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乱写一点称不上是影评的东西。
1. 从爱情故事的角度来看,《稍微想起一些》跟《花束般的恋爱》并没有很大区别,讲的都是男女主相遇-热恋-分离的感情悲剧,表达的都是爱而不得,有缘无分的遗憾。 虽然《稍微》用了倒叙的手法,但把电影倒过来捋一下就能感受到它跟《花束》的相像。在《花束》里,男女主都是文艺爱好者,在大城市孤身一人。他们因偶遇相识,又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还有共同的高颜值)相恋。随后两个人住在了一起,分享彼此的梦想,操持两个人的小家,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梦一般的生活。但好景不长,随着现实困难的累积,两人的感情消磨殆尽,最终渐行渐远。 《稍微》男女主的感情也有着类似的套路:独居,偶遇,文艺的兴趣,同居,梦境般的热恋(《花束》里梦境是大烟囱,《稍微》的梦境在水族馆),现实的困难,以及最终渐行渐远的结局。其实,同样的思路搬到《爱乐之城》那儿去也大差不差,它们都营造了一种“完美爱情”的短暂幻境,又用现实的石头将它击碎,以此来传达某种造化弄人,爱难长久,好事难全的唏嘘之情。 如果只看爱情的部分,应该说《稍微》比《花束》好,但说不上有什么大超越,毕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事情。只是《稍微》的一对主角比《花束》里文艺过头、养眼过头的一对金童玉女要更像普通人了。他们只是普通的“有才能”的舞者和出租车司机。他们谈恋爱有时出糗,有时附和对方,吵起架来也牛头不对马嘴,跟真实的情况很像。因此他们的感情也比《花束》更能让人共情一些。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部分不是爱情。 2. 《稍微》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截取了男主角每年生日的那天,自2020年(疫情年)起,从后往前地讲述这个故事。这趟“时间倒流”的旅途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导演关心的不仅仅男女主角感情的发展。相反,他用了大量的镜头展现了作为故事背景的东京,以及那些生活在东京的人们的生活面貌。 女主角是一名出租车司机。2020年,她戴着口罩开车,路上人很少,行人也都戴着口罩。生意不好,男司机们在路边抽烟、闲聊,女主只是独自抽烟,也不参与其中。跟客人聊天,说的是“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有客人问女主“你幸福吗”,她不知如何回答。 这一年,女主角和男主角已经分开了。同一天,男主从宿醉中醒来,他剪掉了蓄了很久,有艺术家气质的长发。他在剧场二楼为舞台上的舞者打光。剧院里观众隔位落座,空出来的位置摆着纸板制作的假人。演出结束后,男主角来到空荡荡的舞台上独自起舞。 时间向前一年年倒推,(就让我们跳过中间的环节)回到他们相识之初。女主在满座的观众席上观看演出,男主在台上跳舞。那时二人似乎还是学生,男主角还是一位有天赋和热情的舞者,第一次为话剧编舞。虽然被女主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但他并不沮丧。二人喝着啤酒走在橙色路灯照亮的街头,路边有人抱着吉他演奏。
那是哪一年?2014?2016?世界上还没有口罩,暖光照亮的小路看起来多么安全,让人感到幸福。女主忽然旋转起来,他们笨拙地跳舞。哎,怎么又变成《爱乐之城》了?
后来他们像偶像剧一般磕磕碰碰但又甜甜蜜蜜地恋爱了,他们在水族馆第一次拥抱,后来又偷偷去闭馆的水族馆约会,就像”世界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一场美丽的梦境。 你看,随着时间倒退,一切都在变好,过去美得像梦。这不正说明现实中的一切事实上越来越糟糕了吗?
最美好的那个生日,男主角说“明年生日我就向你求婚”。可是第二年的生日,男主角的脚踝受伤了,医生告诉他“你再也不能跳舞”。那一天,女主角开着车去逮他,因为他已经躲了很久了。在车上他们吵了一架,女人说“无论你变成什么样我都爱你”,男人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男人说“你不明白吗?我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再也不能跳舞,是不是要趁早转行”,女人说“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担心你?你只在乎你自己”。无法沟通,男人被赶下了车,走之前女主把蛋糕塞到他手上。 男主在外头坐到深夜,这是多么平凡的一个夜晚。高中生、老头、妈妈和孩子——普通的人们走过他。疫情还没有来,每个人都面带笑容。
但是这已经不属于男主。他打开蛋糕盒,看到巧克力卡片上写着”照生,加油”。 加了油,又能去哪里?已经没有目的地了。 3. 梦想,是男女主恋情的主题。男主向着舞蹈梦前进的同时,女主也心怀一个逝去的梦想。她是电影爱好者,以前还在社团演过话剧,但已经很久不演了。她爱看的电影里有那样的台词:乘客问薇诺娜瑞德扮演的出租车司机,“你想成为电影明星吗?”薇诺娜瑞德拒绝了,她说“我要做一名机械师”,“我对人生有清晰的规划”。 但女主角与她完全相反,她之所以坐出租车司机,是因为她想要旅行,却不知道去哪里,而乘客总会告诉她目的地。(写到这儿想起一次打车时跟司机聊天,他说:找不到工作的话,怎么也不要做司机。做别的工作,服务员可能变成店长,去流水线久了可能当个小组长,但是司机这个工作,一辈子都是司机。)也许对于女主角来说,自己的梦境早已破灭了,看电影只是在幻想中逃避现实。她选择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过不会改变的生活,就像每个生活在东京的人一样。 可是恋爱时,男主角却总是认真地对她说“你可以成为电影明星”,女主即兴演起各种角色,背诵台词,二人在出租车上哈哈大笑。对女主来说,男主是唯一理解她、欣赏她内心真实愿望的人。
尽管那个梦不可能实现,她不会去做电影明星,她只是一个在东京游荡的出租车司机。她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机场,更远的地方就不想去了,“因为回程的路太远”。都市像一座自由的迷宫,把她困在这里。可是男主角的心中有真正的梦,他对舞蹈的热爱短暂地点亮了女主已经消逝了的梦境,或者说他把自己的梦分给了女主一半。 女主会去主动追求男主,也是因为酒吧老板对她说了“爱情一定要坚持,爱情是出路,爱是不求回报的”之类的话,老板言之凿凿,就像《小魔女学园》里的那句“相信的心就是你的魔法”。于是女主角主动出击,拿下了男主。 应该坚持,毕竟那时的未来是多么值得期许呀。明年他们会结婚,还可以生个孩子,未来一定会更好。就连东京那些高楼的灯光,也可以当作遥远的星光。
然而,就像世界的梦境被疫情打破了一样,男主角的舞蹈梦想也被伤病打破了。人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现在,还有曾经触手可及的未来。忽然间,男主角的处境就跟女主角一样了,目的地不见了,他的梦消逝了。 于是,他们那种梦一般美好的感情也随之结束。导演没有过多解释这两件事的联系,但不难理解:男女主感情的基础不是现实而是梦想,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女主欣赏男主的梦,男主唤醒女主的梦。他们在梦里相恋,所以才能让冷冰冰的都市,变成一个足以承载梦境的大剧场。这样两个人,怎么可能去过一种希望被剥夺的生活?
4. 分开以后,梦的幕布就撤走了。再也没有美好的许诺,都市变成了没有未来的地方。只剩下不断重复的孤独,还有些许荒谬。 他们原先住的房子已经换了租客,那是另一对甜蜜的恋人。男主夜夜宿醉,第二天来上班时跟同事说自己是去了通宵party。女主每天跟乘客说不上几句话,只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有一天她参加愚蠢的联谊,逃出来后遇到了另一个在门口抽烟的傻男人。她问男人借了火,后来他们又上了床。
半夜,她迷迷糊糊地醒了,又点着了打火机,一种微弱的火光。睡眼惺忪的男人醒了,他说:我会让你幸福的,我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快回床上来吧。 于是她跟这个人结婚了,还生了一个孩子。男主角生日那天,他们差点相遇。女主角看到他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上跳舞,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那天跳的。但是女主角没有去见他。她买了一个蛋糕,但是也没有吃。 在最后一个镜头里,男主角背对观众,他彻夜未眠,默默看着窗外的朝阳升起。这是新的一天,又像是同一天在不停重复。
在某些时刻,曾经美好的记忆,稍微想起一些。
2015,初遇;2016,表白;2017,热恋;2018,分手;2019,换工作;2020,按部就班生活;2021交错重遇。只拍每一年的7.26,但是时间是倒叙的。2015年商店街转角他抱起她旋转,想象交错到2021年散场后在台上独自舞蹈的他,她最终只是悄然离开。7.27的太阳升起来,他们已经各自有自己的生活。 配角好似比主角更有趣,三次遇到的乐队主唱(他和他们的际遇都变了),等在长椅的大叔(倒叙着看他的故事反而HE了),酒吧老板(gay?国村隼?),学妹(成为主舞以后际遇也变了),2015还住在后来男主房子里的人2018离婚了在女主车上烂醉。还有痞气的成田凌(一出场男主气息太重了喂)。男主从dancer成了灯光师,女主一直是出租车司机,遇到各种各样的乘客。 文艺青年果然都看贾木许,《地球之夜》强势入驻。那海洋馆场景也太恋爱片famous了,围观的白熊好搞笑。 之前被《冰淇淋和雨声》看伤本来说再也不看松居大悟了绕道,结果还是看了。虽然看完也不算改观吧。 沙莉跟森山未来演了一次倒叙日式文艺片,又跟池松壮亮演了一次倒叙日式文艺片……有什么不一样吗? p.s. 男主工作的地方一直是伊东男神设计的 座 高円寺 诶
倒叙是一种悲伤的讲述方式,很多人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句话。
从日常繁琐的争吵开始,从剧场的“一眼万年”结束,跨越五年的生日,从一群人,到两个人,再到一个人,故事的最后,照生在平凡的一天中迎来了自己三十二岁的生日。
不像《花束般的恋爱》那样用具象的美好和金句来展示一段感情的开始到结束,在平凡人的世界里,“花束”是可望而不可的浪漫,大多时候,人们提到曾今的一段感情,更多的是——
“哦,我稍微想起了一些事”
那些事,在平静如常的生活中,偶尔激起了半点涟漪,却也在短暂的波动后恢复平静,但这份波动,足以带着思绪回到那些难忘的瞬间,那个让人悸动的开始。
也希望国产爱情电影明白一个问题,没有统一美图滤镜的画面、没有声嘶力竭的争吵、没有多余的bgm,仅靠真实鲜活的人物,就足以打动大多数观众了。
根据各种映后谈/制作特辑/采访收集到的信息,分享给和我一样喜欢这部电影的你,日语水平渣如有错漏还请指正~
(本来想等到照生生日的那天才发的,不过今天上班摸鱼的时间太多,写好就先发吧)
🌃电影是先有了主题曲《night on the planet》,才有的电影剧本。这首歌是因为2020年3月,乐队CreepHyp的大型演唱会因为疫情要延期,主唱尾崎世界观创作了这首歌,并把歌发给了多年的朋友、本片的导演松居大悟,表示“想要和松居一起创作些什么出来”,计划为这首歌拍个MV或微电影。松居听了之后也很喜欢,大概的构思是在影片的结尾,日出时分响起这首歌。不过这次他却想要直接拍成长篇电影,最后花了一年时间写剧本,并邀请朋友池松壮亮出演。当时壮壮也因为疫情而没能去俄罗斯拍电影。这也是池松、尾崎、松居三人时隔五年再聚首。另外主题曲的MV版也邀请了伊藤沙莉出演出租车司机。
🎇主题曲《night on the planet》的灵感直接来自贾木许的电影《地球之夜》,也是尾崎世界观最喜欢的电影(乐队名CreepHye的Hye甚至也是来自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本片的设定也跟这部电影有关联(女主角是出租车司机,描绘城市夜晚等,片中也直接引用片段),并邀请了出演过贾木许《帕特森》《神秘列车》的永濑正敏。
🗼其实一开始男女主身份设定是调换的。伊藤在开拍之前在忙舞台剧,虽然也很努力地培养出舞蹈演员的气质和体型,但时间实在不够,于是提议不如自己担任的士司机的角色,一方面也是对《地球之夜》的致敬。
🍺乐手作为电影中的一个颇关键角色,一开始松居也没有定下来谁演,想邀请尾崎本色出演自己,但被拒绝了。于是松居提议,打扮成有在贾木许电影里出现过的音乐人Tom Waits的样子,尾崎于是就以帽子胡须男的形象答应出场了。
🪴电影拍摄周期只有两个半星期。最初剧本上照生的生日只是设定在某月26日,因为是在2021年7月拍的,就决定是7月了。男女主角的名字也暗含着本片的关键词——照生(光影),叶(日语音同“夜晚”)
📻关于电影名字。松居本来想叫《星につま先》,但是大家都说实在太难懂了,非常反对。在和剧组一起讨论之后,池松提出不如选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ちょっと思い出しただけ」,结果大家都一致赞成。虽然作为导演没能定夺自己电影的名字有些委屈,但松居觉得这个名字实在是取得太好了。
🚗出租车内的戏都是实景,就是用车在前面拉着出租车拍摄,以求获得最真实的氛围。在吵架的那一段,都拍到快天亮了,沙莉困得一直在睡觉,导演喊开拍才醒来,被壮壮吐槽“你不是说自己很能熬夜嘛”。
🐈两人抱在一起睡觉的一段,照生指引的线路是去池松老家的真实路线。不过池松本人很讨厌“那就在梦里相见吧”那句台词。
🍰剧本有一些部分是即兴发挥的,不少台词情节也是基于导演/演员的个人恋爱经历。在两人吃生日蛋糕那段,池松把伊藤的一句台词也说了,伊藤被两人竟然同时说了一样台词的巧合逗笑了,最后就直接用了这段。不过伊藤本人不喜欢舔脸这个动作,越是想早点拍完,导演越是一直NG。
🌇关于剧情设置。本来写两人的5年间,后来花束上映之后,松居知道大家肯定会拿两者来比较,就觉得比花束多一年的话应该能赢(也是开玩笑的语气啦)。更重要的是,不想要对疫情视而不见,想要呈现更真实的被改变的世界、被改变的人们日常生活,让电影有真实感。
🎸指路片中的其他插曲:CreepHyp的《君の部屋》《さっきの話》,跳舞时《exダーリン》
🐻❄️拍摄场地:二人放烟花时的屋顶在涩谷的「Studio Andante9」;照生家路上的长阶梯在新宿区市谷台町4-12;水族馆是横滨八景島シーパラダイス;二人跳舞的街道是高円寺ストリート(资料来自movie-buff)
🐠配图来自电影官方推特
他生日的这一天,她还是买了蛋糕。他生日的这一天,还是吃了蛋糕。只是并不是她买的蛋糕,朋友们吵吵闹闹做好的草莓蛋糕,非要喂他吃一口,他一脸嫌弃,还是笑着吃了好大一口。而她想了想,还是没吃那个蛋糕,放到明天早上也是一样,她浅浅笑着,这么说。怎么会一样呢,明天就不是他的生日了,这个蛋糕就不能算是为了他而买的了。但结果还是一样,他的生日并没有忘掉,这样的避嫌多少有些刻意。
分手的理由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狗血剧情。他是舞者,跳了一辈子的舞,脚受伤了,医生说也许永远都无法回到舞台。他因此消失了两周,音信全无。她去舞蹈工作室门口等,买了蛋糕,想要接他回家一起过生日,却被他拒绝沟通的态度伤害。女孩那个时刻的委屈,我非常明白。为什么不跟我说呢,也许并没有答案,但是我们是恋人,是分享一切的朋友,理应一同面对生活里的问题,并不能因为未来悬而未决,就从我的世界里消失。然而转念一想,我也是和男孩一样的人,如果这件事情自己没有想清楚,就无法跟别人聊。在这样的人生的十字路口,本来自己就无法抉择,还要被最亲近的人不断追问答案,是谁都会想逃走。不论站在哪个的角度,都感同身受。
某一年的生日,两个人一起看电影,说起世界上为什么有很多种语言。他说即便说着同一种语言,就真的能顺利地沟通吗。我想,她是相信沟通和语言力量的人,而他是相信实际行动的人,归根结底就是这样的差异。
语言的力量不能否认,有些事情说了很多次,就会真的相信,人类就是这样的生物。我虽然总是喜欢虚构作品里的傲娇人物,但想来也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活动都由导演和作者详细描述了。实际生活中,猜中别人的心思太难了,要怎么样才能确认彼此的心情呢,只有直球选手才能赢得世界啊。两人分手之后,在酒馆门外抽烟的奇怪男人,说我会每天给你发line哦,她只是尴尬地笑笑,两人开完房,她起来抽烟,男人半梦半醒间说,我会对你后半辈子负责的。能做到吗?谁都不知道,但男人说了,她才有相信的理由。
可是还是想起来了,刚刚认识的时候,两个人在夜晚的街道,喝着啤酒跳起莫名其妙的舞。生日的时候吃草莓蛋糕,一起窝在沙发上,看贾木许的电影。偷偷潜入关门的海洋馆,她笑得像个小孩子,说想吃生鱼片,他笑得一塌糊涂,说可别在鱼面前这么说。稍微想起来一点,那么、那么喜欢的心情。盛夏里面,可以放心说着不着调的话,出门都是雀跃地跳着,甜到眉眼里都是快乐的恋爱,只是稍微想起来一点。
如果这么轻描淡写地说,说了很多遍以后,大概就能说服自己,都忘记了,那些超级喜欢的心情。好好地长大成人了的一个条件,大概就是遗忘。遗忘实际上是大脑的防御机制,是试图保护脆弱人类心灵的尝试。那些想念,像是夏日的最后一最后一抹夕阳,美丽又转瞬即逝。她凝望着地平线,只是稍微想起来一点,又或者是只允许自己想起来一点。
终于看了最近一直想看的,说与花束般的恋爱齐头并进的电影ちょっと思い出しただけ。
一开始只是因为被片名吸引:稍微想起一些,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在普通的某一天,突然想起关于你、关于我们的一些事情,就像阴天的乌云,带着朦胧水汽的窗户一样。
看下来不只是片名,倒叙的手法我也很喜欢,一切从结束到开始,因为知道他们最终还是会分开,所以看着过去的细节就像看着一张死亡证明书(实际上我基本上也哭足100分钟)。全程我一直都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我是一个窥视者也是一个代入者。所有人只不过短暂地交汇过,最后还是会分开,然后等待着某天突然击中脑袋,犹如电光石火般的过去一瞬。
片子基本上集齐了我这个文艺逼最喜欢的要素,虽然最经典的场面,两人初识时候在后巷跳舞的一段确实后劲很足,但我个人更喜欢的是两人分开后,叶在联谊上偷溜出来跟陌生男人交换了line,叶还在用两人同居时候养的小猫头像,男人劝她换了头像说:“请你一定要忘了他。“,这里我几乎泪如泉涌。就像电影里老板大叔所说的,不是任何事情都能用“爱”来说明;而我本人也认为,在爱以外也还有很多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情感,不限于难以忘怀的纪念日,生日专属的草莓奶油蛋糕,甚至细小如一个line头像。
比起花束更喜欢这一部的原因是,这部更现实,更成人一点,好代入。电影里还有两个人物,每年妻子忌日都在树下等待的大叔,暗恋男主但无疾而终的学妹。每个人都在等待交汇,或者交错过又分开,然后偶尔在某一天,突然想起一些事情#A day in our life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介意,吃奶油蛋糕的时候,池松壮亮自己吃掉了那颗草莓。
想起一个细节,女主刷车的时候不自觉甩起得胳膊,原来是之前两个人之间默契地律动。一点点追忆往昔,几年而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动,一个人从眼神黯淡到曾经充满希望,这种感觉是某天我站在阳台上,想起了你,想吃一块蛋糕,因为今天是你的生辰。未来的每一个今天,总是让我不得不想起了你。
片名真好,真的就是稍微想起一些。一些散落在记忆中的,偶尔会想起来的关于过去的碎片。有一些、没一些,嗯,稍微想起一些。
看到最后就觉得,果然爱情还是需要一些奇妙的支点,因为能拨动人心弦的瞬间绝对普通但并不常见。
一直到了最终,才感受到,我们无法成为大人,留在身体里记忆里和灵魂里的,全是脆弱和稚嫩
最后一个镜头麻了。看到最后所有发生的事情你都想起一点,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个电影后劲好大。
剧本无新意,片段叠片段,小聪明倒叙,量身订造一部拼图电影,而拼图电影一般拼不出真挚感情,我不是说电影里的情侣感情,而是一部好电影本身应该具有的真挚感情;叙事无重点,那就要看细节,但每段回溯都有太多人造细节太刻意;为什么日本的爱情电影总喜欢带观众到水族馆?因为浪漫。为什么浪漫?因为电影里的水族馆总是没人的。在两个人的蓝色里谈恋爱,必须浪漫;永濑正敏这个角色有何意义?我猜想只是因为他演过《神秘列车》,而导演太喜爱贾木许就找他出演这部电影,纯属私人致敬;池松壮亮还要演多久这种角色,又还能演多久;不喜欢这类爱情电影的原因还在于导演几乎不刻画人物的缺点,他们自由自在,活在城市,不讲原生家庭压力,穷却有很不错的住处,真理想;我又自言自语:你干嘛?爱情电影而已嘛,谁说爱情电影就一定要准确表达生活爱情?
尽管有着相似的故事内核,然而在本片对于生活流敏锐刻画的比较下,《花束》般的日常失真显得多么急躁而缺乏真诚。“稍微想起了一些”本身即意味着一次对于过往的回溯,这一时态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叙事手法的选择则大幅帮助影片突破线性时间观的桎梏,进而完成情感的积累与渲染。借由这种回溯,我们也得以重新审视“现在”,正如第一小节所做的那样——大流行病改变的日常与情感剩余的灰烬相伴相随,借由两人的双眼,当下被注视,过往也尽收眼底成为念想。尽管松居的“技巧”在本片中克制稳重很多,但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他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元素——毕竟他本来就是一位时间流的探索者。
原来没有背景音乐的现实生活和日常对话如此枯燥尴尬,但爱情降临时,一切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于是我们情不自禁的笑了出来。在未来某个时刻,我们可能稍微想起一些片段,会轻叹一声,也仅此而已了。
賈木許說 拍成這樣請不要這樣cue我(誤) 並不覺得是另一種花束般的戀愛 大家都是分手情侶的故事罷了 前面一直都讓我覺得很悶 直到最後一段 尤其是兩人初次見面在巷子(?)裏跳舞那段 我才覺得使上勁了 而已經是最後十分鐘 有點浪費池松壯亮
年度爱情日影。松居大悟比今泉力哉更能撩拨我的心弦,因为他更明白爱情是日常的奇迹。电影和音乐固然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但爱人不是用它们来指认彼此的存在的,因此喜欢《稍微》的观众会推开《花束》,只因为后者给出的是一个太符合预期的模板。《稍微》选择了倒叙的形式,选择了生日这一天,却抹去了造作的仪式,抹去了人物的自觉,生硬的记忆碎片随着叙事的倒转流动起来,直到观众也稍微想起一些爱与痛的瞬间。啊,真的看到了一批日本中生代导演在各自以相当“原创”的方式去拍爱情这件事。
老实讲把池松壮亮换成女的拍les片可能会好看一点,伊藤沙莉跟男的就不搭啊
先于情节创造属于场所的直觉记忆,再用接近即兴的人物瞬时状态不断刷新对于空间的“初印象”,倒叙的顺流。刻画爱情不需要金句,只需要暗号;暗号失效了,爱情便也消失了。伊藤沙莉的表演异常动人。
和自怜、小资情调溢出的《花束》比起来,像是一扎深夜居酒屋的冰啤,微苦却真实。在这里,恋爱激情的消退乃至落幕,或都无需多么庄重的理由, 它更像是给尘埃落定后的自我重审,找回在情感中的自我心灵史而非实际经验,提供了必要的契机。因此我们才能从舞蹈生涯中断的男主,和落伍于时代的女主身上,体察到一种深陷往事粘连的落寞和无力感,与新冠大流行撕开的人际裂缝相衬托,构成了个体愈渐原子化的缩影(以永濑正敏串起的贾木许宇宙)。庆幸的是,关于爱的微小证据和标注,并不会被埋没于时间的进程,而是充盈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水族馆,出租车,剧场……对这些流动空间敏锐的注视,也是影片日影味最足,也最让人倍感亲切和动容的地方。
喜欢这部的点在于,对比花束,它更好地营造了情侣,或者说互相吸引的人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融洽的氛围,而不是用书、电影、音乐这种更为外在的可能会变为标签的东西去表现合拍。当然这也可能是得益于两位映画スター的演绎hhhh
时间是反的,情感是正的,电影正是这样努力恢复我们的梦。
演员选得“太好了”
作为恋人的时候,温存的片刻就算想起来,还是会给它们打一束光仔仔细细欣赏,再步子轻快地回过身。伊藤沙莉表演特别的怡人
倒叙版《花束般的恋爱》《地球之夜》。欧容的《5X2》也是这样的结构,倒放徒增了一些伤感。像白开水一样的爱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都是草蛇灰线,但是过几天后你总是会想起来,这两年好多日本爱情电影都是这样,余味不在当天。【幻月字幕组】
8.5/10。驾驶我的车,在你的剧场里谈花束般的恋爱,我们走在街上在最大密度的蓝色夜空下跳舞,爱情是什么,可能是偶然与想象,可能是唱歌的鸟儿,虽然不是只有爱能让我生存,但我希望我们能夜以继日走下去。