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最能打动人心,真实也最是残忍,看这部《盖布瑞案:消逝的小生命》前我犹豫了很久。纪录片的特殊性决定了,你不需要悬疑的故事推理,结局你已经知晓,但是真实的案情慢慢在你面前展现全貌的过程中,你所接收的情感冲击也是巨大的,你需要直面这些现实。
Netflix很会拍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层层递进,一点点的展示证据,揭开阴暗面,整剧的观看体验压抑、愤怒、难过,你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难不为那个可爱的小生命流泪,因为很多事情你都无力改变,这种无力感在结局时愈加明显,另一个无辜小生命的逝去,就像在你脸上直击了一拳。纪录片中有很多人在努力做出改变,最终未能成功。
整部纪录片的结构有些混乱,太多无足轻重的素材,剪辑的技巧稍显稚嫩,如同纪录片呈现给观众的信息一样,它有太多不够成熟和片名的想法,无法提供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主观的内容太多,几乎每个人都带着强烈的偏见和主观的情绪在讲述,缺乏有效的说服力。
正如结尾时我们看到的,盖布瑞案结束,仍然有第二个、第三个盖布瑞。大家都因为情绪和道德(包括律师、法官、陪审团、导演),急于谴责并将加害者定罪,同时不断的批评体制和系统。然而,要全面遏止虐待儿童的事件,应该从更根本的角度去探究,那就是加害者。《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一个为死刑犯辩护的律师为视角,把这个被忽略的问题狠狠地抛向了观众的面前,它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考。但在《盖布瑞案》中,无论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还是片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人真正想过从加害者的角度去思考(唯独那个唱反调的陪审员),只有愤怒的情绪和不满的指控,没有找到事件的关键,隔靴搔痒。
当然,这部纪录片作为抛砖引玉还是可以看看的。
制度 制度 制度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 自由媒体 自由媒体 自由媒体 资本合谋 资本合谋 资本合谋 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虐童文化 虐童文化 虐童文化 多维人性 多维人性 多维人性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经济地位 经济地位 经济地位
“做心理咨询不能太穷,如果物质上太穷,精神上就会太落魄,这样就不能帮助来访者。如果你潜意识很穷,拼命拉着来访者做个案,在自己的规则体系内很糟糕,不被认同,那么你就没有办法给来访者指导和支持。所以,要有一些资本和资源,为你的职业创造更好的条件。”—邹政《我的心理治疗之路》P246
清人魏源在《老子本义》中,认为老子其实是“深知礼意”(“礼意”即“礼义”)之人。而老子之所以拒斥礼仪,是由于“深疾末世用礼之失,疾之甚则思古益笃,思之笃则求之益深,怀德抱道,白首而后著书,其意不返斯世于太古淳朴不止也”。即是说,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老子深知古人制度之根本和意义,然而,在现实的社会道德实践中,礼已经堕落成为一套虚矫繁琐之程序,失去了礼乐文化体系协调社会政治和道德秩序的初衷。因此,老子在“深疾末世用礼之失”的忧患意识中,怀着“不返斯世于太古淳朴而不止”的救世心态,斥责礼仪乃“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试图重振淳朴之世风,以求纠偏救弊,这正反映出《道德经》作为“救世之书”的特点。魏源的这种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强调了老子礼学思想的文化背景。
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老子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你觉得这个观点对吗? 你不觉得如果一个人失“道”了,那“德”便如无根之木,根本就立不住吗? 还有,如果一个人没有“德”,那他真的能做到“仁义”吗? 如果,一个人无道、无德、无仁、无义、唯独礼束周全,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吗?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前识者:先知,此处指那些自以为把握了道,把握了德,以为按照某种方式行事,便可得道,有德的人。 大丈夫:有志气,有道之人。 厚,薄:薄指无仁义道德,空守礼仪的做法。厚则反之,指有道德仁义不刻意守礼,而实际有礼的人。这就像济公活佛,慧能大师和空守戒条而不懂佛之真义和尚的区别。
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也是一个泛道德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如果在盛德之世,人皆有仁义,仁义就看不出来,也就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所以,一个崇尚道德品行的社会,同时也必然是一个风气颓废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濒现危机的社会。如老子所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老子看来,社会偏离了大道,才有了提倡道德的必要,但这时的“德”已不是“上德”,而只能是“下德”。因为“上德不德”,其德在内而不在外,完全是出于内心之自然,而非自恃有德而表露于 外。“下德”产生的仁已不是无心的自然流 露,而是有心如此,是人为的结果,这就是“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是“上德”的进一步丧失,仁与义相比,前者重在内在观念,后者重在外在行为。仁义忠信虽然已经背离了自然道德的基本精神,但他们毕竟还是一些道德原则和观念,礼则不同,它是一些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当人们自觉的道德观念不足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时,统治者便制定出一系列客观具体的行为标 准——故曰“失义而后礼”。而礼的出现,则标着仁义忠信等道德观念的失败,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薄”即不足、衰竭之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古文今译】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道就会失去德,失了德就会失去仁,丧失了仁就会失去义,失了义就会失去礼。 礼,标志着忠信的不足,而祸乱的开端。 预设的种种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薄华而采取厚实。 【我读经典】 道是体,德是用,无形无迹的道显现于物或作用于物是为德,所以有“道”才有“德”。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的人,行为出于自然,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恪守着形式上的德,刻意求德,正如有的人只是为了做好事而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如果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令人发指的惨剧发生。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孩子都是受到重点保护的对象,他的未来被保驾护航,可相对应的他们也是遭遇迫害最多的群体之一。
网飞的纪录片《盖布瑞案:消逝的小生命》便道出了人性本恶的本质。
有些人真的不配为人父母,他们生儿育女,对孩子来说等同于撒旦降临,得不到一丝关爱与温暖。
深夜,911接到电话,那头的女性声称,自己的孩子加布里埃尔失足跌进浴池,已经没有了呼吸,希望他们尽快出警。
警方和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将孩子送往医院实施抢救,过程中不断告知孩子的父母做一些必要的急救。
可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孩子被送上救护车时,他的父母并不像其他父母一样哭喊着跟上去,而是以家里的猫无人照顾为由拒绝一起去医院。
起初他们并没有太在意,直到加布里埃尔抢救无效死亡后,他们才注意到此事的蹊跷。
加布里埃尔的身上没有一处是好的。
头部颅骨凹陷性骨折、颈部烫伤、脸上全是划口和淤青、下体上方有切口、脚面有擦伤、脚踝处有勒痕、肺里和腹股沟有气枪的子弹。
除此之外,他的左右双边的肋骨多处骨折,说明只要他轻轻呼吸就会刺激到骨膜上的神经末梢,产生异常的疼痛。
正常人的胸腺为35—50克重,而加布里埃尔的胸腺极度干瘪,只有10克,说明他长期处于极端情绪,生理应激反应长达数月。
很显然,这些伤不是一夕之间造成的,而且透过这些伤也能推断出加布里埃尔生前肯定受到了虐待。
《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加里得知此事后,冒着失业的风险调查并报道了加布里埃尔的悲惨遭遇。
报纸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人们纷纷走向街头为加布里埃尔愤不平,并要求警方彻查此案。
在后来的调查和审判中得知,加布里埃尔的父母珀尔和伊绍罗确实虐待了他,而且手段十分残忍。
这对如禽兽一般的男女,会用各种方法打骂加布里埃尔。
他们对加布里埃尔出言不逊,呵斥他撒谎、肮脏,是同性恋,事实并没有证据表明加布里埃尔有这方面的倾向。
男人会掐着他的脖子,令他双脚离地,直至痛苦不堪的喊叫才放手;女人会拿沾水的皮带抽他,用辣椒水喷他。
一言不合就是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甚至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身上的淤青,强迫他泡在冷水里。
在他们的卧室里,有一个小小的柜子。
一到了晚上,他们就把加布里埃尔关进去,用手铐铐住他的双手,绳子绑住他的双脚,袜子塞住他们的嘴巴。
弱小无助的加布里埃尔在这里度过了上百个夜晚,连大小便也在柜子里,柜子脏了,他们就命令他收拾干净。
他们不怎么给加布里埃尔食物,导致他长期受到营养不良的侵扰,高兴时,会给他喂猫砂。
加布里埃尔似乎成了一个一文不值的玩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加布里埃尔并非一降生就遭遇人间疾苦。
他的母亲珀尔怀他时与男友分手,本不想生,但是其哥哥和同性恋男友说他们可以养,于是她生下了加布里埃尔。
在他生命的前七年,在舅舅和爷爷奶奶的照顾下健康快乐的长大,成了一个阳光懂事的男孩。
然而8岁那年,由于恐同者的恶意举报,污蔑加布里埃尔的舅舅猥亵他,被有关部门勒令将孩子交给了珀尔与她的未婚夫伊绍罗。
事实上,加布里埃尔的舅舅待他视如己出,从合照中就能看出,加布里埃尔脸上洋溢的是幸福和快乐。
只是未曾料到,孩子被送到父母那里仅仅八个月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然而即使在天真烂漫的年纪遭遇了人世间最恶毒的对待,可加布里埃尔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恨自己的母亲。
他在作业本的造句里写着:“我的妈妈和花儿一样好看,我的妈妈很特别,是因为她是充满爱的妈妈。”
他还为母亲制作了卡券,上面写道:“我来洗碗,我会很乖,只属于你和我的时间”等温暖的话语。
他想通过这些来证明自己是个很听话、很懂事的孩子,以此来得到妈妈的爱,只不过,恶魔选择闭上双眼不去看。
或许有人会好奇,加布里埃尔为什么不离家出走?
然而只有他最明白,八岁的年纪,什么都干不了,出门没几天就有可能曝尸街头。
父母的暴力也会令他更觉卑微和渺小,对成人恐惧,对生人畏缩,这样的心理怎能独自生存。
也许有人会愤怒,为什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人或机构出手援助?
加布里埃尔的老师最先发现了异样,她询问加布里埃尔头上和身上的伤哪来的,他说,他的母亲拿皮带抽了他。
老师致电儿童与家庭服务部,他们派出社工上门调查,可是那名社工是个新手,简单聊了几句便走了。
第二天,加布里埃尔鼻青脸肿的来到学校,老师见状赶忙告诉校长,但校长对她说:“这不在我们的职责之内,应该上报。”
随即,老师多次打电话,然而每次都是社工上门草草了之,但加布里埃尔得到的却是一次比一次更狠的毒打。
有一天,加布里埃尔与母亲到公共社会服务局办事,与一名保安擦肩而过。
保安发现加布里埃尔头上有多处伤痕,怀疑他受到了非人的虐待,便向服务局的家庭暴力专员反应。
但得到的却是主管的驳回:“下班时间快到了,我不想付加班费,别管这个男孩了。”
不甘心的他又打电话给911。
得到的同样是拒绝,他们说:“这电话是专门为紧急情况准备的,你所说的事情不属于紧急情况。”
他又打给治安部,治安部决定派两个人去看看,了解了解情况,只是他们的处理方式令人不敢苟同。
有几位警察前后五次去了加布里埃尔家,但每次都没有要求见加布里埃尔一面,反而轻信了他母亲编造的谎言。
有的警察质疑加布里埃尔撒谎和恶作剧,甚至把他拉到警车里吓唬他,如果再这样做,坐牢可就是你。
事实上,儿童与家庭服务部是失职的。
一是他们内部的人手较少,每个人都要负责几十个孩子,致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二是他们的原则是家庭至上,在保全孩子和家庭完整的问题,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
三是他们为了节省开支,缺乏对社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大多数社工都是一问三不知的小白。
除了儿童与家庭服务部,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存在相关问题,是他们联手谋杀了加布里埃尔。
这不仅仅是简单虐童案件,还有背后错综复杂的官僚制度、商业制度、社工制度、福利制度,以及与之关联的巨大利益。
最终,加布里埃尔的母亲珀尔被判终身监禁,不得保释,伊绍罗被判死刑,涉事社工和相关部门,不出所料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果不其然,判决公布两周后,一摸一样的悲剧在同一地区再次发生,小男孩安东尼·阿瓦洛斯被虐待致死。
在庞大却不作为的体制面前,个体的奔忙仿佛只是徒劳,他们需要的除了自己保护自己外,还有一场对体制的撼动。
因为整个体制都被权势者操控,他们会让我们认为体制会保护我们,可无数血淋淋的事实证明,这就是个谎言。
体制漏洞造成的悲剧不仅发生在美国,中国也屡见不鲜。
今年一月底,在新冠肺炎爆发最为猖獗的时候,武汉实行了封城,整个湖北也全面戒严,开始排查隔离。
黄冈市鄢家村村民鄢小文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因担心自己17岁四肢瘫痪且患有脑瘫的儿子,独自在家中无人照顾便发文求助。
可是,6天后得到的消息却是儿子已经上了天堂,据村委会称,孩子吃过东西,村医也曾给他喂过药,但死亡是事实,容不得辩解。
不论惨剧的真相如何,村委会的失职是定局,制度的不完善是主因,有关人员的不负责是推手。
孩子们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一出生就要经历生苦,所以他们才会哇哇大哭。
接下来还有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放不下等七苦,这一世,都是在苦难中度过。
如果不能带他们见识美好,就不要让他们看见丑陋,因为不管在什么时候,少年永远是国强的根本,是发展的基础。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闲人电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
看完总是联想到何以为家的男孩说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何以为家已经是两三年前的电影了,但是自那之后有许许多多的场景事件都让我不断想到他。我和家人因为是否该怪罪一开始请求生下Gabriel的叔叔们产生争执。妈妈一开始就决心不想要这个小孩,是叔叔们请求生下,希望当自己的小孩养。虽然后来是因为其他家人和法律上的原因他们放弃了Gabriel,但是我总认为他们没有尽到全力去保护他,去关爱他。这是很苛刻的想法,但是我还是认为涉及到另一个生命的决定,必须要思前想后再决定,这是始因。关于社工,我再一次想到学习香港的反腐机制的设计时,尽管在法治层面上已经很详尽,但他们仍然引入道德观念上的反腐设计。他们认为犯错的形式和内容总会大于和快于法律的建设,因此还是要从根上出发,从人的意识出发。看到社工的所作所为,再一次明白,在很多灰色地带,法律或制度覆盖不到的地方,真的就靠人的良知了。很多时候,你多走一步,多花一点时间,多尽一份心,事情的结果很可能就会不一样。最后是父母,这点大概是不必说了。Gabriel的生父在这里既是悲剧,又体现了很多其他的社会问题。皆为,让很多人都很震惊和伤心吧。悲剧重复一千次,下一次竟然仍然如此相似和如此相近。
1.不要遗忘任何一个悲剧,有人是在用生命在给我们纠错的机会。
2. 只要是庞大的组织,都会出现漏洞、惰性、官僚主义、责任分散等等缺陷,要不断的纠错纠偏。(例如本片涉及到的洛杉矶的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Family Service,1984年就成立了,已经运作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但在片子里看到的各种官僚作风和漏洞触目惊心)
3. 社工服务中有个一原则叫“平等对待与不平等对待并举”,例如在权衡维系家庭完整度和孩子身心健康安全时,肯定会优先把后者放在第一位。成人与孩子之间优先谁?优先孩子。
4. 涉及到弱势群体保护的工作不要外包给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5. 儿童保护不是单一组织机构的事情,不联合司法、警局、学校、医院等机构是极度低效甚至是无能的。
6. 当美国在为自己的儿童保护制度纠错的时候,我们国内的相关制度和机构也许才刚刚起步,真心希望加快学习,加快进度,很可能就在此时,已经有孩子在绝境挣扎。
7. 没有同理心的人会是什么样子?Gabriel的母亲和继父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个审判没有任何表情,一滴眼泪都没有。这些人自己已经属于“病态”,“同理心”是人类后天不断习得和强化的,他们到底从何时何地因何丧失了这宝贵的人类属性?
查了下great- uncle迈克在Gabriel去世后不久也了走TvT
想做个好社工。眼泪。陪审团里某些人的人的反应我真的很无语。感谢检察官团队。从头到尾,他都很尽力。
看得好难受,绝望,压抑,痛苦。
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警察对Gabriel的哥哥姐姐说 这不是你们的错 温柔总是迟到的 另外网飞这类纪录片虽然拍得客观真实 但总是缺少了凶手的自白(or更逼近的观察)也就永远缺失了拼图里最重要的一块
案子和片子本身不是很复杂。但是到了末了这最大的问题也随着被告人的沉默而沉底:Why? 就是一个poverty mental health的典型吗?
听到哥哥姐姐的陈述真的气到发抖,特别是看到最后一集同样的事情重演真的太绝望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人渣!
拍摄手法很 netflix 模板,但剧情跌宕起伏层层剥离卖足关子,揭露好多社会、gov 和人性黑暗面,居然让人第一次有点想从政。案情本身的残忍和社会问题从多个角度陈述展现(救护员、老师、目击者保安、兄弟姐妹,甚至还有被告方证人反面角度证词),歧视,(以下被迫中夹英)gov 机构、police 渎职 corruption,社工不同反应的推锅,热心群众,正面社工案例,科技(ML)对案件处理的影响,陪审团的讨论(虽然有点刻意悬念)。最震撼的是你以为总能改变点什么了吧,结果 the same system failed again。抱着三分的心态吃饭打开,内心波澜地一晚上看完打了五星。
看到崩溃大哭,不懂为什么作为母亲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人间真的有恶魔。 而五年之后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政府和系统并没有从之前学到任何经验,压抑又绝望。
The true evil is knowing what is wrong, seeing what is wrong, but looking away.
Netflix的典型拍法,逻辑上有些杂乱,搞不懂豆瓣为什么目前9.2分。最后判了死刑总算大快人心,我是一直pro death penalty的,同样pro abortion 和sex industry legalisation.
本来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拍一集就够了。但是这部纪录片一直在拷问整个村庄。敬佩那些揪着系统不放的人。系统经常失灵,但人不能失去责任感,否则悲剧会一直重演。
人间惨剧。拍得一般,太多重复的照片资料,更应该交代的地方没有涉及和探究
前几天熬夜看完的,伤心
看照片里他的眼神,当他和gay cp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每一个受到良好照顾的儿童一样,由内而外的开心,自足,幸福。可从离开他们之后,这孩子的眼神就全变了,牵强的笑容,最后惊恐忧郁的眼神.....眼神不撒谎,这真是让人心碎💔
亲生父母有伤害虐待儿童的可能,这不必多说。人性本恶。但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那些社工竟然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不算渎职也最起码是工作失误吧。所谓的“社工”在调查家庭的时候不是应该用排除法吗?能前去调查就说明已经有不正常征兆,儿童监护人有虐待嫌疑,那么最应该确保的是儿童受否安全,而不是去询问嫌疑人”你有没有虐待孩子?“ 难道警探在询问嫌疑人”你有没有杀人?“嫌疑人说”没有“。然后警探说”好的,晚安“????
看到心绞痛,《OJ美国制造》之后最好的纪录片,各方面都堪称完美,并且通过一个案件让人可以读懂一个时代的截面。尽可能避免了对于虐童细节的展现,却依然靠着对于调查资料的展示和不断深入的信息披露带给观众强大的震撼力,每一集都可以看到人窒息。
最后一集里 说到 真正的罪恶是知道什么是错误的 知道什么应该做 却选择无所作为。
悲剧还是会发生,无论有没有被警醒。拖拉,每集基本上换不同职业不同定位的人重复那几个点,新的地方很少,可集中交代,能砍掉一半的时长。
从来没有看一个真实罪案看的如此心碎过 不仅是对虐童本身的震惊 更多是对儿童权益保护的从业者和执法体系不作为的悲愤 真正的恶在于视而不见 社工、警方 有那么多的机会可以拯救受难的孩子 但他们什么都没做 CPFS在澳洲至少西澳也不具有百分百的口碑 地区历史因素是一方面 而另一方面更在于从业者本身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这部纪录片追溯了相关福利和执法系统的问责过程 也给未来做社工的我敲响警钟 无论涉不涉足儿童保护领域 社会正义及职业integration是我必须高举的两面大旗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熊孩子,只有不负责任甚至内心邪恶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