡异,总让人没有稳扎稳打、细水长流过日子的感觉。
他们因何离婚,表面上看,是杜梅疯狂的爱,对方言形成了一种束缚。使人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杜梅把方言捆起来,拿着菜刀逼问方言:“说你爱我”。这个场面不妨看成是二者关系的隐喻:紧捆住方言的绳索就是杜梅的爱,最终逼得方言不惜用头撞破玻璃以求自由。
杜梅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逼着方言说“你爱我”?
跳楼自杀的石静,一直是杜梅心中的阴影,她担心方言的爱会因婚姻因时间而褪色而冷却而厌倦。更重要的是,杜梅从未从方言那里,得到过一次主动的、清晰的、肯定的答复。方言总是被动的敷衍,让这种逼问和怀疑形成了恶性循环。
方言为什么不能主动而又肯定地答复杜梅呢?男人总是羞于将爱说出口,这种性格或者性别上的原因,显然不是关键所在。方言是个特别敏感的人。他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其实就是杜梅的恐惧,爱情真的在随时间而变成厌倦。因为他爱她,所以他为爱的渐渐削减而恐惧,因此不能给杜梅一个主动清晰的答复。
新婚之夜,杜梅说:“从今以后,我就只有你一个朋友了。”这话实际上非常恐怖。它意味着,方言对杜梅来说,就是整个世界,她主动削减了自己世界的丰富性,因此,也有权要求方言,做出同样的牺牲。以致方言有次吵架时说:“自从跟你结婚,你把我的朋友都得罪光了,没一个人上我这儿来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沃伦斯基的悲剧,依然是这个问题。对沃伦斯基来说,安娜只是他爱的一个女人,而对安娜来说,沃伦斯基就是整个世界。安娜为了沃伦斯基,舍下了丈夫,舍下了孩子,舍下了她的社交圈子,因此她有权利要求沃伦斯基削减自己世界的丰富性。而这,正是二人悲剧的原因所在。
杜梅对方言以前的恋爱历史问题做了一番苛刻的审问后,很大度地说:“我不怪你,只怪我没早认识你,把你一个人扔在社会上,社会多复杂啊”。这番充满“母爱”的调侃也说明,在两者的关系中,杜梅扮演的是“施爱者”、“拯救者”与“保护者”的角色,而方言始终是被动的一方。
我们如果特别注意的话,会发现,在机关里,方言也是始终处于被动忍受的角色。在机关这个价值体系里,方言是个失败者,无能者。所以他如果有何渴望的话,他渴望的一定是,在另一个精神空间里,他是主动者,他的价值体系,能在这个空间里得到合适地摆放。但是婚后的家,似乎成了单位的延续。方言曾经对潘佑军说,他做了个梦,梦见杜梅和王主任躺在一张床上,他坐在床边,流泪。这个梦是《过把瘾》中一个重要的隐喻,在某种意义上,王主任和杜梅确实构成了合谋的关系。
爱情的开始阶段,往往是双方主动地开辟共有的精神领地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开拓、发现和交流的刺激感;如果这种开疆拓土的过程,不能持续下去,那么爱情就会变成厌倦。当婚姻或者固定下来的情感,要求一方付出不断削减自己精神领地的代价,要求一方始终扮演被动者的角色,或者一方的价值体系像家具,在这个空间里得不到合适的摆放,那么情感的破裂在所难免。
从第4集后,这部电视剧逐渐走向平庸,因为复婚后那个深层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只能来一个拙劣的情节以敷衍:让方言毫无铺垫地患上了一种叫“肌无力”的绝症。其实,方言在两人的爱情中,确实一直是个无力者,这是两人情感上的绝症。
4、
电视剧《过把瘾》改编自王朔的《过把瘾就死》等三篇小说。无论“过把瘾”还是“过把瘾就死”,都是一种赌徒心态,明显地对爱情长期保鲜、细水长流缺乏信心。对爱情最严峻的考验,常常不是厄运、痛苦和灾难,而是日常琐屑生活的磨损。柴米油盐、瓶瓶罐罐的日子,看似是物质的,其实全靠双方精神的兼容才能支撑。这倒让我想起了一桩禅宗公案:
僧人问禅师:“我刚入丛林,请指教”,禅师说:“吃饭了么”,僧人说:“吃了”,禅师说:“洗碗去。”
禅在哪里?假如你不能在洗碗这么简单的行为上找到生命意义的话,你在哪里都是找不到的。我们可以套用这个道理:假如你不能在柴米油盐瓶瓶罐罐里找到爱情,你在哪里都是找不到的。
杜梅和方言的问题在于缺乏“真实感”,不是说剧本不真实,而是两个人缺乏“确确实实在拥有爱情拥有生活”的感觉。杜梅很爱方言,但这种爱看似强烈疯狂,却很空洞。我们看不出她和方言共同的精神领地的疆域,甚至我们也看不出来杜梅认同方言的具体内容。方言更是一个漂浮的人,我不是说人在机关就要漂浮,他的问题是人虽在机关但不在那个价值体系里。真要像生活那样生活,那日子就要建在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之上。方言与杜梅离婚后,方言似乎变了个人。有两个原因:
1、他辞职了,从一个司机开始做起。用方言的说法:“我要实实在在地干点事”。换句话说,他开始找回生活的“真实感”。真实感的回归,背后是方言价值观的渐渐清晰。
2、在与杜梅的关系中,他开始变成了主动者。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复不复婚,至少有一半是要他说了算的。
我很希望这个电视剧能顺着这个问题演下去,但编导匆匆安排了一场绝症。从而使这部电视剧在赚取眼泪的同时,浪费了前四集里已经渐渐显出力量的思考。
6 ) 王朔之后再无王朔
这两天断断续续在看徐舜英的《我不是一本型录》,里面讲到了很多lifestyle、品味、sense等等的问题,我对其中第一篇在讲到一家由来已久的蛋糕店时印象非常深刻,许说,真正有品质的东西是会长期留存下来的,这才是品质的题中之义。今天再看赵宝刚导演江珊和王志文主演的《过把瘾》突然联想到了许舜英说的这句话,无疑这部电视剧是相当有品质的一部,在这部之后,我不觉得赵宝刚有超越之作,而王志文和江珊也在这部剧中有超常发挥,演透了一对夫妻间的浓烈情愫。
王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读书期间我曾密集性地看完了他的所有作品,以后就再没有翻过。不是因为不想再看而不翻,而是不敢再看。我觉得我还没有收拾好心情看第二遍。
王朔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后来很多人都在笔法上学王朔,但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学到精髓的,更多的都是在语言表述上学些皮毛而已,而王朔式的表述方式是建立在他自己的整套美学体系之上的,没有精研他的里子,而只是学个面子,难免贻笑大方。但王朔的里子还真不是可以拿来学的,那是他自娘胎里带来的。
所以不管是《过把瘾》还是《编辑部的故事》,都能在看似贫了吧唧的表象下窥探出世俗生活的精髓,这是一种有支撑的贫,而不是毫无内容的耍嘴皮子。王朔笔下的世俗生活是有传统传承的,所以虽然看似贫得不行,但却很好看。
我到现在都记得当初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时候的震撼,那份透彻骨髓的阅读体验我只有在看王朔的时候才有过。
PS.《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是王朔。
不论哪个年代,爱的故事都是类似~女人耍小性子,男人要自由,只是现在人没了执念,有的是转身即更新的迅速了~
现在中国谁还敢拍一部八集的电视剧?!都tmd得抻到八十集!刹!:)。。
看一次哭一次 看了不下几十遍了 现在再也不可能找到这么经典的剧了 王志文是神
王志文的瘦靶子脸和江珊的喋喋不休——记得有一段 是在厨房,女人正在做饭,男的从后面抱住她,然后两个人就连揉带搓到了床上,真是看得人 血脉汹涌。。。
那时候的王志文和江珊实在是太完美的演员了
2021.4.24,b站。好想被美少女拿刀架着我脖子让我说爱她
在那个缺乏偶像剧的时代,江珊和王志文是如此闪亮。直到今天,他们也从未超越那时候的自己。
中国爱情剧极品,短短几集演尽了两人关系的各种滋味,剧情紧凑凌厉台词金句四溅,主角配角各种可爱。能像杜梅这么作天作地神经质都不招人烦,不容易。以王志文的颜值都能让每个女的都爱他还有说服力,不容易。唯一遗憾就是最后一集太多余,七集就够了。编导大概是太想来个悲剧结尾吧,说到底对感情还是悲观。话说现在的电视剧都太拖沓了,希望多点这种十集左右的,向日剧学习。
赵宝刚拍了这么多年也别想超过过把瘾
杜梅和方言的爱情中,不包括门第,收入,阶层,工作,一切狗屁价值观都不存在,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看对眼了,所以大陆其实很早就在拍纯爱剧了。九十年代是这国家短暂的少年期,人们纵容瞎胡闹而不去想未来会怎样,因为未来理所应当是好的,毕竟我们才从黑暗里醒来这么会儿。九十年代也是不需要问为什么,不需要问最后怎么了的时代,没人会问杜梅喜欢方言什么,这瘦猴般的在文化馆喝茶看报的男人一月挣多少,有没有上进心,到底有什么值得爱的;没人问方言最后死没死,过把瘾就像我爱我家里那么多矛盾激烈却最终不了了之的剧集一样,大家都知道在“玩儿”,一个热烈而幽默的玩笑,带点童话色彩;也没人会问杜梅这么作方言为什么还爱她,爱在这里也成为一种符号,代表一个人还能并愿意折腾自己,一个人也乐于发动周边人来参与这种折腾。
中国大陆电视剧的经典之作
1. 方言一路撒娇,除了杜梅,甚至还有贾玲的护佑。杜梅真是在带儿子。唯一不那么男版琼瑶的地方,是杜梅和方言确实有势均力敌的角斗和折磨,让这个局面好看些。2. 回答酒药女佛的疑问,我觉得可能是因为90年代城市里存在剧烈的阶级流动,人和家庭的纽带没那么牢固,所以父母在人们感情生活里的位置不那么重要。因为人还是人,所以才有那样的角斗和折磨。3. 潘右军在酒店餐厅“抓奸”,然后把方言叫出门,给了他一拳。这一拳最动人的不是道德,而是非道德的人气儿。这个局面在今天会演变成一场网络事件,不是用拳头,潘右军会发帖为杜梅声讨渣男方言。我并不是说今天的维权必然沦为网暴,而是说有“人”时代才配得上拳头,“人”被异化为东西的时代只配得上网暴。
真是好看!!!既有让我想起童年生活的怀旧感,又有毫不过时的犀利探讨!话说,中国影视除了技术外咋啥都在退步呢?
这就是爱呀~它说也说不清楚~~~
国产言情剧的巅峰之作。剧情紧凑,短小精悍,文艺范十足。杜梅看的是梁实秋,方言看的是英文节目,连绝症也是不太常见的“渐冻症。” 这是一个讲述“粘附型“人格亲密关系障碍的故事,而今国产剧只会用男渣女贱小三婆媳梗来凑剧情。
中学看。在我心目中,这是中国电视史上,最最最最最最经典的爱情片。有如东爱之于日剧,蓝色生死恋之于韩剧。
江珊真好看!非常紧凑的节奏和叙事。
很喜欢这部片子中的江珊。
江珊可爱极了
绝对过把瘾了,当时觉得江珊和王志文的CP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